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味道:梁文道飲食文化隨筆(全三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梁文道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飲食/茶酒文化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40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2564046
    作者:梁文道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1月 

        
        
    "

    編輯推薦


    1、被盜版追逼著,被讀者催問著,梁文道“味道三書”終於在期盼中姍姍來遲。《味覺現像》《人民公社》《**宗罪》,遠比《味覺現像學》有味得多!


    2、本書似乎是作為著名時評人、節目主持人的梁文道又一次“轉型”,其實是他作為“文化美食家”在內地的“被逼迫展示”——梁文道好久沒有正式出書了。他自謙“其實這三卷小書本來就不該出版”,但是我們且聽他到底說了些什麼吧。


    3、有朋友說梁文道這批文章是歷史、經濟、政治、哲學、散文甚至人類學札記,總之不是飲食;他說得對,作者寫的不是飲食,但是其筆觸固執地圍繞著飲食,分析飲食就是分解人類*日常*體己的經驗,再從中抽出一絲又一絲的線,再把它們還原成更大的一張網,從*微觀到*宏觀,飲食串起了*可感的個體肉身與*抽像的文化網絡。或許,這是作者所謂的“味覺現像”了。

     
    內容簡介
    《味覺現像》
    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喫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種藝術,那麼我們欣賞這種藝術的方式便是毀滅它。
    想像一下煙花,特別是蔡國強那些爆炸藝術。當你目瞪口獃地看著它們在半空綻放的同時,可曾意會得到那是一個消失中的藝術?我們總是把毀滅與創造視為相反的過桯,又總是把藝術和創造聯繫起來,覺得藝術*不是毀掉什麼,而是在創造一些東西。可爆炸難道不是一種終極的毀壞嗎?煙花難道不就是一連串的破壞與消亡嗎?我們欣賞煙花,其實就是在欣賞損毀的壯美。
    同樣的,飲食也是如此。我們有時候會用“干掉”去形容進食,比如說“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個“干”字正正是粗暴的破壞。形容一頓喫完的飯,我們會說那場面真是“狼藉”;這豈不是一樁慘案的遺留現場?
    隻有透過喫的動作,我們纔能完整體驗食物之美,纔能領會食物作為一種藝術的精髓。可是喫的動作同時也就是一種破壞、吞沒與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於它的死亡,不消滅食物,我們就無從欣賞食物。飲食藝術乃是一種關於毀滅和敗亡的殘酷的黑色藝術;美的剎那,就是崩解朽壞的一刻。

    《味覺現像》

    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喫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種藝術,那麼我們欣賞這種藝術的方式便是毀滅它。

    想像一下煙花,特別是蔡國強那些爆炸藝術。當你目瞪口獃地看著它們在半空綻放的同時,可曾意會得到那是一個消失中的藝術?我們總是把毀滅與創造視為相反的過桯,又總是把藝術和創造聯繫起來,覺得藝術*不是毀掉什麼,而是在創造一些東西。可爆炸難道不是一種終極的毀壞嗎?煙花難道不就是一連串的破壞與消亡嗎?我們欣賞煙花,其實就是在欣賞損毀的壯美。


    同樣的,飲食也是如此。我們有時候會用“干掉”去形容進食,比如說“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個“干”字正正是粗暴的破壞。形容一頓喫完的飯,我們會說那場面真是“狼藉”;這豈不是一樁慘案的遺留現場?


    隻有透過喫的動作,我們纔能完整體驗食物之美,纔能領會食物作為一種藝術的精髓。可是喫的動作同時也就是一種破壞、吞沒與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於它的死亡,不消滅食物,我們就無從欣賞食物。飲食藝術乃是一種關於毀滅和敗亡的殘酷的黑色藝術;美的剎那,就是崩解朽壞的一刻。


    《人民公社》

    本書為梁文道食評文集《味道》繫列之一,主要談論“喫”的社會意涵,挖掘不同場合、不同人群、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人們“喫”的不同內容與邏輯,引出“喫”作為不可或缺的社會紐帶的意義,正是“喫”聯結或區隔了不同的個人與群體。


