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思文庫·哈佛極簡中國史:從文明起源到20世紀(極簡歷史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普及讀物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美阿爾伯特·克雷格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65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66594
    作者:[美]阿爾伯特·克雷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0月 

        
        
    "

    編輯推薦



    (1)大家小書:東亞史巨擘阿爾伯特•克雷格寫給普通讀者的中國史入門讀物。


    阿爾伯特•克雷格為漢學巨擘、東亞史權威,早年師從費正清、賴世和、史華慈、楊聯陞等大家,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本書是他畢生研究淬煉而成的經典力作,篇幅精煉,脈絡清晰,用280頁就寫出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榮辱興衰。


    (2)暢銷經典:歐美廣受歡迎的中國文明讀本,凝結西方眾多漢學家研究精華。


    哈佛大學新生了解中國史的*本書,暢銷歐美十餘年的中國文明入門讀本!融彙數代漢學家研究精華,包弼德、歐立德、孔飛力、傅高義等數十位漢學家聯袂推薦、鼎力支持!


    (3)聚焦文明脈絡:撥開繁冗的歷史細節,精準把握中華5000年文明的演變軌跡。


    《哈佛極簡中國史》讓我們在見證王朝興衰的同時,真正理解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長時段演變,這些纔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根本所在。不用知道很多鋪天蓋地的歷史史實,你也可以同樣掌握中國歷史的脈絡!


    (4)顛覆傳統:以全球史的視角、大歷史的眼光,成就中國歷史敘事的新格局。


    克雷格作為東亞史權威,站在世界史的高度,借用大歷史的眼光,尤其關注同一時段中西方歷史進程的不同。在本書中,克雷格考察中國不斷重建統一帝國的獨特命運和深層動力,重新思考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繫、對外關繫、絲綢之路等的地位和意義,等等,對中國讀者而言都極富啟發性。


    (5)圖文並茂:近百幅精美圖片,再現中國傳統文明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景像。


    精心挑選各時代*代表性的器物、書畫、壁畫等藝術作品,立體展現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文明成就,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6)全新修訂:中文版譯自*修訂英文第3 版,觀點、內容、視角力求*。



    克雷格依據*研究成果,對全書每一章內容都做了全新修訂,增加了部分新觀點、新材料、新視角,不斷更新讀者對中國史的認知。 
    內容簡介

    《哈佛極簡中國史》是東亞史巨擘阿爾伯特•克雷格的經典之作,也是歐美廣受歡迎的中國史入門讀物。相比其他世界古文明,中國的文明能夠延續至今,不被湮沒,是其獨有的命運,原因何在?克雷格將在本書中回答這一中國歷史的終極之問。他同時提醒我們,唯有透過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演變,我們纔能理解現代中國。


    《哈佛極簡中國史》勇於打破傳統中國史學敘事方式,將中國歷史放在人類歷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從諸子百家爭鳴的早期中國,到構建早帝國的秦漢,從帝制時代高峰的,到帝制時代晚期的明清,後到步履蹣跚、探索出路的近代中國,克雷格以他者之眼、同情之筆,全景展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榮辱興衰。


    克雷格融彙西方漢學*研究成果,力圖呈現出中國文明的不同面貌。從來沒有一部講述中國歷史的書,能像《哈佛極簡中國史》一樣,在280頁的篇幅內,就能讓我們在見證王朝興衰的同時,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長時段演變,深刻體會歷史上中國人的思想和感情。


    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同樣面臨蠻族威脅,解決方法有何不6世紀後,為何歐洲陷入長期分裂,中國卻能不斷重構統一帝國?不同於阿拉伯人受宗教狂熱驅使的擴張,蒙古人征服當時大半個已知世界,他們的動力何在?……



    全書始終站在全球史高度,對同時段的中外歷史做了一繫列有趣對比分析,極富啟發性。通過這部“世界中的中國史”,我們必將不斷獲得對中國歷史的嶄新認識。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克雷格(Albert M. Craig)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賴世和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 年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哲學繫,1959 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榮獲古根海姆獎學金、富布萊特獎學金,先後前往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慶應大學訪學,1988 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


    代表著作有《明治維新時期的長州》(1961)、《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1989,與費正清、賴世和合著)、《世界文明的遺產》(2000)、《哈佛日本文明簡史》(2002)等。

    目錄
    前 言…………007
    第1章早期中國…………016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017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021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028
    鐵器時代:東周…………031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036
    歷史視野中的早期中國思想…………051
    第2 章中國早的帝國及其後時期…………056
    秦統一中國…………058
    西 漢…………063
    東漢及其後時期…………078
    漢代思想與宗教…………086
    歷史視野中的中國早的帝國…………095

    前  言…………007


    第1章
    早期中國…………016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017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021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028


