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簡明中國通史》叢書(魏晉南北朝——清)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1724-2499
    【優惠價】
    1078-1562
    【作者】 張德文、陳雪良、孫英剛、餘蔚、溫海清、張海英、馮賢亮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中國通史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647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5576474
    作者:張德文、陳雪良、孫英剛、餘蔚、溫海清、張海英、馮賢亮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中國新生代知名學者歷時多年聯合撰著的中國通史
    這套叢書彙集了孫英剛、馬孟龍、餘蔚、馮賢亮、溫海清等新生代的知名學者,他們大都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大、普林斯頓大學等歷史專業的名校受過繫統的歷史專業的學術培養和鍛煉,早已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博士畢業後大都執教於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華東師大等名校。比如孫英剛在1999年就曾獲得第二屆“全國史學新秀獎”一等獎,後來被聘為教育bu“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馬孟龍的博士論文《西漢侯國地理》獲得2013年全國百篇優秀論文獎;餘蔚的《兩宋歷史地理格局比較研究》獲得第五屆鄧廣銘學術獎勵基金論文類二等獎,《完整制與分離制:宋代地方行政權力的轉移》獲得上海市第六屆上海市歷史學會獎;馮賢亮獲得第三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著作二等獎(2004年)、第四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著作二等獎(2011年)、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0年)等。可以說,這幾位青年歷史學者是中國當代優秀歷史學者的代表,他們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宏觀的學術素養,為這套書提供了專業的保障。


    2.完整地書寫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歷程,繫統地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全貌
    這套叢書是真正的中國通史,它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到清朝的亡國結束,完整地書寫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進程,繫統地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全貌。


    3.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大眾通俗歷史讀物
    這套叢書的每一冊的書寫,作者都參考了大量史料及古代文獻,保證史實的準確性。在此基礎上,用淺顯流暢的語言來書寫該時期的歷史,每一時期除了以的政治史的書寫為主,還將相關的文化史、藝術史、文學史、思想史、科技史、風俗史、外交史等逐一介紹,努力做到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


    4.圖文並茂,具有觀賞性和閱讀性
    這套叢書每一冊文字約20餘萬,插圖150—200幅不等,以圖佐文,以文釋圖,圖文並茂,具有較大觀賞性,也方便普通大眾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著名學者李學勤和出版家郭志坤聯合主編,由新生代中國學者撰寫的可信又通俗的中國歷史。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清朝覆亡為止,以十二分冊完整展現古代中國的發展歷程:分別是《中華文明的端:夏》《鐫刻在甲骨上的史詩:殷商》《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西周》《大國爭霸與士的崛起:春秋》《百家爭鳴的大變革時代:戰國》《大一統王朝的確立:秦漢》《踫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燦爛輝煌的放世界:隋唐五代》《士大夫的理想時代:宋》《從遊牧部落到世界性》《沉暮與新生:明》《從康乾盛世到驚天巨變:清》(目前暫時先出版該叢書的後六冊)。

    作者簡介

    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與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和“孔子文化獎”,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學研究、青銅器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簡帛學研究等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學術主張,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出版了《殷代地理簡論》《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新出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走出疑古時代》《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重寫學術史》《中國古史尋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清華簡及古代文明》等學術著作40多部。

     


    主編李學勤(1933—2019)
    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古文獻學家和教育家,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與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和“孔子文化獎”,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長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學研究、青銅器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簡帛學研究等多學科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學術主張,引領和推進了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多學科的發展。出版了《殷代地理簡論》《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新出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走出疑古時代》《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重寫學術史》《中國古史尋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清華簡及古代文明》等學術著作40多部。


    主編郭志坤
    出版家,歷史學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被出版界稱為“學者型編輯”。曾擔任文彙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榮獲首屆上海出版人金獎和“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策劃了《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和“中國斷代史繫列”叢書,主編了《賢哲自述叢書》《香港全紀錄》《澳門全紀錄》,並著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荀學論稿》、《成語裡的中國通史》(與陳雪良合著)、《提問諸子叢書》(與陳雪良合著)等。


