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鬼話連篇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144-208
    【優惠價】
    90-130
    【作者】 程章燦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050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9505029
    作者:程章燦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5月 

        
        
    "

    編輯推薦

    ◎ 本書賣點

       
    1. 文人說鬼,趣味橫生。中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中國的士大夫,向來號稱以讀書明理為旨歸,自然也要稟承經典的訓誨。但事實上,對於鬼怪神仙世界,他們並沒有減少興趣。當年蘇東坡先生強人說鬼,也是對鬼故事中溢出的奇意妙趣情有獨鐘。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2. 漫談口耳相傳的民間傳奇,於鬼趣中見世道人心。我們喜歡知道鬼的情狀與生活,從文獻、從風俗上各方面搜求,為的是可以了解一點平常不易知道的人情。換句話說,就是為了鬼裡邊的人,反過來說,則人間的鬼怪伎倆也值得注意,為的可以認識人裡邊的鬼。


       
    3. 閑雅的筆調,自然流暢的文風,休閑閱讀佳品。作者語言親切生動,娓娓道來,揭開鬼趣橫生的世界,既有學術性又有趣味性。


    談狐說鬼見人心陰晴

    錄異志怪探世道幽明


     
    內容簡介

    《鬼話連篇》是一組談鬼的隨筆。

       
    中國人喜歡說鬼,也喜歡聽說鬼,無論縉紳士大夫,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鮮有不道聽途說,耳濡目染的。茶餘飯後,瓜棚李架,民間多的是滋生鬼故事的土壤。怪怪奇奇,口耳相傳,老百姓借此打發平淡的日子,添加人生的情趣,宣洩郁抑的心靈。


       
    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其中關於鬼的故事、閑談不勝枚舉,既有來自民間的傳聞,源於異域的怪談,也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文人即景遣興的杜撰,或者是深有寄托的創作。


        本書以閑雅的筆調漫談與鬼有關的民間傳奇、文學典籍,為讀者揭開一個鬼趣橫生的世界。


     

    作者簡介


    程章燦,福建閩侯人,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1983),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89)。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賓州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香港浸會大學和臺灣“中央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南京歷史文化、歐美漢學和中外文學文化交流。出版有《舊時燕:一座城市的傳奇》《紙上塵:歷史的表裡》等專著十餘種。

    目錄
    鬼話連篇 (代序)
    鬼的形相
    鬼樣子
    鬼的習性
    如鬼飲酒
    鬼的生老病死
    鬼的變化 鬼的名目
    舊時天氣舊時衣
    豈曰無衣
    耳徑通幽
    井井有鬼
    鬼的社會

    鬼話連篇 (代序)

    鬼的形相

      鬼樣子

      鬼的習性

      如鬼飲酒

      鬼的生老病死

      鬼的變化

    &nbs氣十六兩

      鬼的名目

      舊時天氣舊時衣

      豈曰無衣

      耳徑通幽

      井井有鬼

    鬼的社會

      替代行為

      寓言與歷史

      女鬼是出來迷人的

      鬼使神差

      鬼的時空觀

      鬼的陳述

      鬼國

      鬼官

      鬼怕什麼東西?

      鬼怕人

      鬼怕文字

      人鬼與錢神

    鬼的文化

      鬼的語文

      為仙鬼捉刀

      鬼詩是怎樣生成的?

      鬼神附詩

      莊子見鬼

      畫鬼容易嗎?

