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季羨林讀國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32-193
    【優惠價】
    83-121
    【作者】 季羨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華藝出版社 
    【ISBN】97878014296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1429650

    叢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作者:季羨林
    出版社:華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5月 

        
        
    "

    內容簡介
    面對近年來的“國學熱”,季羨林先生更提出了“大國學”的概念,並親自擬定內容選取文章以探討國學之精,可謂國學大師談國學之經典版本。濃縮了季羨林先生百年學問人生的精華與積澱。是現今不可多得國學讀本。
    作者簡介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學者,生於1911年8月2日,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繫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肜三位先生之聘,為北大教授,並創辦東語繫。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任
    目錄
    國學漫談
    對國學研究的幾點看法
    21世紀國學研究瞻望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
    中國文化的內涵
    “天人合一”新解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國外中國學研究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從太學到北大
    論書院
    柳暗花明又一村——紀念中國文化書院創建十周年
    關於神韻國學漫談
    對國學研究的幾點看法
    21世紀國學研究瞻望
    略說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特點
    中國文化的內涵
    “天人合一”新解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國外中國學研究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從太學到北大
    論書院
    柳暗花明又一村——紀念中國文化書院創建十周年
    關於神韻
    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傳統
    尋根漫談
    尊師重道
    中國姓氏文化
    中國楹聯
    東方風俗文化
    雅文化與俗文化
    精華與糟粕
    漫話歷史題材
    漫談皇帝
    漫談古書今譯
    漫談竹枝詞
    漫談文學作品的階級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文學批評無用論
    歷史研究斷想
    中國古史應當重寫
    建議重寫《中國通史》
    含英咀華古為今用——就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答記者問
    成語和典故
    《儒林外史》取材的來源
    《論語》與《孫子兵法》
    老子在歐洲
    饒宗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推薦《吳宓與陳寅恪》
    專而又通的榜樣
    研究中國文化應該把宗教考慮進來
    佛教的傳人中國——兩種文化的撞擊和吸收
    作詩與參禪
    《西遊記》與《羅摩衍那》——讀書札記
    唐初統治者對宗教的態度
    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
    佛教對於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關於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在線試讀
    “天人合一”新解: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中外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哪一個也回避不開。但是,對這個命題的理解、解釋和闡述,卻相當分歧。學者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理解的角度,也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幾乎沒有哪一個哲學史上的命題的解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下面先簡略地談一談這個命題的來源,然後介紹一下幾個有影響的學者對這個命題的解釋,最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說是“新解”吧。對於哲學,其中也包括中國哲學,我即使不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最多也隻能說是一個站在哲學門外向裡面望了幾眼的好奇者。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往往有非常奇怪的,真正的內行“司空見慣渾無事”,對一些最常談的問題習以為常,熟視無睹,而外行人則懷著一種難免幼稚但卻淳樸無所蔽的新鮮的感覺,看出一些門道來。這個現像在心理學上很容易解釋,在人類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並不稀見。我希望,我就是這樣的外行人。 我先介紹一下這個命題的來源和含義。
    什麼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釋,就是我們這一些芸芸眾生的凡人。“天”,卻有點困難,因為“天”字本身含義就有點模糊。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筆下,天有時候似乎指的是一個有意志的上帝。這一點非常稀見。有時候似乎指的是物質的天,與地相對。有時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沒有哲學家精細的頭腦,我把“天”簡化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我相信這八九不離十,離開真理不會有十萬八千裡。這對說明問題也比較方便。中國古代的許多大哲學家,使用“天”這個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後抵觸。這一點學哲學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著細說。
    談到“天人合一”這個命題的來源,大多數學者一般的解釋都是說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狹隘的理解。《中華思想大辭典》說:“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這是很有見地的話,這是比較廣義的理解,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我現在就根據這個理解來談一談這個命題的來源,意思就是,不限於思孟,也不限於儒家。我先補充上一句: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
    為了方便起見,我還是先從儒家思想介紹起。《周易·乾卦‘文言》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裡講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對天的看法有點矛盾。他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他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決定於天。他不把天視作有意志的人格神。
