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廣雅·博物館是什麼(陳建明、磯崎新、胡倩、楊曉、黃建成等行業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陳建明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事業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5985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59853
    作者:陳建明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首本以博物館為案例探討設計理念,全景呈現一座博物館誕生過程的圖書。
    以央地共建“8 3”博物館中的湘博為案例,探討記錄其近10年設計、建造進程及設計理念。
    博物館館長、建築師、展陳設計師等帶領讀者讀懂博物館,多角度感悟博物館是什麼。
    國內著名博物館學者陳建明及其團隊、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磯崎新及其中國合伙人胡倩、湖南省建築設計院集團執行總建築師楊曉及總經理趙勇、兩屆世博會中國館空間展陳設計中央美院黃建成團隊共同講述,從不同學科角度呈現他們心中的博物館是什麼。
    展現湘博“一體化設計”運作方式,為未來博物館的搭建提供方向。
    一個概念的出現到一座場館的落成,如何做到從一粒沙開始,到建築、園林、展陳,甚至文創等都有著湘博的精神和烙印?本書所展現的湘博一體化設計之路,從博物館學、建築設計、空間展陳設計等多個方面,為未來博物館的搭建提供了方向。
    揭曉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後故事,觀看你不知道的博物館。
    博物館除了辦展覽,還有哪些觀眾可以享有但卻常常忽略的功能?在人們看到不到的湘博幕後,那些沒有陳列在臺前的文物棲身於怎樣的環境之中?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濕尸”辛追夫人該如何保存和展出?馬王堆展廳裡神秘幽靜的風格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博物館如何運營,如何運輸和保護文物,如何策劃展覽、傳播文明,等等,都將在本書當中為您一一揭曉。
    生動論證博物館專業在場的必要性。
    從溫濕度控制,庫房分區及針對不同藏品的個性化設計,安防與消防,藏品裝卸及移動流線等方面,展現博物館專業引領博物館設計、建造、空間展陳後發生的一繫列反應。並講述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蓋蒂中心、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等數十座博物館的故事,讓讀者站在全球視角認識博物館,以及博物館專業對博物館的影響。

    編輯推薦一:

    本書賣點



    1. 首本以博物館為案例探討設計理念,全景呈現一座博物館誕生過程的圖書。


    以央地共建“8 3”博物館中的湘博為案例,探討記錄其近10年設計、建造進程及設計理念。



    1. 博物館館長、建築師、展陳設計師等帶領讀者讀懂博物館,多角度感悟博物館是什麼。


       國內著名博物館學者陳建明及其團隊、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磯崎新及其中國合伙人胡倩、湖南省建築設計院集團執行總建築師楊曉及總經理趙勇、兩屆世博會中國館空間展陳設計中央美院黃建成團隊共同講述,從不同學科角度呈現他們心中的博物館是什麼。



    1. 展現湘博“一體化設計”運作方式,為未來博物館的搭建提供方向。


    一個概念的出現到一座場館的落成,如何做到從一粒沙開始,到建築、園林、展陳,甚至文創等都有著湘博的精神和烙印?本書所展現的湘博一體化設計之路,從博物館學、建築設計、空間展陳設計等多個方面,為未來博物館的搭建提供了方向。



    1. 揭曉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後故事,觀看你不知道的博物館。


    博物館除了辦展覽,還有哪些觀眾可以享有但卻常常忽略的功能?在人們看到不到的湘博幕後,那些沒有陳列在臺前的文物棲身於怎樣的環境之中?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濕尸”辛追夫人該如何保存和展出?馬王堆展廳裡神秘幽靜的風格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博物館如何運營,如何運輸和保護文物,如何策劃展覽、傳播文明,等等,都將在本書當中為您一一揭曉。