    張德文,復旦大學歷史學繫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在紐約州立大學以博士論文《現代婦女的形成: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民族婦女》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倫道夫·梅肯學院。主要講授中國通史、東亞文明史,以及中國婦女、婚姻、家庭史,曾參加多部有關中國歷史著作的英文翻譯工作。
    陳雪良,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繫,副編審。著有《司馬遷人格論》、《中華遠古文明之謎》、《<三國演義>作者對我說》、《成語裡的中國通史》(與郭志坤合著)、《提問諸子叢書》(與郭志坤合著),以及歷史人文小品集《生命·事業·未來》《立志·修身·讀書》《交友·處世·做人》等。
    孫英剛,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歷史學院長聘教授、常務副院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bu青年長江學者,兼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古史、佛教史、絲綢之路的研究。出版了《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犍陀羅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學術著作,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還曾多次受邀到歐洲、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訪學或執教。
    餘蔚,1974年生,浙江寧波人。200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學會理事,以宋遼金史、歷史政治地理為主要研究方向。出版有《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監察體繫運作機制研究》《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等。
    溫海清,1979年生,江西寧都人。2008年獲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學繫教授史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畫境中之際華北行政建置史》,譯有《逝去的大帝國:蒙古帝國》、《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第一譯者)。先後在《中國史研究》《史學史研究》《史林》《文獻》《復旦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
    張海英,歷史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明清史、中國古代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在歷史學繫講授《中國古代史》《明清史》等課程。已出版《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繫》等學術專著。在《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學術月刊》《社會科學》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馮賢亮,浙江嘉善人,2001年獲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繫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繫,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從事明清史、江南地區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災害社會史和社會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要成果:出版《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歲時節令: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太湖平原的環境刻畫與城鄉變遷(1368-1912)》《近世浙西的環境、水利與社會》《河山有誓:明清之際江南士人的生活世界》《明清江南的州縣行政與地方社會研究》《近世江南的城鄉社會》《印像·中國歷史.明朝卷:政治脈動中的紳士社會》等著作。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明清以來江南區域社會史、環境社會史、災害史、社會文化史等方面的學術論文八十餘篇。曾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0)、第十一屆“上海圖書獎”(2010)、教育bu“新世紀優秀人纔”(2011)等多項榮譽。

    目錄
    《踫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 / 009
    曹操的異軍突起和官渡之戰 / 013
    劉備“三顧茅廬” / 020
    孫氏初據江東 / 025
    赤壁之戰 / 030
    第二章 曹操經營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 / 037
    求賢“三令” / 041
    開荒屯田 / 045
    九品中正制 / 048

    《踫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晉南北朝》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   /  009
    曹操的異軍突起和官渡之戰   /  013
    劉備“三顧茅廬”   /  020
    孫氏初據江東   /  025
    赤壁之戰   /  030
    第二章 曹操經營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   /  037
    求賢“三令”   /  041
    開荒屯田   /  045
    九品中正制   /  048
    第三章 諸葛亮治蜀
    劉備入蜀   /  055
    劉備東征的失敗   /  058
    七擒七縱孟獲   /  063
    六出祁山   /  066
    諸葛一生唯謹慎   /  070
    第四章 孫權經營東吳
    靈活的外交方略   /  077
    開發江南經濟   /  081
    對嶺南的開拓   /  088
    駛向寶島臺灣的萬人船隊   /  093
    第五章 西晉的短暫統一
    司馬氏代魏為晉   /  099
    西晉建國初的繁榮   /  104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  111
    賈後干政和八王之亂   /  116
    流民南下的狂潮   /  123
    第六章 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
    司馬睿南下建東晉政權   /  129
    “王與馬,共天下”   /  133
    東晉的北伐   /  139
    淝水之戰   /  143
    東晉的衰亡   /  148
    第七章 十六國時代的紛爭與融合
    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的內遷   /  155
    “十六國”的建立   /  158
    動亂中的民族融合   /  164
    北魏統一中國北方   /  173
    第八章 南朝的更迭
    南北朝時期的開始   /  179
    宋、齊兩朝的更迭   /  182
    梁武帝及“侯景之亂”   /  188
    南朝時期皇權的加強   /  196
    南朝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  201
    第九章 北方王朝的更替及統一大勢
    北魏的百年興衰   /  211
    魏孝文帝的改革   /  216
    由強而弱的東魏、北齊   /  223
    轉弱為強的西魏、北周   /  230
    統一大勢:楊堅建隋代周   /  235
    第十章 道教的形成與改革
    道教的形成及廣泛流傳   /  241
    寇謙之、陸修靜對道教的改革   /  245
    第十一章 佛教傳入與佛教中國化
    佛教傳入及傳布   /  253
    譯經與佛教中國化   /  256
    佛教石窟寺院興盛   /  261
    第十二章 文學藝術的興盛
    文學創作的興盛   /  271
    樂舞紛呈   /  276
    高峰突起的書法   /  281
    舉世矚目的繪畫   /  285
    第十三章 經學史學的成果豐碩
    經學研究的繼續   /  293
    正史修撰的豐碩   /  296
    第十四章 科學技術的顯著發展
    數學的領先地位   /  303
    農業技術的革新   /  304
    地理學以及其他科技發展   /  308


