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歷史的底牌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何憶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82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6818251
    作者:何憶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百幅精美圖片  包括實物圖片、出土文物、自然風光、建築景觀、攝影照片……與文字相輔相成,直擊事實真相,為讀者展示出更廣闊的認知視野和想像空間。
    ◆解讀歷史細節、探究歷史真相  通過構建一個回歸凝重歷史的通道,立體展示謎題的來龍去脈,客觀呈現專家學者探究歷史真相的流行觀點,以現代的眼光去解讀歷史。
    ◆收錄了歷史上影響大、價值高  且被人們廣泛關注的歷史謎題,內容涉及政治、軍事、後宮、名人、科技、建築……多角度地逐層透析懸案背後的各個疑點及其進展情況。
    ◆參考大量文獻資料  客觀地將多種觀點一並提出,展示給讀者,使讀者在了解這些歷史細節的同時,多了一條探索真相的途徑,從而能夠見微知著、去偽存真。

     
    內容簡介
    從秦始皇身世的由來,到傳國玉璽的下落之謎;從宋太宗弒兄懸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謎……本書彙集了大量歷史上懸而未決的懸疑謎案,作者在綜合歷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對諸多民間的秘聞傳說進行了整理,試圖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同民間傳說的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彙集關於歷史懸疑的各種說法,給出獨到見解,讓你在前人眾說紛纭的觀點中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究歷史的真相。
    作者簡介
    何憶,山東人,碩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繫。現在北京某大學任教,多年來在《國家人文歷史》、清史所等*期刊發表通俗性歷史普及文章,受眾廣泛。
    目錄
    《孫子兵法》
    兩大未解之謎 1
    首先,《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就是一個令史學家疑惑不解的問題;其次,《孫子兵法》究竟是八十二篇還是十三篇,這也是史學家和軍事學家苦苦探索的問題……
    和氏璧下落之謎5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西施失蹤謎案9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範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隻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秦始皇“生父”懸案13
    轉眼間,兩千多年過去了,有關秦始皇身世的爭論仍未取得一致看法。但不論趙姬是否是有娠而嫁,還是嬴政真為皇室血脈,這些刍議均無法掩映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秦始皇是怎麼死的16

    《孫子兵法》


    兩大未解之謎 1


    首先,《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就是一個令史學家疑惑不解的問題;其次,《孫子兵法》究竟是八十二篇還是十三篇,這也是史學家和軍事學家苦苦探索的問題……


    和氏璧下落之謎5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西施失蹤謎案9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範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隻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秦始皇“生父”懸案13


    轉眼間,兩千多年過去了,有關秦始皇身世的爭論仍未取得一致看法。但不論趙姬是否是有娠而嫁,還是嬴政真為皇室血脈,這些刍議均無法掩映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秦始皇是怎麼死的16


    始皇三十七前210年),被稱為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或許秦始皇注定是一名歷史上的爭議頗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雄纔大略,同樣引起了後人的爭議。目前史學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說死於疾病,一說死於非命。


    秦始皇“坑儒”之謎19


    焚書坑儒(即使所坑是方士)屬於一種殘忍的野蠻行為,秦始皇也因“坑儒”之舉背上千古罵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坑儒”以及數量等謎團還是沒有解開。


    韓非為何被殺23


    對於韓非之死,歷來爭議頗大。或許,真實的歷史總是被隱藏在各種各樣被裁減過的文字裡,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真相。韓非之死,也就成為千古懸案。


    徐福東渡之謎27


    徐福東渡把秦代文明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社會質的飛躍。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為農耕神、蠶桑神和醫藥神,日本紀念徐福的祭祀活動歷千年而不衰。但是,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次記載徐福東渡活動以來,也把與徐福有關的疑謎留給了後人。


    孟姜女哭倒長城傳說31


    當然,根據常識來判斷,孟姜女哭倒長城是不可能的。那麼,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楚漢爭霸決戰何處35


    楚漢戰爭至關重要的地點垓下的詳細地點到底在何處,歷來爭議很大。目前史學界對垓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認為垓下為今天的鹿邑,史學泰鬥郭沫若認為垓下應該是靈璧。


    韓信是該殺還是冤殺39


    韓信有無謀反之心?是否參與陳豨叛亂?目前史學界尚未論定。韓信被殺真相,如處迷霧,難以認清。


    董仲舒是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3


    漢武帝從未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更未真的有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際行動,他隻是“絀抑黃老,崇尚儒學”……


    《左傳》的作者是誰 47


    自唐朝以來,就有不少人對左丘明作《左傳》質疑,並且也能出示論據。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定論,目前流行的這三種主要觀點也沒有確鑿之證據表明《左傳》確為某人所作,所以《左傳》作者究竟何者我們也沒有辦法證明。


    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嗎51


    總之,對於“造紙術發明人是否蔡倫”的爭論,四十多年來,學術界也一直未能達成統一意見。堅持“蔡倫造紙”的學者認為,中國的重大歷史問題不應輕易否定;而否定者則認為:在考古實踐與文獻記載發生矛盾時,應該以考古事實修正文獻記載。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55


    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傳國玉璽”數隱數現。自從五代時期傳國玉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那麼,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在哪裡?沒有人能做出正面回答。


    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馬59


    一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都是經諸葛亮改進的普通獨輪推車。還一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新款的自動機械……諸葛亮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一定會後悔當初沒有留下詳細的制作圖解。


    曹操殺華佗之謎63


    華佗沒有留下專門著作。這是我國醫學的一個重大損失。但是,華佗之死責任果真全在曹操嗎?華佗真的沒有任何過失嗎?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67


    為了防止死後陵墓被盜,曹操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還采取了“疑塚”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那麼這種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假如是真的,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麼地方呢?


