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禮之道-中華禮義之學的重建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翟玉忠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古代禮制與文化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162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716248
    作者:翟玉忠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2月 

        
        
    "

    內容簡介
    過去一百年來,中國諸多知識分子一直希望通過移植西方“新倫理”的方式重建中國倫理道德體繫,然而他們的“道德革命”總是無疾而終。為何西方倫理道德不能移植到中國呢?究其原因,還在於東西方倫理的源流與內容大相徑庭,在中國沒有合適的移植西方倫理的文化土壤。
    首先,從源頭上說,中國倫理是以人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而西方倫理是以上帝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中國人關注現世,其倫理道德是內生的,而西方人的道德來自上帝的啟示,並由上帝維繫。
    其次,從流變上說,二十世紀以前,儒家倫理道德在中國歷史中有持續的影響,盡管二十世紀儒家受到很大衝擊,但其仍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力。而西方在文藝復興以後其倫理道德卻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幾乎成為宗教道德的反動,其宗教超越感、神聖性消失殆盡。
    *後,從內容上說,中國儒家主張符合人類本性的“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之道。而現代西方文明則走向與人類清靜本性相違背的“因人情縱人欲”的享樂主義。其結果就是人欲的過度膨脹,暴力貪婪成為社會常態,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西方現代倫理已經陷入難以自撥的嚴重危機之中——它們不應成為中國人效仿的榜樣,也不可能被效仿!

    過去一百年來,中國諸多知識分子一直希望通過移植西方“新倫理”的方式重建中國倫理道德體繫,然而他們的“道德革命”總是無疾而終。為何西方倫理道德不能移植到中國呢?究其原因,還在於東西方倫理的源流與內容大相徑庭,在中國沒有合適的移植西方倫理的文化土壤。
    首先,從源頭上說,中國倫理是以人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而西方倫理是以上帝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中國人關注現世,其倫理道德是內生的,而西方人的道德來自上帝的啟示,並由上帝維繫。
    其次,從流變上說,二十世紀以前,儒家倫理道德在中國歷史中有持續的影響,盡管二十世紀儒家受到很大衝擊,但其仍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力。而西方在文藝復興以後其倫理道德卻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幾乎成為宗教道德的反動,其宗教超越感、神聖性消失殆盡。
    *後,從內容上說,中國儒家主張符合人類本性的“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之道。而現代西方文明則走向與人類清靜本性相違背的“因人情縱人欲”的享樂主義。其結果就是人欲的過度膨脹,暴力貪婪成為社會常態,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

    西方現代倫理已經陷入難以自撥的嚴重危機之中——它們不應成為中國人效仿的榜樣,也不可能被效仿!

     

    作者簡介
    翟玉忠,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產業創意研究所研究員,國學專家,財經評論家。原《中國產經新聞》國際部主任,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法制新聞》雜志社新聞部主任,現任新法家網站(中英文版)總編輯。
    主要著作:《道法中國——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的復興》(2008年);《國富策——中國古典經濟思想及其三十六計》(2010年);《中國拯救世界——應對人類危機的中國文化》(2010年)。
    譯著:《孔門理財學》(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原書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1年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目錄
    導言:中華禮義道德之基礎

    事實上禽獸的欲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規律的節制,而人類卻可以無限制地膨脹自己的貪欲,從社會生活到經濟金融都是這樣。日本著名思想家梅原猛先生曾指出“欲望的無限解放”是近代文明的本質,其結果是現代人對外“破壞自然”,對內“破壞人性”。看看今天西方主流的生活方式,再看看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先哲“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觀念相比,究竟是野蠻還是先進呢?在這類關鍵問題上,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有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讓我們結束西方政治上的霸權主義和生活上的享樂主義,回歸中華禮義之道吧!除此之外,在倫理和政治經濟危機重重二十一世紀,人類似乎沒有其他的選擇。

