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故宮簡史 九五至尊版 盡現故宮600年絕代風華 隨書贈郎世寧宮廷畫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489-710
    【優惠價】
    306-444
    【作者】 馬毓鴻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58411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5841149
    作者:馬毓鴻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作者家族三代與故宮淵源頗深,掌握大量關於故宮的一手資料,其中有許多從來不曾為外人知的內幕,都在本書中一一呈現。


          2.跳出學術探究路線,圍繞影響故宮乃至中國歷史走向的人、事、物,談歷史、話文物、聊掌故,賞建築、解科技、品藝術。


          3.彌補大陸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創建、發展過程諸多空白,以及臺北故宮藏品遷徙、保護、展覽內幕。


          4.深度聚焦故宮在文物保護、文創產品創新、市場化運營等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種種努力,向讀者展示故宮是怎樣一步步成長為“網紅”的。


         5.臺北歷史博物館前館長、臺灣博物館學會前理事長張譽騰作序推薦。


         6.裝幀精美,設計獨具匠心,封面、內文大面積使用故宮紅 帝王黃,以呼應天子“九五至尊”的尊貴與獨特。


       7.隨書附贈郎世寧宮廷畫選集,精選雍正、乾隆及其後妃的“證件照”“生活照”,及融合了中西畫法的山水花鳥畫,展現封建時代帝王、後妃們在紫禁城內生活細節及其藝術品味。

     
    內容簡介

         故宮是傳統古老的,她已走過600年,經歷明清兩代的封建社會、走過民國,經歷了分裂、出走,又進入大踏步發展的現代。故宮是與時俱進的,她的每一步成長無不經歷脫胎換骨式的陣痛,它的每一次變化都是當時*的思想文化科技的體現。


       《故宮簡史》將故宮600年的歷史劃為九章,每章又分五節,以呼應“九五至尊”之說。《故宮簡史》也不是簡單的編年紀事,而是有選擇的描述牽連故宮的重要人、事、物。故宮不僅僅是書中每個故事不可少的部分,更是故事主角,和故事中的情節環環相扣,始終如一,展現了一個既古老又青春、既傳統又現代、既神秘又開放的故宮。

    作者簡介

        馬毓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博士,臺灣大學法學士,企業人事,收藏家。

    目錄
    目錄
    壹 北京紫禁終建成(1420)
    明朝三座紫禁城 3
    先移皇陵到北京 10
    後洿其宮而瀦焉 18
    紫禁風水不過期 24
    漢人京師頭一回 32
    貳 明朝從此當皇宮(1421—1644)
    新宮雷劈遭天譴 45
    嘉靖不走東華門 54
    萬歷自困紫禁城 65
    前朝後宮那些事 73
    崇禎苦守朱家院 80
    參 白山黑水新主人(1644—1911)

    目錄


    壹 北京紫禁終建成(1420)


    明朝三座紫禁城 3


    先移皇陵到北京 10


    後洿其宮而瀦焉 18


    紫禁風水不過期 24


    漢人京師頭一回 32


    貳 明朝從此當皇宮(1421—1644)


    新宮雷劈遭天譴 45


    嘉靖不走東華門 54


    萬歷自困紫禁城 65


    前朝後宮那些事 73


    崇禎苦守朱家院 80


    參 白山黑水新主人(1644—1911)


    清宮變身有原因 89


    正大光明皇家猜 101


    三希堂主狂收藏 108


    戰亂禍延皇家苑 123


    紫禁告別天命論 130


    肆 溥儀經營小朝廷(1912—1925)


    國中國裡似神仙 141


    復闢稱帝白折騰 147


    國家寶貝攢著花 153


    一時政變促離宮 159


    小朝廷回歸夢碎 165


    伍 皇宮變成博物院(1925—1949)


    故宮初期歷險難 175


    故宮院長光環沉 180


    寶藏顛沛不流離 187


    文化侵占行不通 194


    國寶從此分兩地 203


    陸 故宮迎(1950—1965)


    開國收整殘帝宅 211


    大小寶貝找回家 218


    主席牽掛紫禁城 228


    時代考驗舊皇宮 233


    故宮文物再出發 238


    柒 風雨飄搖故宮挺(1966—1976)


    心繫書畫故宮人 247


    故宮茶壺小風暴 253


    皇宮舊店新開張 256


    文物外交亮高招 259


    天搖地動試宮魂 262


    捌 繼往開來新格局(1977—2019)


    庫藏增減總有時 269


    文物代表爭出場 277


    雍正拉近兩岸情 285


    宮廷風情入鏡頭 292


    故宮新姿迎大眾 297


    玖 六百歲風華絕代(2020)


    百年大修迎大慶 307


    文化遺產屬世界 316


    科技古法求永恆 322


    故宮學方興未艾 330


    兩岸共築故宮夢 337


    注釋 343


    故宮大事記 357

    前言
    推薦序
    紫禁城,封建王朝的像征;故宮,世界文化遺產重鎮。
    本書作者馬毓鴻努力爬梳史料,以抽絲剝繭的考據功夫,從歷史、地理、城市規劃、建築庭園、美學藝術、文物典藏、朝廷鬥爭、君臣心觀點切入,脫離傳統平鋪直敘的窠臼,以偵探推理和創新想像手法,利用18萬餘言和豐富的統計數據,透過9章共計45回合的精彩敘事,重新復原紫禁城和故宮六百年來千絲萬縷的互動歷程,為讀者打開一個引人入勝、前所未有的嶄新視野。
    我與馬毓鴻相識於2013年底,當時我是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他經友人推薦來本館舉辦 “神壺奇技——鴻遠閣珍藏·索振海內繪鼻煙壺精選展”,在二樓展出他精心收藏的冀派內畫大師索振海內繪鼻煙壺遺作158件,引領觀眾細品內繪鼻煙壺的精麗雅致,悠遊於索振海壺中舞墨的方寸世界。我問他為何會有這批收藏,他說緣起於13年前為嶽父馬漢寶先生挑選生日禮物,看到索振海所作老虎內畫鼻煙壺後,驚為天人,從此迷上內繪這一絕活,開始搜購古董鼻煙壺,並成為國際中國鼻煙壺學會理事。

    推薦序


        紫禁城,封建王朝的像征;故宮,世界文化遺產重鎮。


        本書作者馬毓鴻努力爬梳史料,以抽絲剝繭的考據功夫,從歷史、地理、城市規劃、建築庭園、美學藝術、文物典藏、朝廷鬥爭、君臣心觀點切入,脫離傳統平鋪直敘的窠臼,以偵探推理和創新想像手法,利用18萬餘言和豐富的統計數據,透過9章共計45回合的精彩敘事,重新復原紫禁城和故宮六百年來千絲萬縷的互動歷程,為讀者打開一個引人入勝、前所未有的嶄新視野。


        我與馬毓鴻相識於2013年底,當時我是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他經友人推薦來本館舉辦 “神壺奇技——鴻遠閣珍藏·索振海內繪鼻煙壺精選展”,在二樓展出他精心收藏的冀派內畫大師索振海內繪鼻煙壺遺作158件,引領觀眾細品內繪鼻煙壺的精麗雅致,悠遊於索振海壺中舞墨的方寸世界。我問他為何會有這批收藏,他說緣起於13年前為嶽父馬漢寶先生挑選生日禮物,看到索振海所作老虎內畫鼻煙壺後,驚為天人,從此迷上內繪這一絕活,開始搜購古董鼻煙壺,並成為國際中國鼻煙壺學會理事。


        毓鴻兄是位勤奮的收藏家,凡有所藏,必悉心搜羅相關歷史、藝術或文化文獻,深入研究,並多方請教專家,因此能在短期內卓然有成,並自成一家之言。以鼻煙壺為例,他在北京家裡庋藏近500件,大部分出於索振海之手。他結合收藏實踐心得著成《盈握神奇:鴻遠閣藏索振海內畫鼻煙壺》和《鼻煙壺收藏入門百科》二書。前者7萬餘言,中英對照,以近500幅精美圖片,逐一介紹自己的收藏。後者則從鼻煙壺背景開始,逐步探討壺的辨真認偽、制作工藝的高低評價、相關資料的搜集歸納,以迄市場行情調查和預測等收藏執行步驟,成為一部關於鼻煙壺收藏的繫統、科學的工具書。


