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089-1579
    【優惠價】
    681-987
    【作者】 戴陸園,劉旭,黃興奇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民族文化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ISBN】97870303598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30359810
    作者:戴陸園,劉旭,黃興奇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2月 

        
        
    "

    編輯推薦
    本書以雲南15個特有少數民族,哈尼族、傣族、基諾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和獨龍族為主線,以民族農業生物資源和傳統知識為對像,在訪談和實地調查、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介紹了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及其農業生物資源的概況,以及各民族主要居住地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主要農事活動、生產習俗和管理利用農業生物資源的方法,闡述了各特有少數民族所擁有的特有、特優、特用農業生物資源數量及主要特性,論述了農業生物資源的作用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本書可以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研究者,作物種質資源、作物育種、民族植物學方面的高等院校師生和農業科技決策者的重要參考書。

     
    內容簡介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以雲南15個特有少數民族:哈尼族、傣族、基諾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和獨龍族為主線,以民族農業生物資源和傳統知識為對像,在訪談和實地調查、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介紹了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及其農業生物資源的概況,以及各民族主要居住地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主要農事活動、生產習俗和管理利用農業生物資源的方法,闡述了各特有少數民族所擁有的特有、特優、特用農業生物資源數量及主要特性,論述了農業生物資源的作用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作者簡介
    戴陸園,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目錄
    前言
    章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及其農業生物資源調查概況1
    節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2
    第二節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生物資源的調查概況21
    參考文獻39
    第二章哈尼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41
    節哈尼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43
    第二節哈尼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49
    第三節哈尼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55
    第四節哈尼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74
    第五節哈尼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76
    第六節哈尼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83
    參考文獻89
    第三章傣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90前言
    章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及其農業生物資源調查概況1
    節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2
    第二節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生物資源的調查概況21
    參考文獻39
    第二章哈尼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41
    節哈尼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43
    第二節哈尼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49
    第三節哈尼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55
    第四節哈尼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74
    第五節哈尼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76
    第六節哈尼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83
    參考文獻89
    第三章傣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90
    節傣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92
    第二節傣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104
    第三節傣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114
    第四節傣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133
    第五節傣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136
    第六節傣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139
    參考文獻143
    第四章基諾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144
    節基諾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145
    第二節基諾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147
    第三節基諾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153
    第四節基諾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161
    第五節基諾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163
    第六節基諾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165
    參考文獻169
