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解讀敦煌·敦煌彩塑(精裝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市場價】
    376-545
    【優惠價】
    235-341
    【作者】 劉永增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評述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469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7546936
    叢書名:解讀敦煌

    作者:劉永增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5月 


        
        
    "

    編輯推薦
    敦煌研究普知型讀物,學術大咖奉獻給大眾讀者的傳世經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現,再現千年文明。

     
    內容簡介

    塑造佛像有哪些規範?

    敦煌彩塑如何制作?

    北朝彩塑如何融彙中西?

    隋代雕塑如何承前啟後?

    唐代彩塑為什麼偏重寫實?中唐之後的彩塑為什麼漸入衰境?

    《解讀敦煌·敦煌彩塑》闡釋了千餘年間的石窟開鑿史上,敦煌塑像的發展與演變,詳細論述了敦煌莫高窟現保存有北涼等十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餘尊,浮塑1000餘身,現保存基本完好的原作14000餘身的發展演變。 

    作者簡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單位。

    樊錦詩: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劉永增,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敦煌佛教美術史研究,近年從事敦煌密教美術研究。獨著或合著有《敦煌石窟藝術 莫高窟第158窟》、《敦煌石窟全集·雕塑卷》、《日本寧樂美術館藏吐魯番文書》等,於中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譯文八十餘篇。

    目錄
    前 言
    章中原與西域的藝術交彙
    1.早出現在敦煌石窟的是哪位菩薩? 26
    2.北魏敦煌塑像有來自中原的風格嗎? 33
    3.北魏石窟中為什麼出現釋迦苦修像? 40
    4.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44
    5.西魏彩塑出現了什麼新風? 49
    6.莫高窟中心塔柱窟具有哪些功用和特點? 55
    第二章承前啟後的漢風胡韻
    1.為什麼說隋代雕塑承前啟後? 66
    2.隋代為什麼塑造彌勒三會造像? 74
    3.隋代怎樣表現釋迦牟尼與十大弟子? 81
    第三章世俗形像感動世俗
    1.為什麼稱莫高窟初唐時期的造像為貞觀樣式? 94

    前 言

    章中原與西域的藝術交彙

    1.早出現在敦煌石窟的是哪位菩薩? 
    26

    2.北魏敦煌塑像有來自中原的風格嗎? 
    33

    3.北魏石窟中為什麼出現釋迦苦修像? 
    40

    4.為什麼說釋迦多寶詮釋了《妙法蓮華經》? 
    44

    5.西魏彩塑出現了什麼新風? 
    49

    6.莫高窟中心塔柱窟具有哪些功用和特點? 
    55

    第二章承前啟後的漢風胡韻

    1.為什麼說隋代雕塑承前啟後? 
    66

    2.隋代為什麼塑造彌勒三會造像? 
    74

    3.隋代怎樣表現釋迦牟尼與十大弟子? 81

    第三章世俗形像感動世俗

    1.為什麼稱莫高窟初唐時期的造像為貞觀樣式? 94

    2.是誰塑造了莫高窟的南大像和北大像? 
    108

    3.初盛唐時期美的群體圓塑在哪裡? 
    113

    4.為什麼寫實的盛唐造像動人心魄? 
    123

    5.盛唐之盛的洞窟是哪座? 
    136

    6.盛唐彩塑如何凸顯富麗與華貴? 
    144

    第四章從清新的吐蕃造像到漸入衰境

    1.為什麼說吐蕃治下敦煌造像唐風依舊? 
    156

    2.敦煌的釋迦涅槃像美在哪裡? 
    168

    3.晚唐夕照留下多少餘輝? 
    176

    4.敦煌彩塑的絕響尚有幾許餘音? 
    182

    附錄  敦煌大事記

    前言
    前 言
    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其地域包括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及恆河流域(今印度)。早期的佛教為無偶像崇拜,信奉者認為偶像是對聖人的不敬,因此僅以法輪、足跡、菩提樹以及寶座來表示佛陀的存在。隨著大乘佛教的興1世紀統治印度的貴霜王朝早將佛陀的形像鑄造在金幣上。貴霜王朝是由從黃河西部地區西遷的大月氏人建立的。這一地區的雕塑稱犍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部一帶)美術,受到了希臘藝術的影響,曾對中國的佛教造像產生了較多的影響。位於恆河以南的馬圖拉(Mathura,舊譯秣菟羅,今印度北方邦馬圖拉地區)地區也開始用石材雕刻,稱為馬圖拉美術。其佛陀造像雖受到北方影響,但基本是出自印度本土的藝術,特別是藥叉女造像,極具地域特征。

