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春秋史話(上下)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
    【市場價】
    782-1134
    【優惠價】
    489-709
    【作者】 餘靈靈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古代史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918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891820
    作者:餘靈靈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2月 

        
        
    "

    內容簡介

    《春秋史話(上下)》講述春秋時期這段歷史。歷史上所謂春秋時期,始自西周滅亡、平王東遷之年前770年,一般以周敬王卒年為其下限前476年。因為此前481年,《春秋》記事結束,而史上所稱春秋時期,便源自《春秋》一書之名。春秋時期是一個禮壞樂崩、諸侯爭霸的時期,而此後的數十年間,戰國七雄之趙、魏、韓迅速崛起,三家分晉,齊國陳氏迅速壯大,最終代齊,大國紛爭,歷史進入了史稱戰國的時期。《春秋史話》將以《左傳》為經,以《國語》等其他古籍為緯,並參考一些考古研究等成果,力圖比較全面地綜述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全書分為108章:從平王東遷開始至智氏亡戰國開始結束。

    作者簡介

    餘靈靈,女。鐵道部黨校教授,喜歡讀書寫作,作品多以歷史類題材為主,尤其喜歡研究春秋戰國史。同時對外國作品也有涉獵,撰有《哈貝馬斯傳》等傳記作品,譯有《蘇格拉底最後的日子》《誘惑者日記》等名著。羅旻,女。201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繫,文學博士,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在《讀書》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另出版有《宋代樂府詩研究》等學術研究專著出版。

    目錄
    目錄
    引 子 專利虐民厲王喪權,好大喜功宣王種禍……………………………… 1
    第一章 幽王亂制失國喪命,平王遷都周祚得存……………………………… 9
    第二章 秦襄公晉封諸侯,秦文公經營西土………………………………… 13
    第三章 鄭桓公謀及後世,鄭武公不廢嫡長………………………………… 17
    第四章 求諫言衛武自省,歌淇奧百姓和集………………………………… 21
    第五章 晉文侯功在周室,晉昭侯禍及子孫………………………………… 25
    第六章 長幼爭兄弟鬩牆,君臣鬥周鄭交惡………………………………… 31
    第七章 宋宣穆仁德立嗣,衛石碏大義滅親………………………………… 35
    第八章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宋陳蔡衛黨同伐異…………………………… 39
    第九章 魯隱違制子臧進諫,桓王失禮卿士遭報…………………………… 43
    第十章 齊僖介入四方調停,鄭伯假命東征北伐…………………………… 47
    第十一章 理外事鄭伯顯氣度,處內政莊公失德刑………………………… 51
    第十二章 魯隱懷仁暗遭毒手,宋殤狹隘死於非命………………………… 55

