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超越西方:文明的變革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39-201
    【優惠價】
    87-126
    【作者】 喬建新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世界各國文化  西方文化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ISBN】97875012340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1234011
    作者:喬建新著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1月 

        
        
    "

    內容簡介
    文化與文明是人類永恆的大課題。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文化主要是指文學與藝術;廣義文化被認為由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觀念文化三個層次構成。因此,文化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僅指傳統和習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合,文化存在於一切與人相關的社會事物之中,它所反映的是人類的全部社會行為。作為文化的核心,觀念文化體現的是人類的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與體制、價值觀、道德觀、信仰、思維方式、社會觀念和社會心理等。觀念文化的重要性在於,它不但能影響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興衰,並且也能徹底改變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一個民族的觀念文化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歷史,這種改變並不是直接地體現在一時一事的歷史事件中,而是作為一種隱性、長期和根本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涉及文明以及文明與文化的關繫,按一些學者的觀點,文明是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是放大了的文化;而文化,尤其是觀念文化,是所有文明定義的共同主題,是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文化既是人類文明的終目標,也是人類文明的初起點。
    作者簡介
    喬建新,1970年畢業於理工科院校,後在海軍服役,1979年轉業到原電子工業部機關從事科技管理工作,1987年自願下海從商,1999年轉入高技術領域的信息咨詢行業擔任高級咨詢顧問。
    由於作者早年對哲學、數學、信息技術、經濟等多個領域有興趣,自1985年以來,曾先後在《人
    目錄
    章 人類的大課題——文化與文明
    一、中國式的文化觀
    二、觀念的影響力
    三、地緣文化
    四、文明的起源
    五、文明史的變遷
    第二章西方文明的演進
    一、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化要素
    二、雙重屬性的基督教文明
    三、文藝復興中的政治人文
    四、理性主義與工業革命——從近代走向現代
    五、人權、民主與價值觀念
    第三章傳統與現實
    一、文明的動力——科技、經濟、政治,還是文化?章 人類的大課題——文化與文明
    一、中國式的文化觀
    二、觀念的影響力
    三、地緣文化
    四、文明的起源
    五、文明史的變遷
    第二章西方文明的演進
    一、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化要素
    二、雙重屬性的基督教文明
    三、文藝復興中的政治人文
    四、理性主義與工業革命——從近代走向現代
    五、人權、民主與價值觀念
    第三章傳統與現實
    一、文明的動力——科技、經濟、政治,還是文化?
    二、功利主義——文明的雙刃劍
    三、走向分裂的文明
    四、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文化含義
    五、分化中的歐美文明
    第四章偏激的美國
    一、實用主義哲學
    二、政治理念的沿革
    三、新自由主義——美國式的國際一體化
    四、社會結構與利益集團
    五、主導美國社會的新教——宗教崇拜
    六、美國人的文化心理
    七、美國的困惑——文化與傳統的局限
    第五章 中國智慧
    一、中國文化的歷史淵源
    二、孔子與儒學的貢獻
    三、老子與道家的價值
    四、佛教的中國化
    五、文明的核心與文化的精神
    六、難以定位的《易經》
    第六章文明的差異
    一、中國謀略的真諦
    二、西方的政治人文
    三、道德與利益的抉擇
    四、經驗與理性的對抗
    五、中國人與西方人
    文文化——排他還是包容?
    七、國家行為與文明的標準
    第七章 中國思維的局限——文明的悖論
    一、文化史的啟示
    二、導致衰落的“邏輯鏈條”
    三、有關李約瑟問題
    四、邏輯與數學——被忽略了的文化要素
    五、分析與演繹——“洋八股”
    六、凝固了的創造性
    第八章文明的變革
    一、傳統的實質
    二、關於變革的理論
    三、文化反思與文化革命
    四、“鏡子”與“橋梁”——漢學家與中國問題專家
    五、改革的進程——從經濟、政治到文化
    第九章超越西方
    一、世界格局的觀點
    二、文明的大趨勢
    三、文明的回歸——為什麼西方將衰落,而中國在崛起?