    鐵器時代:東周…………031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036


    歷史視野中的早期中國思想…………051


    第2 章
    中國早的帝國及其後時期…………056


    秦統一中國…………058


    西  漢…………063


    東漢及其後時期…………078


    漢代思想與宗教…………086


    歷史視野中的中國早的帝國…………095


    第3 章
    帝制時代的高峰…………100


    帝國的重建:隋朝和唐朝…………101


    宋  朝…………124


    歷史視野中的帝制中國…………156


    第4 章
    帝制時代後期:明朝和清朝…………162


    經濟區域…………164


    人  口…………166


    中國第三次商業革命…………168


    明朝的統治模式…………175


    明朝的對外關繫…………184


    清朝的統治模式…………188


    清朝的對外關繫…………195


    明清文化…………201


    歷史視野中的帝制時代後期的中國…………207


    第5 章
    近代中國…………212


    清朝統治的終結…………215


    從王朝統治走向軍閥政治…………230


    文化和思想激蕩:“五四運動”…………238


    國民黨治下的中國…………243


    歷史視野中的近代中國…………255


     


    注  釋…………259


    延伸閱讀…………263

    前言
    前 言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隻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後來與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沒或取代了。誠然,中國文明也非一成不變,它始終在發展變化,盡管融合了外來的影響,但從未被完全淹7 世紀到8 世紀時,中國的文字體繫、哲學和技術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及越南,確定了今日之“東亞”的範圍,中國的詩歌、文學和藝術在這一地區依然具有影響力。如今,中國是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國,經濟增長迅猛。要理解當今世界,必須理解中國,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
    本書早是《世界文明的遺產》(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書中“中國”數章的擴充。再版時對這些章節進行了大幅修訂,並將原先用羅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稱和術語改為拼音。此次第三版的每一章又做了進一步修訂和增補。

    前  言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隻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被後來與之迥然不同的文化浪潮淹沒或取代了。誠然,中國文明也非一成不變,它始終在發展變化,盡管融合了外來的影響,但從未被完全淹7 世紀到8 世紀時,中國的文字體繫、哲學和技術傳播到了日本、朝鮮及越南,確定了今日之“東亞”的範圍,中國的詩歌、文學和藝術在這一地區依然具有影響力。如今,中國是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核大國,經濟增長迅猛。要理解當今世界,必須理解中國,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中國的過去。


    本書早是《世界文明的遺產》(The Heritage of World Civilization)一書中“中國”數章的擴充。再版時對這些章節進行了大幅修訂,並將原先用羅馬字母表示的中文名稱和術語改為拼音。此次第三版的每一章又做了進一步修訂和增補。


    本書力圖為中國歷史進程建立一個編年框架並進行概述,在關注統治王朝的同時,也對跨越朝代界限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給予關注。有大學講師希望以專題形式講授中國歷史,並指定(相關)專著、文獻、小說和電影。本書文字簡明,或許對他們頗具參考價值。


    由於力求簡明,筆者許多不乏自信的推斷,可能僅在其簡明的語境下正確,充分嚴格的論證則需要更多篇幅。筆者為重新講述歷史,擇選一些關鍵的史實要素,因而不可避免地略去了其他一些有價值的要素。讀者通過閱讀書末延伸閱讀中所列著作,可以了解到本書所述歷史故事的更多背景以作為對照。


    文字記載的歷史是抽像的。在任何社會,變化或穩定都是億萬人的情感和行為的綜合結果。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通過社會關繫與更廣泛的社會相連,為生存工作,並受到規則的保護和制約。這類關繫的總和決定著國家發展的方向。歷史學家至多能了解過往歷史的一二。在中國,盡管近代之前的文獻記載多於其他任何國家,絕大多數人仍湮沒無名,不著痕跡。通過現存文獻來書寫中國歷史,便如同要完成一幅多數碎片已經遺失的拼圖。


    以過去的眼光去觀察某段歷史總是非常困難。我們今天的假設總是難免臆斷。即使研究西方——我們自己的文明——我們也僅能瞥見少量信息,比如說,中世紀漢堡一位商人的生活情況。而南宋時期杭州的一位商人怎樣看待家庭、社會和宇宙就更難知曉了。但我們或許可以從原始文獻中發現一些端倪,因此,詩歌、哲學、散文和小說中的場景會被間接或直接引述。這些當時的文字提供了直接的窗口,我們可借此窺見歷史上中國人的實際思想與情感。它們照亮了歷史,也提醒我們,生活在千年以前的中國人與今天的我們有著同樣的希望、恐懼、喜悅與憂傷。盡管人類經驗受到文化模式和社會形態的巨大影響,我們還是能體會到這些共有的情感。


    中文不是一種簡單的語言,在這裡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即中文的注音體繫。直到大約二十年前,大多數研究中國歷史的西方學者都使用威妥瑪拼音體繫,即將中文名字和術語羅馬字母化。現在,多數學者和所有報紙都使用漢語拼音體繫,即在中國通用的體繫。我本人始終使用漢語拼音,因此,“”我寫作“Mao Zedong”,而不是“Mao Tse-tung”。總體上說,漢語拼音對使用英語的人並不難。“道”用漢語拼音寫作“Dao”,而不是“Tao ”,它在漢語中的發音也是這樣。但由於漢語拼音體繫是20 世紀50年代發明的,受到了俄語的影響,一些字母的音值和英語不同,應當留意。