    前  言

    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其地域包括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及恆河流域(今印度)。早期的佛教為無偶像崇拜,信奉者認為偶像是對聖人的不敬,因此僅以法輪、足跡、菩提樹以及寶座來表示佛陀的存在。隨著大乘佛教的興1世紀統治印度的貴霜王朝早將佛陀的形像鑄造在金幣上。貴霜王朝是由從黃河西部地區西遷的大月氏人建立的。這一地區的雕塑稱犍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部一帶)美術,受到了希臘藝術的影響,曾對中國的佛教造像產生了較多的影響。位於恆河以南的馬圖拉(Mathura,舊譯秣菟羅,今印度北方邦馬圖拉地區)地區也開始用石材雕刻,稱為馬圖拉美術。其佛陀造像雖受到北方影響,但基本是出自印度本土的藝術,特別是藥叉女造像,極具地域特征。

    佛教東傳的過程也是一個佛教藝術於流傳各地逐漸本土化的過程。在一些無法采集到適宜雕刻的石材的地區,人們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金銅、泥塑、木雕、陶塑等方法來塑造佛像。如巴米揚(Bamiyan,今阿富汗喀布爾市西北230公裡)石窟即為泥塑,具有印度笈多王朝時代的特點,壁畫則受波斯文化的影響。而哈達(Hadda,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南10公裡)地區的造像則多為模制,模制塑像上還施以彩繪,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彩塑。哈達的造像,將冷峻的犍陀羅雕刻和渾厚的印度造像融為一體,以全新的造型方法、寫實的技法,創造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佛教造像。

    敦煌有著深厚的中原文化根基,造型藝術也有著自己的傳統。漢代的敦煌,在生活用具上已經制作出相當精美的雕塑作品。西涼時,國君李暠曾在敦煌建造宗廟以祭祀先4世紀,敦煌已發展為“村塢相屬,多有寺塔”的佛教聖地,敦煌石窟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敦煌地處邊陲,社會相對穩定。在地方豪門權貴和百姓累世開鑿下,敦煌石窟逐漸發展成了規模宏大的佛教勝地。加之來自中原各地的西行僧侶和躲避戰亂的富有之家、被貶的儒雅之士不斷聚集敦煌,他們的智慧與財力,無疑也推動了石窟的創造和保護。相反,中原由於戰火頻仍、政治動蕩,隨著一個個王朝的湮滅、一座座寺廟的焚毀,唐代以前的佛教彩塑幾於蕩盡,現存的僅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五臺山大佛光寺、南禪寺等處。從這個意義上講,敦煌石窟是中國重要的彩塑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開鑿在敦煌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建築規模多屬中小型,也有一些大型的洞窟。從形制上講,石窟可分為禪窟、中心塔柱窟、覆鬥頂窟、大像窟和背屏窟五種形式。由於石窟坐西向東,西壁則是洞窟的中心所在,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洞窟,大都在西壁的中央塑造佛像。石窟內塑有佛像並繪有壁畫。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初創於二366年),為沙門樂僔開鑿。其後法良禪師亦從東屆此,於僔師窟側相繼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此後,篤信佛教的瓜州刺史榮與建平公於義亦大興佛教,莫高窟的開窟造像由此興盛起來。然而,由於歷史久遠和自然的損壞,初創期的石窟已不可考,現存早的石窟開5世紀上半葉的北涼時期。