         毓鴻兄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繫,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早年執業律師,之後成功轉型為企業家。他年輕時曾習國畫和西洋畫,嶽祖父馬壽華也以書畫著稱,在世時一直是臺灣美術家協會主席,其書畫作品兩岸故宮博物院都有收藏;2017年臺北歷史博物館還曾出版馬毓鴻為他寫的藝術史傳記《臺灣傳統水墨畫的振興者:馬壽華》。馬毓鴻本身也收藏書畫,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和副院長李文儒都有私交。他也因為喜好文物和歷史的關繫,一直很關心兩岸故宮博物院的發展,因此,本書寫作雖然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其實是他多年積累文獻、交遊廣闊和博聞強記所展現的璀璨成果。


         毓鴻兄興趣廣泛,喜歡閱讀,為人幽默,雅好各類收藏,不拘一格。他在北京的家“鴻遠閣”,被友人昵稱為“小故宮”。而我喜歡的,是聽他暢談政治,從國際變化到臺海局勢,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每次一談就是兩三小時,非常過癮。


         欣聞他即將出書,與社會大眾分享多年研究故宮的成果,我有機會在付梓前拜讀初稿,並草就此序,深感榮幸。現在,容我試舉幾個書中例子,一則借以展現馬毓鴻一流的說故事技巧,以及他對兩岸故宮博物院的真誠關心,一則也聊盡為讀者導讀的責任。


         在本書開宗明義章《北京紫禁終建成》的回合《明朝三座紫禁城》裡,他引述了明朝權臣劉伯溫的預言:“南京紫禁城人是打不進來的,鳥倒是飛得進來,比如燕子就可以飛進來。”結果,後來飛進來的正是燕王朱棣,也是日後建造北京紫禁城的明成祖。接著,他就告訴我們:“其實,明朝總共有三座紫禁城,開國璋就打造了兩座。事實璋剛開始打造的並非南京紫禁城,而是位於家鄉鳳陽的紫禁城,直到1375 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後,纔集中力量完成南京紫禁城的建設。如果說北京紫禁城是南京紫禁城的改進版,那麼鳳陽紫禁城就是明朝紫禁城母版。”短短幾句話,就清楚交代了三座紫禁城的來歷。


          在第五章《皇宮變成博物院》他是這樣開頭的:“1925年10月10 日,就在這一天,紫禁城乾清門廣場前聚集了3000多位重要人物,神武門的門洞上懸掛了一個新匾額,是李石曾寫的顏體大字‘故宮博物院’,大家都是為了這一天的開幕典禮前來。皇室宮殿,這數百年來的禁地,從這一天起,將對外正式開放。從紫禁城到故宮,這個名稱的改變,意味著從今以後,這裡不再是皇宮, 而成了一座博物院。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從此可以走進昔日神秘的皇家宮殿。這濃縮中國建築藝術精華的宮殿群,這庋藏深宮裡的大量歷代珍貴書畫瑰寶,原屬於過去明清皇室的專享,從這一天開始,一一展現在廣大人民群眾之前。”這段話展現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與法國盧浮宮從皇家宮廷轉變為公共博物館的歷史如出一轍,正可中西映照。


          後,讓我們看他是如何為本書收尾的:在第九章《六百歲風華絕代》第五回合《兩岸共築故宮夢》裡他這樣寫道:“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原是同一個故宮,藏品品類極為相似,互補性強,尤其又經過數十年的積澱和發展,真正纔是彼此合適、有力的幫手。隻是不知道哪一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纔能夠按圖索驥,把故宮珍寶放回它原來的位置,而不是在你我的夢裡。大家心裡都明白,那將是美好的一天。”


    馬毓鴻筆帶真情,暢言紫禁城六百年風華,對於紫禁城關愛者來說,將是一場不同凡響的閱讀饗宴。


    張譽騰博士、教授


    臺北歷史博物館前館長


    臺灣博物館學會前理事長

    在線試讀
    明朝三座紫禁城
    劉伯溫說:“南京紫禁城人是打不進來的,鳥倒是飛得進來,比如燕子就可以飛進來。”
    皇帝一定是要和其他人不一樣,他的尊貴帝位是上天注定,所以,一詔令天下就說“奉天承運”[1]。
    中國人向來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圖案在唐以前,並未被皇室所獨占,但是到了宋朝,龍已經成為皇權的像征,皇宮器物常用龍的圖案來裝飾。北符年間,政府次頒布禁令:除了皇帝之外,五爪金龍的圖案禁止其他任何人使用。
    皇帝不但要大家相信他當上皇帝是天命,他是天帝之子,是龍脈傳承者,一切禮法、典章制度,所用器物,都圍繞著這個前提做文章,甚至他住的皇宮也離不開這個命題,處處講究。從周、秦漢一直到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的近三千年中,皆是如此。

    中國封建社會階級意識形成後,建築模仿星像的權力也被統治者壟斷——結合天文星像將“天人合一”“唯我中心”體現在都城和宮殿建築理念之中。戰國人石申所著《石氏星經》指出天空的中央是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所以,“中天三垣”的概念常被考慮在都城的建築中——紫微垣處中心,往往被視為天帝居住的天宮和天帝之子所住宮殿的完美標志。《周禮》中天子“明堂”在概念上指的就是在天空中央的紫微宮。秦始皇的咸陽宮也被稱為“則紫微,像帝宮”,效法取像天帝的紫微宮,端居中央。
    秦朝的都城設計深受天像影響,在京城營建整體上多方面模擬天像。秦都咸陽的宮殿分布於渭水南北兩岸,渭水貫穿國都。波光粼粼的渭水,仿佛星光燦爛的銀河,在河上架建寬廣的橋梁連接兩岸,恰似鵲橋銜接天界,因而在《三輔黃圖》中留下了“渭水貫都,以像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記載。渭南的信宮也被更名為像征天極的“極廟”,在阿房宮殿前設置同是奎宿星名的“閣道”,經過正殿的大路當作天文中的“本初子午線”,將這些天像一一體現在都城之中,儼然形成以天下正中、唯我獨尊主宰者身份自居的氛圍。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鋻於渭水北岸的秦朝皇宮已成廢墟,便選在渭水南岸秦朝興樂宮一帶奠都,命名為“長安”。高祖七年(前200年)開始由丞相蕭何主持修建長安宮殿,但蕭何自作主張,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再擴建後並改名為長樂宮,又在秦朝章臺上興建了規模宏偉的未央宮。
    高祖東征歸來,見狀,勃然大怒,責問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明朝三座紫禁城


    劉伯溫說:“南京紫禁城人是打不進來的,鳥倒是飛得進來,比如燕子就可以飛進來。”


    皇帝一定是要和其他人不一樣,他的尊貴帝位是上天注定,所以,一詔令天下就說“奉天承運”[1]


    中國人向來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圖案在唐以前,並未被皇室所獨占,但是到了宋朝,龍已經成為皇權的像征,皇宮器物常用龍的圖案來裝飾。北符年間,政府次頒布禁令:除了皇帝之外,五爪金龍的圖案禁止其他任何人使用。


    皇帝不但要大家相信他當上皇帝是天命,他是天帝之子,是龍脈傳承者,一切禮法、典章制度,所用器物,都圍繞著這個前提做文章,甚至他住的皇宮也離不開這個命題,處處講究。從周、秦漢一直到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的近三千年中,皆是如此。


     


    中國封建社會階級意識形成後,建築模仿星像的權力也被統治者壟斷——結合天文星像將“天人合一”“唯我中心”體現在都城和宮殿建築理念之中。戰國人石申所著《石氏星經》指出天空的中央是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所以,“中天三垣”的概念常被考慮在都城的建築中——紫微垣處中心,往往被視為天帝居住的天宮和天帝之子所住宮殿的完美標志。《周禮》中天子“明堂”在概念上指的就是在天空中央的紫微宮。秦始皇的咸陽宮也被稱為“則紫微,像帝宮”,效法取像天帝的紫微宮,端居中央。


