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化之根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戴有山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ISBN】97875130470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3047050
    作者:戴有山

    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6月 

        
        
    "

    編輯推薦
    文化戰爭既各國利用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對他國進行文化輸出的一場無形的戰爭.而軟實力是近年來風靡國際關繫領域的*流行關鍵詞,它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文化軟實力國際關繫的看法,使人們從關心領土、軍備、武力、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域擴張、軍事打擊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關注文化、價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仔細翻閱中國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國人與現代中國人,在性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到了現當代,國人的根性更是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源頭的中國人,品清晰,人完整,春秋戰國時的中國人具有尚武精神,但崇尚儀,不論男女,都以高大健碩為美。當時的貴族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但盡管武鬥也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之上。但演化至明清以後,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沒有創造力......我們需要找回源頭的文化的根本,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根,從而找回文化自信。文化的根本,簡單來說是“木下為本,本為下根”。根深深地扎入土地之中,吸取一棵樹所需要的養分,使它生長得枝繁葉茂。我們的文化也應深深地扎根於中國的土地,吸取中國人世世代代的生存經驗、發展智慧、精神信仰和審美情趣,從而生長得枝繁葉茂。文化的根基,是指一棵大樹要根基牢固,經受風吹雨打不動搖、不倒伏。這就是說我們的文化使我們站牢腳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堅強挺撥,歷以磨難而彌堅。文化的根脈,說的是血脈相傳,並且使生命繁衍。中國文化緊緊貼近大地之母,生生不息,廣泛包容,使中華民族不斷繁衍成為世界上*有份量的民族之一。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明之根(探尋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思想之根(給予人類在艱難中生存的勇氣,引領人類進入精神的高地)、戰爭之根(戰爭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類社會的持久和平)、科技之根(科技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文化之爭(苦難深痛的近代中國)、復興之門(踏向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六個不同的視角,從文化的源頭切入到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從文化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時代特征入手,闡述文化的歷史根源性;以對世界文明的發源研究為起點,*終落實到探索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書適合大眾閱讀,可用作培訓教材、輔助讀本、參考用書,等等。
    作者簡介
    戴有山,1973年出生於南京。管理學博士,中國傳統文化學術型研究專家,世界問題研究專家,公共文化研究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學者。2006年轉業後任北京市委宣講家網站執行副總編、2012年調任中宣部全國宣傳干部學院,2014年調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專職學者。專職從事國家文化安全、文化強國戰略、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文化大數據的發展與趨勢、中西文化比較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主持並參與三項國家“十三五”規劃,著有本社出版的《文化戰爭》、長篇軍旅小說《魂歸之門》,編著電視劇劇本《商戰軍魂》《商戰生死線》和電影劇本《紅色通緝令》。
    目錄
    部分文明之根
    (探尋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
    章史前文明時代——探索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
    1.史前文明的斷想(不是神話的神話)
    2.史前文明的發現
    3.史前文明的飛躍(語言的產生和使用)
    第二章人類文明的啟蒙——原始文明時代
    1.以采獵為生存方式的原始文明的演變
    2.原始文明的神話與實踐起源
    3.開啟人類文明啟蒙之“火”
    4.舊石器時代的世界文明的代表
    5.原始文明的飛躍
    第三章人類文明的形成——農業文明時代
    1.農業文明開啟人工生產並利用生命物質的文明

    部分文明之根


    (探尋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


    章史前文明時代——探索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


    1.史前文明的斷想(不是神話的神話)


    2.史前文明的發現


    3.史前文明的飛躍(語言的產生和使用)


    第二章人類文明的啟蒙——原始文明時代


    1.以采獵為生存方式的原始文明的演變


    2.原始文明的神話與實踐起源


    3.開啟人類文明啟蒙之“火”


    4.舊石器時代的世界文明的代表


    5.原始文明的飛躍


    第三章人類文明的形成——農業文明時代


    1.農業文明開啟人工生產並利用生命物質的文明


    2.脫離蒙昧時代的標志


    3.人類進步的根動力


    4.農業文明推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


    5.農業文明中的技術革命


    6.中華文明在次文明發展中強勢崛起(築牢數千年輝煌的根基)


