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青年:時代巨變中的人與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作者】 張家康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史圖書  社會科學  新聞傳播出版  出版/發行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538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253809
    作者:張家康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新青年:時代巨變中的人與事》:看大時代中“新青年”如何自覺而又有擔當地救民族之危亡,圖國家之強盛。

     
    內容簡介

    《新青年》是20世紀中國進入新時代創辦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一本雜志。它發起新文化運動,倡導“賽先生”與“德先生”,並在“五四運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本書以《新青年》為線索,對陳獨秀從辦報到參與建黨一路實踐其對國家與社會的革新夢想進行了總體概覽,記敘了《新青年》是如何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引發並推動新文化運動的,同時敘述了陳獨秀、胡培、錢玄同、魯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識相交的故事,力圖還原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所作的人生抉擇,展現他們對大時代背景下國家走向、社會進步、個人命運的思考和價值追求。

    作者簡介

    張家康,福建《黨史月刊》特約作者。在《人物》《百年潮》《炎黃春秋》《縱橫》《歷史學家茶座》《團結報》《人民政協報》《黨史信息報》等報刊發表諸多文章,其中有百餘篇被《新華月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彙報》《作家文摘》《馬克思主義文摘》、香港《文彙報》、美國《僑報》等六十多種報刊轉載。一篇獲華東地區黨史期刊優秀文章二等獎,兩篇獲華東地區黨史期刊優秀文章三等獎。

    目錄
    青年早尊他為領袖
    中國的普列漢諾夫
    抗戰中的陳獨秀
    艱難煉骨書生本色
    陳獨秀的朋友們沒世不渝的友誼
    我得感謝我的慈母
    逼上梁山"的文學革命
    上帝我們尚且可以批評
    苦撐待變的"過河卒子"
    一為"喇叭"一為"諍臣"
    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鼓吹學子一掃陰沉

    青年早尊他為領袖
    中國的普列漢諾夫
    抗戰中的陳獨秀
    艱難煉骨書生本色
    陳獨秀的朋友們
    沒世不渝的友誼
    我得感謝我的慈母
    "逼上梁山"的文學革命
    上帝我們尚且可以批評
    苦撐待變的"過河卒子"
    一為"喇叭"一為"諍臣"
    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鼓吹學子一掃陰沉
    書生領袖的困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春蘭秋菊不同時
    漫話周作人的毀譽是非
    五四大潮中的康有為梁啟超
    早退出**上海發起組的兩個人
    衛道憂時啟迪今人的學問家
    **"一大"主持者的蛻變
    周佛海一生的紅與黑
    一代怪傑辜鴻銘

    在線試讀
    青年早尊他為領袖
    辛亥革命的勝利,宣告中華民國的建立,可民主共和徒有虛名。皇權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洋軍閥政權,政治極其黑暗,思想異常混亂,尊孔讀經、復闢倒退的思潮如沉渣泛起,十分活躍,大有泰山壓頂之勢。正是在前景堪憂,路途渺茫之際,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即後來的《新青年》,以披荊斬棘之姿,雷霆萬鈞之勢,次全面、猛烈地向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發起攻擊,黑暗混沌中終於透現出曙光,這就是《新青年》所遵循一貫的宗旨——民主與科學。《新青年》創刊於1915年9月,停刊於1926年7月,其間雖多有變故,但與陳獨秀卻如影隨形,相隨相傍。陳獨秀與《新青年》已共同融為一個符號,存儲於歷史的記憶之中。