    子思對於天人的看法,可以《中庸》為代表。《中庸》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天人合一”新解: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中外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哪一個也回避不開。但是,對這個命題的理解、解釋和闡述,卻相當分歧。學者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理解的角度,也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幾乎沒有哪一個哲學史上的命題的解釋是完全一致的。 我在下面先簡略地談一談這個命題的來源,然後介紹一下幾個有影響的學者對這個命題的解釋,最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說是“新解”吧。對於哲學,其中也包括中國哲學,我即使不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最多也隻能說是一個站在哲學門外向裡面望了幾眼的好奇者。但是,天底下的事情往往有非常奇怪的,真正的內行“司空見慣渾無事”,對一些最常談的問題習以為常,熟視無睹,而外行人則懷著一種難免幼稚但卻淳樸無所蔽的新鮮的感覺,看出一些門道來。這個現像在心理學上很容易解釋,在人類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並不稀見。我希望,我就是這樣的外行人。 我先介紹一下這個命題的來源和含義。
    什麼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釋,就是我們這一些芸芸眾生的凡人。“天”,卻有點困難,因為“天”字本身含義就有點模糊。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筆下,天有時候似乎指的是一個有意志的上帝。這一點非常稀見。有時候似乎指的是物質的天,與地相對。有時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沒有哲學家精細的頭腦,我把“天”簡化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我相信這八九不離十,離開真理不會有十萬八千裡。這對說明問題也比較方便。中國古代的許多大哲學家,使用“天”這個字,自己往往也有矛盾,甚至前後抵觸。這一點學哲學史的人恐怕都是知道的,用不著細說。
    談到“天人合一”這個命題的來源,大多數學者一般的解釋都是說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我覺得這是一個相當狹隘的理解。《中華思想大辭典》說:“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這是很有見地的話,這是比較廣義的理解,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我現在就根據這個理解來談一談這個命題的來源,意思就是,不限於思孟,也不限於儒家。我先補充上一句: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
    為了方便起見,我還是先從儒家思想介紹起。《周易·乾卦‘文言》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裡講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孔子對天的看法有點矛盾。他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天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他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決定於天。他不把天視作有意志的人格神。
    子思對於天人的看法,可以《中庸》為代表。《中庸》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孟子對天人的看法基本上繼承了子思的衣缽。《孟子·萬章上》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天命是人力做不到達不到而最後又能使其成功的力量,是人力之外的決定的力量。孟子並不認為天是神;人們隻要能盡心養性,就能夠認識天。《孟子·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到了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董仲舒是當時儒家的代表。是他認真明確地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中說:“人有三百六卜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數也;上有耳目
    聰明,日月之像也;體有空竅理脈,谷川之像也。”《陰陽義》中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非常明顯的。他的天人感應說,有時候似乎有迷信色
    彩,我們不能不加以注意。
    到了宋代,是中國所謂“理學”產生的時代。此時出了不少大儒。盡管學說在某一些方面也有所不同。但在“天人合一”方面,兒乎都是相同的。張載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程頤說:“天、地、人,隻
    一道也。”
    宋以後儒家關於這一方面的言論,我不再介紹了。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這個思想不限於儒家。如果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把“天人合一”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關繫。那麼在儒家之外,其他道家、墨家和雜家等等也都有類似的思想。我在此稍加介紹。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說:與自然無所違。《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看起來道家在主張天人合一方面,比儒家還要明確得多。墨子對天命鬼神的看法有矛盾。他一方面強調“非命”、“尚力”,人之富貴貧賤榮辱在力不在命。但是在另一方面,他義推崇“天志”、“明鬼”。他的“人”好像是一個有意志行賞罰的人格神。天志的內容是兼相愛。他的政治思想,比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也有同樣的標記。至於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應同》中說:“成齊類同皆有合,故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作而眾作來。
    《高箴》雲:‘天降災布祥,並有其職。’”這裡又說:“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呂氏是主張自然(天)是與人相應的。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介紹這樣多。我不是寫中國哲學史,不過聊舉數例說明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十分普遍而已。
    不但中國思想如此,而且古代東方思想也大多類此。我隻舉印度一個例子。印度古代思想派繫繁多。但是其中影響比較大根柢比較雄厚的是人與自然合一的思想。印度使用的名詞當然不會同中國一樣。中國管大自然