    目錄


    引 子 專利虐民厲王喪權,好大喜功宣王種禍……………………………… 1


    第一章 幽王亂制失國喪命,平王遷都周祚得存……………………………… 9


    第二章 秦襄公晉封諸侯,秦文公經營西土………………………………… 13


    第三章 鄭桓公謀及後世,鄭武公不廢嫡長………………………………… 17


    第四章 求諫言衛武自省,歌淇奧百姓和集………………………………… 21


    第五章 晉文侯功在周室,晉昭侯禍及子孫………………………………… 25


    第六章 長幼爭兄弟鬩牆,君臣鬥周鄭交惡………………………………… 31


    第七章 宋宣穆仁德立嗣,衛石碏大義滅親………………………………… 35


    第八章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宋陳蔡衛黨同伐異…………………………… 39


    第九章 魯隱違制子臧進諫,桓王失禮卿士遭報…………………………… 43


    第十章 齊僖介入四方調停,鄭伯假命東征北伐…………………………… 47


    第十一章 理外事鄭伯顯氣度,處內政莊公失德刑………………………… 51


    第十二章 魯隱懷仁暗遭毒手,宋殤狹隘死於非命………………………… 55


    第十三章 鄭莊修好重禮結魯,魯桓貪譽取鼎於宋………………………… 59


    第十四章 周鄭再鬥王師敗北,楚國崛起楚武稱王………………………… 63


    第十五章 隨黃不從楚武試刀,芮國內亂秦寧東進………………………… 67


    第十六章 魯國宮廷太子慶生,鄭莊身後諸君爭立………………………… 71


    第十七章 父母無道衛子取義,兄妹通奸魯桓喪生………………………… 77


    第十八章 江漢紛爭楚武逞雄,中原不寧王公求財………………………… 81


    第十九章 匹嫡耦國桓王釀禍,悖逆無常襄公亂齊………………………… 85


    第二十章 各為其主管鮑謀國,重整家業齊桓登場………………………… 89


    第二十一章 率眾郊迎桓公禮賢,以誠相待管仲相齊……………………… 93


    第二十二章 急於求成齊桓興兵,重在務本曹劌論戰……………………… 97


    第二十三章 哀嘆鄧息引狼入室,可憐宋公戲言喪生……………………… 101


    第二十四章 國力增齊桓主盟會,內外鬥鄭厲再登基……………………… 105


    第二十五章 再會盟齊桓霸諸侯,繼父業楚文歸宿命……………………… 109


    第二十六章 惠王貪王叔爭上位,兄弟殘楚成露鋒芒……………………… 113


    第二十七章 陳國內亂陳完奔齊,晉侯伐戎晉獻種禍……………………… 117


    第二十八章 齊桓公受賜封侯伯,晉公子因間居邊城……………………… 121


    第二十九章 楚令尹侵鄭遇聯軍,齊桓公救燕伐山戎……………………… 125


    第三十章 齊桓親鄰周公受獻,魯莊身後慶父作亂………………………… 128


    第三十一章 內史過借神論興衰,齊桓公發兵救邢難……………………… 132


    第三十二章 晉太子敗狄為逃死,衛懿公好鶴終喪生……………………… 136


    第三十三章 衛文遷都諸侯相助,晉獻伐虢虞公前導……………………… 141


    第三十四章 覬覦中原楚成伐鄭,統領諸侯齊桓立威……………………… 146


    第三十五章 驪姬亂晉申生屈死,獻公摘瓜二子出奔……………………… 150


    第三十六章 輕舉妄動王鄭昏亂,唇亡齒寒虞虢皆亡……………………… 154


    第三十七章 齊楚拉鋸蔡許從楚,秦國崛起百裡相秦……………………… 157


    第三十八章 星變日食齊桓納諫,慎終如始管仲進言……………………… 162


    第三十九章 洮邑集會襄王固位,葵丘盟誓諸侯立規……………………… 165


    第四十章 晉國大夫各黨新主,秦穆君臣擇立晉君………………………… 168


    第四十一章 欲善彰惡鬼神不佑,背約嗜殺晉惠無行……………………… 173


    第四十二章 受命不敬晉惠失禮,因書論事內史預言……………………… 176


    第四十三章 襄王禮賢管仲辭讓,諸侯備戎桓公攘夷……………………… 179


    第四十四章 秦救晉災晉拒秦籴,晉敗韓原秦獲晉侯……………………… 182


    第四十五章 攜子將女穆姬履薪,以德報怨秦伯和晉……………………… 186