    第四章人類文明的發展——工業文明時代


    1.工業文明啟蒙的標志


    2.西方在工業文明中快速崛起


    3.中國在工業文明發展中痛失機遇——數百年落後的緣由


    4.工業文明的飛躍


    5.工業文明快速發展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威脅


    第五章人類文明的飛躍——信息文明時代


    1.信息文明的起點:物理文明


    2.人類社會第四次信息革命


    3.信息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推動力


    4.信息文明的時代價值


    5.信息文明與人類文明發展方向


    第二部分思想之根


    (給予人類在艱難中生存的勇氣,引領人類進入精神的高地)


    第六章西方思想的起源以及對世界文明的影響


    1.古希臘文明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礎


    2.古希伯來文明的宗教思想


    3.古羅馬法制文明發展為近代的法制思想


    第七章中國古代思想對人類思想文明發展的促進


    1.“人學”之學的起源


    2.“自然”之學的本質


    3.“有對”之學的思辨


    4.“會通”之學的通達


    第八章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人類文明的促進


    1.管子的管理哲學和思想智慧


    2.老子的無為哲學和道家思想


    3.莊子的以道觀物的哲學起源


    4.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智慧


    5.孟子的天命人倫道德的思想根源


    第九章中國古代外交與政治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1.中國古代的外交起源


    2.中國古代著名的“外交”官


    3.中國古代的核心政治思想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影響


    4.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對人類文明進步的促進


    第三部分戰爭之根


    (戰爭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類社會的持久和平)


     


    第十章中西古代戰爭比較


    1.古代兵器發展綜述


    2.古代東西方騎兵的差別


    3.早期火器發展的方向


    4.中西方古代戰爭規模的差異


    5.中西方古代戰爭的目的異同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世界軍事進步的貢獻


    1.中國古代軍銜制度的發展


    2.先秦時期的軍事思想


    3.兩漢時期的軍事思想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軍事思想


    5.隋唐時期的軍事思想


    6.兩宋時期的軍事思想


    7.明代的軍事思想


    第四部分科技之根


    (科技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


    第十二章中西方古代科技的發展成就及對比


    1.古希臘、古羅馬科技的發展


    2.古代西方科學的騰飛


    3.中西方古代科技對比


    第十三章中國古代科技的運用與轉化


    1.古代科技在天文領域的運用與轉化


    2.古代科技在醫學領域的運用與轉化


    3.古代科技在數學領域的運用與轉化


    4.古代科技在農業技術領域的運用與轉化


    5.古代科技在冶金鑄造技術領域的運用與轉化


    6.古代科技在航海技術領域的運用與轉化


    第十四章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歷程、特點及衰敗原因


    1.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總體概況和特點


    2.中國古代科技的基本領域和標志性成就


    3.中國古代各個歷史階段的科技狀況


    4.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走向衰敗的原因


    5.中國古代科技由盛轉衰對當今科技發展的啟示


    第十五章科技引領下的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對人類進步的推動


    1.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在當代市場經濟中的借鋻作用


    2.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


    第五部分文化之爭


    (苦難深痛的近代中國)


    第十六章文化衰敗之根,晚清政府的昏聵與人民的苦難


    1.政府大肆向列強貸款


    2.腐敗無能的晚清軍事


    3.滿目瘡痍的晚清經濟


    第十七章復興之根,承載民族復興的希望


    1.資本主義道路的嘗試


    2.黎明來臨之前追尋強國夢的“民族脊梁們”


    3.英勇無畏的先驅在追求共產主義道路上奔跑


    第六部分復興之門


    (踏向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第十八章20世紀初的中國——戰火紛飛的國家


    1.推倒君主專制制度的辛亥革命


    2.北伐戰爭下的中國


    3.悲慘沉痛與苦難深重的14年抗戰


    4.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新中國發展的新起點


    第十九章行走在強大路上的21世紀的中國


    1.


    21世紀的中國政治與政治改革發展之夢


    2.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


    3.復興的中華文化


    4.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


    第二十章偉大的復興之路


    1.社會主義中國的中國夢


    2.世界眼中的“中國崛起”


    3.中國的“強軍夢”


    4.文化復興的“中國夢”


    5.中國共產黨人的“中國夢”


    6.“中國夢”的實現途徑


     

    前言

    尋找人類文明記憶的火種
    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輝煌的歷史,也頻遭苦難折磨,我們的民族有頑強的意志,每位中華兒女心裡都懷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是祖國富強之夢,民族強大之夢,人民富足之夢,軍隊強大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過去的兩百年裡,我們在科技、經濟、軍事上落後了,其根源是我們對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淡忘了我們民族的根和魂。
    過去的百年,是我們民族奮鬥的百年,中華兒女不斷尋找失去的自信,經過浴血奮戰,完成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夢想,現階段和未來我們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這段時間是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重拾自信、擁有自強意識的開始。可究竟什麼是文化之根?中華文化的根又輻射到世界的哪些地方?它給世界文明的進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努力在尋找人類文明記憶的火種。