    結束語   /  311


    主要參考書目   /  313
    附錄一:魏晉南北朝大事記   /  315
    附錄二:魏晉南北朝帝王世繫表   /  322
    重版後記   /  333


    《燦爛輝煌的開放世界:隋唐五代》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帝國的統一和隋朝的興衰
    隋文帝的上臺及改革   /  007
    二百七十多年分裂後的重新統一   /  017
    隋文帝的佛教意識形態   /  022
    隋煬帝的急政及隋朝的衰亡   /  029
    第二章 李唐興起與帝國的鞏固
    隋末群雄逐鹿的知識和信仰背景   /  038
    李唐及其競爭對手   /  046
    玄武門之變與權力傳承   /  053
    貞觀之治   /  062
    第三章 東亞格局的起伏和文化融合
    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   /  072
    唐前期東北亞政局的嬗變   /  079
    高句麗、百濟的滅亡和日本的戰敗   /  084
    遺民、遣唐使和文化交流   /  092
    第四章 大唐帝國的拓展和文化自信
    初雖效之,終能反之——破滅突厥   /  104
    經營西域和安撫吐蕃   /  111
    與印度關繫的嬗變   /  118
    太宗後期的權力角逐   /  126
    第五章 崇佛的武則天
    武周政權的登場   /  132
    佛教政治意識形態:衝突與融合   /  140
    天後的都市:洛陽的最後輝煌   /  147
    武周政權的意義   /  153
    第六章 玄宗改革與中古貴族政治的終結
    後武則天時代的政治格局   /  159
    皇位從中宗繫轉入睿宗繫   /  165
    玄宗的政治改革與貴族政治的終結   /  170
    玄宗改革的歷史意義   /  179
    第七章 寬容而燦爛的精神世界
    西行求法運動和佛教的本土化   /  187
    絢爛的文化和藝術   /  196
    唐詩的世界   /  205
    科技發達的時代   /  212
    第八章 亞洲歷史圖景中的安史之亂
    玄宗朝強盛局面的突然終結   /  222
    安史之亂的始末   /  229
    保守主義興起和走向內轉   /  233
    第九章 中央權威的瓦解與唐朝的亂亡
    藩鎮割據與唐朝恢復中央權威的鬥爭   /  241
    內政外交之連環性   /  247
    作為皇權延伸的宦官及中央政府的黨爭   /  252
    唐朝的亂亡與五代的肇始   /  259
    第十章 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和重新統一
    朱溫代唐和五代前期的攻戰   /  266
    契丹的崛起與南方的情形   /  275
    統一因素的滋長與五代後期的政治社會   /  282
    第十一章 思想轉型與世界帝國的終結
    回歸古典的儒家思想運動   /  291
    武宗滅佛及其影響   /  297
    對其他宗教的迫害和宗教寬容政策的結束   /  303
    東亞信仰世界的重構   /  308


    結束語   /  313


    主要參考書目   /  315
    附錄一:隋唐五代大事記   /  317
    附錄二:隋唐皇帝世繫表   /  322
    重版後記   /  327