    第四十六章 五石隕落六鷁退飛,諸侯集會晉子質秦……………………… 191


    第四十七章 管仲既歿奸邪並起,齊桓身後眾子爭立……………………… 194


    第四十八章 朝三暮四鄭文朝楚,以退為進衛文立威……………………… 198


    第四十九章 宋襄爭霸諸侯會盟,秦穆滅梁楚人伐隨……………………… 201


    第五十章 不鼓不列宋襄敗績,無備無能魯僖潰軍………………………… 205


    第五十一章 過眼煙雲襄惠棄世,遍嘗五味重耳出山……………………… 209


    第五十二章 諸侯各異禮與不禮,重耳親筮吉為大吉……………………… 214


    第五十三章 嫁女設宴秦穆禮賓,渡河息亂晉文登基……………………… 217


    第五十四章 寬宏大量晉文免禍,狷介耿直介推隱身……………………… 221


    第五十五章 天家內亂襄王出奔,晉侯卜筮秦晉勤王……………………… 225


    第五十六章 晉侯請隧襄王賜田,文公理政晉國崛起……………………… 229


    第五十七章 衛文滅邢鄭文殺子,秦晉伐 邛 若 秦楚相爭 …………………… 233


    第五十八章 齊魯爭霸魯援楚師,宋國被難晉作三軍……………………… 236


    第五十九章 伐衛破曹晉軍救宋,聯齊結秦文公布局……………………… 239


    第六十章 退避三舍城濮對決,獻俘受命晉文稱霸………………………… 243


    第六十一章 寧武處亂愚不可及,晉文召君不足為訓……………………… 247


    第六十二章 秦晉伐鄭燭武退師,魯分曹田晉作五軍……………………… 251


    第六十三章 衛侯遷都晉楚媾和,鄭商勞軍秦師無功……………………… 255


    第六十四章 疲兵受襲秦師敗績,文嬴請命三帥歸秦……………………… 258


    第六十五章 中原紛亂晉襄出手,令尹遭讒楚穆弒父……………………… 261


    第六十六章 秦軍再敗國政得修,魯文尊父祭祀失禮……………………… 265


    第六十七章 渡河焚舟秦晉再戰,結魯釋衛晉楚爭強……………………… 269


    第六十八章 秦善任人稱霸西戎,楚滅蓼六拓土淮南……………………… 272


    第六十九章 秦穆人殉民歌黃鳥,晉臣紛爭錯立新君……………………… 276


    第七十章 公族勢盛宋國內亂,諸侯集會趙盾與盟………………………… 280


    第七十一章 楚穆北進宋昭受辱,魯國勝狄 叟阝 瞞漸亡 …………………… 283


    第七十二章 對峙河曲秦晉又戰,奔走中原魯文求成……………………… 287


    第七十三章 趙盾安王調停邾魯,齊懿殺姪為禍魯曹……………………… 291


    第七十四章 四方叛楚蒼天降災,一鳴驚人楚莊為政……………………… 295


    第七十五章 宋襄夫人殺昭立文,鄭穆臣子書簡陳情……………………… 298


    第七十六章 魯文歸天襄仲柄國,齊懿被弒齊惠登基……………………… 301


    第七十七章 季文史克諫言魯宣,武氏穆氏作亂宋國……………………… 304


    第七十八章 楚晉會戰晉軍敗北,鄭宋交手宋師不敵……………………… 308


    第七十九章 晉靈不君趙穿弒主,趙盾蒙惡董狐直書……………………… 311


    第八十章 楚莊伐戎問鼎周郊,鄭穆刈蘭命歸黃泉………………………… 314


    第八十一章 鄭靈喪生鄭襄得立,楚相作亂楚莊平叛……………………… 317


    第八十二章 吳越盟楚晉殆赤狄,陳靈無道楚復封陳……………………… 320


    第八十三章 楚國北伐鄭襄肉袒,晉軍南渡楚莊求和……………………… 325


    第八十四章 晉難敵楚狼狽撤軍,楚輕勝晉不為已甚……………………… 331


    第八十五章 楚莊圍宋清丘遺譏,赤狄侵晉景公滅潞……………………… 335


    第八十六章 秦桓伐晉魏氏敗秦,魯國初稅丘甲遍魯……………………… 339


    第八十七章 晉人獻俘晉臣和周,楚莊擇傅申叔論道……………………… 343


    第八十八章 士會致政郤克逞怒,宣公既薨魯臣內鬥……………………… 346


    第八十九章 王臣背信王師敗績,諸侯聯盟齊軍不敵……………………… 350


    第九十章 臣彰君惡宋以人殉,王辭晉獻楚賴眾勝………………………… 355


    第九十一章 鄭敗諸侯楚歸荀罃,魯盟晉衛晉作六軍……………………… 359


    第九十二章 晉地山崩晉國遷都,鄭許互訟鄭伯盟晉……………………… 362