    1、禮之源

    2、禮之義

    3、禮之用
    導言:中華禮義道德之基礎

    事實上禽獸的欲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規律的節制,而人類卻可以無限制地膨脹自己的貪欲,從社會生活到經濟金融都是這樣。日本著名思想家梅原猛先生曾指出“欲望的無限解放”是近代文明的本質,其結果是現代人對外“破壞自然”,對內“破壞人性”。看看今天西方主流的生活方式,再看看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先哲“因人情節人欲”的禮義觀念相比,究竟是野蠻還是先進呢?在這類關鍵問題上,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有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讓我們結束西方政治上的霸權主義和生活上的享樂主義,回歸中華禮義之道吧!除此之外,在倫理和政治經濟危機重重二十一世紀,人類似乎沒有其他的選擇。

    1、禮之源

    2、禮之義

    3、禮之用

    4、禮之殤

    上編:內聖外王之道

    中華有大道。大道不可以言傳,卻可以心感,於是有內聖之功;由體必有用,體用不二,圓融無礙,於是有外王之術。

    那麼,內聖與外王是如何具體關聯的呢?從發生層面說,是以趨利避害的人情論相關聯;從工具的層面說,是以名學,正名定分相關聯;從思想層面說,是以靜因、無為之道相關聯。由此產生中國學術的兩大支,一是名教(禮教、德教)之學,二是名法(刑名、法家)之學。前者訴諸諸德目,以德目判是非,作褒貶;後者訴諸諸法令,以法令判是非,定賞罰。

    內聖外王之學是中國獨有的學問,也是人類至高、至大的學問。自莊周“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篇》)之嘆,兩千三百年來,其不傳久矣。於此大爭之世,有心者當仔細參究,並身體力行!

    第一章 清靜心的養成及清靜世界的建立——內聖外王的現代意義

    1、內聖——清靜心的養成

    2、由內聖至外王——靜因之道

    3、外王——清靜世界的建立

    第二章 建立一個理性克制人類物欲的新世界——論中華禮義文明的現代性

    1、節制資本,維繫社會有機體的動態平衡

    2、倫理上的約束,因人情節人欲

    第三章 內聖外王要在“息欲明制”

    1、《傅子》非儒家,非雜家,具有濃厚的黃老色彩

    2、《傅子》深得內聖外王的精髓:息欲明制

    3、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洗其心

    第四章 中國行天道vs.西方行人道

    1、經濟學與天道

    2、政治學與天道

    3、生活方式與天道

    第五章 此次金融危機是西方文明範式的整體危機

    1、中國為何沒有產生農奴制度和資本主義

    2、私欲必須讓位於社會價值

    中編:大小戴記三綱禮義精華錄

    《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成書於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內容龐雜,形式編排上也比較隨意。這裡筆者以基本的社會倫理關繫三綱(即上下、父子、夫婦)為主線,將其中有益於當世的部分提取出來,奉獻給廣大讀者。

    從古至今,禮義都是社會組織良好運行,實現和諧的基礎。孔子雲:“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禮記禮運》)

    ——在此意義上,對所有人來說,禮義不可不學!

    第一章 總說第一

    第二章 上下第二

    第三章 父子第三

    第四章 夫婦第四

    第五章 雜說第五

    下編:新輯聖學十圖

    古人修道進德,用心良苦。

    據《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周武王剛登上君主之位時,曾在席子四周及日常器物上刻上銘文,以時刻警示自己。

    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世人最易受外物所牽。所以我們更當學古人,時時維持此心,處處防範此身,使敬慎戰勝懈怠,公義戰勝私欲。黃帝顓頊丹書雲:“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吾輩敢不努力!