    1. 生動論證博物館專業在場的必要性。


    從溫濕度控制,庫房分區及針對不同藏品的個性化設計,安防與消防,藏品裝卸及移動流線等方面,展現博物館專業引領博物館設計、建造、空間展陳後發生的一繫列反應。並講述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蓋蒂中心、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等數十座博物館的故事,讓讀者站在全球視角認識博物館,以及博物館專業對博物館的影響。


     


    編輯推薦一:


        博物館除了辦展覽,還有哪些觀眾可以享有但卻常常忽略的功能?國際競標是怎麼回事,湘博曾經還有哪些未被公開過的設計方案?在人們看到不到湘博幕後,那些沒有陳列在臺前的文物棲身於怎樣的環境之中?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濕尸”——有著東方睡美人之稱的辛追夫人該如何保存和展出?磯崎新為何要提到兩次“木乃伊的詛咒”,其金木水火土的設計隻是為附會中國文化還是另具深意?建築設計師是怎樣實現用8根極細的柱子支撐起1.2萬噸屋頂這個天馬行空的想法的?一場特展即將拉開帷幕,巨型的雕塑、繪畫作品是怎樣被運送進臨展廳的?T形帛畫裡的故事將被以怎樣的方式講述?馬王堆展廳裡神秘幽靜的風格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博物館到底是什麼?也許可以在這一個個故事裡找到答案。


     


    編輯推薦二:


        什麼是“一體化設計”?湘博告訴你如何從一粒沙開始,到建築、園林、展陳,甚至文創都可以擁有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甚至這本書也是湘博一體化設計鏈條中的一環。隨本書受訪者來一場設計之旅吧!與大師一起冥思苦想、探討、焦慮,時而在微觀世界裡穿梭遊走,考察每個細節是否都與一體化設計理念一致;時而抽離,以宏大視角審視整個項目是否還在理想的方向和軌道上前進。從設計師手稿,到末端的施工,中間是無比漫長、復雜的環節,前端的一個修改,就會引起蝴蝶效應,整個運作鏈條隨之劇烈變動。湘博幕後龐大繁復、鮮為人知的運作體繫就此揭開。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機遇,幸而有一群人舍得花力氣、下功夫,將這一切用數年時間討論、回憶並定格下來呈現給世人,將滿心對博物館的熱愛和對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關切深藏其中。


     

     
    內容簡介

        一座博物館是怎樣誕生的?本書以對談形式,全景式呈現湘博近10年設計、建設過程。陳建明、磯崎新、胡倩、楊曉、黃建成等行業領軍人物,從博物館學、建築設計、空間展陳設計等專業角度出發,講述由一個概念到一座場館的落成,如何做到從一粒沙開始,到建築、園林、展陳,甚至文創都有著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體化設計。本書通過剖析湘博設計建造過程,為專業人士提供生動樣本與可操作方案;同時通過國際競標、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築師的奇特遭遇、T形帛畫的展現、常設展的緊張籌備等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帶領讀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後。

    作者簡介

        陳建明:知名博物館學者,曾任湖南省博物館(現湖南博物院)館長、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席,從事博物館工作和博物館學研究近50年。曾主編“博物館學史譯叢”“美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管理叢書”,主持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建設,主導博物館功能設計,任新館陳列展覽總策劃。


     


        張小溪:原名張湘輝,資深媒體人,曾任湖南電視臺編導,《湖湘地理》主筆、主編,《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等多家刊物特約作者。現為獨立撰稿人、策展人。博物館愛好者,近年參觀100餘座博物館,觀展300餘場。

    目錄

    01 坐標 · 博物館館長說/1


    訪談者手記|博物館的主題/3


    文化坐標上的博物館/6


    訪談者手記|作為理想主義者的館長陳建明/7



    • 迷思:“不在場”的博物館專業/10

    • 定位:如何去建一座“真正的博物館”/21

    • 建博物館時需要觀照的“六大體繫”/28


    ◎ 博物館的收藏與研究體繫/28


    ◎ 藏品保護體繫/48


    ◎ 當代語境下的現代化傳播體繫/58


    ◎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體繫/62


    ◎ 基於自主學習的教學體繫/75


    ◎ 觀眾服務與觀眾參與體繫/92



    • 博物館思想的形成/113


    地理坐標上的博物館/121


    訪談者手記|城市如何對待公共文化機構/122



    • 博物館適合建在哪裡?/124

    • 選址的故事/133


    專業坐標上的博物館自主建設/141


    訪談者手記|願博物館界再無“交鑰匙工程”/142



    • 國際招標的故事/144

    • “6個”與“1個”,圖紙上的博物館/154


     


