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大美國學 論語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21-467
    【優惠價】
    201-292
    【作者】 文心工作室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國學啟蒙讀物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5117428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742810
    作者:文心工作室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7月 

        
        
    "

    編輯推薦

    讀經典名句,品大美國學
    談古論今說名句,深入淺出讀經典
    走進中文殿堂,擷取古人智慧



    《論語》之最大價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養。修養人格,絕非徒恃記誦或考證,最要是身體力行,使古人所教變成我所自得。
    ——梁啟超


    《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要讀的書。不僅中國,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BD書。
    ——錢穆

     
    內容簡介

    精選中文經典《論語》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糅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包括以下板塊:【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作者簡介

    文心工作室,臺灣的一個工作室。部分成員簡介林宛蓉,臺灣大學中文繫畢業,曾擔任小學教師、雜志采訪編輯,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進修。胡雲薇,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歷史博士班。曾任國中、高中代課老師。翁淑玲,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資訊業,平日喜愛閱讀,並對上網接收資訊有狂熱,同時需要一個宗教的懷抱,在那裡撇下所有的有知和無知。

    目錄
    目錄未知生,焉知死
    ——生活態度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3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007
    敬鬼神而遠之01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014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017
    未知生,焉知死020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023
    不患人之不己知026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029
    鳥獸不可與同群032
    無可無不可036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040吾日三省吾身

    目錄未知生,焉知死
    ——生活態度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3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007
    敬鬼神而遠之01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014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017
    未知生,焉知死020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023
    不患人之不己知026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029
    鳥獸不可與同群032
    無可無不可036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040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養045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047
    吾日三省吾身050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053
    不遷怒,不貳過056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059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62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065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068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071
    小不忍則亂大謀074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077


    鄉原,德之賊也
    ——言語行為081
    巧言令色,鮮矣仁083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086
    朽木不可雕也089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092
    子不語:怪、力、亂、神095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098
    仁者,其言也讱102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106
    邦無道,危行言孫109
    知其不可而為之112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115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18
    君子有三戒121
    鄉原,德之賊也124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127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130
    不學詩,無以言133


    君子成人之美
    ——待人接物137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39
    有事弟子服其勞142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145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48
    禮,與其奢也,寧儉151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54
    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157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60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63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16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169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172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175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78溫故而知新
    ——學習求知18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83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86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8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19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9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98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20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04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208
    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212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215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218


    君子固窮
    ——人生志向221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223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227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231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234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237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240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243
    當仁,不讓於師246


    欲速則不達
    ——事物道理249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251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254
    三月不知肉味257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260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63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267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271
    過猶不及274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277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28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83
    道不同,不相為謀286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289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292
    雖蠻貊之邦行矣296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300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303君子之德,風
    ——領導風格307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09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312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31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19
    近者說,遠者來322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325
    名不正,則言不順328
    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332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336

    在線試讀
    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態度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十四
    根據《史記》,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在今天河北省的盧龍縣西)國君的長子與三子,孤竹國國君在遺囑中表示要叔齊為王位繼承人。但在父親死後,叔齊認為伯夷是大哥,要把王位讓給他,但伯夷認為不能違抗父親的遺命,於是從孤竹國逃走,而叔齊仍不肯當國君,於是也逃走了。
    於是,孤竹國百姓就推孤竹國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史稱“夷齊讓國”。後來,伯夷、叔齊隱居在渤海之濱,聽說周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士,於是長途跋涉來見他。但來到周時,文王已死、武王繼位,武王派弟弟周公迎接,並承諾給他們俸祿與職位,但他們卻不悅地走了,因為他們希望武王不要討伐商。
    後來,周滅商,伯夷、叔齊為了表示氣節,便不再喫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天山西省永濟縣西),采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下山,他們仍拒絕下山到周朝做官,最後雙雙餓死。
    蘇格拉底在雅典的普通法院,被指控他的學說有“不敬國神”、“另立新神”等罪,可以選擇喝毒酒、流放與“易科罰金”。後兩者雖然可以保性命,但卻等於承認自己有罪,因此他選擇了喝毒酒而死,舍棄生命追求真理。
    雖然在現實中遭到失敗,仁者是毫無怨言的,因為他“求仁得仁”。晉代詩人阮籍的《詠懷詩》中有:“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詩句中流露出對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的欽羨,同時也感嘆自己隻能在亂世中“苟且偷生”。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首,生性放蕩不羈,有時興致一來,獨自遊山玩水,迷路了便放聲大哭,哭的不隻是迷路,更是哭人生的“窮途末路”。阮籍行為荒誕,世人皆以為狂人,但當時掌握朝權的司馬昭卻不如此想,他使盡各種方法要阮籍當官,阮籍隻好“裝瘋賣傻”地應付,不免羨慕起“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甚至覺得“不得好死”的李斯也比自己強。