    或者宇宙叫“天”,而印度則稱之為“梵”(brahman)。中國的“人”,印度稱之為“我”(Atman,阿特曼)。總起來看,中國講“天人”,印度講“梵我”,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印度古代哲學家有時候用tat(等於英文的that)這個字來表示“梵”。梵文tatkartr,表面上看是“那個的創造者”,意思是“宇宙的創造者”。印度古代很有名的一句話tat tvam asi,表面上的意思是“你就是那個”,真正的含義是“你就是宇宙”(你與宇宙合一)。宇宙,梵是大我;阿特曼,我是小我。奧義書中論述梵我關繫常使用一個詞兒rahmatmaikyam,意思是“梵我一如”。吠檀多派大師商羯羅(Sankara788—820年),張揚論(Advaita)。大體的意思是,有的奧義書把“梵”區分為二:有形的梵和無形的梵。有形的梵指的是現像界或者眾多的我(小我);無形的梵指的是宇宙本體最高的我(大我)。有形的梵是不真實的,而無形的梵纔是真實的。所謂“論”就是說:真正實在的唯有最高本體梵,而作為現像界的我(小我)在本質上就是梵,二者本來是同一個東西。我們撥開這些哲學迷霧看一看本來面目。這一套理論無非是說梵我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印兩國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從上面的對中國古代思想和印度古代思想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使用的名詞不同,而內容則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東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我個人認為。這種思想是有別於西方分析的思維模式的東方綜合的思維模式的具體表現。這個思想非常值得注意,非常值得研究,而且還非常值得發揚光大。它關繫到人類發展的前途。
    專就中國哲學史而論,我在本文一開頭就說到:哪一個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學者也回避不開“天人合一”這個思想。要想對這些學者們的看法一一詳加介紹,那是很難以做到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我在下面先介紹幾個
    我認為有代表性的哲學史家的看法,然後用比較長一點的篇幅來介紹中國現當代國學大師錢賓四(穆)先生的意見,他的意見給了我極大的啟發。
    首先介紹中國著名的哲學史家馮芝生(友蘭)先生的意見。芝生先生畢生研究中國哲學史,著作等身,屢易其稿,前後意見也不可避免地不熊完全一致。他的《中國哲學史》是一部皇皇巨著,在半個多世紀的寫作過
    程中,隨著時代潮流的變換,屢屢改變觀點,直到逝世前不久纔算是定稿。我不想在這裡詳細討論那許多版本的異同。我隻選出一種比較流行的也就是比較有影響的版本,加以征引,略作介紹,使讀者看到馮先生對這個“天人合一”思想的評論意見。我選的是1984年中華書局版的《中國哲學史》。他在上冊頁164談到孟子時說:“‘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等語,頗有神秘主義之傾向。其本意如何,孟子所言簡略,不能詳也。”由此可見,馮先生對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沒有認真重視,認為“有神秘主義傾向”。看來他並不以為這種思想有什麼了不起。他的其他意見不再具引。
    第二個我想介紹的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史家侯外廬先生。他在《中國思想通史》中談到《中庸》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引用了《中庸》的幾段話,其中包括我在上面引的那一段。在頁381侯先生寫道: “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在西周的宗教神上面加上了一層‘修道之謂教’。”看來這一位中國思想史專家,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與欣賞水半,並沒能超過馮友蘭先生。
    我想,我必須引征一些楊榮國先生的意見,他代表了一個特定時代的“御用”哲學家的意見。他是十年浩劫中幾乎僅有的一個受青睞的中國哲學史家。他的《簡明中國哲學史》可以代表他的觀點。在這一部書中,楊榮國教授對與“天人合一”思想有關的古代哲學家一竿子批到底。他認為孔子“要挽救奴隸制的危亡,妄圖阻止人民的反抗”。孔子的“政治立場的保守,決定他有落後、反動的一面”。對子思和孟子則說,“力圖挽救種族統治、把孔子天命思想進一步主觀觀念化的唯心主義哲學”。“孟子鼓吹超階級的性善論”。“由於孟子是站在反動的奴隸主立場,是反對社會向前發腱的,所以他的歷史觀必然走上唯心主義的歷史宿命論”。“由是孔盂之道更加成為奴役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要徹底砸爛這些精神枷鎖,必須批判孔孟哲學,並肅清其流毒和影響”。下面對董仲舒,對周敦頤,對程頤,對朱熹等等,所使用的詞句都差不多,我不一一具引了。這同平常我們所贊同的批判繼承的做法,不大調和。但是它確實代表了一個特定時期的思潮,讀者小可不知,所以我引征如上。
    最後,我想著重介紹當代國學大師錢穆(賓四)先生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看法。
    錢賓四先生活到將近百歲纔去世?他一生勤勤懇懇,筆耕不輟,他真正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著作等身”,對國學研究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貞獻。
    他涉獵方面極廣,但以中國古代思想史為軸心。因此,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在他那些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著述中,很多地方都談到了“天人合一”。我不可能一一列舉。我想選他的一種早期的著作,稍加申述;然後再選他逝世前不久寫成的他最後一篇文章。兩個地方都講到“天人合一”;但足他對這個命題的評價卻迥乎不同。我認為,這一件事情有極其重要的含義。一個像錢賓四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在漫長的生命中,對這個命題最後達到的認識,實在是值得我們非常重視的。
    我先介紹他早期的認識。
    賓四先生著的《中國思想史》中說:
    中國思想,有與西方態度極相異處,乃在其不主向外覓理,而認為真理即內在於人生界之本身,僅指其在人生界中之普遍者共同者而言,此可謂之內向覓理。
    書中又說:
    中國思想,則認為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我。由我而言,我不啻為人類中心,人類不啻為天地萬物之中心,而我又為其中心之中心。而我之與人群與物與天,尋本而言,則渾然一體,既非相對,亦非絕對。
    在這裡,賓四先生對“天人合一”的思想沒有加任何評價。大概他還沒有感覺到這個思想有什麼了不起之處。
    但是,過了幾十年以後,賓四先生在他一生最後的一篇文章《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對“天人合一”這個命題有了全新的認識。文章不長,《中國文化》繫專門學術刊物又不大容易見到,我索性把全文抄在下面:
    [前言]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去年九月,我赴港參加新亞書院創校四十周年慶典,因行動不便,在港數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數日中,專一玩味此一觀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難以言述。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惜餘已年老體衰,思維遲鈍,無力對此大體悟再作闡發,惟待後來者之繼起努力。今適中華書局建立八十周年慶,索稿於餘,姑將此感寫出。以為祝賀。
    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繫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從來世界人類最初踫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歐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