    第九十三章 宋國內亂諸侯侵宋,楚師北伐晉國聯吳……………………… 365


    第九十四章 晉景亂命諸侯懷貳,鄭成搖擺晉楚緩爭……………………… 369


    第九十五章 鄭國輕君莒國恃陋,晉景夢鬼諸侯離心……………………… 373


    第九十六章 王卿爭政晉臣爭田,魯宋聯姻晉楚結盟……………………… 376


    第九十七章 為臣不敬卿士取禍,晉厲絕秦諸侯聯軍……………………… 379


    第九十八章 曹成殺嫡子臧辭立,鄭室再亂衛國種禍……………………… 382


    第九十九章 楚背晉盟宋室紛爭,許遷國都三郤亂晉……………………… 385


    第一〇〇章 鄭人伐宋侯伯出兵,楚師援鄭晉楚爭鋒……………………… 388


    第一〇一章 軋內結外叔孫被逐,以下蓋上郤氏誇功……………………… 393


    第一〇二章 鄭國侵晉諸侯伐鄭,臣子亂齊晉厲自亂……………………… 397


    第一〇三章 君臣罹難咎由自取,悼公繼位再霸諸侯……………………… 401


    第一〇四章 鄭楚侵宋晉下彭城,諸侯築城鄭背楚盟……………………… 405


    第一〇五章 聯吳抗楚中原擴盟,薦賢守職君臣強晉……………………… 409


    第一〇六章 尊秩守序魯臣論禮,撫戎來遠晉卿諫君……………………… 413


    第一〇七章 魯獲附庸得失參半,陳叛楚盟進退兩難……………………… 417


    第一〇八章 一再進逼齊國滅萊,兩面討好鄭臣惹禍……………………… 420


    第一〇九章 宋逢天災魯遇人喪,齊無良相晉有賢臣……………………… 425


    第一一〇章 秦楚伐晉諸侯會吳,偪陽滅國侯伯封宋……………………… 430


    第一一一章 楚鄭伐宋諸侯伐鄭,鄭國內亂王卿爭權……………………… 433


    第一一二章 魯作三軍三分公室,鄭倚兩方兩面得罪……………………… 437


    第一一三章 魯君守禮周王求後,晉臣辭讓楚共謙謚……………………… 441


    第一一四章 士匄納言季札辭立,聯軍渡涇晉臣分歧……………………… 445


    第一一五章 君臣亂衛衛獻出亡,吳人敗楚楚康安民……………………… 449


    第一一六章 齊魯相爭邾莒從齊,宋臣效賢晉平立威……………………… 453


    第一一七章 聯軍伐齊荀偃遂願,魯臣紀功臧紇諫言……………………… 458


    第一一八章 子孔亂鄭靈公亂齊,諸侯和齊陳蔡自亂……………………… 462


    第一一九章 喪失底線咎由自取,常懷敬戒善惡有報……………………… 467


    第一二〇章 身死言立文仲不朽,智臨德上臧紇出亡……………………… 471


    第一二一章 晉臣不和黨同伐異,欒氏及禍根敗枝亡……………………… 475


    第一二二章 靈王阻水太子論史,單公敬讓叔向言德……………………… 480


    第一二三章 剛愎自用齊莊伐晉,陪臣作亂崔杼弒君……………………… 484


    第一二四章 君臣暗弱楚師無功,將士大度晉軍逞威……………………… 489


    第一二五章 內政混亂晏嬰韜晦,外交斡旋子產成名……………………… 493


    第一二六章 聯軍東進齊人求和,衛臣內應獻公復位……………………… 496


    第一二七章 鄭國伐陳子產獻捷,楚師攻鄭君臣退讓……………………… 501


    第一二八章 吳楚相爭吳王身死,楚秦聯兵晉國服眾……………………… 505


    第一二九章 楚臣晉用聲子諫言,守禮謙恭韓氏將興……………………… 509


    第一三〇章 晉卿爭田晉臣進諫,崔氏內亂崔杼身亡……………………… 513


    第一三一章 審時度勢南北彌兵,因言察志鄭卿賦詩……………………… 517


    第一三二章 濫賞錯罰宋平不明,朝覲奔喪魯襄如楚……………………… 522


    第一三三章 蔡無明主鄭有能臣,齊逐慶氏君行賞賜……………………… 527


    第一三四章 鄭宋遇災賢臣賑糧,出訪魯國季札觀樂……………………… 531


    第一三五章 晉平城杞魯國離心,王室有亂宋廷受災……………………… 535


    第一三六章 同室操戈鄭臣內鬥,中庸守禮子產當政……………………… 539


    第一三七章 仿建楚宮襄公去世,不毀鄉校子產理國……………………… 543


    第一三八章 諸侯再盟令尹遭議,叔孫有難趙武求情……………………… 547


    第一三九章 大夫爭女鄭國又亂,秦君逐弟楚尹篡位……………………… 553


    第一四〇章 楚篡晉弱吳興魯守,莒亂滕喪燕逃齊衰……………………… 557