    秦朝的都城設計深受天像影響,在京城營建整體上多方面模擬天像。秦都咸陽的宮殿分布於渭水南北兩岸,渭水貫穿國都。波光粼粼的渭水,仿佛星光燦爛的銀河,在河上架建寬廣的橋梁連接兩岸,恰似鵲橋銜接天界,因而在《三輔黃圖》中留下了“渭水貫都,以像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記載。渭南的信宮也被更名為像征天極的“極廟”,在阿房宮殿前設置同是奎宿星名的“閣道”,經過正殿的大路當作天文中的“本初子午線”,將這些天像一一體現在都城之中,儼然形成以天下正中、唯我獨尊主宰者身份自居的氛圍。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鋻於渭水北岸的秦朝皇宮已成廢墟,便選在渭水南岸秦朝興樂宮一帶奠都,命名為“長安”。高祖七年(前200年)開始由丞相蕭何主持修建長安宮殿,但蕭何自作主張,在秦朝興樂宮的基礎上再擴建後並改名為長樂宮,又在秦朝章臺上興建了規模宏偉的未央宮。


    高祖東征歸來,見狀,勃然大怒,責問蕭何:“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蕭何答曰:“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劉邦也覺得蕭何的這番說辭頗有道理:隻有把皇帝居住的宮殿建得壯麗,纔能彰顯其威嚴,而且要成為完美的,使後人沒有辦法再改進、超越。現在雖然已經見不到漢朝宮殿群的全貌,但是從其十餘米高及占地五萬多平方米的宮殿遺跡可以想見,這些宮殿當年是何等壯麗輝煌。


    秦漢時期,禮制上規定皇宮稱作“禁中”,到了唐代,人們更是強調皇宮就是天帝之子所居紫微宮的屬性,於是,人們開始稱皇宮為“紫禁”[2]。從此以後,不再像秦漢偏重京城整體上模仿天像,皇宮不僅要壯麗宏偉,令人敬仰,還要在皇城本身盡量模仿紫微垣星像上下功夫,在建築規範、名稱、尺度及細節上體現天子紫微垣般的尊貴地位。在這方面,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做得比明朝還要認真。


     


    其實,明朝總共有三座紫禁城。明朝開國璋就打造了兩座。


    <璋出身農民,還當過和尚、乞丐,自然更迫切地希望證明他是上天賜命,理所當然應該成為一統天下的皇帝。而容易“曬”其天命尊貴地位的方式,無異於建造符合禮制又講求龍脈風水的紫禁城,可以無時無刻形像地巍立在皇城之上,讓百姓景仰信服。


    事實璋剛開始專心打造的紫禁城並非南京紫禁城,而是位於他和許多期盼衣錦還鄉的開國功臣的家鄉——臨濠。臨濠因位於鳳凰山之南,後改名鳳陽(今安徽鳳陽)[3]。鳳陽乃當時的中都,為了取法唐都璋還派專人前往三朝故都實地考察。鳳陽紫禁城之營建可謂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其營建所用材質及華麗程度,遠超南京紫禁城及後來的北京紫禁城,不僅“令天下名材至斯”,還遣使到尚未歸入圖籍的附屬國“求大木”。城內木構建築窮極侈麗,畫工彩繪鮮艷奪目,石構建築華麗奇巧,雕鐫圖案精美絕倫。重要的是,其規劃是遵循《周禮·考工記》中王城制度的規定,嚴格按照傳統的對稱原則及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


    如果說,北京紫禁城是南京紫禁城的改進版,那麼鳳陽紫禁城就是明朝紫禁城的母版。雖然鳳陽紫禁城曾經是以吳王新宮(南京紫禁城的前身)為原型進行改進的,但終還是鳳陽紫禁城建造進度超前。所以吳王新宮在增建成南京紫禁城時,是完完全全以當時的鳳陽紫禁城為藍本。經過前兩座紫禁城的建造,北京紫禁城得到了許多可以借鋻的經驗,從而使其成為所有紫禁城中的版本。同樣的營建經歷,在世界中外歷史上都不曾再見過。


    吳王新宮及南京城的肇建,離不開一位被傳頌為“諸葛亮再世”的人——劉基。劉基,即劉伯溫,璋極其倚重勛璋還是吳王之時,他已被吩咐主持吳王新宮的堪輿營建,《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璋稱帝及定都南京,南京城的堪輿及營建重任,還是落在了他身上。民間傳說一直以為是劉伯溫主持修建的北京都城,其實,北京都城及紫禁城開始修建已是他死後三十餘年的事。


    相傳劉伯溫為尋覓龍脈寶地建造南京紫禁城,堪輿南京風水,幾乎踏遍南京的每一寸地,但是他對如璋報告勘測結果傷透腦筋,原來,他發現南京的“龍頭之地”竟然在鐘山之南的燕雀湖,而且是五百餘丈寬、深有百餘尺的大湖,湖中如何建造帝王之居?


    姑且不論劉伯溫是否真的算出龍頭是在燕雀湖璋終確實動用數十萬民夫和士兵,日夜不停地,硬是把偌大的燕雀湖填平了,然後用了大量的石塊和木樁填塞成地基,在上面建起了中國歷史上一座經過填湖蓋成的皇宮。


    現代人若觀研南京城布局,再綜合歷史因素考慮,也將驚人地得出與劉伯溫相同的結果。


    南京城在明代以前一直是沿著玄武湖至聚寶山這一南北軸線發展的,北部是六朝都城舊址,南部是代始終繁榮的原南唐故璋攻占南京後,暫用南唐皇宮為吳王府,但是此處腹地狹窄,又接近鬧市,搬遷大量居民不易,且將宮殿置於南部鬧市區,也不合規制,實在不適合規劃帝制規模的宮殿。若將帝宮置於六朝故都宮城舊璋又忌“六朝國祚不永”。在玄武湖至聚寶山軸線上的任何位置建造帝宮,均無法跳脫舊城形制的束縛,也難以達到帝宮規模的要求,更何況北部六朝故址和南唐故都舊址皆犯“國祚不永”的大忌,均不可取。南京城西北太接近山區又瀕臨長江,而明初主要軍事威脅來自長江以北地區,建帝宮於此方位將不利防衛。所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位於南京城東北(玄武湖東南)的燕雀湖成為合理的選擇。


     


    另一個關於劉伯溫神機妙算的傳說也替南京紫禁城的歷史發展留下了伏筆。


    南京城修建完成之璋帶領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一批文武大臣,一起查看剛修好的南京城璋看到城牆修得如此雄偉高大,十分高興,興之所至,他對著在場的文武大臣說:“這城牆修得如此雄偉高大,可謂固若金湯,這天底下還有誰能打得進來?”


    李善長和宋濂異口同聲:“皇上英明,大明基業定能永傳子孫千世萬代,永垂不朽。”其他臣子亦爭相附和,唯有劉伯溫在旁一直沉默不璋納悶,就問劉伯溫:“賢卿也參加了設計和修建南京城的工作,為何默默不語,你覺得這城牆修得如何?”