    第五章布朗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170
    節布朗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171
    第二節布朗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177
    第三節布朗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182
    第四節布朗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198
    第五節布朗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202
    第六節布朗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207
    參考文獻211
    第六章佤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213
    節佤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215
    第二節佤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223
    第三節佤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231
    第四節佤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263
    第五節佤族累積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267
    第六節佤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272
    參考文獻279
    第七章拉祜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280
    節拉祜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281
    第二節拉祜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291
    第三節拉祜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300
    第四節拉祜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321
    第五節拉祜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323
    第六節拉祜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326
    參考文獻328
    第八章德昂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330
    節德昂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333
    第二節德昂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336
    第三節德昂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341
    第四節德昂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358
    第五節德昂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359
    第六節德昂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365
    參考文獻369
    · iv ·第九章景頗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370
    節景頗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371
    第二節景頗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381
    第三節景頗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388
    第四節景頗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412
    第五節景頗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418
    第六節景頗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424
    參考文獻428
    第十章阿昌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429
    節阿昌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431
    第二節阿昌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434
    第三節阿昌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438
    第四節阿昌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457
    第五節阿昌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459
    第六節阿昌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464
    參考文獻468
    第十一章白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469
    節白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470
    第二節白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482
    第三節白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487
    第四節白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520
    第五節白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527
    第六節白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535
    參考文獻539
    第十二章普米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541
    節普米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543
    第二節普米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547
    第三節普米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551
    第四節普米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564
    第五節普米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569
    第六節普米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574
    參考文獻580
    第十三章納西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581
    節納西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582