    莫高窟現保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代等十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彩塑兩千餘尊,浮塑一千餘身,現保存基本完好的原作一千四百餘身。在千餘年間的石窟開鑿史上,敦煌塑像的發展和演變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即發展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個歷史時期,歷時一百八十年。洞窟多為中心塔柱窟,西魏以後出現了覆鬥頂窟。塑像主要有主體性雕塑,也有一些附屬的影塑。主體性的雕塑多指塑造於中心柱四面或西壁的佛、菩薩像,是人們禮拜的對像,如彌勒像、釋迦像和釋迦多寶並坐像。以造像題材分,有說法像、禪定像、思惟像、苦修像等。主尊兩側多侍有菩薩,北周時出現了弟子造像。附屬的影塑有飛天、供養菩薩,以及龕楣上裝飾的交龍和神王、龍頭等柱頭裝飾。

    中期為繁盛期,包括隋、唐兩個時代,歷時三百餘年。洞窟形制多為覆鬥頂窟。一般在窟室正面開鑿大龕,列置以佛為中心的群像,少者三五身,多的達到二十八身。佛像有釋迦牟尼、彌勒、阿彌陀和釋迦多寶並坐像,同時出現了三世佛和彌勒三會說法像,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菩薩。有些洞窟的窟室中央還設立須彌壇,壇上列置佛、弟子、菩薩群像。除此之外,唐代石窟中還出現了以特定主題為內容的大像窟和涅槃窟,這兩類洞窟,無論在塑像的規模還是塑造的技法上,都反映了唐代在政治上的強盛和經濟上的繁榮。

    晚期為衰落期,包括五代、宋、四個時期,歷時460餘年。五代承襲了晚唐時出現的背屏窟,這類洞窟規模宏大,多開鑿在莫高窟的下層,因此塑像多遭破壞。宋代55窟,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彌勒三會說法像,除倚坐的彌勒佛像外,塑有弟子、菩薩、天王和金剛力士,數量也多至十餘身,是了解莫高窟晚期雕塑不可多得的作品。西夏時期大多是重修前代洞窟,保存完好的僅有491窟出土的供養天代洞窟的內容為漢密(漢地佛教與藏密)並重,壁畫不乏佳作,遺憾的是卻沒有留下任何雕塑作品。

    0-1 1至2世紀的犍陀羅造像

    0-2 2世紀的印度馬圖拉造像

    0-3 2世紀的印度馬圖藥叉女

    0-4  北朝中心塔柱窟

    0-5  隋代覆鬥頂三龕殿堂窟

    0-6  唐代中心佛壇窟

    中唐  榆林窟25窟

    0-7  晚唐背屏佛壇窟                                                                                                                                                
                                                                    

    敦煌彩塑是怎樣制作的?

    敦煌石窟的岩體構造屬於酒泉繫礫石岩層,是由細沙和礫石沉積粘結而成,因此不能像印度的犍陀羅或馬圖拉那樣進行雕刻,隻能采用泥塑裝彩的工藝進行造像,後世稱作“彩塑”。其實泥塑裝彩的彩塑與石雕是相同的,石雕也需要裝彩。犍陀羅的造像看上去好像是素面石雕,但是在很多造像上可以明顯地觀察到使用色彩的痕跡。

    作為石雕,不但是造像的前面,包括頭頂、身後,甚至是足底都進行完全雕刻的被稱之為圓雕。因此,敦煌彩塑大多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圓雕,或稱之為圓塑,而是接近圓塑的高浮塑。高浮塑一類的造像主要塑在佛龕內部,因有龕壁的遮擋,禮拜者無法觀察到塑像的側面,塑像的身體厚度被輕度地壓縮。此外還有少量的圓塑和影塑。圓塑主要塑於中心佛壇和龕沿兩側,如205窟和196窟的中心佛壇,384窟的供養菩薩都屬於圓塑。影塑有人字坡上的椽枋,龕梁、龕楣上的裝飾以及模制的影塑飛天等。

    敦煌塑像的制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以本地生長的紅柳、楊柳為塑像的中心骨架,骨架上捆敷的蘆葦或芨芨草采自大泉河上遊或敦煌周遍的農村。塑泥則更容易采集,為窟前大泉河岸上沉澱的澄板土和細沙。以高浮塑為例,敦煌彩塑的制作工藝大致為:

    1、先在牆壁上橫向楔入木楔,將木楔和埋入地下的中心骨架捆扎在一起,再敷以葦草或芨芨草制成塑像的形體骨架。

    2、以較粗的塑泥塑出大形,再敷以中泥和較細的表泥。在塑造面部、衣紋、手足時,通常以捏、塑、貼、壓、削、刻等手法塑出塑像的細部,待干燥後再裝飾色彩。

    3、裝彩用點、染、刷、塗、描、貼等繪制技法表現,即使用繪塑結合的手法來表現肌膚、須發、服飾、臺座,使完成後的塑像富有神韻和質感。

    由於這些塑像大多是以樹木的枝條為骨架,再在木骨上敷以草泥,後妝彩完成的,學者們又稱之為木骨泥塑。除木骨泥塑外,還有石胎泥塑,如通高34.5米的第96窟和27米的第130窟的彌勒佛倚坐像,第158窟和第148窟的釋迦涅槃像都屬於石胎泥塑。石胎泥塑大多用在巨型雕塑上,是在崖壁上直接鑿出造像的大形,再敷以草泥塑造而成的。

    影塑是一種模制技法,是在一個事先制作好的陰模上填充塑泥,然後干燥而成的一種造型手段。敦煌早期石窟中造像的面部、手足、冠飾以及龕楣裝飾、菩薩冠飾等許多造像的部件都采用模制。此外模制還用於伎樂天、千佛的塑造,如早期石窟中心柱上的伎樂天,第428窟四壁上層的千佛都屬於影塑。影塑或者說以模制塑像,產生在佛教造像活動有了一定規模後。模制塑像可以在短時間內復制出大量的造像部件,隻要這些部件上施以不同的色彩,再進行組合整形就可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在阿富汗的哈達、迦拉拉巴德,我國新疆的和田、庫車地區,甘肅省的敦煌、酒泉、張掖等一些以泥塑為造型手段的地區都發現過大量的模制塑像。因此可以說,模制塑像是佛教造像活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造型手段。

    0-8  細砂岩彩繪佛像



    現藏敦煌研究院

    這尊細砂岩石像雕刻精美,表面敷彩裝飾。出自莫高窟前的遺址中,但不知當時供奉在何處,窟室內至今沒發現有石質佛像。該石材的開采地點應在莫高窟不遠處五個墩下的采石場中。

    0-9  模塑成型的塑像面部

    盛唐

    現藏敦煌研究院

    這是模塑成型的塑像面部,厚約1.5釐米,後面內凹,出土於第450窟。從豐滿的面部形像看,應為唐代制作。模塑的作用是可以加快制作塑像的進度,先作好頭部的大型,然後將預制好的臉模貼上,很快就可以成型。

    0-10  捆扎蘆葦的木骨架

    0-11  塑像腿部殘件

    盛唐

    現藏敦煌研究院

    這件塑像殘件的斷裂處,可以清楚的看到敦煌泥塑的制作過程,中心用木骨架,周圍用麻繩纏蘆葦,外層再敷泥上彩,成為精美的彩塑藝術品。

    制作佛像有哪些規矩?

    佛教造像起前2~1世紀的印度,是亞歷山大東征後希臘文明和印度文明相結合的產物。佛教考古學的調查證明,成規模的佛像制作起源於印度的犍陀羅和馬圖拉地區。一般說來,犍陀羅的雕刻有明顯的希臘、羅馬文化特征,馬圖拉的雕刻是基於印度傳統文化的產物。但是,既然是宗教雕刻,就必須遵循這一宗教所特有的規範,在佛教世界裡,將這種規範和標準稱之為相好標準。

    “相好”一詞指的是在雕刻或繪制佛像時必須遵循的造像規則。所謂“相”有三十二相,“好”有八十種好。佛經上說,釋迦牟尼生來就和常人有著許多不同。他出生時,是從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肋生出,生下來就能行走。孩童之時,兵戎雜術、咒語書論無所不能。不僅如此,他還具備與常人不同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若治國,可作轉輪聖王聖賢明君;若出家,可為覺者教化眾生。總之,他是釋迦族的聖人,是偉大的覺者。

    佛經上講,三十二相就是大丈夫之相,是三十二種常人無法具備的異人之相,如指間縵網相、兩手過膝相、眼目紺青相、眉間白毫相、頂上肉髻相等。八十種好和三十二相大致相同,無非是說釋迦牟尼的行止坐臥身形音色有別於常人。那麼,佛教的這些相好標準是怎樣產生的呢?佛教造像又為什麼要遵循這些相好標準呢?

