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婚姻史--婚姻制度的精細描繪與多角度解讀(加拿大著名作家、歷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Elizabeth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史圖書  社會科學  社會學  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繫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206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720696
    作者:Elizabeth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4月 

        
        
    "

    編輯推薦
    加拿大國家**獎——總督文學獎入圍作品
    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展開,又不乏精彩的細節重現,如同婚姻本身一樣充滿誘惑和魅力。
    一幅關於愛情、性、誓言、離婚、種族、金錢、婚禮……的歷史畫卷
    從古迄今,婚姻無疑是人類*為重要的關繫之一。因此作者說:“我們的社會總是哀嘆婚姻是個即將衰亡的制度,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會結婚,還經常再婚。在研究和組織材料的時候,我頻頻為過去到現在的各種巨大變化感到震驚——甚至也為那些至今沒什麼改變的事物感到震驚。”
    《婚姻史》不僅精彩記述往事,而且試圖闡述和分析今日婚姻的狀況,作者的雄心是定位和討論與婚姻發展歷程有關的*重要的問題。換言之,《婚姻史》的潛臺詞,是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婚姻曾經是什麼樣子以及現在成了什麼樣子。
    本書內容寬泛而有針對性,批評尖銳又滿懷希望,行文智慧與信息性並重,風格幽默狡黠,帶領我們深入觀察和思考人類的行為和個體的生活。作者是一位令人愉悅的故事講述者,新見和趣事散布全書,令人難忘。

     
    內容簡介
    作者以熱情與好奇,將*公開又*私密的婚姻關繫——男男女女之間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在字裡行間
    “婚姻”對人類和每一個個體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備受稱頌的歷史學家伊麗莎白?阿伯特將其視為一種法律、習俗和宗教方面的制度,並在愛情和責任、性與忠誠、育兒與同居、經濟互相分擔、社會認知等方面探討婚姻的真相,涉及同性結合、父母包辦、嫁妝、自婚和童婚、婚姻禮儀等。
    配偶雙方除了在一起還有什麼別的選擇?以死亡為終點的婚姻,平均延續時間有多長?穿長褲的丈夫和穿裙子的妻子每天都在過著怎樣的生活?男人剝奪女性的投票權、控制屬於她們的金錢、獲得她們孩子的監護權、不受懲罰地搞外遇,到底有多普遍?家務管理的標準和現實是什麼樣的?食物如何準備?離婚還很罕見的時候,離婚法是什麼樣的?富人和窮人的婚姻體驗分別是怎樣的?解開古老規條的婚姻今天面臨哪些問題?人類婚姻的前景到底如何?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 阿伯特Elizabeth Abbott,加拿大作家、歷史學家。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歷史學博士,1991年到2004年擔任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University of Toronto)大學女生部主任。她對社會正義和女性問題、動物治療、環境等領域有特殊興趣。其人類關繫三部曲《婚姻史》《獨身史》和《情婦史》深受好評,被翻譯成16種語言出版。1991年獲得國家雜志環境寫作獎。其著作《糖:苦甜參半的歷史》獲得2009年查爾斯 泰勒獎非小說類提名。阿伯特還是書評家和演說家。她新近成為祖母。她是個流浪狗救援者,和三條狗、兩隻貓住在多倫多。
    目錄
    後附目錄與試讀章節
    鳴 謝
    部分 歷史上的婚姻
    引 言 過去的婚姻(真相)
    章過去的丈夫與妻子
    第二章婚姻與生命禮儀
    第三章婚禮與婚後
    第四章婚姻中的愛與性
    第五章婚姻與家居
    第六章你們要生養眾多:作為婚姻核心的子女
    第七章出現問題怎麼辦
    第二部分 現在與未來的婚姻
    引 言 我們心目中的過去與現在的婚姻
    第八章未婚者與時常單身者

    後附目錄與試讀章節
    鳴 謝
    部分  歷史上的婚姻
    引 言   過去的婚姻(真相)
    章過去的丈夫與妻子
    第二章婚姻與生命禮儀
    第三章婚禮與婚後
    第四章婚姻中的愛與性
    第五章婚姻與家居
    第六章你們要生養眾多:作為婚姻核心的子女
    第七章出現問題怎麼辦
    第二部分 現在與未來的婚姻
    引 言  我們心目中的過去與現在的婚姻
    第八章未婚者與時常單身者
    第九章從同性戀角度看待婚姻的本質
    第十章現代婚姻中的子女及其撫養
    第十一章無論貧窮富足:婚姻與金錢
    第十二章婚姻與種族
    第十三章婚姻政策
    第十四章婚姻爭論的核心問題
    尾 聲  休止符
    注 解