    鬼的周邊

      說“鬼木”

      唐傳奇中的“木鬼”

      前世和後身

      劍眉新解

      活著的銅鼓

      鬼節要來了

      墨西哥的鬼節 

    前言
    鬼話連篇(代序)
    隨筆又叫筆記,這就是一組讀書筆記。古人很喜歡寫筆記,幾乎無話不可談:談論詩的叫做詩話,談論詞的叫做詞話,談論賦的叫做賦話,談論文的叫做文話,談論四六的叫做四六話……照這個體例,談論鬼的隨筆,應該叫做“鬼話”。
    筆記不好寫。《許彥周詩話》中說,詩話要能夠“辨句法,備古今,紀盛德,錄異事,正訛誤”,話不多,要求可不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自知淺陋,不敢以這樣的高標準要求自己的“鬼話”,隻希望以筆代舌,如三五好友閑坐漫談,與大家分享我讀書中所體會到的種種趣味。

    鬼話連篇(代序)


    《鬼話連篇》是一組談鬼的隨筆,共36篇。

    隨筆又叫筆記,這就是一組讀書筆記。古人很喜歡寫筆記,幾乎無話不可談:談論詩的叫做詩話,談論詞的叫做詞話,談論賦的叫做賦話,談論文的叫做文話,談論四六的叫做四六話……照這個體例,談論鬼的隨筆,應該叫做“鬼話”。


    筆記不好寫。《許彥周詩話》中說,詩話要能夠“辨句法,備古今,紀盛德,錄異事,正訛誤”,話不多,要求可不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自知淺陋,不敢以這樣的高標準要求自己的“鬼話”,隻希望以筆代舌,如三五好友閑坐漫談,與大家分享我讀書中所體會到的種種趣味。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於一個陰錯陽差的機會,我集中讀了一批鬼故事,過後覺得很有意思,就隨手寫了一些東西,就是後來發表在1999年《文史知識》上的5篇“鬼話”。雜志編輯部一直希望我能賈其餘勇,繼續為他們寫下去,我也有這樣的念頭,還留心積累一些材料。可是,俗務纏身,東打西敲,時間過去了好多年,這件事懸在心頭,卻一直沒有做成。2006年客居西雅圖,有一年的讀書空閑,遂整理舊稿,又重寫了幾篇,放在自己的博客上,都是未定草。回國後諸事倥傯,屢次遷延,2008年底,終於下決心再作馮婦,這就有了2009年《文史知識》上的12篇連載。好不容易撐持了一年下來,編輯很希望我再寫下去,我卻因他事困擾,不能一鼓作氣。雖然據她說,這些稿子“趣、奇、新、酷”,從篇開始,就有讀者喜歡。我卻想,這興許隻是編輯的鼓勵和部分讀者的偏愛,當然,聽到自己忙碌一年,終究有了一些回應,內心還是不無欣慰的。



               
    ……

    媒體評論


    吾鄉土語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不佳之節,因為有閏月的關繫,立秋以後,頓覺涼爽。尤其晚上有時候電燈一滅,所感觸的,隻是螢光點點,蟲聲唧唧,真使人容易聯想到“鬼間世”的境界。談鬼,在心情與意境上雖然都很自然,但是所害怕的,就是自己須特別謹慎,萬一不幸,遂會成為甚麼“語讖”。所以在家鄉時,每逢“鬼亂竄”的季節,總想作一篇“
    都城遊記”,未敢輕易提筆,近來因常讀筆記小說,又想起作這個題目——鬼文學與鬼音樂,但是一提筆,打心裡就有些發怵,膩味。理由很簡單,因為積極的求福,即不可得,則消極的免災,總是應該。這回算是鼓起十二分勇氣,不顧一切,讖就讖吧。


    自來中國的鬼,大半與“秋”與“夜”有密切關繫,好像秋與夜在時間空間上便是鬼的舞臺世界。譬如在春天,“芍藥開,牡丹放”,鶯飛草長,這時候隻準有仙(如花神之類)不許有鬼的。同時在光天化日之下,也不許可以鬼形出現,否則豈不是“白晝見鬼”,還成何世界。從這兩個點很細微的規定,便可看出中國的文學,美學,哲學等的大道理,蓋前者是在欣賞美術的氣氛裡,不能大殺風景;後者提對有詩意的事物,須要蘊蓄,幽默,不可過於暴露。於是鬼的人生與其活動,便隻能在夜間,尤其是秋夜。