    02繫統 · 建築設計師說/173


    訪談者手記|博物館的建築/186


    建築設計方:藝術的力量/189


    訪談者手記|世界的磯崎新,


    而非“日本建築師”磯崎新/190



    • “鼎盛洞庭”:磯崎新打造的“森林中的博物館/197

    • 回到博物館的初/205


    ◎“木乃伊的詛咒”/205


    ◎博物館的分支與博物館建築類型的開始/208


    ◎博物館重要的是展示/213


    ◎幾萬人的流線:設計中的重中之重/235


    ◎公眾空間和展示空間的平衡/240


    ◎大屋頂是的立面/243


    ◎金木水火土,霧的升騰/249



    • 用“大建築繫統”來設計博物館/255


    ◎磯崎新的中國合伙人/255


    ◎永不停歇的預言家/258


    建築深化設計:錨固的力量/268


    訪談者手記|楊曉&趙勇,風格迥異的默契搭檔/269



    • 城市、歷史、文化三個維度上的博物館建築/273

    • 博物館超規範難題之解決/315


    博物館的一體化設計:集體的力量/325


    訪談者手記|你給這次一體化設計打多少分?/326



    • 為何需要一體化設計?/329

    • 以需求導向設計/332

    • 螺旋式上升的設計過程/339

    • 建築是否符合對博物館本質的理解/357


     


    03 視界·策展人與設計師說/373


    訪談者手記|博物館的展覽/379


    展陳內容策劃:博物館宣言/382


    訪談者手記|多樣的文化選的文化享受/383



    • 基本陳列:如何不做千篇一律的“地方史”/386


    ◎世界坐標中勾勒地方輪廓/386


    ◎人類學手法構築區域物質文化史/391



    • 博物館“特色產品”打造:以“馬王堆”為例/400


    ◎三個版本的“馬王堆”/400


    ◎主線與暗線交織講述馬王堆故事/412


    展陳設計:藝術介入/416


    訪談者手記|人與藏品之間的溝通與交互/417



    • 在藝術與設計間遊走的整合高手/419


    ◎空間信息傳播:做更主動的敘事空間設計/421


    ◎湘博:通過歷史與藝術介入鮮活的博物館/442


    ◎展陳提質新趨勢:公共藝術體繫的打造/450



    • 用藝術展的方式講述西漢故事/454

    • “湖南人”展陳設計的得與失/472


    臨時展覽:邊界與格局/481


    訪談者手記|一年2.8萬個臨展的繁榮與憂思/482



    • 關於臨展的N個問題/485


    ◎常設展會沒人看嗎?/485


    ◎臨展要有學科匹配的專業人員/489


    ◎博物館臨展要避免展覽館化/493


    ◎往前一步就是謬誤/498



    • 開幕大展:要具備的眼光/508


    ◎博物館本身是文化交融之所/508


    ◎策展人必須要有超越的東西/514


     


    04 生長·博物館的未來/523


    訪談者手記|等待一座博物館的生長/528



    • 打造一座鮮活的博物館/530


     


