[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編中國史·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456-660
    【優惠價】
    285-413
    【作者】 王小甫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隋唐五代十國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03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70324
    作者:王小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寫給21世紀中國人的中國史,傳統史學學風與現代世界眼光相結合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國?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輕,也不需要急於擺脫他者眼光的自負,而是可以帶著建基於悠遠歷史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體認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21世紀的中國人,正需要這樣一套扎實親切、兼收並蓄的通史,來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載的家國歷史。


    ※國內史學中堅學者聯合打造,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
    “新編中國史”是少有的當代中國學者聯合撰寫的中國通史,王子今、王小甫、遊彪、張帆等國內史學界中堅力量傾力襄助。在他們看來,重新創建整個中國史敘述的結構框架,寫出一套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的中國史,是整整一代學人的責任。


    ※史學大家為大眾撰寫的誠意力作,人人愛讀的通史著述
    “新編中國史”意在為大眾提供全面、有據的歷史知識,因而行文嚴謹卻不刻板,文字曉暢,娓娓道來。無論是希望建立歷史認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歷史的年壯者,還是願意溫故知新的年長者,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展現中國歷史的宏大與精微,呈現中華文明的全景畫卷
    朝代更迭,政治興衰,這是歷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這是歷史的動人細節。“新編中國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國傳統王朝社會的周流演變,通過各個朝代的政治發展把握宏大的歷史脈絡,又不忘關注衣食住行、民間禮俗、精神氣像等歷史的細微之處,展現出一幅中國歷史鮮活的全景圖。

     
    內容簡介

    隋唐的大一統之治,孕育於魏晉南北朝的亂局。隋唐兩朝除舊染,啟新機,文治武功鼎盛,引萬國來朝,別創世局。就連唐亡後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也為後來帝國重新整合埋下了伏筆。
    隋結束了南北朝的戰亂割據局面,整合了分裂的中國;唐承隋制,開拓進取,以聞名於世的兩個治世將統一王朝發展了三百餘年。隋唐制度文明因繼承和創新而臻於成熟,逐漸擺脫前代貴族政治的窠臼,更以科舉制開後世之先,走向務實的官僚士大夫政治。開明、開放的隋唐時代盡顯盛世氣像:商業繁榮,迎來送往;技術勃興,留下眾多令後人驚嘆的成就;,各族融合,風氣自由開明;文化昌盛,藝術風格雍容博大,塞外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中外交流使中華文明遠播海外。這是唐太宗的帝國、李白的世界,長安展現出世界帝國首都的氣勢,出現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隋唐以其光明、開放、發達聞名於世。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全面展現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繫、對外交流,以及時人生活的真實圖景,為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展開“隋唐”這幅古老的卷軸,呈現出氣勢磅礡、異彩紛呈的全景圖。同時,作者在書中盡可能利用新數據、汲取新成果、展示新方法、推介新觀點,以便讀者了解學界前沿進展。

    作者簡介

    王小甫,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學歷史繫中國史專業畢業,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於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專業方向為隋唐史、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與周邊關繫史。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繫史》《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邊塞內外——王小甫學術文存》等,編著有《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資治通鋻〉選注》。目前從事中國中古政治文化研究。 

    目錄
    自 序 v
    第一章 隋·統一國家的再建 1
    第二章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39
    第三章 唐初國家權力的強化 77
    第四章 武則天革唐為周 133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167
    第六章 安史之亂及其社會影響 199
    第七章 中晚唐政治與五代十國 225
    第八章 隋唐時代的經濟發展 263
    第九章 隋唐時代的文化成就 303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 353
    第十一章 隋唐時代的中外關繫與文化交流 405
    大事年表 478
    帝繫表 492

    自 序 v
    第一章 隋·統一國家的再建 1
    第二章 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39
    第三章 唐初國家權力的強化 77
    第四章 武則天革唐為周 133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167 
    第六章 安史之亂及其社會影響 199 
    第七章 中晚唐政治與五代十國 225 
    第八章 隋唐時代的經濟發展 263 
    第九章 隋唐時代的文化成就 303 
    第十章 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 353
    第十一章 隋唐時代的中外關繫與文化交流 405