    第二節納西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586
    第三節納西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591
    第四節納西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602
    第五節納西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604
    第六節納西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607
    參考文獻610
    · v ·第十四章傈僳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611
    節傈僳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613
    第二節傈僳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618
    第三節傈僳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624
    第四節傈僳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645
    第五節傈僳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647
    第六節傈僳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652
    參考文獻658
    · v ·第十五章怒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659
    節怒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660
    第二節怒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667
    第三節怒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673
    第四節怒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682
    第五節怒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684
    第六節怒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690
    參考文獻696
    第十六章獨龍族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其傳統文化知識697
    節獨龍族的生活和生產環境698
    第二節獨龍族的農事活動及其生產生活習俗703
    第三節獨龍族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708
    第四節獨龍族的“三特”農業生物資源719
    第五節獨龍族積累的農業生物資源傳統文化知識722
    第六節獨龍族社會經濟發展與農業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724
    參考文獻728
    彩圖· vi ·· vii ·· ii ·
    在線試讀
    章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及其農業生物資源調查概況章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
    及其農業生物資源調查概況雲南是現今世界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之一。雲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擁有長達4060km的邊境線,位於全球三大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具有地理生態環境復雜、氣候類型多樣、生物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特有少數民族多、民族傳統文化豐富等特點。境內海撥高差懸殊(76?4~6740m),高山、深谷與山間盆地相間,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7種氣候類型交錯分布。這種特殊的地理及生態形成的若干“地理隔離”和“生態隔離”的生境導致了生物的“生殖隔離”,限制了其“基因交流”,從而賦予這塊土地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和大量特有珍稀屬種。同時,北面有青藏高原庇護,雲南受第四紀冰川的影響甚微,使這塊土地成為不同地質時期“生物的避難所”,致使各個地質時期的眾多生物物種得以保存下來[1]。所以,雖然全省土地面積隻有39?4萬km2,占全國土地面積的4?1%,卻擁有全國60%以上的動植物資源種類,被譽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全省共有26個世居民族,2010年年底總人口459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3;在25個少數民族中,有16個跨境民族及15個特有少數民族:哈尼族、傣族、基諾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獨龍族,人口616?8萬人。其中白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獨龍族和普米族6個雲南特有少數民族較集中生活的滇西北地區,雖然其土地面積僅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0?8%,卻擁有全國1/3左右的高等植物和動物種數,被世界公認為是全球景觀類型、生態繫統類型和生物物種豐富、特有物種集中的地區,中國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區和物種基因寶庫,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2~5]。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傳統文化。各民族在長期管理、利用各種生物資源的生存實踐過程中,通過自然和人為作用選擇和保留了極其豐富而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主要包括作為當地民族食物、醫藥、染料、服飾等來源的糧食、油料、藷類、蔬菜等作物及果樹、藥用植物、野生菌類、部分畜禽等動植物資源。章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及其農業生物資源調查概況章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