                
    ……

    在線試讀
    鬼樣子
    鬼是什麼樣子的?得從“頭”說起。
    清人袁枚在《子不語》卷二四中說,鬼是有頭發的,有點像蠟燭,隻是更軟一些,也有些像黑牛皮,“刀斲火焚不壞”。認真起來,這哪裡像是頭發,不如說是頭上蒙了一塊軟牛皮。頭發如此,形像肯定不怎麼美觀。妙在它有自我保護的功能,鬼不必憂慮來自頭頂的威脅,無需像人類那樣費心去練“金鐘罩”了。
    鬼的臉皮特別厚,用兩個手指彈扣,響聲猶如破皮革,發出沉悶的篤篤聲。這是始見於清人瀋起鳳《諧鐸》卷三中的說法,頗得詼諧之妙,也不無諷世的意味。隻是,聽這種彈扣聲,恐怕要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
    鬼當然有眼睛。畫龍點睛,畫鬼挑眼。五代後蜀畫師畫鐘馗像,畫面上的看點,就是鐘馗以手挑鬼眼。不過,究竟鬼眼如何,則眾說紛纭。有人聲稱見過鬼眼,黑洞洞的,沒有瞳子,這大約是從髑髏聯想起來的,有點恐怖。有的記載,比如宋人洪邁《夷堅志》三志己卷四“楊五郎鬼”條,說鬼臉上有三隻眼,呈三足鼎立的形狀。恰巧此鬼也姓楊,不知道是否為二郎神楊戩的後人,所以有返祖遺傳的體征。除了楊五郎,其他鬼都沒有這副尊容。
    鬼通常在夜裡活動,鬼眼應該比人眼習慣黑暗,在漆黑的夜裡更顯炯炯有神。《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晚唐咸通十四年(873),成都喧傳鬧鬼,有人說,鬼眼像燈焰一般,照射逼人。清人李慶辰《醉餘志怪》卷三有“鬼眼”一條,與《新唐書》一脈相承。話說一天晚上,有人看見鬼貼著窗上的破孔向外窺視,“目光炯炯射入,朗如明鏡”。也難怪,鬼需要在夜間出來活動,不具備這等好眼力,周遭伸手不見五指,想必很不方便。寫鬼的人,對鬼還是蠻有同情心的。
    鬼長於夜視,是在人意料之中的,至於其擅長透視人心,則頗為出人意外。據說鬼能夠看見人的纔學,洞見人的心理幽微,連做夢這樣的潛意識活動,也逃不過鬼的眼睛。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中寫道,有纔學的人,睡著之後,平日裡讀過的書,記誦的文句,便如彩雲一般,突破百竅,蒸騰而上,“縹緲繽紛,爛如錦繡”,纔學厲害的,其光輝能“上燭霄漢,與日月爭輝”,次一等的也有幾丈高的光芒,再次一等的則隻有幾尺,差的也“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可惜的是,這樣的光芒,“人不能見,惟鬼神見之耳”。鬼還能窺探人的內心,紀昀似乎特別愛談這個話題。他一再提到:“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人心一動,鬼神知之”。《閱微草堂筆記》卷三又說,人做夢的時候,夢裡的那些人物及情事,言談舉止,一顰一笑,“百態畢露”,就像放電影,一幕幕展現於陽氣之中,那些人物像小人書上畫的那樣,隻有一二寸大小。隻有鬼神能看到人的夢境,至於狐狸,再怎麼修煉通靈,看到的也隻是默片,是沒有聲音的。有一位王半仙,做夢到某名妓家中風流快活,不巧被他的狐友看見了,好不尷尬。盡管狐狸沒有聽到他夢裡說了些什麼,他還是悚然而驚,無限感嘆地說:“鬼神鋻察,乃及於夢寐之中。”照這麼說,鬼不僅適合當“獵頭”,到人力資源管理這個行業縱橫馳騁,還可以兼一份差,做人類的思想糾察。