    日夜夢想革新大業
    陳獨秀和許多啟蒙思想家一樣,創辦了許多報刊,旨在“改變人的思想”。1903年8月7日,他和章士釗在上海昌壽裡的一間小閣樓上共同創辦的《國民日日報》,可謂是他以報問政的開始。《國民日日報》吸取被查封的《蘇報》的教訓,文字迂回,論調舒緩,然而,其鼓吹排滿革命的宗旨不變,在讀者中影響極大,有“《蘇報》第二”之稱。
    這樣一份鼓吹革命的報紙,自然要遭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上海知縣布告,不準市民購買和零售。沿江省撫無不予以封殺查禁。1903年12月,《國民日日報》被迫停刊。年底,陳獨秀又回到家鄉安慶,與好友房秩五、吳守一等相商,創辦一份別開生面的《安徽俗話報》。吳、房二人積極響應,並議定陳獨秀主編,房秩五負責教育欄,吳守一負責小說欄。安徽知名人士胡子承從中聯絡資助經費,並將社址設在蕪湖科學圖書社。
    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話報》在蕪湖創刊,這是份半個月發行一期的報紙。他說,這份報紙既要成本低,讓“窮人買得起”,又要有豐富多樣的信息和內容,以“通達學問,明白目標”。既然是份平民化的報紙,那麼就不能“之乎者也矣焉哉”,而要貼近民眾,用“淺近好懂的俗話”寫出來。《安徽俗話報》正是遵循這樣的方針,所以纔名列全國白話報之首,有“開風氣”的贊譽。
    《安徽俗話報》未辦幾期,房秩五就東渡日本,吳守一也回桐城教書去了,陳獨秀一人依然堅持。十八年後,他在為《科學圖書社二十周年紀念冊》撰寫題詞時,還餘興未減地說:“我那時也是二十幾歲的少年,為革新感情所趨勢,……日夜夢想革新大業。何物臭蟲,雖布滿我衣被,亦不自覺。”

    青年早尊他為領袖
    辛亥革命的勝利,宣告中華民國的建立,可民主共和徒有虛名。皇權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洋軍閥政權,政治極其黑暗,思想異常混亂,尊孔讀經、復闢倒退的思潮如沉渣泛起,十分活躍,大有泰山壓頂之勢。正是在前景堪憂,路途渺茫之際,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即後來的《新青年》,以披荊斬棘之姿,雷霆萬鈞之勢,次全面、猛烈地向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發起攻擊,黑暗混沌中終於透現出曙光,這就是《新青年》所遵循一貫的宗旨——民主與科學。《新青年》創刊於1915年9月,停刊於1926年7月,其間雖多有變故,但與陳獨秀卻如影隨形,相隨相傍。陳獨秀與《新青年》已共同融為一個符號,存儲於歷史的記憶之中。
    日夜夢想革新大業
    陳獨秀和許多啟蒙思想家一樣,創辦了許多報刊,旨在“改變人的思想”。1903年8月7日,他和章士釗在上海昌壽裡的一間小閣樓上共同創辦的《國民日日報》,可謂是他以報問政的開始。《國民日日報》吸取被查封的《蘇報》的教訓,文字迂回,論調舒緩,然而,其鼓吹排滿革命的宗旨不變,在讀者中影響極大,有“《蘇報》第二”之稱。
    這樣一份鼓吹革命的報紙,自然要遭到清朝統治者的查禁,上海知縣布告,不準市民購買和零售。沿江省撫無不予以封殺查禁。1903年12月,《國民日日報》被迫停刊。年底,陳獨秀又回到家鄉安慶,與好友房秩五、吳守一等相商,創辦一份別開生面的《安徽俗話報》。吳、房二人積極響應,並議定陳獨秀主編,房秩五負責教育欄,吳守一負責小說欄。安徽知名人士胡子承從中聯絡資助經費,並將社址設在蕪湖科學圖書社。
    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話報》在蕪湖創刊,這是份半個月發行一期的報紙。他說,這份報紙既要成本低,讓“窮人買得起”,又要有豐富多樣的信息和內容,以“通達學問,明白目標”。既然是份平民化的報紙,那麼就不能“之乎者也矣焉哉”,而要貼近民眾,用“淺近好懂的俗話”寫出來。《安徽俗話報》正是遵循這樣的方針,所以纔名列全國白話報之首,有“開風氣”的贊譽。
    《安徽俗話報》未辦幾期,房秩五就東渡日本,吳守一也回桐城教書去了,陳獨秀一人依然堅持。十八年後,他在為《科學圖書社二十周年紀念冊》撰寫題詞時,還餘興未減地說:“我那時也是二十幾歲的少年,為革新感情所趨勢,……日夜夢想革新大業。何物臭蟲,雖布滿我衣被,亦不自覺。”