    媒體評論
    對《婚姻史》的深度贊揚
    我們真的能在不思考婚姻的本質——社會與性的聯合以及傳統觀點對愛情的定義——的前提下理解獨身主義或情人關繫嗎?伊麗莎白 ?阿伯特的新書從社會史學的角度完成了精彩論述人類親密關繫的三部曲。如往常一樣,她的行文智慧與信息性並重,風格幽默狡黠,具有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自我的價值。任何思想深刻的人——無論已婚、獨身還是具有質疑精神——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馬克?肯威爾,《實在的空想》和《了不起的加拿大人:格倫?古爾德》的作者
    無論你視婚姻是地獄還是天堂,是過時的制度還是人生理想,伊麗莎白?阿伯特以探尋的歷史筆觸向讀者展示了既脆弱又有韌性的婚姻制度的發展過程。婚姻的圖景並不總是美麗的,但卻一直充滿魅力。
    ——朱迪斯?蒂姆森,《家庭事務》的作者
    我愛這本書。伊麗莎白?阿伯特是個令人愉快的故事講述者,她明智地認識到我們隻有在理解單身主義變化發展的前提下纔能理解婚姻變動的本質。對《婚姻史》的深度贊揚
    我們真的能在不思考婚姻的本質——社會與性的聯合以及傳統觀點對愛情的定義——的前提下理解獨身主義或情人關繫嗎?伊麗莎白 ?阿伯特的新書從社會史學的角度完成了精彩論述人類親密關繫的三部曲。如往常一樣,她的行文智慧與信息性並重,風格幽默狡黠,具有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自我的價值。任何思想深刻的人——無論已婚、獨身還是具有質疑精神——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馬克?肯威爾,《實在的空想》和《了不起的加拿大人:格倫?古爾德》的作者
    無論你視婚姻是地獄還是天堂,是過時的制度還是人生理想,伊麗莎白?阿伯特以探尋的歷史筆觸向讀者展示了既脆弱又有韌性的婚姻制度的發展過程。婚姻的圖景並不總是美麗的,但卻一直充滿魅力。
    ——朱迪斯?蒂姆森,《家庭事務》的作者
    我愛這本書。伊麗莎白?阿伯特是個令人愉快的故事講述者,她明智地認識到我們隻有在理解單身主義變化發展的前提下纔能理解婚姻變動的本質。
    ——貝拉?德帕羅,《精挑細選》的作者
    伊麗莎白?阿伯特寫就了一部傑作……《婚姻史》內容廣泛,反映出社會對不同形式的個人生活的影響,是一本值得眾多讀者欣賞的著作。
    ——艾哈邁德?薩伊杜拉,《幸福與其他混亂》的作者
    伊麗莎白?阿伯特以其天纔的選例能力和特有的智慧與親和力巧妙地闡述了婚姻的過去與現在,發現了我們的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驚人相似之處,為幫助未來的婚姻制度提出了建議。《婚姻史》內容寬泛而有針對性,批評尖銳又滿懷希望,如同被它賦予生氣的婚姻制度一樣,品質是有保證的。
    ——蘇珊?奧爾丁,《隨筆人生》的作者
    引人入勝。伊麗莎白?阿伯特的書包含大量關於婚姻的過去與現在的有趣信息。婚姻絕不僅是永恆不變的浪漫儀式,你應該了解它的過去。浪漫?根本沒這回事。
    ——莫林?詹寧斯,《默多克偵探繫列叢書》的作者
    如同任何婚姻一樣,這本書充滿了驚喜。伊麗莎白?阿伯特對束縛我們許多人的癥結的關注的是活潑而有智慧的。這是一本之書。
    ——凱瑟琳?鄧菲,《摩根泰勒:艱辛英雄》的作者


    對伊麗莎白?阿伯特其他作品的贊揚

    野心勃勃……她的研究詳細全面。她善於關聯事實,不僅描述了幾個世紀前人們的人生成敗,而且讓讀者了解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她令我們……迫切地想要知道更多。
    ——《哥倫布電訊報》
    伊麗莎白 ?阿伯特運用其洞察力將人類學與歷史學相結合……阿伯特條理明晰、激動人心的著作展現了生活及其當中的無奈……她*打動人、*奪目的成就是從不走尋常路、不會選擇說教或者老生常談的文風。就像所有優秀的史學著作一樣,她的書是引導讀者了解陌生世界的方向標。
    ——《衛報》
    有趣、迷人,經常引人思考。
    ——《公報》(蒙特利爾)
    野心勃勃且內容廣泛。
    ——《紐約客》
    內容豐富、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歷史。
    ——《環球郵報》
    生動、有效、感人、充滿驚奇、張弛得宜的歷史著作。
    ——《科克斯書評》
    這本書因豐富的實例、濃郁的個人感受和辛辣的反諷而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洛杉磯時報》
    精彩、熱情洋溢……伊麗莎白?阿伯特深度描述了人類的不幸與探尋,或許可以將她的作品與格雷阨姆?格林的小說相提並論。
    ——《新聞日報》
    學術性與娛樂性兼備。
    ——《標準晚報》
    阿伯特呈現了一繫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的)研究令人印像深刻。
    ——《埃德蒙頓日報》
    生動翔實、深具洞察力的研究 ——十分可讀,具有思想高度,充滿智慧且打動人。
    ——《村聲文學增刊》
    一旦你開始閱讀這本驚人的作品,就無法將它放下……作者是個了不起的勇士,其纔華亦可與勇氣相提並論。
    ——尤金?D.熱諾維斯,《約旦河波浪滾滾:奴隸之歌》的作者