    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鬥” 71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鬥”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同樣是投降後宣布退位的皇帝,劉禪得以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害。


    《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74


    那麼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一種觀點認為,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所謂的“洛神”並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沒有發生過戀情。


    北魏開國之君有神經病78


    這位橫掃天下的英雄怎麼突然之間會變成一個不可理喻的怪人呢?後人對拓跋珪這種反常行為,曾有過多種解釋,其實這位蓋世英雄並非故意倒行逆施,而是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癥。 


    隋煬帝殺父懸疑82


    正因為有諸多史載,自隋文帝死至今,民間一直盛傳煬帝弒父之說,各小說、筆記均載此事,史學界也大多持此觀點。但也有一些史學家對隋文帝楊堅是否死於楊廣之手存在質疑……


    李世民是不是少數民族86


    有考古學家根據《步輦圖》留下來唐太宗李世民的早畫像推測,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後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們的議論,李世民是鮮卑人麼?


    《蘭亭序》下落之謎90


    總之,圍繞《蘭亭序》真跡的下落問題,成為長期以來眾說紛纭、爭論不休的一個歷史文化之謎。究竟如何,看來隻有到以後昭陵、乾陵正式發掘之時,纔能見個分曉。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94


    武則天的“無字碑”,碑頭刻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龍,碑東、西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幅,陽面是一幅獅馬圖線刻畫。整座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細,不失為歷代石碑中的巨制。令人奇怪的是,當初立這塊碑時碑上竟未刻一字。


    楊貴妃是否去了日本98


    應該說,楊貴妃縊殺於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說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


    李白死因謎案102


    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也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然而,這樣一位纔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在死因上卻存在著爭議。


    宋太宗弒兄懸案106


    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上臺,二者之間太多的巧合和離奇,史學家隻能根據已有記載進行推理,但是尚無確鑿史料推翻以前觀點。人們之間即使親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難、不易共富貴,一遇權位、金錢之爭往往演出一幕幕宮廷政變或殘酷的競爭。“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110


    “金匱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親杜太後臨終時要求兒子太祖趙匡胤傳位給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一份遺囑。然而,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狸貓換太子的真相113


    從《宋史》中的記載來看,歷史上不存在“狸貓換太子”一事,李宸妃也沒有流落到民間。小說本來就是移花接木的,我們不能把它當做真正發生過的歷史事實。


    楊家將故事的可信度117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都是北宋抗遼的名將,《楊家將演義》將他們驍勇善戰的事跡演繹成為“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這本小說為了增加趣味,虛構了許多楊家將沒有的人物和事件……


    宋徽宗幽會李師師之謎121


    皇帝與妓女,貴賤懸殊,其情事也必涉及國事,有關她的傳聞,不免有許多臆測和訛傳的成分,因而她的歸宿究竟如何,恐怕永遠是難解之謎了。


    歷史上有沒有水滸英雄125


    施耐庵寫《水滸傳》,以梁山泊英雄好漢為主線,纔使梁山泊與宋江的故事深入民間,影響越來越大,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小說雖與歷史有某些聯繫,但並不完全是一回事。


    誰是殺害兇129


    嶽飛被害,表面上看起來也確實是這樣,不過究竟秦檜有沒有後下令殺死嶽飛的權力?後的詔命是高宗自己下的,還是秦檜矯詔呢?究竟誰是殺害抗金英雄嶽飛的真正罪魁禍首呢?這些疑點成為史學界長期有爭議的話題。


    嶽飛創作《滿江紅》存疑133


    《滿江紅》詞的格調,與已證實的嶽飛另一詞《小重山》風格迥異,前者洋洋灑灑,慷慨激昂是豪放派風格;後者格調低沉,是婉約派風格。前後風格大不一樣,所以《滿江紅》並非嶽飛作品,而是後人假借嶽飛的名字流傳於世的作品。


    契丹民族“集體失蹤”之謎137


    契丹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威武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曾經揮斥長城內外,飲馬黃河。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來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


    成吉思汗葬在何處141


    成吉思汗的墓在什麼地方,外人並不知道,也就成為千古之謎,歷來說法不一。各國考古專家針對關於成吉思汗墓地確切位置的圈定,比較認同有四個地點。


    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145


    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質疑就是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記載他曾長期在揚州做官,但是在時期的歷史典籍中,至今沒有發現有關他的記載。


    建文帝下落之謎149


    廢墟中的那具焦尸到底是否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到底死沒死,沒死的話他又逃到了哪裡?對於這一繫列的問題,朱棣本人也持有懷疑,後世史家和民間傳說更是眾說紛纭,離奇萬分。


    明武宗生母疑案153


    對於武宗的生母究竟是誰,是張皇後還是鄭金蓮?後人曾經根據一些蛛絲馬跡進行過細致的推測,但誰也沒有提出什麼足以令人信服的證據。


    戚繼光斬子之謎157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到底發生在哪個地方一直眾說紛纭,沒有定論。


    “梃擊案”始末161


    宮廷之中無父無子,無兄無弟,著實是一個充滿血腥的角鬥場。歷代皇宮之中,因為皇位的爭奪,不知衍生出了多少或明或暗的血腥爭鬥。明朝也是這樣,在明朝神宗末年,因為皇位的爭奪,先後發生了好幾件至今仍充滿疑點的深宮大案。