    鬼樣子

        鬼是什麼樣子的?得從“頭”說起。

       
    清人袁枚在《子不語》卷二四中說,鬼是有頭發的,有點像蠟燭,隻是更軟一些,也有些像黑牛皮,“刀斲火焚不壞”。認真起來,這哪裡像是頭發,不如說是頭上蒙了一塊軟牛皮。頭發如此,形像肯定不怎麼美觀。妙在它有自我保護的功能,鬼不必憂慮來自頭頂的威脅,無需像人類那樣費心去練“金鐘罩”了。


       
    鬼的臉皮特別厚,用兩個手指彈扣,響聲猶如破皮革,發出沉悶的篤篤聲。這是始見於清人瀋起鳳《諧鐸》卷三中的說法,頗得詼諧之妙,也不無諷世的意味。隻是,聽這種彈扣聲,恐怕要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


       
    鬼當然有眼睛。畫龍點睛,畫鬼挑眼。五代後蜀畫師畫鐘馗像,畫面上的看點,就是鐘馗以手挑鬼眼。不過,究竟鬼眼如何,則眾說紛纭。有人聲稱見過鬼眼,黑洞洞的,沒有瞳子,這大約是從髑髏聯想起來的,有點恐怖。有的記載,比如宋人洪邁《夷堅志》三志己卷四“楊五郎鬼”條,說鬼臉上有三隻眼,呈三足鼎立的形狀。恰巧此鬼也姓楊,不知道是否為二郎神楊戩的後人,所以有返祖遺傳的體征。除了楊五郎,其他鬼都沒有這副尊容。


       
    鬼通常在夜裡活動,鬼眼應該比人眼習慣黑暗,在漆黑的夜裡更顯炯炯有神。《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晚唐咸通十四年(873),成都喧傳鬧鬼,有人說,鬼眼像燈焰一般,照射逼人。清人李慶辰《醉餘志怪》卷三有“鬼眼”一條,與《新唐書》一脈相承。話說一天晚上,有人看見鬼貼著窗上的破孔向外窺視,“目光炯炯射入,朗如明鏡”。也難怪,鬼需要在夜間出來活動,不具備這等好眼力,周遭伸手不見五指,想必很不方便。寫鬼的人,對鬼還是蠻有同情心的。


       
    鬼長於夜視,是在人意料之中的,至於其擅長透視人心,則頗為出人意外。據說鬼能夠看見人的纔學,洞見人的心理幽微,連做夢這樣的潛意識活動,也逃不過鬼的眼睛。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中寫道,有纔學的人,睡著之後,平日裡讀過的書,記誦的文句,便如彩雲一般,突破百竅,蒸騰而上,“縹緲繽紛,爛如錦繡”,纔學厲害的,其光輝能“上燭霄漢,與日月爭輝”,次一等的也有幾丈高的光芒,再次一等的則隻有幾尺,差的也“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可惜的是,這樣的光芒,“人不能見,惟鬼神見之耳”。鬼還能窺探人的內心,紀昀似乎特別愛談這個話題。他一再提到:“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人心一動,鬼神知之”。《閱微草堂筆記》卷三又說,人做夢的時候,夢裡的那些人物及情事,言談舉止,一顰一笑,“百態畢露”,就像放電影,一幕幕展現於陽氣之中,那些人物像小人書上畫的那樣,隻有一二寸大小。隻有鬼神能看到人的夢境,至於狐狸,再怎麼修煉通靈,看到的也隻是默片,是沒有聲音的。有一位王半仙,做夢到某名妓家中風流快活,不巧被他的狐友看見了,好不尷尬。盡管狐狸沒有聽到他夢裡說了些什麼,他還是悚然而驚,無限感嘆地說:“鬼神鋻察,乃及於夢寐之中。”照這麼說,鬼不僅適合當“獵頭”,到人力資源管理這個行業縱橫馳騁,還可以兼一份差,做人類的思想糾察。