    在線試讀
    嫁妝箱與進入社交圈
    大多數西歐和北美的女孩都盼望結婚,而且在婚姻方面深受各種文學作品的影響。她們需要在了解本國婚姻習俗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家庭。女性親屬會幫助她們準備一隻“嫁妝箱”(hope chest,“希望的箱子”)。“嫁妝箱”這個名字本身就反映出不是所有女孩都能找到理想的丈夫。嫁妝箱是個堅固的盒子——不過有時候可能是一隻抽屜或者衣櫃的一部分——存放亞麻衣料和銀器等基本的家庭用品。嫁妝箱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農業文化,在 19世紀的後十年和 20世紀的初十年這段時間裡,歐洲和北美的農民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們都有這麼一隻嫁妝箱。
    直到近幾十年,嫁妝箱在北美家庭中還是相當普遍。1967年,大學生們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 38%的家庭為女兒備有嫁妝箱。“在某種程度上,”研究者們總結道,“嫁妝箱已經成為一種像征,反映出年輕女子待嫁的心情,從現實角度看又表現出她們對未來家庭生活未雨綢繆的考慮。 ”從生日時積攢的勺子、聖誕用的茶杯、復活節枕套等物品可以看出成長中的女孩的價值觀與期盼,讓我們從家庭用品方面對其婚姻生活有所了解。
    特權階級女子的嫁妝箱則有所不同,她們大部分希望尋覓與自己門當戶對的配偶。工業革命結束後,資產階級變得十分富有,他們甚至可以和貴族階級聯姻,因為人們總是希望把社會和經濟地位相當的青年男女撮合到一起。年輕女子“進入社交圈”的儀式為這種撮合提供了機會和場合。這些少女通常隻有十七八歲,借著參加舞會、宴會和正式邀請的機會步入成人社會。在英國,聖詹姆斯宮的會客室是有身份的年輕女子的社交場所,此外還包括其他皇家宮殿、舞廳或者豪華飯店等。
    這些女子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跳舞、唱歌或者演奏樂器的場合,借機了解各種社交規則和風俗,順便展示自己的外貌。當然,這些活動的效果都要受到其父母社會地位、名聲、財富以及其本人會給自己的婚姻帶來什麼好處的影響。
    少女們有一個社交季的時間尋找丈夫,在英國是 4月到 8月,在北美通常是 11月到次年 1月。早在 1748年的美國,費城就有 59個家庭為年輕女孩們舉行“跳舞聚會”,幫助她們進入社交圈並且找到未來的丈夫。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對像,女孩及其父母會非常失望。她仍然會結婚,但是由於每個社交季節都有新人到來,她會降低擇偶標準,其在婚姻市場上的估價也會打。
    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南部,十多歲的女孩從學校畢業後就要進入社交圈,在那裡尋找並取悅心儀的情郎,然後與之結婚,把餘生奉獻給操持家務和養育兒女,就像她們的母親一樣。從無數女子的日記來看,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雖然她們進入了社交圈,穿著時髦的衣服展示自己的教養和容貌,但是“她們明顯表現出對進入人生下個階段——尋找丈夫——的抗拒”,歷史學家安雅?加布爾在《斯嘉麗的姐妹》中寫道。嫁妝箱與進入社交圈
    大多數西歐和北美的女孩都盼望結婚,而且在婚姻方面深受各種文學作品的影響。她們需要在了解本國婚姻習俗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家庭。女性親屬會幫助她們準備一隻“嫁妝箱”(hope chest,“希望的箱子”)。“嫁妝箱”這個名字本身就反映出不是所有女孩都能找到理想的丈夫。嫁妝箱是個堅固的盒子——不過有時候可能是一隻抽屜或者衣櫃的一部分——存放亞麻衣料和銀器等基本的家庭用品。嫁妝箱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農業文化,在 19世紀的後十年和 20世紀的初十年這段時間裡,歐洲和北美的農民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們都有這麼一隻嫁妝箱。
    直到近幾十年,嫁妝箱在北美家庭中還是相當普遍。1967年,大學生們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 38%的家庭為女兒備有嫁妝箱。“在某種程度上,”研究者們總結道,“嫁妝箱已經成為一種像征,反映出年輕女子待嫁的心情,從現實角度看又表現出她們對未來家庭生活未雨綢繆的考慮。 ”從生日時積攢的勺子、聖誕用的茶杯、復活節枕套等物品可以看出成長中的女孩的價值觀與期盼,讓我們從家庭用品方面對其婚姻生活有所了解。
    特權階級女子的嫁妝箱則有所不同,她們大部分希望尋覓與自己門當戶對的配偶。工業革命結束後,資產階級變得十分富有,他們甚至可以和貴族階級聯姻,因為人們總是希望把社會和經濟地位相當的青年男女撮合到一起。年輕女子“進入社交圈”的儀式為這種撮合提供了機會和場合。這些少女通常隻有十七八歲,借著參加舞會、宴會和正式邀請的機會步入成人社會。在英國,聖詹姆斯宮的會客室是有身份的年輕女子的社交場所,此外還包括其他皇家宮殿、舞廳或者豪華飯店等。