    “紅丸案”始末165


    “紅丸”一案由於各派的爭鬥總算草草了緒,但其中的疑點並沒有弄清楚。後人為此曾進行過一繫列的考證和爭論,但後也都沒有結果。光宗的死是否與紅丸有關依然是一個千古之謎。


    移宮案真相169


    紅丸案餘波尚未蕩平,宮中接著又發生了另一樁離奇的大案——移宮案。要弄明白移宮案的前前後後,還要從光宗的寵妃李選侍說起……


    《西遊記》作者之謎173


    《西遊記》的作者到底是誰,也許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要真正解開《西遊記》作者的歷史之謎,還需要進一步發掘更多的手資料。


    天啟大爆炸之謎177


    明朝天啟年間,在北京的王恭廠一帶大約750米,面積達到2.25平方公裡的地區發生了一次奇怪的大爆炸。關於這次大爆炸的情況,明末史學家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有這樣的描述……


    李自成出家了嗎181


    有人認為李自成兵敗後,沒有出家做和尚,也沒有在九宮山遇難,而是輾轉來到粵北樂昌的金城山。在這裡繼續從事抗清鬥爭,後來因叛徒出賣而受傷,死於馬背之上。


    袁崇煥被殺謎案185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幾位大將死得特別的冤。如西漢的韓信,再如南宋的嶽飛,但是,死得冤的還要數明末大將袁崇煥。


    吳三桂降清謎案189


    吳三桂留下了一個為了女人而降清做漢奸的千古罵名。但歷史的事實是否如此,吳三桂為什麼投降本為死敵的清兵,難道真的是因為一個紅顏知己嗎?要弄清這個歷史的疑案,還要從兩個人的歷史談起。


    崇禎長平公主生死之謎193


    長平公主短暫的一生,歷經了三個特殊的王朝:明、大順、滿清。也許她真出了家,選擇了青燈古佛,緇衣黃卷相伴終生。也許她一生都沒有踏出過北京城一步,郁郁而終。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纏了一雙小腳的長平公主不可能成為一個武俠高手。崇禎太子下落之謎196崇禎意識到局面已經無可挽回,自己也恐怕逃不過被殺的命運,但愛子心切的崇禎帝朱由檢仍想著也許他的兒子能趁亂逃出城去,給大明多保留一些血脈。他臨死寫下遺書,要求各地的官員協力輔佐外逃的太子,重新振興大明朝。


    孝莊太後下嫁之謎199


    孝莊下嫁多爾袞之事依然是史學界的一大疑點,史學界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全肯定的答案。歷史科學中大都還對這一問題采取存疑的辦法,至於各種影視文學作品的解說,都是根據歷史演繹出來的戲說之辭,不能當作歷史事實一派觀點來看。


    順治帝出家謎案203


    令人驚訝的是,埋葬順治皇帝的孝陵,並沒有尸骨存在,而是一座衣冠塚。由此,關於順治皇帝的生死問題引發出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議,而且這個謎至今未解,依然是一個充滿著神秘和傳奇色彩的歷史謎案。


    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207


    歷史上確實有董鄂妃這個人,隻不過不是董小宛。歷史上的董鄂妃出身於滿洲世族之家,是內大臣鄂碩之女,隻不過由於各種歷史的巧合纔被後人演繹成另一個人罷了。


    謎一樣的陳圓圓211


    上天賦予陳圓圓太多歷史的巧合,使她歷經了太多風雲的變幻。歷史交給這個女人的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她的一切都已融為歷史機緣中的一個因子,似乎所有事件的前因後果都在她的生與死一瞬間。


    雍正即位疑案215


    關於雍正即位的說法大致有以下這幾種。一是“雍正改詔說”,再一種說法就是“隆科多改詔說”,第三種說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說”。


    雍正帝暴死之謎219


    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記載,不過在這些野史著作中都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的。要說明這種說法,還要先從雍正六年的文字獄呂留良案說起。


    乾隆身世之謎223


    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把乾隆皇帝描述成浙江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這麼寫也非空穴來風。因為,自清末以來,野史筆記和民間傳說中確實都認為乾隆皇帝是海寧陳家陳閣老的兒子。


    福康安竟是乾隆私生子227


    福康安在乾隆在位時曾先後擔任侍衛統領、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後又被加封為貝子,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死後又被乾隆賜謚文襄,追封為嘉勇郡王,配享太廟。此等隆恩際遇使得人們懷疑是不是乾隆帝與福康安之間有什麼異乎尋常的特殊關繫。


    歷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231


    無論容妃同香妃是不是一個人,她或她們都是值得我們後人景仰和尊敬的,同漢代的王昭君,唐代的文成公主一樣,都是為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巾幗英雄。她是維吾爾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所有中國人民的一筆精神財富。


    《紅樓夢》作者質疑235


    由於《紅樓夢》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百多年來關於《紅樓夢》作者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從《紅樓夢》問世後不久一直到今天,學者們先後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


    嘉慶為何要殺掉和珅239


    和珅的死可以說是盛極而衰,在乾隆時期,和珅的權勢遮天。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一旦得到了權勢,就不知道收斂,而是過分招搖,結果招致儲君的厭惡,終惹來殺身之禍。


    嘉慶帝死因謎案242


    不管嘉慶皇帝是不是正常的死亡,由於他在避暑山莊西暖閣暴死。此後避暑山莊便開始閑置,道光皇帝從這之後一次也沒來過。直到1860年農歷八月十六日,嘉慶的孫子咸豐皇帝,跌跌撞撞地逃難至此,纔又一次住進了煙波致爽殿。