    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見於《阿含經》等各類經典。佛教史學家們認為,《大正藏》阿含部類的經典是早期的佛教經典,但這隻能說明它是接近釋迦牟尼的學說和思想,而不能確定都是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從佛教誕生和發展的歷程上看,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之類的相好標準,應該是佛教造像活動有了一定發展之後的產物。在印度,無論犍陀羅還是馬圖拉,造像的主要原料都是石材。在石頭上雕刻手指等細小部位時,不但在雕刻時容易發生斷裂,而且在日後也難以維護,如果將五個指頭連在一起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裡的指間縵網相也許就是在這樣的造像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兩手過膝相、眼目紺青相、身黃金色相等無非都是一些異人之相。在莫高窟,北朝至初唐時代造像的眼目中鑲嵌的綠色銅片,也許就表示眼目紺青相。眉間白毫相,可能源於面部的裝飾。在犍陀羅的雕刻中,有的是在眉間刻出(或畫出)右旋白毫,有的卻在眉間鑲嵌寶石。頂上肉髻相實際上就是一種發髻,在馬圖拉雕刻中,有些如來像的頭頂並不作剃發形,而是刻有細密的發絲,有的干脆就將肉髻雕成發髻。在犍陀羅,如來肉髻多呈波狀發,與其說表現的是頂骨,倒不如說是經過梳理後的發髻。這些從實踐中總結出的相好標準,到了後來就成了人們造像時必須遵循的規範。相反,根據這些相好標準制作的佛像也成了人們禮拜的對像。《觀佛三昧海經》等一些禪觀類經典中說,無論是坐禪還是在禮佛時都應該觀像,所謂觀像主要是觀察和體味佛像的三十二像和八十種好。還說觀像有順觀和逆觀兩種方法,從頂骨相開始向下逐次觀察直至足下千輻輪相者為順觀,反之則為逆觀。這些從佛教造像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相好標準,後來又成了人們禮拜佛像時的一種程序和方法。因此可以說,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這些相好標準產生在佛教的造像活動中,從而又指導了佛像的制作和佛教的信仰活動。

    0-12  壁畫中的釋迦造像

    壁畫中的釋迦造像清晰地詮釋了“相好”,如頂上肉髻相、眼目紺青相、眉間白毫相、指間縵網相、兩手過膝相,並留下釋迦造像的比例線。

    北魏  莫高窟251窟

    0-13  釋迦造像

    釋迦牟尼頭頂生髻,長耳雙垂,手指間生縵網,施無畏印和與願印,結跏趺坐。

    在線試讀
    主編寄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佛教與儒家和道教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美術藝術與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佛教美術藝術應佛教需要而成長,應佛教發展而發展,對弘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思想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美術藝術也是中國古代美術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
    中國佛教美術留下了無數的遺跡、遺存和遺物,但歷史上諸多古剎名寺因戰火、天災、人禍而灰飛煙滅,寺廟建築中的佛教藝術也隨之消失殆盡。唯開鑿於山崖的佛教石窟寺雖歷經滄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餘個民族文化的融彙之處,在敦煌適宜的土壤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藝術應運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的佛教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悠久、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藝術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代3至14世紀中國佛教美術藝術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這處千年佛教聖地,由於歷史原16世紀以後,竟成為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它的豐富內涵和珍貴價值長期鮮為人知。
    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發現的藏經洞,出4至10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5萬餘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占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和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範文、回鶻文、粟特文、於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藏經洞及其文物的發現,引起了學界的震驚,中外學者以藏經洞文獻研究為發端,開始關注敦煌莫高窟,從而引發了對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區石窟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這個敦煌研究的熱潮中,1944年,一個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的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誕生了。
    六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離開了繁華的都市,來到了西部邊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創業。他們住土房、喝咸水、點油燈,嚴寒酷暑,大漠風沙,孤獨寂寞,磨滅不了他們心中神聖的追求,為了保護敦煌石窟,為了研究和解讀敦煌石窟藝術,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獻著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主編寄語