    1905年9月,《安徽俗話報》辦到第23期便自動停刊。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後,陳獨秀為躲避安徽軍閥倪嗣衝的追捕,秘密潛往上海,住到亞東圖書館。他在這裡完成了《英文教科書》和《字義類例》兩部著作。動亂的年代,這兩本書很難出售。他給在東京的好友章士釗去信說:“近日書業,銷路不及去年十分之一,故已擱筆,靜待餓死而已。”他還向章士釗介紹了國事的黑暗與艱難。此時,章士釗正在日本創辦《甲寅》,這是份旨在反對袁世凱的政論性月刊,它的政論性文章曾經轟動一時。次年6月10日,《甲寅》公布了陳獨秀的信,還函約陳獨秀來日本,共同編輯《甲寅》。
    陳獨秀接信後來到東京,幫助章士釗編輯《甲寅》。8月,《甲寅》第1卷第3號發表他的七首詩。11月10日,《甲寅》發表他的《愛國心與自覺心》。這篇四千多字的文章,觀點鮮明,文筆洗練,直面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大膽放言,無情批判,對當時的知識社會造成很大的衝擊。
    這篇文章指出,中國傳統的國家觀念有著很大的偏差,總是將國家“與社稷齊觀”,認為國家便是歷朝皇帝,“艱難締造之大業,傳之子孫,所謂得天下是也”。於是,“忠君”便是愛國,愛國便是忠於皇上。西方人卻不是這樣的認識,他們認為,國家是“為國人共謀安寧幸福之團體”。國家的天職是“保障權利,共謀幸福”。如此以民為本的“建設國家者”,在中國想都不能想。歷代王朝隻會瘋狂地聚斂財富,即使是難得之“聖君賢相”,他們所做的一切,也都“旨以謀一姓之興亡”。他認為這樣的國家,“實無立國之必要,更無愛國之可言”。如果對這樣的所謂國家,還“過昵感情,侈言愛國”,那麼,“愛之也愈殷,其愚也益甚”。那就是缺乏自覺心的愚忠。
    他說,一個理性的公民應該知道“國家之目的與情勢”,也即國家的性質和國情國力。次世界大戰,德國向外擴張時,公開號召“為皇帝為祖國而戰”,其實質“為皇帝其本懷,為祖國隻誑語耳”。他說:“為他人侵犯其自由而戰者,愛國主義也;為侵犯他人之自由而戰者,帝國主義也”;人民如果盲目愚忠,勢必為野心家所利用,那麼“賦役干戈者,無寧日矣”。他尤為強調,“愛國心,具體之理論也。自覺心,分別之事實也”。
    中華民國雖已建立,可是,民主共和的理念,依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遍視國中,法紀廢弛,貪污橫行,兵匪日盛,中國已“不能保國於今世”,此為何故?他的答案是:“民無建設國家之智力故也。”他懷疑以今日“國民之智力”,中國“能否建設國家於二十世紀”?人民無權利、無福利,這樣的國家“存之無所榮,亡之無所惜”。“外無以御侮,內無以保民,不獨無以保民,且適以殘民,朝野同科,人民絕望。”如果此時“海外之師至,吾民必且有垂涕而迎之者矣”。“予則雲,殘民之禍,惡國家甚於無國家。”
    文章發表後,《甲寅》收到了十多封來信,信中詰問斥責:“以為不知愛國,寧復為人,何物狂徒,敢為是論。”時過半年,當袁世凱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消息傳出後,人們纔從混沌中驚醒,認為賣國的中國現政府,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於是,他們對陳獨秀的文章,由責罵、抗議,轉變為接受和推崇,盲目愚忠的“愛國心”,也就“漸次為自覺心所排而去”。
    《愛國心與自覺心》的形成,是有一個嬗變躍進的心路歷程。世紀之交,他身在閉塞的安慶城,也和莘莘學子一樣,以為皇帝身繫國家,忠君和愛國相連。1904年,他已經兩次東渡日本,在接觸到西方的民主國家的理念後,便很快與封建的忠君保國的思想決裂,在他所創辦的《安徽俗話報》上,對於國家已有了大膽的嶄新的詮釋:
    ,國家要有一定的土地。……現在東西各強國,尺土寸地,都不肯讓人。第二,國家要有一定的人民。國家是人民建立的,雖有土地,若無人民,也是一片荒郊,如何能有國家呢?第三,國家要有一定的主權。凡是一國,總要有自己做主的權柄,這叫做“主權”。……主權居於至高極尊的地位,再沒別的什麼能加乎其上了。以上三樣,缺少一樣,都不能算是一個國。
    此時,他雖然還懷疑中國是否“算是一個國”,但是,他還沒有完全喪失信心,仍要人民不僅要“知道有家”,而且要“知道有國”;不僅要“知道天命”,而且要“知道盡人力”。十年後,袁世凱竊國篡權,國土破碎,主權喪失,國家已糜爛至極。他認為這樣的國家,人民已“無之不為憂!有之不為喜!”
