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民國風度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48-216
    【優惠價】
    93-135
    【作者】 徐百柯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普及讀物  中國近現代史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13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811395
    作者:徐百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民國那些人》典藏版 入選“30年中國有影響力的300本書”
    《民國風度》為《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專欄——“鉤沉”結集
    當時的獲獎詞如下:
    一個出色的專欄,難得的品質在於“吾道一以貫之”。徐百柯的“鉤沉”專欄就符合這種品質。從《冰點周刊》創刊之日起,他獨自承包了這個專欄,從歷史記憶深處,為今天的人們鉤出一個個已被遺忘的人物和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鉤沉”專欄的出色之處在於:它是史與詩、學與識、纔與情、舊與新的融彙貫通。它像一壺陳年佳釀,越品越有滋味。“鉤沉”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沒完沒了,其實在向讀者敘述一個主題: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去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到恍若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
    將這些過往人物,端上今天的報面,首先要有一個充足的新聞由頭,纔能將歷史和現實嫁接起來,徐百柯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總是從今天相關的人物或場景切入,從而“激活”一段陳年往事。


    推薦理由:
    作者徐百柯為寫活每一個人,作者采訪了傳主的後人、學生,或者忘年的朋友,記錄了大量的材料。書中興味深長的逸事頗多,還有彌足珍貴的老照片,使本書內容豐厚脫俗,如品陳年佳釀,生動耐讀。


    1.本書將民國那些人物的風骨和氣節勾畫得形神兼備,不僅滿足了我們的文化懷舊口味,還勾起了心中家、國合一的文化情懷。閱讀本書,提供一種看人看世界的新視角,對現今講求金錢和物質的社會是一劑清醒劑,喚醒國人尋求自身與社會的風骨和氣節。


    2.打撈一段不可復制的記憶,還原一段段精彩的人生。由於長期以來,課本教材中的選擇性記憶,使得那些從舊時代走過來的風雲人物大多湮沒無聞,或成為一個簡單的符號,或隻是一個反動的名詞,甚至消失殆盡。作者在努力打撈那些記憶,發現那些真人真面,讓我們*終發現,原來有的人可以活得如此精彩,至情至性、有聲有色、有稜有角。


    3.書中的每篇人物雖不過兩千字的篇幅,但讀完後,猶能令人低徊不已。情感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尺幅千裡之勢。所以這本書的意義,不是提供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激起我們想去護持那個時代所有的光榮和輝煌,來豐富我們當下的精神家園。

     
    內容簡介
    以獨立的判斷和詩一般低徊的筆觸,喚醒一段正在消逝的歷史,讓已經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相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去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覺到恍若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漢不已。民國時期的那批學人,有著與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內裡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總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書為《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專欄——“鉤沉”結集,其專欄主筆徐百柯從故紙堆裡或人們的記憶中,鉤起79個人物。這些人物有些是我們些許熟識的,還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寫,恐怕將會被時間或時代徹底湮沒與忘記。

    以獨立的判斷和詩一般低徊的筆觸,喚醒一段正在消逝的歷史,讓已經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相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去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覺到恍若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漢不已。民國時期的那批學人,有著與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內裡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總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書為《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專欄——“鉤沉”結集,其專欄主筆徐百柯從故紙堆裡或人們的記憶中,鉤起79個人物。這些人物有些是我們些許熟識的,還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寫,恐怕將會被時間或時代徹底湮沒與忘記。
    他們是故去的名校校長,文章報國的報人,埋頭學問、以學術報國為天職的知識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國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馬上賦詩的將軍……他們是梅貽琦、蔣南翔、張季鸞、胡政之、劉文典、楊蔭榆、陳西滢、梅汝璈、顧維鈞、盧作孚、陳望道、蔣百裡……圍繞著他們的一幕幕鮮為人知的傳奇秩事,通過本書在歷史零散與完整的記憶中生動再現。他們曾經的理想,他們的面容和言行,他們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復活。
    此次修訂版中,彙編了錢理群先生專門就本書內容在北大所做的演講,解析深刻生動,勾勒民國風骨,引起很強烈的社會反響。此外補充了作者徐百柯的八篇精彩文章,涉及到了嚴復、胡適、盧作孚、季羨林等人物,探討了科學院、初中教育、大學中文繫等話題,作為本書的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徐百柯,四川成都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目前任《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主編。2004年6月《冰點周刊》創刊,人物版設“鉤沉”專欄。徐百柯主筆兩載,“鉤沉”被評為《冰點周刊》*專欄。期間文字在此集結成書。