    附 錄 477
    大事年表 478
    帝繫表 492
    注 釋 499
    參考書目 517

    前言
    自 序
    差不多兩年半以前,三民書局約我參加編寫這套新教材的隋唐五代史分冊,我當時就很痛快地答應了。主要是我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就在北京大學歷史繫講“ 隋唐史專題”這門課,也給研究生開“隋唐五代史研究”課程,早就想編一本教材卻沒有適當機會。現在三民書局約稿,正中下懷,所以我們是一拍即合。
    我之所以願意編教材,一方面是長期上課,積累了一些素材和自己的想法。這些看法由於不見於現有的教科書,上課時就會有些麻煩。由於沒有相應的教材,有些學生聽課後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候他們會問:考試的時候是答課堂上講的呢,還是按一般教科書上寫的答?盡管我回答都可以,可是我明白,我在課堂上講的和現行教科書上的內容差別比較大了。另一方面,我和我的一些同事們都感到,現行教科書雖然有綱目清晰的優點,但畢竟是幾十年前編的,內容太陳舊了。幾十年來,尤其是世紀之交以來的學術發展顯示,舊教材的理論觀點姑且不說,其涉及的範圍遠不能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即使是選用史料,好多都應該更新,采用更合適的甚至新發現的材料。教材應該重編,修修補補不行,要重打鑼鼓另開張,另起爐灶,連整個結構框架都應該重新創建。我感到這是我們這一代學人的責任。

    自 序
    差不多兩年半以前,三民書局約我參加編寫這套新教材的隋唐五代史分冊,我當時就很痛快地答應了。主要是我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就在北京大學歷史繫講“ 隋唐史專題”這門課,也給研究生開“隋唐五代史研究”課程,早就想編一本教材卻沒有適當機會。現在三民書局約稿,正中下懷,所以我們是一拍即合。
    我之所以願意編教材,一方面是長期上課,積累了一些素材和自己的想法。這些看法由於不見於現有的教科書,上課時就會有些麻煩。由於沒有相應的教材,有些學生聽課後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候他們會問:考試的時候是答課堂上講的呢,還是按一般教科書上寫的答?盡管我回答都可以,可是我明白,我在課堂上講的和現行教科書上的內容差別比較大了。另一方面,我和我的一些同事們都感到,現行教科書雖然有綱目清晰的優點,但畢竟是幾十年前編的,內容太陳舊了。幾十年來,尤其是世紀之交以來的學術發展顯示,舊教材的理論觀點姑且不說,其涉及的範圍遠不能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即使是選用史料,好多都應該更新,采用更合適的甚至新發現的材料。教材應該重編,修修補補不行,要重打鑼鼓另開張,另起爐灶,連整個結構框架都應該重新創建。我感到這是我們這一代學人的責任。
    談到涉足隋唐五代史,我應該說是從上大學纔開始的。盡管中國文化有悠久的史學傳統,無奈我由於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早年沒有受過太好的文化教育。跟歷史相關的,也就讀過一些故事小說,如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林漢達《西漢故事》《三國演義》連環畫冊,以及《西遊記》《水滸傳》(“文革”中因為要批《水滸》,所以看了不止一個版本)等。上大學以後選擇研究方向,現代史怕犯政治錯誤,近代史讓人一想起來就是軍閥混戰、一片黑暗,於是就選了古代史。為什麼古代史中要學習隋唐史呢?就是感到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光明、最自由、最開放、最發達的時代。想想中國人也曾經光榮過,盡管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自己也感到興奮起來。
    我認為,從隋統一到唐前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統一、整合、開明、開放。不僅是東漢末以來幾近四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面得以結束,而且統一格局在地域上更加擴一體的社會聯繫進一步加強。隋唐社會文化的發展並非隻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因素的湊集,而是在前代北族入主強勁的中央集權趨勢拉動下,社會的統治人群發生巨大變化,從而整合各種因素形成新的文化,並賦予其絢麗多彩的新特點。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因素的加入,給中國社會帶來了蓬勃的生機與旺盛的活力,為政者充滿自信、開明豁達,在唐前期造成了持續一百多年的繁榮昌盛局面,其間著名的“貞觀之治”和&ldqu之治”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治世。唐人的開放也是全方位的,不僅華夷無礙,三教並行,更可貴的是其一往無前的開拓進取精神。中國歷代王朝多有修長城作為防御設施之舉,唐朝不修,不唯如此,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在河套北岸一線築三受降城,竟不置壅門(即甕城)及守城設備,意在有進無退。這些都顯示中國社會、中華文化演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十多年前,美國企業家羅傑偉(Roger E. Covey)先生出資創立唐研究基金會(The Tang Research Foundation)。有人問羅傑偉先生,一個美國人,為什麼對中國的唐代特別感興趣?他回答說,就是感到唐代中國的文化精神和今天美國的文化精神很接近、很像。我贊成羅傑偉先生的觀點,所以本書的副標題為“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希望讀者在讀這本書時也能感受到唐代中國人的這種精神。
    在本書的編寫中,我是盡可能把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有關研究成果寫進去,例如對於隋末動亂的文化史分析,關於“二世而亡”與長治久安的關繫,“貞觀之治”的文化史地位,衛官與府兵,東部鮮卑與女主當政,玄宗初年的政治轉向,安祿山的宗教信仰,兩稅法“ 稅入三分”的政治意義,唐末新藩鎮及內蕃的歷史作用,契丹建國與摩尼教的關繫,拜火教(祆教)與突厥興衰,西域的“三方四角”關繫,從遣唐使看日本外交變化,拜火教傳入中國,等等。但這畢竟是編寫教材,不允許全面展開論證。我在書後列出了必要的參考文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參看。
    盡管如此,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教材也未必盡如人意。首先,它至少目前還沒有完全突破傳統歷史教科書的編排框架,如前所述,這不是我個人能隨意做主的,這需要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其次,由於教材一般要求盡量采用已為學界接受或公認的觀點,我也不能任意別出心裁、故意標新立異。況且,很多權威觀點我也是心悅誠服的,讀者可以看出來,這方面我參考利用最多的是陳寅恪先生的論著和《劍橋中國隋唐史》。最後,我自己治學領域有限,尤其是經濟史和文學史方面,隻能利用學界相關已有成果進行編排,取舍憑個人一知半解,未必得當,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
    惴惴小心的兩年多過去了,戰戰兢兢地把書稿交給了書局。洋洋三十餘萬言,是耶非耶,讀者明鋻。是為序。