    第一四一章 晉平染疾醫和論因,趙武身亡韓起出訪……………………… 561


    第一四二章 晏嬰論齊叔向論晉,君臣朝晉鄭伯朝楚……………………… 566


    第一四三章 晉允退讓平公納諫,楚合諸侯靈王驕縱……………………… 569


    第一四四章 魯國雨雹大夫論災,穆子不終季孫得勢……………………… 573


    第一四五章 晉楚聯姻薳氏進諫,子產改革鄭築刑鼎……………………… 577


    第一四六章 楚師侵吳勞而無功,靈王築臺奢靡甚過……………………… 580


    第一四七章 日食分野君卿殞命,夢筮相合衛國立嗣……………………… 585


    第一四八章 齊國伐燕子產息事,鄭臣不寧陳哀自盡……………………… 589


    第一四九章 晉君失德難逃其命,良臣箴言可解紛爭……………………… 593


    第一五〇章 齊臣相爭陳氏萌志,楚國圍蔡靈王種禍……………………… 596


    第一五一繼位晉昭登基,魯昭失禮公室愈卑……………………… 601


    第一五二章 鄭葬簡公晉滅肥國,魯有亂宰楚無明君……………………… 604


    第一五三章 臣子復仇陳蔡復國,楚靈自縊平王登基……………………… 609


    第一五四章 晉會諸侯齊魯順服,盟約貢賦子產陳情……………………… 613


    第一五五章 楚王安民莒國內亂,晉國克鼓天子樂憂……………………… 617


    第一五六章 進退有度子產論理,鄭卿賦詩韓起觀志……………………… 621


    第一五七章 魯徠邾郯郯君論官,晉滅陸渾周朝漁利……………………… 625


    第一五八章 異常天像四國火災,謹循人道子產斷事……………………… 629


    第一五九章 平王信讒錯殺伍奢,太子進藥致死許君……………………… 633


    第一六〇章 和而不同晏嬰進諫,仰人鼻息蔡國日衰……………………… 637


    第一六一章 華向發難作亂宋國,衛臣洩憤累及靈公……………………… 641


    第一六二章 宋國內亂華氏奔楚,邾魯紛爭叔孫守節……………………… 644


    第一六三章 發行重幣賤物害民,鑄造大鐘勞民傷財……………………… 648


    第一六四章 王朝內亂周室二分,吳楚相爭平王失策……………………… 653


    第一六五章 諸侯集會趙鞅問禮,鸜鵒來巢魯昭出奔……………………… 659


    第一六六章 齊魯交戰魯亂未息,敬王復位子朝奔楚……………………… 665


    第一六七章 吳國伐楚鱄諸刺僚,士鞅貪賄魯君受辱……………………… 669


    第一六八章 祁楊滅族晉風日壞,魏氏守德晉鑄刑鼎……………………… 673


    第一六九章 魯昭失位薨於乾侯,吳王侵楚問計伍員……………………… 678


    第一七〇章 吳越交兵晉史預言,成周築城宋薛齟齬……………………… 683


    第一七一章 楚相貪婪蔡唐離心,晉臣索賄會盟不果……………………… 687


    第一七二章 吳蔡興兵楚昭出亡,隨國庇楚包胥求秦……………………… 691


    第一七三章 秦國出兵楚昭回都,三桓衰落陽虎篡權……………………… 695


    第一七四章 晉失諸侯齊魯互攻,魯有亂臣三桓受挫……………………… 700


    第一七五章 齊晉交戰齊魯會盟,晉衛互攻魯齊交好……………………… 704


    第一七六章 鄭政不穩鄭殺鄧析,宋國內亂魯墮三都……………………… 709


    第一七七章 權臣相鬥晉國內亂,衛妃淫亂太子出奔……………………… 713


    第一七八章 朝會失禮魯國死君,世仇得復夫差逞志……………………… 717


    第一七九章 楚國伐蔡蔡國遷吳,齊衛援範晉鄭交戰……………………… 721


    第一八〇章 衛子辭嗣齊景遺禍,魯國火災季孫害嫡……………………… 726


    第一八一章 不禳不祀楚昭明理,絕地天通大夫論道……………………… 730


    第一八二章 畏強凌弱魯吳結盟,尊制誡子季婦守禮……………………… 734


    第一八三章 宋國滅曹齊悼被弒,鄭臣取禍晉國伐齊……………………… 739


    第一八四章 吳開邗溝艾陵敗齊,越豢吳人子胥殞命……………………… 743


    第一八五章 衛臣謀私孔子回國,吳晉會盟歃血爭先……………………… 747


    第一八六章 吳王爭霸霸權虛置,越國侵吳吳越媾和……………………… 751


    第一八七章 二宰相爭齊陳弒君,君臣反目向魋反叛……………………… 755