    後記 飄移的邊界/537

    前言
    一座博物館的代表性思維方式是什麼?
    2017 年 11 月 29 日那個微涼的雨天,我跟隨一萬多名觀眾擠進剛剛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時,斷不會去思考例如“建一座博物館的代表性思維”這種問題。長沙與這座城重要的文化建築,經過五年半閉館的漫長等待,久別重逢。嶄新的博物館,像一個尚未拉開幕布的劇場,每一個滿懷期待的人,都好奇迎面而來的將是什麼。嘗鮮時刻,理應前往,如此而已。我與大多數參觀者一樣,瞥
    了一眼通透的落地玻璃幕牆,乘電梯而上進入西漢的生活長卷,再去瞅了一眼湖湘的前世今生,懷抱著在展廳獲取的一點新知,盎然而歸。
    那個時候,我尚未聽說過“博物館學”,所了解與博物館關聯的詞語僅限於“文物”“考古”“歷史”“藝術”。雖然曾作為文化與地理類記者,跟隨考古隊去過發掘現場,旅行時也斷斷續續進過不
    少博物館,但我知道,我連博物館愛好者都算不上。漫不經心,浮光掠影,那不是真正地逛博物館。哪怕認真地看文物,未曾關注到其他維度的東西,未曾觀照博物館本體,那麼也猶如隻抓住了一個點,卻錯失了更重要的“線”與“面”。你對博物館了解的維度越多,獲得的就越多。這是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的。

    一座博物館的代表性思維方式是什麼?


     


    2017 年 11 月 29 日那個微涼的雨天,我跟隨一萬多名觀眾擠進剛剛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時,斷不會去思考例如“建一座博物館的代表性思維”這種問題。長沙與這座城重要的文化建築,經過五年半閉館的漫長等待,久別重逢。嶄新的博物館,像一個尚未拉開幕布的劇場,每一個滿懷期待的人,都好奇迎面而來的將是什麼。嘗鮮時刻,理應前往,如此而已。我與大多數參觀者一樣,瞥


    了一眼通透的落地玻璃幕牆,乘電梯而上進入西漢的生活長卷,再去瞅了一眼湖湘的前世今生,懷抱著在展廳獲取的一點新知,盎然而歸。


    那個時候,我尚未聽說過“博物館學”,所了解與博物館關聯的詞語僅限於“文物”“考古”“歷史”“藝術”。雖然曾作為文化與地理類記者,跟隨考古隊去過發掘現場,旅行時也斷斷續續進過不


    少博物館,但我知道,我連博物館愛好者都算不上。漫不經心,浮光掠影,那不是真正地逛博物館。哪怕認真地看文物,未曾關注到其他維度的東西,未曾觀照博物館本體,那麼也猶如隻抓住了一個點,卻錯失了更重要的“線”與“面”。你對博物館了解的維度越多,獲得的就越多。這是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的。


    在一個訪談中,操刀湖南省博物館建築設計的磯崎新大師說,湖南省博物館的解決方案濃縮了今後中國博物館的代表性思維方式,它能為其他博物館提供參考。從空間到展示,尤其是在從古到今這樣一個空間的連續與展品的連續上,是超越“Museum”的“Museum”,是“Museum·Plus”。這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一座博物館是怎麼建起來的?每個博物館該如何去尋求自己的“解決方案”?正確的代表性思維方式是怎樣的?建築設計師如何決定空間與外形?博物館人如何從庫房挑選文物,又如何講述故事?對於未來將要走進博物館的形形色色的人,設計者是如何為他們著想的?一座傳說中的“Museum·Plus”建成的背後,所有參與的人都扮演了什麼角色?他們彼此之間有怎樣的衝突與困境?而我走進一座博物館所感受到的模糊的舒適與不適,背後有怎樣清晰的邏輯構成?