    目錄
    序言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杜湧濤
    再版代序談談“民國那些人”錢理群
    1一抹背影 悠悠水長
    李濟:後一個迷人的 “學閥”
    李賦寧:美好的學問竟可以這樣樸素
    馮友蘭:兩束雄文,一抹背影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顧維鈞:從驚訝開始,以贊美告終
    葉企孫:“戰”背後的科學家
    吳大猷:物理學界的“孔子”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經濟學斑斕一葉
    譚其驤:繞不過的“悠悠長水”

    序言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杜湧濤
    再版代序談談“民國那些人”錢理群
    1一抹背影 悠悠水長
    李濟:後一個迷人的 “學閥”
    李賦寧:美好的學問竟可以這樣樸素
    馮友蘭:兩束雄文,一抹背影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顧維鈞:從驚訝開始,以贊美告終
    葉企孫:“戰”背後的科學家
    吳大猷:物理學界的“孔子”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經濟學斑斕一葉
    譚其驤:繞不過的“悠悠長水”
    陶孟和:把“社會”變成“學”
    蔣廷黻:“瓷器店中的猛牛”
    盧作孚:一個沒有錢的大亨
    2明月獨舉 氣節長存
    鄧廣銘:拓萬古之心胸
    雷海宗:歷史的碎片
    潘光旦: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吳組緗: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學界泰鬥的“本分”
    傅鷹:被“欽點”的教授
    容庚:寧跳江,不批孔
    蔣天樞:師道的重量
    楊廷寶:建築為了什麼
    趙紫宸:工楷寫耶穌
    蔡公時:民國位抗日烈士
    蔣百裡:亦儒亦武真豪傑
    3一校之長,今安在
    周詒春:被遺忘的清華老校長
    梅貽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蔣南翔:兩種傳統之間
    蔣夢麟:北大 “功狗”
    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傅斯年:一天隻有21小時
    張伯苓:南開的“不倒翁”
    陳垣:保住民族的文化
    唐文治:“讀經”養正氣
    陳序經:能請來大師的校長
    許崇清:獨立的思想是要表達的
    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李登輝:被遺忘的復旦校長
    陳望道:不止譯宣言
    4前輩已逝,不可追
    王芸生:論壇主筆仰扶輪
    張季鸞:恬淡文人,窮光記者,嘔出肝膽
    胡政之:他的逝去就是《大公報》的終結
    邵飄萍: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林白水:仗義執言以身殉報
    黃遠生:被湮沒的傳奇
    孫伏園:出色的副刊編輯
    方大曾:戰地失蹤的年輕記者
    王小亭:一個記錄地獄的攝影師
    王雲五:譴責與推崇之間
    伍聯德:留下一片舊時風月
    徐伯昕:生活書店的“隱形人”
    5真名士自風流
    王瑤:通脫與清俊
    金嶽霖:斷裂的邏輯
    葉公超:一派文人氣的外交家
    陳貽焮:教授的灑脫與落寞
    曾昭掄:襪子底永遠破個洞
    劉文典:世上已無真狂徒
    黃侃:“斯文”的傳說與真實
    蒙文通:儒者豪邁
    繆鉞:文史回翔 詩詞並美
    何魯:真名士自風流
    羅念生:單純的高貴
    周太玄: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袁翰青:事非春夢豈無痕
    丁西林:奇妙的混合體
    施蟄存:清清淡淡的悠遠
    6背影漸遠猶低徊
    司徒雷登:別了?司徒雷登
    楊晦:絕口不提當年勇的勇士
    張申府(上):記憶的證明
    張申府(下):真相的顏色
    曹聚仁: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呂彥直:千載一時藝術之名
    吳興華:天纔的人生煉獄
    馬約翰:體育亦有名家
    曹靖華:淒清而華美的譯筆
    楊蔭榆:真實的面貌離我們而去
    陳西滢:魯迅的個論敵
    林庚:喧鬧時代裡的隱退者(張偉)
    延伸閱讀
    大學氛圍不存大學精神焉附
    98歲錢學森駕鶴西去
    60歲中科院尚須努力
    何為中文繫中文繫何為
    過去的中學
    誰是盧作孚?誰的盧作孚?
    歡迎胡適先生回家
    誰為季羨林任繼愈二先生撰墓志銘
    試答嚴復百年前“進士考題”
    後記:對抗斷裂、遮蔽與遺忘