    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態度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1?”子貢曰:“諾2,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3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4乎?”曰:“求仁而得仁5,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述而·十四


    1為衛君乎:為,幫助的意思。衛君,衛出公。衛靈公驅逐太子蒯聵,靈公死後,衛國人立蒯聵的兒子輒為君主,即是衛出公。晉人接納了蒯聵,並協助他攻打衛國奪取王位,衛國人奮力抵抗晉兵,形成父子爭國的局面。當時孔子正住在衛國,弟子不知道是否要幫助衛君以子抗父。2諾:承諾,即“好”的意思。3伯夷、叔齊:兩人皆為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遺命立叔齊為君主,叔齊想要讓位於哥哥伯夷,伯夷為了遵從父親的遺命便離去,叔齊也不當國王而逃走。最後兩人因為改朝換代,不想喫新朝代的東西,雙雙餓死於首陽山。子貢透過借問伯夷、叔齊是何等人,來探試孔子對於父子爭國的立場。4怨:埋怨,悔恨。5仁:此章的“仁”,可解釋為“心安”。冉有說:“老師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好,我去問他。”子貢走進屋見孔子,問道:“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回答道:“他們是古代的賢德之士。”子貢又問:“他們心中會有悔恨嗎?”孔子說:“他們所求的是仁,也終於得到了仁,怎麼會有悔恨呢?”子貢走出來說:“老師是不會幫助衛君的。”


    孔子不隻一次稱贊“伯夷、叔齊”,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也記載孔子稱兩人“不念舊惡”,朱熹解釋此章時說,伯夷、叔齊連國君都不願當了,怎麼會有什麼抱怨。
    根據《史記》,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在今天河北省的盧龍縣西)國君的長子與三子,孤竹國國君在遺囑中表示要叔齊為王位繼承人。但在父親死後,叔齊認為伯夷是大哥,要把王位讓給他,但伯夷認為不能違抗父親的遺命,於是從孤竹國逃走,而叔齊仍不肯當國君,於是也逃走了。
    於是,孤竹國百姓就推孤竹國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史稱“夷齊讓國”。後來,伯夷、叔齊隱居在渤海之濱,聽說周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士,於是長途跋涉來見他。但來到周時,文王已死、武王繼位,武王派弟弟周公迎接,並承諾給他們俸祿與職位,但他們卻不悅地走了,因為他們希望武王不要討伐商。
    後來,周滅商,伯夷、叔齊為了表示氣節,便不再喫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天山西省永濟縣西),采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下山,他們仍拒絕下山到周朝做官,最後雙雙餓死。