    四、安全與使命
    五、“軟實力”
    六、理想與理性的革命——衝破局限,超越自我
    第十章理論思維的意義
    一、創造性思維與現代價值觀
    二、文化戰略
    三、科學、文化、哲學
    四、社會科學上的“統一場論”—科科學
    五、方法的結構
    主要參考書目
    在線試讀
    章人類的大課題——文化與文明
    一、中國式的文化觀
    文化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僅指傳統和習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合,文化存在於一切與人相關的社會事物之中,文化所反映的是人類的全部社會行為。
    觀念文化在領袖和政治家中體現為國家的意志,體制和戰略,在社會精英的主流意識中體現為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社會大眾中體現為民族的性格和心理。
    在文化的學術界,西方人已經列舉了160—200多種有關文化的定義,然而在中國人看來,同西方人的整體思維模式一樣,這未免顯得過於凌亂。或許對此存在一種解釋,那就是,因為文化所涉及的範疇是極其廣泛的,所以有多種解釋理所當然。不過,可以反問的是,難道世界上還存在什麼簡單和孤立的範疇嗎?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的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頭腦中的反應,在思維模式上,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當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思維特征,因此中國人完全沒有必要追隨西方人的這種凌亂和煩瑣的思維習慣。按照中國人的整體思維模式,如果依據文化的內涵、結構、類型和邊界來設定看問題的維度,那麼有關文化的定義完全可以簡化。
    首先,關於文化的內涵。1982年,在墨西哥召開的世界文化大會上,人們對於文化所做的描述是:“文化是體現出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群體特點的那些精神的、物質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復合體。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繫、傳統和信仰。”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對此也有論述,他說:“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繫統,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以及其他的社會習慣和能力。”不過,有的中國學者說得更為簡單: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合。
    其次,有關文化的結構。美國的一位文化學家懷特(L.A.White)認為,相對於自然本體而言,廣義文化應分為技術、制度和觀念三個層次。但是,中國學者、現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所給出的概念則更準確。依據現實世界的存在結構來設定文化的分類,他認為文化應劃分為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作為基礎,物質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和科學技術研究的物質和經濟生活;作為主體,社會文化包括語言、文學、藝術、教育、法律、禮儀、風俗、習慣等人類的社會生活;作為核心,觀念文化包括政治理論與體制、價值觀、道德觀、信仰、思維方式、社會觀念和社會心理等人類的精神生活。從綜合的角度來看,觀念文化也可以被認為是哲學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集合。錢穆先生指出,經濟、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是組成文化結構的七要素。
    另外,對於文化的類型。以人類經濟生活方式土的差異為基點,錢穆先生將文化的類型分為遊牧文化、商業文化和農耕文化。他認為西方文化屬於商業文化,中國文化屬於農耕文化,商業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不同,實質上就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章人類的大課題——文化與文明
    一、中國式的文化觀
    文化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僅指傳統和習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合,文化存在於一切與人相關的社會事物之中,文化所反映的是人類的全部社會行為。
    觀念文化在領袖和政治家中體現為國家的意志,體制和戰略,在社會精英的主流意識中體現為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社會大眾中體現為民族的性格和心理。
    在文化的學術界,西方人已經列舉了160—200多種有關文化的定義,然而在中國人看來,同西方人的整體思維模式一樣,這未免顯得過於凌亂。或許對此存在一種解釋,那就是,因為文化所涉及的範疇是極其廣泛的,所以有多種解釋理所當然。不過,可以反問的是,難道世界上還存在什麼簡單和孤立的範疇嗎?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的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頭腦中的反應,在思維模式上,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當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思維特征,因此中國人完全沒有必要追隨西方人的這種凌亂和煩瑣的思維習慣。按照中國人的整體思維模式,如果依據文化的內涵、結構、類型和邊界來設定看問題的維度,那麼有關文化的定義完全可以簡化。
