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呂思勉、張蔭麟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27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5741270
    作者:呂思勉、張蔭麟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

    編輯推薦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精選了呂思勉先生《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分十六講敘述了自夏以來,歷代王朝的興衰。《中國歷代興衰十六講》以朝代更替為主線,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歷史演化規律,較繫統講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既可供歷史愛好者人門之用,也可做歷史研究的參考讀本。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著名歷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作出了獨到的貢獻,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財富。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既堅持不懈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和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歷史研究法》等。


    張蔭麟(19051942),著名歷史學家。他在清華求學七年,與錢鍾書、吳晗、夏鼎並稱為“文學院四纔子”。張蔭麟主張理想的歷史寫作應具備兩個條件:正確充備之資料及忠實之藝術的表現,並特別為通史撰述制定“筆削”與“綜貫”的標準。他繼承自司馬遷以來的中國史學傳統,又汲取西方歷史哲學的經驗,是20世紀“史界革命”的中堅人物。

    目錄
    講夏商周的興亡 001
    節夏殷西周的事跡 001
    第二節夏殷的興亡 008
    第三節商周的興亡 017
    第四節周朝的興起 025
    第二講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 032
    第三講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二) 038
    節楚的興起 038
    第二節齊的興起(附宋) 040
    第三節晉楚爭霸 044
    第四節異越代興 050
    第四講秦朝的興衰 054
    節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054
    第二節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059

    講夏商周的興亡 001


    節夏殷西周的事跡 001


    第二節夏殷的興亡 008


    第三節商周的興亡 017


    第四節周朝的興起 025


    第二講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一) 032


    第三講春秋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二) 038


    節楚的興起 038


    第二節齊的興起(附宋) 040


    第三節晉楚爭霸 044


    第四節異越代興 050


    第四講秦朝的興衰 054


    節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054


    第二節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059


    第五講前後漢的興衰(一) 067


    節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067


    第二節前漢的衰亡 073


    第三節新室的興亡 077


    第六講前後漢的興衰(二) 083


    節後漢的盛衰 083


    第二節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089


    第七講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一) 095


    節晉初的形勢 095


    第二節西晉的滅亡 100


    第三節苻秦的盛強 101


    第八講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二) 104


    節宋齊的治亂 104


    第二節北魏的盛衰 106


    第三節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109


    第九講兩晉南北朝的興衰(三) 112


    節五胡之亂(上) 112


    第二節五胡之亂(下) 115


    第三節南北朝的始末 120


    第十講隋唐的興衰(一) 129


    節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129


    第二節唐朝的中衰 133


    第十一講隋唐的興衰(二) 138


    節安史之亂 138


    第二節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142


    第十二講宋朝的興衰(一) 148


    節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148


    第二節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164


    第十三講宋朝的興衰(二) 191


    節北宋的積弱 191


    第二節南宋恢復的無成 196


    第十四講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205


    第十五講明朝的興衰 211


    節明朝的盛衰 211


    第二節明清的興亡 218


    第十六講清朝的興衰 228


    節清代的盛衰 228


    第二節清朝的衰亂 234


    第三節清朝的覆亡 240

    前言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本書精選了呂思勉先生的《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講述了自夏以來歷代王朝的興衰史,以朝代更替為主線,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歷史演化規律,較繫統地闡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中辦、國辦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習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編輯出版了該套叢書。


    本書精選了呂思勉先生的《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以及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中的精彩篇章,講述了自夏以來歷代王朝的興衰史,以朝代更替為主線,剖析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品評帝王將相,縱論歷史演化規律,較繫統地闡述了朝代更替的根由。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


    張蔭麟(19051942),號素痴,廣東東莞人,著名學者。具有多方面的修養,除史學外,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方面均有建樹,其涵蓋面廣,識見高明,富於現代批判精神。


    本書盡可能地選用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鋻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錯訛之處,對其中確繫誤寫、錯排的個別文字,參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確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舊,均未作變動。