    劉伯溫沉思片刻後說:“陛下,這南京城牆確實堅固無比,任何人都打不進來,但是……”


    <璋和周圍的人聽到“但是”兩個字,都豎起了耳朵,想聽下璋馬上接著問:“但是什麼?趕緊說。”


    看了璋,再看了一眼其他人,劉伯溫說:“南京紫禁城人是打不進來的,鳥倒是飛得進來,比如燕子就可以飛進來。”


    大家一聽,哈哈大笑,以為是玩笑話,唯獨劉伯溫還是沒笑。他沒笑是因為他話中有玄璋和當時到場的一些人一直到死都不明白,倒是當時在場的活到朱棣打進南京那天的人,他們纔明白劉伯溫的話不是說著玩的——劉伯溫說的燕子,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也是日後建造北京紫禁城的明成祖。


    嘉靖不走東華門


    紫禁城作為重要的禮儀上演場所,它的建築也處處顯示了規範禮儀的作用。


    朱厚熜準備繼承皇位,一路疾行到北京,到了宣武門外,忽然不走了。


    馬上就要登上皇帝寶座,還有什麼需要猶豫的?原來,禮部安排的繼位禮儀是要朱厚熜由東華門進入紫禁城,而不是由午門。


    隻有非常細心的人纔會注意到,東華門的門釘隻有八行,而其他三座門——午門、西華門、神武門——的門釘卻有九行。這一細微的差別,在將近五百年前,曾經引發了一場撼動朝野的政治風波。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他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所以,皇太後決定由他的堂弟湖北藩王朱厚熜繼承皇位。而禮部安排他由東華門進入紫禁城,先到文華殿追認武宗的父皇為父,獲得皇太子的身份,然後再繼承皇位。


    東華門的門釘少了一行,在等級上低於午門、玄武門,也低於西華門。這道門因為接近作為太子宮的文華殿,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當然通道。皇帝本人,幾乎從來不走東華門。


    強硬的朱厚熜甘冒失去皇位的風險,斷然拒絕禮部的要求,堅持自己是來當皇帝的,怎能以皇太子的身份進宮,而固守禮儀的大臣也敢於和即將繼位的皇帝抗爭。雙方僵持不下,後來皇太後考慮皇位不能久虛,妥協了。朱厚熜如其願由大明門正中御道經午門進宮繼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


     


    到底是什麼魔力讓雙方如此固執己見?不就是一套為繼位設計的典禮儀式嗎?


    封建帝王的家世脈絡必須非常清楚,繼位皇帝跟前任皇帝必須形成直繫關繫,如此纔是一脈相傳。朱厚熜與武宗朱厚照同輩分,如果他想得到繼承皇位的資格,就必須先過繼給孝宗為子。


    嘉靖從東華門進宮,就意味著他願意先認武宗的父親孝宗朱祐樘為父,成為過繼給伯父的兒子、武宗的弟弟,自己的父親朱祐杬反而成了叔父。而朱厚熜偏偏又是一個孝子,還打算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追封為皇帝,這在明朝顯然是違反祖制的。當時大臣們就分為兩派:一派以張璁為首,支持嘉靖的這個想法,為議禮派;另一派以首輔楊廷和為首,他們堅決反對嘉靖的想法,認為祖制絕不可破壞,為護禮派。


    兩派為了嘉靖過世的父親和在世的母親的稱謂和其他禮儀形式爭議不休。當議禮派逐漸占據上風時,護禮派決定用非常手段向皇帝進諫。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一支包括了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和御史三十人等共二百餘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嘶聲呼喊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呼天搶地,一時聲震闕庭。


    嘉靖皇帝聞之大怒,派人將員外郎馬理等四品官以下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入獄,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姑令待罪。在抓捕現場,錦衣衛瞬間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這些血跡清楚地表明一個事實:十八歲的嘉靖皇帝心意已定,而且是不能被逆轉的。


    結果,五品以下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因傷勢過重而死,四品以上奪俸。又將楊慎、張原等糾集者施行廷杖,張原當場被杖死,其餘或被削職為民,或被發配邊疆。


    嘉靖十五年(1536年),太子宮文華殿被改成皇帝的便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殿重建落成,正殿名稱不再用“奉天”,改為“皇極”,“華蓋”“謹身”二殿也改為“中極”“建極”。再將奉天殿前的“奉天門”更名為“皇極門”,奉天門前的“左順門”“右順門”更名為“會極門”“歸極門”。


    這些舉措表面上似乎無關禮儀,其實也是嘉靖禮儀改革的一環,完全從維護自身帝位的合法性著眼。不過,這一舉措更像是在“左順門”事件發生多年以後,嘉靖送給護禮派的告別禮。


    登基大典是紫禁城重要的儀式,在明清兩朝的500多年裡隻出現了二十多次。所有的大典細節在《明會典》裡都有明晰的規定。嘉靖因藩王入承大統,登基大典本就與其他皇帝的繼位大典有所不同,且由於他的臨場發揮,更讓尊崇道統的大臣們幾乎是以生命來捍衛祖制。其實,嘉靖還是按規矩走完了大典的大部分程序。當上皇帝後,他也基本上行禮如儀。


     


    對於紫禁城來說,每年都有三個重大的節日,這三個節日的典禮,皇帝都必須親力親為,不能假於他人。


    農歷正月初一旦。在新年開始的天,王公大臣、外國使節都會向皇帝進獻賀表,其禮儀程序與登基大典大致相同,但因為少了祭悼先帝的環節,整個氣氛喜慶輕松許多。


    鼕至,紫禁城的一個大節日,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因為是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小的一天,所以陽光照射進皇極殿(清太和殿)的光線也深,甚至可以直接反射到大殿正中央的匾額上,這是一年中難得一見的景觀。古人認為,鼕至是陰陽轉勢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以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在陰陽理論中有其特殊地位。中國自古即有“鼕至大似年”的說法,它一直被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在這一天,皇帝必須親自到天壇祭天[1],第二天就在大殿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皇帝的生日,即萬壽節,是紫禁城的另一個大日子,也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在這一天,京城中的拜壽場景隨處可見:百官分隊而列,望闕叩頭;匠人們已經用彩畫、布匹等把主要街道裝扮得絢麗多姿,到處是歌舞升平的景像。京師及直隸省都,各建道場,誦經祝壽。各地的文武百官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把天子的生日與“朝歲”“祭天”的節日並列起來,便增加“萬壽節”的莊嚴氣氛和實際分量,使其有了更加崇高的意義。


     


    封建社會須要禮制來界定階級行止,中國自周朝禮制即大備。《周禮·大宗伯》將禮儀總括為吉禮、嘉禮、兇禮、軍禮和賓禮五類,涉及社會生活層級的方方面面。紫禁城作為重要的禮儀上演場所,它的建築也處處顯示了規範禮儀的作用。


    沿著中軸線的御道進出午門中門,是皇帝專享的特權,皇後和皇帝大婚時也能走一回。不過,這個特權每隔三年就會有一次破例。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殿試,皇帝是主考官,參加殿試的考生已經在先前的過關斬將中取得了貢士的稱號,這場在皇宮裡舉行的考試,會讓每位考生感受到成為天子門生的無上光榮。在1790年之前,明清兩代的殿試都是在太和殿廣場露天舉行,到了乾隆年間纔改在保和殿內舉行,以顯示皇帝對考生的關懷。


    考生以楷書完成皇帝親自擬定的題目,在太陽下山前交卷,考卷嚴密封存後,先由讀卷大臣挑選出十份好的,再呈交皇帝親自審閱,由皇帝欽定終名次,從中、榜眼和探花。



    殿試後的第五天是公布成績的日子,叫作傳臚。傳臚是紫禁城中重要的典禮。


    五鼓拂曉時分,所有殿試考生都跪在大殿前等候傳臚。開始後先喊甲,第二名即榜眼,第三名即探花,每喊一次名就奏樂一番,然後這三位幸運兒便跟隨禮部官員捧著黃榜,沿著御道,從午門中門出宮。隻有這一次,他們能享受皇帝和皇後纔能走過的途徑,從午門中門出宮。這一定是天下讀書人夢境中美妙的一段路。


    午門[2]是紫禁城的正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也是很多有特殊意義的典禮儀式舉行的地方。皇帝在立春時節賜春餅、端午節賜涼糕、重陽節賜花糕;十月初一頒發次年歷書;臘月初一舉行“頒朔”典禮頒布次年歷書;遇有重大戰爭,大軍凱旋,也在此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獻俘禮”。但是民間誤以為有“推出午門斬首”的懲處方式,卻從未發生過。