    《士大夫的理想時代:宋》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大唐的遺產
    五代的形勢   /  009
    契丹踏入中原   /  012
    幽雲十六州   /  016
    第二章 興起:太祖、太宗朝
    從夾馬營到陳橋驛   /  024
    杯酒釋兵權   /  029
    未完成的統一進程   /  032
    太祖的兄弟關繫及末年遷都之爭   /  036
    燭影斧聲   /  042
    終結十國與宋遼開戰   /  048
    “抑武”的制度保障   /  052
    文治與科舉、學校   /  056
    第三章 守成:真宗、仁宗、英宗朝
    對峙的鞏固與鼎立的醞釀   /  063
    東封西祀   /  068
    宋夏戰爭   /  073
    關南誓書與宋遼夏三邊關繫   /  078
    宋的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   /  082
    仁宗朝的軍事形勢與財政狀況   /  086
    第四章 爭執:神宗、哲宗朝
    因憂患而思變   /  095
    “理財為方今先急”——新政的主要內容   /  099
    “三不足”與“一道德”   /  105
    整飭軍政與開邊   /  111
    翻雲覆雨   /  118
    第五章 突變:徽宗、欽宗朝
    “端王輕佻”   /  126
    開邊的新成果與宋的幽雲情結之泛起   /  131
    遼的統治格局及其危機的產生   /  133
    遼金戰爭與“海上之盟”   /  138
    北伐幽雲   /  140
    盟邦反目   /  144
    第一次圍城和城下之盟   /  147
    北宋滅亡   /  152
    第六章 中興:高宗朝
    逃亡   /  160
    防線的重建與政權的重建   /  164
    宋與偽齊的戰爭   /  172
    和戰之間   /  176
    和議與收兵權   /  179
    達成和議的外部環境——“恢復”的困境   /  184
    秦檜專權   /  190
    完顏亮南侵與高宗之退位   /  195
    第七章 僵持:孝宗、光宗、寧宗朝
    隆興北伐與和議   /  204
    金的政局動蕩   /  208
    “獨斷”與“近習”用事   /  212
    兩宮不睦與光宗“禪位”   /  216
    開禧北伐   /  229
    史彌遠專權與理宗之立   /  235
    蒙古侵金與宋金混戰   /  238
    第八章 沉淪:理宗、度宗、恭帝朝
    理宗的身份危機   /  248
    李全之叛及宋失山東   /  252
    宋蒙聯合滅金   /  255
    端平入洛與宋蒙戰爭的爆發   /  259
    理宗朝的宋蒙戰爭   /  262
    賈似道的時代   /  267
    襄陽失守與宋之滅亡   /  273
    厓山海戰   /  277
    第九章 宋代政治體制概說
    中央的權力架構與權力平衡   /  287
    地方行政   /  291
    財政   /  295
    科舉   /  301
    第十章 宋代的經濟與社會
    工商經濟與城市網絡   /  311
    城市生活——以開封為例   /  316
    海外貿易   /  323
    社會救濟   /  329
    第十一章 宋代的文化
    理學   /  338
    史學   /  344
    宋詞   /  350
    科技   /  352


    結束語   /  357


    主要參考書目   /  361
    附錄一:宋代大事記   /  365
    附錄二:宋代皇帝世繫表   /  372
    重版後記   /  375