    前言
    序 言
    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
    2004年6月《冰點周刊》創辦時,我主持《冰點?人物》版,“鉤沉”便是其中的一個專欄。事實上,這個專欄是為百柯量身定做的。說起來也沒有太多的道理,《冰點周刊》初創時,可謂兵強馬壯,僅記者就有10人,而百柯隻是其中的一個新人:到報社工作尚不滿一年,還未寫出讓大家印像深刻的作品。但有關百柯沒有繼續留在北大讀博如何可惜等等傳言,我還是有所耳聞的。這讓我篤定他是這個專欄的不二人選。

    此前和百柯的過從談不上甚密。他碩士畢業來報社應聘,恰巧那次我是面試人員之一。問:過去讀不讀《中國青年報》?百柯厚道一笑,但毫不忸怩,回答:沒怎麼讀過,原因是身邊找不到這份報紙。知道這以前百柯還參加過報社攝影部的一次考試,據說筆試。可當攝影部主任問他:過去拍過新聞照片嗎?回答竟是:沒有。又問:為什麼想到攝影部工作?回答:聽說《中國青年報》攝影部在攝影圈裡牛。

    序 言
    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
    2004年6月《冰點周刊》創辦時,我主持《冰點?人物》版,“鉤沉”便是其中的一個專欄。事實上,這個專欄是為百柯量身定做的。說起來也沒有太多的道理,《冰點周刊》初創時,可謂兵強馬壯,僅記者就有10人,而百柯隻是其中的一個新人:到報社工作尚不滿一年,還未寫出讓大家印像深刻的作品。但有關百柯沒有繼續留在北大讀博如何可惜等等傳言,我還是有所耳聞的。這讓我篤定他是這個專欄的不二人選。

    此前和百柯的過從談不上甚密。他碩士畢業來報社應聘,恰巧那次我是面試人員之一。問:過去讀不讀《中國青年報》?百柯厚道一笑,但毫不忸怩,回答:沒怎麼讀過,原因是身邊找不到這份報紙。知道這以前百柯還參加過報社攝影部的一次考試,據說筆試。可當攝影部主任問他:過去拍過新聞照片嗎?回答竟是:沒有。又問:為什麼想到攝影部工作?回答:聽說《中國青年報》攝影部在攝影圈裡牛。
    這樣的回答別人不知如何看待,反正在我這裡是加分的。百柯後來留在采訪中心當記者,我們成了同事。盡管沒有業務上的直接合作,但他寫的東西我還是要讀的。很快他這一批來的記者被派往地方記者站鍛煉,百柯到了下面寫的東西不多,人像消失了一樣。直到《冰點周刊》創刊,在報社招兵買馬時,我纔又想到了他。
    “鉤沉”這個專欄,定位是故去的學人。有的故去久一些,有的故去不久一些,但大抵都是民國過來的那批學人。那批學人生活在一個很不一樣的時代:新舊交替、中西踫撞、風雲際會,因而形成一種與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謂千人千面,但內裡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總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
    趣”的人。
    這樣的調子確定下來,編輯的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大半,接下來的工作,從選人、選材、立意,到鑽故紙堆、尋訪相關采訪對像,全由百柯來做,我是大撒手。每周到了拼版前一天或兩天,打開稿庫,“鉤沉”一準候在那裡。初幾篇,我還需要在文字上“推敲”一番,及至後來,百柯甚至連文字“推敲”的空間也不給我留。他是一個做事情有標準的人。
    從《冰點周刊》創刊之日起,百柯每周為“鉤沉”提供一篇1600字左右的文字,不間隙寫了將近兩年時間,從故紙堆裡或人們的記憶中,鉤起70多個人物。這些人物有些是我們些許熟識的,而他突出的往往是其鮮為人知的那面。還有一些人物,百柯如果不寫,恐怕將會被時間或時代徹底湮沒與忘記。這些神態各異、個性多樣、觀點不一、命運多舛的學人,彙集起來便成了眼前這本《民國那些人》。作為這些文字的原始編輯,今天重讀這本書稿,一時間竟變得恍惚起來:這是經我之手編輯的那些“鉤沉”的文字嗎?盡管當初設置這個專欄時就有了將來出書的打算,但每周讀一篇和一口氣讀完的感受還是很不一樣的。這大約就是所謂“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道理吧。
    百柯通過“鉤沉”,已經聚起一批小眾讀者。這個至今尚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經常被擁躉們誤以為早已過了不惑之年。而他也確實從當初開“鉤沉”專欄時的那個新手,歷練成今日《冰點周刊》的核心人物之一。
    我相信,百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這本書的出版又讓這種意義
    變得重要了起來。
    杜湧濤
    《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輯
    再版代序
    談談“民國那些人”
    ——錢理群在北大的演講
    今天,我是來和大家一起讀這本書的。
    近出版的《民國那些人》,作者徐百柯原來是北大中文繫的研究生,畢業以後在《中國青年報》“冰點”副刊當編輯,他寫這本書,是因感覺到自己,以及周圍年輕人的生活中,好像缺少了什麼東西,主要是一種精神的缺失。於是,就想去看看“民國那些人”,當年那些大學裡的老師、學生,那些知識分子,他們是怎麼生活,怎麼求學、教書、治學,怎麼工作,怎麼為人、處世;他們追求什麼,有什麼理想,有著怎樣的精神、風範;對我們今天重建自己的生活、理想,有什麼啟示——我想,這些問題,也是在座的諸位想過,並且感興趣的。
    而“我”今天來領著“大家”一起讀這本書,和“民國那些人”相會,這本身就有一個時空的交錯,是很有意思的。“民國那些人”是上一世紀初,即“1900年後”的一代人;我出生在1939年,是“1930年後”一代人;而諸位則大多數是“1980年後”一代人。這三代人相遇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1. 為什麼“並不遙遠”又“相距甚遠”?
    我們先來讀這段話,它是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的:“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距甚遠。讀著他們,我們感到恍然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
    我的問題是,為什麼“時間上他們其實離我們很近”,而我們又覺得他們“與我們相去甚遠”呢?——然而,真的很遠嗎?我們能不能拉近這樣的距離,由“遠”而“近”?
    我們面對的,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當代大學老師、學生、知識分子和歷史上的大學老師、學生、知識分子的關繫。講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假設“民國那些人”,今天真的來這裡參加聚會,在座的大學生、研究生們,和這些前輩有共同的話題嗎?這共同話題又是什麼呢?
    這就是今天我要和諸位討論的問題。

