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全2冊(新版)(一手資料忠實記錄抗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832-1206
    【優惠價】
    520-754
    【作者】 郭汝瑰,黃玉章,田昭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現代史(1919-1949)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915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4091543
    作者:郭汝瑰,黃玉章,田昭林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兩位上將為本書題字題簽。 ★ 忠實記錄抗戰大歷史的每一處細節。★ 將參戰部隊的番號和指揮官的姓名全部給出,每一張戰鬥的作戰地圖全部都繪制出來。

     
    內容簡介

    ★抗戰親歷者書寫的歷史。
    ★本書中,每一次的戰鬥都分為四個部分:交戰背景、雙方的作戰計劃和部署、交戰過程、戰鬥結果和戰鬥簡析。
    ★讓讀者知道戰鬥的背景、交戰的地形、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戰鬥結果為什麼會是那樣?了解抗日戰爭的艱苦、犧牲和作戰的過程與歷史的真實。

    作者簡介
    郭汝瑰(1907—1997),畢業於黃埔五期,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回國後進入陸軍大學進修。抗戰時期,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代理第15集團軍第18軍第14師第42旅旅長,隨後被陳誠提升為第54軍參謀長,第20集團軍參謀長,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後參加了薛嶽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
    建國後,歷任川南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南京軍事學院教員、全國政協委員、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晚年享受副兵團司令級待遇。主編中國軍事史和抗戰正面戰場史,以嚴謹著稱。
    中央軍委在為郭汝瑰同志舉行的追悼會上,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贊頌他的一生是“驚險曲折、豐富深刻的一生”,稱郭汝瑰同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黃玉章 1928年6月生,江蘇如東人,1945年8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繫畢業,中將軍銜。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軍事思想學會會長。

    郭汝瑰(1907—1997),畢業於黃埔五期,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回國後進入陸軍大學進修。抗戰時期,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代理第15集團軍第18軍第14師第42旅旅長,隨後被陳誠提升為第54軍參謀長,第20集團軍參謀長,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後參加了薛嶽指揮的第三次長沙會戰。
    建國後,歷任川南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南京軍事學院教員、全國政協委員、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等職,晚年享受副兵團司令級待遇。主編中國軍事史和抗戰正面戰場史,以嚴謹著稱。
    中央軍委在為郭汝瑰同志舉行的追悼會上,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贊頌他的一生是“驚險曲折、豐富深刻的一生”,稱郭汝瑰同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黃玉章 1928年6月生,江蘇如東人,1945年8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繫畢業,中將軍銜。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軍事思想學會會長。


    田昭林 著名軍事史專家、中國軍事博物館特約研究員。他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跟隨帥來南京組建南京軍事學院起,即潛心研究軍事史,曾主編或主撰《中國軍事史》、《中國兵器發展史》、《中國戰爭史地圖集》、《歷代戰爭年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簡史》等國家重點出版的軍事歷史著作,擔任《中國戰典》、《中國築城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兵器》卷的顧問、審修和定稿。

    目錄
    緒論
    寫作動機0003
    一、 還歷史以真實面目0003
    二、 記取歷史的教訓0010
    第二節中國抗日戰爭的地位與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0018
    二、 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進計劃0023
    四、 推遲了日本法西斯的南進行動0025
    第三節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相互關繫0030
    一、 兩個戰場的形成0031
    二、 統一戰略下兩個戰場的合理分工0034
    三、 兩個戰場的互相配合0036
    四、 兩個戰場的地位與作用0038

    緒論
    寫作動機0003
    一、 還歷史以真實面目0003
    二、 記取歷史的教訓0010
    第二節中國抗日戰爭的地位與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0018
    二、 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進計劃0023
    四、 推遲了日本法西斯的南進行動0025
    第三節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相互關繫0030
    一、 兩個戰場的形成0031
    二、 統一戰略下兩個戰場的合理分工0034
    三、 兩個戰場的互相配合0036
    四、 兩個戰場的地位與作用0038
    第四節正面戰場作戰概述0044
    章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節中日戰爭的歷史背景005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擴張0055
    二、 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躋入侵華列強行列0065
    第二節“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侵占東北的軍事準備0080
    一、 東北概況及日本在東北的侵略活動0080
    二、 日本侵占東北的軍事準備0083
    第三節“九一八”事變和東北淪陷0088
    一、 事變前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088
    二、 事變爆發和遼寧、吉林的淪陷0094
    三、 江橋抗戰和黑龍江省的失陷0098
    四、 錦州作戰及其失陷0103
    五、 哈爾濱保衛戰0106
    六、 國民政府依賴國聯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滅0110
    第四節東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14
    一、 遼寧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14
    二、 吉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19
    三、 黑龍江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24
    四、 東北義勇軍抗日鬥爭簡析0131
    第五節“一·二八”淞滬抗戰0135
    一、 日軍侵滬的戰略企圖及中日雙方在淞滬地區的兵力部署0135
    二、 閘北巷戰0139
    三、 吳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戰鬥0140
    四、 廟行、江灣戰鬥0143
    五、 瀏河戰鬥0149
    六、 《上海停戰協定》的簽訂0152
    七、 淞滬抗戰簡析0155
    第六節長城抗戰0161
    一、 戰前一般形勢0161
    二、 榆關、熱河失守0163