    眾所周知,中國的佛教與儒家和道教曾經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美術藝術與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國佛教美術藝術應佛教需要而成長,應佛教發展而發展,對弘揚佛教教義和佛教思想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佛教美術藝術也是中國古代美術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

    中國佛教美術留下了無數的遺跡、遺存和遺物,但歷史上諸多古剎名寺因戰火、天災、人禍而灰飛煙滅,寺廟建築中的佛教藝術也隨之消失殆盡。唯開鑿於山崖的佛教石窟寺雖歷經滄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商業貿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餘個民族文化的融彙之處,在敦煌適宜的土壤上,輝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藝術應運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的佛教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悠久、保存完整、內容豐富、藝術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代3至14世紀中國佛教美術藝術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這處千年佛教聖地,由於歷史原16世紀以後,竟成為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它的豐富內涵和珍貴價值長期鮮為人知。

    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發現的藏經洞,出4至10世紀的文書、刺繡、絹畫、紙畫等文物5萬餘件。其中文書,大部分是漢文寫本,少量為刻印本。漢文寫本中佛教經典占90%以上,還有傳統的經史子集和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除漢文外,還有古藏文、範文、回鶻文、粟特文、於闐文、龜茲文等多種少數民族文字。

    藏經洞及其文物的發現,引起了學界的震驚,中外學者以藏經洞文獻研究為發端,開始關注敦煌莫高窟,從而引發了對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區石窟佛教藝術研究的熱潮。在這個敦煌研究的熱潮中,1944年,一個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的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誕生了。

    六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離開了繁華的都市,來到了西部邊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創業。他們住土房、喝咸水、點油燈,嚴寒酷暑,大漠風沙,孤獨寂寞,磨滅不了他們心中神聖的追求,為了保護敦煌石窟,為了研究和解讀敦煌石窟藝術,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獻著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經過幾代敦煌學者對敦煌石窟長期深入細致的調查、整理、考證、研究,敦煌石窟壁畫的尊像畫(指大徹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菩薩,虔誠修行、以求自我解脫的弟子、威武勇猛、守護佛法的天王、力士,輕歌曼舞的伎樂飛天等等佛教眾神),釋迦牟尼故事畫(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生前救度眾生的種種善行故事,今生誕生宮廷、犬馬聲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眾生的傳奇故事)、經變畫(指隋唐時期中國藝術家根據大乘佛教經典創作繪制的大幅壁畫)、佛教東傳故事畫(指宣揚佛教東傳、佛法威力、佛跡靈驗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畫(指佛教接納的中原漢地流行的傳統神話和神怪形像)、供養人畫像(指為祈福禳災而出資開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畫像)、圖案紋樣(指裝飾各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的圖案紋樣)等七類專題性如同天書般的內容逐漸得以認識、揭示和解讀。

    通過研究,學者們不僅解讀了作為敦煌石窟主體的佛教的題材內容、思想、教義及其演變發展,而且還揭示出壁畫表現的人間所沒有的佛教眾神和他們所居住的佛國世界,其素材無不取自於現實人間世界。揭開佛教教義的神秘面紗後,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名目繁多的佛國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們眼前的不隻是虛幻的佛國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像歷史,是一千年豐富多彩的古代社會生活,是一千年內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畫和彩塑藝術的發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譽為“佛教藝術寶庫”和“中世紀的百科全書”。今天,當歷史圖像資料已經成為鳳毛麟角的時候,通過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畫認識中國古代歷史和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讀敦煌”繫列叢書,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資深專家和攝影師共同完成的一套內容詳備、體例新穎、面向廣大讀者的通俗讀物。本繫列叢書具有三大優勢: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築、壁畫、彩塑以及出土文書的內容,體繫浩大、內涵豐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資深專家組成的作者隊伍,將他們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藝術、社會三大類多專題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向讀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奧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資深攝影師拍攝的兩千副精美照片,向讀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

    本叢書將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傑出藝術成就和東方古代文化的輝煌,向全世界講述歷史留在敦煌的繁華和一個個悠遠的故事。

    好,我們通過出版“解讀敦煌”繫列叢書,以紀念藏經洞發現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4周年。

    樊錦詩

    2010年6月20日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