    午門在明代隻是皇帝處罰大臣,施以“廷杖”的地方。當大臣觸犯了皇家威嚴,皇帝便會以“逆鱗”罪名,命人將其綁出午門前,在御道東側打屁股,叫作“廷杖”。起初隻是像征性地責打,後來發展到真的打死人。嘉靖因“左順門”事件廷杖一百八十多人,當場斃命的就有十七人,說不定“推出午門斬首”的傳說就是由此開始。


     


    不過,天子也有敬畏而且絕不能得罪的對像。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其興衰往往依托於上天的恩威。皇帝自稱天子,自然是人世間得到上天恩澤多的人,一旦上天動怒,個應該遭殃受罰的,非皇帝莫屬。所以與上天對話,成為皇帝義不容辭的神聖責任,而皇帝與上天的對話方式就是各種祭祀活動。因此,皇帝對於祭祀格外重視,祭祀禮儀對所有細節都有完整的規定。


    宮廷祭祀總共有八十多種,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


    大祀多由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親祭,但大部分派官員祭祀,而群祀則完全由官員代勞。絕大多數的祭祀都有一套幾千年一脈相承下來的規矩,而且到了明代,已呈現儒、釋、道並用的政策,但是嘉靖非常突出的偏重道教,其來有自。


    嘉靖之父興獻王封國安陸(今湖北鐘祥市),此地道教盛行,興獻王一生篤信道教,年幼的朱厚熜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之下,很早就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入京繼承皇位後,忙於政務,一時無暇從事道教活動,但他體質弱,又不適應北方寒冷天氣,加上大婚之後縱欲過度,多次生病,有時甚至不能上朝視事。對於位極天尊的嘉靖來說,如何健康長壽變成他的追求,而他以為可以從道教的方術中得到解答。


    於是嘉靖在宮中大搞齋醮活動。宮中不僅到處設醮壇,祀禱活動也非常頻繁,“或連日夜,或間日一舉,或一日再舉”。嘉靖二十一年,他聽從方士陶仲文的意見,在西苑建“大高玄殿”,作為宮中演習所謂“科儀”的道教法事、進行禱祭的道場。同年秋天,陶仲文又慫恿嘉靖建造“祐國康民雷殿”。他吹噓,此殿建成後,皇帝的願望就可以借助雷聲直達天庭。嘉靖也言聽計從。嘉靖成天修煉拜神,把朝政“承包”給了擅寫天神祝文的嚴嵩、夏言等“青詞宰相”,也讓嘉靖在歷史上留下“神仙皇帝”的外號,以呼應他如痴如狂的拜神行徑,但這遠不足以反映他為求長生不老所采用的種種荒誕不經的方法。


    嘉靖聽信道士之言,計劃用“靜攝”的方法養生,每日早起後,嘉靖必面對初升的旭日,吸收日華,然後飲用甘露以健身。所以宮女們得天將亮就在御花園采取晨露,左手拿玉杯,右手拿玉簪,從花葉上一滴一滴地摘取露水。這樣天天采露,宮女們十分勞累,有的生病,有的逃走,半年內就有近百名宮女病倒。終於,一群積怨已深的宮女,密謀在嘉靖到愛妃寢宮就寢時,以結繩勒死他,未料錯打成死結,嘉靖沒被勒死。他在昏死了七八個小時,吐出幾升紫血後,又奇跡般的活了過來。參事者及有關繫之人共二百餘人,自然都沒有好下場。由於此事發生在壬寅年,史稱“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後,嘉靖再也不敢住在紫禁城內,從此移居西苑(燕王舊宮),終日修玄道、求長生,不理朝政,與大臣隔絕,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不再上朝。


    嘉靖應該也是位選擇“有家歸不得”的朱家大院主人。


    朱家大院在嘉靖之後換的新主人,卻是另一個的例子,自己決定三十多年不出紫禁城一步。這位新主人,就是明神宗,年號萬歷。


    崇禎苦守朱家院


    此時,合理可行之計,就是——南遷。


    仿佛所有的問題都要由他來承受。他其實很努力,也不是一個昏君。


    崇禎十七年(1449年),到處都彌漫著死亡的味道,連紫禁城都像一座被遺棄的空城,北京城十室兇是鼠疫,即曾經奪去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陝、豫、冀地區深受其害,死亡人數超過千萬。


    鼠疫之前,蝗害已肆虐華北多年,天災更是從他登基的年即開始,像被詛咒了一樣,接連不斷。《漢南續郡志》有記載:&ldquo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流離失所。


    崇禎二年(1629年)五月,陝北驛站正式被裁撤,驛站有一名名叫李自成的兵士也失業了。


    崇禎朝天災年年,已經到了“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啃樹皮,掘草喫,樹皮野草也喫光了,隻得人喫人,那時大多數饑民追隨的就是“闖王”李自成。


     


    在紫禁城裡,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同父異母兄長、天啟皇帝朱由校沒有子嗣,所以由朱由檢繼承皇位。從繼位天起,崇禎就勵精圖治,希望大有作為,幾乎天天上朝,是太祖、成祖以來勤政的皇帝。


    剛繼位,崇禎就提倡“文官不愛錢”,務求節儉,而且一直以身作則,當政十七年,他對朱家大院紫禁城沒有進行過任何營建,對自己的喫穿也完全不講究。


    他繼位後先對付的就是閹黨,尤其是在熹宗朝權傾一時的太監頭目魏忠賢。


    他剛開始異常小心,不動聲色,照樣禮遇魏忠賢,但是不敢喫宮裡準備的東西,而且逐漸用他原來信王府的宮女太監置換掉身邊的宮女太監。魏忠賢為了試探崇禎,獻上四位美艷女子,崇禎對女色雖然興趣不高,仍然假意收下,仔細搜身後竟然在她們的裙帶發現了宮中稱為“迷魂香”的藥丸,這是一種能自然揮發的春藥。魏忠賢見此計不成,進而安排一個小太監在宮中暗牆內,手中端著“迷魂香”,使室內自然彌漫著一縷縷奇特的幽香,以達到催情的效果,但是同樣被崇禎識破。崇禎也因此不禁感嘆:“皇考、皇兄皆為此誤矣!”


    崇禎終於找到合適的時機,先除魏忠賢右臂親信、官居兵部尚書的崔呈秀,然後在眾多參奏彈劾魏忠賢的聲浪中,派他去鳳陽祖陵司香。魏忠賢竟大鋪排場,帶著衛兵一千人和大車四十輛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這徹底激怒了崇禎。崇禎派人將其押回京治罪,他在回京途中就投繯自盡。崇禎接著很快清除了閹黨黨羽二百五十八人。


     


    治理閹黨的同時,崇禎也逐步將一些被閹黨迫害的東林黨成員復職。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由來已久,但是“東林未必都君子,而閹黨未必皆小人”。崇禎一心整頓朝綱,他采取的所謂抑惡揚善的舉措,反而成為黨爭此消彼長的幫手,直到明朝終了之時,黨爭一天都沒停過,始終讓崇禎頭痛不已。


    名將袁崇煥也在復職之列。當初他因魏忠賢不公,心存不滿而辭職回鄉。崇禎派他任兵部尚書,督師薊遼,並支持他的主戰思想。袁崇煥驍勇善戰,曾經把後金的努爾哈赤打得落花流水,也曾大敗皇太極,對關外的後金入侵有遏阻之功。


    崇禎三年(1630年),對大臣將領們始終無法信賴的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以為袁崇煥通敵,對其施行慘無人道的凌遲磔刑,家人流放三千裡外,進行抄家。抄家後卻發現袁崇煥家無遺財。


    袁崇煥一死,有如明朝長城失守,清軍的忌憚被掃除,他們放馬中原已指日可待。


    而另一方面,李自成帶頭的農民軍內亂卻是越演越烈,崇禎十旦,崇禎皇帝的後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國號永昌,他稱帝以後的件事就是衝著北京城一路殺過來。


    華北地區經過旱災、蝗害、瘟疫多年,早已是民不聊生,人心思變。李自成大軍直指北京,一路所向披靡,隻遭到少數城市極力抵抗,很多城市聞風即開門投降迎接,所以其實更像是一路摧枯拉朽。


    前線的敗報不斷被帶進紫禁城內,崇禎皇帝意識到明朝已經到了危急的時刻。西北防線基本是空的,沒有任何一支能抵擋李自成大軍的軍隊,有可能阻擋李自成大軍的軍隊還在寧遠頂著,那是東北方防清軍入侵的後一道屏障,調用不得,否則,到時兩面夾攻,滅亡會更快。


    此時,合理可行之計,就是——南遷。


    《明史·後妃傳》就有記載:“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這段崇禎與皇後的對答其實就是,周後看著皇帝因為流寇鬧得太兇而著急,就提醒他說:我在南方還有一個家。皇帝問這是何意,周皇後就不答了。崇禎皇帝心領神會,應該是明白皇後的意思。不過,這個故事還有後半段。


    前朝天啟皇帝的皇後,崇禎的寡嫂張皇後聽說此事,她就找到周皇後問了一句話:“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意思是說,你們都跑了,那列祖列宗怎麼辦?