    三、 長城各關口的作戰0167
    四、 冀東淪陷和《塘沽協定》的簽訂0179
    五、 長城抗戰失敗的原因0183
    第七節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抗日戰鬥0189
    一、 抗日同盟軍的成立0189
    二、 抗日同盟軍的抗日行動0193
    三、 抗日同盟軍的解體和抗日討賊軍的組建及失敗0195
    四、 抗日同盟軍失敗的原因0197
    第八節綏遠抗戰0199
    一、 日本侵綏的戰備企圖和中日雙方在綏遠地區的兵力部署0199
    二、 綏遠作戰經過0202
    三、 綏遠抗戰的巨大影響和軍事上的經驗0207
    第九節西安事變和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0210
    一、 西安事變和團結御侮局面的形成0210
    二、 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0213
    第二章“七七”事變和平津作戰
    節“七七”事變前的一般形勢0241
    一、 國際形勢和日本的侵略企圖0241
    二、 日本和中國的國力、軍力概況0247
    第二節“七七”盧溝橋事變0256
    一、 “七七”事變前夕平津地區的態勢0256
    二、 日軍挑釁和盧溝橋戰鬥0258
    三、 中日兩國初的態度和停戰談判0261
    第三節日本派兵華北中國部署抗戰0266
    一、 日本派兵華北的決策和戰爭準備0266
    二、 中國的抗戰準備與部署0272
    三、 全中國人民團結抗日0278
    第四節日軍發動總攻及平、津淪陷0281
    一、 雙方的作戰準備及作戰指導0281
    二、 北平、天津戰鬥0286
    三、 平津作戰簡析0290
    第五節中日兩國確立戰時體制0293
    一、 平、津淪陷後的形勢0293
    二、 日本政府放棄“不擴大”方針0295
    三、 中國大本營的設立和戰略方針的確定0296
    四、 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與紅軍改編0299
    第三章華 北 作 戰
    節華北地區軍事形勢0309
    一、 日軍的戰略企圖及進攻華北的作戰計劃0309
    二、 中國軍隊防守華北的作戰部署0312
    第二節平綏路東段作戰0317
    一、 南口地區爭奪戰0317
    二、 天鎮、陽高戰鬥與大同失陷0324
    三、 作戰簡析0327
    第三節平漢、津浦路北段作戰0332
    一、 中日兩軍在河北省北部地區的作戰計劃0332
    二、 涿縣、保定地區作戰0336
    三、 津浦路北段作戰0340
    第四節晉北作戰與平型關作戰0347
    一、 察南、雁北撤退0347
    二、 廣靈、靈丘間的戰鬥0348
    三、 第二戰區的決戰計劃0350
    四、 平型關大捷0351
    五、 東跑池、鷂子澗戰鬥0357
    六、 日軍突入繁峙內長城防線棄守0358
    七、 平型關作戰簡析0361
    第五節太原會戰0363
    一、 會戰前的一般形勢0364
    二、 忻口作戰0368
    三、 正太路沿線作戰0384
    四、 太原陷落0402
    第六節綏遠、冀南作戰與濟南、青島失陷0420
    一、 日軍進攻綏遠及歸綏、包頭失陷0420
    二、 冀南地區作戰0421
    三、 日軍進攻山東及濟南、青島失陷0423
    四、 作戰簡析0428
    第四章華 東 戰 局
    節淞滬會戰0433
    一、 平津失守後的華東形勢0433
    二、 會戰經過0446
    三、 會戰簡析0499
    第二節南京保衛戰0521
    一、 日本大本營的成立及進攻南京的決策0522
    二、 中國政府對南京地區的抗戰準備及作戰指導0524
    三、 會戰經過0528
    四、 南京保衛戰簡析0543
    五、 國際形勢與陶德曼調停0549
    第三節徐州會戰0561
    一、 南京失守後的形勢0562
    二、 國民政府組織全面抗戰0563
    三、 日軍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的措施0566
    四、 會戰前第五戰區的作戰方案0568
    五、 序戰階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戰鬥0573
    六、 會戰前期——臺兒莊作戰0580
    七、 會戰後期——徐州突圍0604
    八、 航空作戰概況0628
    九、 徐州會戰簡析0630
    第五章武漢會戰及廣州失陷
    節武漢會戰前中日雙方的部署0649
    一、 日軍的戰略企圖及秘密和談0649
    二、 國民政府的戰略方針及保衛武漢的作戰準備0654
    三、 日軍進攻武漢的作戰指導及兵力0660
    四、 中國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及兵力0662
    第二節會戰經過0668
    一、 序戰中的主要戰鬥0670
    二、 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戰鬥0682
    三、 武漢外圍主要陣地的作戰0693
    四、 贛北地區的主要作戰0712
    五、 大別山北麓的作戰0722
    六、 中國軍隊自動放棄武漢0732
    七、 會戰簡析0738
    第三節日軍突襲大亞灣與廣州陷落0753
    一、 日軍進攻廣州的部署0753
    二、 中國軍隊倉促防守0755
    三、 作戰經過0756
    四、 廣州失守的原因0760
    第六章相持階段前期的作戰
    節武漢失守後的形勢0763
    一、 國際形勢的發展0764
    二、 日本侵華政略、戰略的轉變0766
    三、 國民政府調整抗戰方針0770
    四、 國共關繫的新發展及對抗戰的影響0774
    第二節南昌會戰0777
    一、 會戰前的一般形勢0777
    二、 會戰經過0780
    三、 會戰簡析0787
    第三節海南島及汕頭作戰0793
    一、 海南島作戰0793
    二、 汕頭作戰0795
    第四節隨、棗會戰0796
    一、 會戰前雙方態勢0796
    二、 日軍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0797
    三、 第五戰區的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0799
    四、 會戰經過0801
    五、 會戰簡析0804
    第五節次長沙會戰0809
    一、 會戰前雙方態勢0809
    二、 日軍的戰役企圖和部署0811
    三、 第九戰區的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0812
    四、 會戰經過0813
    五、 會戰簡析0818
    第六節桂南會戰0823
    一、 日軍的戰役企圖、作戰指導和部署0823
    二、 第四戰區的防御部署0825
    三、 會戰經過0826
    四、 會戰簡析0834
    第七節1939年鼕季攻勢0839
    一、 軍委會的戰略企圖、方針和部署0839
    二、 作戰經過0841
    三、 作戰簡析0844
    第八節棗、宜會戰0846
    一、 日軍的戰役企圖、作戰指導和部署0846
    二、 中國軍隊的戰役企圖、作戰方針和部署0848
    三、 會戰經過0849
    四、 會戰簡析0856
    第九節上高會戰0862
    一、 雙方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62
    二、 會戰經過0863
    三、 會戰簡析0866
    第十節中條山會戰0869
    一、 雙方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69
    二、 會戰經過0873
    三、 會戰簡析0877
    第十一節第二次長沙會戰0881
    一、 日軍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81
    二、 第九戰區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84
    三、 會戰經過0885
    四、 會戰簡析0895
    第十二節日軍對中國沿海的封鎖作戰和對內地的航空作戰0902
    一、 對沿海的封鎖作戰0902
    二、 對內地的航空作戰0905
    三、 簡析0908
    第七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抗戰
    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區的建立0911
    一、 日本的南進政策0911
    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英對中國抗戰的態度0914
    三、 日本南進作戰的準備0916
    四、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0918
    五、 中國戰區的建立0921
    第二節第三次長沙會戰0925
    一、 會戰前一般情況0925
    二、 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27