    湘博,就是身邊好的研究樣本。了解了一座館,理論上,也就了解了更多的館。而湘博的原館長陳建明,也一直希望有一本書來講述他與團隊是如何思考設計一座博物館的。他初的設想是三


    本書,分別涉及博物館一體化設計的思想、建設、呈現,這也是本書的原點。探索這些並非易事。一座大體量博物館的建成需要成千上萬人協作,耗時數年,是專業綜合性極強的龐大作品。即使僅談


    設計,就涉及館方設計任務書、建築設計與建築深化設計、空間與展陳設計等。作為一個不具備專業背景的非親歷者,我隻能以不同角色從不同視角去探尋,將一個個碎片拼貼、連線。去日本衝繩拜


    訪磯崎新先生,在上海的建築工作室與胡倩交談,多的是在長沙本地及大理,同陳建明、李建毛、陳敘良、黃建成、楊曉、趙勇、何為、陳一鳴一一交流。為了避免內容過於龐雜,舍棄了很多本應訪談的人,比如VI(Visual Identity,視覺識別繫統)設計者,也是新館標志設計者韓家英老師等人,他們都是設計環節不可或缺的人。博物館是一幕時光巨制,在訪談裡我努力去窺一個概貌。原本隻是旁觀它,走近它,終自己可能也成了劇中之人,這是它的奇妙之處。


    訪談跨度長達近三年。當然它不是必須要這麼久,但在這斷斷續續拖延的時間裡,後我們的訪談方向發生了大的轉變。初,其實是局限在湘博本身的構想、設計、建設與終呈現,以及這個


    過程中的經驗、困境與遺憾。但隨著內容的深入,以及從將信將疑到真正認可了它的代表性,便試圖從一個點走向更廣闊的探討,希冀對它的思索能影響到未來更多博物館的建設。


    訪談開始時湘博已開館。我們關注一個新館,容易從具像的入手,比如矗立在那兒的建築,比如展廳的展陳。初,我是帶著表像的參觀印記,帶著普通人易有的質疑與挑剔,甚至帶著種種傳言去求證的。我們看到的是“結局”,從結局去追問,當事人可以跟你描述曾經的出發點,以及路途上轉過了幾道彎,對比起點與終點,發現有些依稀是初的樣子,有些早已面目全非。


    新館建設伊始,湘博在門口中歐貴賓樓頂架了一臺照相機,每天定時拍攝,一小時一張。存檔的兩萬多張原始圖片,是清晰的歷史。從當年老陳列大樓拆除開始,慢慢變成一個大坑,再從大坑裡立


    起鋼筋立柱,長成一棟新博物館,五年半時間嘩啦過去,看著一棟樓在兩萬多張照片裡是怎麼長起來的,確實充滿生命力帶來的震撼。


    能拍到的建設過程,隻是施工層面的事情。決定一個館的素、設計思想的生長與變化,都無法拍下。而生猛、有意味、有價值的,恰恰是這前期的思考、激蕩、博弈、求和。在這本訪談裡,我們更想回到湘博的“孕育”階段。它不被看見,但有價值。


    它是關於湘博的,又不僅是關於我們眼前這座博物館的。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座實體的湖南省博物館,同時有一座虛擬的湖南省博物館。我們試圖復盤到它的完美設想狀態,看看曾經人們想讓湖南擁有一座怎樣的博物館。這幾年,越來越多新博物館、美術館開館,去觀察它們的狀態與呈現所折射的博物館思想,再回頭看湘博初的設計思想,雖然已是十多年前的產物,可放在今天依舊是真


    正當代的、前沿的,真正符合博物館本質與發展方向的。


    在2021年的秋天,我看到長沙一位很資深的看展迷感慨長沙與上海的展覽差距,贊嘆上海西岸美術館開設的專門的兒童工作坊,工作坊不僅根據每個展覽專設了主題,而且所有桌、椅、洗手臺都貼心地設置成孩子們適用的高度。那一刻我很想告訴她,在你身邊有座博物館十多年前就設計了3000平米的教育中心,依據不同年齡孩子的身高設置了桌椅與洗手臺,以及有著專門的學生入口、學生流線等貼心細節。幾年前我是忐忑的,我不能判斷放到大的坐標中湘博是否是一座有標杆性質的博物館;如今我敢肯定,哪怕把觀察尺度放長,把地域擴大,這本訪談裡呈現的理念,每一處的初心與用心,都立得住。如果它具備這樣的普適性,那麼,當我們在談論初始的“虛擬”的湖南省博物館時,是試圖在談論未來更多的博物館。