    他在憤激哀嘆之餘,不免意氣用事而走入。正如梁啟超所說:“舉國睊睊作此想者,蓋十人而八九耳,特不敢質言耳!”許多人心有此想,而未必敢言,陳獨秀則不是這樣,他是怎麼想的,便要怎麼說,這是他的性格使然。其實,他的本意是無可厚非的,“故作危言,以聳國民力爭自由者之聽,勿為印度,勿為朝鮮,非彼曲學下流,舉以諷戒吾民者乎?”
    “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他正是抱著如此偏激心情,采取正話反說的方式,以開啟民智,樹立民眾的民主共和的國家觀念。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他的良苦心情呢?歷史再次召喚他開啟思想啟蒙的運動,不到一年,他便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又以思想巨人的風姿,高擎科學與民主的旗幟,掀起新文化運動的巨濤狂飆。
    文學革命取得勝利
    1915年9月,一份綜合性文化月刊《青年雜志》,由陳獨秀在上海創刊。次年9月,因與上海一刊物同名,改名為《新青年》。每號(月)約一百頁,六號為一卷。1917年1月,陳獨培之聘,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因此停刊。從創刊到1917年8月,即卷號到第三卷第六號,總計十八號即十八期,都是陳獨秀一人主撰。1918年1月,《新青年》在北京復刊,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錢玄同、瀋尹默六人輪流編輯。六人相約《新青年》不談政治,可當五四大潮湧來時,刊物的政治色彩日益濃厚,六人編輯也因此而名存實亡。如魯迅所說:“後來《新青年》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五四運動時,陳獨秀因散發反政府傳單而被捕,《新青年》也因之停刊。1919年9月,陳獨秀被釋放。11月,《新青年》又在上海復刊。
    1920年5月,陳獨秀等在上海創建共產黨,《新青年》又成為**上海發起組的機關刊物。次年1月,上海法租界取締《新青年》,陳獨秀恰受陳炯明之聘,往廣東任教育委員長,《新青年》隨之遷往廣州。4月1日,《新青年》在廣州復刊。1922年7月,《新青年》在出版了第九卷第六號後,休刊。1923年6月,《新青年》改為季刊,成為**中央機關理論刊物。1925年4月,又改為不定期刊物。次年7月,《新青年》停刊。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全文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刍議》。胡適不敢提文學革命,他說:“我受了在美國的朋友的反對,膽子變小了,態度變謙虛了,所以標題但稱《文學改良刍議》,而全篇不敢提起‘文學革命’的旗子。”陳獨秀則不然,他的《文學革命論》很快便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開宗明義,表明推行文學革命的堅定態度和必勝信念。他說,中國文化界之所以“黑幕層張,垢污深積”,“推其原因,乃在吾人疾視革命,不知其為開發文明之利器”。
    胡適的膽子卻越發變小,給陳獨秀寫信說:“吾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陳獨秀接信後,立即在《新青年》發表致胡適的信,公開表明他義無反顧、當仁不讓的積極態度:
    容納異議,自由討論,固為學術發達之原則,獨至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多少年後,胡適在憶及此事時,還不無感慨地說,陳獨秀“這樣武斷的態度,真是一個老革命黨的口號。我們一年多的文學討論的結果,得著了這樣一個堅強的革命家做宣傳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為一個有力的大運動了”。“文學革命的進行,重要的急先鋒是我的朋友陳獨秀。”
    1918年1月,《新青年》一月號破天荒地刊出胡適的《一念》、瀋尹默的《月夜》和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等白話詩,中國新文化史上批白話詩終於呱呱墜地,這些開天闢地的新詩,每字每句都浸透著創作者披荊斬棘的艱辛。他們那種敢於為“引車賣漿者流”寫作的勇氣,確有著一種目空古人,下開百代的悲壯,他們所表現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其本身就具有時代意義。