       
    鬼有鼻子,形狀沒什麼怪異,卻有一個特殊的用途,那就是代替嘴巴,來攝取食物的營養。民俗認為,鬼享受祭祀供奉的食品,隻攝取食物中的芬香之氣。因而,鬼跟人同席喫飯時,人未必看得見鬼的身形,更看不到其大快朵頤的樣子,卻能感覺到菜肴香氣消失,嚼而無味。不僅清人吳半僧《半僧談鬼錄》卷二這麼說,其他鬼書也“英雄所見略同”。不過,有些鬼鼻子看來隻能吸氣,卻不解辨別香臭;或者,有些鬼干脆是以臭為香,甚至生性嗜臭,與人類恰恰相反。否則,在許多鬼故事裡,鬼總跟臭穢之氣聯繫在一起,廁鬼偏愛臭穢之地,還有一種叫做雷霆的鬼怪,也喜歡待在糞壤之中,這種種現像就不好解釋了。


       
    鬼也有嘴。有人說,鬼跟人一樣,仍舊用嘴喫飯,還要用嘴說話。鬼的嘴大概比人大,而且可以伸縮。時常聽人說,他們怕遇見鬼咧嘴,一咧能咧到腦後。鬼用怪怖變相來嚇人,這是很常用的一招。這麼大一張嘴,發出聲音卻啾啾的,幽幽的,細細的,像一隻山鳥在叫,明錢希言《獪園》卷一三就描繪過這種景像,想來是有些滑稽的。


       
    有時候,鬼還是要用嘴來喫東西,那就少不了牙齒和舌頭。鬼的牙齒應當是十分銳利的,據說,鬼喫的盡是癩蛤蟆、枯樹葉,或者土圪垃之類,如果沒有“伶牙俐齒”,難以想像這些食物能被嚼啐,咽進鬼肚子裡去。也許,對鬼來說,多花些時間是正常的,多費點勁也不算什麼,因為傳說鬼有一種特異功能:“鬼得一飽,可耐一年”,《子不語》卷八中是這麼說的。


       
    鬼舌長,似乎還可以大幅度拉伸,據說縊鬼常以此相嚇人,但至少有一點與人相似,就是會生津。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七有一篇就題為《鬼津》,故事中說,鬼的津液“冷如冰塊,稠粘塞喉”,咽下去之後,感覺腹脹喘滿,幾十天都不思飲食。後來吐了出來,細看,是一種像蛋清一樣的東西。這麼奇怪的鬼東西,也難怪鬼們一飽耐十年了。


       
    鬼的耳朵肯定比人耳靈敏。也許是習慣了幽冥世界的黑暗和寂靜,鬼的耳朵對吵鬧喧嘩聲有些不適應,甚至恐懼。《獪園》卷一三記載一段故事,說松江青浦縣某村忽然來了數十隻鬼,現作人形,請來伶人演戲,事先約定不許敲鑼,長夜不歇。不敲鑼,那還怎麼演戲吶?伶人苦不堪言,實在忍無可忍,終敲響了鑼,但聽鏗然一聲,眾鬼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中國古代戲曲,無論前臺表演,還是背景音樂,都喜歡熱鬧,喜歡用喧鬧的氣氛,來烘托節日和喜慶場合的歡樂。無獨有偶,清康熙年間,常熟地方一群鬼點戲,為小鬼慶祝周歲。點戲的鬼托詞說,小官人纔滿周歲,經不住驚嚇,有意回避了那些鬧戲。伶人於是起了疑心,故意敲起鑼鈸,大聲喧嘩,果然響聲一起,鬼跡應之而滅。這能夠說明,鬼類的聽覺神經相當脆弱。明人王同軌《耳談》卷一對此有過解釋:“鬼屬陰,故懼雄聲大鈸也。”