    《從遊牧部落到世界性》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蒙古崛興前的歷史與傳說
    9至13世紀北方草原形勢:漠北的蒙古化   /  007
    蒙古諸部的遊牧經濟與社會結構   /  011
    蒙古先世歷史概說:蒼狼與白鹿的傳說   /  017
    第二章 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的形成
    鐵木真早年的成長:三河之源的傳奇   /  025
    爭雄草原:從鐵木真到成吉思汗的轉變   /  030
    漠北立國: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   /  039
    征夏攻金:成吉思汗的對外擴張   /  047
    揮鞭西進:蒙古第一次西征   /  055
    第三章 蒙古帝國的擴張及其崩解
    窩闊臺繼承汗位   /  067
    窩闊臺合罕的文治武功   /  077
    汗統的轉移:從貴由汗到蒙哥汗   /  086
    極盛的帝國:蒙哥汗對東、西方世界的統治   /  092
    蒙古帝國的崩解及其世界性意義   /  106
    第四章&em統治的確立:忽必烈及其時代
    整頓中原:罷“世侯”,行“遷轉法”   /  135
    滅亡南宋:江南若破,百雁來過   /  143
    文天祥廷對南宋遺留問題的處置   /  151
    經世斂財:忽必烈的理財大臣們   /  161
    第五章&em王朝由守成到更化至覆亡
    成宗守成:鐵穆耳繼位及其“惟和”政策   /  177
    武仁授受:“兄弟叔姪相繼”與“延祐儒治”   /  186
    英宗被弒:至治新政與南坡之變   /  198
    明文之爭:兩都之戰與天歷之變   /  206
    順帝北遁:脫脫更覆亡   /  215
    第六章&em代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四等人制”?“九儒十丐”?   /  247第七章&em代的思想、宗教、文化與藝術
    理學興盛:國家意識形態的確立   /  265
    五指代的宗教寬容   /  273
    南北混融:大一統時代的詩風   /  284
    曲苑雜劇的輝煌   /  291
    隔江山色:文人畫的興盛   /  297
    第八章&em朝與外部世界
    傳教士的東來與中國人的西行   /  313
    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   /  320

    結束語   /  333


    主要參考書目   /  337
    附錄一:大蒙朝大事記   /  339
    附錄二:大蒙朝皇帝世繫表   /  343
    重版後記   /  345
     
    《沉暮與新生:明》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大明王朝建立削平群雄,統一中國   /  014
    “大明”國號的由來   /  017
    大權獨攬的洪武皇帝   /  020
    第二章 嚴刑重典,以猛治國
    特務政治與文字獄   /  029
    發展經濟,獎勵農桑   /  032
    胡藍之獄,整肅群臣   /  036
    嚴刑重法,懲奸治貪   /  047
    洪武年間科場案   /  052
    明初大臣的悲劇   /  056
    第三章 燕王奪皇位
    明初的分封及隱患   /  071
    曇花一現的建文新政   /  075
    靖難之役   /  079
    “誅十族”與“瓜蔓抄”   /  083
    朱棣削藩,加強皇權   /  087
    第四章 永宣治世
    設立內閣與創設東廠   /  093
    永樂治績   /  097
    鄭和七下西洋   /  109
    仁宣之治   /  117
    第五章 宦官干政
    英宗朝王振專權   /  127
    土木之變   /  130
    北京保衛戰與英宗南歸   /  135
    南宮之變及影響   /  141
    憲宗朝汪直跋扈   /  146
    弘治中興   /  151
    正德朝劉瑾亂政   /  155
    第六章 多事之秋
    民變蜂起   /  165
    寧王之亂   /  167
    嘉靖革新   /  170
    大禮議之爭   /  174
    嘉靖大倭寇   /  178
    第七章 嘉隆亂像
    首輔迭換   /  189
    嚴嵩柄權   /  193
    內閣傾軋與首輔之爭   /  197
    隆慶議和   /  200
    嘉隆時期的政策調整   /  205
    第八章 十年新政與短暫的輝煌
    張居正蒙恩佐帝   /  211
    萬歷新政   /  216
    人亡政息的悲劇   /  221
    萬歷三大征   /  227
    國本之爭   /  235
    第九章 王朝危機
    萬歷怠政   /  241
    礦監稅使與民變   /  244
    晚明宮闈疑案   /  250
    東林書院與晚明黨爭   /  257
    閹黨誤國   /  262
    第十章 後金的崛起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  269
    明軍兵敗薩爾滸   /  273
    遼瀋失陷,孤守寧遠   /  276
    君臣猜忌,痛失良將   /  280
    清兵虎視中原   /  284
    第十一章 崇禎帝無力回天
    思宗勵精圖治   /  291
    明末農民戰爭   /  293
    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   /  299
    明王朝沉痾難起   /  303
    崇禎帝的悲劇   /  307
    轉瞬即逝的大順政權   /  311
    短暫的南明朝廷   /  314
    第十二章 明代文化
    耶穌會士與西學東漸   /  321
    心學的興起   /  325
    四大奇書   /  330
    明代科技   /  335
    結束語   /  347