    第一八八章 陳臣不辱魯臣折齊,衛國內亂子路喪生……………………… 759


    第一八九章 難得安生衛莊被弒,不墮尊嚴楚臣論寶……………………… 763


    第一九〇章 孔子逝世魯哀致誄,孫勝亂國葉公定楚……………………… 766


    第一九一章 齊盟邾魯晉國制齊,楚防周邊越國犯楚……………………… 771


    第一九二章 審時度勢範蠡謀事,虛心納諫勾踐復國……………………… 775


    第一九三章 發動全民勾踐備戰,告祭伍員夫差自盡……………………… 780


    第一九四章 君臣反目衛侯出亡,景公辭世宋昭得立……………………… 785


    第一九五章 徒勞奔走哀公辭世,盛極而衰知氏滅亡……………………… 789


    尾 聲 名存實亡諸侯謝幕,實至名歸權卿登臺…………………………… 793


    後 記…………………………………………………………………………… 795


    參考書目………………………………………………………………………… 796

    在線試讀
    歷史上所謂春秋時期,始自西周滅亡、平王東遷之年前770年,一般以周敬王卒年為其下限前476年。因為此前481年,《春秋》記事結束,而史上所稱春秋時期,便源自《春秋》一書之名。春秋時期是一個禮壞樂崩、諸侯爭霸的時期,而此後的數十年間,戰國七雄之趙、魏、韓迅速崛起,三家分晉,齊國陳氏迅速壯大,最終代齊,大國紛爭,歷史進入了史稱戰國的時期。本書將以《左傳》為經,以《國語》《史記》等其他古籍為緯,並參考一些考古研究成果等,力圖比較全面地綜述歷史上的春秋時代。西周的滅亡雖然主要是因幽王亂制,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周亂像早已萌生。西周的敗亡與幽王恣肆暴虐的祖父厲王脫不開干繫。周為姬姓,厲王名?,是自周武王發建立西周王朝後的第十位王。古人往往將天像與人事聯繫起來看待,因此由厲王的一生追溯到他出生之年的天降之災。據南北朝瀋約注《竹書紀年》記載,孝王“七年鼕,大雨電,江、漢水”,附注曰“江、漢水,是年,厲王生”。周孝王七年,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西周紀年表》前878年;而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結果,孝王在位六年,其在位最後一前886年。前紀年均據範文瀾所定年表。瀋約所以注“是年,厲王生”,暗示厲王出生伴隨著天像反常,江河泛濫,六畜不寧。厲王並非無所事事的昏君,1978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的厲王?簋,其上銘文表明厲王是立志紹興周王室的。銘文曰:“王曰:有餘隹小子,餘亡康晝夜,經擁先王,用配皇天,簧黹朕心,施於四方。希餘以義士獻民,稱執先王宗室。”從銘文的落款可知,此簋制於厲王十二年前846年。然而厲王興國之舉,與王者之正道南轅北轍,為西周百姓帶來了災難,以至於日後的史書記載中,厲王隻留下了一個暴君形像。
    那麼,厲王當政究竟為周王朝及其子民帶來了哪些災難呢?厲王的暴政首先表現在王室專利方面。所謂專利,便是壟斷財物,與民爭利。周王治下的榮國,其國君榮公就追求壟斷國中的一切財物。他搜刮了百姓財物,自然可以用來討好厲王以求榮寵。據《竹書紀年》記載前857,便任用榮公為王朝重臣。據《國語·周語》記載,周大夫芮伯由此感嘆王室將會走向衰微。芮伯指出:“榮公隻知與民爭利,卻不知大難將至。利為百物所生,天地所載,如果有人壟斷,必定會遭禍害。百物所生、天地所成之物,天地間百物亦皆可取之,豈可壟斷?與民爭利引發眾怒,又不對禍難有所防備,以這種方法教王,王朝還能長治久安嗎?王者應當遵循中道,將天下之利散布於舉國上下,使神人百物均能獲利,無過亦無不及。即便如此布施,王者依舊要常懷畏懼之心,畏懼民情民怨。因此《周頌·思文》中贊頌後稷‘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便是言後稷文德,可配上天,以文德推行中道,可養育萬民。《大雅·文王》中所稱贊文王‘陳錫載周’,是言因文王美名天下傳揚,因此上天賜他光大周邦。正因為後稷、文王能廣施恩惠,知畏懼禍難,因此能承載周祚,延續至今。如今,王卻要學壟斷之法,豈能長久?匹夫專利,民眾尚且視之為盜寇,王者專利,天下還會有人歸順嗎?若任用榮公,王朝必會衰敗。”但厲王聽不進芮伯的諫言,一心效仿榮公專利,因此重用榮公,以行國政。據《竹書紀年》,但厲王繼位初年,建成夷宮,命卿士榮夷公主持落成典禮。可見厲王對榮夷公的重用。