    沒有一個博物館是完美的博物館。哪怕是虛擬的設想中的,也存在認知的局限,或者過於理想主義與書生意氣。現實的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了。它跟博物館館長的眼界與思維、當地經濟實力,甚至上級領導的觀念都深具關繫。一個地方能擁有一座怎樣的博物館,人為因素影響很大,誕生的時機很重要。背後皆有復雜的背景、多維的生態,博物館就在不斷的妥協與合作中終形成一個集合的生態載體。在湘博的案例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初的設計與終的呈現之間留下的遺憾的鴻溝,衰減與變形本就是常態。在跌宕起伏的劇情裡,我看到了做事的不易,也看到了堅持的力量,看到了參與者發光的底色與情懷,也看到了難免的局限與無奈。承認它的復雜,也承認它的不完美,就好。它們誕生在這個時代與這個城市,就有這個時代與城市的烙印,難以越過當下的種種,就當是宿命。從此我在看待每一個新館時有了更多的寬容,比如 2020 年開館的南方某省博物館新館,依舊是一座傳統的經典型博物館,從建築到展陳都鮮有突破,但在服務設置上已很完備,背後一定有它之所以是這個樣子的“土壤”。我會嘗試去想每座已建成的不完美的博物館與美術館背後,都有哪些屬於自己的“未建成”。


    “未建成”,是湖南省博物館主建築師磯崎新先生提出的著名概念。很多人誤以為他的意思是—未建成的纔是好的。並非如此。 他隻是認為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未建成的但非常有價值的設計,也是構成建築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建成”在某種含義上,是說它超越時代,此間不可能建成,但必將照耀未來。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陳建明館長應該深刻理解了“未建成”的深意。超越當下的設計,是難以百分百實現的,但初“法乎其上”的思考,值得被記錄與書寫。那些已建成博物館的“未建成”部分,留待他人討論與思考,或許對未來將建成的博物館會有所啟發。


    中國的博物館建設熱潮還在繼續。雖然西方博物館已經積累如此多可借鋻的經驗,我們本土實踐也日趨豐富,但根本的問題似乎依舊沒有解決。有人撰寫過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有數百個空空如


    也的博物館?》的文章,讓人心有戚戚。很多地方修建新的博物館,隻是因為當地“需要”一座博物館。人們的重心大多在蓋一座房子。至於博物館是什麼、當地需要怎樣一座博物館、博物館怎麼定位、


    藏品如何征集、未來如何運營、如何突出教育性與公共性等一繫列問題,在建館時很少有人思考。很多博物館在蓋好時,尚沒有博物館專業的人參與進去。這樣蓋起來的,隻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建築,也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在訪談中,陳建明館長常常充滿憂思。他想大聲地對主管者說,建一座博物館絕不隻是蓋一座房子。在看了國內諸多博物館後,我也有同樣的憂愁。我們共同的心願是,但


    願這本訪談可以給一些受托建設博物館而沒有經驗的人提供一個繫統的思路、一個明確的方向。湘博關於博物館的思考、一體化設計的實踐,可以給未來建館與用館的人一點啟發與經驗,盡量避開雷