    書中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點評,在編輯出版過程中,除比較敏感處略作注釋,其他均未作特別說明,望廣大讀者考慮到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獨特的學術觀點,在閱讀過程中加以區分和正確解讀。

    在線試讀
    第二節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後,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麼,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鋮,以伐昆吾;遂伐桀。……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於是諸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卷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纔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卷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餘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雲: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帝嚳釐沃序疏》。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雲: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雲:梁國蒙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雲:《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寧陵八百餘裡,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第二節夏殷的興亡


    夏朝從少康以後,無事可見。《史記》說: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又說:“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那麼,夏朝的衰弱,是從孔甲時候起,至桀而滅亡的。


    《史記》記夏殷興亡的事:


     


    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鋮,以伐昆吾;遂伐桀。……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於是諸侯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湯歸至於泰卷陶,中作語。既絀夏命,還亳。


     


    這一段事情,須把他的地理考核清楚,纔能知道當日戰爭的形勢。案上文所見的地名,是(一)亳,(二)葛,(三)昆吾,(四)有娀之虛,(五)鳴條,(六)三,(七)泰卷陶;除有娀之虛無可考外,其餘的,我都替他考核如下:


    亳的說法,為麻煩。據《書經正義》所引:


     


    (一)鄭玄雲: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帝嚳釐沃序疏》。


    (二)《漢書音義》:臣瓚者雲: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同上。


    (三)杜預雲:梁國蒙縣北有亳城。同上。


    (四)皇甫謐雲:《孟子》稱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葛,即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寧陵八百餘裡,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梁國榖熟縣是也。同上。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謐以為三亳,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為北亳,榖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


    (五)鄭玄以三亳阪尹,共為一事;雲: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其長居險,故言阪尹。蓋東成皋,南轅,西降谷也。江氏聲,《尚書集注音疏》說“降”是“函”之音轉,降谷,就是函谷。


     


    這所引諸說,《立政》和《帝嚳釐沃序》的《正義》,都說是不能定其是非。咱們當考核之初,有一件事,應當注意的,就是三亳是周初的事,不能和湯時的亳,並為一談。皇甫謐的錯誤,就出在這裡;他硬把周初的三亳,和商湯時候的亳,並為一談;就把蒙、榖熟區區地方,硬分做南北兩亳,去配偃師的西亳;這個,清朝的王鳴盛氏駁得他痛快,他說:


     


    蓋薄縣者,漢本屬山陽郡,後漢又分其地置蒙、榖熟二縣,與薄並改屬梁國;晉又改薄為亳,且改屬濟陰;故臣瓚所謂湯都在濟陰亳縣者,即其所謂在山陽薄縣者也;案《漢書·地理志》山陽郡薄縣下,“臣瓚曰:湯所都”。其“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見於河南郡偃師縣下。亦即司馬彪所謂在梁國薄縣;案《續漢書·郡國志》,薄縣下“湯所都”。杜預所謂在蒙縣北亳城者也;而亦即皇甫謐所分屬於蒙、榖熟者也;本一說也,孔穎達《書詩疏》,案《詩·商頌·玄鳥疏》。皆誤認為異說,其謬已甚。……而皇甫謐巧於立說,又以一薄分為南北二亳,且欲兼存偃師舊說,以合《立政》三亳之文;不知《立政》三亳,鄭解謂遷亳之民而分為三;亳本一耳,安得有三;皇甫謐之謬如此。……《尚書後案》卷六。


     


    這個說法,精核極了;但是王鳴盛是一生“佞鄭”的,他就一口斷定亳在偃師,而於皇甫謐去葛太遠,不便代耕之說,卻隻把“其說淺陋,更不足辨矣”九個字,輕輕撇過,這個卻也未足服人。皇甫謐的話,大概是信口開河,沒有一句可據的。但是這一駁,卻不能全說他無理。