    2. “我們”的問題在哪裡?
    我注意到書中提到的一位當代大學生的反應,他說:“我們這些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不會感應那些老先生的。”
    這話說得很坦率,也很令人深思。我在很多場合,都談到我對當代大學生,也即所謂“80後一代人”的看法。我總是強調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這些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但也總有學生對我說,我們也很想聽聽你作為一個年長者對這一代人存在的問題的看法,至少可以提供我們來思考吧。
    這一代人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從小就以“考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作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現在如願以償,進入了大學,在初的興奮過去以後,就突然失去了目標與方向。這背後其實是一個信仰的缺失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你們這一代有,我們也有,“上帝死了”,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這一代曾經以“革命”為自己的信仰,現在我們卻發現“革命”有許多問題,需要反思、反省,也就有一種失落感。不過,我們年紀已經老了,可以按原先的慣性生活;而諸位不行,一切都還沒有開始,不能這樣糊糊塗塗地過下去,於是,就有了許多苦悶與煩惱。
    我讀過一位大學生的自述:“歲月讓我們變得對一切麻木,變得對一切冷漠,變得對一切無所謂,失去了許多作為人的純潔的感動。”“我現在對自己的將來卻毫無所知,而且不願意去知道。就這樣,讓我們年輕的生命消逝在每天每時的平庸裡,整天就這樣飄來飄去,沒有方向,漫無目標——”或許這裡說得有些誇張,但沒有信仰,沒有目標,什麼都不在意,都無所謂,這確實是個大問題,生活中沒有了依賴,人就失去了主心骨,脊梁也就挺不起來了。
    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上,所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如何建立信仰,確立生活目標與方向”的問題。或許我們正可以帶著這個問題,去請教我們的前輩,和他們進行心的交流。