    有不少學者認為,伯夷、叔齊的“求仁而得仁”帶有失敗者的悲劇色彩,接近亞裡士多德悲劇使靈魂升華的觀點,而最適合詮釋悲劇理論的人物,其實正是亞裡士多德的“師公”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在雅典的普通法院,被指控他的學說有“不敬國神”、“另立新神”等罪,可以選擇喝毒酒、流放與“易科罰金”。後兩者雖然可以保性命,但卻等於承認自己有罪,因此他選擇了喝毒酒而死,舍棄生命追求真理。
    雖然在現實中遭到失敗,仁者是毫無怨言的,因為他“求仁得仁”。晉代詩人阮籍的《詠懷詩》中有:“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詩句中流露出對伯夷、叔齊求仁得仁的欽羨,同時也感嘆自己隻能在亂世中“苟且偷生”。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首,生性放蕩不羈,有時興致一來,獨自遊山玩水,迷路了便放聲大哭,哭的不隻是迷路,更是哭人生的“窮途末路”。阮籍行為荒誕,世人皆以為狂人,但當時掌握朝權的司馬昭卻不如此想,他使盡各種方法要阮籍當官,阮籍隻好“裝瘋賣傻”地應付,不免羨慕起“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甚至覺得“不得好死”的李斯也比自己強。
    “求仁而得仁”常引申為無怨無悔的作為,或等同於“舍生取義”、“義無反顧”,例如戊戌六君子中譚嗣同之死便屬“求仁得仁”精神的體現。清末光緒皇帝百日維新,撥擢譚嗣同等年輕書生為官,不料慈禧太後反撲,維新土崩瓦解,譚嗣同本可以逃脫朝廷的逮捕,但他卻不走,並表明要用自己的血喚醒國人的愛國意識。在牢中他撿起地上的煤屑,在牆上寫下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壯烈獻身,慷慨激昂,對後代學子影響甚深。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葉公1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2。子曰:“女3奚不4曰:‘其為人也,發憤5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6。’”
    ——述而·十八


    1葉公:楚國大夫瀋諸梁,字子高,擔任葉縣尹。楚君稱王,大夫跟著僭稱公。2不對:沒有回答。3女:即汝,你。4奚不:何不。5發憤:勤奮。6雲爾:語末助詞,如此而已的意思。葉公問子路關於孔子的為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用功就忘記喫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所有憂愁,連自己快老了都不知道呢!’”


    對於有人問起孔子,子路為何回答不出來,歷代有許多說法,而宋代的朱熹則認為,葉公提出這種問題,顯示他根本不了解孔子,因此子路纔懶得回答。後世大多數學者將此章的重點,放在孔子治學態度的“憤”與“樂”上,而康有為的《論語注》則強調“忘”與“不知”,他說孔子因為忘食,所以不知貧賤;忘憂,所以不知苦戚;忘老,所以不知死生,可以“安貧樂道”地自在生活。
    關於孔子好學的程度,《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讀《易經》時“韋編三絕”,指的就是孔子非常用功,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
    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不管在家出外都要帶著,他曾經表示,如果上天能多給他幾年時間,人生修養就更圓滿了(把《易經》學得更好)。
    此章的葉公便是“葉公好龍”故事中的主角,這句成語引申為“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一”。根據漢朝劉向《新序·雜事》中的記載,葉公愛龍成痴,身上的佩劍、鑿刀飾有龍紋,家裡的梁柱、門窗上也都雕刻著龍。天上的龍知道葉公這項喜好後,便下凡來拜訪他,不僅盤踞在他家上頭,還將頭探進窗戶內,尾巴伸入堂屋中。沒想到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原來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隻是喜歡龍非龍的東西而已。


    孔子這段自述成為後世讀書人的典範。晉代詩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一文中道出了類似的心聲:“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般人在這段話中往往隻見到“不求甚解”,卻忽略了五柳先生“好讀書”與“會意忘食”的精神。
    相傳,曾有一學子向陶淵明求教,希望能得知讀書的妙法,自認沒有什麼秘訣的陶淵明送給他一句話:“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即告訴年輕人,讀書必須默默耕耘,就像種稻子跟磨刀一樣,每天看似沒有任何長進,日積月累下來便相當可觀,但是如果不能持之以恆,那麼每天都會有虧欠。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勤學態度。
    清朝的康熙皇帝算得上是歷史上最愛讀書的皇帝了,他說過:“讀書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即有一日之益。”他八歲當皇帝,儒家經典不但日日讀、字字成誦,十七八歲時因讀書太過勞累而吐血,卻仍然堅持不肯休息。二十四歲時,在宮廷設南書房,請飽學之士與他每天一起討論學問,甚至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事期間,也沒有間斷。到了晚年,康熙皇帝依舊手不釋卷,毫無倦容,便是希望從書中找尋經邦治國的真理。
    近代培在書房中掛有一幅自己的畫像,上面的題字便是“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亦不知老之將至”呢!而在西方,十七、十八世紀英國大科學家牛頓,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十八到十九個小時都在做研究,經常是“發憤忘食”,他就曾因為太過專心投入,而把手表當成雞蛋煮個熟透!當牛頓在天體物理學上的成就得到贊譽時,他隻是謙虛地表示:“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成為傳頌不朽的名言。看來若沒那股勤奮不懈、天真執著的原動力,又怎能攀登上“巨人的肩膀”呢?
    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後來也可引申為“沒有時間老”的意思,從工作、嗜好中得到樂趣,連喫飯、睡覺全都可以擱在一邊了,哪裡有功夫去在意老不老呢?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態度