    石達開生死謎案245


    石達開的遭遇是一個歷史的大悲劇。有人說,石達開沒有死,當年前往清營與清軍談判的人不是石達開,而是與他相貌酷似的養子……


    李秀成是不是叛徒249


    既然作為證據的《李秀成自述》一書的真偽都存在疑問,那麼,李秀成到底有沒有變節投降的問題就更難說清楚了。


    慈禧身世之謎253


    慈禧太後,這位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的女人。她的生活經歷應該是巨細都有記載,按理說不會引起什麼疑案。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由於清宮檔案、國朝正史等資料對於慈禧的童年生活都少有記載,由此,也引發了關於慈禧出身和出生地的一番爭論。


    同治帝死因謎案257


    正史的記載中,說同治皇帝是死於天花。但在民間的野史小說中卻說同治帝是因為逛妓院,染上了花柳病而死。兩種說法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刺馬案隱秘261


    關於張汶祥為什麼要刺殺馬新貽,後人提出了十幾種說法。到底哪一種說法是真的,恐怕,即使馬新貽自己活著,也說不清楚。


    慈安太後暴死謎案265


    一向身體很好的慈安太後突然暴斃宮中,當時年僅四十五歲。由於慈安太後死得很急,死前沒有絲毫征兆。宮廷的正史上對於慈安太後的死因又少有記載。因此,慈安太後死後不久,世人便開始議論紛紛。傳出了有關慈安太後死因的多種說法。


    方伯謙被殺謎案269


    對於那些替方伯謙翻案的學者們提出的論點。持反對意見的歷史學者們也一一進行了反駁。總之,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方伯謙到底是不是被冤殺的,還不好下結論。


    袁世凱告密疑案273


    不過無論怎麼說,袁世凱曾告過密是沒什麼異議的。不論告密是在事前還是在事後,隻要賣友求榮的人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珍妃究竟因何而死277


    珍妃終為什麼觸怒了慈禧太後,又是怎麼投井而死,都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導致後人在珍妃死因的問題上眾說紛纭,莫衷一是。


    光緒死因謎案281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緒在被囚禁的中南海殿駕崩。他死後的第二天下午,掌握了他一生一世的慈禧太後也在中南海儀鸞殿去世。兩位冤家似的人物死的時間竟然如此相近,是巧合,還是另有內幕?


    李蓮英死因之謎285


    李蓮英的棺材裡除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外,沒有尸身,似乎真的是被人殺了個身首異處而死的。不過也有人說,那個時代的人都很迷信,以為自己的殘缺之身,是有辱祖宗容顏的事情。於是死後隻藏自己的頭顱,而將身體舍棄。李蓮英死後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呢?