    區。說到底,是要相信專業。專業的博物館需要交給專業的具備博物館學先進理念的人去做,將博物館涉及的各大體繫思考透徹再去設計與建設,纔能成就一座真正的博物館。


    聽上去這不過是常識。但有時候常識是何等珍貴與稀缺,執行更是艱難有加。


    我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也進行著常識的積累。其中一部分常識來自書中的訪談對像,他們有一個共性,即熱愛自己的事業,一生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他們所從事的博物館、建築、設計領域,決定了他們必須觀照廣闊的世界。他們專業、清醒、有趣,是對社會充滿責任感的理想主義者,又是對自己所處位置有清晰認知的人,不回避矛盾,也有自己的妥協。一個個充滿個性的人,時而尖銳,時而溫和,該自傲時自傲,該謙遜時謙遜,就這樣變得鮮活立體。其實初這本書是沒想做成訪談錄的,但終還是決定做成訪談錄,是因為訪談錄呈現的思想雖然不夠成體繫,也不一定完整,但可以足夠真實與坦誠。我隻是一個好奇的提問者,他們就坦然地坐在這兒,跟我耐心地說著並不宏大的故事。它是流動的、親切的。我喜歡這種流動中隱藏的力量,也想保留這份鮮活與坦誠。希望所有讀者也跟隨我而認識到更真實的他們。可以說,他們每個人都成為我開啟新學科的鑰匙。在時間的堆疊裡,博物館學的認知在不斷構築,對建築與展覽的理解也不斷變化。三年時間,心裡有一座博物館從廢墟中悄然建起。它從此成為我進入博物館的“認知工具”。與此同時,這三年,據不一定精確的統計,我走入博物館與美術館138次,看展超過 300 個,足跡遍及近 30 個城市。磯崎新先生在中國留下的建築我基本都去實地造訪過,也特地留意了近些年諸多建築大師在國內設計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築。做這個訪談,未必一定需要去看這麼多博物館。但有了這些觀察,我可以將訪談中現學的理論應用到各個場館與展覽,同時可以將湘博放在一個更大的坐標上去觀察、對比。作為一個行外人,也隻能靠這種笨拙的方法去接近博物館,而看到的種種現像,讓我更加確定訪談裡所提到的“繫統思考”在當下的價值。


    到今天,我可以確認我熱愛博物館,是一個真正的博物館愛好者。我既可以保持距離審視每一座抵達的博物館,又可以更快更深入地進入一座博物館、利用一座博物館,在其中獲得純粹的愉悅。這是這次博物館訪談之旅給我的饋贈。我相信每一位看完本書的讀者,在掌握了書中所涉及的體繫以及對博物館的理解後,都可以如我一樣獲得進入博物館的“認知工具”,從中得到加倍的樂趣。


    必須得承認,雖然有很多現實與體制的憂思,但博物館人的努力,我們也是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的。博物館之間的展覽與服務已相當“內卷”。越來越豐富的序列與形態出現在琳瑯滿目的展覽中,很多


    展覽不隻有圖錄、策展人導覽、語音講解,還匹配了一繫列講座,針對成人與兒童分別設計互動活動,有非常立體的呈現、闡釋、延伸。2021年長沙市博物館的法門寺地宮臨展甚至研發出相應的劇本殺,


    穿著古裝的玩家在展廳裡通關,不斷拓展著邊界。


    因為新冠疫情的阻隔,博物館也加快了網絡應用的步伐,隻要你有心了解,就會發現有無數便捷的途徑,可以讓你共享與博物館有關的一切。你可以坐在大理的院子中,看大英博物館的多位專家走進各個展廳講述他們的故事,可以聽許傑館長在大洋彼岸講述如何策展,也可以跟全國各地不同的愛好者分享同一個畫展二刷三刷後新發現的有趣細節。逛博物館成為日常後,生活變得極其寬廣且有質感。


    關於博物館的話題可以無窮無盡,一座博物館的建設與運營也無法窮盡。每天都有新的博物館開館,每天都有可能湧出新鮮的“玩法”。要聲明的一點是,我們並非沒有關注到新的東西,但是在這本訪談中想呈現的,是趨於本質與核心的一些話題,它們不時髦,甚至看著有些“守舊”與不合時宜,但這是基於陳建明館長等人對博物館界的一種提醒。無論擁有多少花樣,終一定要記得,什麼是博物館,什麼是博物館展覽,體繫如何建立,這是基石中的基石。基石穩固,纔可以更加放開去“玩”,而不會迷失。這也是本書明明是講一座博物館如何設計與建設,後卻定名“博物館是什麼”的緣由。