    這些女子需要的是一個可以跳舞、唱歌或者演奏樂器的場合,借機了解各種社交規則和風俗,順便展示自己的外貌。當然,這些活動的效果都要受到其父母社會地位、名聲、財富以及其本人會給自己的婚姻帶來什麼好處的影響。
    少女們有一個社交季的時間尋找丈夫,在英國是 4月到 8月,在北美通常是 11月到次年 1月。早在 1748年的美國,費城就有 59個家庭為年輕女孩們舉行“跳舞聚會”,幫助她們進入社交圈並且找到未來的丈夫。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對像,女孩及其父母會非常失望。她仍然會結婚,但是由於每個社交季節都有新人到來,她會降低擇偶標準,其在婚姻市場上的估價也會打。
    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南部,十多歲的女孩從學校畢業後就要進入社交圈,在那裡尋找並取悅心儀的情郎,然後與之結婚,把餘生奉獻給操持家務和養育兒女,就像她們的母親一樣。從無數女子的日記來看,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雖然她們進入了社交圈,穿著時髦的衣服展示自己的教養和容貌,但是“她們明顯表現出對進入人生下個階段——尋找丈夫——的抗拒”,歷史學家安雅?加布爾在《斯嘉麗的姐妹》中寫道。
    上述抗拒者中包括北卡羅來納州的佩妮洛佩?斯金納,為了避免結婚,她先和人調情並吸引他們,然後一個接一個地拒絕那些追求者:在三年的時間裡,她趕走了 30位追求者。華盛頓特區的勞拉?沃爾特拒絕了三次求婚,她說:“我沒有愛上任何人。 ”和大部分條件優越的女孩一樣,佩妮洛佩和勞拉後都結了婚,不過在婚前的許多年中她們度過了一段自由的“待字閨中”的歡樂時光。
    佩妮洛佩終愛上並嫁給了托馬斯?沃倫。他是一位醫生,經常因工作關繫出國,所以,她經常遭受孤獨的折磨:“除了悲戚哀嘆,我沒有別的事情可做——而你們都有自己的事業或者年輕的朋友可以陪伴左右,”她抱怨道,“與你們分離讓我如生病一樣痛苦——它成功地控制了我——讓我變得盡可能地溫馴。”勞拉和托馬斯?蘭德爾結了婚,她悶悶不樂地離開了家(“我的心在顫抖……它已經死了……因為這件事我殺死了自己”)——和丈夫搬到了佛羅裡達。
    佩妮洛佩 ?沃倫很快就懷孕了,她立刻把精力轉移到照顧自己上面:在寫給丈夫的信中,她描述了自己的健康食譜、“寬松的”服裝,還有“煩人”但“不是特別令人痛苦”的痔瘡,顯然她的精神不錯。1841年 1月,她生了一個女兒,因為對生產的過於恐懼,不久她就死去了。
    勞拉?沃爾特?蘭德爾沒有因此死掉,但是,雖然有一位白人護士和幾位黑人女奴照顧她,她還是被頻繁的懷孕和養育嬰兒弄得疲乏不堪:“我宣布,如果我的餘生都要過這種日子,我寧願——這就是我準備說的——躺下來死掉,這是一種可怕的奴役——如果你的一生都耗在這上面的話!”勞拉對自己的婚姻和丈夫也不滿意,她不再愛他了。“像我丈夫說的那樣,我現在是‘他見過的痛苦、可憐、一無是處的女人’。”
    比起愛情,英國的貴族階層更加看重金錢和地位,因此女子對婚姻的期待也有所不同。19世紀 70年代,初入社交圈的少女愛麗絲?凱瑟琳?邁爾斯把自己在社交季節的擇偶經歷忠實地記錄在日記中。因為人口眾多,愛麗絲的家族無法給她太多進項,到了 17歲,愛麗絲意識到隻有利用人際關繫和自己的美貌,嫁給一個每年至少有 5000磅進項的有錢人纔能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品位。當然,以她的條件,也配不上像年輕愛調情的亨利?查爾斯?佩蒂 -菲茨莫裡斯——第五代蘭斯當侯爵,繼承了英國和愛爾蘭境內的 14萬英畝土地——那樣的巨富,所以把心思用在這樣的富人身上是浪費時間(玩世不恭的侯爵本人同樣也不會把她放在心上)。愛麗絲知道,她可能永遠無法與哈莉艾特?伊芙斯?萊特小姐相比,“她是個相當美麗的女繼承人……我猜她每年至少有 4000磅的收入”。
    與本階層的典型一樣,愛麗絲執著於配偶的收入和財產。表兄在給她介紹對像時,都要“悄悄告訴她對方的財產和社會地位”,例如這樣耳語:“比尤蒂 ?坎貝爾,警衛隊上尉,在北部擁有很大的莊園,每年進項兩萬磅: ——比尤蒂上尉——邁爾斯小姐。”愛麗絲一度沒有理睬其中一位追求者——薩繆爾爵士,“我之前確定他每年隻收入 4000磅”,這比她的標準還要低。
    愛麗絲狡黠地算計和追求著理想中的婚姻。但家庭無力提供足夠的嫁妝給她帶來很大的劣勢,但是正因如此她纔在個人素質的準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1869年底,21歲的愛麗絲鎖定了一位合適的追求者:喬治?杜帕,33歲,牧場主,已在新西蘭掙下一筆家業。雖然對兩人的婚姻前景不抱過高的期望,但她相信喬治的財富會彌補兩人年齡的差距以及所有不配的地方,不過真正要緊的是,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長期目標——獵取一位有錢的新郎。