    在線試讀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第二、天寶之際的社會變化
    中期的調整改革措施
    主要措施就是針對上述問題而采取的檢括戶口,改革戶稅、地稅征收辦法,以及改革兵制等。
    (一)課役、財政改革
    隨著土地兼並的發展,小農占田越來越少,隻問身丁、不問資產的租庸調逐漸成了農民難以忍受的負擔。為了逃避課役、兵役,他們紛紛逃亡,於是逃戶、浮客日益增加,造成了課丁銳減的局面,使唐朝在財政上感到“課調虛蠲,闕於恆賦”。唐玄宗九年(721)令監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戶。括戶的辦法是:由逃戶在當地自首,準許就在當地附籍;新附客戶免除六年租調徭役,隻收輕稅;不自首者,檢出充邊。朝廷派了二十九名勸農判官到各地檢括了三年十二年(724)共檢出逃戶八十萬戶,以及相應的土地、錢財。在括戶過程中,也有地方官趁機濫括,以邀上功。
    前面講賦役制的時候說過,唐初作為輔助的戶稅和地稅、天寶年間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份額越來越重。這是因為,由於土地兼並的發展,貧富分化,戶口轉徙日益加劇,原來按鄉裡計帳丁口征收租庸調的辦法越來越不適用了。為了調整租稅負擔,減少農民逃亡,增加財政收中,唐朝開始把戶稅、地稅的征收辦法和稅率確定下來,同時每鄉適當減免若干租調。這種稅制,就是後年(780)實行的兩稅法的前身。
    盡管如此,關中一帶因為是京畿所在,集中了大量的皇族、官僚和軍隊,租調仍然不敷用度,糧食供應尤其緊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年間先後改革漕運,實行“變造”“和籴”以及“回造納布”等一繫列新措施,並設了許多使職如轉運使、鹽錢使、戶口色役使等,均為差遣官,專掌搜括錢糧,主要是去富庶的江淮一帶活動。據《資治通鋻》記、天寶年間有“善理財者”幾十人。下面講一下幾項新措施的實行情況。
    “變造”之法早在中宗神龍年間即開始實行,就是取江南義倉米北運關初年,曾一度禁斷變二十二年(734),玄宗以裴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在運河沿線普遍設倉,分段節級轉運江淮的大量粟米至關中,三年共運七百萬斛,每年二百餘萬斛,是唐初貞觀、永徽年間漕運量的十倍。
    關中糧儲充足以後,唐二十五年(737)下令江南諸州的租米和腳錢(所加的運費)一律“回造納布”,即以絹代租(方便運輸)北運長安,用以在關中和籴當地的米粟,作為漕運的補充。類似的辦法也實行於河南、河北兩道不通水運之處,稱“折租造絹”。天寶初年,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韋堅以江淮義倉粟轉市輕貨(絹、綾、羅、金、銀、珠寶等)北運長安,顯然是“回造納布”的繼續。