    前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案。雖然後人在其後的歷史中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之謎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纭、莫衷一是。“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歷史的車輪在滄桑巨變中不斷前進,而世人又渴望從艱澀滯重的印痕中探索歷史的本原面目,這就使得原來就充滿了神秘色彩的中國歷史更加神秘誘人。謎一樣的歷史,謎一樣的古人,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們驚嘆祖先勤勞與聰慧的同時,也更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而感到驕傲。從秦始皇身世的由來,到傳國玉璽的下落之謎;從宋太宗弒兄懸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謎;人們在不斷探索歷史的真相,為厚重的中國歷史不斷增添著素,讓我們這些後人在諸多雜亂的絲絮中窺視歷史的原貌。這些謎一樣的故事不僅催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說的歷史,而且還為專業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永恆的題材。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各種史料不斷地挖掘整理,歷史謎案的研究獲得了更多可靠的原始材料,人們隨著歷史遺留的諸多線索一步步探索下去,纔發現真實的歷史遠比傳說中的故事要曲折復雜。 比如雍正皇帝的死因,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記載中,都認為雍正皇帝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而且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非常廣。茶肆賣藝的歌女,街頭說書的先生無不以此作為壓軸的秘聞軼事來吸引觀眾。據說雍正年間,江南呂留良一家因文字獄而慘遭族誅,僅有呂家的一個小女兒四娘被一個貼身童僕救出,逃到深山老林之中纔幸免於難。呂四娘從此隱姓埋名,尋機為父母報仇雪恨。後來,呂四娘遇到了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導之下,呂四娘很快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劍客。為了能夠為家人報仇雪恨,呂四娘潛入京師,經過一番秘密的探查,呂四娘終於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動規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呂四娘潛入圓明園殺掉了正在龍床上熟睡的雍正皇帝,並帶走了他的首級。雍正皇帝死後,因找不到首級,隻好做了一個金頭入葬。據說在雍正皇帝的陵墓中至今還有他的金頭存在。傳說如此,但是歷史的事實是這樣的嗎?更多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民間傳說,根本不可信。因為呂案發生後,他的家人都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網。此外,圓明園在皇帝駕臨的時候,防守極為森嚴。呂四娘根本不可能穿過晝夜巡邏的衛兵,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雍正皇帝。根據《清實錄》和乾隆皇帝諭旨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推測,雍正真正的死因可能是因為長期服用丹藥中毒而死。正如雍正皇帝之死這個例子,也許很多歷史疑案本來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隻是因為歲月久了,很多知曉真相的人,或者記載真相的書籍漸漸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反而種種民間的傳聞一代接一代的口耳相傳,並且不斷被添加著新的說法,為各種歷史事件披上層層神秘的面紗,從而變得撲朔迷離,後人也就很難分辨到底哪種說法是真,哪種說法是假,難以看清歷史的真相了。 本書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彙集了大量歷史上懸而未決的懸疑謎案,在綜合歷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對諸多民間的秘聞傳說進行了整理,試圖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同民間傳說的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彙集關於歷史懸疑的各種說法,讓你在前人眾說紛纭的觀點中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究歷史的真相。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案。雖然後人在其後的歷史中一直在不停地研究、探索,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歷史之謎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纭、莫衷一是。“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歷史的車輪在滄桑巨變中不斷前進,而世人又渴望從艱澀滯重的印痕中探索歷史的本原面目,這就使得原來就充滿了神秘色彩的中國歷史更加神秘誘人。謎一樣的歷史,謎一樣的古人,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在我們驚嘆祖先勤勞與聰慧的同時,也更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而感到驕傲。從秦始皇身世的由來,到傳國玉璽的下落之謎;從宋太宗弒兄懸案,到雍正帝暴卒之謎;人們在不斷探索歷史的真相,為厚重的中國歷史不斷增添著素,讓我們這些後人在諸多雜亂的絲絮中窺視歷史的原貌。這些謎一樣的故事不僅催生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說的歷史,而且還為專業的歷史研究提供了永恆的題材。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各種史料不斷地挖掘整理,歷史謎案的研究獲得了更多可靠的原始材料,人們隨著歷史遺留的諸多線索一步步探索下去,纔發現真實的歷史遠比傳說中的故事要曲折復雜。
          比如雍正皇帝的死因,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記載中,都認為雍正皇帝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而且這種說法在民間流傳非常廣。茶肆賣藝的歌女,街頭說書的先生無不以此作為壓軸的秘聞軼事來吸引觀眾。據說雍正年間,江南呂留良一家因文字獄而慘遭族誅,僅有呂家的一個小女兒四娘被一個貼身童僕救出,逃到深山老林之中纔幸免於難。呂四娘從此隱姓埋名,尋機為父母報仇雪恨。後來,呂四娘遇到了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導之下,呂四娘很快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劍客。為了能夠為家人報仇雪恨,呂四娘潛入京師,經過一番秘密的探查,呂四娘終於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動規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呂四娘潛入圓明園殺掉了正在龍床上熟睡的雍正皇帝,並帶走了他的首級。雍正皇帝死後,因找不到首級,隻好做了一個金頭入葬。據說在雍正皇帝的陵墓中至今還有他的金頭存在。傳說如此,但是歷史的事實是這樣的嗎?更多歷史學家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民間傳說,根本不可信。因為呂案發生後,他的家人都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網。此外,圓明園在皇帝駕臨的時候,防守極為森嚴。呂四娘根本不可能穿過晝夜巡邏的衛兵,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雍正皇帝。根據《清實錄》和乾隆皇帝諭旨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推測,雍正真正的死因可能是因為長期服用丹藥中毒而死。正如雍正皇帝之死這個例子,也許很多歷史疑案本來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隻是因為歲月久了,很多知曉真相的人,或者記載真相的書籍漸漸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反而種種民間的傳聞一代接一代的口耳相傳,並且不斷被添加著新的說法,為各種歷史事件披上層層神秘的面紗,從而變得撲朔迷離,後人也就很難分辨到底哪種說法是真,哪種說法是假,難以看清歷史的真相了。
          本書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彙集了大量歷史上懸而未決的懸疑謎案,在綜合歷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還對諸多民間的秘聞傳說進行了整理,試圖將歷史研究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同民間傳說的趣味性融為一體,充分彙集關於歷史懸疑的各種說法,讓你在前人眾說紛纭的觀點中撥開歷史的迷霧,探究歷史的真相。

    在線試讀
    《孫子兵法》兩大未解之謎
    春秋戰國時期“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件玉璧也被戰國各諸侯國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各個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互相爭奪,許多無辜的性命也搭在了這塊玉璧上,然而這件珍貴的玉器後竟不知落到何處,成為歷史上一大疑案。
    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采到一塊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鋻定,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認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價值。於是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戲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玉工仍鋻定為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這時的卞和還想去獻寶,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接來卞和問:“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做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纔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纔藝或傑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和氏璧更是國家君位的像征。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王無奈,隻好將張儀無罪釋放。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纔,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孫子兵法》兩大未解之謎


    孫子名武,又稱孫武子,是我國古代軍事家,兵家的創始者。齊國樂安(今山東博興北,一說惠民)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前6世紀前5世紀初。孫武原為齊國田氏後裔,後來因為躲避戰亂,流離漂泊到吳國,得到吳王的重用,幫助吳國改革圖強。吳國在孫武的輔佐治理下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國力達到全盛。


    孫子一生對後世的貢獻是他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它是我國現存早、也是傑出的兵法,歷來被稱作“兵經”。這本書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比較繫統地涉及戰爭全局問題,總結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學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是不朽的軍事名著。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哺育了我國一代又一代軍事家。“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專門為本書作注,他的《孫子注》頗為後人稱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陽明、丞相張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學習此書。早在1938年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高度評價《孫子兵法》,稱贊書中理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科學的真理。現在,《孫子兵法》已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傳到世界各國。除了軍事領域外,它還被運用到外交活動、企業管理、市場競爭、體育競賽等方面,成為世界人民喜愛的讀物之一。  


    然而,這樣一本曠世奇書,在廣泛流傳的同時,它本身的許多疑點也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目光。   