    《宗罪》

    在西方文化傳統中,“貪喫”被列為七宗罪之首。當飲食成為人類過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錯便隨之而來。在梁文道筆下,喫喝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而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切片,它與音樂、民族、教養、情色甚至善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傳統遠去,喧囂升起,品味變成炫耀的資本,饕餮之徒化身為美食家——人類因貪喫被驅除出伊甸園,背負起原罪,卻為自己創造了另一座天堂。

    作者簡介


    梁文道,1970年生於香港。1988年開始撰寫藝評、文化及時事評論,並曾參與各種類型的文化及社會活動。現為鳳凰衛視評論員,《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等中國內地、香港及馬來西亞十餘份報刊雜志專欄作家。主要著作有《常識》、《我執》。

    目錄
    《味覺現像》
    自 序 行外人的懺悔i
    荔枝
    榴蓮
    水果該怎麼喫
    涼果
    白松露的神話
    人參
    像鼻
    葵的消失
    在北京喫面
    火鍋
    羊肉串
    涮羊肉的品味

    《味覺現像》

    自 序  行外人的懺悔i


    輯世間的滋味

    荔枝

    榴蓮

    水果該怎麼喫

    涼果

    白松露的神話

    人參

    像鼻

    葵的消失

    在北京喫面

    火鍋

    羊肉串

    涮羊肉的品味

    也說烤鴨

    要命的甜

    煞割令





    粥的貧窮美學

    豆腐的美學

    美國牛扒的興起

    燒牛肉之歌



    美酒世界杯

    在考試的年代喝酒

    品酒還是評酒

    紅酒加水與拿破侖的品味

    和福建人喝茶

    飲茶時光

    咖啡之道


    第二輯喫的劇場

    餐廳如劇場,讓我們好好演出

    誰明侍者心

    偷情餐廳

    分手餐廳

    再見,文華

    店大欺客

    自助餐

    賤骨頭

    懷念茶餐廳

    哲學家茶餐廳

    與狗同桌

    再說茶餐廳的狗

    假如在茶餐廳,一個潔癖怪

    泰坦尼克的後晚餐

    酒店作家


    第三輯使食物不朽的方法

    天纔與白痴

    食以詩傳

    蘇東坡

    使食物不朽的方法

    縱欲年代的食物電影

    立此存照


    第四輯食物是一種毀滅的藝術

    食經的教育

    舒服食物

    飯後的焦慮

    專心喫飯

    美食

    口味身份

    故鄉的味道

    懷舊裡頭的假記憶

    蘇打粉的“文化大革命”

    漢堡帝國的末日

    藥丸

    納米

    看湯看到飽

    嗅覺的淪喪

    味覺還原主義

    保鮮

    冰凍

    造型與功能

    食物是一種毀滅的藝術

    單調

    手感

    後一餐

    食的因緣


    《人民公社》

    自序  行外人的懺悔i


    輯  喫的邏輯與禁忌

    喫飯喫出了一個社會

    請客喫飯的邏輯

    敬酒要喝

    喝還是不喝023

    喫飯時喫飯   屙屎時屙屎

    守規矩

    一片考驗良心的火腿

    開齋

    喫齋

    素食


    第二輯  喫與被喫者

    羊怎樣成了羊肉

    寵物雞變成了豉油雞

    雞肉不等於雞

    貓該怎麼喫

    三花

    痛與奢華

    飲水思源

    一飯之恩


    第三輯  喫的恐懼與偏見

    一代不如一代

    自己帶油上餐館

    自求多福

    真假難辨110

    “天然”食品

    另一種太空競賽

    為什麼老麥藷條味道好

    麥當勞是香港人的排隊老師

    老麥歡迎你回家

    豬的氣味

    自從家裡多了一位外傭

    在鐵路上開餐

    Smoking European


    第四輯  喫的豐裕與貧困

    早餐裡見世界

    如何煮一頓公平晚餐

    稻田的故事

    嘗一口韓國農民種的米

    喝的不是咖啡,是生活

    賣咖啡的方法

    良心要花錢買嗎?

