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文化的格調(中國禮樂文化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曹勝高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217833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178339
    作者:曹勝高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

    編輯推薦

    國學普及讀本,修身實操引導。
    本書涉及“傳統與國學”“蒙學與兒童教育”“立德與為學”“詩心與詩意”“氣韻與畫意”“人文與山水”等多個方面,將傳統經典與歷史故事相結合,化整為零,深入淺出,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多方位地展現出來。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的傳統是重視人的培養與塑造,認為培養出一個溫文爾雅的君子,就能改善一個家庭;培養幾個君子,就能改變一個家族;培養一代人,就能改良整個社會。因此,中國文化關注的核心命題便是人如何通過提升和完善自己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境界。本書內容涉及“文化”“藝術”“人文”等諸多方面,將傳統與當代、文化與文學相結合,化整為零,深入淺出,融會貫通,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多方位地展現出來。

    作者簡介

    曹勝高,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家講壇”主講人,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專家,兼任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理事,陝西省國學研究會副主席等。著有《漢賦與漢代制度》《從漢風到唐音》《漢樂府全集》《國學通論》《國學導論》《圖說儒家文化》《中國的修養》等。

    目錄
    【目錄】:
    傳統文化
    重新定義國學
    儒學的修為
    道家的超越
    佛家的超脫
    中國文化中的雅與俗
    蒙學文獻的價值
    蒙學的知識體繫
    果行育德
    蒙以養正
    師嚴教尊
    教育的起點
    孝道培養感恩

    【目錄】:


    輯  傳統與國學
      傳統文化
      重新定義國學
      儒學的修為
      道家的超越
      佛家的超脫
      中國文化中的雅與俗


    第二輯  蒙學與兒童教育
      蒙學文獻的價值
      蒙學的知識體繫
      果行育德
      蒙以養正
      師嚴教尊
      教育的起點
      孝道培養感恩


    第三輯  立德與為學
      大學的人本
      大學的文化傳承
      立德之道
      樹人之道
      為學之道
      為師之道
      學者的品格
      知識、能力與修養
      讀書在於變化氣質
      學習·發展·合作·包容·開放


    第四輯  詩心與詩意
      物我雙觀
      宇宙便是吾心
      動與靜
      隱與秀
      詩的現代性
      工夫在詩外
      純淨之美


    第五輯  氣韻與畫意
      寫意
      工筆的寫意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畫意
      骨法用筆
      墨分五彩
      氣韻生動
      出神入化
      花鳥情趣
      山水意境
      畫中有詩
      石濤的題畫
      一枝一葉總關情
      文人畫


    第六輯  光與影
      攝影的藝術尺度
      影畫合璧
      風光攝影
      攝影的人文性


    第七輯  人文與山水
      王維:禪悅自然
      蘇軾:瀟灑自適
      李成:失意得意
      趙孟頫:仕隱進退
      唐寅:纔華風流
      徐渭:狂傲不馴
      王冕:閑逸蕭散
      鄭板橋:難得糊塗
      趙佶:輕佻痴迷
      董其昌:風華輕狂
      李白:鶴鳴九皋
      範仲淹: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歐陽修:伊川山水洛陽花