    1. 舊式的“hs”(比如在“夏”朝中)現在寫作“x ”(因此朝代名寫作“Xia ”)。


    2. 舊式送氣音“ch”(比如在“清”朝中)現在寫作“q”(因此朝代名寫作“Qing”)。


    3. 舊式的“ ts”(比如在&ldquo培”中,現代思想家)現在羅馬字母化寫作“c”(所以寫作Cai Yuanpei)。


    與韓國和日本一樣,中國的姓在前名在後。所以剛纔例子中的人物是“蔡先生”而不是&ldq培先生”。為了標明向漢語拼音體繫的轉化,我有時在拼音後面的括號中加上了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比如“ Jiang Jieshi ”(Chiang Kaishek,蔣介石)或“Guangzhou”(Canton,廣州)。延伸閱讀書目中的部分書名則使用了舊式的威妥瑪拼音體繫。例如,使用“Sung”而不是“Song”(宋朝)來表示朝代名。這類情況可以通過上下文理解。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借鋻了許多出色的研究;對借用的很多智慧成果,像往常一樣多數都沒有在書中明確致謝。但我想特意提及以下幾位,他們給予了我特別的和個人的幫助:我早的中國史老師——史華慈、賴世和、楊聯陞和費正清;我的同事們,同他們學習令我受益匪淺——包弼德、柯文、狄宇宙、艾朗諾、歐立德、梅谷、柯偉林、孔飛力、德懷特•珀金斯、普鳴、傅高義和葉山。此外,以下評閱人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東田納西州立大學的亨利•安特凱維奇,沃什本大學的杜永濤和巴特勒大學的韓孝榮。我還要感謝我的妻子,旭子•克雷格,一直以來的精神支持和編輯建議。所有的謬誤之處都歸於我本人。


     


     


    本版修訂


     


    在本版中,每章都有改動:


    增加了早期佛教的新內容。


    通向中國的海路部分增加了新資料。


    明朝和清朝部分增加了新內容。


    在第四章中,根據評閱人的建議,做了以下改動:


    明清兩朝按時序編排(不再用第2 版中的專題形式)。



    對清朝統治中的滿族因素做了更清晰的描述。
    在線試讀
    第1章 早期中國

    本章概要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
    鐵器時代:東周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
    歷史視野中的早期中國思想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中國早的人類生活可以追溯到距今數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直立人),其遺跡早發現於中國北方的平原地區,此後在其他地區也陸續發現。北京人身高約1.5 米,腦容量比現代人的小。北京人與“爪哇人”和在非洲、中東及歐洲發現的多種直立人相似,這些早期人類依靠捕獵野鹿和其他動物以及捕魚、采集生存,男性比女性體形略大,勞動可能存在性別分工,女性從事采集。關於他們的語言能力、社會關繫和信仰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確知的是,他們使用碎石制造工具,並用火烹飪食物。一些頭骨上存在的猛烈敲擊痕跡表明,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喫人腦。
    腦容量較大的現代人類(智人)早在距今10 萬年前在非洲出現,在約距今5 萬年前來到中國,取代了北京人。他們使用火,並用精良的石片制造工具。通過在考古現場發掘的含有工具的連續地層,舊石器時代的歷史進程若隱若現,並且這些工具呈現出了明顯的地域特點。智人掩埋逝者。由於人類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人口數量依然稀少。這樣的制約在今天有助於保持物種之間的平衡,比如阿拉斯加的鹿和狼。

    第1章  早期中國


     


    本章概要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


    鐵器時代:東周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


    歷史視野中的早期中國思想


     


    起源: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中國早的人類生活可以追溯到距今數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直立人),其遺跡早發現於中國北方的平原地區,此後在其他地區也陸續發現。北京人身高約1.5 米,腦容量比現代人的小。北京人與“爪哇人”和在非洲、中東及歐洲發現的多種直立人相似,這些早期人類依靠捕獵野鹿和其他動物以及捕魚、采集生存,男性比女性體形略大,勞動可能存在性別分工,女性從事采集。關於他們的語言能力、社會關繫和信仰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確知的是,他們使用碎石制造工具,並用火烹飪食物。一些頭骨上存在的猛烈敲擊痕跡表明,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喫人腦。


    腦容量較大的現代人類(智人)早在距今10 萬年前在非洲出現,在約距今5 萬年前來到中國,取代了北京人。他們使用火,並用精良的石片制造工具。通過在考古現場發掘的含有工具的連續地層,舊石器時代的歷史進程若隱若現,並且這些工具呈現出了明顯的地域特點。智人掩埋逝者。由於人類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人口數量依然稀少。這樣的制約在今天有助於保持物種之間的平衡,比如阿拉斯加的鹿和狼。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萌芽前6 千紀。在世界上數以千計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中,僅有為數不多的文化把農業、制陶、馴養家畜和磨制石器相結合,我們將其視為“新石器時代”的特征。改進的工具在狩獵和農業中都發揮了很大功用。我們推測,在男性狩獵的時候,從事采集的女性發現了如何種植和培育種子,並在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過程中照料農作物。新石器時代的人們使用籃子儲存干燥的食物,用陶罐盛放液體。糧食產量的增加使人口迅速增長,人們在肥沃的田地附近聚集,建立了群居聚落。這些變化改變了史前時代,如同今天科技改變了我們的時代。