    及其農業生物資源調查概況雲南是現今世界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之一。雲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擁有長達4060km的邊境線,位於全球三大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具有地理生態環境復雜、氣候類型多樣、生物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特有少數民族多、民族傳統文化豐富等特點。境內海撥高差懸殊(76?4~6740m),高山、深谷與山間盆地相間,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7種氣候類型交錯分布。這種特殊的地理及生態形成的若干“地理隔離”和“生態隔離”的生境導致了生物的“生殖隔離”,限制了其“基因交流”,從而賦予這塊土地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和大量特有珍稀屬種。同時,北面有青藏高原庇護,雲南受第四紀冰川的影響甚微,使這塊土地成為不同地質時期“生物的避難所”,致使各個地質時期的眾多生物物種得以保存下來[1]。所以,雖然全省土地面積隻有39?4萬km2,占全國土地面積的4?1%,卻擁有全國60%以上的動植物資源種類,被譽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全省共有26個世居民族,2010年年底總人口459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3;在25個少數民族中,有16個跨境民族及15個特有少數民族:哈尼族、傣族、基諾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獨龍族,人口616?8萬人。其中白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獨龍族和普米族6個雲南特有少數民族較集中生活的滇西北地區,雖然其土地面積僅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0?8%,卻擁有全國1/3左右的高等植物和動物種數,被世界公認為是全球景觀類型、生態繫統類型和生物物種豐富、特有物種集中的地區,中國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區和物種基因寶庫,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之一[2~5]。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及傳統文化。各民族在長期管理、利用各種生物資源的生存實踐過程中,通過自然和人為作用選擇和保留了極其豐富而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主要包括作為當地民族食物、醫藥、染料、服飾等來源的糧食、油料、藷類、蔬菜等作物及果樹、藥用植物、野生菌類、部分畜禽等動植物資源。
    在栽培、管理和利用的農業生物資源方面,雲南省擁有主要栽培植物500餘種,重要野生近緣植物600餘種,是我國3種野生稻、金荞麥(Fagopyrum cymosum L?)等國家重點保護農業野生資源的主要產地之一;是亞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荞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甘蔗(Saccharum sinense Roxb?)等主要糧經作物的起源地或多樣性中心。此外,雲南還是蠟質玉米、雲南小麥亞種(Triticum aestivum ssp? yunnanense King,當地稱“鐵殼麥”)等農作物的次生起源中心。在世界上已命名的18個種、2個亞種和2個變種的荞麥資源中,雲南分布有12個種、2個亞種和2個變種,占世界荞麥種數的2/3以上[6~8]。已報道的雲南野生菌類資源1100多種,占全國2/3強,居全國之首。已確定有藥用價值或功能的藥用植物多達6559種,占全國的51%,是著名的“藥材之鄉”。雲南飼養的畜禽動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版納微型豬、貢山獨龍牛(大額牛)、龍陵黃山羊和雲龍矮腳雞等特有畜禽資源。我國農業生物資源的調查、收集與保存研究,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自20世紀50年代起,特別是在80年代,開展過多次針對某些特殊地區的大規模的農業生物資源調查與收集工作,使我國國家種質庫(圃)保存的各類農業生物資源總數達到了40餘萬份,進入了世界生物種質資源保存數量較多的大國行列。由於受交通條件和科技投入限制,過去的農業生物資源調查工作對於邊遠、貧困和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重視不夠,這些地區已被公認是目前農業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但是,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迅猛發展,各種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普及、推廣與應用,當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旅遊業的發展壯大,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傳統農業耕作制度的變革,當地民族飲食結構的改變與外來文化的滲透,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正面臨被大量丟棄或消亡的威脅,農業生物資源的傳統文化知識也處於被淡忘的危險境地。有鋻於此,2006年開始,國家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資助開展“雲南及周邊地區農業生物資源調查(2006FY110700)”項目,次年,雲南省科技廳科技創新強省計劃資助實施“雲南農業生物資源調查與共享平臺建設(2007C0219Z)”項目。在對以上兩個項目調查資料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綜合15個特有少數民族相關文獻資料,編寫形成本書。
    節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簡介
    雲南省有世居民族26個,即漢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藏族、德昂族、基諾族、水族、蒙古族、滿族和獨龍族。2000年普查人口總數4236多萬人,25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1415?3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41%,僅次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雲南特有少數民族有15個,即哈尼族、傣族、基諾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白族、普米族、納西族、傈僳族、怒族和獨龍族, 除了白族和獨龍族隻有全國該民族80%左右的人口在雲南外,其餘13個特有少數民族95%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雲南(表1?1)。其中,還有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和獨龍族7個民族為人口較少民族,占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31?8%,雲南省為全國人口較少民族多的省份。表1?12000年雲南特有少數民族人口及其主要聚居區 (單位:萬人)民族〖〗全國該
    少數民族
    人口〖〗雲南省該
    少數民族
    人口〖〗占全國
    該民族人
    口比例/%〖〗占雲南省
    總人口