    首先,關於文化的內涵。1982年,在墨西哥召開的世界文化大會上,人們對於文化所做的描述是:“文化是體現出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群體特點的那些精神的、物質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復合體。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學,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價值體繫、傳統和信仰。”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對此也有論述,他說:“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繫統,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以及其他的社會習慣和能力。”不過,有的中國學者說得更為簡單: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合。
    其次,有關文化的結構。美國的一位文化學家懷特(L.A.White)認為,相對於自然本體而言,廣義文化應分為技術、制度和觀念三個層次。但是,中國學者、現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所給出的概念則更準確。依據現實世界的存在結構來設定文化的分類,他認為文化應劃分為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作為基礎,物質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和科學技術研究的物質和經濟生活;作為主體,社會文化包括語言、文學、藝術、教育、法律、禮儀、風俗、習慣等人類的社會生活;作為核心,觀念文化包括政治理論與體制、價值觀、道德觀、信仰、思維方式、社會觀念和社會心理等人類的精神生活。從綜合的角度來看,觀念文化也可以被認為是哲學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集合。錢穆先生指出,經濟、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是組成文化結構的七要素。
    另外,對於文化的類型。以人類經濟生活方式土的差異為基點,錢穆先生將文化的類型分為遊牧文化、商業文化和農耕文化。他認為西方文化屬於商業文化,中國文化屬於農耕文化,商業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不同,實質上就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
    轉換一下視角,再從文化的邊界上來看待文化本身,比如文化與哲學究竟有何聯繫與不同。從人類全部知識的體繫結構上看,文化與哲學都是具有總體性的學科,二者的區別在於:文化是其他各門類學科相互融合的交集,更側重行為和心理方面;而哲學是人類有關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與總結,具有純理性思維的特征。同樣,在文化與哲學之間也有交集,即所謂哲學文化和觀念文化。哲學上世界觀的範疇包含了文化上所指的價值觀,哲學上方法論的範疇也包含了文化上所指的思維方式。由此來看,哲學是“概括”與“總結”,具有更高的抽像度;而文化是“總合”與“集合”,具有更廣的範疇。總之,文化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僅指傳統和習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總合,文化存在於一切與人相關的社會事物之中,文化所反映的是人類的全部社會行為。
    涉及文化與文明的關繫,有一種看法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的,認為文化所反映的是人類的全部社會行為,是為所有文明定義的共同主題;而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文明是具體的文化,文化是抽像的文明。這種觀點實際指的是文明使文化具有了可感知、可度量和可比較的性質。人類發展的歷史至少已經歷了30萬年,但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歷史也不過剛剛超過了6000年。被稱為是“國際上的智者”的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翰·湯因比(ArnoldJ.Toynbee)認為,文明包含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是構成一個文明社會的精髓。按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Femand Braudel)的觀點,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們都包括“價值、規則、體制和在一個既定社會中歷代人所賦予的頭等重要性的思維模式”。
    那麼,引述文化與文明的一般概念和含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因為,不言而喻,一個民族要想使自己所創建的文明永葆生命力,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文化的反思,有所創新,有所發展;而反思、創新與發展的前提是,需要對於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這其中首先應當包括從基本的概念開始的規範和比較。