      附錄:讀書印像記
      後記

    在線試讀
    儒學的修為
    儒學能夠成為指導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的學說,不僅在於它的理論形態與帝制體繫之間的契合,更在於它的思想傾向和精神追求符合士階層的文化心態和人文理想。因而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成為士人修身治國的理論基礎,而且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和價值取向。
    儒學思想的優點是人本意識濃厚,缺點在於這種人本的關懷是建立在懷古情緒之中的。孔子一直對周朝制度的衰亡和解體帶有傷感,因而以恢復周禮作為自己的使命,而《詩經》《春秋》《儀禮》恰好產生於春秋戰國這一政治變局之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鋻,便不由自主地把孔子對周制的懷念注入進去,使大家覺得天下大亂,是因為違背了周制。那麼周制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文王、周公,他們又繼承了堯舜等的治國經驗。這樣,先秦乃至秦漢儒生逐漸勾勒出三代治世的圖景,並將這些圖景作為一種理想,希望現實中的君臣以三代聖君賢臣為榜樣,以仁義、禮樂治國,逐漸演化成了王道政治理想。王道思想將建立“小康”“大同”社會作為理想,將聖君賢臣作為治國模式,講究“內聖外王”的政治人格,試圖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途徑培養一個個健全的個人,而後參與到家、國政治體繫之中,通過均富、安民、禮樂教化等建立起一個上下合同而有序的社會形態。
    儒家學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參與政治、融入社會、改變人生的意識。可以說孔子、孟子周遊列國,正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孔子聽說有人要用他,就不免心動。《論語·陽貨》中記載公山弗擾、佛肸招孔子,孔子想去,而為子路勸阻的事情。建立在這種強烈致用心態上的儒學,自產生之日起,就強烈地關注現實,渴望參與政事。孔子弟子中的子貢、冉有、子遊等都曾入仕,秦漢之際,孔子後裔孔鮒直接參加陳勝的起義。漢代以後,儒生可以直接通過察舉、科舉等制度參與政治,因而經書中經世致用的精神在儒學的傳承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儒學充滿著強烈的政治批判意識。《論語·季氏》中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說的是天下按照治道運行的時候,禮樂等制度的建設和征伐等政令的發布都出自天子;無道的時候,則正好相反,大夫不尊天子,自行發布政令,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下層百姓的議論。大家注意,在孔子看來,庶人議政是合法的。因而在《論語》中,有很多議論、批評朝政的話,如季氏伐顓臾、冉有等人聚斂等,都引起了孔子的評論。