    中國的農業早起前5600 前4000 年的黃河南部彎道流域。黃河是東亞四大河繫中北邊的一條,其他還包括中國中部的長江、中國南部的珠江以及位於今越南北部的紅河,這些河流都向東彙入太平洋。近一千年中,黃河流經的平原地帶大量森林被砍伐,鼕季寒冷,經常遭遇旱災,前6 千紀,該地域氣候溫潤,西部是森林茂密的高地,東部是大片濕地。當年沿黃河流域棲息的竹鼠,今天僅能在亞熱帶的東南亞地區看到了。


    中國農業大發展中的主要作物是粟。約同一時期,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甘藷和芋頭,這是越南農業擴張的結果。在中國南方(以及今天的越南、泰國一帶),人們開始種植水稻。與此同時,小麥從西方傳入中國。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人清理土地並焚燒表層,種植粟、白菜,稍晚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在土壤的肥力耗盡後,人們會遺棄田地乃至整個村落。這一時期的工具均為石器:石斧、石鋤、石鏟和石鐮。居民畜養豬、羊、牛、狗、雞等禽畜;野生動物十分豐富,狩獵依然是重要的經濟活動。在對古代村落灰堆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鹿、野牛、羚羊、犀牛、野兔和旱獺的骨骸。谷物用陶器儲存,陶器上繪有顯眼的紅色或黑色的幾何圖案。這種陶器隨後被一種質地更為堅硬、輕薄的黑陶所取代,這種黑陶利用陶輪制成,隨後沿黃河向西傳播,並向南傳播到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陶罐的三足形制在之後中國的青銅時代得到了沿襲。


    中國早期農民編織麻布,並學會了用桑葉養蠶,用蠶繭生產絲。他們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用木柱支撐,地面位於地下,塗抹有一層灰泥。村落沿河谷坡地分布在相互獨立的小塊空地上。考古發現了武器和遭到過重擊的土牆,表明村落之間存在戰爭。盡管有跡像表明可能存在祖先崇拜,但我們對他們的宗教信仰知之甚少。他們先在牛肩胛骨或龜甲上鑽出小孔,然後用火灼燒,通過判斷裂紋來進行占卜。逝者被埋葬在公共墓地,用陶罐盛上食物陪葬。部落首領佩戴玉制的指環和珠鏈。


     


    青銅時代早期:商朝


     


    中國傳統史料記載了三個上古王朝:



    直到20 世紀早期,現代歷史學家都認為其中前兩個王朝的存在僅僅是傳說。20 世紀20 年代,在今天安陽附近“殷墟”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這座古城有城牆,是商代晚期的一座都城。此後又有其他商代城市遺址被陸續發現。古城遺址中包括商王庭卜筮部門的檔案(商王朝負責檔案典籍管理的官員稱為“作冊”),其中出土了大量刻有中國古文字的“甲骨”。甲骨上記載的諸王名字與傳統史料所載基本吻合。商王朝實際存在的證據令歷史學家相信夏王朝很可能也存在,或許夏是存在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個王國或部落聯盟,其文化屬於紅陶文化。有學者提出假設,認為位於黃河南岸的二裡頭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許夏王朝時就已產生了黑陶工藝、青銅工藝,以及今人所未知的早的中國文字體繫?


    青銅時代中國典型的政治機構是以城市為中心的邦國。其中的是商朝都城,但由於遷都頻繁,很少有像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那樣的宏偉的建築遺存。城中有公共建築、祭壇和貴族的居所,周圍環繞著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村莊。到商代晚期,中國北部平原上出現了幾座這樣的城市,由王庭宗族或貴族統治。商王享有政治、經濟、社會及宗教權威,去世後由弟弟或兒子繼承王位,其他城邦的統治者承認繼任者的合法性。


    戰爭爆發時,軍事貴族駕駛戰車上陣,指揮從民間征召的步兵作戰。軍隊使用的武器包括長矛和殺傷力強大的復合弓。據記載,一支軍隊通常由3 000 到4 000 人組成,在某次戰鬥中甚至達到13 000 人。商主要與蠻夷部落作戰,偶爾也鎮壓反對王庭統治的城邦。戰爭中的俘虜會淪為奴隸。


    商代文明的三個顯著特征是文字、青銅器和社會階層的分化。商朝宮廷史官可能使用竹簡做記錄,但這些竹簡沒能留存下來。留存至今的有青銅器和甲骨上的文字記錄。一些甲骨上的文字記載了向神提出的問題、回答和事件的結果。有代表性的問題包括:哪位祖先導致王耳痛?如果王到齊地狩獵,是否會有災難發生?王要出生的孩子會是兒子嗎?如果王派兵征伐敵人,上帝是否會幫助他?祖先會接受供奉的祭品嗎?