    此外還需要關注的是,對於民族文化的反思、創新與發展,必須將觀念文化與表層文化分開。物質文化與社會文化都屬於表層文化,而表層文化不是一個民族文化重要的內核,也不是一種文化的根本,並不能決定民族的興衰。對於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而言,能起決定性作用的隻能是觀念文化。觀念文化是有層次的:觀念文化在領袖和政治家中體現為國家的意志、體制和戰略,在社會精英的主流意識中體現為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社會大眾中體現為民族的性格和心理。
    二、觀念的影響力
    一個民族的觀念文化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歷史,但它並不是直接地體現在一時一事的歷史事件中,而是作為一種隱性、長期和根本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中國沒有任何理由為13世、明和前清的強大而驕傲,因為,首先在體制方面,當中國還是長期地滯留在封建專制社會的“量變”過程之中的時候,16世紀之後的整個歐洲卻發生了“質”的變化,專制集權體制一個個瓦解,資產階級的民主體制開始全面實行……
    其次在科學與數學的領域,歷史上的中國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繫,並且中國在技術上的先進也隻持續到了宋朝,而其後中國科技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與總體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觀念文化一樣,觀念文化也還可以再分為:政治文化與政治體制、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民族心理與社會觀念三個層次。政治文化與政治體制是由國家的領導者、政黨、領袖和決策者所決定的,體現的是國家的整體意志和戰略;價值觀與思維方式是由學者和社會精英所主導的,體現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哲學觀念、信仰和思維特征;民族心理與社會觀念是由社會大眾所支撐的,體現的是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基礎。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雖然政治領袖改變了歷史,科學家創建了物質文明,文學家和藝術家造就了文化的輝煌,然而至今為止,他們對世界的影響深度卻仍然還沒有超過那些的宗教精神領袖和大思想家。起1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教,覆蓋了當時地中海所有奴隸制帝國,後經演變、改革,至今成為了西方社會的世界性宗教,其信奉人口超過20億。產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所創建的教義,至今還統治著整個伊斯蘭世界,其信奉人口超過12億。佛教起前6世紀的印度教,其小乘教由錫蘭傳人東南亞各國,大乘教由中亞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信奉人口接近4億,其中還不包括印度教的8億多人在內。
    說到底,這是緣於人類對於宗教的崇拜,當然首先就是對於宗教精神領袖的崇拜。幾千年來,在這些宗教中,雖然部分宗教的教義已經有所變化,但是其基本的特征,即以共同的信仰、道德規範和禮儀構成教團組織等特點自始至終沒有改變,並且凡是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這些宗教至今仍具有相當大的凝聚力,仍在對於人類現實社會的政治、體制、道德倫理、文化習俗、社會生活和國際關繫產生影響。
    另外在中國,孔子的儒家思想創前500多年以前,它對於中國人社會生活的影響已經超過了2500年,而且至今仍存在於中國人的潛意識之中。19世紀中期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冷戰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達14個,人口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由此可見,信仰與精神的作用巨大,對觀念文化的影響力極其深遠。
    一種文化隻生存了幾十年,而另一種卻可以生存幾千年,這就是歷史。觀念文化是民族的脊梁和支柱,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觀念文化可以使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昌盛,也可以使它滅亡。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要想變得強大,沒有先進的觀念文化作為支撐是絕不可能。也許一種先進的觀念文化可以使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興旺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然而對於人類歷史的長河而言,先進永遠是相對的和暫時的。在世界的歷史上,當由一種觀念文化所支撐的文明達到極致時,衰落便成為必然,古文明的隕落、大國的興衰無數次地證實了這一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克裡特、拜占庭、中美洲和安第斯等人類古代文明現在已不復存在,夕日強大的奧匈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大不列顛帝國、拿破侖帝國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也已從地圖上消亡。