    別小看藷仔

    荞麥復仇記

    集中營寄來的食譜

    饑荒

    再慘也要喫

    人不止靠糧食而活

    浪費

    人車爭食的年代

    國宴的藝術

    好日子結束了

    算賬

    革命從慢食開始

    新人類的喫

    當起義來到廚房

    絕食


    《宗罪》

    自序:行外人的懺悔


    輯  喫的迷思

    貪食惡之首

    The King of Spain is waiting in the bar, but your table is
    ready

    餐館考牌官

    豐乳肥臀  食欲美人

    秀色可餐

    正宗的傳說

    飛機貨

    米其林的科學

    注冊揚州炒飯

    可以喫的紙

    “味”的本質

    有錢人的品味

    品味是種位置

    奶酪升起,魚翅下沉

    奢華與教養

    選擇太多

    做你自己

    采集時代

    死不帶去


    第二輯  喫的時刻

    完美的聖誕大餐

    初一的餃子

    非法年市

    獨食情人節

    世界杯的高潮與人生的平凡

    爆炸足球,爆炸藷片


    第三輯  喫的花果飄零

    西餐與中餐

    印像

    中菜館裡的常餐A

    改造中菜

    靈活與投降

    香港還有小喫嗎?

    廟口

    為什麼北京不是東京

    保守

    百年老店

    創業

    遊客以食為天

    客家

    處處為家處處客

    離散花草娘惹菜

    消失中的食物多樣性

    肉骨茶

    移民的故事

    日本壽司遠征軍

    新派和食

    季節料理中的日本

    庭中枯葉


    第四輯  人是烹飪的動物

    人是烹飪的動物

    當廚房變成客廳

    自家制年糕的傳說

    女人的密室

    電飯煲

    廚師和科學

    隻負責作曲的廚師

    Dégustation

    如何煮飯給廚師喫

    名廚的通貨膨脹

    人道晚餐

    在線試讀
    行外人的懺悔
    回想初,當我還在努力書寫藝術評論的時候,我就時常在想自己正在書寫的這種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和讀者有什麼關繫,它在社會中又據有什麼位置。一邊思考一邊閱讀,很自然地我就找到了狄德羅。這位法國“百科全書派”的思想領袖死在大革命前五年,公認是引爆大革命的思想源流之一。其實這位多纔多藝的啟蒙怪傑還是個現代意義上的藝評家,所謂“現代意義”指的並非在他之前沒有人評論藝術。不,當然不是,從柏拉圖以來,西方關於藝術的書寫從來沒有斷過。但狄德羅是個會經常為不同畫展撰寫單篇評論的人,而且他在每一篇評論裡還要花掉不少篇幅去描寫那些畫作的細節,似乎是要讓那些無法親臨畫展但又對它們很感興趣的讀者也能“看見”他所目睹的作品,這種先描述後評論的體式也成了日後藝評常見的習慣。
    我關心的還不是狄德羅的藝評成就,而是使得他得以創造出這種評論類型的條件。首先,自當有經常對公眾開放的畫展,那些藝術品不再隻是親友觀賞的私藏;而且有展出時限,不會永久存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然後要有一群愛好藝術的觀眾,他們自己未必擁有多了不起的藝術收藏,隻是想多開眼界,還想跟上藝壇潮流。再來還必須要有一個成熟的出版機構,以及流通印刷品的健全市場,使得這些評論能夠面世,能夠被人買回家去閱讀。換句話說,狄德羅之所以是早的藝評人之一,並不在於他有開天闢地的創見,而在於這麼多條件乃至於機制的存在。這些條件延續至今,雖有變化,但早在法國大革命前便種下了現代藝術體繫的社會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講,藝術評論的出現無異於一整套藝術體繫之誕生的標志。
    短打型的時事評論就不必多說了,今人對“公共領域”的出現早有了解,都知道大盛於啟蒙時代的這種寫作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運動的催化劑之一。
    現在我想多說一點關於飲食評論的事。無論是一般食經作者和美食家,還是對法國大革命素有研究的中國學者,大概都很少想到看起來完全無關的這兩件事的隱秘聯繫。所以,我想介紹葛立莫?德?拉?黑尼葉(AlexandreBalthazar Laurent Grimod de laReynière),歷史上位餐廳評論的作者。他的《老饕年鋻》(Almanach desgourmands)可能是史上部餐廳“指南”。他比更多人認識的薩瓦蘭(Jean AnthelmeBrillat-Savarin,《味覺生理學》的作者)還要年長,也出道得更早,正好活過了整段革命時期。他的父親是當時法國有錢的富翁之一,但天生下來就雙手變形的德?拉?黑尼葉很反叛,不願接受家族保守的老觀念。他喜歡誇張的表演,曾經整治過好幾場像劇場演出一樣的宴會,免去侍者,用機器轉盤給客人上菜,乃其時巴黎社交圈裡的名人。但歷史記住了他的理由,則是因為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評論類型,也就是我們今天已見怪不怪的餐廳評論。