    敬鬼神而遠之


     


      樊遲問知1。子曰:“務民之義2,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3,可謂仁矣。”
    ——雍也·二十


    1知:同“智”。2務民之義:專心致力於人應當從事的事情。民,指人。3獲:得到。樊遲請教怎樣纔是明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應當從事的事情,敬奉鬼神但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樣便可以說是明智了。”他又請教怎樣纔算有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比別人先把難事做好,遇到可獲得私利的事情,便退居人後,這樣可以算是有仁德了。”


    宋朝理學家程頤解釋此章時認為,因為多數人信奉鬼神,所以常陷於困惑中,但不信鬼神者便無法尊敬宗教,能夠尊敬宗教又與它保持距離,纔算是明智。此外,遇到艱難的事情爭先去做,是克己的功夫,而比眾人晚獲得回報,是仁的表現。
    樊遲提出這兩個關於智與仁的問題時,應正擔任魯國的官員。朱熹認為,很可能是樊遲施政有所缺失,也許是太過於迷信,以致耽誤了政務,所以孔子特別叮嚀他,要專心致力於管理眾人的事,不要被鬼神等不可預知的事所惑。
    《論語》中樊遲三次問仁,其中兩次兼問知,然而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同。在《顏淵·二十二》,樊遲問仁,孔子回答“愛人”,問知,孔子回答“知人”。在《子路·十九》,樊遲問仁,孔子答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就是日常生活態度要恭謹,行事要認真敬慎,與人相處要忠誠,即使到了蠻荒之地,也不放棄這些原則。
    孔子三次回答樊遲同樣的問題,三次的答案都不一樣,孔子應是針對當時所看到的缺失,對癥下藥,教誨弟子。


    孔子將“人”看得比“神”還重要,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就成為儒家的宗教觀。
    “不問蒼生問鬼神”可說是與此相反的態度,這原是唐代詩人李商隱《賈生》中的詩句:“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纔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就是賈誼,這首詩是譏諷漢文帝求賢纔,求到了卻不能讓他們好好發揮。在宣室(天子的正堂)召見賈誼時,問的都是些虛無縹渺的鬼神,不是現實的國計民生,因此賈誼就算有經天緯地的纔能,也毫無用武之地。
    歷史中,因為“不問蒼生問鬼神”而亡國的國君,最著名者有二,一是印度的阿育王,二是中國南北朝的梁武帝。兩個帝王早年雄纔大略、殺人如麻,之後皈依佛門,實行素食、禁止殺生,之後因為建廟與供養僧侶過多,國勢由盛而衰。阿育王的晚年在子孫合謀下失去王權,孔雀王朝幾乎崩潰;梁武帝被部將圍攻而餓死宮中,梁朝也因此土崩瓦解。
    隻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時代,不少政治人物與大商賈,依然信風水信算命,不訪民之所欲,不察員工的心聲,一心在意的是自己的官位與利益,結果往往名利不保了。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1言2利,與命3,與仁。
    ——子罕·一