    三、 會戰經過0930
    四、 會戰簡析0942
    第三節中國遠征軍入緬援英作戰0947
    一、 戰前一般形勢0947
    二、 中英聯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51
    三、 日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53
    四、 作戰經過0954
    五、 作戰簡析0970
    第四節浙贛會戰0975
    一、 戰前一般情況0975
    二、 日軍的戰略企圖、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77
    三、 第三戰區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79
    四、 會戰經過0982
    五、 會戰簡析1008
    第五節監利、華容地區作戰及鄂西會戰1014
    一、 監利、華容地區作戰1014
    二、 鄂西會戰1021
    第六節常德會戰1037
    一、 戰前一般情況1037
    二、 日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1038
    三、 軍委會、第六戰區的防御作戰計劃及兵力部署1041
    四、 會戰經過1043
    五、 會戰簡析1057
    第八章走向後的勝利
    節1943年國際國內形勢1065
    一、 軸心國瓦解同盟國轉入戰略反攻1065
    二、 中國的抗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066
    三、 日本轉變侵華戰略1068
    第二節緬北、滇西反攻作戰1072
    一、 反攻緬甸戰略決策的形成1072
    二、 中國駐印軍、遠征軍的組建及整訓1077
    三、 駐緬日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1080
    四、 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作戰1082
    五、 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作戰1102
    六、 反攻作戰簡析1115
    第三節豫、湘、桂會戰1121
    一、 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的戰略企圖及兵力部署1121
    二、 豫中會戰1123
    三、 長、衡會戰1136
    四、 桂、柳會戰1153
    五、 豫、湘、桂會戰簡析1167
    第四節擊退日軍的後兩次進攻1179
    一、 老河口地區作戰(豫西、鄂北會戰)1181
    二、 芷江地區作戰1188
    第五節局部反攻收復廣西1199
    一、 中國戰區的反攻計劃1199
    二、 日軍實施戰略收縮1203
    三、 收復廣西1205
    第六節日本投降1209
    後論1215
    後記1253緒論
    節寫作動機0003
    一、 還歷史以真實面目0003
    二、 記取歷史的教訓0010
    第二節中國抗日戰爭的地位與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0018
    二、 打敗日本法西斯的決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進計劃0023
    四、 推遲了日本法西斯的南進行動0025
    第三節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相互關繫0030
    一、 兩個戰場的形成0031
    二、 統一戰略下兩個戰場的合理分工0034
    三、 兩個戰場的互相配合0036
    四、 兩個戰場的地位與作用0038
    第四節正面戰場作戰概述0044
    章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節中日戰爭的歷史背景005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擴張0055
    二、 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躋入侵華列強行列0065
    第二節“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侵占東北的軍事準備0080
    一、 東北概況及日本在東北的侵略活動0080
    二、 日本侵占東北的軍事準備0083
    第三節“九一八”事變和東北淪陷0088
    一、 事變前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088
    二、 事變爆發和遼寧、吉林的淪陷0094
    三、 江橋抗戰和黑龍江省的失陷0098
    四、 錦州作戰及其失陷0103
    五、 哈爾濱保衛戰0106
    六、 國民政府依賴國聯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滅0110
    第四節東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14
    一、 遼寧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14
    二、 吉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19
    三、 黑龍江義勇軍的抗日鬥爭0124
    四、 東北義勇軍抗日鬥爭簡析0131
    第五節“一·二八”淞滬抗戰0135
    一、 日軍侵滬的戰略企圖及中日雙方在淞滬地區的兵力部署0135
    二、 閘北巷戰0139
    三、 吳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戰鬥0140
    四、 廟行、江灣戰鬥0143
    五、 瀏河戰鬥0149
    六、 《上海停戰協定》的簽訂0152
    七、 淞滬抗戰簡析0155
    第六節長城抗戰0161
    一、 戰前一般形勢0161
    二、 榆關、熱河失守0163
    三、 長城各關口的作戰0167
    四、 冀東淪陷和《塘沽協定》的簽訂0179
    五、 長城抗戰失敗的原因0183
    第七節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抗日戰鬥0189
    一、 抗日同盟軍的成立0189
    二、 抗日同盟軍的抗日行動0193
    三、 抗日同盟軍的解體和抗日討賊軍的組建及失敗0195
    四、 抗日同盟軍失敗的原因0197
    第八節綏遠抗戰0199
    一、 日本侵綏的戰備企圖和中日雙方在綏遠地區的兵力部署0199
    二、 綏遠作戰經過0202
    三、 綏遠抗戰的巨大影響和軍事上的經驗0207
    第九節西安事變和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0210
    一、 西安事變和團結御侮局面的形成0210
    二、 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0213
    第二章“七七”事變和平津作戰
    節“七七”事變前的一般形勢0241
    一、 國際形勢和日本的侵略企圖0241
    二、 日本和中國的國力、軍力概況0247
    第二節“七七”盧溝橋事變0256
    一、 “七七”事變前夕平津地區的態勢0256
    二、 日軍挑釁和盧溝橋戰鬥0258
    三、 中日兩國初的態度和停戰談判0261
    第三節日本派兵華北中國部署抗戰0266
    一、 日本派兵華北的決策和戰爭準備0266
    二、 中國的抗戰準備與部署0272
    三、 全中國人民團結抗日0278
    第四節日軍發動總攻及平、津淪陷0281
    一、 雙方的作戰準備及作戰指導0281
    二、 北平、天津戰鬥0286
    三、 平津作戰簡析0290
    第五節中日兩國確立戰時體制0293
    一、 平、津淪陷後的形勢0293
    二、 日本政府放棄“不擴大”方針0295
    三、 中國大本營的設立和戰略方針的確定0296
    四、 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與紅軍改編0299
    第三章華 北 作 戰
    節華北地區軍事形勢0309
    一、 日軍的戰略企圖及進攻華北的作戰計劃0309
    二、 中國軍隊防守華北的作戰部署0312
    第二節平綏路東段作戰0317
    一、 南口地區爭奪戰0317
    二、 天鎮、陽高戰鬥與大同失陷0324
    三、 作戰簡析0327
    第三節平漢、津浦路北段作戰0332
    一、 中日兩軍在河北省北部地區的作戰計劃0332
    二、 涿縣、保定地區作戰0336
    三、 津浦路北段作戰0340
    第四節晉北作戰與平型關作戰0347
    一、 察南、雁北撤退0347
    二、 廣靈、靈丘間的戰鬥0348
    三、 第二戰區的決戰計劃0350
    四、 平型關大捷0351
    五、 東跑池、鷂子澗戰鬥0357
    六、 日軍突入繁峙內長城防線棄守0358
    七、 平型關作戰簡析0361
    第五節太原會戰0363
    一、 會戰前的一般形勢0364
    二、 忻口作戰0368
    三、 正太路沿線作戰0384
    四、 太原陷落0402