    我說古人的“城名”和“國名”,是分不開的;“國名”自然不能隨時變換,所以新遷了一個都城,大概就把舊都城的名字,做他的名字。譬如晉國的新絳故絳。商朝是隨便搬到什麼地方,都城都喚做亳的;所以“所謂亳的地方”,實在很多;但是當成湯時,考核得出來的,卻也剛剛有三處:


    (一)是如今陝西的商縣。這個是魏氏源《書古微》上說的。《湯誓序發微》。他所舉強的理由是(1)《書序》“湯始都亳,從先王居”,先王就是契;《周語》:“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韋昭注:“玄王,契也。”據《史記》世繫看起來,契到湯,恰好十四世。又《商頌毛傳》,也說玄王是契。《偽孔傳》說先王是帝嚳,實在大錯了的。契封於商。《書帝嚳釐序疏》:“鄭玄雲:契本封商國在太華之陽。”(2)《詩·商頌疏》引《雒子命》《書緯》“天乙在亳,東觀於洛”。《藝文類聚》引《尚書中候》,“天乙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東觀於洛,降三分沉壁”。亳一定在洛之西,纔可說東觀。(3)《史記·六國表序》:“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看他所連類並舉的,就可以知道亳一定在雍州境內。


    (二)就是偃師,這個,班固、《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偃師縣,“有尸鄉,湯所都。”劉昭《續漢書·郡國志》,河南郡偃師縣注引《皇覽》,“有湯亭,有湯祠。”又“尸鄉,在縣西三十裡。”說法,都和鄭玄相同。依我看起來,還有一條證據:《孟子》:“伊尹耕於有莘之野。”《史記》:“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有莘是周太姒的母家,在如今陝西郃陽縣。《呂氏春秋·本味篇》:“有侁氏得嬰兒於空桑,後居伊水。命曰伊尹。”伊尹見湯的時候在有莘,後來居於伊水,就是湯始居商縣,後居偃師的旁證。


    (三)就是漢朝的薄縣,後來又分置蒙、榖熟的,地當今河南商丘、夏邑、永城三縣之境。這個班固於薄縣下,雖沒有說是湯所都;然而後文論宋地,說:“昔堯作遊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牆,惡衣食,以致畜藏。”王鳴盛硬說止字是“遊息”;然而古人說“某某之遺風”,都是指他久居之地,不是指他遊息之地,《漢書·地理志》的本身,就處處是證據。不能如此曲解;況且孟子的話,就是一個大證據;豈能袒護著鄭康成,反疑心孟子。孟子所用的,都是《書》說,是有傳授的。


    然則當湯的時候,既然有這三處可指為亳,湯到底是先住在哪一個亳,後來纔遷居到哪兩個亳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一考當時用兵的形勢。上文《史記》所舉湯用兵之地是:


     


    葛,《漢書·地理志》,陳留郡寧陵下,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如今河南的寧陵縣。


    昆吾,昆吾有兩處:(一)左昭十二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是如今河南的許昌縣。(一)哀十七年,“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注》:“衛有觀,在古昆吾之虛,今濮陽城中。”是如今直隸的濮陽縣。桀時的昆吾在舊許,見後。


    鳴條。


    三,《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定陶,有三融亭。如今山東的定陶縣。


    泰卷陶。《書序》,湯歸自夏至於大坰。仲虺作誥。《史記索隱》: “……卷當為坰……解尚書者以大坰今定陶。……舊本或旁記其地名,後人轉寫,遂衍斯字也。”又《左年“仲虺居薛”,薛是如今山東的滕縣。


     


    又《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則湯當伐桀之前還伐過韋顧兩國;韋在如今河南的滑縣,《左傳》注“東郡白馬縣有韋城”,《郡國志》作韋鄉。《通典》:滑州韋城縣,古豕韋國。顧在如今山東的範縣。《郡縣志》:顧城,在濮州範縣東二十八裡,夏之顧國。