    我們對商代宗教信仰的了解建立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商代的中國人相信一種超自然的“上帝”,具有統治人間的力量。在上帝之下,還有各種次要的自然界的神——日、月、土地、雨、風和六雲。商王祭祀祖先而非上帝,因為祖先會代表後代向上帝祈願。在世的國王並非神明,而是國家的神職人員。


    在商代,中國的宗教和宇宙論常常緊密相關,這一傳統延續到後世。商代人觀察星辰運動,記錄日食月食,將天像視作上帝的諭示。天官也記載宮廷中的事件。商代的歷法每月30 天,每年360 天,通過定期增加閏月來調整。歷法由商王頒布,用來指導農時,百姓據此按時播種和收獲。


    青銅器前2000 年時在中國出現,比在美索不達米亞晚約1 000 年,比在印度晚約500 年。關於其起源存在爭議。在從中東到中亞的肥沃新月地帶的大量考古發現表明,青銅器可前3 千紀內傳到了東方,但商代人很可能獨立發展出了青銅技藝:商的鑄銅技藝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更為先進,青銅器上的花紋則繼承了此前的黑陶文化。青銅用於制造武器、盔甲、戰車部件和各種精美的禮器。


    在商代,和許多其他河谷文明一樣,農業和冶金技術的進步增強了人們對自然的掌控能力,社會分層開始出現,大多數人被迫服務於少數人。擁有青銅武器的貴族能憑借武力剝削其他群體。等級制度決定了商代城邦中的生活方式。國王和官員居住在城內,房屋寬大,建造在地面上,用石頭作為柱基,屋頂搭在成排的木柱上。他們的生活在古代堪稱豪華:衣著華貴,宴飲作樂,用青銅器飲酒。相反,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民居住在城外狹小的地穴裡,生活貧困艱難。在對這種地下棲身之所的考古發掘中,僅發現了一些陶罐。


    商代的人殉制度為明顯地體現了王室血統與低微出身之間的巨大鴻溝。在一座約長12 米、寬8 米、深8 米的商代墓穴中,發現了大量被斬首的人的遺骸,馬、狗的遺骸以及大量作為飾品的骨器、玉器、石器。商王去世時,數以百計的奴隸、戰俘和商王生前的僕從會被殉葬。建造宮殿或祭壇時,也會供奉人牲。


     


    青銅時代晚期:西周


     


    商代時,周人生活在黃河支流渭河以西的河谷地帶,在今天的陝西西安附近。周在文化上與新石器時代的黑陶文化較為接近,文明程度比商落後,也比商更好戰。商代的甲骨文中記載了商周之間的關繫——有時友好,有時敵對。據史料記載,後一位商王紂昏庸殘前1050年,商在與北方遊牧民族和東方叛亂部族的氣大傷,周趁機聯合對暴政不滿的諸侯國,推翻了商的統治。


    周人基本沿襲了商代的生活和統治方式,以城市為中心、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諸侯國構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據估前8 世紀時,這樣的諸侯國約有兩百個。周代的社會階層也與商代的類似,上層是國王和貴族地主,其下是文官武士,農民和奴隸處於社會底層。奴隸一般作為家僕。因為自身在文化上較為落後,周人更多地吸收了商的文化,繼續發展了中國的文字體繫。周人也保持了鑄造青銅禮器的習慣,但他們鑄造的器皿在精美程度上無法與商代青銅器相匹敵——商代青銅器的精美程度在青銅時代冠絕世界。


    西周的都城仍設在中國西部,但當時又在位於黃河南部拐彎處的洛陽建立了陪都。周王封親屬和其他貴族盟友為諸侯,統治各國。這種非中央集權的貴族統治方式被稱為“封建”,有時譯成“feudal”。這種譯法不無道理,因為這種分封像是周王的恩賜,而諸侯國在必要時要向周王提供軍事支援。中國後世的歷史學家對周代這種分封制與後來歷朝歷代所采用的高度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做了很多比較研究。


    血緣紐帶是周王朝統治模式的根基。周王是家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表整個家族祭祀“
    上帝”。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繫,他們的稱號在英語中經常用英國封建貴族的頭銜來翻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更準確的翻譯術語仍在探索中。


    周與商的一個區別在於各自所宣稱的政權合法性的性質。商代帝王的祖先是神職統治者,擁有內在的宗教權威,因此無需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而周是取商而代之,必須對當前為什麼是周而不再是商作為合法統治者做出合理的解釋。周人的說法是上天(在商代早期,這一詞語逐漸取代了原先的“上帝”來表示高於一切的存在)因不滿後一位商王紂的昏庸無道,剝奪了其統治的天命,轉而賜予了周。這種天命觀此後為中國歷朝歷代所秉持,直到20 世紀初。漢字“天”的字形與“人”的字形相關聯,並且這一概念起初擁有人性或擬人化的特點。而到了東周時代,盡管仍含有道德意味,但天的擬人化意味減弱,更多地成為一種抽像的超自然力量。