    3. “生活裡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
    我們一起來讀這一篇:《曾昭掄:不修邊幅的名教授》。從表面上看,這都是“名教授”、“名士”的怪癖傳聞:“他曾經站在沙灘紅樓前,和電線杆子又說又笑地談論化學上的新發現,讓過往行人不勝駭然;一次他帶著雨傘外出,天降暴雨,他衣服全濕透了,卻仍然提著傘走路;在家裡喫晚飯,他心不在焉,居然拿著煤鏟到鍋裡去添飯,直到他夫人發現他飯碗裡有煤渣;他忙於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裡,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當客人招待,見他到了晚上都不走,覺得奇怪極了;而他所穿的鞋,聯大學生幾乎都知道,是後見天的;他平日裡走路,總是低著頭,不是不理人,而是根本就看不見。”
    且莫把這些都看成逸聞趣事僅作談資——我知道,做學生的,的樂趣,莫過於晚上熄燈以後,躺在床上,回味、談論某位教授的逸聞趣事。我們當年做學生的時候就是這樣,我深信諸位現在也是如此,這也是學生的“傳統”。但我們又不能僅止於此,還要想一想隱藏在其背後的東西。
    費孝通先生有一個十分精到的分析。他說:“在他心裡想不到有邊幅可修。他的生活裡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奪志’的‘志’。知識分子心裡總要有個著落,有個寄托。曾昭掄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學裡邊,沒有這樣的人在那裡拼命,一個學科是不可能出來的。現在的學者,當個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經不是為了一個學科在那裡拼命了,他並不一定清楚這個學科追求的是什麼,不一定會覺得這個學科比自己穿的鞋還重要。”——“生活裡邊”有沒有“比其他東西都重要的東西”,有沒有“不可奪”之“志”,這是一個關鍵、要害:有了,你的心就有了“著落”,你的精神就有了“寄托”,人就有了“安身立命”之處,於是,就總要有所“在意”,有所“守護”;沒有,心無所繫,精神無所寄托,你就沒著沒落,既無法“安身”,也無以“立命”,也就不“在意”什麼,一切都“無所謂”,也就自然談不上要“守護”什麼了。
    可以看得很清楚,對曾昭掄這樣的學者,學術就是他的“比什麼都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不可奪”之“志”。他對化學學科,有一種使命感,有一種生命的承擔,因此他願意為之拼命、獻身。前面說到的他的那些逸聞趣事,正是這樣的拼命、獻身,以至達到忘我境地的一個外在的表現。學術、學科,對於他,就不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謀取名利的手段,而是他的情感、精神,生命的寄托、依靠,是安身立命的東西。這就是這一代學者和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現在的學者”根本不同之處。
    我近寫了一篇文章,也是講這一代學者、知識分子,題目是《有承擔的一代學人,有承擔的學術》。也就是說,這一代人,做人做事,都是有承擔的。我還談到這樣的承擔,是有三個層面的:對國家、民族、人類,對歷史、時代、社會、人民的承擔;對自我生命的承擔;對學術的承擔。
    我讀這本《民國那些人》,感觸深的,也就是這“三承擔”——讓
    我們一一道來。