    背棄祖宗的罪名,一般人都承受不起,更別說是一國之君。


     


    其實,對南遷之事,崇禎皇帝不是沒有心動過。


    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初三,新上任的左中允李明睿到德政殿覲見皇帝,為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先請皇帝撤下內侍,然後直接切入正題,以賊寇馬上逼近京城,生死存亡之際,請皇上趕緊南遷。


    崇禎對李明睿道出自己的顧慮:“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但是李明睿的真誠終使崇禎皇帝同意了他的看法,不過,崇禎後警告他不可洩漏此事,“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


    君臣之間就遷都的各種事項開始討論,甚至連護送軍隊、資金、路線等問題都一一謀劃好了。


    三月初四,可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崇禎便對眾臣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朕將何往?又勸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


    崇禎語畢,一片嘩然,內閣首輔陳演立即帶頭反對,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慷慨陳詞,極力諫阻,全是冠冕堂皇、不切實際的高調。甚至有言臣激動到痛哭流涕,好像隻要崇禎南遷就是明朝罪人,就是昏君,是棄天下於不顧。接著還出現了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的言論。


    崇禎一看,反對聲太大,隻好作罷。


    第二天,崇禎對南遷一事正式發表了講話——


     


    祖宗辛苦百戰,定鼎於此土,若賊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責鄉紳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謝先經失事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獨去,如宗廟社稷何?如十二陵寢何?逆賊雖披猖,騰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仔細體會崇禎說這些話時的心情,真是滿滿的苦澀和無奈。


    崇禎一心期望南遷,他清楚與其拎著北方一片焦土迎戰,苦守一座孤城,不如南遷,韜光養晦,以偏安換取時間,再圖他日中興。但全因這所謂的文臣清流,不切實際的道德高標,硬生生地把崇禎這位非亡國之君逼成亡國之君。而這些大臣表面口口聲聲仁義道德,心裡打的卻完全是另一番算盤。


    陳演這些內閣大臣明明知道崇禎皇帝需要他們表態支持南遷,卻選擇反其道而大加反對。真正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首先,他們不願意承擔責任,既有崇禎皇帝日後問責的顧忌,又有身後歷史留名的考慮。如果他們同意南遷,中途出狀況自無好下場,即便偏安成功,皇帝也可能殺他們以謝天下,由他們承擔背棄祖廟皇陵之責。


    其次,是不願舍棄自身的利益。朝廷中不支持南遷的多是北方籍官員,不願意南遷多半是不想輕易放棄自己在北方占有的大量良田美宅,在當時官場自我意識強烈的風氣之下,明朝即使滅亡,他們一樣會想辦法在新朝廷討得一份差事,這更讓他們猶豫為即將亡國的明朝盡忠是否合算。


    而更等而下之,則為言臣光時亨之輩,隻是徒為留下諍諫之名,他們言辭激憤卻毫無建設性的實質內容,到後隻能誤國害己。


    也許因為這種種一切,所以人們總說,明實亡於嘉靖,亡於萬歷,亡於清流,亡於閹黨,卻不願面對明朝其實是亡於崇禎的事實,而且更願意說出心裡的感想,“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都做到了。


    他守護這座朱家大院,好辛苦。後,他死在煤山,紫禁城的鎮山, 就是那皇宮建築垃帝寢宮上堆成的小山——本是朝王氣的開始,沒想到也成了明朝的結束。


    紫禁城又將開始另一個新的局面,朱家大院馬上準備換新主人,這次是滿族姓氏,愛新覺羅,一住又是兩百多年。



    溥儀經營小朝廷


    (1912—1925)


     


     


    國中國裡似神仙


    這個小朝廷依然稱孤道寡、封官賜謚,保持著帝王氣派和排場,很多地方都能和民國政府分庭抗禮,儼然“國中之國”。


    1912年2月12日,清朝這個當了268年紫禁城主人的封建王朝,在養心殿內又進行了一次御門聽政,但是和以往都不同,它其實已經很難再被叫作上朝,因為這次政務活動的內容,就是隆裕皇後帶著六歲的溥儀頒布皇帝退位的詔書。從這一刻起,中國的封建王朝永遠成為歷史。


    武昌起義的槍聲喚醒了民眾對民主共和的向往,綿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像腐朽的舊廈,雖然在一夕之間被推倒,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帝王思想並未能馬上徹底根除。許多清室遺老剪下發辮即為中央要員,地方舊吏褪下朝服則成民國新貴,而紫禁城作為幾百年來維繫億萬民心的精神支柱,也史無前例的成了前朝遜位皇帝的避難所。


    中國歷朝的末代皇帝,結局無不悲慘。就拿近一千年來說,北宋的徽、欽二帝成為金的俘虜,受盡凌辱。南宋軍追殺,大臣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跳崖順帝被明軍追殺,逃亡於大漠。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下場更慘。唯獨清末帝溥儀以童稚之年,未經任何苦難,還能和平交接,遜位於民國,不僅能安居故宮內廷,還享有種種優遇。


    其實,武昌起義成功之後,清廷政府早已處於朝不保夕、搖搖欲墜的形勢下,和民國政府根本毫無討價還價的餘地。袁世凱卻能穿針引線,軟硬兼施,撥弄其間,促成了於1912年1月17日議定的對清廷極其優惠的《清室優待條件》。但清廷親貴還不知足,想更進一步的討價還價。後,袁世凱授意段祺瑞等將領通電,迫使清廷接受了條件退位。這份《清室優待條件》的主要條款有: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數額俸餉仍如其舊。


     


    這種對待敗弱前朝的承諾是曠古絕今的,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袁世凱的真正意圖。或許是清朝剛被推翻,各地雖紛紛響應宣布獨立,但地方群吏轉身即變新貴。中央如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等皆曾為前朝重臣,他們內心深處怕被人以封建禮制相責,所以特別寬待清室。又或許袁世凱在身居民國大總統之後,揮不去深植心中的對帝位的念想,反而在更大權欲貪念的驅使之下,給予溥儀小朝廷優厚待遇,一方面冀望以其微型封建朝廷的存在持續影響人心,另一方面也能替他守著這一攤,便於自己將來順利接替登上皇位。


    後來,紫禁城就以乾清門為界,以南的外朝部分為民國政府所有,而以北的內廷部分仍由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那一套人馬居住。他們雖無實際發號施令的職能,但仍能過著一切以皇帝為中心的小朝廷生活。當時的京城既有在紫禁城內廷的清朝小皇帝,又有在中南海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而且這個小朝廷依然稱孤道寡、封官賜謚,保持著帝王氣派和排場,很多地方都能和民國政府分庭抗禮,儼然“國中之國”。


     


    末代皇後婉容的親弟弟潤麒回憶當時他進宮和大他7歲的溥儀玩耍的情形,說他清楚地記得,他將自行車帶到溥儀那裡。溥儀學會了以後,先後買了很多自行車,連婉容也學。當時,溥儀為了保證騎自行車時通行無阻,把門檻都給鋸掉了。