    第一章 太極圖第一

    第二章 權氏大學圖第二

    第三章 無名氏大學圖第三

    第四章 無名氏心圖第四

    第五章 無名氏操存圖第五

    第六章 無名氏省察圖第六

    第七章 程氏心圖第七

    第八章 敬齋箴圖第八

    第九章 夙興夜寐箴圖第九

    第十章 小學圖第十

    附錄

    一、重新評價儒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二、黃老之學纔是中華文化的主干

    三、郡縣天下——論人類持久和平的實現

    四、黃老之學思想體繫的要點(答呂樸)

    五、修習中國文化宜先讀黃老諸書(答網友)
    在線試讀
    作為中華文化的靈魂,禮(後世重禮的倫理功能,亦稱禮教或名教)為什麼在上個世紀會夠迅速解體呢?難道僅僅是當時救亡圖存的時勢所趨嗎?
    不是的,因為經過東漢禮教的極端化和宋明禮教的絕對化,禮早就成了一大堆形式上的繁文縟節和老生常談的德目,其真正的教化功能則越來越弱——如果我們翻閱一下十九世紀末亞瑟亨史密斯介紹中國的的名著《中國人的性格》,你就會馬上清楚這一點。作者甚至專闢一章,題目就叫“缺乏同情”,中國人道德上的冷漠並不是今天纔有的。
    東漢政府重禮治,士人重名節。當時社會所首重者為孝悌。孝出了名,可以當官,可以免賦役,可以揚名鄉裡,於是出現了“臥冰求魚”、“割股療親”的苦孝。隻要孝,甚至連起碼的國家責任都不用負擔。
    據《後漢書》,漢安帝時汝南薛包十分孝順,母親去世,他的父親娶了後妻,因而逐漸憎惡薛包,讓他分家出去住。薛包就日夜痛哭流淚,不願離開,以至被父親用棍棒毆打。薛包不得已,隻好在家門外搭間廬舍住著,每天早上都回家清掃。他的父親十分惱怒,又把他趕走,於是薛包隻得在裡巷外間搭了一間小屋住著,但每天早晚仍不間斷地向父母請安。這樣就過了一年多,他的父母也感到慚愧,讓他搬回家。當父母逝世後,薛包守孝六年,超過一般守孝三年的禮法慣例。建光年間,政府特意征聘他,直至任用他為侍中。薛包生性恬淡,不願做官,就聲稱自己臥病在床,快要死了,乞求回家養病。皇帝隻好下詔書讓他保留官銜回家了。但同時賜米千斛,命地方官每年八月清理戶口時登門問候,送羊酒——這類人可以有官而無責。當時的政治腐敗,吏治黑暗則完全與他們不相干,好個清流!
    將道德極端化不會產生好的社會效果,更不會使風俗淳厚,隻會多欺世盜名的假道德。東漢民謠說“察孝廉,父別居”,說的正是這種情況。作為中華文化的靈魂,禮(後世重禮的倫理功能,亦稱禮教或名教)為什麼在上個世紀會夠迅速解體呢?難道僅僅是當時救亡圖存的時勢所趨嗎?
    不是的,因為經過東漢禮教的極端化和宋明禮教的絕對化,禮早就成了一大堆形式上的繁文縟節和老生常談的德目,其真正的教化功能則越來越弱——如果我們翻閱一下十九世紀末亞瑟亨史密斯介紹中國的的名著《中國人的性格》,你就會馬上清楚這一點。作者甚至專闢一章,題目就叫“缺乏同情”,中國人道德上的冷漠並不是今天纔有的。
    東漢政府重禮治,士人重名節。當時社會所首重者為孝悌。孝出了名,可以當官,可以免賦役,可以揚名鄉裡,於是出現了“臥冰求魚”、“割股療親”的苦孝。隻要孝,甚至連起碼的國家責任都不用負擔。
    據《後漢書》,漢安帝時汝南薛包十分孝順,母親去世,他的父親娶了後妻,因而逐漸憎惡薛包,讓他分家出去住。薛包就日夜痛哭流淚,不願離開,以至被父親用棍棒毆打。薛包不得已,隻好在家門外搭間廬舍住著,每天早上都回家清掃。他的父親十分惱怒,又把他趕走,於是薛包隻得在裡巷外間搭了一間小屋住著,但每天早晚仍不間斷地向父母請安。這樣就過了一年多,他的父母也感到慚愧,讓他搬回家。當父母逝世後,薛包守孝六年,超過一般守孝三年的禮法慣例。建光年間,政府特意征聘他,直至任用他為侍中。薛包生性恬淡,不願做官,就聲稱自己臥病在床,快要死了,乞求回家養病。皇帝隻好下詔書讓他保留官銜回家了。但同時賜米千斛,命地方官每年八月清理戶口時登門問候,送羊酒——這類人可以有官而無責。當時的政治腐敗,吏治黑暗則完全與他們不相干,好個清流!
    將道德極端化不會產生好的社會效果,更不會使風俗淳厚,隻會多欺世盜名的假道德。東漢民謠說“察孝廉,父別居”,說的正是這種情況。