    首先,《孫子兵法》的作者是誰,就是一個令史學家疑惑不解的問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孫子”,一是春秋後期吳國的將軍孫武,一是戰國中期齊國的軍師孫臏,他們各有兵法傳世。《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記載有《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兩種,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注前書的作者是“孫武”,後書的作者是“孫臏”。然而後世所能見的隻有《孫子兵法》一部,據說孫臏的兵法書自東漢末年以後就失傳了。   於是,自宋代以來,就有許多人開始懷疑和猜測《孫子兵法》的作者。有人根據《孫子兵法》闡述的多是戰國時代的情況,認為此書源出於孫武而完成於孫臏,因為書中有大量關於戰國時期的內容,在春秋時期的孫武是不能預測到他死後之事的。還有一些人干脆主張孫武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孫子兵法》是孫臏所1200年,南宋的軍事研究者葉適就下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孫武並無其人,“其事其書皆為縱橫家作偽”,他是這樣質疑的:如果孫武像世人傳說的那樣“南服越人、西滅強楚、北威齊晉”,為什麼沒有被升為卿大夫?在舉世公認的權威史書《左傳》中,為什麼沒有關於孫武一字一句的記載?葉適的觀點在當時掀起巨大波瀾。影響巨大,直至近代。   


    另外還有幾種孫武與他人“合一”的說法。一為“武伍一人”說,清朝中期的山東文人牟庭認為:《孫子兵法》是伍子胥的作品,“武”不是孫武的名字,而是《孫子兵法》原來的書名。一為“武臏合一”說,該觀點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孫子名武,臏是他的綽號。由於孫子在吳、齊兩國都待過,司馬遷沒能分辨出來,就誤以為是兩個人,將二者記載於《史記》之中。   


    紛纭離奇的爭論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纔見分曉。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西漢墓葬,出土了大批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一發現不僅使失傳了1700多年的孫臏著作得以重見天日,而且證實了《史記·孫子傳》和《漢書·藝文志》關於兩個孫子有兩部兵法的記載是正確的。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孫臏兵法》的發現還不能證明《孫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孫武所撰,主要有以下幾大疑點:,《孫子兵法》的許多用語都是戰國時代流行而春秋時所未見的。如“形名”、“霸王”等。第二,《孫子兵法》記載用兵數動輒十萬,但是春秋時期即使是大國用兵也不過二三萬人,隻有到了戰國中期,纔有用兵十萬至數十萬的記載。第三,《孫子兵法》所談的戰術多為運動戰,主張深入敵後,長距離的調遣。這些都是戰國時代的打法。第四,《孫子兵法》言兵,由“將”獨當一面,這一軍事格局是戰國時期的寫照,春秋時的戰爭一般都由國君親自統率軍隊出征。第五,《孫子兵法》有關於蘇秦的記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而蘇秦活動的時代當戰國中後期,在孫武之後約200年。這些疑點不能正確解釋的話,要斷言《孫子兵法》繫孫武所作,似乎有失偏頗。  


    其次,《孫子兵法》究竟是八十二篇還是十三篇,這也是史學家和軍事學家苦苦探索的問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兩次提到兵法“十三篇”:一是吳王闔閭說“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二是“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呂氏春秋·上德篇》記載“孫武,吳王闔閭之將也,兵法五千言是也。”這裡的“五千言”也是指“十三篇”。曹操《孫子略解序》中稱:“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這些記載都說明《孫子兵法》隻有十三篇。“八十二篇”之說早出現於《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認為《吳孫子兵法》共八十二篇、圖九卷。到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定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有一種觀點認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傳至東漢末年,曹操認為世人對《孫子兵法》“失其旨要”,於是刪掉了其中69篇,隻注“十三篇”,這就是現今所說“十三篇”的來歷。   


    但是《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的真偽性令人懷疑,那“八十二篇刪減說”也就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了。1996年9月,新聞傳媒報道在西安發現了《孫武兵法》八十二篇抄件,全世界為之震驚!抄件持有者張敬軒是清光緒時進士、晉陝名人張瑞璣之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瑞璣被調任陝西韓城知縣,在赴任途中,他慧眼識寶,用重金買下了《孫武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漢簡。1923年,張瑞璣辭職回家專門研究整理這些漢簡。張瑞璣去世後,其子張聯甲遵照父訓,終將此書竹簡整理成冊。“文革”時期,張聯甲恐漢簡兵書“惹禍”,采取“毀簡保兵法”策略,主動將竹簡燒掉。在“紅衛兵”監督疏忽時,從火中抽出一捆即將點燃的竹簡(即“八十二篇”中的第三十一篇),從而幸運地保存了一件漢竹簡原物和張瑞璣父子梳理竹簡的墨跡手稿。如今,這些珍貴的漢竹簡原物和張氏父子的手稿保存在了張家第三代張敬軒手中,被人稱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文化寶庫中嶄新的華章”。    


    如果這些文物被證屬實,那麼《孫子兵法》應該是八十二篇而不是十三篇,然而這則轟動一時的消息沒過多久,就遭到很多人的質疑。許多歷史學家和軍事專家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考證,結果發現漏洞百出。    


    其一,張瑞璣之後的身世是否屬實?據考證,張聯甲與張瑞璣根本無血緣關繫,所謂張聯甲是張瑞璣的兒子之說純繫捏造。這就使“張氏三代護國寶”的故事不攻自破,漢簡來自“張氏家傳”的說法也就成為無稽之談。其二,從科學的角度分析,竹簡在沒有科學儲藏條件的情況下,在地上經歷兩千年而不腐是不可能的,何況是經歷了那麼多折騰而保存完好。其三,張敬軒拿出的所謂抄自其父於“民國十二年”的抄本原件,據專家考證,實際上是抄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說明抄本也不是真品。其四,先秦著作一般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多為同一派繫的人累世完成。即使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也可以看出有後人增益的成分,何況是篇幅更多的“八十二篇”!而據張敬軒介紹,孫武不僅獨立完成了八十二篇巨著,還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孫武兵法》,這也存在著許多的不合常理之處。    