    同年5月號《新青年》發表魯迅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篇白話小說,它借一個狂人的精神活動,對中國封建社會和反動禮教作了錐骨敲髓的諷刺和鞭闢入裡的批判。魯迅出手不凡,確是一名健將,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 除卻《狂人日記》外,還發表了《夢》《愛之神》和《桃花》三首詩。自此,他以唐俟和魯迅的筆名為《新青年》寫文章。《新青年》開始白話文的時代。
    1918年12月,陳獨秀和李大釗又創辦白話文的《每周評論》,以作為《新青年》的補充和後援。北大學生積極響應,次年1月,傅斯年、羅家倫等創辦《新潮》,文學革命的生力軍日益壯大。不久,五四運動爆發,席卷全國的民主潮和期刊熱,把文學革命推至高潮。這一年,全國至少有四百種白話報面世,著名的有《星期評論》《建設》《解放與改造》等,《晨報》副刊、《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也開始刊載白話文。當時國內的幾家雜志,如《東方雜志》和《小說月報》也都嘗試用白話寫作。白話文已為全國民眾所接受和利用。
    1920年1月12日,中華民國*頒布命令,小學校一、二年級教科書,從是年秋季改用白話。不久,小學、中學和大學都用白話教學。全國報刊也都相繼改用白話文。從1917年1月胡適的《文學改良刍議》算起,隻有三年的時間,文學革命就取得了勝利。
    青年早尊他為領袖
    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詞中,贊賞西方人的“年長而勿衰( 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的生命哲學,謳歌鮮活、奮進的年輕生命,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是中國國民改造、社會進步的希望。“予所欲涕泣陳詞者,唯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
    青年何以能“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何以能“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呢?他提出了六條標準,即“自由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他鼓吹人生應有“橫厲無前”的美德,以去征服“惡社會”,“戰勝惡社會”,“而不可逃遁惡社會”。他說:
    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
    所謂科學就是要崇尚理性,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反對迷信和愚昧;所謂人權即是民主,提倡個性的解放,屏棄“忠孝節義”的喫人禮教,反對封建倫理道德的專制統治,實現政治、經濟、宗教和婦女的解放。Democracy(民主)和Science(科學),五四那代人親切稱呼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已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兩面具有像征意義的旗幟。
    他在《新青年》的大多文章,幾乎都是介紹和推崇西方文明,尤其是法蘭西文明,“世界而無法蘭西,今日之黑暗不識仍居何等”。他研究了拿破侖、聖西門、傅立葉、卡耐基和馬克思,從而形成了對他們的獨特見解。在創刊號上,他介紹這些先哲的思想。他說,聖西門和傅立葉主張“以國家或社會,為財產所有主,人各從其纔能以事事,各稱其勞力以獲報酬,排斥違背人道之私有權,而建設一新社會也。其後數十年,德意志之拉薩爾(Lassalle)及馬克斯(Karl Marx),承法人之師說,發揮而光大之,資本與勞力之爭愈烈,社會革命之聲愈高”。“拿破侖有言曰:‘難’,‘不能’字,唯愚人字典中有之,法蘭西人所不知。……卡內基有言曰:遇難而退,遇苦而悲者,皆無能之人也。……世界一戰場,人生一惡鬥。一息尚存,決無逃遁苟安之餘地。”他提倡的正是這種知難而進、義無反顧的戰鬥風格。他要將以科學與民主為標志的西方文明介紹於國民,以激勵國民,樹立獨立自由的人格形像,使“博愛、自由,根於天性,成為風俗也”。
    在將東西方文明進行對比後,他大膽針砭國民的落後性和劣根性,指出國民的墮落品性:“好利無恥”“老大病夫”“不潔如豕”“遊民乞丐國”“賄賂通病”“豚尾客”“黃金崇拜”“工於詐偽”“服權力不服公理”“放縱卑劣”等等。他甚至找出國貧民窮的病因,是由於人口過多造成的,“吾之國力不伸,日益貧弱,正坐生殖過繁,超出生產之弊。長此不悟,必赴絕境”。