    但是,不能離開紫禁城一步的溥儀,覺得自己一點也不自由。他曾說:“我這一生啊就是高牆,在宮內,一生下來是王府,三歲就進宮當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牆。”


    不過,高高的宮牆已經阻隔不了他和外界的聯繫。他訂閱各種報紙雜志,知道了外面的世界變化。他還受到英國教師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的影響,不僅取了個“亨利”的英文名字,還接受了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先進思想的熏陶,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寫道:


     


    自從我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入宮以來,我在大家的眼裡成了不好應付的皇帝。我剪下了辮子,因為莊士敦說中國人的辮子像豬尾巴,急得太妃大臣們捶胸頓足;當師傅們一起勸阻說,若安上電話,什麼人都可以跟皇上說話了,這可是祖制向來沒有的時候,我還吵鬧著在養心殿的東暖閣,安上了電話。


     


    溥儀有了電話,就像籠中的小鳥終於和外界有了溝通的機會,四處打電話。有一次,溥儀給胡適打電話,他也不先說自己是誰——“你是胡適嗎?胡適說是啊,說這個這個你是誰,我是誰?說,那你猜猜,他說那猜不著,然後呢,溥儀哈哈就一笑,我告訴你,我是宣統。”


    其實,遜帝溥儀在小朝廷裡真是無所事事,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也隻能花在喫喝玩樂上。


    不過,溥儀一點也沒有因為亡國末日和寄人籬下的現實而節衣縮食,小心過日子。他在飲食方面不但繼續維持皇帝的氣派,有時甚至超過了慈禧太後的奢華排場。


    按清室規矩,皇帝喫飯叫進膳。進膳時間沒有限制。隻要溥儀吩咐傳膳,便有十幾名太監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進入養心殿。御膳平日有菜肴兩桌,鼕天則加設一桌火鍋。此外還有各款點心、米飯、粥品三桌以及咸菜一小桌。


    可這些傳統膳食對溥儀來說還不夠,他還把麗景軒用精雕隔扇拆改布置成一個大西餐廳,好供他進食西餐時使用。


    在衣著方面的花費,他也是毫無節制。據一本當時的清室舊賬簿所載,僅一個月內,清廷就給溥儀做了皮襖11件、皮袍掛6件、皮緊身2件、棉衣褲和緊身30件,共計近50件。這些衣服的工錢和料錢姑且不算,光邊飾、子母扣、針線等零星雜項就已二千一百。而且單就平常穿著的袍褂,一年照單就需準備28種,這還未算上遇到節日、大典所需的特殊華麗服飾。


     


    他的玩法更是土洋結合。除了傳統的驕奢享樂外,還特意引進了許多洋玩意,例如打網球、彈鋼琴、養百餘條洋狗、騎自行車、用重金購買西洋玩具和小太監玩,等等。


     


    1922年12月1日,遜帝溥儀和榮源之女婉容舉行了大婚典禮。按清舊制,皇後鳳輿應從大清門、天安門、午門經御道直達坤寧宮,但因外朝已歸民國政府使用,因此皇後鳳輿由東華門進,路過箭亭彩棚區,再到坤寧宮。民國大總統派遣特使到場祝賀,國會議員也聯名祝賀,合贈白銀爐鼎一件,上刻恭賀大清皇帝婚禮,下款刻眾議院議員名單。為增聲勢,民國政府還派岀步騎兵2000人作為儀仗隊,大清遺老和外國使節都前來皇宮祝賀,當時彩棚筵宴、冠蓋雲集,熱鬧非凡。


    這場世紀婚禮聲勢浩大,其奢華程度令人咋舌,費用高達。如以當時一袋的市價計算,可以購買20萬袋面粉,足供10萬戶三口之家一個月的口糧。


    小朝廷消費如此奢靡,又不事生產,民國政府一年4的費用撥款,雖然數目巨大,但也入不敷出,缺額不少。溥儀隻能另外打算,朝宮中的珍寶文物動腦筋。這個變賣典當下來的寶貝的主意,不隻是為了貼補不足,溥儀在宮中的後幾年,它竟成了非常認真執行的保命行動。


     


     


    復闢稱帝白折騰


    這是一群為保皇復闢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頑固守舊分子,他們一得到機會,就像餓狼麇集在一起,興高采烈地奔向長久以來的共同目標——復闢。


    大清亡國,並不是被革命起義的浪潮驟然淹沒,而是被“好說好商量”亡掉的。


    1912年1月6日,溥儀在養心殿看見隆裕太後坐在炕上擦眼淚,她面前跪著的一位老臣也滿面淚痕,但溥儀當時並未認出那位老臣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向隆裕太後直接提出了退位的請求,一個多月以後,隆裕太後帶著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年僅六歲的溥儀在糊裡糊塗地做了三年皇帝之後,又糊裡糊塗地退了位。換來的是,清皇室有一個安享尊榮的居所和《清室優待條件》裡的種種承諾。原本希望從此能相安無事,永遠在小朝廷裡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但是後來的發展證明,袁世凱野心勃勃,而且從一開始就有當皇帝的念頭。


    袁世凱透過權力整合和陰謀手段,竊取了革命的果實,於1913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太和殿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一方面假惺惺地宣布永遠不再讓君主政體出現在中國,另一方面又對清室表現忠心,還曾在《清室優待條件》末尾親批:“先朝政權,未能保留,僅留尊號,至今耿耿。所有優待各節,無論何時斷乎不許變更,容當列入憲法。”


    袁世凱保留遜帝在內廷,很可能是為自己樹立一個奮鬥目標,憧憬著自己日後有一天能合並內廷,恢復紫禁城皇宮的地位,堂堂正正地登基,建立新王朝。


    小朝廷的繼續存在,不免給擁護舊制、有心復闢的封建餘孽以無窮的希望,他們甚至假借尊孔、禮孔,以恢復倫常禮制為正途,企圖替舊朝“重光”鋪平道路。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籠罩之下,袁世凱很難不怦然心動,心裡一直盤算著,與其小皇帝復位,不如自己上位。他便授意其部屬運作此事,經過一番忸怩作態的表演之後,當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的名義提出恢復帝制之議,他立即欣然接受,這時離他初任總統還不到三年。


    1915年12月19日,“大典籌備處”在太和殿西廡正式對外公開,積極進行賞封爵、定年號、制國旗朝服、冊立親屬等為稱帝作籌備的種種事宜,準備在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年號洪憲。


    大典的籌備極為奢侈,宮內鋪陳御用冠服,務求美極。御座早經雕鐫,12月中旬即已完成,價值;襪一雙,;金質御寶五顆,價值;玉璽一方,價值……全部費用有賬可查者達30之多。


    袁世凱坐上太和殿的寶座後,就下令把外朝三大殿匾額上的滿文摳下來。清皇室惶恐不安,打算讓出皇宮遷居頤和園,身為清朝舊臣的袁世凱為了安撫他們,在《清室優待條件》上批示保證承諾的條件將永不變更。


    於是,在短暫的83天裡,兩個“皇帝”共有一個皇宮,相安無事。


     


    袁世凱沉浸在追逐皇帝夢的狂熱中,完全沒有察覺“洪憲帝制”已經是違逆潮流而動的行為,是眾人無法接受的。全國各地各界反對帝制的聲浪日漸高漲,甚至袁世凱若干親信將領也起而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也各懷鬼胎,態度模稜兩可。


    如此惡劣的局勢,迫使袁世凱不得不在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他的皇帝夢總共隻維持了83天。


    之後,他痴望繼續大總統位置的美夢也被徹底粉碎。


    6月6日,一代梟雄袁世凱在萬眾唾罵聲中抑郁而終。這場封建王朝的復闢行動也就此真正閉幕了。但當時有誰能料到,纔過了一年,復闢的戲碼竟然又重新上演,隻是主角換了人。


    溥儀作為封建王朝標本的小朝廷主人,“洪憲帝制”失敗之後,在北洋軍閥政府的庇護下,依然毫發未損。若干頑固的復闢分子錯誤地認定“洪憲帝制”的失敗,恰好證明新朝難以“奉天承運”,所以隻有光復舊朝纔能真正傳承道統、順應天命。他們深信復闢的主角隻能是溥儀。