    第六節綏遠、冀南作戰與濟南、青島失陷0420
    一、 日軍進攻綏遠及歸綏、包頭失陷0420
    二、 冀南地區作戰0421
    三、 日軍進攻山東及濟南、青島失陷0423
    四、 作戰簡析0428
    第四章華 東 戰 局
    節淞滬會戰0433
    一、 平津失守後的華東形勢0433
    二、 會戰經過0446
    三、 會戰簡析0499
    第二節南京保衛戰0521
    一、 日本大本營的成立及進攻南京的決策0522
    二、 中國政府對南京地區的抗戰準備及作戰指導0524
    三、 會戰經過0528
    四、 南京保衛戰簡析0543
    五、 國際形勢與陶德曼調停0549
    第三節徐州會戰0561
    一、 南京失守後的形勢0562
    二、 國民政府組織全面抗戰0563
    三、 日軍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的措施0566
    四、 會戰前第五戰區的作戰方案0568
    五、 序戰階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戰鬥0573
    六、 會戰前期——臺兒莊作戰0580
    七、 會戰後期——徐州突圍0604
    八、 航空作戰概況0628
    九、 徐州會戰簡析0630
    第五章武漢會戰及廣州失陷
    節武漢會戰前中日雙方的部署0649
    一、 日軍的戰略企圖及秘密和談0649
    二、 國民政府的戰略方針及保衛武漢的作戰準備0654
    三、 日軍進攻武漢的作戰指導及兵力0660
    四、 中國保衛武漢的作戰計劃及兵力0662
    第二節會戰經過0668
    一、 序戰中的主要戰鬥0670
    二、 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戰鬥0682
    三、 武漢外圍主要陣地的作戰0693
    四、 贛北地區的主要作戰0712
    五、 大別山北麓的作戰0722
    六、 中國軍隊自動放棄武漢0732
    七、 會戰簡析0738
    第三節日軍突襲大亞灣與廣州陷落0753
    一、 日軍進攻廣州的部署0753
    二、 中國軍隊倉促防守0755
    三、 作戰經過0756
    四、 廣州失守的原因0760
    第六章相持階段前期的作戰
    節武漢失守後的形勢0763
    一、 國際形勢的發展0764
    二、 日本侵華政略、戰略的轉變0766
    三、 國民政府調整抗戰方針0770
    四、 國共關繫的新發展及對抗戰的影響0774
    第二節南昌會戰0777
    一、 會戰前的一般形勢0777
    二、 會戰經過0780
    三、 會戰簡析0787
    第三節海南島及汕頭作戰0793
    一、 海南島作戰0793
    二、 汕頭作戰0795
    第四節隨、棗會戰0796
    一、 會戰前雙方態勢0796
    二、 日軍的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0797
    三、 第五戰區的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0799
    四、 會戰經過0801
    五、 會戰簡析0804
    第五節次長沙會戰0809
    一、 會戰前雙方態勢0809
    二、 日軍的戰役企圖和部署0811
    三、 第九戰區的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0812
    四、 會戰經過0813
    五、 會戰簡析0818
    第六節桂南會戰0823
    一、 日軍的戰役企圖、作戰指導和部署0823
    二、 第四戰區的防御部署0825
    三、 會戰經過0826
    四、 會戰簡析0834
    第七節1939年鼕季攻勢0839
    一、 軍委會的戰略企圖、方針和部署0839
    二、 作戰經過0841
    三、 作戰簡析0844
    第八節棗、宜會戰0846
    一、 日軍的戰役企圖、作戰指導和部署0846
    二、 中國軍隊的戰役企圖、作戰方針和部署0848
    三、 會戰經過0849
    四、 會戰簡析0856
    第九節上高會戰0862
    一、 雙方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62
    二、 會戰經過0863
    三、 會戰簡析0866
    第十節中條山會戰0869
    一、 雙方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69
    二、 會戰經過0873
    三、 會戰簡析0877
    第十一節第二次長沙會戰0881
    一、 日軍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81
    二、 第九戰區的戰役企圖及兵力部署0884
    三、 會戰經過0885
    四、 會戰簡析0895
    第十二節日軍對中國沿海的封鎖作戰和對內地的航空作戰0902
    一、 對沿海的封鎖作戰0902
    二、 對內地的航空作戰0905
    三、 簡析0908
    第七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抗戰
    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和中國戰區的建立0911
    一、 日本的南進政策0911
    二、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英對中國抗戰的態度0914
    三、 日本南進作戰的準備0916
    四、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0918
    五、 中國戰區的建立0921
    第二節第三次長沙會戰0925
    一、 會戰前一般情況0925
    二、 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27
    三、 會戰經過0930
    四、 會戰簡析0942
    第三節中國遠征軍入緬援英作戰0947
    一、 戰前一般形勢0947
    二、 中英聯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51
    三、 日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53
    四、 作戰經過0954
    五、 作戰簡析0970
    第四節浙贛會戰0975
    一、 戰前一般情況0975
    二、 日軍的戰略企圖、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77
    三、 第三戰區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0979
    四、 會戰經過0982
    五、 會戰簡析1008
    第五節監利、華容地區作戰及鄂西會戰1014
    一、 監利、華容地區作戰1014
    二、 鄂西會戰1021
    第六節常德會戰1037
    一、 戰前一般情況1037
    二、 日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1038
    三、 軍委會、第六戰區的防御作戰計劃及兵力部署1041
    四、 會戰經過1043
    五、 會戰簡析1057
    第八章走向後的勝利
    節1943年國際國內形勢1065
    一、 軸心國瓦解同盟國轉入戰略反攻1065
    二、 中國的抗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066
    三、 日本轉變侵華戰略1068
    第二節緬北、滇西反攻作戰1072
    一、 反攻緬甸戰略決策的形成1072
    二、 中國駐印軍、遠征軍的組建及整訓1077
    三、 駐緬日軍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1080
    四、 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作戰1082
    五、 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作戰1102
    六、 反攻作戰簡析1115
    第三節豫、湘、桂會戰1121
    一、 日軍發動豫、湘、桂會戰的戰略企圖及兵力部署1121
    二、 豫中會戰1123
    三、 長、衡會戰1136
    四、 桂、柳會戰1153
    五、 豫、湘、桂會戰簡析1167
    第四節擊退日軍的後兩次進攻1179
    一、 老河口地區作戰(豫西、鄂北會戰)1181
    二、 芷江地區作戰1188
    第五節局部反攻收復廣西1199
    一、 中國戰區的反攻計劃1199
    二、 日軍實施戰略收縮1203
    三、 收復廣西1205
    第六節日本投降1209
    後論1215
    後記1253

    前言
    緒論
    寫作動機