    主要參考書目   /  349
    附錄一:明朝大事記   /  351
    附錄二:明朝皇帝世繫表   /  356
    重版後記   /  357



    《從康乾盛世到驚天巨變:清》
    目  錄


    導言   /  001
    第一章 順治開國
    山海關外   /  007
    李自成進京   /  013
    王朝更替   /  017
    順治十八年   /  022
    第二章 康熙大帝
    康熙繼位   /  039
    三藩之亂   /  042
    收復臺灣   /  045
    開明治世   /  047
    第三章 盛世景像的“另一面”
    莊廷鑨與戴名世   /  055
    奏銷和哭廟   /  064
    社會控制   /  071
    李煦奏折   /  077
    民生的艱辛   /  087
    第四章 雍正朝的政治
    雍正即位之謎   /  101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  107
    年羹堯被殺   /  116
    田文鏡的發跡   /  125
    李衛與鄂爾泰   /  129
    第五章 雍正的思想與信仰
    汪景祺與查嗣庭的悲劇   /  137
    呂留良案   /  141
    齊周華和謝濟世   /  147
    雍正的文化信仰   /  150
    第六章 乾隆盛世
    乾隆鼎盛局面的形成   /  159
    文化之獄   /  170
    科舉興盛下的儒林人生   /  177
    政以賄成   /  191
    第七章 和珅及其時代
    和珅的榮耀之路   /  209
    抄家清單   /  217
    馬戛爾尼使華   /  228
    天朝自大   /  238
    第八章 鴉片戰爭
    鴉片之禍   /  245
    林則徐禁煙   /  249
    火燒圓明園   /  255
    第九章 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的故事   /  261
    東進江南   /  273
    天國的隕落   /  285
    咸豐帝之死   /  296
    同治並未中興   /  300
    第十章 傀儡皇帝
    垂簾聽政   /  311
    中日戰爭   /  320
    議行新政   /  326
    庚子西狩   /  333
    夕陽下的瀛臺   /  345
    第十一章 最後的帝王
    宣統皇帝   /  357
    宮廷生活   /  360
    帝國的終結   /  364


    結束語   /  369
    主要參考書目   /  373
    附錄一:清朝大事記   /  375
    附錄二:清朝皇帝世繫表   /  379
    重版後記   /  381