    在冷戰的末期,1989年至1991年,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Gorbachev)開始推行其理想主義的“新思維”,以及所謂“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將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看作是與西方國家在新形勢下進行的競爭和較量,提倡民主改革、振興經濟,然而結果卻事與願違。蘇聯政治體制的驟然變動,使國內各種矛盾更加尖銳,終局勢失去控制,導致了1991年震驚世界的“8·19”事件的產生。接下來,1991年12月7日,在俄羅斯總統葉利欽(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Leonid krafchuk)和白俄羅斯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Stanislav Shushkevich)的一次會面之後,蘇聯正式宣布解體。1991年12月27日,俄羅斯在聯合國取代蘇聯,一個有70年歷史的國家從此不復存在。蘇聯——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單一民族的俄羅斯。這就是所說的,“國家死亡了,民族還活著”。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1945年雅爾塔會議形成的、歷時46年的、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政治和冷戰格局也隨即消失。
    到1992年,在蘇聯巨變後的三年多的時間內,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聯邦等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相繼終結。政治上,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實行多黨制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制;經濟上,公有制占主導地位被否定,以多種所有制形式構成的市場經濟體繫開始實行。
    蘇聯的解體和東歐巨變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戈爾巴喬夫理想主義的急進式民主改革的失敗,為追求個人權利的民族分裂主義者的出賣,以蘇聯為首的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難以調和,以及美國冷戰戰略的成功運用。表面看來,社會主義陣營在歐洲的失敗正是上述的種種因素所構成的摧毀性合力的結果。然而,其實所有這一切都不是重要和根本的,比較一下世界上尚存的幾大文明,結論自然就十分清楚。
    西方的科技進步、物質文明和政治體制並沒有改變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反而使其成為了世界的大宗教。盡管作為一種信仰,它已經越來越與資本主義的民主相融合,而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它已經越來越世俗化。再看伊斯蘭文明,雖然穆斯林帝國從17世紀便開始衰落,至今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不過伊斯蘭教作為一種信仰,它並沒有改變,並且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它仍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於連亙不斷的中國文明也一樣,雖然全世界華人所生活的國度均大不相同,但是全世界的華人都會認同儒家的思想。
    這說明了什麼呢?對於國家或民族而言,有凝聚力的還是信仰、觀念、文化和傳統。觀念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本質和意識,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的性格和心理,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發展前途。因此,堅持一種落後的舊觀念可能會緩慢地走向衰落,而拋棄了一種具有凝聚力的舊傳統也不可能迅速地走向繁榮,舍本求末和急功近利的結果隻能是欲速不達,尤其對於國家和民族的信仰而言,更是如此。蘇聯的解體並沒有阻止住北約的東擴,俄羅斯的生存空間仍然在受到西方的不斷擠壓;民主化了的東歐也沒有因為融入了西方社會而迅速富裕,全球有經濟活力的區域並不在東歐,而在亞洲。
    當談到中國的歷史時,許多中國人至今還習慣於沉湎在過去的輝煌之中。的確,5000年的文明史、盛唐時期的強大與繁榮、宋代的四大發明等,無不讓所有的中國人感到自豪。1998年法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孫(Augus Maddison)在其發表的《後期運行中的中國經濟》中證明,直到1820年的清朝時期,中國的GDP都居世界首位;而直到1913年的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GDP也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
    誠然,歷史功績確實值得中國人欣慰,但是衡量國家強盛的標準隻能是全面均衡的發展與綜合的國力,而不是某項單一的指標。中國沒有任何理由為13世、明和前清的強大而驕傲,因為,首先在國家體制方面,當中國還是長期地滯留在封建專制社會的“量變”過程之中的時候,16世紀之後的整個歐洲卻發生了“質”的變化,專制集權體制一個個瓦解,資產階級的民主體制開始全面實行。路易十四時期還是高度專制社會的法國,到了路易十四之後已經走向了共和國。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得以實現,接下去的是荷蘭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革。而在中國,直到1912年纔由孫中山建立了早的共和國。這前約508年由古希臘雅典貧民普遍參政的所謂“全民政治”的時代,以及古羅馬人建立的奴隸制的共和國所處的時代晚了2400多年。如果將1688年發生在英國的“光榮革命”看成是西方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民主體制的開端,那麼與之相比,孫中山所建立的共和國也晚了200多年。雖然西方早期建立的法律思想與法律制度體現的也是王權,但是西方從那個時期開始,起碼形式上的民主已經出現。
    書摘插畫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