    第二次禮教的異化發生在宋朝。自宋代理學家羅從彥(1072-1135年)提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人便把三綱間陰陽互繫的關繫絕對化了,甚至提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事實上這與儒家的基礎精神是相違背的。《孝經》更是明確指出,父母的話不能盲從。《孝經諫諍章第十五》載,曾子曾問孔子,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回答說∶“這是什麼話呢?這是什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七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諍的諍臣五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諍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諍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繫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諍力阻;如繫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諍。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諍勸阻。如果隻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原文: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另外,孔子曾教訓曾參“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而在我們的時代,還有的父母相信“棒頭出孝子”。宋朝對三綱關繫的絕對化闡釋在今天仍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大家不得不警醒的事實。
    如果進一步探究導致上述禮教異化的更深層原因,其中兩點是值得特別指出的:一是禮早已失去了道家哲學基礎和名學邏輯基礎,二是儒家化對“法生德”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自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禮學的名學邏輯基礎就被極大地削弱了,上文我們已經論及。這裡我們主要談一談禮學被剝離了道家哲學基礎之後的結果。
    禮同大道是直接聯繫在一起的,又因為古人根器高,故儒家心法同禪宗相似,大體都是直指人心。《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六祖慧能指示慧明也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但後世在解釋“中庸”的“中”字時,卻被解釋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中庸章句》題注),這種解釋完全是錯誤的,因為在先秦,“中”有心之意。郭店楚簡《老子》中,今本“致虛極,守靜篤”寫作“至虛,恆也;守中,篤也”。這裡的“中”即代表了我們的清靜本性(心)。所以說,中者心也,庸者平也,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平常心。但這個平常心並非我們日常的思想情緒,我們日常的思想情緒都在不平與無常中,它隻是平常心的作用——平常心纔是我們的真心,是體,是道。
    離道釋禮,使後世儒家在解釋經典中“格物”、“慎獨”這些關鍵概念時大大偏離原意(關於儒家對慎獨的誤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92~300頁),這相當於割斷了禮的哲學之根,極大了影響了先秦以後禮學的健康正常發展——直至宋以後,儒家纔開始重新關注心性之學。與此同時,許多儒者卻將道家視為異端——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具有難以名狀的諷刺意味!
    導致禮教異化的另一個深層原因是中華法繫中“法生德”原則弱化。據《周禮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周初每一種道德原則後面都有法律作支撐,包括針對不孝的刑罰,針對不和睦九族的刑罰,針對不親愛姻戚的刑罰,針對不友愛兄弟的刑罰,針對不信任朋友的刑罰,針對不救濟貧困的刑罰,針對制造謠言的刑罰,針對暴亂之民的刑罰等等。(原文: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亂民之刑。)
    似乎在子前483前402年)時代,世人還認為“法生德”是常識。據《孔叢子》記載,魯國一個人認為同姓的人死了不宜去弔唁,別人就對他說:“按禮法,應當免服的不免服,應當弔唁的而不弔唁,官吏都要懲罰他們,為什麼你不去弔唁呢?”這個人回答說:“我是覺得他與我的宗族的關繫太疏遠了”於是子思就認為此人不講恩情。(《孔叢子雜訓第六》原文:魯人有同姓死而弗弔者。人曰:“在禮當免不免,當弔不弔,有司罰之,如之何子之無弔也?”曰:“吾以其疏遠也。”子思聞之曰:“無恩之甚也。)