    1937年中國爆發的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1〕中國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開的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終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場戰爭的勝利是“我們中華民族四萬萬五千萬人,不分階級貧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黨派信仰,一致奮起,義無反顧,與日寇做生死的決鬥”〔2〕而獲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配合下”〔3〕獲得的。中國所有參加抗戰的政黨、階級以及各階層愛國人士,雖然在不同的戰略階段,在精神和物質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但戰爭的勝利和他們作的貢獻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著兩個戰場,即由國民黨及其政府領導的軍隊擔負作戰任務的正面戰場和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擔負作戰任務的敵後戰場。這是1927年以來中國政治、軍事的延續、發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對比和中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是當時具有中國特點和進步意義的特殊現像。

    緒論
    寫作動機
    1937年中國爆發的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1〕中國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開的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終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場戰爭的勝利是“我們中華民族四萬萬五千萬人,不分階級貧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黨派信仰,一致奮起,義無反顧,與日寇做生死的決鬥”〔2〕而獲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配合下”〔3〕獲得的。中國所有參加抗戰的政黨、階級以及各階層愛國人士,雖然在不同的戰略階段,在精神和物質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但戰爭的勝利和他們作的貢獻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著兩個戰場,即由國民黨及其政府領導的軍隊擔負作戰任務的正面戰場和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擔負作戰任務的敵後戰場。這是1927年以來中國政治、軍事的延續、發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對比和中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是當時具有中國特點和進步意義的特殊現像。
    中國長期受封建主義統治,閉關自守,科技落後,武備不修,鴉片戰爭失敗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經過105年之久,纔擺脫被瓜分的危局。如此嚴酷的歷史教訓,我們子孫後代永遠不應忘記。為了振興中國,使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研究中國的近代史,尤其是中日戰爭史,應該“全面地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借以啟迪後人,指導將來”。〔4〕
    一、 還歷史以真實面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相當一段時期內,抗日戰爭史研究中對敵後戰場的敘述較多,對正面戰場則較少涉及。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方針,給全面、深入研究抗日戰爭的歷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正面戰場的研究也提上工作日程。特別是近幾年來,有關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著作大批出版,報刊上也發表了很多見解深刻的文章,使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像。但是,有些作品基本上是參照臺灣出版的抗日戰爭史籍撰寫的。
    然而臺灣的有關著作,特別是官方著作,絕大多數對抗日戰爭總體格局的敘述不符史實。如吳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全書隻提國民黨、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行動及其文件,對共產黨的抗戰,則除了否定與批判外,不著隻字。甚至國民黨中堅持抗戰的馮玉祥和李宗仁,在書中也被寫成“反叛將軍”、“陰謀活動家”。有的書更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肆意誣蔑。如何應欽在《為邦百年集》中說:在抗日戰爭中,“我們中國的內奸叛徒——中共,一直和日本軍閥內外勾結,互相利用,狼狽為奸,共同顛覆我們的國家”;〔5〕1987年出版的《抗日戰史》仍稱抗日人民武裝為“匪”,說共產黨“從不從事抗日,專門打擊國軍”,甚至說“原本純淨的淪陷區,由於新四軍之進入,遂成多事之秋”,〔6〕等等。對正面戰場作戰的敘述,則多有掩蓋事實、捏造戰況的問題。
    以淞滬會戰為例:中國軍隊的作戰是英勇的,但後造成大潰敗的重要原因是未能適時轉移部隊,延誤了撤退的時機。據始終參加該會戰的原第36師師長宋希濂說:“在淞滬戰場打了近三個月,傷亡過重,部隊殘缺,每個師所存人數,多的不過三四千人。當時主管作戰的軍事委員會部(後改稱‘軍令部’)及前線的高級指揮官,鋻於已被日軍攻占了瀏河、劉行、江灣、真茹(今真如)等地,後方已無可以抽調的兵力增援,均建議迅速將上海戰場的主力部隊,有計劃地逐步撤到常熟、蘇州、嘉興之線及江陰、無錫、嘉善之線進行整補,實行和日軍持久作戰的方針。無疑,這一方針是正確的,並已獲得蔣介石委員長的批準。十月底,這一方案正在開始實行之際,蔣介石突然於十一月一日晚十時左右,乘專車來到南翔附近的一個小學校裡,隨來的有白崇禧、顧祝同等人。隨即召集師以上將領會議……他說‘九國公約會議,將於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時首都開會,這次會議,對國家命運關繫甚大。我要求你們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十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7〕於是部隊轉移的計劃遂中止執行。正是由於蔣介石的這一錯誤決定,纔導致淞滬戰場幾十萬部隊的大潰敗。
    可是臺灣出版的抗日戰爭史籍中根本不提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卻大肆宣揚“領袖天縱英明,肆應萬當,無不終獲勝利”,“凡世人以為萬無可勝之理者,領袖無不優為之。”〔8〕宋希濂是1949年末在四川大渡河畔被人民解放軍俘虜的國民黨將領,曾率部投入淞滬戰場,浴血殺敵。臺灣國民黨當局說:“國軍部分將校於戡亂作戰期間被俘投匪,在中共威迫利誘下,發表不實之言論文字,歪曲史實或破壞政府威信,或為匪偽鼓吹,言行乖謬,不足采信”,〔9〕並中傷宋希濂“甘為中共統戰工具”,“甘為中共鷹犬”。〔10〕姑不論早在1980年即已定居美國的宋希濂是不是“在中共威迫利誘下,發表不實之言論文字”,我們看一看沒有被解放軍俘虜,逃至臺、港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是怎麼說的。淞滬會戰時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和右翼軍總司令的張發奎,在其《八一三淞滬戰役回憶》中說:“從整個戰略上著眼,敵人強渡蘇州河後,退卻已是無可疑義而不能再遲延的事……當時前敵總指揮陳誠將軍來到我的指揮部,他亦同意我的意見。可是,統帥部卻仍遲遲未決,等情況已到了危急之際,纔於九日下達退卻命令……當我接到命令時,部隊已陷入極度紊亂狀態,各級司令部亦已很難掌握其部隊了,因而演成了後一幕可避免而終不能避免的大悲劇。”當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的顧祝同,在其《墨三九十自述》中說:我軍退守蘇州河時,“全般態勢愈形不利。委員長等於十月二十八日,親臨蘇州指示作戰機宜”。下文不說蔣介石指示了什麼機宜,卻說“十一月五日,日軍以有力部隊,突由金山衛一帶登陸,企圖抄襲松江、青浦、安亭,堵截斷京滬、滬杭兩路交通,同時蘇州河南岸陣地亦被日軍突破,我軍以腹背受脅,又缺精銳之生力軍可資使用,乃不得不於十一月八日夜開始向嘉興、蘇州一帶撤退……部隊單位既多,沿途擁塞,加以飛機轟炸掃射,死傷不少,秩序混亂,部隊大都失去掌握。”張發奎、顧祝同雖因立場、地位等關繫不得不為其尊者諱,但從字裡行間還是可以看出某些實情。當時的前敵總指揮陳誠,在抗戰剛勝利時的私人回憶中就明確地說明: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時,領袖由電話問陳如何處置,陳答以須調整戰線後,領袖又命陳再支持三日,結果蒙受不利之潰退。”〔11〕由此可見,蔣介石由於決策錯誤、貽失戰機,而成為中國軍隊大潰敗的主要責任者。這一點事實上是知情國民黨將領早就形成的共識。可是臺灣當局出版的各種抗日戰史,對此均不提及。
    緒論
    節寫作動機