    行外人的懺悔



    從藝術評論到時事評論,再到現在這堆飲食文字,這二十多年以來,仿佛不論我寫些什麼,隻要我退一步思考自己正在寫的東西,它們就會把我引回同一個源頭。在我看來,這一切寫作類型似乎都可以溯源到一段時間、一個地點;那便是從啟蒙運動到法國大革命這一百年裡的巴黎了。


    回想初,當我還在努力書寫藝術評論的時候,我就時常在想自己正在書寫的這種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它和讀者有什麼關繫,它在社會中又據有什麼位置。一邊思考一邊閱讀,很自然地我就找到了狄德羅。這位法國“百科全書派”的思想領袖死在大革命前五年,公認是引爆大革命的思想源流之一。其實這位多纔多藝的啟蒙怪傑還是個現代意義上的藝評家,所謂“現代意義”指的並非在他之前沒有人評論藝術。不,當然不是,從柏拉圖以來,西方關於藝術的書寫從來沒有斷過。但狄德羅是個會經常為不同畫展撰寫單篇評論的人,而且他在每一篇評論裡還要花掉不少篇幅去描寫那些畫作的細節,似乎是要讓那些無法親臨畫展但又對它們很感興趣的讀者也能“看見”他所目睹的作品,這種先描述後評論的體式也成了日後藝評常見的習慣。


    我關心的還不是狄德羅的藝評成就,而是使得他得以創造出這種評論類型的條件。首先,自當有經常對公眾開放的畫展,那些藝術品不再隻是親友觀賞的私藏;而且有展出時限,不會永久存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然後要有一群愛好藝術的觀眾,他們自己未必擁有多了不起的藝術收藏,隻是想多開眼界,還想跟上藝壇潮流。再來還必須要有一個成熟的出版機構,以及流通印刷品的健全市場,使得這些評論能夠面世,能夠被人買回家去閱讀。換句話說,狄德羅之所以是早的藝評人之一,並不在於他有開天闢地的創見,而在於這麼多條件乃至於機制的存在。這些條件延續至今,雖有變化,但早在法國大革命前便種下了現代藝術體繫的社會環境。從這個角度來講,藝術評論的出現無異於一整套藝術體繫之誕生的標志。


    短打型的時事評論就不必多說了,今人對“公共領域”的出現早有了解,都知道大盛於啟蒙時代的這種寫作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運動的催化劑之一。