    尋找人類文明記憶的火種


    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輝煌的歷史,也頻遭苦難折磨,我們的民族有頑強的意志,每位中華兒女心裡都懷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是祖國富強之夢,民族強大之夢,人民富足之夢,軍隊強大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過去的兩百年裡,我們在科技、經濟、軍事上落後了,其根源是我們對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淡忘了我們民族的根和魂。


    過去的百年,是我們民族奮鬥的百年,中華兒女不斷尋找失去的自信,經過浴血奮戰,完成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夢想,現階段和未來我們的夢想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這段時間是我們對中華民族文化重拾自信、擁有自強意識的開始。可究竟什麼是文化之根?中華文化的根又輻射到世界的哪些地方?它給世界文明的進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努力在尋找人類文明記憶的火種。


    根,原意是指植物的根,簡單來說是“木下為本,本之為根”。根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所需要的養分,使其生長得枝繁葉茂。文化之根包含文明、思想、軍事、科技等一切社會形態的根本,中華文化深厚龐大,滋養了占有世界1/4人口的中華兒女,也滋養了世界,促進了人類文化和文明的進步及發展。


    文化的根脈是血脈相傳的基因,伴隨著生命的繁衍存在於人的生命體上的一種符號和印記。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深深地扎根於中華大地,滋養著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每一位兒女,促進了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我們應當將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生存經驗、發展智慧、精神信仰和審美情趣進行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兼收並蓄,有很強的包容力,中華民族文化不斷繁衍壯大,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有文化積澱的民族之一。


    個根性是中華歷史悠久的文化積澱和漢字的使用


    中華兒女是“炎黃”的後代,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炎帝和黃帝是兩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帶,黃帝居住在姬水一帶,距今5000多年。後來炎帝文化從陝西向東發展的時候,在河北一帶跟黃帝部族踫在一起,他們聯合起來跟東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發生踫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敗了,接著黃帝和炎帝又在阪泉打了一仗,推進了更多部落的融合及聯盟。


    很多早的發明都通過炎帝和黃帝向社會呈現,比如把播五谷和嘗百草、發明中醫中藥記在炎帝神農氏身上,又把造車、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這些功勞記在黃帝身上。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對人類的傑出貢獻。


    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得在民族出現危機時、在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獲得自己新生的時候,民族精神文化在背後起了巨大的支撐作用。中國資產階級搞革命的清朝末年,有個叫劉師培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就提出中國要用黃帝誕生的那一年記年,用這種方法來喚醒民族自覺性。孫中山在191211日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提出用黃帝登基開始記年,宣布當時是46091113日。如果按這種算法,現在是黃帝紀年4715年。


    有很多與黃帝有關的藝術創作,其中黃帝的史官倉頡造文字,是驚天動地的智慧,早期人類用繩子打結來記事,後來把文字刻在竹片、木頭和甲骨上,這是文明的很大進步。


    漢字的創造,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對民族的萬世長存起了關鍵的作用。因為我們使用像形文字,文字形態比較穩定,文字史也就蘊含著民族認同的歷史。在時間上,秦漢、唐宋和我們現代人說話、發音有很大的不同,在地域上,中原和江浙、閩粵的方言有很多,互相聽不懂不足為奇,但是古今一貫的文字形態把我們的歷史緊緊凝聚起來了。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因語言變動造成文字的變動,導致溝通不暢,出現隔膜,從而產生民族離心力。這就是歐洲小國林立的主要原因。


    漢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值得珍惜的傳家寶,從古到今,從南到北,漢字把炎黃子孫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第二個根性是中華文化內在的包容性


    我們民族文化之根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它的文化哲學,這種文化哲學具有廣博的包容性。


    這種包容海納百川,不同種族之間的血緣差異因為文化的包容性而被削弱。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講“中國的文化大於種族”,就是說不同種族之間的矛盾可以用文化來包容,和而不同,在這個層面上的不同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層面上融合。而西方的一些衝突,由於文化的差異,往往導致衝突更加尖銳,根本不可能相互包容。所以中央民族大學可以有56個民族的學生在一起唱歌跳舞,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學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或者說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生過,在文化和種族之間,我們的文化表現了大國的格局和風範。