    這些滿腔忠誠熱血為復闢奔走的保皇人士,與謀求私利的各路軍閥政客,積極串聯勾結,陰謀復闢。在1916—1917年,他們舉行過多次“徐州會議”,共謀復闢大計,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共識。頑固復闢分子張勛是結盟中的靈魂人物,他和他帶領的辮子軍成為將復闢付諸行動的急先鋒。他借調停北洋政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的機會,於1917年6月7日率領辮子軍4000餘人進京。


     


    這是一群為保皇復闢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頑固守舊分子,他們一得到機會,就像餓狼麇集在一起,興高采烈地奔向長久以來的共同目標——復闢。


    7月1日一大清早,復闢帷幕正式揭開。


    張勛身著朝珠蟒服,頭戴紅頂花翎,率領一干大清遺老大臣康有為、王士珍、江朝宗等湧進內廷,擁戴溥儀重新登基。內廷頓時熱鬧非凡,各方復闢分子蜂擁而上,個個沐猴而冠,現場謝恩之聲不絕於耳。當日清廷還連下多道預先準備好的上諭,其中即有《復闢詔》,宣布“以綱常名教為精神之憲法,以禮義廉恥收潰決之人心”,企圖為復闢正名,而且公布更改民國六年7月1日為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又恢復了整套的封建官制。


    沉潛已久的前清遺老遺少紛紛粉墨登場,幾成殮服的朝服冠靴又成為新貴們爭相搶購的熱門貨,馬尾編成的發辮也被人搶購一空,街頭巷尾遍插龍旗。一時之間,北京城裡百丑登場,群魔亂舞,在一片詭異的氣氛中,上演著讓全天下看笑話的鬧劇。


    在一旁冷眼觀看的段祺瑞等了兩天,看到各地民眾反對復闢的呼聲日高,反對者日增,便決定背棄當年與張勛支持復闢的約定。他於7月3日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舉兵討伐辮子軍,借此制造他“三造共和”的個人功績。6日,雙方接戰。12日,辮子軍以落敗收場,戰事結束。張勛狼狽走逃荷蘭使館。


    坐了12天龍椅的溥儀,黯然下臺。


     


    仍舊因為北洋政府的庇護,無人追究溥儀的罪責,他依然在他的小朝廷裡發號施令。但是,他心裡清楚,經過這次復闢,小朝廷的命運一定會有所改變,隻是遲早的問題,他必須采取行動,準備應對這不可知的未來。


    戊戌變法的推動者康有為,即便在大清改朝換代之後,也一直是保皇黨中的活躍分子,參與了張勛的復闢行動。段祺瑞和張勛兩方交戰之時,他見形勢不妙,避居北京美國美森書院,得以渡過險境,但是復闢之心未有絲毫稍減。


    張勛復闢失敗以後,溥儀雖深居宮中,開始和康有為及其英文教師莊士敦密謀再次復闢。為此,康有為風塵僕僕地在全國各省遊說實力派軍閥。而居住御花園養性齋的莊士敦則成為將康氏信息傳遞給溥儀的信使。日後清室善後委員會在清查溥儀養心殿住處時,發現了一批他們密謀二次復闢的信件,其中就包括康有為、徐良給莊士敦的函件。清室善後委員會雖曾以此為復闢確鑿證據向北洋政府司法機關提告,但這次未能實現的復闢事件,再次因為政府內的清朝遺老的保護而不了了之。


    小朝廷因清朝遺老的庇佑,屢屢從政治險境邊緣安然走過。但是,經過“洪憲稱帝”和“張勛復闢”兩次重大政治變故,民眾對小朝廷的危害已漸漸有所認識,開始理解小朝廷其實就是復闢的根苗,隻要小朝廷存在一天,那些清朝的遺老遺少就斷不了對封建王朝的眷戀,老是妄想“光榮”復闢。


    小朝廷一直是復闢思想和行動的基地,若想真正實現民主共和,應該盡早除之。


    溥儀已經警覺到大環境對小朝廷越來越不友善,他的這個“覺悟”來的並不算太遲,所以已經開始做準備,但對紫禁城來說,這卻是另一次掠奪的開始。


     


     


    國家寶貝攢著花


    這些財寶每一分鐘都在被贈送、出售或典押,甚至被偷竊。


    1917年,溥儀在乾清宮被擁立當了12天的皇帝,又匆匆下臺。在政權交替中,人們不慌不忙地把合適的旗子掛上,老百姓家中干脆同時準備了共和旗和龍旗,好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變動。與此同時,社會進步的腳步沒有因此停下來,期盼民主和重視科學的思想已經在民間廣泛地傳播開來。一場更深刻的變革和民眾覺醒正在此時的中國悄然發生著。


     


    外界的變化在紫禁城內廷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溥儀已經警覺到,《清室優待條件》和袁世凱的保證已經不能依靠,清皇室享有的優厚待遇總有一天會結束,而且這一天可能比想像中會更早到來。


    溥儀為了給自己出宮後的生活留後路,開始將宮中大量珍藏以賞賜的名義給了自己的弟弟溥傑,以便將其名正言順地帶出宮去。溥儀和溥傑的“一賞一受”, 其實就是“監守自盜”,而且是按著計劃執行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漸漸懂事,溥儀已經十分清楚,復闢大清帝國的願望和出宮後維持像樣的生活都需要大量金錢。於是他未雨綢繆,打起了宮裡值錢的字畫和古董的主意。


    當內務府大臣和自己的老師們清點宮中字畫時,溥儀就從他們選出的上等字畫中挑出好的,以賞賜溥傑為名,將其運到宮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一所房子裡。所以,從1922年7月13日到12月12日,整整五個月,溥傑每天到內廷上課後回家時,必定帶走一個大包袱。


     


    利用這種途徑,偷運出宮的都是不可多得、極其珍貴的古董字畫,其中就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謝帖》,鐘繇、懷素、歐陽詢、宋高宗趙構、宋徽宗趙佶、米芾、董其昌、趙孟頫等人的真跡,司馬光的《資治通鋻》原稿,還有唐閻立本、王維的人物畫,宋馬遠、馬麟的畫及夏圭的《江山萬裡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名作。他們趁機還把乾清宮西昭仁明版古籍書珍本全部運走了。


    就這樣,他們前後總共運出大約1000多件字畫,200明版古籍。


    以賞賜的名義流失的珍寶字畫,也有不是溥儀蓄意為之的。溥儀過去經常將一些名貴的字畫珍籍賞賜予人,主要是他身邊的老師們,如宣統八年十一月十四日(1916年,溥儀當時11歲)的單子記載著:


     


    賞  陳寶琛 晴嵐暖翠閣手卷一卷


       伊克坦&ems章真跡一卷


       朱益藩 趙伯駒玉洞群仙圖一卷


       梁鼎芬 閻立本孔子弟子像一卷


     


    溥儀後來回憶說:“這類事情當時很不少見,加起來的數量遠遠要超過這幾張紙上的記載。”他又說:“我當時並不懂什麼字畫,賞賜的名目,都是這些內行的專家自己提出來的。”南唐顧閎中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和顧愷之《洛神賦圖》的宋摹本就是這樣被溥儀隨手賞給了梁鼎芬和朱益藩,他的兩位老師。


    這些老師還常以“借”的名義,借出珍貴字畫,可往往有借無回——他們借機將宮中之物據為己有。曾有一份《諸位大人借去書籍字畫古玩等糙帳》,是宣統庚申年(1920年,溥儀時年15歲)記的,“諸位大人”指的是陳寶琛、朱益藩,下面或有注“收回”,未注“收回”字樣的應該就是已被大人們占為己有了。


     


    溥儀對於北京城裡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