    又桀的都城,《偽孔傳》說在安邑。《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他說“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陑在河曲之南”。《正義》:“蓋今潼關左右。”“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他說“地在安邑之西,桀逆拒湯”。皇甫謐就再連昆吾也拉到安邑來,說:“今安邑見有昆吾邑,鳴條亭”;然而昆吾所在,證據確鑿,苦於不能一筆抹殺,就說明“昆吾亦來安邑,欲以衛桀,故同日而亡”。如此信口開河,真乃千古笑柄。金氏鸚據《史記》吳起對魏武侯“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國語》“幽王三年,西周三川地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斷定桀之都在洛陽,韋注引禹都陽城,還不密合。《求古錄禮說》卷六《桀都安邑辨》。我說:古人都邑所在,不過傳得個大略。陽城、洛陽,數十百裡之間,實在無從硬斷。《小戴記·緇衣》引伊《尹吉》就是《尹誥》,書經篇名。序書的又把他喚做《咸有一德》,見鄭注。“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注,“天當為先字之誤。……夏之邑,在亳西。”《正義》:“案《世本》及《汲塚古文》雲:禹都咸陽。……”咸陽,是誤字,如今《漢書·地理志》注引《世本》、《續漢書·郡國志》引《汲塚古文》,正作陽城,“西邑夏”,似乎是對於東遷的夏而言之。《國語》史伯對鄭桓公曰:“昆吾為夏伯矣。”韋昭注,“祝融之孫陸終第三子,名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於舊許”。據此,桀似乎是始都陽城,後遷舊許,同昆吾在一起的;所以同日而亡。《商頌鄭箋》。


    再看《逸周書·殷祝篇》“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裡,止於不齊;不齊士民,往奔湯於中野。……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又奔湯;……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就可以知道桀的蹤跡,是步步往東南退的。《御覽》八十三引《尚書大傳》略同。


    桀既然是往東退,湯自然是往東進;那麼,一定是先都商縣的亳,再都偃師的亳,再都鄰葛的亳的。不過,“既絀夏命還亳”的亳,卻無從斷定其在哪一處。因為他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把他喚做毫,所以不敢斷定這亳是滅桀以前後所住的亳。何以知道他隨便到什麼地方,都把他喚做毫呢?據上文所考證,當湯的時候,就有三個亳,是一個證據;左襄二十年,“鳥鳴於亳社”,是宋國的社,還喚做亳社。《史記·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集解》:“徐廣曰:蕩音湯,社,一作杜。”《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王,蓋成湯之胤。其邑曰蕩社。徐廣雲:一作湯杜,言湯邑在杜縣之界,故曰湯杜也”,《封禪書》:“於社,亳有三社主之祠。”《索隱》:“徐廣雲:京兆杜縣有亳亭,則社字誤,合作杜亳。”《說文》:亳,“京兆杜陵”。是湯之後在雍州的,所居的城,還喚做毫。是兩個證據。所以我隻說湯的時候,考得出的亳有三處。並不敢說湯的時候,亳隻有三處。


    然而湯用兵的形勢,卻因此可以推定。商周用兵形勢相類,秦亦相類。


    湯初都於今商縣的亳,後來進取偃師;桀大約是這時候(或者不是)棄陽城,退到舊許;湯再進到現在河南的東境鄰葛的亳;從此以後,伐葛,伐韋,伐顧,然後迥向南伐昆吾。伐昆吾,就是伐桀;桀是從中野、不齊、魯,步步東南退,後逃到鳴條;湯以其間,又伐三。


    鳴條是東夷之地;三、魯,也是和東夷逼近的。中野、不齊無可考。我們因此悟到:湯用兵的形勢,實在和周初相同;不過周朝滅紂,東征,伐淮夷,是武王、周公、成王三世相繼,湯卻是一個人干的罷了。《孟子·滕文公篇》:“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趙注》:“載,始也。……一說,言當作再字;再十一者,湯再征十一國;再十一,凡征二十二國也。”不論十一、二十二,總之湯用兵的次數纔良多。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