    1937年中國爆發的抗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1〕中國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為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開的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終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場戰爭的勝利是“我們中華民族四萬萬五千萬人,不分階級貧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黨派信仰,一致奮起,義無反顧,與日寇做生死的決鬥”〔2〕而獲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配合下”〔3〕獲得的。中國所有參加抗戰的政黨、階級以及各階層愛國人士,雖然在不同的戰略階段,在精神和物質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並不相同,但戰爭的勝利和他們作的貢獻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著兩個戰場,即由國民黨及其政府領導的軍隊擔負作戰任務的正面戰場和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擔負作戰任務的敵後戰場。這是1927年以來中國政治、軍事的延續、發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對比和中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的,是當時具有中國特點和進步意義的特殊現像。
    中國長期受封建主義統治,閉關自守,科技落後,武備不修,鴉片戰爭失敗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經過105年之久,纔擺脫被瓜分的危局。如此嚴酷的歷史教訓,我們子孫後代永遠不應忘記。為了振興中國,使中華民族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必須研究中國的近代史,尤其是中日戰爭史,應該“全面地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借以啟迪後人,指導將來”。〔4〕
    一、 還歷史以真實面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相當一段時期內,抗日戰爭史研究中對敵後戰場的敘述較多,對正面戰場則較少涉及。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方針,給全面、深入研究抗日戰爭的歷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正面戰場的研究也提上工作日程。特別是近幾年來,有關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著作大批出版,報刊上也發表了很多見解深刻的文章,使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像。但是,有些作品基本上是參照臺灣出版的抗日戰爭史籍撰寫的。
    然而臺灣的有關著作,特別是官方著作,絕大多數對抗日戰爭總體格局的敘述不符史實。如吳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全書隻提國民黨、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行動及其文件,對共產黨的抗戰,則除了否定與批判外,不著隻字。甚至國民黨中堅持抗戰的馮玉祥和李宗仁,在書中也被寫成“反叛將軍”、“陰謀活動家”。有的書更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肆意誣蔑。如何應欽在《為邦百年集》中說:在抗日戰爭中,“我們中國的內奸叛徒——中共,一直和日本軍閥內外勾結,互相利用,狼狽為奸,共同顛覆我們的國家”;〔5〕1987年出版的《抗日戰史》仍稱抗日人民武裝為“匪”,說共產黨“從不從事抗日,專門打擊國軍”,甚至說“原本純淨的淪陷區,由於新四軍之進入,遂成多事之秋”,〔6〕等等。對正面戰場作戰的敘述,則多有掩蓋事實、捏造戰況的問題。
    以淞滬會戰為例:中國軍隊的作戰是英勇的,但後造成大潰敗的重要原因是未能適時轉移部隊,延誤了撤退的時機。據始終參加該會戰的原第36師師長宋希濂說:“在淞滬戰場打了近三個月,傷亡過重,部隊殘缺,每個師所存人數,多的不過三四千人。當時主管作戰的軍事委員會部(後改稱‘軍令部’)及前線的高級指揮官,鋻於已被日軍攻占了瀏河、劉行、江灣、真茹(今真如)等地,後方已無可以抽調的兵力增援,均建議迅速將上海戰場的主力部隊,有計劃地逐步撤到常熟、蘇州、嘉興之線及江陰、無錫、嘉善之線進行整補,實行和日軍持久作戰的方針。無疑,這一方針是正確的,並已獲得蔣介石委員長的批準。十月底,這一方案正在開始實行之際,蔣介石突然於十一月一日晚十時左右,乘專車來到南翔附近的一個小學校裡,隨來的有白崇禧、顧祝同等人。隨即召集師以上將領會議……他說‘九國公約會議,將於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時首都開會,這次會議,對國家命運關繫甚大。我要求你們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十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7〕於是部隊轉移的計劃遂中止執行。正是由於蔣介石的這一錯誤決定,纔導致淞滬戰場幾十萬部隊的大潰敗。
    可是臺灣出版的抗日戰爭史籍中根本不提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卻大肆宣揚“領袖天縱英明,肆應萬當,無不終獲勝利”,“凡世人以為萬無可勝之理者,領袖無不優為之。”〔8〕宋希濂是1949年末在四川大渡河畔被人民解放軍俘虜的國民黨將領,曾率部投入淞滬戰場,浴血殺敵。臺灣國民黨當局說:“國軍部分將校於戡亂作戰期間被俘投匪,在中共威迫利誘下,發表不實之言論文字,歪曲史實或破壞政府威信,或為匪偽鼓吹,言行乖謬,不足采信”,〔9〕並中傷宋希濂“甘為中共統戰工具”,“甘為中共鷹犬”。〔10〕姑不論早在1980年即已定居美國的宋希濂是不是“在中共威迫利誘下,發表不實之言論文字”,我們看一看沒有被解放軍俘虜,逃至臺、港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是怎麼說的。淞滬會戰時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和右翼軍總司令的張發奎,在其《八一三淞滬戰役回憶》中說:“從整個戰略上著眼,敵人強渡蘇州河後,退卻已是無可疑義而不能再遲延的事……當時前敵總指揮陳誠將軍來到我的指揮部,他亦同意我的意見。可是,統帥部卻仍遲遲未決,等情況已到了危急之際,纔於九日下達退卻命令……當我接到命令時,部隊已陷入極度紊亂狀態,各級司令部亦已很難掌握其部隊了,因而演成了後一幕可避免而終不能避免的大悲劇。”當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的顧祝同,在其《墨三九十自述》中說:我軍退守蘇州河時,“全般態勢愈形不利。委員長等於十月二十八日,親臨蘇州指示作戰機宜”。下文不說蔣介石指示了什麼機宜,卻說“十一月五日,日軍以有力部隊,突由金山衛一帶登陸,企圖抄襲松江、青浦、安亭,堵截斷京滬、滬杭兩路交通,同時蘇州河南岸陣地亦被日軍突破,我軍以腹背受脅,又缺精銳之生力軍可資使用,乃不得不於十一月八日夜開始向嘉興、蘇州一帶撤退……部隊單位既多,沿途擁塞,加以飛機轟炸掃射,死傷不少,秩序混亂,部隊大都失去掌握。”張發奎、顧祝同雖因立場、地位等關繫不得不為其尊者諱,但從字裡行間還是可以看出某些實情。當時的前敵總指揮陳誠,在抗戰剛勝利時的私人回憶中就明確地說明: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時,領袖由電話問陳如何處置,陳答以須調整戰線後,領袖又命陳再支持三日,結果蒙受不利之潰退。”〔11〕由此可見,蔣介石由於決策錯誤、貽失戰機,而成為中國軍隊大潰敗的主要責任者。這一點事實上是知情國民黨將領早就形成的共識。可是臺灣當局出版的各種抗日戰史,對此均不提及。

    在線試讀
    “九一八”事變和東北淪陷
    一、 事變前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
    日本為了實現其侵略中國的既定方針,參謀本部於1930年11月就已開始擬制侵占中國東北的綱領性文件——《昭和六年(1931年)度形勢判斷》。主要內容是準備分三個階段占領東北:階段在東北建立一個新的親日政權以代替張學良;第二階段使這一政權從中國分裂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第三階段武力占領,使之成為日本的領土。1931年4月正式形成文件。〔1〕但在侵占東北的步驟上,日本關東軍與參謀本部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30年9月,關東軍參謀部在石原莞爾主持下就已制訂了《關於滿蒙占領地區統治之研究》,主張在一兩年內就占領東北。〔2〕為此,從1931年1月中旬起,每逢星期六,關東軍參謀部都要召開一次有全體參謀參加、滿鐵調查課和東亞經濟調查局有關人員也應邀參加的“占領地統治研究會”,共同策劃侵占東北的陰謀活動。〔3〕當年春天,關東軍還對瀋陽城進行了現地偵察,因見城牆既堅又厚,認為如果中國軍隊固守城垣,則難以攻取。於是對城牆的損壞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勘察,選擇突破口,並據此制定了攻城計劃。“九一八”事變當夜,日軍就是根據這個計劃由城西南角牆壞處首先登城的。