    前言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多年的老友。在十幾年前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同郭先生曾經有過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議,共同編寫了一本通俗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的圖書,題為《中國古史尋證》,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與名編——世紀初的對話》叢書出版。當時沒有料到這本書印行後博得相當不錯的反響,這使郭先生和我都覺得所做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這件事為契機,郭志坤先生同我有多次機會談起歷史學的通俗化問題。我們都認為,有必要組織編寫一套繫統講說中國歷史,將學術界的豐碩成果推廣給大眾的圖書。郭先生精心擬出規劃,並很快約請到多位學養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團隊,投入了撰寫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現在這套《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為止,全套共十二冊。這套叢書的編寫,貫穿了兩條原則:就書的閱讀對像來說,是“面向大眾”;就書的語言風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認為郭志坤先生的這兩條原則提得好,也提得及時。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多年的老友。在十幾年前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同郭先生曾經有過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議,共同編寫了一本通俗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的圖書,題為《中國古史尋證》,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與名編——世紀初的對話》叢書出版。當時沒有料到這本書印行後博得相當不錯的反響,這使郭先生和我都覺得所做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這件事為契機,郭志坤先生同我有多次機會談起歷史學的通俗化問題。我們都認為,有必要組織編寫一套繫統講說中國歷史,將學術界的豐碩成果推廣給大眾的圖書。郭先生精心擬出規劃,並很快約請到多位學養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團隊,投入了撰寫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現在這套《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為止,全套共十二冊。這套叢書的編寫,貫穿了兩條原則:就書的閱讀對像來說,是“面向大眾”;就書的語言風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認為郭志坤先生的這兩條原則提得好,也提得及時。
    先說“面向大眾”。我近些年在不同場合屢次說過,歷史雖不能喫,也不能穿,似乎與國計民生渺不相關,實際卻是社會大眾的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具有何種身份,都會自然而然地對歷史產生一定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說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認識現在,也必須回顧過去,這就涉及了歷史。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是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的問題,這也離不開歷史。人們不能隻想到自己,還要考慮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更應該了解歷史。社會大眾需要歷史,歷史學者自當“面向大眾”。
    抗日戰爭時期,歷史學前輩錢穆先生在西南聯大講授“中國通史”課程,所撰講義(出版後書名《國史大綱》)一開頭便標舉:“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歷史學者的工作,不應隻限於自身觀察歷史、探索歷史,更有責任把所認識、所了解的歷史,原原本本地告訴社會大眾,使大家對歷史有應有的認識和必要的了解。
    特別是在今天,當我們的國家、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之際,尤其有必要推動歷史學“面向大眾”。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的先人創造了輝煌而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對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過豐富卓越的貢獻。我們有義務把這樣的史實告訴社會大眾,增強大家建設祖國、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從而為今後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貢獻,這應當成為歷史學者的襟懷和抱負。
    再談“通俗化”。“面向大眾”與“通俗化”是結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眾”,歷史著作就必須在語言和結構上力求“通俗化”。
    說起“通俗化”,我聯想到我國“二十四史”之首《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是學究天人的大學者,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典範,然而他撰著歷史,引經據典,還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論述唐虞以來古史,自然離不開《尚書》,他本人曾受學於《尚書》博士孔安國,親得古文《尚書》之學的傳授,然而他在引用《尚書》時,對於古奧費解的字詞,都采用意義相同的字詞來代替,這應該說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創意。另外,司馬遷還盡力將史事的敘述情節化,使之活現於讀者眼前,無愧於歷史家的大手筆。這都是後人需要學習的。
    必須說明,“通俗化”並不意味著降低歷史學著作的學術水準。相反,編寫“通俗化”的歷史作品,實際上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絕不是輕易就能夠做到的。在這裡,我還想附帶說一句,即使是專供學術界專業閱讀的論著,其實也應當(而且也能夠)寫得簡明流暢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輩學者,例如胡適、郭沫若、馮友蘭等先生,他們的著作不都是這樣的嗎?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是“面向大眾”的,並且在“通俗化”方向上做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還說過:“通俗,通俗,隻有通然後纔能俗。”這也很有道理。這十二冊書是一個整體,作者們在上下五千年的一個“通”字上花費了不少精力,對於內容的構架和文字作風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這套書的讀者都會體認到他們的用心。