    歷史學家錢穆曾把秦漢王朝和古羅馬帝國的結構形態做了這麼一個比喻,他說古羅馬帝國就像一個屋子裡面懸著一盞巨大的燈,而秦漢就像屋子裡有很多的燈相互映照。古羅馬帝國是用強光征服外邦,隻要這盞燈一滅,整個屋子都暗了,而秦漢這些燈是各地融合起來的,隻滅一盞燈,其他燈還是發光的。所以古羅馬帝國這個曾經強盛一時的大帝國,終破滅了,而秦漢雖然經歷了很多波折,但作為一個民族終延續下來。


    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是其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各地域、各部族創造的文化精華可以共享。關於中華民族的始祖,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他自己為了尋訪軒轅黃帝的遺跡,曾經“西到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走遍幾乎整個中原地區,“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個民族出現傑出人物,周邊民族往往把他當成魔王來對待。


    第三個根性是中華文化血脈的豐沛性(根脈)


    中國文化血脈有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經史子集、四庫和四野、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以及民間百戲百藝,其豐富性和渾厚性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度的現代闡釋、批判、轉化和弘揚。講文化血脈當然要講諸子百家,重要的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講的六家:道家、儒家、陰陽家、墨家、名家、法家。西漢經學家劉歆定為十家,加上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其中,重中之重當然要數孔子了,孔子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所在。在清朝末年,革命派提出用黃帝記年的時候,維新派康有為提出用孔子記年,把孔子去世的那一年作為中華民,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是孔子去前479年孔子去世)2374年。後來康有為想把儒家學說申請成為國教,但沒有成功。


    如果要從孔子思想中找精華起碼可以找出八個方面,或稱“孔學精華八瑞”。個思想:“仁,仁者,人也”就是把人當人來對待,“泛愛眾,而親仁”,實際上就是博愛思想。第二個思想是忠恕,這是儒家從倫理範疇,提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繫的原則。“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忠誠,寬恕。第三個思想,是由他的弟子傳達出來的,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提倡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第四個思想是好學勤勉,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五個思想是有教無類,教育不分貧富貴賤等級。第六個思想是要交好朋友,交有益的朋友,選正直、誠信、博學的人來交往。第七個思想是講究氣節。第八個思想是發憤圖強,任重道遠。孔子思想中有很多精華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孔子的思想是早期人類對於人際關繫、人間倫理和社會秩序合理化思考的結果,它有三個重要來源:,周公的禮樂制度;第二,繼承商朝的祖宗崇拜,發展出孝文化;第三,東夷民族“仁”的思想。孔子核心的思想竟然來自少數民族的部族,這一點就可見他的高明之處,在於把民間的習俗、少數民族部落的民俗轉化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中。


    第四個根性是中華文化的豐美性(葉茂)


    中華文化豐富而柔美。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眾多民族相互吸收、包容、共進,創造了很多文化藝術形式,而且往往與治國的方法聯繫在一起。比如《老子》裡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烹一條小魚一樣,不能老翻它,得順其自然,老翻小魚就爛了;政策也同樣如此,不能變來變去。除了烹飪術之外,還有武術、中醫、地方戲劇、剪紙、年畫、陶瓷、刺繡等,這些都是中華文化很寶貴的東西,享有崇高的世界聲譽。我們擁有世界上形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就拿門神來說,門神是秦叔寶、尉遲恭,一個山東好漢,一個少數民族的好漢,給你守衛門戶,保護闔家平安。


    由此可見,中華的文化形式包含很多生動的民間智慧和文化內涵。我們的文化由於有生動的魅力,所以有共享性。同時,中華民族文化還有歷史原創性,但如果隻有原創性沒有共享性,光是三五個人在那裡孤芳自賞,老百姓不知道,這種文化就會後繼乏人,容易中斷。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恰恰是歷史的原創和共享完美結合創造出來的輝煌文化,所以纔能培養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大國氣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


    一個民族的文明史是其文化發展史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消亡。人類歷史上那些創造出輝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許他們的人種依然幸存,但是他們的民族卻隨著其傳統文化的消失而灰飛煙滅。而中國作為世界上連續傳承5000多年的古老文明,對其文化的破壞更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2000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為核心思想的儒家文化傳與社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


    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但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於世的標準;“仁義禮智信”成為規範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諧)、(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