    歷史上所謂春秋時期,始自西周滅亡、平王東遷之年前770年,一般以周敬王卒年為其下限前476年。因為此前481年,《春秋》記事結束,而史上所稱春秋時期,便源自《春秋》一書之名。春秋時期是一個禮壞樂崩、諸侯爭霸的時期,而此後的數十年間,戰國七雄之趙、魏、韓迅速崛起,三家分晉,齊國陳氏迅速壯大,最終代齊,大國紛爭,歷史進入了史稱戰國的時期。本書將以《左傳》為經,以《國語》《史記》等其他古籍為緯,並參考一些考古研究成果等,力圖比較全面地綜述歷史上的春秋時代。西周的滅亡雖然主要是因幽王亂制,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西周亂像早已萌生。西周的敗亡與幽王恣肆暴虐的祖父厲王脫不開干繫。周為姬姓,厲王名?,是自周武王發建立西周王朝後的第十位王。古人往往將天像與人事聯繫起來看待,因此由厲王的一生追溯到他出生之年的天降之災。據南北朝瀋約注《竹書紀年》記載,孝王“七年鼕,大雨電,江、漢水”,附注曰“江、漢水,是年,厲王生”。周孝王七年,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西周紀年表》前878年;而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結果,孝王在位六年,其在位最後一前886年。前紀年均據範文瀾所定年表。瀋約所以注“是年,厲王生”,暗示厲王出生伴隨著天像反常,江河泛濫,六畜不寧。厲王並非無所事事的昏君,1978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的厲王?簋,其上銘文表明厲王是立志紹興周王室的。銘文曰:“王曰:有餘隹小子,餘亡康晝夜,經擁先王,用配皇天,簧黹朕心,施於四方。希餘以義士獻民,稱執先王宗室。”從銘文的落款可知,此簋制於厲王十二年前846年。然而厲王興國之舉,與王者之正道南轅北轍,為西周百姓帶來了災難,以至於日後的史書記載中,厲王隻留下了一個暴君形像。


    那麼,厲王當政究竟為周王朝及其子民帶來了哪些災難呢?厲王的暴政首先表現在王室專利方面。所謂專利,便是壟斷財物,與民爭利。周王治下的榮國,其國君榮公就追求壟斷國中的一切財物。他搜刮了百姓財物,自然可以用來討好厲王以求榮寵。據《竹書紀年》記載前857,便任用榮公為王朝重臣。據《國語·周語》記載,周大夫芮伯由此感嘆王室將會走向衰微。芮伯指出:“榮公隻知與民爭利,卻不知大難將至。利為百物所生,天地所載,如果有人壟斷,必定會遭禍害。百物所生、天地所成之物,天地間百物亦皆可取之,豈可壟斷?與民爭利引發眾怒,又不對禍難有所防備,以這種方法教王,王朝還能長治久安嗎?王者應當遵循中道,將天下之利散布於舉國上下,使神人百物均能獲利,無過亦無不及。即便如此布施,王者依舊要常懷畏懼之心,畏懼民情民怨。因此《周頌·思文》中贊頌後稷‘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便是言後稷文德,可配上天,以文德推行中道,可養育萬民。《大雅·文王》中所稱贊文王‘陳錫載周’,是言因文王美名天下傳揚,因此上天賜他光大周邦。正因為後稷、文王能廣施恩惠,知畏懼禍難,因此能承載周祚,延續至今。如今,王卻要學壟斷之法,豈能長久?匹夫專利,民眾尚且視之為盜寇,王者專利,天下還會有人歸順嗎?若任用榮公,王朝必會衰敗。”但厲王聽不進芮伯的諫言,一心效仿榮公專利,因此重用榮公,以行國政。據《竹書紀年》,但厲王繼位初年,建成夷宮,命卿士榮夷公主持落成典禮。可見厲王對榮夷公的重用。


    厲王寵信榮公,與民爭利,自然會逐漸引發國人諸多非議,王卿召公因此勸諫厲王。厲王暴虐,非但不聽召公勸諫,反而重刑彌謗。厲王彌謗,成為厲王暴政的又一典型事件。據《竹書紀年》,厲王繼位第八年,開始監察彌謗。據《國語·周語》記載,厲王重用衛國巫師監察眾人,凡巫師所舉非議朝政之人,厲王一律誅殺。厲王為何任用巫師呢?可以想見,比起任用大臣監察,任用巫師監察更能震懾百姓,因為大臣隻能監察百姓表露的言行,而巫師則被認為可以參透人心。於是,據《國語》記載,國人非但不敢公開議論王朝是非,私下也不敢有所表露,相互見面,頂多隻敢以目光打個招呼。全國上下鴉雀無聲後,厲王感覺非常良好,高興地向召公道:“朕現在已經消除了各種非議,眾人都不敢隨便講話了!”召公回答道:“這隻是阻障了民間的議論,並非真正消除了各種非議。”召公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河流擁塞,堤壩崩潰,必多傷人;民言阻塞,民情激憤,必傷社稷。因此治水必須加以疏導,治民必須讓民眾發言,傾聽民聲。”召公又列舉先賢制定的古制勸告厲王,所謂天子聽政,就是要聽取方方面面的聲音,“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召公強調:“大地有山川,以宣地氣,一切財用由之所出;平原濕地行灌溉,衣食所需由之所生。民之有口,口之宣言,猶如宣地氣、導灌溉一樣,決定著社稷的興衰。行善,便是行民心之向,防敗,便是防民情之所背,這樣,纔能如地氣得以宣發,田地得以灌溉,纔能使國民豐衣足食,財用不竭。百姓心之所想,宣之於口,見之於行,又怎麼可以阻塞呢?若阻塞百姓之口,又能支撐多久呢?”