    李學勤
    2014年8月17日
    序二
    我和李學勤先生在討論歷史學的通俗普及問題的時候,很自然地回憶起吳晗先生。20世紀50年代末,吳晗以史學界權威和北京市副市長的身份,向學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學者、專家也來寫一點通俗文章、通俗讀物,把知識普及給民眾。”吳晗不僅撰文提倡,向史學界遊說,還親自主編影響很大的《中國歷史小叢書》。這段回憶讓我們萌發了組織編纂《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打算。
    當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編纂方案後,他認為,編纂這樣一套書對以史鋻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是極有意義的事,很值得做。隨後,我們又把多年醞釀的編纂構想做了大致的概括:突破以“階級鬥爭為綱”和“殘酷戰爭”描寫的局限,注重階層、民族以及國家之間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記述;突破“唯帝王將相”和“否帝王將相”兩個極端的局限,注重客觀反映領袖人物的歷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揚;突破長期分裂歷史的局限,注重闡述統一始終是主流,分裂無論有多嚴重,最終都會重新走向統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論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紹中華文化形性和影響力;突破歷朝官方(修史)文獻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話傳說等口述歷史與文物文獻並行;突破單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圖文並茂,以考古文物圖表為相關歷史表述提供佐證。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編纂重在創新、面向大眾和通俗化。李先生認為這一美好的願望和構想要付諸實施並非容易的事。他特別強調要組織專業隊伍來撰寫,並提出“讓歷史走向民眾是史家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寫這套書的作者團隊本身就是教師。他們中有的是學殖精深、卓有建樹的史學名家,有的是以“滔滔以言”享譽學界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為年輕的歷史學博士。由這樣一個團隊來擔當編寫中國歷史讀物的重任,當得起,也信得過。
    我們把編纂的原則性方案統一後,在同作者商議時產生了某些疑慮:一是認為這類圖書沒有多大的市場;二是認為通俗作品是小兒科,進不了學術專著之殿堂。經過一番調查分析後,我們取得了共識,一致認為:昨天的歷史是創造明天的向導,讀者從中可以汲取最好的營養,好的歷史通俗讀物是很有市場的,因為青年讀者中普遍存在歷史饑餓感。本套叢書的作者深感,編寫中國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旅外學者得悉我們在編纂這套叢書,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也很及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張德文參加撰寫並專門來信期待我們早日推出這套叢書。她在信中說:“在知識大眾化、數字化的年代,歷史學者不應遊離在這個歷史進程之外。個人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促進了人們對微知識的渴求。在此背景下,歷史學者的通俗表述為微知識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積澱和範本。”行文雖然不長,但一語中的,說清了普及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王家範教授等讀了叢書的文稿後還專門撰文評說,認為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眾的歷史讀物,又是一套嚴謹而富於科學精神的史著,對於廣大讀者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很有作用。
    這一切,讓我們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做了極大的努力,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寫作中進行了刻苦的再學習。從史實的查證到篇章的構架,再到文字的通俗化以及圖片的遴選,都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叢書采用章節結構的敘史形式,目的在於令讀者通過目錄就能夠對書中的大概內容一目了然。中國歷史悠久,史料浩如煙海,讀史者歷來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讀起”之嘆,講史時以“時間為綱”,即可以從紛繁中理出頭緒來,再輔之以“專題為目”,這樣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題。本叢書注重以故事取勝,以真實的歷史故事吸引人,感動人,啟迪人。圖文並茂也是本叢書通俗化的一途。中國歷來重視“右文左圖”,以文注圖,以圖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像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並強調的通俗。本套叢書的學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語言上的通俗,二是著力於情節中的通俗,繼承和發展了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文”的傳統,把佶屈聱牙的古文經典用活了。所以說,深入淺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種學術活動。
    為了增加生動性、可讀性,作者盡量對某些有意義的人和事加以細講,如對某些重要的出土文物予以介紹評說,對懸而未解的疑問加以釋惑,對後人誤傳誤解的問題予以糾正,對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對某些神話傳說進行詮釋。在圖表上盡量做到隨文提供佐證。在每冊圖書之後增加附錄,旨在增強學術性和通俗性:附錄大事記,旨在讓讀者對本段時期重大歷史事件有個大致了解;附錄帝王世繫表,意在讓讀者對本朝創業、守業和虛位之君的傳承有所知曉。另外,所列主要參考書目,目的在於為讀者提供進一步學習本段歷史的相關資料索引。
    意願和努力是如此,最終的結果如何,誠望讀者鋻定。


    郭志坤
    2014年8月19日

    媒體評論

    這套叢書正是應國家、社會之需要的圖書。通過這套叢書,可以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奮鬥精神,學習和借鋻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作者多是歷史學博士、教授、副教授,具有相當的學術水準。我認為這套書是很有特色的通俗化的學術著作。
    ——鄒逸麟(復旦大學首席教授)
    該叢書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國歷史著作,深入淺出,結構合理,圖文並茂,對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紹評說,對懸而未解的疑問加以釋惑,對後人誤傳誤解的問題予以糾正,對某些典故加以評說,對某些神話傳說加以評論,附錄內容除了普及歷史知識,還大大加強了學術性和權威性。
    ——王家範(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終身教授)
    這套叢書是非常好的,應該說切中了時代社會發展的脈搏。我國目前正處在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特別需要重視從悠久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在這方面,這套書可以提供很好的幫助。
    ——高毅(北京大學歷史繫教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