    4. “鐵肩擔道義”:對社會、歷史、民族的承擔
    這本書寫到了幾位以身殉道、殉職的學人、報人,其中就有因拒收張作霖“封口費”而慘遭殺害的民國名記者邵飄萍。他有一句座右銘:“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我想,“鐵肩擔道義”是可以概括這一代人共同的“不可奪”之“志”的,也是他們對國家、民族、人類,對歷史、時代、社會、人民的承擔意識的集中體現。這也是對自我在社會、歷史中的角色、立場的一個選擇、認定: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都自命為“公共知識分子”,他們代表的,不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利益,更不是一己的私利,而是社會公共利益,是時代的正義和良知的代表,即所謂“鐵肩擔道義”。
    本書在寫到被公認為“宋史泰鬥”的北大歷史繫教授鄧廣銘時,特地提到他的老友季羨林先生在回憶文章中所提到的一個詞:“後死者”——這是一個極其深刻的概念。這裡討論的是一個學者,特別是歷史研究者,他和他的研究對像的關繫:不僅是“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繫,更是“後死者”與“先行者”的關繫。因此,先行者對後死者有“托付”,後死者對先行者有“責任”和“承擔”,後死者不僅要研究、傳播先行者的思想、功業,還負有“接著往下講,往下做”的歷史使命。在這裡,我可以向諸位坦白我的一個追求:我研究魯迅,不僅要“講魯迅”,而且要“接著魯迅往下講,往下做”。這就是一種歷史的承擔意識;在我看來,這纔是一個歷史學者、一個知識分子,他所從事的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
    知識分子、學者,對社會、國家、民族、人類的承擔,我覺得在兩個時刻,特別顯得重要。一個是民族危難的時刻。本書寫到曾任輔仁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的史學大師陳垣老先生,在北平淪陷時期就這樣對啟功先生說:“一個民族的消亡,從民族文化開始。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保住我們的民族文化,把這個繼承下去。”另一位復旦大學的老校長馬相伯在抗戰時期逝世,弟子於右任的挽聯中贊譽他“生死護中華”,說的就是他在民族危亡中對民族文化的承擔。
    在社會道德失範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民族危難的時刻,所以我們的國歌“中華民族到了危險的時候”,是時刻有著警醒的意義和作用的。危難中顯本色,越是社會道德失範,知識分子就越應該承擔“精神堅守”的歷史責任;大學,也包括北京大學,就越應該發揮“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的“精神堡壘、聖地”的作用。但現實卻恰恰相反,許多令人痛心的丑聞都發生在大學校園裡。因此,那些有節操,甚至有潔癖的老一代學者,就特別令人懷想。在林庚先生九五華誕時,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那裡有一方心靈的淨土》。我這樣寫道:“無論如何,老人們仍然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事實確實能夠給人以溫暖。”“因為這個越來越險惡,越來越令人難以把握的世界,太缺少他這樣的人了——這樣的好人,這樣的可愛的人,這樣的有信仰的、真誠的、單純的人了。”因為“經不起各種難,我們心中的‘上帝’已經死了,我們不再有信仰,也不再真誠和單純,我們的心早就被油膩和灰塵蒙蔽了”。這就是北大校園裡的林庚和他那一代人的意義:“幸而還有他,不然,我們就太可憐、太可悲了。當我陷入浮躁,陷入沮喪、頹廢、絕望時,想起燕南園那間小屋裡那盞燈,我的心就平靜起來,有了溫馨與安寧,有了奮進的力量。是的,那裡有一方心靈的淨土。”

    5. “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對自我生命的承擔
    這本書給我印像深刻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三位教授的三堂課,我想把它稱之為“迷人的課”。
    堂課,是西南聯大的劉文典教授開設的《文選》課。劉老先生講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有一天,他講了半小時課,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七點半繼續上課。原來那天是陰歷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同學們不妨想像一下:校園草地上,學生們圍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儼如《世說新語》裡的魏晉人物:這將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第二堂絕妙的課是四川大學教授蒙文通的考試課:不是先生出題考學生,而是學生出題問先生,往往考生的題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學生的學識程度。如學生的題目出得好,蒙先生總是大笑不已,然後點燃葉子煙猛吸一口,開始詳加評論。考場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邊望江樓公園竹叢中的茶鋪裡,學生按指定分組去品茗應試,由蒙先生招待喫茶。