    第三章 婚禮和婚後
    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的盛大婚禮

    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婚禮儀式各有不同,還要受到個人口味和條件的影響,因此沒有一定之規。直到 18世紀末和 19世紀初,纔確定婚禮儀式的重頭戲是父母表示同意(應法律要求)和辦理婚姻憑證。一般來說婚書都要貼出來。從 16世紀中期開始,大多數基督徒的婚禮就按照英國聖公會規定的儀式標準舉行,念誦《公禱書》,新教教會婚禮儀式使用的祈禱詞大同小異,羅馬天主教婚禮有他們自己的祈禱詞。
    到了 18世紀中期,婚禮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公眾儀式。但是成本變成大家考慮的主要問題,有些不想“自婚”的窮人負擔不起簡單的婚禮費用,他們常會先公開婚書和交換誓言,然後住在一起來代替婚禮。富裕一些的人會舉辦氣氛歡快的婚禮,通常在家進行,以適合自身條件的方式表示慶祝和娛樂。
    至於婚禮服裝,有的極為簡樸,有的則奢華至極,這些都是由當事人家庭的心態、地位和能力決定的。在歐洲,貴族女子會穿上用昂貴材料——天鵝絨、絲綢或者錦緞,有時還會繡上金銀絲線——制作的華美禮服,顏色選擇也是要麼深沉要麼艷麗——例如紅色、靛藍或黑色——隻有非常有錢的人用得起這樣的禮服。他們看不起經濟適用型的服裝,喜歡寬裙大袖,再縫上動輒幾碼長的奢華裙裾。皮毛衣服和珠寶首飾通常是嫁妝的一部分,而且能和婚禮服裝完美搭配。
    新娘的禮服歷史悠久,其標準往往是根據王室和貴族的愛好確定的。1468年,為了和“勇敢者”查爾斯聯姻,約克的瑪格麗特訂做了一件鑲滿珠寶的長裙,因為衣服太重,得有人抱著她上教堂。她的發冠近五英寸高,精心裝飾著珍珠和像征約克家族的上釉白玫瑰,還用紅、綠、白三色琺瑯組成她的名字,姓名的起頭字母 CM是金色的,包圍著同心結。(現在到亞琛大教堂還能看到這件發冠)。
    富裕的女子會竭力模仿貴族的樣子,使用大量的布料和比較便宜的狐皮或兔皮縫制禮服,還要佩戴自己好的首飾。沒那麼有錢的新娘會裁制亞麻或羊毛的衣服,比她們平日穿的家紡粗布衣服柔軟,而且隻能用買得起的植物染料染色。不過,為了追求華麗的效果,可以縫上大袖子和裙裾,雖不實用卻很美麗,有一種隆重的感覺。對於節儉或者拮據的家庭來說,做一件新衣服是他們能滿足的條件,隻求劣質的染料不要在衣服上留下斑點。灰色服裝流行,白色的不實用。窮人家置辦衣服隻能手頭有什麼材料就用什麼材料。
    歐洲的婚姻傳統連同禮服的顏色迷信一起越過大西洋傳到了美洲:藍色是羅馬新娘和聖母瑪利亞婚服的顏色,像征純潔和多產,因此新娘穿藍色禮服會令丈夫忠貞不貳;粉色固然漂亮,但不是幸運色;紅色暗示不道德,像征罪惡;18世紀流行黃色,但是綠色會讓人想起仙子和茂盛的植物;家紡布的棕色太普通;灰色很流行,像征聰明有用,但是有哀悼之嫌。打成同心結的彩帶會給平淡的服裝增色不少,而且儀式結束後,客人可以把彩帶扯下來帶回家做裝飾。19世紀,鮮花取代了彩帶,新娘頭戴鮮花,手捧花束。
    18世紀晚期,工業革命使得機器制作的廉價服裝走進家庭,輕薄的印度平紋細布成為婚服材料的選擇之一。18世紀末,白色婚服大行其道,有時是銀白相配,再加上一個彩色披肩,不失典雅。1816年 5月,夏洛特公主身穿鑲著銀色亮片的銀色禮服結婚,禮服周圍包著一圈鈴鐺和銀片組成的花朵,這次婚禮備受稱道。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開創了身穿白色禮服結婚的傳統,她身著華麗莊重的禮服,在相當公開的場合下嫁她的摯愛阿爾伯特。雖然當天太陽很毒,仍然有數千民眾提前幾個小時前去聖詹姆斯宮的王室教堂觀禮。上午十點,看熱鬧的民眾和持票入場的觀眾組成了龐大的隊伍,表現出他們急切的心情。在教堂內部等候的正式觀眾達 2100人之多。中午,21響禮炮點燃,宣告女王步入她的馬車,馬車經過之處歡呼聲此起彼伏。阿爾伯特親王及其隨從在小號和鼓點的伴奏下首先到達教堂,迎接王室成員和各位顯要人物入場後,他們開始等待新娘的到來。伴著音樂,維多利亞及其眾多親隨緩緩步入教堂。
       