     


    鐵器時代:東周


     


    東周的階段史稱“春秋”時期,因記載其歷史的同名史書《春秋》而得名,延前481 年。遷都洛陽以後,周王室再也沒能恢復舊日的權威前7 世紀早期,洛陽盡管仍是文化和禮儀中心,但政治權力名存實亡。周王族與諸侯國間的親緣和宗教紐帶都變得十分脆弱,能重新強化統治的軍事力量也不復存前7 世紀和前6世紀,中國的政治呈現出中北部平原上眾多小諸侯國和沿著平原邊緣圍繞著這些小國的、完全自治的諸侯大國共存的局面。較大的諸侯國在各自的國境線之內鞏固統治,吞並周邊的部落,並向外擴張,征服周邊小國。


    在周王室羸弱無力的情況下,為了防御諸侯大國的侵略,很多小國結成了防御同盟。早的同盟出前681 年,目的是抵御在南方占據了長江流域的“半蠻夷”的楚國。眾小國的王公貴族將北方一個大國的國君選作盟主,並承諾給予他支持。在結盟儀式上,人們宰殺一頭公牛,盟主和其他國君將牛血塗在嘴唇上,向天發誓堅守同盟。不過,根據中國成語“口血未干(就背叛了盟誓)”,我們可以推測,盟誓並非總能得到信守。在此後的兩個世紀裡,盟約和盟主不斷變換,結盟僅僅是延緩了軍事擴張的步伐。


    東周的第二個階段史稱“戰國”時期,同樣得名於一部史書《戰國策》,該書記前460 年到前220 年的歷史前5 世紀時,所有防御同盟都瓦解了,強國不斷吞並較小的鄰邦,平原邊緣的各國日益強大,多國間的平衡局面不復存在前4 世紀時,隻剩下八九個國家爭雄。的問題是哪個國家能終勝出,統一中國。


    中國社會的三個重要變化導致了強大地方諸侯國的出現。是人口和耕地的增長。商和西周的城市好比荒野中的綠洲,被平原、沼澤和森林隔開。野生動物十分豐富,狩獵和畜養牛羊可以作為農業的補充。但到了東周時代,隨著人口的增長,荒野地區逐漸消失,農業幾乎成為經濟的支柱,狩獵變成了貴族的消遣。當國家相接時,邊境地區就開始產生摩擦。這些變前6 世紀晚期的鐵器時代開始後加快。鐵制工具有助於開墾新的土地,犁地更深,提高了農業產量,農產品有了更多盈餘。灌溉和排水溝渠次取得了重要的地位。農奴讓位於自由農民,農民開始買賣土地前3 世紀時,中國的人口數量達到了2 000 萬,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此後這一特征從未旁落。


    第二個變化是商業的興起。這進一步衝擊了之前穩定的農業經濟。商人利用為戰爭修建的道路,用馬匹、牛車、船前3 世紀時傳入中國的駱駝運送貨物。地區之間進行產品貿易,銅制錢幣和絲帛、貴金屬一起成為貨物交換時的媒介。富有的商人在生活方式上能與擁有土地的低等貴族相匹敵。許多城市加修了外城,為日益擴大的商業區提供場所。盡管戰爭連綿不絕,周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銅鐘、青銅鏡、陶俑、漆器和樂器還是為當時中國的物質和藝術文化提供了豐富的例證。


    第三個對大國有利的變化是一種新型軍隊的出現。配備弓箭的騎兵部隊取代了隻適用於平原地區作戰的舊貴族戰車。多數戰爭是由征召的步兵完成的,諸侯大國集結的軍隊人數常常達到數十萬之眾,小國面對這樣強大的軍隊完全無力抵抗。舊貴族讓位於軍事統帥,過去即使在戰爭中也具備約束力的舊禮制讓位於血腥冷酷的軍事謀略。戰俘往往被屠殺。


    政治制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新興諸侯國的君主開始稱王,過去這一稱號隻有周的王族纔能使用。在一些諸侯國宮廷中,世襲貴族的地位衰落,善於治理國家的謀臣取而代之。為了生存,新的國家必須把農業和商業財富轉化為軍事力量。征稅、征兵和治理國家事務需要書記人員和有文化的官員,學校因此建立起來。在官員之下,出現了一個有文化的新的政治階層,其成員被稱為“士”。這一概念早用來指“武士”,但內涵逐漸轉變為“文官”。“士”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包括出身自低等貴族、舊武士階層、地主、商人和地位上升的平民等家庭的讀書人。從“士”這一階層中,出現了創造“諸子百家”局面和改變中國文化的思想家。


     


    鐵器時代:中國哲學的誕生


     