    1罕:很少。2言:直言,直接談論。3命:天命。孔子平日甚少談論利這回事,隻與天命、仁德為伍。


    春秋戰國時期,封建解體,社會經濟發生大變動,一時間,君子言利,小人逐利,形成“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梁惠王見著孟子的第一句話,就是:“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提出的思想,正意味著當時社會所欠缺的部分。他四處鼓吹“天命”、“仁義”,可以推測當時社會恐怕已經是仁稀、義微。反之,孔子很少談論“利”這件事,也就間接表示著當時社會可能到處都在言利、逐利了。
    既然逐利、言利的人很多,自然也就不差孔子一人,何須他再費唇舌鼓吹,這就是孔子為什麼“罕言利”的原因。“罕言利”的原因未必表示孔子反對利,而是認為,相對而言,大家花太少的心思在天命與仁德上面。
    關於本章,另一解為:“孔子很少談論利、命和仁這三件事。”對此說法,錢穆先生的解釋是:“《論語》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並皆鄭重言之。故本章之意,並非孔子甚少論及利、命、仁三者。”


    春秋戰國時期,協助齊國富強的管仲就明白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史記·管晏列傳》)然而,衣食足之後就一定知榮辱嗎?孔子似乎不這樣認為,關於榮辱、禮節、仁義,孔子認為是要用心學習纔能有所成就的,品格修為並不是財富的附贈品。
    一味追求利益容易做出傷害正義的事情。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出兵討伐陳國的夏征舒(因為他殺害自己的君主),並計劃占領陳國。楚莊王的舉動獲得諸侯的稱贊,認為他做了正義之事(討伐不義之人)。唯獨大夫申叔時不高興,他批評楚莊王說:“您怎麼可以隻因為某人牽牛踩壞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就沒收了他的牛。您討伐有罪的人,是正義,但現在您進一步並吞陳國,這是貪婪、不義了。”(成語“蹊田奪牛”的來源。)楚莊王聽了申叔時的話,覺得汗顏,自己差點就“以利害義”,於是立刻打消並吞的意圖。
    “子罕言利”成為教條之後,儒者就認為逐利是不好的事情。事實上,能夠“逐利又逐義”的大有人在,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是位大商人,而幫助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的範蠡,後來成為大商人陶朱公,他常常行善,救濟貧苦之人。因此,見利忘義、以利害義,是個人修為的問題,實非“利”之過。
    《君王論》的作者、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思想家馬基維利便主張,我們和他人之間最牢固的關繫就是利。共同的利益,如同磁鐵異性相吸一般團結;利害不同,恐怕就是互相排斥了。他甚至說過:“殺父之仇可以不報,奪財之恨銘記終身!”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2,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3也。”
    ——子罕·十八


    1簀:用竹所制的籮筐,用來盛土。2止:中止,停止。3往:前進。孔子說:“譬如用土去堆山,僅僅差一籮筐的土就可大功告成,卻停止不做了,這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譬如在平地上,雖然纔剛剛倒了一籮筐的土,然而這樣往上堆,也是我自己決定要繼續的!”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根據朱熹的解釋,孔子此語源自《尚書》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六尺,也有人說是八尺,這句意思就是要用土造一座有九仞高的山,但因缺乏最後一籮筐的土,因此功敗垂成。
    朱熹認為此章乃是孔子勸喻弟子應該自強不息,不能有任何一絲懈怠,否則很容易棋差一著,滿盤皆輸,前功盡棄。而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關鍵不在他人,就在自己。
    是否努力不懈怠,也是孔子臧否弟子的標準。在此章之後,孔子贊賞顏回努力精進的精神,說:“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孔子隻見到顏回往前進,不見其往後退。孔子說這句話時,顏回已經過世,因此深感痛惜。
    在《雍也·十》中,冉求曾對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冉求認為不是不喜歡老師的道理,實在是力有未逮,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批評冉求不知長進,畫地自限,半途而廢。
    孟子也說過類似的話:“掘井九仞不及泉,猶為棄井。”即使挖井挖了九仞,如果沒挖到地下水,仍是一座廢井,孟子和孔子一樣,反對虎頭蛇尾,沒有恆心毅力。