    這樣的課,絕就絕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隨心所欲,顯示的是教師的真性情,一種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態。因此,它給予學生的,就不隻是知識,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這樣的課堂裡,充滿了活的生命氣息,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生命相互交流、溝通、撞擊,後達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與升華。這樣的生命化的教育背後,是一種生命承擔意識。
    而將這樣的意識提升到理論高度的,是我親自聆聽的林庚先生的“後一課”。當時我剛留校當助教,繫主任嚴家炎老師要我協助組織退休的老教授給全繫同學開講座。林先生然同意,並作了認真的準備,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反復琢磨,講課的題目都換了好幾次。後那天上課了,先生穿著整潔而大方,一站在那裡,就把大家震住了。然後,他緩緩地朗聲說道:“什麼是詩?詩的本質就是發現:詩人要永遠像嬰兒一樣,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頓時,全場肅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任意發揮,足足講了兩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學生們也聽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記了時間但我扶著先生回到家裡,先生就病倒了。先生是拼著生命的全力上完這後一課的,這真是“天鵝的絕唱”。
    我們現在再來仔細體會林庚先生的這段話,這是他一生做人、治學、寫詩經驗的凝結,是道出了文學藝術、學術研究、科學、教育、學習,以至人生的秘密與真諦的。這裡的關鍵詞是“好奇”和“發現”:首先要保持嬰兒那樣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態,去觀察、傾聽、閱讀、思考,去上你已經上了無數次的課,去寫已經成為你職業任務的文章,你就會不斷產生發現的渴望與衝動,而且你果真會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這樣,你就會有古人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感覺,也就是每日每時每刻都在進入生命的新生狀態。長期保持下去,也就有了一顆“赤子之心”。你們看,我們前面說到的老人,無論是曾昭掄,還是劉文典、蒙文通,以及所有的“民國那些人”,哪一個不是終生都完整地保持著生命的“赤子”狀態?我曾經說過:北大“大”在哪裡?就“大”在有一批大學者。大學者“大”在哪裡?就“大”在他們始終保有赤子般的純真、無邪,對世界、社會、學術永遠有好奇心與新鮮感,因而具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這就是瀋從文說的“星鬥其文,赤子其心”!
    這是能夠給我們以啟示的:那一代人,無論做學問、講課、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進去的,學問、工作,都不是外在於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為一體的。這樣,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斷獲得新生和升華,從中體會、體驗到自我生命的意義、價值和歡樂。本書就記述了這樣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金嶽霖教授在西南聯大講邏輯學,有學生(我記得這是後來成為巴金夫人的蕭珊)覺得這門學問很枯燥,就問先生:“你為什麼要搞邏輯?”金教授答:“好玩。”大語言任也是對他的女兒說,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誠如作者所說,“在今人看來,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後藏著頗多深意。世界上許多大學者研究某種現像或理論時,他們自己常常是為了好玩。
    ‘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嘩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還可以補充一句:不是職業式的技術操作,不是僅僅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自我生命的歡樂與自由。
    本書特地提到了費孝通先生對他的老師潘光旦的評價:“我們這一代很看重別人怎麼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們深一層,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這話頗值得琢磨:“看重別人怎麼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評價、地位,那其實都是虛名;而“心思用在自己怎麼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對不對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斷創造與更新,從而獲得真價值、真意義。我們一再說,對自我生命要有承擔,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而我們的問題,也恰恰在這裡:許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實看重的都是一時之名利,對自己生命的真正意義、價值,反而是不關心,不負責任的,因而也就無法享受到“民國那一代”人所特有的生命的真正歡樂。“自己對不起自己”,這纔是真正的大問題。