    1931年4月,日軍第2師團從仙臺調到東北遼陽換防。該師團成員多為日本北方人,適於在中國東北寒冷地區作戰。〔4〕5月間召開了聯隊長、大隊長參加的動員會,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就所謂“滿蒙”問題作了講話。他說:“滿蒙問題的後解決,必須予以軍事占領。因此,要有突然攻占東北的準備。”〔5〕
    關東軍不滿意分三個階段占領東北的計劃,堅持發動戰爭後立即占領東北、使之成為日本領土的意見,遂派奉天特務機關的花谷正等人回日本遊說。日本參謀本部為了統一認識、協調行動,派建川美次主持召集參謀本部及陸軍省的永田鐵山、岡村寧次等5個課長制訂了一個折中的實施方案——《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規定“約以一年為期”,對東北實施武力占領。〔6〕7月間,陸軍省密召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至東京,將該《大綱》作為指令下達給關東軍。

    “九一八”事變和東北淪陷
    一、 事變前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及兵力部署
    日本為了實現其侵略中國的既定方針,參謀本部於1930年11月就已開始擬制侵占中國東北的綱領性文件——《昭和六年(1931年)度形勢判斷》。主要內容是準備分三個階段占領東北:階段在東北建立一個新的親日政權以代替張學良;第二階段使這一政權從中國分裂出來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第三階段武力占領,使之成為日本的領土。1931年4月正式形成文件。〔1〕但在侵占東北的步驟上,日本關東軍與參謀本部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30年9月,關東軍參謀部在石原莞爾主持下就已制訂了《關於滿蒙占領地區統治之研究》,主張在一兩年內就占領東北。〔2〕為此,從1931年1月中旬起,每逢星期六,關東軍參謀部都要召開一次有全體參謀參加、滿鐵調查課和東亞經濟調查局有關人員也應邀參加的“占領地統治研究會”,共同策劃侵占東北的陰謀活動。〔3〕當年春天,關東軍還對瀋陽城進行了現地偵察,因見城牆既堅又厚,認為如果中國軍隊固守城垣,則難以攻取。於是對城牆的損壞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勘察,選擇突破口,並據此制定了攻城計劃。“九一八”事變當夜,日軍就是根據這個計劃由城西南角牆壞處首先登城的。
    1931年4月,日軍第2師團從仙臺調到東北遼陽換防。該師團成員多為日本北方人,適於在中國東北寒冷地區作戰。〔4〕5月間召開了聯隊長、大隊長參加的動員會,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就所謂“滿蒙”問題作了講話。他說:“滿蒙問題的後解決,必須予以軍事占領。因此,要有突然攻占東北的準備。”〔5〕
    關東軍不滿意分三個階段占領東北的計劃,堅持發動戰爭後立即占領東北、使之成為日本領土的意見,遂派奉天特務機關的花谷正等人回日本遊說。日本參謀本部為了統一認識、協調行動,派建川美次主持召集參謀本部及陸軍省的永田鐵山、岡村寧次等5個課長制訂了一個折中的實施方案——《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規定“約以一年為期”,對東北實施武力占領。〔6〕7月間,陸軍省密召關東軍參謀長三宅光治至東京,將該《大綱》作為指令下達給關東軍。
    事實上關東軍連一年之期亦不願等待,此時已經基本上做好了侵占東北的準備。為了分散張學良的注意力和牽制東北軍主力於關內,使其無暇顧及東北,〔7〕一方面挑唆石友三發動反對張學良的軍事叛亂和鼓動蒙古獨立,以配合日軍對瀋陽的進攻,〔8〕一方面加緊制訂作戰計劃。1931年4至6月間,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制訂出一繫列具體的陰謀活動和作戰計劃。當時分工:由奉天特務機關的花谷正制造發動戰爭的借口、制訂爆炸柳條湖鐵路的行動計劃;由高級參謀石原莞爾制訂進攻北大營和攻占瀋陽、長春、吉林的作戰計劃;由吉林特務機關長大迫通貞制訂在吉林、哈爾濱制造暴亂行動的計劃。整個侵略計劃的特點是行動迅速,要求在一夜之間造成占領瀋陽、長春的既成事實,以防止外國的干涉。4月26日擬好了攻占瀋陽的作戰計劃,31日研究了發動侵略借口的“謀略”。至6月19日,全部計劃均已完成。主要內容為:發動侵略的當晚,獨立守備第2大隊的第3中隊以演習為名,從石虎臺駐地南進,一部至柳條湖鐵路邊,主力至北大營外圍展開。一俟柳條湖鐵路炸毀,第3中隊即向北大營進攻。在瀋陽城內的板垣征四郎則以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按照石原莞爾擬定的計劃,命獨立守備第2大隊進攻北大營,步兵第29聯隊進攻瀋陽城。石原的計劃還規定以遼寧的第2師團主力和公主嶺的獨立守備隊一部支援瀋陽作戰;在長春的第3旅團和騎兵第2聯隊對寬城子、南嶺的中國軍隊作好戰鬥準備;駐營口、本溪、安東鐵路沿線的守備隊向就近的中國軍隊進攻;占領瀋陽後,第2師團利用在吉林制造的暴動,以護僑為名進占吉林,同時向朝鮮軍請求派出陸軍和航空兵越過鴨綠江進行支援。計劃還規定:如蘇聯出兵干涉,關東軍以一部兵力占領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主力位於吉林北舒蘭一帶及白城子至索倫地區。〔9〕
    這一計劃制定後,石原、板垣與參謀本部、陸軍省、朝鮮軍以及關東軍內有關人員秘密地進行了聯繫,以便屆時統一行動。為了進攻瀋陽,關東軍還通過陸軍省軍事課長永田鐵山批準從東京調出2門24釐米的重型榴彈炮,於7月間調至東北。為保守秘密,將炮身藏於大木櫃中,從神戶用客船裝運;在大連上岸時,參加搬運的駐旅順重炮大隊的士兵都穿中國便服。運至瀋陽後,安裝於獨立守備第2大隊營房內,預定“一門攻北大營,一門攻奉天飛機場”,由重炮兵大隊長松本正文對各射擊目標進行了實地測量和標定,並由駐海城的野炮兵第2聯隊長河村圭三進行了校正。“這些重型火炮,在以後進攻北大營的戰鬥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威力”。〔10〕
    與此同時,7月1日日本參議官會議決定將駐中國東北的日軍由輪換制改為常駐制,並密令第2師團以聯隊為單位集中駐屯,獨立守備隊各大隊、中隊亦相對集中兵力,以便隨時投入戰鬥。駐朝鮮的日軍第19、第20師團亦作出了向中朝邊境集結的計劃,準備從圖們江和鴨綠江兩個方面越境以支援關東軍,並派出先遣部隊進行架橋和測量等戰備行動。
    日本為了制造侵占東北的借口,利用“萬寶山事件”〔11〕和“中村震太郎間諜事件”〔12〕,把所謂的“滿蒙危急”的鼓噪推至,用以煽動日本人狂熱的反華情緒。前關東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和菱刈隆在軍事參議官會議上提出:“應利用中村事件這個機會使用武力,一舉解決各項懸案。”〔13〕
    此時,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軍事部署已經完成。8月1日,任命曾擔任過張作霖軍事顧問和駐華武官、熟悉東北軍內情的本莊繁為關東軍司令官,任命曾主持制訂《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的建川美次為參謀本部的作戰部長,任命“中國通”土肥原賢二為瀋陽特務機關長。陸相南次郎在8月3日、4日召開了有軍司令官及師團長參加的軍事會議。參謀總長金谷範三在3日會上特別要求關東軍、朝鮮軍、臺灣軍的三名司令官本莊繁、林銑十郎和真琦甚三郎認真細讀“強調從根本上解決滿蒙問題”的《昭和六年度形勢判斷》文件。〔14〕南次郎在4日會上指示:“滿蒙在國防、政治、經濟上對日本的生存發展有極為密切的關繫”,如事態惡化時,凡屬軍職人員,應準備“隨時盡軍人之天職”。〔15〕
    在這次會議後的秘密會議上,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向參謀次長二宮治重、陸軍省次彙報了關東軍準備在東北采取軍事行動的方案,並按其原定的計劃向朝鮮司令官提出請朝鮮軍協助的請求。林銑十郎當即明確應允。〔16〕本莊繁於會後還分別拜會了陸軍與海軍大臣及次官,參謀總長及副總長,軍令部長及次長,還有外務大臣、政務次官等軍政要人,對“滿蒙”問題交換了意見。〔17〕8月20日,本莊繁抵旅順就職,他審查了石原莞爾制定的作戰計劃。9月3日,他對關東軍高級軍官訓示:“今後可能發生更多不幸事件”,“這樣後解決的時機就更接近了”,“線部隊要經常注意情況的變化,要有當事件突發時決不失敗的決心和準備”,“特別是獨立執行任務的小部隊……要斷然遂行自己的任務”。〔18〕9月7日,本莊繁開始視察南滿鐵路沿線的日軍,檢查戰備情況,進行戰前動員,並按石原所定計劃,組織實施“出動演習”。13日,本莊繁在長春對部隊訓示說:“對反抗我軍者”要“采取斷然處置手段”。〔19〕由上述事實可以看出,關東軍已進入臨戰狀態,侵占東北的戰爭即將爆發。
    此時,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已達1.5萬餘人(第2師團為縮編部隊,每步兵聯隊缺1個步兵大隊,每大隊缺1個步兵中隊,全師團約1.04萬人;6個獨立守備大隊,每大隊4個步兵中隊,每中隊160人,共約4000餘人;還有旅順要塞部隊和重炮兵大隊等),另外有在鄉軍人和警察等輔助部隊約1萬餘人。總兵力約2.7萬人。日軍以瀋陽為中心,部署於南滿鐵路沿線,以便於機動兵力。其具體兵力部署為:〔20〕第2師團司令部,師團長多門二郎中將,駐遼陽;
    步兵第3旅團,旅團長長谷部照少將,駐長春;
    步兵第4聯隊,駐長春;
    步兵第29聯隊,駐瀋陽;