    維多利亞的禮服是白色綢緞制作的,邊上繡著橘子花,同樣質地的裙裾約長六碼,由 12名伴娘挽著。女王頭戴橘子花花環,與面紗相連,面紗有一碼半長,點綴著鑽石和霍尼頓蕾絲,從肩膀一直披到背部(61年之後,維多利亞就是穿著它下葬的)。禮服上的荷葉邊也是霍尼頓蕾絲,有四碼長,是由比爾村的兩百多名蕾絲裁縫專門制作的,成本超過一千英鎊。維多利亞的鞋子是方頭的,皮質的平底鞋跟做出一段弧形,纏著六條緞帶,和她的其他服裝一樣,也是英國制造。維多利亞親自設計了伴娘的禮服;她們“全部穿白衣,手持白玫瑰,形成一種美麗的效果,”她在日記中寫道。 26女王送給伴娘們的飾針是阿爾伯特親自設計的,都是鷹形,鑲嵌有綠松石、珍珠、紅寶石和鑽石——這是按照傳統新娘送給每位伴娘的禮物。
    一段感人的典禮儀式——其間人們誦讀了《聖經》詩篇第 67篇——過後,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離開教堂。這時,陽光已經驅散了濃霧和雨水,天氣一片晴朗,新娘的眼睛“飽含淚水,但是從表情上看非常幸福,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以夫婦的身份走在一起,顯得從容自信,不失為一道悅目的景觀,”王太後薩拉?裡德爾頓回憶道。
    幾百份報紙和雜志詳細報道了此次婚禮,連歐洲之外其他地方的成千上萬的新娘們都讀到了這些報道,這種盛況也許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婚禮的服裝、音樂和典禮過程的注目,是因為它的意義十分重大,而且大家關心的是婚禮本身,並非女王的婚姻。
    維多利亞的婚禮模式瞬間變成了“傳統”,她不是位身穿白衣結婚的王室成員,但是因為其禮服出現在報紙和時尚雜志上,便引起了瘋狂模仿的潮流,成為新娘們及其父母效仿的模板。因此,盡管過去的新娘會穿著深色服裝,手持簡樸的花束,而白色在傳統上是王室哀悼使用的顏色,盡管維多利亞女王當年的禮服是未經漂白的,現在會被定義為乳白色,白色還是已經成為現代新娘禮服的經典顏色。
    維多利亞之所以選擇橘子花作為裝飾,是因為中國古代認為這像征著純潔和多產,結果引起無數新娘競相模仿,女王的婚禮模式成了民間學習的教科書。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新鮮橘子花,新娘們會用蠟花代替。維多利亞使鮮花成為婚禮上的常見裝飾物,連“去摘些橘子花”這句話都成了“去找個妻子”的委婉說法。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的婚禮之盛大,儀仗、慶典和音樂之繁復都在深刻影響著歐洲乃至北美的婚姻習俗,各地婚禮紛紛加入戲劇化素,新娘服裝的檔次也迅速提高,婚禮致辭幾乎立刻成為傳統項目。結果,斯蒂芬妮?孔茨寫道:“成千上萬的中產階級女性競相效仿女王,把她們的婚禮變成人生中迷人的事件。”
    還有一個傳統的婚禮習俗是所謂的“有舊、有新、有借、有藍”,通常被解讀為:回顧家庭歷史(舊),新娘的未來生活(新),新人共享美好愛情(借),新娘禮服選擇代表聖母瑪利亞的顏色、像征純潔和多產(藍)。少有人知道,這個說法來自一首詩,詩的後一句是“在她鞋子裡放一枚六便士的銀幣”,人們相信,在新娘左腳的鞋子裡放銀幣,會給她帶來好運。