    商代青銅器美得令人窒息,但對西方人來說顯得既古老又陌生。它們就像瑪雅人的石雕,是由與我們自身的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所創造的,因此幾乎令西方人無法理解。相反,東周時代儒家論著與詩歌中的人道精神能與我們直接對話。不過,這幾個世紀的哲學思想正是從之前更古老的文化中孕育而生的,這些思想標志著文化上的突破,以及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國傳統”的開端。


    我們注意到,鐵器時代中國哲學思想的革命在全球範圍內並不是特例。在南亞,印度教和佛教興起;在地中海地區東部,出現了希臘哲學和一神論的猶太教,猶太教日後衍生出了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些思想和宗教的同時產生令人驚訝。孔子、老子、希伯來先知、佛陀和蘇格拉底,盡管所處時代並不完全相同,但都前1 千紀內的前後幾百年間誕生的。這些偉大哲學和宗教的創立者,其學說都與個人經歷緊密相關,難以僅從歷史時代的角度來分析。不過,如果考察他們所處的歷史背景,仍然能注意到一些相似點。


    1. 所有這些哲學和宗教革命都是在河谷文明的發源地或附近出現的:黃河、尼羅河、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與恆河。這些地區孕育了古代世界的文化,農業發達,城市居民中很多人受過教育,從事商貿或其他職業。總之,這些文明都具備宗教和思想突破的物質基礎。


    2. 所有革命都是在古代世界的危機中出現的。鐵器的出現意味著更精良的勞動工具和武器,進而是更多財富和更強大的軍隊。舊的社會秩序開始改變並終瓦解,舊有的由貴族和神職人員掌控的社會規則被打破,人們需要一種更具普世意義的行為準則,換句話說,就是道德倫理。人與自然和萬物的關繫也發生了變化。這些條件都促成了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新前景。中國的“聖王”、猶太教的救世主、柏拉圖筆下的“哲人王”,三者的相似性絕非偶然,都是為了應對古代的社會危機,都通過在亂世中將倫理和歷史重新聯繫,重建了社會秩序。


    3. 這些新宗教和哲學思想的顯著特征是具有普世價值觀。每種思想都聲稱其教條對所有人而言都是真理,亙古不變。因此,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成為廣為傳播的宗教,希臘和中國哲學也傳播到了發源地以外很遠的地方。儒家思想逐漸傳播到了越南、朝鮮和日本等一些習俗與中國迥異的國家。它能夠在這些國家成為社會倫理和法律的基礎,是因為其道德教化意義超越了中國習俗。


    4. 哲學和宗教革命的次數屈指可數。原因並非人類的創造前300 年後就枯竭了,而在於上述那種突破與進步隻有在不斷吸收新能量而持續發展的原發性傳統內部纔有可能出現。這一點在漢前206—220 年)和宋代(960—1279 年)儒學的發展中得到證明。文化範式一旦建立,經常能夠持續。每種主流文化都能夠抵御其他文化,極少會被取代。在中國,儒家思想面臨的挑戰是獲得了永久性文化地位的佛教,但儒家仍能保持或重獲其優勢地位。


    如果周代存在的學說確實有諸子百家之多的話,其中大多數今人已經無從知曉。很多典籍在秦代的焚書運動中被付之一炬。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儒家、道家、法家三大主要學派之外的文獻存世,足以顯示出周代思想的包羅萬像與蓬勃氣息。


    縱橫家。這一學派教授外交談判中的遊說技巧,其主要內容是通過講述歷史故事來為諸侯國的統治者提供指導。縱橫家的學說實用性很強,並且由於演說風格幽默生動,頗受歡迎。


    名家。這一學派探討邏輯和聯繫。例如,一個命題是“南方無窮而有窮”;另一個命題是“白馬非馬”,是說“馬”的概念並不等同於“白馬”的概念。


    兵家。孫子所作《兵法》是中國軍事科學的經典,在當今也是世界範圍內很多遊擊隊和軍事院校的研究對像。它稱贊不戰而勝的將領,還討論戰時的物資供應、間諜活動、宣傳和組織國家民眾等問題。


    陰陽家。這一學派用“陰”、“陽”和“五行”的概念來闡釋宇宙運動。“陰”、“陽”是自然界中兩種互補的力量,“五行”為金、木、土、火、水。陰陽家的思想後來被其他很多學派所吸收。


    墨家。墨前470—前391 年)是較早對孔子提出批評的思想家,他的理想目標是實現和平、富足和人口的增長。墨子講“兼愛”,要求克服人性的自私。他主張原則性和樸素,批判缺乏實用性的事物,包括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侈靡的葬禮、繁瑣的禮儀,尤其是戰爭。為了實現目標,墨子提出了一個關於強大國家的構想:臣民必須遵從統治者,統治者必須順應天道,而上天會懲惡揚善。為了促進和平,墨子在小國遭到侵略時會將他的信徒組織成軍隊前去支援。


     


    儒  家


    我們現在了解孔子的主要途徑是《論語》。該書收集了孔子的語錄,由他的弟子,也可能是他弟子的弟子們編撰而成。這些語錄多以“子曰”開頭,隨後是孔子的言論。這些語錄展現出了一個克己、彬彬有禮、樂觀、敏銳、智慧的形像。在一個殘暴與迷信橫行的時代,孔子仁慈、理智、正直,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學生問他關於死亡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學生問他關於侍奉鬼神的問題,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¹