    儒學的修為
        儒學能夠成為指導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的學說,不僅在於它的理論形態與帝制體繫之間的契合,更在於它的思想傾向和精神追求符合士階層的文化心態和人文理想。因而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僅成為士人修身治國的理論基礎,而且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和價值取向。
        儒學思想的優點是人本意識濃厚,缺點在於這種人本的關懷是建立在懷古情緒之中的。孔子一直對周朝制度的衰亡和解體帶有傷感,因而以恢復周禮作為自己的使命,而《詩經》《春秋》《儀禮》恰好產生於春秋戰國這一政治變局之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鋻,便不由自主地把孔子對周制的懷念注入進去,使大家覺得天下大亂,是因為違背了周制。那麼周制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文王、周公,他們又繼承了堯舜等的治國經驗。這樣,先秦乃至秦漢儒生逐漸勾勒出三代治世的圖景,並將這些圖景作為一種理想,希望現實中的君臣以三代聖君賢臣為榜樣,以仁義、禮樂治國,逐漸演化成了王道政治理想。王道思想將建立“小康”“大同”社會作為理想,將聖君賢臣作為治國模式,講究“內聖外王”的政治人格,試圖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途徑培養一個個健全的個人,而後參與到家、國政治體繫之中,通過均富、安民、禮樂教化等建立起一個上下合同而有序的社會形態。
        儒家學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參與政治、融入社會、改變人生的意識。可以說孔子、孟子周遊列國,正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孔子聽說有人要用他,就不免心動。《論語·陽貨》中記載公山弗擾、佛肸招孔子,孔子想去,而為子路勸阻的事情。建立在這種強烈致用心態上的儒學,自產生之日起,就強烈地關注現實,渴望參與政事。孔子弟子中的子貢、冉有、子遊等都曾入仕,秦漢之際,孔子後裔孔鮒直接參加陳勝的起義。漢代以後,儒生可以直接通過察舉、科舉等制度參與政治,因而經書中經世致用的精神在儒學的傳承中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儒學充滿著強烈的政治批判意識。《論語·季氏》中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說的是天下按照治道運行的時候,禮樂等制度的建設和征伐等政令的發布都出自天子;無道的時候,則正好相反,大夫不尊天子,自行發布政令,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下層百姓的議論。大家注意,在孔子看來,庶人議政是合法的。因而在《論語》中,有很多議論、批評朝政的話,如季氏伐顓臾、冉有等人聚斂等,都引起了孔子的評論。
        這種政治批判精神的形成,取決於兩個定位:,先秦儒家認為君臣之間並非隸屬關繫,而是合作關繫。孔子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孟子也說“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郭店竹簡《語叢一》裡說的“君臣,朋友其擇者也”,“友,君臣之道也”。正是這種意識的反映。這種帶有遇合色彩的君臣關繫,能夠使士人從旁觀的視角來審視政治的得失,因而形成了獨立的士人輿論。但在漢代以後,隨著士人逐漸變成文吏或官員,其政治批判的客觀性遂有所削弱。不過歷史形成的“清議”思潮,如東漢晚期的太學生、明末東林黨人的政治批判,正是這種旁觀視角的延續。第二,儒家學說的理想性。我們說儒家思想長時期為大家所公認,正在於其所設計和描述的“思想圖景”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渴望實現而未能實現的。這種帶有完美色彩的圖景在成為一個民族公認的理想追求時,便成為融合族群、調和矛盾的公約數,因而歷代帝王都將之作為目標。這就使儒學在成為政治意識形態的同時,也成為現實政治的參照,因而士人常以經書的描繪來比照現實政治,從中尋找批判的理論依據,從而引經據典來討論政事,這成為中國士人的話語傳統。我們在這裡提出士人,是因為他們不僅熟知經典的描述,而且也具有參與現實政治的可能性,更具有擔負這種建設的責任感。
        儒家思想值得我們肯定的,就是始終堅持通過士人的培養,引導人人向善,在改變自我的同時,去改變社會的風氣。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提倡隨時隨地學習,向周圍每一個人學習,選擇那些著名的人物、完善的道德、善良的行為和深刻的思想,去學習、去領悟。“善”,無論在儒家學說還是在道家學說,均指代的德行和美的境界。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我們的每一步努力都應該向善靠攏,思想修煉也好,行為校正也好,都應把“盡善盡美”作為自己修身的要求。人生不光是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學習不光是學知識,更是學修身。《荀子》開篇就是《勸學》,認為人要在後天努力中不斷學習,通過禮樂熏陶,通過嚴格要求,把個性中惡的東西拋棄掉,纔能成長為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
        那麼,怎麼去學習呢?要堅持不懈。《荀子·勸學》又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成功之道就是要勤奮、要堅持。孔子概括說,對知識的學習,要“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習”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鳥反復學飛”,要反復來練習、來溫習。在德行上的修煉中,要做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論語·季氏》)。說人要成長,要交三種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就是要與正直、寬容、博學的人交往。正直的人清澈透明,心機純正;寬容的人胸襟博大,寬和容眾;博學的人博通古今,視野開闊。與這樣的人交往,有助於提高自己的修養和格局。而與那些脾氣古怪的人、性格柔弱的人、阿諛奉承的人交往,心胸會變得越來越狹隘,心理越來越陰暗,行為越來越懦弱,久而久之,一生就被毀掉了。因此,孔子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論語·裡仁》)看到好的行為,首先要想我們是不是也能做到,看到不好的行為,應該反省我們有沒有類似的舉動?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人品德不好時,會不屑一顧,甚至嘲笑。但孔子說,看到別人的錯誤時,我們要感覺很悲傷,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是如此,以此警省自己。