    步兵第15旅團,旅團長天野六郎少將,駐遼陽;
    步兵第16聯隊,駐遼陽;
    步兵第30聯隊,駐旅順;
    騎兵第2聯隊,駐公主嶺;
    野炮兵第2聯隊,駐海城;
    工兵第2中隊,駐鐵嶺;
    獨立守備隊,司令官森連中將,駐公主嶺;
    獨立守備第1大隊,駐公主嶺;
    獨立守備第2大隊,駐瀋陽;
    獨立守備第3大隊,駐大石橋;
    獨立守備第4大隊,駐連山關;
    獨立守備第5大隊,駐鐵嶺;
    獨立守備第6大隊,駐鞍山;
    重炮兵大隊,駐旅順;
    關東軍憲兵隊,駐旅順;
    旅順要塞司令部,駐旅順;
    特務警察隊,駐大連;
    在鄉軍人總部,駐瀋陽。蔣介石和張學良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戰爭準備是了解的。早在1931年7月初,蔣介石就和張學良交換過是否“與日本開戰”的意見。〔21〕這表明,在7月初,蔣和張就認為東北形勢已嚴重到中日兩國就要“開戰”的程度了。但是,8月16日蔣介石卻電告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22〕張當即轉令東北軍負責長官遵照。9月6日張學良又電告臧式毅代主席和榮臻參謀長:“查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喫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慎,對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分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23〕9月12日,蔣介石與張學良密會於石家莊,在專車上蔣介石對張學良說:“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隻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24〕同一天,張接到外交部密電:據中國駐日本公使電告,近日日本政府決定了對“滿蒙的後方針”,已密令駐南滿鐵路沿線的日軍“相機為緊急有效的處置”。〔25〕東北邊防軍代理長官張作相在錦州也得知中日問題已到嚴重關頭,遂派部下李濟川去北平見張學良。張重復中國駐日公使的話,並一再囑咐張作相“趕快回瀋陽主持政務”,並說:“倘遇日軍進攻,中國軍警不得抗拒,須將軍械子彈存於庫房”。〔26〕以上足以證明蔣、張在事變前已經知道日軍可能馬上就要以武力侵犯東北,隻不過他們幻想以屈辱妥協的不抵抗主義來乞求事件不擴大,以便局部地解決。這不僅大大助長了日軍的侵略氣焰,而且使東北軍在思想上首先放下了武器。
    東北易幟後,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1930年9月,張學良支援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以其9個精銳旅共10萬人編成兩軍,由於學忠、王樹常統領入關。中原大戰結束後,入關的9個旅及配屬(騎兵3個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駐在平津一帶。1931年7月,為討伐石友三的反蔣反張戰爭,又將東北的步兵3個旅、炮兵2個團共8萬人調進關內。再加上駐山海關的何柱國旅,這時東北軍步兵精銳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爾一帶。留駐東北的步兵12個旅、騎兵3個旅和省防旅,裝備都較關內部隊差。由於東北軍政當局歷來是反共反蘇的,特別是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後,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來對付蘇聯。“九一八”事變前夕,在東北的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總計約20萬人。具體駐地是:
    遼寧駐軍:獨立第7旅王以哲部,駐瀋陽;
    獨立第12旅張廷樞部,駐錦縣;
    獨立第20旅常經武部,駐鄭家屯;
    騎兵第3旅張樹森部,駐通遼;
    省防一旅於芷山部,駐山城鎮;
    省防二旅張海鵬部,駐洮南;
    公安總隊(由原第20師改編)黃顯聲部,駐瀋陽;
    輜重教峰部,駐溝幫子;
    東北空軍、海軍及憲兵司令部,均駐瀋陽;吉林駐軍:獨立第21旅趙芷香(後張治邦接任)部,駐寧安;
    獨立第22旅蘇德臣部,駐雙城;
    獨立第23旅李桂林部,駐長春;
    獨立第24旅李杜部,駐依蘭;
    獨立第25旅張作舟部,駐吉林;
    獨立第26旅邢占清部,駐哈爾濱;
    獨立第28旅丁超部,駐哈爾濱;
    騎兵第4旅常堯臣部,駐農安;
    省防第1旅孫鶴喜部,駐方正;
    省防第2旅王紹南部,駐蛟河;
    炮兵第10團穆純昌部,駐長春;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馮占海部,駐吉林;
    哈爾濱特區公安大隊王之佑部,駐吉林;
    山林警備隊趙維祥部,駐延壽;黑龍江駐軍:省防步兵第1旅張殿九部,駐扎蘭屯;
    省防步兵第2旅蘇炳文部,駐海拉爾;
    省防騎兵第1旅王南屏部,駐綏化;
    省防騎兵第2旅吳松林部,駐克山、拜泉;
    獨立騎兵第2旅程志遠部,駐滿洲裡;
    獨立炮兵第9團樸炳珊部,駐泰安鎮;
    邊防軍公署衛隊團徐寶珍部,駐齊齊哈爾;
    興安屯墾軍苑崇谷部,駐索倫;
    保安大隊竇聯芳部,駐齊齊哈爾。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裝備上雖不如日軍,但數量上占優勢。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當,日軍的侵略行動是不能輕易得逞的。
    二、事變爆發和遼寧、吉林的淪陷
    1931年9月18日晚,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第3中隊隊副河本末守中尉帶領7名士兵到北大營西南800米的柳條湖,將42包黃色炸藥設置在南滿鐵路的軌道上。10時20分,轟隆一聲巨響,炸壞一米半長的一段鋼軌和兩根枕木,然後誣稱是中國東北軍所為。早已埋伏在北大營外圍的日軍向東北獨立第7旅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於是“九一八”事變完全按照關東軍的預定計劃爆發了。
    板垣征四郎在瀋陽以關東軍司令官先遣參謀的名義代行發布“掃蕩北大營之敵,進攻瀋陽城”的命令。日軍設在第2大隊營房內炮兵陣地即開始向北大營及東塔機場射擊,日軍獨立守備第2大隊向北大營進攻,第29聯隊向瀋陽城進攻。當時第7旅旅長王以哲及所屬2個團長均不在軍中,該旅參謀長趙鎮藩一面指揮部隊抵抗,一面用電話向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報告,但接到的命令說:“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27〕然而第7旅的廣大官兵是愛國的,他們不知道國民政府已經給他們的長官下達了可恥的不抵抗的命令,他們自發地奮起抵抗。日軍“慮營內設伏,為激烈之反抗,故前線步兵不敢十分挺進,隻以極猛烈之炮火相恫嚇”。〔28〕到19日凌晨2點多,鐵嶺、鞍山的日本守備隊相繼來到,敵人兵力增加,猛烈進攻。中國官兵到下半夜3點多鐘撤退到東山咀子集結待命。5時30分,北大營被日本占領。東北軍參謀長榮臻見事態嚴重,以急電向張學良告急。張向蔣介石請示。曾多次指示對日本尋釁不予抵抗的蔣介石這時卻復電張學良“相應處理”。張學良雖已覺察到日軍有侵犯東北的可能,但他判斷錯誤,未料到日本會侵吞整個東北三省;同時還認為這可能是日關東軍的挑釁,是局部行動,判斷“日本政府會控制關東軍”,“不想擴大事態”,〔29〕因而遵照蔣介石9月12日在石家莊“隻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和“一律不抵抗”的指示,復電榮臻:“以尊重國聯和平宗旨,避免衝突”。〔30〕而就在蔣介石和張學良指示中國軍隊不抵抗、幻想妥協求和之時,在旅順的本莊繁於19日1時20分向關東軍下達了侵占東北的戰鬥命令。其主要內容為:“(一)第2師團立即率師團主力向奉天集中,攻擊該地中國軍隊。(二)步兵第3旅團長指揮步兵第4聯隊、騎兵第2聯隊警備長春,並作好攻擊該地區附近中國軍隊的準備。(三)獨立守備隊司令官率守備第1、第5大隊向奉天前進。(四)守備第3大隊攻占營口。(五)守備第4大隊攻占鳳凰城與安東。(六)守備第6大隊派出兩個中隊至奉天,歸第2師團長指揮。”與此同時,還致電朝鮮軍司令官,通報瀋陽戰況,並請求派兵支援。〔31〕爾後即率關東軍機關和駐旅順的步兵第30聯隊及重炮兵大隊等,於19日中午到達瀋陽。4時45分,日本第2師團長多門二郎率兵趕到瀋陽,馬上占領了兵工廠、飛機場和東大營。拂曉,日軍第29聯隊由西南角城牆豁口進城,一面用機槍掃射,一面搶先占領無線電臺、各銀行及各重要機關,於19日晨6時半完全占領瀋陽。
    瀋陽淪陷後,大批財產和軍用物資全部被日軍掠去。僅以瀋陽兵工廠為例,日軍掠去各類步槍近萬枝、各類機槍2500餘挺、各類炮近600餘門,還有數不清的子彈、炮彈等。東北空軍的新舊飛機260多架已全為日軍掠獲。〔32〕其他如工廠、駐軍、長官分署等單位的武器也大都落入日軍之手。至於物資、財產方面的損失,更是無法統計。這些都是由於實行“不抵抗”政策,纔白白拱手交給敵人的。
    關東軍在占領瀋陽的同一天,又按事先制定的作戰計劃,向長春以南的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進行突然襲擊,侵占了安東、鳳城、本溪、遼陽、海城、營口、撫順、鐵嶺、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