    孔子把自己描述為傳統的傳承者和捍衛者,而不是革新者。他將商周兩代的早期帝王理想化,奉其為道德典範,尤視周代早期的社會為黃金時代。他從周代典籍中探尋這一黃金時代的秘密。這些典籍和後世的一些文本成了儒家經典,在此後的中國歷史上具有如《聖經》在西方一樣的權威。十三經中的五經如下:


    1.《易經》。卜筮之書,後世學者認為其中含有關於宇宙的形而上真理。


    2.《尚書》。上古至東周早期的文獻和言論彙編,部分內容可信。中國傳統觀點認為此書由孔子編纂,是對聖王言行事跡的記錄。


    3.《詩經》。收錄周代早期的約300首詩歌。作為一個復雜的文學傳統的代表,該書收錄的這些詩歌包含對愛情、友誼、禮儀、政治的歌詠,其中很多首在後世被賦予了政治和道德方面的詮釋。


    4.《禮記》。禮儀制度與規則之書。儒家非常重視“禮”,認為禮既可以作為行為規範,也符合自然規律。


    5.《春秋》。孔子出生在魯國,此書即前722年到前481 年魯國所發生大事的簡要記載。中國傳統觀點認為,該書由孔子編纂,體現了孔子對這段時期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價。


    孔子講學建立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之上,他希望能結束自己所處時代的混亂局面,回歸周代早期的黃金時代。當有人就政事詢問孔子時,他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倫理中的“五常”即五種倫理關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如果每個人都能履行其社會地位所對應的職責,社會就能實現和諧。孔子認為,社會的安定祥和取決於成員的道德,這可謂基本真理。他的願望是實現社會下至家庭成員個體、上至帝王的完美和諧。


    然而,回歸周代早期是不可能的。當時的中國正在經歷從數百個小城邦向幾個諸侯大國的轉變,新的階層出現,舊禮制被廢棄,因此,僅僅強調基本的人際關繫是不夠的。孔子的智慧在於用一套新的倫理體繫代替舊有的貴族規則,每個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夠實踐這些道德準則。他對周代早期傳統的重新闡釋可以在其“君子”概念中窺見。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君主的兒子”(或貴族),孔子重新定義了“君子”,用來指一個行為高尚,擁有人道、誠實、正直、無私、忠心等內在美德,並且行為舉止合乎禮儀的人。


    孔子對“君子”概念的重新定義與英國“紳士”含義的改變並無二致。“紳士”原意為出身貴族的人,後來轉變為指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不過,相比之下,“紳士”在西方仍是很表面化的一種分類,而中國“君子”的內涵更深。孔子認為,倫理道德是內在的本性,真正的君子是向內發現了自身的本性,而這種本性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所以孔子說:“天生德於予。”孔子對自己人生軌跡的描述也遠遠超出了舉止得體的層面:“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常將君子與“小人”或普通民眾相比。君子受過經典教化,能夠發揚“道”,理解道德行為。相反,百姓則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設想的理想政府需要通過對君子的任用來實現,因為君子能夠成為眾人的楷模:“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君子之上還有聖王,同時具備聖德和統治權,德位一體。在孔子看來,周代早期的君王顯然是聖人。他寫道:“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也。”


    孔子對君子的執著可能是導致他被20 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和革命者拒斥的原因之一。君子不追逐利益、不參與體力勞動的觀念,與現代需求和平等觀念相互衝突。孔子關於女性的觀點也被認為很落後:女性很難相處,並且站在道德的對立面。而《論語》這部孔子的語錄,幾乎是一部隻有男性角色出演的戲劇,他曾悲嘆:“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²


    儒家學說前2 世紀的西漢時期,纔被中國統治者奉為官學。但與孔子同時代而稍晚,出現了另外兩位重要的儒家學者。孟前370—前290 年)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延伸,他對孔子思想的闡釋為後世大多數王朝所認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是人性本善,就像水向下流。


    因此教育的功能是幫助人發現內在的善並進行培育。此外,正如人性本善,天道也是向善的。上天的意願是希望統治者重視人民的教育和福祉,如果人民反抗政府,就是上天剝奪了其統治權的主要證據。在中國歷史上,對人民的關懷隻是一句空話。實際上,動亂往往在政府羸弱而非暴虐時出現。但政府應當愛民的思想在儒家傳統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學者是荀前300—前237年),他發展了孔子思想中較為現實的一面。荀子認為上天並沒有道德感,國家無論是暴君還是聖人在位,對上天來說都沒有區別。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或者說,至少天生的性情(欲望和情感)如果不加以節制,就會導致社會衝突。因此,荀子強調禮制和教育對自由散漫天性的約束作用,以及包括獎懲在內的良好制度對人的行為的塑造作用。荀子的思想對法家學派影響重大。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