    總之,新發現的《孫武兵法八十二篇》,無論從發現過程上還是從內容結構上,都存在許多可疑之處,其可信度也是讓人持保留態度的。因此《孫子兵法》的“八十二篇”與“十三篇”之爭仍在持續,懸案仍未解決。人們希望盡快看到被張敬軒收藏的八十二篇手抄本全文,隻有這樣,纔能盡早地揭開歷史謎案,給這場爭論劃上一個完滿的句號。


     


    和氏璧下落之謎



    春秋戰國時期“卞和獻玉”、“完璧歸趙”的故事家喻戶曉,這件玉璧也被戰國各諸侯國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寶”。各個諸侯國為了把玉璧據為己有,想盡辦法互相爭奪,許多無辜的性命也搭在了這塊玉璧上,然而這件珍貴的玉器後竟不知落到何處,成為歷史上一大疑案。    


    早記錄和氏璧的是《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荊山采到一塊玉璞,為了表示自己對君主的忠心,他把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玉璞是一種天然玉料,如果不經鋸割,外表看來和普通的石塊沒什麼區別。楚厲王找來相玉家進行鋻定,但是玉工沒有識辨出來,認為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沒有什麼價值。於是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戲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並把卞和驅逐出楚國。    


    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玉工仍鋻定為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過了幾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繼位。這時的卞和還想去獻寶,無奈自己已是風燭殘年,又被砍掉了雙腳,行動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卞和便懷抱玉璞來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淚都流盡了,眼睛直往外滴血。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派人接來卞和問:“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如此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並不是因為被砍掉雙腳而痛哭,而是因為明明是寶玉卻被誤認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當做欺君之臣,我是為大王哭泣,他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啊!”文王聽後,讓玉工進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塊潔白無瑕、光潤晶瑩的寶玉。因為是卞和所獻,便取名“和氏璧”。後人遂用“楚玉、荊玉、卞玉、卞寶”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稱譽人的纔德之美,形容物的質地純真;用“獻玉、卞和三獻、美玉三獻”等表示奉獻纔藝或傑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交往,往往以玉為使臣信物,而玉中和氏璧更是國家君位的像征。就這樣,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然而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親眼看看這件寶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為宰相昭陽在消滅越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昭陽某日請客時,出璧讓各賓客觀賞,席散時卻不翼而飛。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國寶的不翼而飛震驚了朝廷內外,楚王下令全國範圍內搜尋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但是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一起飲酒,人們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楚王命人對張儀嚴刑拷打,張儀拒不承認,楚王無奈,隻好將張儀無罪釋放。張儀受辱後輾轉到了秦國,後來成為秦國的宰相,為秦國日後的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楚國為一件國寶損失了一個人纔,這是他們所沒預料到的。


    和氏璧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幾十年後,有一天突然在趙國出現,至於和氏璧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趙惠文王時,一個名叫繆賢的宦官從一名外人手中購買到這塊玉,經過鋻定後,纔知道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知後,便下詔將這件寶物強行奪進宮中。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生了覬覦之心,於是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用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強取豪奪,但懾於秦國勢力,怕得罪秦國招來滅國之災,隻好派藺相如持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秦國後,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看到玉璧,非常高興,將玉璧傳給左右嬪妃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無意割城給趙國,就走上前去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將璧遞還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群臣商議時,群臣們認為秦國依勢欺人,拿15座城換玉璧隻不過是一句空話。可我認為百姓之間交往都不會欺騙,何況秦國是一個大國呢!趙王采納了我的建議,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重,趙王齋戒五日後,纔派我將璧送給您。可大王您在召見我時無禮傲慢,還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在戲弄趙國。我看大王您根本無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出玉璧,我的頭就和這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秦王唯恐玉璧被撞碎,連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王割去15座城。藺相如看出這不過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秦王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曾齋戒五日,現在大王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這樣我纔會獻出玉璧來。”秦王沒有辦法,隻好同意。藺相如回到賓舍,認為秦王根本不可能割城給趙國。於是便派手下人喬裝打扮,懷揣玉璧,連夜逃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宴請藺相如。藺相如進宮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繆公以來20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信守誓約的。我擔心因您的失約而辜負趙王對我的重托,所以已經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趙國。秦國強盛而趙國弱小,如果大王先割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會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要殺要剮,您看著辦吧。”秦王和眾位大臣聽後面面相覷。秦王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還會使兩國的關繫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個明君的聲譽。於是秦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但是事隔六十多年以後前228年,趙國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吞並,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王朝,和氏璧終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裡。但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後,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這樣,和氏璧就成了國璽,代代相傳。有人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制作的玉塊。秦始皇死後,趙高利用和氏璧篡權。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時,國璽落到了他的手中。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把玉璧作為漢朝的國印,從此和氏璧成為“傳國璽”。劉邦之後,傳了九代皇帝。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璽由皇太後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要玉璽,皇太後氣憤地把傳國璽摔到地上,罵道:得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傳國璽被摔缺了一角,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但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歷史文獻中關於秦國傳國玉璽來龍去脈的記載還比較詳細。《晉書·輿服志》、唐徐令信《玉璽譜》等記載“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指明它是用藍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傳國玉璽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那麼,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處呢?目前有兩種推測:種推測認為和氏璧被作為隨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內,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後世。如果這樣,將來有朝一日發掘秦始皇陵墓地宮,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和氏璧的風采。另一種推測認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戰爭中丟失或者被項羽掠奪而去。秦末,項羽率兵進攻咸陽,焚燒秦宮殿,挖掘秦陵墓,掠奪寶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兵敗,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璽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垓下(今安徽靈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無價之寶,在它流傳的幾百年期間,多少人的命運、多少國家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繫起來,而它神秘的失蹤,又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懸案。