    第五章 唐朝的全盛 第二、天寶之際的社會變化
    中期的調整改革措施
    主要措施就是針對上述問題而采取的檢括戶口,改革戶稅、地稅征收辦法,以及改革兵制等。
    (一)課役、財政改革
    隨著土地兼並的發展,小農占田越來越少,隻問身丁、不問資產的租庸調逐漸成了農民難以忍受的負擔。為了逃避課役、兵役,他們紛紛逃亡,於是逃戶、浮客日益增加,造成了課丁銳減的局面,使唐朝在財政上感到“課調虛蠲,闕於恆賦”。唐玄宗九年(721)令監察御史宇文融主持括戶。括戶的辦法是:由逃戶在當地自首,準許就在當地附籍;新附客戶免除六年租調徭役,隻收輕稅;不自首者,檢出充邊。朝廷派了二十九名勸農判官到各地檢括了三年十二年(724)共檢出逃戶八十萬戶,以及相應的土地、錢財。在括戶過程中,也有地方官趁機濫括,以邀上功。
    前面講賦役制的時候說過,唐初作為輔助的戶稅和地稅、天寶年間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所占份額越來越重。這是因為,由於土地兼並的發展,貧富分化,戶口轉徙日益加劇,原來按鄉裡計帳丁口征收租庸調的辦法越來越不適用了。為了調整租稅負擔,減少農民逃亡,增加財政收中,唐朝開始把戶稅、地稅的征收辦法和稅率確定下來,同時每鄉適當減免若干租調。這種稅制,就是後年(780)實行的兩稅法的前身。
    盡管如此,關中一帶因為是京畿所在,集中了大量的皇族、官僚和軍隊,租調仍然不敷用度,糧食供應尤其緊張。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年間先後改革漕運,實行“變造”“和籴”以及“回造納布”等一繫列新措施,並設了許多使職如轉運使、鹽錢使、戶口色役使等,均為差遣官,專掌搜括錢糧,主要是去富庶的江淮一帶活動。據《資治通鋻》記、天寶年間有“善理財者”幾十人。下面講一下幾項新措施的實行情況。
    “變造”之法早在中宗神龍年間即開始實行,就是取江南義倉米北運關初年,曾一度禁斷變二十二年(734),玄宗以裴耀卿為江淮河南轉運使,在運河沿線普遍設倉,分段節級轉運江淮的大量粟米至關中,三年共運七百萬斛,每年二百餘萬斛,是唐初貞觀、永徽年間漕運量的十倍。
    關中糧儲充足以後,唐二十五年(737)下令江南諸州的租米和腳錢(所加的運費)一律“回造納布”,即以絹代租(方便運輸)北運長安,用以在關中和籴當地的米粟,作為漕運的補充。類似的辦法也實行於河南、河北兩道不通水運之處,稱“折租造絹”。天寶初年,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韋堅以江淮義倉粟轉市輕貨(絹、綾、羅、金、銀、珠寶等)北運長安,顯然是“回造納布”的繼續。
    (二)政權結構及其運作方式的變化
    首先是輔助決策機構政事堂的變十一年(723),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名為“中書門下”,政事堂印也改為“中書門下之印”。“中書門下”雖設在中書省,但自成機構,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和刑禮房,以對口分理各項行政事務。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詔命,必須經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頒行,並為下屬機關承認。這一變革對政務機構尚書省的六部形成了侵權和重疊,從而使舊宰相制度自身發生了動搖。“政事堂中書門下制度”的演化,是傳統國家政治體制適應社會變化進行自我調適的一種表現。在皇權政治體制下,文職官僚圍繞與皇權的關繫發生變化,其規律一般是:由卑及高,由親及疏,由內及外,決策官政務化,政務官事務化,事務官乃至所有職事官包括宰相都逐步階官化,而整個國家機器都轉向由更有利於強化皇權的使職差遣來運轉。新的官僚制度就從這樣一種機制中產生,降至宋代就形成了中書門下、樞密院與三司分理民政、軍政、財政那樣三權並立的中央政府機構,皇帝的地位更崇高了。