       
    做了鬼,也不能不要臉。《閱微草堂筆記》卷八中有一個女鬼,“突轉其面,白如傅粉,而無耳目口鼻”,真是個“不要臉”的鬼。但紀昀同時又說,這個可能不是鬼,而是一個狡猾的婢女,她偷偷溜出去跟情郎幽會,未料被人發現,無處逃遁,隻好“以素巾幕面,偽為鬼狀以自脫”。這麼說來,“不要臉”的原來是人,我們可能錯怪了鬼。


       
    鬼臉跟人臉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比較蒼白,比較干癟,比較丑陋,或者比較可怖罷了。南京人把三國時代石頭城的遺跡稱為“鬼臉”,也無非說它面目丑陋。究竟怎麼丑法,人類本可以運用想像,各顯身手,施展神通。但驗之文獻記載及民俗傳聞,終究有些言不盡意,未免遺憾。《夷堅志》中有一條筆記說,鬼“面色黑發獰然,遍體有毛,色如藍靛,皆長三尺”,這不過是神怪小說家筆下習見的某種青面獠牙的怪獸或怪物,倘若復原起來,並不比日本現代動畫片《宇宙英雄奧特曼》中想像的種種怪物更可怕。


       
    羅兩峰《鬼趣圖》清代揚州畫家羅兩峰擅長畫鬼,他的《鬼趣圖》名噪一時。說到底,“鬼趣”其實還是人趣,奇詭瑰怪,滑稽詼諧,反正算不得多麼恐怖。或許畫鬼太多,他畫的人也大有鬼氣,怪怪奇奇。他曾經為袁枚畫過像,就是這一路風格,不怪袁枚拒絕認領。他大概忘了:袁枚是寫過《子不語》的。畫成這副鬼樣子,還想糊弄人?真破了那句老話:畫鬼容易畫人難。鬼非但難畫,而且難寫。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小說上的描摹鬼相,雖然竭力,也都不足以驚人”。他“覺得可怕的,還是晉人所記的臉無五官,渾淪如雞蛋的山中厲鬼”。在我,卻覺得這形像除了有些滑稽,還不無動畫式的稚趣。


       
    鬼無疑是有四肢的,還跟人一樣有高矮胖瘦,甚至有妍蚩之別。有的極其瘦弱細長,有的十分高大魁梧。若僅限於此,便覺人類的想像力終究有些貧乏。好在也有一些比較有創意的。比如《夷堅志》三志己卷四“楊五郎鬼”條說,有一個鬼身長一丈,兩臂粗壯如股,如此高大健壯,卻還能靈活地騰躍作勢,真令人驚訝。又如明錢希言《獪園》卷一三說,鬼的兩隻腳,據說可以當做柴火,推入灶門焚燒,但不知其熱能效果如何。


       
    清閑齋氏《夜譚隨錄》卷三寫到一個能戴鬼,“通體烏黑”,“唯兩目雪白”。清褚人獲《堅匏秘集》卷二引《北墅手述》,也記了一段傳說:明代有一個書生揮拳擊鬼,第二天早上纔發現右臂黝黑,有如髹漆,仿佛另一種形式的“近墨者黑”。袁枚《子不語》卷三有一段故事,說城隍殺鬼,截為兩段,但見有黑氣流出,卻不見腸胃,也不見有血。《點石齋畫報》也說鬼“形容閃爍,面目離奇,頭與足皆白,而中間似甚黝黑”。前面提到的那個楊五郎鬼,“黑毛遍體”,“沸油煎其肉,化為黑水流去”,說得更玄乎了。將鬼塗抹成黑色,是因為對於鬼,黑色適合其晝行夜伏,方便隱蔽,對於人,黑色容易造成心理壓抑和恐懼。