     


    西施失蹤謎案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苎蘿村。因為天生麗質,貌美絕世,遠近聞名,所以人們不喊她的名姓,隻把這位西村的施家姑娘,稱作西施。當時,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打進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越王夫婦被押到吳國做奴隸。三年以後,吳王夫差放回了勾踐,勾踐回國以後,臥薪嘗膽,力圖報仇雪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采用範蠡所獻美人計,把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憑借她傾國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成為吳王寵愛的妃子。從此吳王日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後落得眾叛親離,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在她的內應下,勾踐終於滅吳復國。後,吳王夫差撥劍自裁,結束了持續幾十年的吳越戰爭。西施榮歸故裡,可是她回越以後又怎麼樣呢?        


    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種說法是:她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西施和範蠡本來是情侶,後來西施為了救國,兩人隻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待到西施功成歸國後,範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安樂,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不知所終。因為有範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悲慘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歸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根據。根據歷史記載,勾踐這個人很有心計,早在他被吳國俘虜做人質之時,一次夫差生病,勾踐前往探病,竟口嘗了夫差的糞便。夫差很奇怪勾踐的這種做法,忙問其故,勾踐說:“臣聞嘗糞便之類,可知病情的發展;味甘則不佳,味苦則漸愈,今味苦,知大王之聖躬無礙也。”通過勾踐這些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狠手黑、陰險毒辣的人。範蠡輔佐勾踐幾十年,對勾踐算是看透了,所以等到越國滅吳復國之後,範蠡便退隱江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統治者,功成以後就殺功臣,這似乎是一個規律。所以勾踐也不會輕易地放過西施。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即使是西施逃走,為什麼一定會跟範蠡一起逃走呢?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後,西施復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代指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關於範蠡這樣的記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根據這些記載,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他說:“範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範蠡卻認為越王雄猜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急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苎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據說範蠡和西施歸隱五湖後,每天早上,西施對著青銅鏡梳妝,隨手將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宋有張堯曰詩雲:“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境好,猶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寫過這麼一首詩:“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範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說的也就是這件事。       


    然而今傳的《越絕書》卻並無“同泛五湖去”這段文字,另外幾段關於範蠡和西施歸隱江湖的記載都是根據唐朝版本的《越絕書》,這是歷史更迭的時間鏈中的佚文還是唐朝人自己杜撰的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這種說法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記載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沉”,古作“瀋”)這句話把西施是被沉於水中解釋為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囊。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到皮囊裡沉到江裡去了。       


    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和柏楊先生的《皇後之死》根據《吳越春秋》這段史實附會了如下情節:越王把西施擄回了越國,天晚上勾踐就叫她侍寢:“夫差能夠與你同床共枕,我為什麼與你不能?”越王妻子大發醋勁,妒而生恨,背著越王,把西施沉入水中,還說:“此乃禍水,豈可久留?”當了“美人計”的工具,事成之後,被人棄之,還是合乎情理的。             


    同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的說法,她在《西施》詩中寫道: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中後兩句意思是:不要去笑東鄰那個效顰的丑女,她卻能平平安安地在溪邊浣紗直到白發。這詩的主旨就是說,靚女命短,丑女長壽。絕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計”,成為男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時,也就是這些薄命女子的壽終之日了。       


    當然,還有人認為西施被沉水並非皇後所為,而是她的戀人範蠡。這種說法頗為殘酷,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範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把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於太湖中了。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越國滅吳之後,範蠡不辭而別,改名叫“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為什麼在越國時候範蠡姓範名蠡,後來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又改姓朱,卻偏偏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改名叫“鴟夷子皮”,這件離奇的舉動發生在西施沉江之後,因此是範蠡和西施相戀的鐵證。範蠡並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他已決意離開越國,他對於自己的戀人還不至於下此毒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施沉水是勾踐喫醋而為。《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西施在宮中三年學習期間,與範蠡之間深深埋下了愛情的種子。越王勾踐顯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動,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偉業,隻能將西施獻於吳王。為了使西施死心地替他完成使命,勾踐和範蠡約定:滅吳之後,將西施賜予範蠡,這樣不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戀,同時也穩住了西施的心,使之能身在吳宮,心存越國。但是滅吳之後,陰險的勾踐變了卦。他不會讓自己心愛的女人落到別人的手中,於是下令將西施鴟夷沉江。            


    另外還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國滅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於諸暨城南苎籮山麓的西施故裡,唐朝時就建有浣紗廟,1986年重修,建築群包括西施殿、鄭旦亭、古月臺等。浣紗江畔,有西施浣紗處,臨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書“浣紗”二字。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首,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於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繫。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說法似乎理想,可是缺乏證據,隻是人們的一種猜測罷了。         


    顯然,這幾種說法盡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認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現在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30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的一種神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西施本是農家女子,隻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於西施到底是隨範蠡歸隱五湖還是被沉江底,隻能由後人自己評說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