    其次是翰林學士院的興起。隨著盛唐時代政事堂(中書門下)的工作重心由輔助決策向分理行政傾斜,在內廷輔助決策的翰林學士一職也應運而生。在此之前,皇帝也常常召集一些文士作為私人參謀,以備顧問。如在唐高宗時,武則萬頃、劉祎之等人進入禁中參決時政,以分宰相之權,當時人們稱他們為“北門學士”。到唐玄宗時期,為了改變中書舍人草擬詔制難以保守機密的制度缺陷,以及為了應付緊急事務,二十六年(738)正式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和屬員,不計官階品秩,屬於一般行政繫統以外的臨時性差遣。翰林學士專掌內命,主要起草任命將相大臣、宣布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為“內制”;而中書舍人所起草的則是對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稱為“外制”。這樣,翰林學士便分割了中書舍人的制詔之權。不僅如此,翰林學士還參謀機密政務,幫助皇帝決策,承擔起了原屬宰相職權範圍內的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翰林學士院與中書門下的分工發展形成新的內外朝。相權的分割以及翰林學士的臨時差遣性質,強化了皇權在新型政治體制中的地位,對後世中央權力運作機制有深遠的影響。宋明清各朝都設有翰林學士或學士,在政治權力結構中居有重要地位。
    最後是差遣制逐漸流行,差遣職增加,成為固定職官。上述各種學士就是一種差遣。差遣制的特點是:
    (1)官與職脫節,本司官往往判別司事。
    (2)差遣官無定員,無品秩。
    (3)差遣不由吏部或兵部銓選。
    除決策機構的長官之外,其他官員假以“同中書門下三品”銜,使居相位,也是一種差遣官。唐初,差遣隻是個別現像。則天武後破格用人,官員大增,差遣之法逐漸流行。至玄宗朝,差遣成了一種制度。當時帶“使”字的職銜均為差遣官,節度使、團練使、戶口色役使、轉運使、鹽鐵使等使職差遣官大量出現。有唐一代,先後設使多達三百餘種。正如杜佑在《通典》卷一九《職官典一·歷代官制總序》所說,唐代行政的特點是“設官以經之,置使以緯之”。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職事官就品階化了,到宋代就成了“寄祿官”。
    (三)兵制改革
    唐前期的府兵制是唐朝武力的基礎,其特點是“兵農合一”。隨著土地兼並的發展,土豪又開始出現,他們隱藏戶口,成為“多丁戶”,如郿縣宋智、鳳翔歧陽郎光、鳳翔岐山呂珣;南方潤州有練湖,被土豪壟斷,蓄戶五萬家之多。與此相應的是自耕小農大量破產,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裡所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情況對府兵制造成了嚴重影響。富強人家子弟由於勛田不能兌現,不再願意被揀點為府兵或充兵募,於是“行錢參酌”,逃避兵役。而貧者“被發即行”,甚至無力自備衣糧。
    府兵耕戰兼具,宜於執行番上宿衛這樣的短期輪值任務,不適於長期戍守和經常性作戰。況且,府兵調集在制度上是有條件、有限額的。因此,唐朝從一開始就經常在府兵之外征募民丁充當鎮防戍守人員,或臨時組成軍隊出征,以應付頻繁發生的邊疆戰爭,這種士卒叫“兵募”。後來,隨著軍事形勢的發展和制度的蛻變,兵士的番上和征防更代也多不能按時。原來規定兵士戍邊的年限為三年,後來增至六年,有的甚至長征不歸(如,武後時以漢兵三萬戍守西域,衣不解甲)。到玄宗時,戍兵歸還者竟然十無一二。
    政治腐敗也瓦解了府兵制,番役更代多不按時,而且“刑賞不均”,戍卒自身遭受邊將的種種虐待和迫害,家人的徭役也不能被免除。於是,番休之後,兵丁便逃亡了,各折衝府的兵額因此嚴重不足,這就更加重了其餘貧苦農民的兵役負擔,其後果不難想像。土地兼並引起了府兵制的崩潰,兵制的崩潰又反過來加速了農民的破產和逃亡,兵源在這個惡性循環中陷於枯竭。到年間(8世紀前半),府兵員額嚴重不足,已經不能保證正常的番上宿衛職能了,府兵制名存實亡,兵制的改革勢在必行。為了保證軍事形勢和社會安全所需要的軍隊數量,國家需要更為自由的兵力資源,於是以募兵取代府兵成為必然。