    第四章 婚姻中的愛與性
    婚姻與性

    所謂“婚姻的感情化”和“作為妻子的滿足”有許多潛在的含義。一位溫柔善良的妻子似乎應該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丈夫則應該為其提供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支持,成為她的代理人——例如男人有投票權而女人沒有。如果遇到不負責任或者能力有限的丈夫,女人的道德優越感就占了上風,普遍的建議是,這時候她們還是裝傻充愣比較好。(所謂的依據是,有主見的女人“可能會有人羨慕,但是永遠不會招人喜歡”,這句話是一位盡責的父親提醒他十幾歲的女兒的,她非常愛讀文學名著。)
    但是這種尊重和內在化也讓“天使”變成了無性的生物:畢竟,誰會對這樣一個從不犯錯、自我滿足和毫無激情的個體產生欲念?所以就出現了隻要求女性保持貞潔卻不要求男性的雙重標準,大批男性帶著性經驗和對妻子是處女的期望走向婚床,通常情況下,女人隻能渾身顫抖,要麼帶著恐懼等待終的侵犯,要麼期盼著這方面的人生經驗盡快得到圓滿。
    人們對性的看法是矛盾的,恐懼與喜愛並存。性意味著男人的愉悅和女人的苦痛。在一個娼妓猖獗的時代,性病的肆虐甚至讓受害者的子女也受到牽連,病人的身體常會發出惡臭,而女人的道德和法律責任便是忍受。如果妻子拒絕性交,丈夫有權采取法律手段迫其就範,而妻子卻無法以強奸的罪名控告丈夫的侵犯。
    這種雙重標準還允許男人放縱情欲,大搞婚外情、嫖妓或者包養情婦(假如能夠負擔得起的話)。女人則不得不保持忠貞,因為她們有責任維護家族血統的純潔。結果導致所謂的“好妻子”就應該在毫無享受可言的性關繫中忍氣吞聲,滿足丈夫的需要。而且醫學觀點和流行文學都認為這是恰當的性關繫,說什麼女性的器官比男性更冷,至少不如男性那麼容易受到激發等等。(結果所謂的“好丈夫”就不敢采用他取悅情婦甚至妓女時的前戲和性技巧來對待妻子,以免嚇著她。)假如,驚訝或震驚中的“好妻子”表現出意料之外的熱情,積極回應的話,她會認為自己的品行墮落,而很多丈夫也是這樣想的。初被美國列為禁書的瑪麗 ?斯特普斯的《婚姻之愛》指出,這是因為丈夫被妻子的興奮嚇著了,因為他“認為這是一種失控的狀態”。
    這種自相矛盾的性文化導致有的丈夫幾乎無法與妻子做愛。斯特普斯的一位熟人就是這樣,他“在度過放蕩的前半生之後,遇到了一個自己尊敬和愛慕的女人,他娶了她,但是為了保持她的‘純潔’——這是她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從未與她發生關繫”。
    在美國南部,這個問題還有植根於奴隸制的種族色彩,因為白人男性會和有色人種的女性而不是自己的妻子發生關繫來追求色情滿足。直到奴隸制結束,他們還會遵從“傳統”——與黑人女性(通常是奴隸)發生關繫來結束自己的童貞。“先生,當你看到(白人)晚上企圖溜進黑人女子的房子的時候,一定會大喫一驚的。”一位黑白混血兒在奴隸解放後這樣表示。因此,白人男性會尋找和強迫自己與黑人女性發生關繫,既破壞了對方的家庭,也毀了自己。生於密西西比州的 20世紀作家威利?莫裡斯直到 12歲纔意識到白種女人是一種性別存在。一位觀察家評論說:“人們認為白人女性應該在失去貞操的時候纔會意識到自己曾經是處女。”
    在奴隸時代,有的白人妻子以各種方式對抗這種傳統,包括懲罰或者賣掉丈夫喜歡的女奴。不過大多數人選擇假裝忽略家中出現的黑白混血兒的父親的身份,包括那些男主人養在家裡可供隨時洩欲的原是奴隸身份的小妾。白人妻子接受了雙重標準——無論是性別還是種族意義上的——這種標準在其文化中安營扎寨,又被賦予她們的所謂“特權”(如法律保護她們的妻子地位並否認其丈夫的私生子女的合法性)淡化。這些法律規定奴隸的子女繼承其母親的法律地位,從而解決了許多棘手的混血兒問題——到 1860年,
    12.5%的非裔美國人是黑白混血——盡管它們與英國的習慣法相違背。
    因此我們容易看出,性方面的雙重標準和女性受到的壓迫使得北美各地到處都是對性灰心失望的妻子。不過,很多妻子也會“厚著臉皮”像丈夫一樣享受夫妻性愛。如羅伯特和艾麗扎?赫爾這一對,男的是個 50歲左右的鰥夫,帶著三個孩子,女的 38歲,顯然很享受兩人的性關繫。她曾經戲謔地表示,這樣做“打擾了他的休息”。一位邦聯軍士兵的妻子艾倫?沙克爾福德?吉福特對丈夫打趣道:“上次看到你被下了藥或者‘被誘拐’(這是他們的性暗語),我非常高興。你不覺得這很不錯嗎,親愛的?”另一位邦聯軍人的妻子,簡?古德溫,給丈夫寄了一封信,內容充滿各種挑逗,堪比情色文學:

    你是否曾經回憶起我們初夜的結合,那種隻有我們兩人見證和享受的愛和愉悅?……詹姆斯,我親愛的丈夫,你是否還記得那天半夜,我們在沙發上先後體驗到那種靈魂和身體的極樂境界……健壯的身軀擁抱著纖弱的身體,在嬌小但堅實的胸膛上流連……你的某些部分富有冒險精神……你知道我說的是哪裡……你要摸清我那高貴而慷慨的炮臺的位置,那裡常常賜予你寬慰和愉悅。你的見解是如此的獨特,就像一個貴格會教徒:簡,掀起你的亞麻裙,張大你的雙腿,以上帝之名,接受雅各的播種。詹姆斯……請個假吧……我認為足夠的假期是生活的必需……你會發現,進攻我的炮臺隻有一個困難——你的子彈也許不夠用……你也無需害怕……每隔 12小時援軍自會來到……你的多次進攻都令我們雙方感到滿意,而且不會造成任何傷亡……期盼你的回信。

    簡?古德溫顯然不是陶醉於性愛並且利用這一點維繫自己和出門在外的丈夫的關繫的人。可是也有無數女人害怕懷孕,有的是因為朋友死於生產——美國內戰之前的南方地區,死於產難的婦女數量是北方婦女的兩倍,以至於婦女們將性愛和生產甚至可能的死亡聯繫到一起,性活動的短暫愉悅與之相比也黯然失色。已經生過五個孩子的麗茲?奈斯布萊特絕望地給丈夫寫信:“這種對生產的永不止息的恐懼一直壓抑著我想要見到你和擁抱你的衝動,我的渴望被套上了韁繩。”
    也有些不太追求享受的婦女,她們對性保持沉默,中產階級的白人女子中不乏此類,她們可能接受了流行的觀點:女性的激情是反常的,而對性不感興趣則可以說明一個人的道德高尚。婚姻的目的是繁殖,繁殖必然離不開性活動,然而出於對性的道德意味的畏懼,她們恥於追求純粹的愉悅,也不把它視為增進情感的途徑。
    所以,有的婦女會借生病之機或者裝病逃避性活動。家境貧困的哈莉艾特?畢徹?斯托被養育孩子的重擔壓得苦不堪言。為了逃離這樣的生活,她長期待在布拉托波羅療養院,在那裡和她的姐姐凱瑟琳住在恰如其名的“天堂療養區”,可以做“水療”,在新鮮空氣中鍛煉,花上幾個小時和其他女人聊天。欲求不滿的丈夫加爾文?斯托在一次探望之後對她表示:“和你睡在另一座房子、另一個房間的另一張床上,而你又像干枯的老太太一樣冷淡,似乎不是我的妻子……擁有這樣的婚姻,享受不到應得的權益,在我看來是丟人的事情。”自從一年前哈莉艾特後一次流產,他就沒有和她睡過,加爾文認為“這足以殺死一個男人,特別是像我這樣的男人”。哈莉艾特不為他的懇求所動,在布拉托波羅待了 18個月。“多年以來我從未享受過如此快樂的生活,”她回憶道。回家九個月後,她生了一個兒子。
    有的女人會完全避免和男人發生關繫,她們保持獨身,通常住在父母或者親戚家。還有的心滿意足地和其他女人住在一起,關起門來互相表達愛慕之情,“女同性戀”這個詞還沒發明之前就有了這種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女孩之間的浪漫友誼是允許的,她們會以誇張的語言表達對彼此的感覺,互相親吻和愛撫。不知這是不是女性對其終身大事——未來婚姻生活的預演和彩排?(亨利?沃德沃斯?朗費羅在《卡瓦納》裡回答過這一詰問。)
    自亨利 ?詹姆斯在《波士頓人》中指出這樣的關繫在新英格蘭地區的成人中也十分普遍之後,人們便將這種關繫稱為“波士頓式婚姻”,即女性之間忠誠堅定的戀愛關繫,她們大部分是未婚的專業人士。浪漫的友誼和波士頓式婚姻的差別在於是否同居,同居本身就帶有可能的同性戀情意味。北美洲還有擁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未婚女性和寡婦住在一起的現像,尤其是美國內戰之後,戰爭造成了大量的未婚女子和寡婦,這些非親非故的女人在一起生活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接受。
    波士頓式婚姻也在這樣的保護傘下繁榮發展起來,沒有了男性的控制和干預,女人們可以在平靜安定的生活環境中實現個人目標。有的隻希望彼此相守共度餘生,有的則想要實現職業目標或藝術野心。“在黑暗的 19世紀, ”莉莉安?費德曼寫道,“她們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種全新但曇花一現的‘女人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做任何事、成為任何人、去到任何地方’的觀念。”
    有些波士頓式婚姻的原因是女性不願接受異性戀婚姻的束縛,她們本身並非同性戀。19世紀的女雕刻家哈莉艾特 ?赫斯默寫道,從事藝術的女性如果結婚,就犯了“道德錯誤”,因為她的藝術事業及其家庭必有一個受罪,使她要麼成為一個可憐的藝術家,要麼是個可憐的母親。“我向這種固定的關繫宣戰,”她宣布。但有的女人相互之間結成了這種固定的關繫。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