    6. “舍我其誰”:對學術的承擔
    關於學術的承擔,前面在講曾昭掄先生時,已有論及,這裡再作

    媒體評論
    《北京青年報》:悲天憫人——我不知道徐百柯本人是否同意把這個詞用在他的身上,也不知用得是否準確,但隻是當我寫到這個詞的時候,纔覺得自己真正讀懂了徐百柯,認識了他。追尋歷史,臧否人物,擁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極為難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即便再偉大的人物,要挑出瑕疵並不難。但作為旨在填補現實的歷史鉤沉者,其首要職責無疑是把歷史作為鏡子,不苛求故人,而是側重於從歷史人物身上發現值得重視的光彩處,以此照出現實中人的精神、人格的種種缺陷,促使人們的反省,從而,現實能夠變得更豐滿,更符合人的理想。《民國風度》的出色正在於此。
    —— 作家李輝

    《北京青年報》:悲天憫人——我不知道徐百柯本人是否同意把這個詞用在他的身上,也不知用得是否準確,但隻是當我寫到這個詞的時候,纔覺得自己真正讀懂了徐百柯,認識了他。追尋歷史,臧否人物,擁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極為難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即便再偉大的人物,要挑出瑕疵並不難。但作為旨在填補現實的歷史鉤沉者,其首要職責無疑是把歷史作為鏡子,不苛求故人,而是側重於從歷史人物身上發現值得重視的光彩處,以此照出現實中人的精神、人格的種種缺陷,促使人們的反省,從而,現實能夠變得更豐滿,更符合人的理想。《民國風度》的出色正在於此。
    —— 作家李輝
    《南方都市報》:那一代人,無論做學問,講課,還是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進去的,學問、工作,都不是外在於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為一體的。這樣,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斷獲得新生和升華,從中體會、體驗到自我生命的意義、價值和歡樂。本書就記述了這樣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金嶽霖教授在西南聯大講邏輯學,有學生(我記得這是後來成為巴金夫人的蕭珊)覺得這門學問很枯燥,就問先生:“你為什麼要搞邏輯?”金教授答:“好玩”。大語言任也是對他的女兒說,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誠如作者所說,“在今人看來,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後藏著頗多深意。世界上許多大學者研究某種現像或理論時,他們自己常常是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嘩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還可以補充一句:不是職業式的技術操作,不是僅僅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自我生命的歡樂與自由。
    ——錢理群教授
    《廣州日報》:我們看到作者為了追蹤一個人在當代留下的痕跡,煞費周章地檢索資料,尋找親友,而在此之外,則是一片沉默的空白。一面是建立新的文化偶像,一面卻是更多更深的遺忘。這似乎提示著,無論表面看上去多麼熱鬧,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認識,仍然是不完整的。而一個打撈者的姿態,自然和一切文化消費的動機絕緣。他常是敏銳地從大量素材中抓取*有表現力的細節,然後用特寫式的筆法勾勒出來,隻需短短幾句,便畫面感十足。在細節的穿插點染中,可以不按一語,而境界全出。加之時間不斷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閃回對照,作者的筆觸愈是冷靜,其中包含的情感卻愈顯得熾熱。雖然每篇不過一千來字的篇幅,讀完後猶令人低徊不已。就其中情感的深度和廣度而言,稱其有尺幅千裡之勢或許並不為過吧。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季劍青
    《南都周刊》:為了這本書史料的真實性,作者尋訪了許多民國文人的晚輩,學生以及在世的朋友。在他們眼中的長輩,不但可敬,更為可親。為了能寫人所未寫,敘人所未知,作者的筆常常觸及名人光環之下的一些瑣事,逸事。淡墨寫功業,濃墨寫性情。使這些漸行漸遠的名字和讀者們有了溝通的語言。一個個人物,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背影,讀人又如讀史,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輕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畫裡真真
    《成都晚報》:在周刊眾多欄目中,人物版的“鉤沉”堪稱冰點中的亮點,年輕的徐百柯擔綱主筆,出手不凡,在故紙堆中“鉤沉”摸索,在現實中尋訪緬懷,每周1600字的小文章讓那些曾經鮮活而後落寞的人物浮出水面,一路寫下來七八十人,恍惚間已然立起了一批民國人物的群像。欣聞百柯的“鉤沉”作品結集成書,不禁大喜,又可以一氣呵成溫故知新了。在那個時代曾經生活著那樣一批純粹的真人,創造著那樣本色的歷史,發生著那麼多耐人尋味的逸事,回蕩著那樣多餘音不絕的言語。
    ——山水間
    《京華時報》:徐百柯的剪裁、勾勒功夫的確令人欽佩。他所寫的這組人物,涉及外交家、政治家、學者、教授、文人、報人、傳教士等多個領域。其中一部分人像吳組緗、梅貽琦、邵飄萍,他們的名字今天仍然被頻繁地提及;而另一部分人像蔣南翔、張申府、楊晦,雖然當時曾名播四方,隨後卻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姓被隱名被埋,時至今日,一般民眾竟不知其為何許人。然而,這些人的思想、學識、情操、氣節、志趣等,今天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他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可以寫成大部頭的傳記,用千字文來狀摹他們,誠非易事。徐百柯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三言兩語,人物的性情、品格、相貌、風度等立即躍然紙上。
    ——儲勁松

    在線試讀
    1相關信息
    目錄(1)
    目錄(2)
    序言
    再版代序(1)
    再版代序(2)
    再版代序(3)
    再版代序(4)
    再版代序(5)
    再版代序(6)
    李濟 後一個迷人的 “學閥”(...
    李濟 後一個迷人的 “學閥”(...
    李賦寧 美好的學問竟可以這樣樸素...
    馮友蘭 兩束雄文,一抹背影梅汝璈 孤寂的大法袍
    顧維鈞 從驚訝開始,以贊美告終
    葉企孫 “戰”背後的科學家
    吳大猷 物理學界的“孔子”

    1相關信息


    2004年6月《冰點周刊》創辦時,我主持《冰點?人物》版,“鉤沉”便是其中的一個專欄。事實上,這個專欄是為百柯量身定做的。












    •  



    21 一抹背影 悠悠水長


    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  



    32 明月獨舉 氣節長存


    鄧廣銘研究古代史,早卻以新文學為人所知。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繫之前,他曾就讀於輔仁大學,恰逢周作人來校講新文學。
















    •  



    43 一校之長,今安在


    2004年6月10日傍晚,我走進老清華園,坡地草坪上新立起了一塊校友捐贈的巨石,上面刻著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書摘插畫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