       
    袁枚說過,鬼腹內不見腸胃,也不見有血。這倒不是他自我作古,在更早的文獻資料中,已有大同小異的記述。在上引《夷堅志》“楊五郎鬼”條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投刃殺之,全無血汁。及剖其腹,亦無腸胃。”這可能是袁枚那種說法的來源吧。


       
    前文提到的那位明代書生一拳正打中鬼腹,拳力直透內髒,感覺仿佛擊在棉絮上,腹中腸胃若有若無。這種軟綿綿的奇怪感覺,似乎頗引人津津樂道。《夜譚隨錄》卷三說能戴鬼“渾如煙霧,軟如棉絮”。《子不語》卷七則說瘟鬼渾身惡臭,踫一下,就覺得有冷氣從手指直衝手臂,摸上去,卻是濕乎乎的,軟軟的,好像婦人的亂發。同書卷五也說婺源汪啟明捉得一鬼,化成一團軟軟的壞絲綿。鬼與綿軟有如此密切的聯繫,以致與鬼相關的或由鬼變化而成的東西,往往也都軟綿綿的。清人吳熾昌《客窗閑話》卷五就說,有人打鬼牆,覺得鬼牆軟軟的,使不上力氣。當人們極度恐慌的時候,忽然觸摸著一團綿軟而又不知所以的東西,肯定會更加心虛,更加慌亂。這一想像之所以為談鬼者不約而同形之筆墨,恐怕就是因其把準了人類心理的脈搏。


       
    鬼既有異於人,則其血亦應與人有所不同。於是,洪邁和袁枚都說,鬼身上沒有血,即使攔腰截成兩段,也不見有一滴血;也有人說,鬼有血,但與人血頗不相同。《睽車志》上說,瑪瑙是鬼血所化。顯然,作者認為鬼體內是有血液流淌的,而且能化為寶貝。如果這樣,鬼血肯定不是壞東西,好好開發,經濟價值相當可觀,可惜這是孤證,罕見人這麼講。汪啟明捉得的那隻鬼,用火炬焚燒,腷膊有聲,鮮血迸射,臭氣不可聞。第二天早上,鄰居聞到一股濃烈的臭味,無不掩鼻,但見地上積血厚達一寸有餘,腥膩如膠。這裡的鬼血既多且臭,而且腥膩如膠,皆與人不同。《聊齋志異》卷一《咬鬼》中那個咬鬼的老翁,嘴上沾滿了鬼血,仔細看來,鬼血如屋漏之水,腥臭異常,過了好幾天,嘴裡殘餘的臭味還沒全消失。《子不語》卷八還有一條故事說,杭州屠戶朱十二為了救人,用殺豬刀砍斷了縊鬼的繩子,繩子上竟然冒出了紫色的血液,散發著腥臭的氣息。在這些人眼裡,鬼血的顏色雖然不同,但異口同聲,都說是臭的。


       
    人類自從脫離了動物世界,實現了由猿到人的轉變,身上的毛就越褪越少。漢族人尤其如此。鬼既然被認為是人死後變化而成,照理說,皮毛不應與人有什麼根本不同。可是,在虛幻的想像世界裡,鬼常常是有毛的,近乎原始人、蠻野(savage)種族或者怪獸的模樣。做了鬼,萬事不如人,從外貌到文明,樣樣都退化。這當然是人的想像,意在展示人類文明的優越感。有一個小吏在蜀道旁邊,邂逅一個美貌的女人。這女人正帶著汲水器在溪邊取水,輕佻的年青人裝作向她求一口水喝,借機挑狎猥褻之。小吏把手伸進女人胸脯間,摸到的是冷冰冰的皮膚,看到的是長達數寸的青毛,他嚇得驚叫一聲,落荒而逃,原來遇上了女鬼。這故事見於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四。既然做了鬼,身為異類,自然要與人有些不同,有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特征——這也許就是鬼身上長毛的心理基礎吧。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