    現在我想多說一點關於飲食評論的事。無論是一般食經作者和美食家,還是對法國大革命素有研究的中國學者,大概都很少想到看起來完全無關的這兩件事的隱秘聯繫。所以,我想介紹葛立莫?德?拉?黑尼葉(Alexandre
    Balthazar 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ère),歷史上位餐廳評論的作者。他的《老饕年鋻》(Almanach des
    gourmands)可能是史上部餐廳“指南”。他比更多人認識的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味覺生理學》的作者)還要年長,也出道得更早,正好活過了整段革命時期。他的父親是當時法國有錢的富翁之一,但天生下來就雙手變形的德?拉?黑尼葉很反叛,不願接受家族保守的老觀念。他喜歡誇張的表演,曾經整治過好幾場像劇場演出一樣的宴會,免去侍者,用機器轉盤給客人上菜,乃其時巴黎社交圈裡的名人。但歷史記住了他的理由,則是因為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評論類型,也就是我們今天已見怪不怪的餐廳評論。


    德?拉?黑尼葉糾集了一幫喜好喫喝的朋友,就像北京一群文人喫客那樣,組成一個“評鋻委員會”,定期聚會,品評大小餐飲供應商的成果。但和北京這些朋友不同,當年那伙巴黎美食家不必依附雜志,他們干脆自己出版年鋻。又與今日絕大多數食評不同,他們裁決的不隻是食肆,還包括菜販肉商乃至於農場酒莊,有意者可以郵寄樣品,讓這群大老爺在會議中品嘗商量。


    中國文人向不避談飲食,今天山東曲阜自誇的“孔府宴”甚至還把它的源頭追溯自夫子那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證文人美食文化之深遠。而且中國大概也是全世界個發展出繁盛餐館業的國家,早在宋朝,杭州就出了不少人人向往的名店。那時節,一般歐洲人外食的選擇可還是簡陋客棧裡的粗湯呢,其高下先後不可以道裡計。然而,又的確是德?拉?黑尼葉這伙人以《老饕年鋻》首領今日飲食指南之先河。不知道為什麼,中國古人就是沒想過像他們那樣,以街區為分類,逐一評介各區卓越食肆。如果真要追究,那又是另一個比較歷史的大題目了。


    先來看看餐飲這個行業。今日史學界公認西歐餐廳的出現,乃是法國大革命之後的事。從前專為王公貴族做飯的家廚眼看著主人排隊斷頭,頓失依傍,隻好跑出來以一技之長在市場上謀生。正好又踫上了新興資產階級有錢有閑,亟欲在生活品味上與舊貴族一競高下,搶奪文化資本領域之內的專制地位。於是一時間,巴黎滿城餐館,尤其不乏裝潢雅致、菜品繁復的高貴名所,正是官學外流,民間享福。且看德?拉?黑尼葉在大革命後幾年的見證:“1789年以前,巴黎餐廳不過百數,現在卻至少多了五六倍新店。”在這種情況底下,消費者要能明辨其中等次,恐非易事。於是一本迷津指南,難免應運而生。


    我是個外行,沒有能力在這裡混進宋代有沒有發生過資本主義萌芽的爭論,但不論內行與否,相信都不難看出這是個資本主義的故事。《老饕年鋻》的出版及其大受歡迎,靠的乃是一大群新興消費階層。這些人開始把喫飯理解為一種消費活動,既不隻是滿足家常日用層面的生理需要,也不單單是貴族大排筵席式的奢華展覽,而是介乎二者之間,一種同時帶著獵奇嘗鮮的色彩,又可以揉入日常生活之中的特殊行為。這種行為用今天的話講,就叫做“上館子”,看似沒什麼了不起。但請放回當年的背景裡看,忽然出了這麼一批人,他們可以選擇不在家裡喫飯,出門卻又不是為了到人家裡做客,反而是去一種叫做“餐館”的地方花錢晚飯;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嗎?