    (十一年(723),玄宗采納兵部尚書張說的建議,下令廢除府兵番上宿衛之制,在兩京及其周圍的府兵及白丁中招募強壯者充當專門的宿衛之士。這種招募來的職業兵被稱為“長從宿衛&rdquo十三年(725)改稱“彍騎”,分隸於十二衛,分六番長年宿衛。這些雇傭兵都免除征戍賦役,連衣糧器械也由政府供給。
    (二十五年(737),又改革征防軍,在諸色征行人及客戶中招募情願充健兒長住邊鎮者為兵,聽家口自隨,到軍後,官府給以田地房屋。這些招募來鎮守戍邊的戰士被稱為“長征健兒”。長征健兒終身免除課役,裝備、給養全由政府供應,因而又被稱為“官健”。
    (3)唐玄宗於是在天寶八載(749)宣布停折衝府上下魚書,府兵制至此最終宣告廢除。“故時府人目番上宿衛者曰侍官,言侍衛天子;至是,衛佐悉以假人為童奴,京師人恥之,至相罵辱必曰侍官。”
    長從宿衛(彍騎)替代番上府兵宿衛京師,長征健兒(官健)替代輪番府兵鎮防邊地,這是中國古代兵制的一大變革。從此,兵農分離代替了兵農合一,職業募兵制代替了義務征兵制。
    彍騎開始時有資格限制,“其制:皆擇下戶白丁、宗丁、品子強壯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則兼以戶八等五尺以上,皆免征鎮、賦役”。後來則盡為流氓、無賴。如《新唐書·兵志》所說:“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為角觝、撥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長征健兒也為邊將所苦使,乃至“利其死以沒其財”。所以唐朝對外作戰,還得靠臨時征發百姓農戶。如杜甫《兵車行》(寫於天寶五載,746):“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白居易《新豐折臂翁》也有類似的說法。
    在府兵制崩潰的過程中,地方上又出現了“團結兵”,亦稱“團練”。團結兵源起於府兵制下未被興發的兵員,他們要“倚(地)團集結”,由地方政府指揮,執行後勤增援任務或防守地方。團結兵先是產生在近邊諸州,以後擴展至關中及其他各地。團結兵由各地差點殷贍、強壯的本地人充當,不離鄉土,既進行訓練,也從事生產,但和府兵不同,不用自備戎具、衣糧,而是官給身糧、醬菜,帶有職業兵役的性質。後來由於廣泛使用團結兵,諸州因而置有團練使、都團練使等職,例由刺史、觀察使兼領。後來長征健兒淪為藩鎮兵,降至宋代成為廂兵,團結兵也就變成了鄉兵。
    (1)國家負擔兵士衣、糧,增加了軍費開支,加重了民眾的經濟負擔。每年軍需糧一百九十萬石,絹布一千二百萬匹段,所用絹布約占國家收入的一初每年軍費僅二百萬貫,天寶初達一千萬貫,天寶末達到了一千四五百萬貫。
    (2)改府兵為長征健兒,唐初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發生了根本變化,變成了外重內輕。年(710二十一年(733),為備邊先後在沿邊設置了十個節度使,控弦近五十萬,而當時全國兵力纔不過五十七萬。武後當政時,地方幾次起兵都很容易被撲滅。而現在卻尾大不掉,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兵制的轉變對唐王朝的軍事態勢和軍隊的戰鬥力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安祿山身兼幽州年改為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御邊,反而為他提供了積聚力量反叛唐朝的機會。“當玄宗文治武功極盛之世,漁陽(幽州)鼙鼓一鳴,而兩京不守。安祿山之霸業雖不成,然其部將始終割據河朔,與中央政府抗衡,唐室亦從此不振,以至覆亡。”盛極必衰,這似乎已經成了一條規律。究其原因,從唐朝歷史來看,“盛”多半由於開明開放、和平建設,“衰”則主要由於濫用民力和窮兵黷武。"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