    棒球場上,最容易體會“功虧一簣”、“行百裡半九十”的道理,唯有最後一個出局數出現,裁判舉手宣布球賽結束,勝負纔分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紐約洋基隊的當家捕手約吉·貝拉(Yogi Berra)說過一句名言:“It aint overtil its over”即球賽隻有在結束之後纔算結束,在球賽結束前,過程中的領先或落後都不算數。
    1986年的波士頓紅襪隊,便是勝利在望卻陰溝裡翻船有名的例子。當時,在美國職棒總冠軍賽第六戰,紅襪隊尚以三勝二負領先紐約大都會隊,延長賽十局下半以五比三領先,大都會隊甚至做好了恭賀對方封王的準備。沒想到紅襪隊卻因封王在望而過於松懈,接連被打出安打,分數立刻扳平,最後一壘手太過大意,讓大都會隊打者一個軟弱的滾地球穿過胯下,反倒輸了。
    成敗並非決定於誰出發得早,而是誰的心理素質較強,可以堅持到最後。“Baseball is 90 percent mental;the other half is physical”這是約吉·貝拉的另一句話,棒球有百分之九十是心理戰,體能僅占一小部分。
    就像紅襪隊雖然在第六戰意外輸了,其實並非完全與冠軍絕緣,但士氣卻如洩了氣的皮球,最後的第七戰以五比八再度敗北,拱手將冠軍戒指讓給敵隊,並成為棒球史上講述“功虧一簣”的最佳教材。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問事1鬼神2。子曰:“未能事人,焉3能事鬼?”“敢4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進·十一


    1事:侍奉、祭祀之意。2鬼神:指奉祀鬼神。3焉:怎麼,如何。4敢:大膽地。表示禮貌的用語。子路問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人都無法侍奉好,哪能夠侍奉鬼神呢?”子路又問:“請問死是怎麼一回事嗎?”孔子回答說:“生都還沒弄清楚,哪能知道什麼是死呢?”


    對於孔子生死觀的了解,通常是從這句話開始的。子路請教孔子如何侍奉鬼神,這令人頗感意外,因為我們知道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的,也無怪乎孔子會表示,人世間的事情都不見得可以處理好,哪能夠去談伺候鬼神呢?對於子路不死心繼續提出的問題:“能問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嗎?”孔子的回答聽起來倒有幾分幽默:“活著是怎麼一回事都還沒搞清楚,哪能知道死是什麼呢?”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釋:“問事鬼神,蓋求所以奉祭祀之意。”古人對於鬼神、祖先的祭祀是非常注重的,皇帝登基之後,也要擇時祭天、祭祖,以求庇佑。然而孔子的生死觀卻顯示了另一種立場,朱熹的解釋是:“蓋幽明始終,初無二理,但學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像晝夜一般,分不出誰先誰後,但是學道修業有先後順序,不可以隨便超越,所以孔子纔這樣告訴子路,要先侍奉好人,纔能去談如何侍奉鬼神;要先了解生的道理,纔有可能了解死為何物。或許正基於“學之有序”的理由,孔子認為活生生存在的事情,人都不見得可以了解,更何況是上天的鬼神、未來的死亡等這些生活經驗中無法捉摸的事情呢!


    孔子重視人,所以會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也曾經強調“敬鬼神而遠之”(《雍也·二十》),無非是希望教育弟子重視“人”的問題。
    從人類的文化史來看,人對於死亡的規劃十分慎重。歷史上“殷人尚鬼”,殷人的“亞字形墓”就是對死後世界的憧憬。近年來,因《西藏生死書》(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的引薦,以及《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傅偉勛著)等著作引起重視,生死學成為大眾關注的課題,“臨終關懷”受到重視,各大醫院也有“臨終病房”的設立。
    生死學作為一門學問,是要透過“存在”去認識“死亡”,並借由思考死亡的同時,重新界定存在的價值。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說:“人是向著死亡的存在。”死亡是每個人必然的結果。莊子認為死就是生,“彼出於是,是亦因彼”,生是因為死而來,死也是因為生而有,所以說“方生方死”。當莊子的妻子過世時,他可是擊鼓狂歌呢!在暢銷著作《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中有句話:“隻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換言之,理解死亡的意義,方體會存在的價值,纔能“安身立命”。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