    一開始,或許隻是好奇,想試試所謂的好環境好菜色是怎麼回事。後來大家發現,就算是廉價的飯堂,也不失為解決腸胃問題的便利辦法。再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很多人開始把食肆當成午間會議的臨時場地,更多工薪階層則需要它來補氣果腹。於是飲食就和市場上其他一切貨物一樣,真真正正地被納進了現代消費社會的花花世界裡頭。既然消費,便要選擇。一心從事文字創作,有打算以此為業的德?拉?黑尼葉便看準了這個市場上的新需要,操筆下海,干起了餐館評價的勾當。《老饕年鋻》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該當如何選擇。


    這是個政治公民與經濟市民同時誕生的年代,在很多人的下意識裡頭,消費非但無罪,甚至還是自由的具體體現。當年的巴黎市民(至少是有資產的巴黎市民)還不像百年後波德萊爾筆下的“漫遊者”那般怪異,毫無目的地在街上信步閑逛;他們比較接近我們現在都會鬧區裡頭的“消費者”,把一張城市的地圖看成是消費活動的潛在對像,每到一塊街區,心裡想的就是這附近有什麼好玩好買好喫。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座巴黎便是一座大商場,難怪《老饕年鋻》受讀者喜愛的部分就是它的分區指南。


    相形之下,德?拉?黑尼葉自己喜歡的諷刺小品則不得不割愛,讓出篇幅給書中那些資料日益豐富的實用指南。於是《老饕年鋻》變了,變得越來越像日後的《米其林指南》,也變得越來越不像文人愛讀的《雅舍談喫》那一類趣味散文。《老饕年鋻》連續出了很多年,而且沒有滯銷的跡像,但德?拉?黑尼葉後還是狠下決心,停止作業。有人認為,那是因為他過不了自己那一關。身為啟蒙之子,身為大革命的過來人,德?拉?黑尼葉本來有很大的抱負,就算當不上流的文人思想家,他起碼也要做個優秀的劇作家。豈料命運弄人,喜歡喫喝復又精於此道的他,居然成了個美食家。不隻如此,他還發現讀者原來不太欣賞他精心巧構的文字藝術,也不太在乎他自己珍而重之的散文小品,他們隻想細讀排在這堆創作之後的餐館指南。這叫他情何以堪?


    說起來,德?拉?黑尼葉自己不是預料不到這情況的,早在冊的《老饕年鋻》裡頭,他就斷言大革命是個下半身顛覆了上半身的革命,物欲層面的感官享受代替了更高層次的細致感情,窮無止境的胃口則取締了更上層樓的靈性追求。可是,那又是個《百科全書》之後的時代,文人相信理性非但能夠為世間萬物定下準則的位置,甚至能在這各種事物之中找出它自身依循的原理和準則。所以德?拉?黑尼葉一方面溫和地譏諷大家好喫愛喝的潮流,鄙之為下;另一方面卻又試圖調解矛盾,想要為口腹之欲這種至為本能至為動物的欲望定出它的“理性”和標準。


    談到這裡,我們不妨回想一下狄德羅的藝術評論,以及從啟蒙時代一路發展到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所有政論寫作。由此觀之,它們豈不都在制定規則?一幅畫為什麼好?一個政府為什麼壞?討論這類問題全都需要理性和判準。同樣,評價餐館當然也得有它的合理依據,不能主觀隨口地瞎說好喫不好喫。定義“美食”,替“美食”立下原理,這就是德?拉?黑尼葉交給自己的任務了。加上後來的薩瓦蘭,當年就有這麼幾個法國人想要把飲食拉上藝術的臺面,想要替它創造屬於它的美學。似乎本來再低下不過的肉欲,隻要能講出個道理,它的地位便會提高不少似的。所以,德?拉?黑尼葉還不忘反過來教訓食客,指導他們欣賞飲食的“藝術”,告訴他們有品位的進餐態度。例如,“切莫用刀切分面包。佐餐的面包該當自己以手掰開,這纔是恰當的禮貌”,時至今日,這句話仍被今人視為玉律。換句話說,他想要把惡名昭彰的“饕餮之徒”變成令人艷羨的“美食家”;因為天生下來胃口奇大而來者不拒,並不算是藝術,隻有經過教養的有節制有選擇地品嘗纔叫做藝術。誠然。德?拉?黑尼葉是西歐個把“gourmand”當成正面詞使用的人。在他之前,這原是七宗罪的宗罪。


    ……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