    比例/%〖〗主要聚居區阿昌族〖〗3?3936〖〗3?3519〖〗98?77〖〗0?079〖〗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梁河縣)白族〖〗185?8063〖〗150?5644〖〗81?03〖〗3?554〖〗麗江市玉龍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和瀘水縣,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和鶴慶縣)布朗族〖〗9?1882〖〗9?0388〖〗98?37〖〗0?21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景洪縣),臨滄市(雙江縣、永德縣、雲縣和耿馬縣),普洱市(瀾滄縣、墨江縣)傣族〖〗115?8989〖〗114?2139〖〗98?55〖〗2?696〖〗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臨滄市(耿馬縣),普洱市(孟連縣、景谷縣),玉溪市(新平縣)德昂族〖〗1?7935〖〗1?7804〖〗99?27〖〗0?042〖〗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臨滄市(鎮康縣)獨龍族〖〗0?7426〖〗0?5884〖〗79?24〖〗0?01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哈尼族〖〗143?9673〖〗142?4990〖〗98?98〖〗3?364〖〗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陽縣和綠春縣),普洱市(墨江縣、江城縣、鎮沅縣和寧洱縣),玉江縣)基諾族〖〗2?0899〖〗2?0685〖〗98?98〖〗0?049〖〗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景頗族〖〗13?2143〖〗13?0212〖〗98?54〖〗0?307〖〗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芒市、瑞麗市、盈江縣和梁河縣)拉祜族〖〗45?3705〖〗44?7631〖〗98?66〖〗1?057〖〗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普洱市(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臨滄市(雙江縣和臨翔區)納西族〖〗30?8839〖〗29?5464〖〗95?67〖〗0?698〖〗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寧蒗縣和永勝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香格裡拉縣)怒族〖〗2?8759〖〗2?7738〖〗96?45〖〗0?066〖〗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貢山縣、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普米族〖〗3?3600〖〗3?2923〖〗97?99〖〗0?078〖〗麗江市(玉龍縣、寧蒗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和瀘水縣)傈僳族〖〗63?4912〖〗60?9768〖〗96?04〖〗1?440〖〗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蘭坪縣、福貢縣、貢山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佤族〖〗39?6610〖〗38?3023〖〗96?57〖〗0?904〖〗臨滄市(滄源縣、雙江縣、鎮康縣和永德縣),普洱市(瀾滄縣、西盟縣)合計〖〗661?7371〖〗616?7812〖〗〖〗〖〗
    一、 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的遷徙、語言文字與人口分布〖1〗(一)雲南特有少數民族族源及遷徙
    大多數史學家和民族語言學家都認為,雲南省的15個特有少數民族相互之間曾有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他們認為這15個雲南特有少數民族為中國古代氐羌、百越和百濮三大族群的後裔(表1?2),即這三大族群歷經幾千年的民族融合和分化後逐漸形成了現今雲南省的15個特有少數民族。其中,遷自中國南方的百越族群[9]演變成了傣族,雲南土著民族百濮族群[9,10]演化成了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9,10];而來自中國古代甘肅、青海黃河和河湟地區的氐羌族群則形成了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諾族和獨龍族[10]。但除傣族發源於百越族群,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源自百濮族群已有統一觀點外,另外11個特有民族的族源尚有諸多爭議。
    1?雲南土著——古百濮族群後裔的遷徙
    (1)布朗族。自稱布朗族、幫族、阿瓦族、阿爾瓦族、伊瓦族、佤族和翁拱族等,為中國西南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之一,源自春秋戰國時前77前221年)分布在滇西瀾滄江和怒江流域等地的“百濮”族群一支[11]。
    秦漢時期,“百濮”族群的居住區與春秋戰國基本無前109年(封二年),西漢置益州郡,下轄惜唐(保山)、不韋(保山以南)等時,他們的活動區域已受西漢王朝統治。69年(東漢永平十二年),漢設永昌郡時,他們主居在永昌郡西南、南和東南部,即今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德宏州)南部及瀾滄江流域、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西雙版納州)一帶。此時,他們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受外來民族統治階級的壓迫,頻繁遷徙。但他們大規模地遷徙始於李恢遷數千濮人至祥雲、滇池一帶。西晉時,永昌濮人一部南遷鎮康、鳳慶和臨滄一線。唐時,布朗族先民“樸子蠻”生活在北靠中甸(今香格裡拉縣)和維西,西抵怒江西岸,南達西雙版納的廣大地區,並受南詔國政權(738~937年)統治。隋唐後,布朗族先民被稱“撲子”、“撲”、“蒲滿”和“蒲人”等。宋時,布朗族先民受宋大理國(938~1253年)統治。大理國後被“金齒白夷”(傣族先民)所據,原居大理的濮人和窩尼(現哈尼族)被迫再度南遷。這時“蒲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瀾滄江以西,直指伊洛瓦底江、明、清時期稱布朗先民“蒲蠻”。明設順寧府,即今鳳慶縣、臨翔區和雙江縣一帶,以蒲頭人充任土知府。隨後,居滇南的部分蒲人發展成現代布朗族。
    (2)德昂族。德昂族也是中國西南邊陲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源自古代濮人[12],大約11世紀前後,從古濮人中分化並形成單一民族,自稱“德昂”。“昂”在德昂語中意為“岩洞”,“德”為尊稱附加語。相傳,德昂族祖先曾居山洞。因此,“德昂”自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德昂族先民居岩洞的歷史。唐宋時,德昂族先民被稱“茫蠻”、“撲子蠻”和“望苴子明時被稱“金齒”、“蒲人”;清時稱“崩龍”。他們現有“別列”、“汝買”和“汝波”三大支繫。其居住區的當地漢族常根據德昂族婦女服飾,分別稱“別列”為“紅崩龍”、“汝買”為“黑崩龍”、“汝波”為“花崩龍”。
    他們的遠古祖先前2世紀就已居住在怒江兩岸。據傳,他們的祖先發祥於今德宏州芒市一帶。因此,他們的古代祖先主居今德宏州壩區,經營稻作和茶葉,先後臣服於漢、晉王朝及南召、大以後成為當地傣族土司中期,當地傣族封建領主勢力的侵奪和壓迫,迫使他們或逃亡山區,或遷至今鎮康縣。至清時,他們主要分布在永昌(今保山、德宏)、順寧(今鳳慶縣、臨翔區、雙江縣)及與緬甸交界的地區。(3)佤族。自稱佤、布饒克、阿佤和勒佤等,他稱有拉、本人、阿佤和佧佤等,史載哈喇、哈瓦和卡瓦等,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他們源自唐時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東、西兩岸,北達今德宏州和保山市一帶,南及今緬甸景棟和泰國清邁地區,從“濮人”中分化出來的“望蠻”或“望人”[13,14]。2?古百越族群後裔——傣族的遷徙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1世紀的漢籍中已有關於傣族的歷史記載,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和傣繃等[15~17]。漢時稱傣族先民為滇越、撢,與當時福建閩越、廣州南越、廣西及越南北部西甌越和駱越、兩廣揚越、皖南及贛湘東部山越、浙江大越、於越和甌越統稱“百越”或“百粵”;魏晉時稱僚、鳩僚、越、濮;唐、宋稱金齒、黑齒、、明稱白夷、擺夷和百夷等。1949年後定名為“傣族”。人們通常把吸收漢文化較多、近似漢族的傣族稱為漢傣,訛傳“旱傣”,而把保持較多本民族特點的傣族稱“水傣”。後者主要分布在今西雙版納、孟連和瑞麗等地。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