        學習、修身是儒家學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儒家培養君子的基本手段。通過學習,人可以掌握很多的社會經驗和人生的哲理;通過修身,則可以把這些經驗和哲理變成自己的行為。雖然“至善”不可能立刻實現,但如果一個人不停地去追求,就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雖然“至善”不可能由一個人來實現,但如果大家都向著完善完美的境地努力,我們的社會就會一點點地好起來。儒家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人,來作為社會風氣的引領者,道德行為的實踐者。這樣的大丈夫纔是一個社會的脊梁,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中流砥柱。如果社會上的人都是充滿仁愛的人,善於學習的人,那我們這個社會中,就少了很多的罪惡,少了很多的灰暗。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浩然之氣就是道德充實所形成的錚錚傲骨和偉岸氣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這是所有人心中期望的理想,也是我們心目中的品格偉人和道德完人。這種傲骨來自於理想人格的堅持,這種氣度來自於仁愛精神的寬廣。這些精神是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尊敬自己的老人,然後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愛護別人的孩子。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先做家裡的榜樣,再做天下人的榜樣。把這種思想和行為推廣出去,就可以治理天下。在儒家看來,修養身心的目的,除了完善自己的品格,更要把內心的仁愛、善良施於周圍的人,廣施於天下。
        儒家的修身治國思想,彰顯了他們的寬容、博大和嚴謹。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讓別人去做。我們反過來看縱橫家: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想辦法讓別人去做。一比較,做人的境界和高下就分出來了。孔子又主張:“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即使自己不能順利發展,也不要抱怨。這裡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自己沒有怨言,國家怎麼樣自己也不埋怨,不憤世嫉俗,默默地去建設它,去改變它;在家也是如此,不要發牢騷,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家庭瑣事。二是要兢兢業業,認真負責,自己治家,家人不埋怨我們;自己行政,國人也不埋怨我們。如果能達到這樣的世事洞曉,人情練達,就可以去治理天下了。
        儒家強調的修身,是以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德行,通過修身把知識和德行轉化為自己的行動,進而推廣到自己的家庭中,推廣到社會中,進而擔負起建設國家和服務社會的使命。儒家的智慧,在於深沉的自我堅持,堅貞的自我修煉,看起來不聰明,卻是成就事業的步。一個人隻有自我修養到一定的境界,纔能把個人的價值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把自己的修養作為事業發展的開端,把天下人的德行培育作為學說的立意,鼓舞並激勵人人向善,人人進取。這種剛健不息、勇於進步、不斷完善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如此,一個社會也是如此,隻有不斷提高,不斷完善,前赴後繼,纔能夠戰勝所有困難,實現至善至高的理想。
        堅持學習和修身,是為了達到“內聖”;注重人倫關繫和社會秩序的順暢,是儒家“外王”之道的立足點。儒家把社會歸結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類關繫,並規定出各種身份的人在社會關繫中的行為準則,來保證個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比如說,用忠來處理上下級關繫,用孝來處理父子關繫,用和來處理夫妻關繫,用義來處理兄弟關繫,用信來處理朋友關繫。
        儒家認為治國之道是國、家和身三者統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族是由一個個家庭構成的,國家是一個個家族構成的。儒家從培養一個個體入手,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一個家族先要內部和諧。一個人在家族內部能夠給妻子做榜樣,給家庭其他成員做榜樣,能跟家族成員處理好關繫,這樣的人將來參加工作,纔能夠跟同事、領導處好關繫。把對長輩的“孝”和對國家的“忠”聯繫起來,把家裡兄弟之間的“悌”移作外面朋友之間的“義”,在家裡先做一個好孩子,在工作上做一個好職員,然後纔能做一個好領導。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想治理好,首先要注意實現每個家庭的和睦,一個個家庭關繫處理得好,社會纔會穩定。中國古代為什麼願意去表彰那些貞婦、孝子呢?就是用榜樣的力量,宣揚一種道德,弘揚一股正氣,這些正是國家秩序和社會穩定所需要的。儒家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善於理政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富足起來;善於理國的人,能夠使民心向善。為了引人向善,儒家主張興教育:“興國之本在教化,教化之本在學校。”讓國家振興,首先就要振興教育。那麼,振興教育的根本在哪呢?在學校。所以,儒家從培養人開始做起,試圖一步一步地把社會上所有的成員和公民,都培養成為心智完善、知識豐富、修養良好的人。百姓文質彬彬,國家沒有理由不文明;百姓富足了,國家沒有理由不富強;百姓擁戴政府,國家沒有理由不穩定。由內聖到外王,由個體到整體,一家一邦地向善,終達到天下大治。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