    他向國民敲響了警鐘,“一國之民,精神上物質上,如此退化,如此墮落,即人不伐我,亦有何顏面,有何權利,生存於世界?”他知道傳統觀念的改變,一定要遭遇傳統的抵制和政治的壓迫。可他卻無所畏懼,視“祖宗之所遺留,聖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他要“利刃斷鐵,快刀理麻”,直指封建的綱常禮教,毫不妥協,“決不作牽就依違之想”。
    《新青年》一發行,便引起國人的關注,那些振聾發聵、石破天驚的崇論閎議,使深寂的古國從昏睡中駭然驚起。《新青年》成為青年的良師益友。讀者顧克剛給《新青年》來信說:“今春一讀大志,如當頭受一棒喝,恍然悟青年之價值”,“連續購讀,如病者之吸收新鮮空氣,必將濁氣吐出”。
    葉挺將軍在湖北陸軍第二預校讀書時,就曾寫信給陳獨秀:“足下創行青年雜志……拯斯溺世,感甚感甚”,“吾輩青年坐沉沉黑獄中……亟待足下明燈指迷者,當大有人在也”,“足下不棄,辱而訓之,甚盼甚盼”。
    青年學生楊振聲把《新青年》譬之為春雷,“驚醒了整個時代的青年。他們首先發現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認識了自己的時代,再來看舊道德,舊文學,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種子。一些青年逐漸地以至於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鎖,歌唱著衝出了封建的堡壘”。
    那個時代的過來人,在談到《新青年》時,總是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羅仲言回憶:“我們那時青年人讀《新青年》是風行一時的事。”陳獨秀的文章“有膽量,有勇氣,筆陳縱橫,獨具風格,大家都喜讀他的文章”。
    從1915到1922年,陳獨秀共寫了近四百篇文章,僅1919年就有一百五十篇之多。這些文章可謂觸及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政治、歷史、哲學、時事、人口、宗教、文化、體育等等,真是無所不談。青年正是從這些文章中詳知他的獨樹一幟的思想、撥山蓋世的氣節和清新生動的文風,處於變革中的中國社會需要這樣的引領者,他被人們贊譽為:“思想界明星”“學界巨子”“社會精英”。
    《新青年》遷到北京後,北大同人精心協辦這個雜志,使這個雜志的讀者與日俱增,由初辦時的一千份增至一萬五千份。據北大學生張國燾回憶,《新青年》“每期出版後,在北大銷售一空”。
    科學與民主的思想就這樣進入北大,如春風時雨頓使這所高等學府一改老氣橫秋、陳舊腐敗,而清新活潑、生意盎然起來。陳獨秀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為輿論工具,鼓吹新文化、新思想,青年學子因此而獲取獨立的思想人格,敢於衝決封建思想的束縛,迅速行動起來,關心國家大事。北大學生鄧中夏、黃日葵、許德珩、高尚德、張國燾、段錫朋、易光嶷等,先創立《國民》雜志社。接著,傅斯年、羅家倫等發起《新潮》社。鄧中夏等還組織平民教育團,走街串巷,講演宣傳,以“增**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
    不僅北京,全國的青年愛國知識分子都被鼓動起來,各地紛紛效仿北大,成立社團,辦報辦刊。五四運動前後,全國的進步社團就有三四百個,報刊竟達四百餘種。
    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作為戰勝國,理應收回德國在山東的主權。可在巴黎和會上,中國非但沒有收回主權,反要將德國在山東強占的權益,無條件地轉讓給日本。幾乎與此同時,上海也在召開所謂南北和平會議,那些割據一方、魚肉民眾的軍閥、政客,根本沒有和平的誠意,“和談”自然毫無結果。
    陳獨秀認識到巴黎和會就是西方列強的分贓會議,他說:“難道公理戰勝強權的解說,就是按照國力強弱分取權力嗎?”至於國內政治問題,他公然主張,中國“非多數國民出來,用那不和平的手段,將那顧全飯碗,阻礙和平的武人、議員、政客掃蕩一空不可”,唯有如此,中國纔能實現真正的國內和平。
    這些激進的政治主張,深受青年的歡迎和支持,青年學生奉他為導師,成為他的追隨者和崇拜者。據**一大代表李達所說,早在建黨前,革命青年就尊他為“我們的領袖”。正是在他的鼓動下,“五四”前夕,北大和其他院校的學生,“秘密組成了一個‘行動小組’”,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已是呼之欲出。