    向來忠言逆耳,厲王隻圖當下獲利,根本聽不進召公的忠言。召公為召康公之後,世襲王卿,老成謀國,德高望重,召公之言尚不能入厲王之耳,舉國上下便再無直言進諫之人。之後不過數年,厲王治下的國人,即王城中的民眾,便舉行暴動,起而反抗,致使厲王丟掉王位,倉皇出逃。國人之所以能有力量驅逐厲王,是因為國人是與周王室同宗或具有利害關繫之人,周制規定了他們的權利與義務,國人除了在王城與王畿居住、獲得俸祿與謀生獲利的權利外,在王室無法決定是否抵御外敵、是否遷都、立誰做王位繼承人等重大問題時,他們在國人大會上享有表決權;國人的義務是平時每年參加軍事演習,戰時成為王朝的作戰人員。正因為他們能參與政治表決,並擁有軍事經驗,因此國人造反,能趕走失去民心的厲王。據《竹書紀年》,厲王逃亡到彘邑,十四年後,崩於此地。彘邑在今山西省霍州市。


    根據《逸周書·謚法解》,“致戮無辜曰厲”。厲王殺人彌謗,是殺戮無辜,“厲”之謚號恰如其分。所謂謚號,是中國古代對國君的蓋棺論定。國君死後,臣子們要根據他生前的所作所為,對他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這種評價必須客觀公正,不誇功,不掩過,即便是新君也不能隨意改變眾臣公議的謚號。謚號是對於死者的輿論評價,使得一代代國君為避免死後的惡名,而注重自身德行;謚號更是對新君的警示壓力,提醒他應當如何修德為政,纔能避免使自己與子孫蒙羞的惡謚,在歷史上留下英名。擬定謚號不誇功是很難做到的,因為謚號不僅是對國君的評價,也暗含著對這一代臣子的評價,臣子很難避免自己的情感寄托。但在注重名位的春秋時代,從天子卿士到各國大夫,基本尚能遵循謚法的原則,比較尊重歷史事實,不為尊者隱諱。因此,盡管今天留存下來的歷史記載有限,我們尚能從謚號上了解一位天子或諸侯的生平概況。從厲王專利與厲王彌謗的歷史記載,可以使我們看到我國古代制度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古代聖賢在制度建設方面不可謂不盡心竭力,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連續性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王權最終決定一切的制度無法避免王朝的衰亡。古代聖賢制定的議政聽政規則是很全面、很有道理的,召公闡述的古制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之所以“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是因為公卿都是獲得周王封地之王親國戚與重臣,於情於理於職於責,都應當使所封之地的政事民情上達天聽;列士文武各有所長,各自為王差遣,勤勞王事,自應當將各自所見所聞傳達於天子。獻詩便是公卿列士使得下情上達的一種恰當形式。古代獻詩,除了用於祭祀天地祖宗的頌歌外,主要內容不是歌功頌德,而是表現民風,以利教化;陳述下情,以利政治;勸諫天子,以保善政。詩,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朗朗上口,雅俗共賞,不失禮儀;從內容上看,可言風俗,可陳民情,可敘可議,可諷可諫,因此是公卿列士進行陳述與規勸、並表現自身責任與纔識的十分恰當的方式。詩的這種陳情與諷諫功能,在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唐、宋時代,一直為士大夫階層所保持並光大,為後世留下諸多傳世詩篇。“史”,據《周禮·天官·宰夫》,“掌官書以贊治”。史官是負責保存前代與當代各類典籍文書與治理實例,為君王提供治國依據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特別是處置方式,是君王行政的重要參考。最初,統治者更多地是依靠巫祝占卜問神,作為處理各種事件的依據。逐漸地,關於歷代的典籍文書與治理實例的記載,以及關於事件因果聯繫的歷史記載逐漸增多,統治者可以不再一味依靠巫祝,而是更多地參照前人的處置方式。於是史官便逐漸獨立於巫祝,與巫祝共同承擔起為君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