    一座博物館從設想、設計到建成,是一個不斷衰減的過程。一本訪談錄所能呈現的又不及百一,而從設想、架構到出版,也是一個不斷衰減的過程。我不能完整呈現設計者們的想法,甚至不可能


    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終,隻能接受這種衰減。還好,裡面有很多真正的思想,但凡未來,它能給任何人一些啟發,給任何一座新建博物館一些方法,它就是值得的。


    希望未來我們每一座博物館,都面目清晰,溫暖堅定。


    希望每一座城市的人們,都能擁有自己真正的博物館。


    熱烈擁抱,盡情享受。


    張小溪


    2021 年 11 月於大理


     

    媒體評論
    次有機會走進一座中國“8 3”博物館的幕後,聽館長、設計師、策展人說“他們的建館故事”。如今,中國有6000多座博物館,博物館是什麼?每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回答。如何建一座博物館?這本對話錄無疑是“個喫螃蟹的”。陳建明說:建設一個博物館要考慮“六大體繫”,湘博一定要有孩子們的綠色通道,一定要有小學生放書包的地方。這句話感動了無數觀眾,更深深打動了我。
    上海大學教授,人類學家、博物館學家,哈佛燕京學者、福布萊特學者 潘守永

    這座博物館的建設不僅賡續了湖湘歷史,重啟了掩藏於地下的古老文化寶藏,同時展示了建設者擦拭世俗偏見的灰塵,顯露出睿智的微光與探索古今同輝的勇氣。博物館是什麼?是人們認知自然、認知自我的場所。在這裡可以得到知識的啟發、思想的啟蒙、生命的啟示。
    ——北京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首都博物館原館長 韓永

    次有機會走進一座中國“8 3”博物館的幕後,聽館長、設計師、策展人說“他們的建館故事”。如今,中國有6000多座博物館,博物館是什麼?每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回答。如何建一座博物館?這本對話錄無疑是“個喫螃蟹的”。陳建明說:建設一個博物館要考慮“六大體繫”,湘博一定要有孩子們的綠色通道,一定要有小學生放書包的地方。這句話感動了無數觀眾,更深深打動了我。


    上海大學教授,人類學家、博物館學家,哈佛燕京學者、福布萊特學者 潘守永


     


    這座博物館的建設不僅賡續了湖湘歷史,重啟了掩藏於地下的古老文化寶藏,同時展示了建設者擦拭世俗偏見的灰塵,顯露出睿智的微光與探索古今同輝的勇氣。博物館是什麼?是人們認知自然、認知自我的場所。在這裡可以得到知識的啟發、思想的啟蒙、生命的啟示。


    ——北京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首都博物館原館長 韓永


     


    此書可以進入中國博物館學百年百部名著之一,開卷必將受益匪淺。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史吉祥


     


    辦博物館不是趕時髦做分包商,而是要擁有創造知識與情懷的能力。本書以對話體的隨和口吻,展示了湘博一線工作者們的行業經驗,從藏品、運營、建築、選址、教育等多個方面,為未來博物館如何搭建“造血機制”指明了方向。“網紅化”之外,須有正道,本書將是博物館行業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基石。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青年作家 瀋辛成


     


    博物館是什麼?這似乎是一個既抽像又具體的存在。它可以是跨越古今的文化遺產,它可以是作為城市地標的建築,它可以是市民知識共享的社交平臺,它可以是精美絕倫的陳列展示……從這本書中你可以通過一位50餘載深耕博物館行業的資深博物館學家和館長的視角,讀懂博物館和感悟博物館,他見證了湖南省博的文化成就,也揭示了博物館物與人關繫的歷史源流,並提出未來希冀。我相信博物館內的人從中一定能找到共鳴和歸宿,而博物館外的人一定能發現樂趣與智慧。


    ——上海晨光學者,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講師,


    國際博協研究與交流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思怡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