    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對外賣國,對內殘民,****,民不聊生。陳獨秀認為,軍人、官僚、政客是中國積弱積貧的禍根,並將之概括為三害:“軍人害”“官僚害”“政客害”。1919年1月19日,他的《除三害》在《每周評論》發表,此時距五四運動隻有三個多月。他呼吁:“,一般國民要有參預政治的覺悟,對於這三害,要有相當的示威運動。第二,社會中堅分子,應該挺身出頭,組織有政見的依賴國民為後援的政黨,來掃蕩無政見的無良心的依賴特殊勢力為後援的狗黨。”《每周評論》幾乎每期都有他的文章,表明他對國內政治問題堅決果敢、毫不妥協的態度。
    五四運動前七天,他發表的《貧民的哭聲》,乃是一篇政治煽情的傑作。文章說:“北京城裡一片貧民的哭聲”,貧苦百姓賣兒鬻女、啼饑號寒,就是因為政府“今天這樣捐,明天那樣稅”,平民百姓“窮得沒衣穿,沒飯喫”。當權的文武官員卻“用賣路礦借外債拿回扣,搜刮搶劫,販賣煙土種種手段,將通國的錢財聚在自己手裡享用”。他警告說,如今的中國已如一個火藥桶,“單是北京一處”,“十幾萬苦惱的人發出他們可憐的哭聲”,就“不是一個小問題”。他斷言,這淒苦憤怒的哭聲,早晚要產生巨大的震撼力量,撼動腐敗、沒落的北洋軍閥政府,“叫他們注意,叫他們頭疼,後還要叫他們發出同樣的哭聲!”
    1919年4月29日,歷時三個多月的巴黎和會,竟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非法權益轉讓於日本。消息傳來,舉國愕然,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義憤填膺、熱血沸騰。他所提示的有“社會中堅分子”“挺身出頭”的“相當的示威運動”成為事實,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了,並以磅礡之勢向全國蔓延。
    就是在5月4日,陳獨秀又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孔教研究》《發財的機會又到了!國民怎麼了?》《公司管理》和《兩個和會都無用》等文章,繼續進行政治煽情。他說,上海的南北和會和巴黎的國際和會,都是分贓會議,世界和平與人類幸福的到來,“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來直接解決不可”。
    他的“直接解決”和“平民征服政府”的主張,在當時極具號召力。當年五四運動的參加者羅章龍回憶說,陳獨秀“常向我們談到法國大革命和巴黎公社,對巴黎市民攻破巴士底獄和建立工人政權的革命壯舉十分向往。……‘五四’時他一再強調要采取‘直接行動’,對中國進行‘根本改造’。他的這些言論非常符合當時激進青年的心意。青年們對他十分敬佩,亦步亦趨,團結在他的周圍”。
    五四運動剛剛發生時,市井民眾非但不積極參與,還冷嘲熱諷愛國的學生運動。陳獨秀嚴厲批評這種冷漠的態度,“像這種全體國民的存亡大問題,可憐隻有一小部分愛國的學生和政黨出來熱心奔走呼號,別的國民都站在旁邊不問,已經是放棄責任不成話說了。若還不要臉幫著日本人說學生不該干涉政治、不該暴動,又說是政客利用煽動,(全體國民那個不應該出來煽動?煽動國民愛國自衛,有什麼錯處?)這真不是喫人飯的人說的話,這真是下等無血動物。像這種下等無恥的國民,真不應當讓他住在中國國土上呼吸空氣”。
    正是在他的激勵下,北京學生繼續總罷課,走上街頭進行愛國宣傳。北洋軍閥政府又出動軍警鎮壓,6月3日和4日,他們竟逮捕了八百多名學生。
    陳獨秀憤怒了,他要與反動當局拼死一搏,他的驚世駭俗的《研究室與監獄》短文,便是在黑暗、反動的政治擠壓下迸發出來的,他說:
    世界文明發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這纔是人生尚優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生的文明,纔是真文明,纔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
    他是個敢說敢做、身體力行的革命者。6月9日,他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再次重申“唯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6月11日晚10時,他在新世界遊藝場散發《北京市民宣言》時,被京師警察廳暗探逮捕。消息傳出,全國立即掀起軒然大波,社會各界紛紛呈文致函,一致要求釋放陳獨秀,不少人在報刊發表文章,對陳獨秀表示崇敬和聲援。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