    郭店楚簡多思孟學派文獻,其《語叢一》對法(刑)德關繫作了很好的概括,上面說:“其刑生德,德生禮,禮生樂,由樂知刑。”
    但自漢化起,就有了將治國中相須而用的禮(德)與法(刑)截然對立化的趨勢,當時許多儒者認為,秦亡的原因是單純依賴法律,“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無一有。而怨毒盈世,民憎惡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大戴禮記禮察第四十六》),他們這樣從理論上論證說:“為人主計者,莫如安審取舍。取舍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應於外。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倍,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異。或導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哀戚。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大戴禮記禮察第四十六》,大意是:為做君王的人來籌劃,沒有比確定和明白取舍的原則更重要了。取舍的恰到好處,是在內心確定的。可是取舍以後,安危的預兆就在外界相應發生了。安定不是一天造成的,危險也不是一天可以造成的,都是一天一天累積而成的,這道理不能不先看清楚。善事不多做不足以成美名,罪惡做得不多也不足以招殺身之禍,而每個人的所行所為,都取決於他們內心的取舍。用禮義來治理國家的就積累著禮義,用刑罰來治理國家的就積聚著刑罰,刑罰積多了,人民就怨恨背叛。禮義積多了,人民就和睦親愛,所以歷來做君王的都希望人民善良,可是用來使人民善良的方法卻並不相同。有的用德教去引導,有的用法令去強制,用德教去引導的,德教就會流行而人民安康快樂。用法令去強制的,法令就會極多而人民悲苦憂愁。人民悲哀或快樂的感覺,正和災禍或幸福是相應的!)
    《大戴禮記禮察第四十六》還沒有否定禮、法的交互作用,上面還說:“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但到了漢以後,以法生德,以德固法的法律原則被嚴重破壞了。具體表現為,在儒家化的法律中,私德極大地壓制了公德,中國人的公德觀念受到極大地抑制——無原則地親親相隱成了基本的法制觀念,並且這種觀念至今仍在學界有著很大地影響。
    在親情的名義下,他們干了多少壞事啊!
    而今天那些西化了的法律“專家”們,則引用一萬本翻譯過來的西方學術著作,證明“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的“偉大”原則了。他們的理由是:“如果貿然將‘見死不救’入罪,很可能在對公民自由的限制之中,進一步壓縮公民自由的底線。穆勒說:‘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楊濤:《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訪問日期:2011年11月5日。)——在一個沒有宗教背景的族群中,道德怎能失去法律的依托——這些法律專家能看到天外的世界,就是看不到腳下中國。
    在自由的名義下,他們干了多少壞事啊!
    讓我們回歸中華民族偉大的禮義道德吧,否則,我們永遠無法阻止前不久剛剛發生的“小悅悅事件”那樣的悲劇。2011年10月13日下午5點30分,廣東佛山廣佛五金城裡,2歲女童小悅悅在過馬路上不慎被一輛面包車撞倒並兩度碾壓,隨後肇事車輛逃逸,隨後開來的另一輛車輛直接從已經被碾壓過的女童身上再次開了過去,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幾個路人,都對此冷眼漠視,隻有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0時32分,小悅悅經醫院搶救無效離世。
    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讀書人,冷眼看著那些“道德家們”的反思,禁不住作此文,獻給那個本不該如此早逝的靈魂……
    因為希望還在——一個人靈魂走了,我們還可以期待一個民族靈魂的復生!
    歸來兮,中華禮義大道!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