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文化常識(一本了解中國文化的微型百科)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作者】 干春松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00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5740013
    作者:干春松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7年05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北大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干春松,南開大學教授張曉芒執筆主編。


    * 40餘名權威專家嘔心瀝血之作,編纂陣容強大,吸收學界研究成果,雅俗共賞。


    *知識性、趣味性、資料性、可讀性、權威性、收藏性……不是辭典,勝似辭典。


    *分門別類、條分縷析、使用方便、查閱快捷,堪稱案頭中國文化*工具書。


    *全方位解讀5000年文化精粹。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常識》全面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思想、藝術、文學、日常生活、傳說故事、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文風通俗易懂,知識全面,結合精美的插圖,既可以作為休閑讀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頭工具書。

    作者簡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紹興人,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現代化與文化選擇》等 。


     


    張曉芒,1955年生。1970年參加工作,199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做過工人、機關干部、出版社編輯,2000年從事教師工作。研究領域為邏輯學、邏輯史、邏輯與法學。出版著作有:《先秦辯學法則史論》、《點燃創造的太陽》、《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古代論辯藝術》、《創新思維訓練》、《邏輯思維訓練》、《惠施、公孫龍與三晉名家》、《普通邏輯教程》(合著)、《批判性思維》(合著)、《實用辯說叢書》、《實用打官司叢書》、《人類文明繫列》等。

    目錄
    一、中國 世界
    “中國”名稱的由來
    中國的別稱
    張騫出使西域到過哪些國家
    早的遣唐使
    馬可·波羅和“中國趣味”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
    開封城裡的猶太人
    方濟各·沙勿略——早來中國傳教的基督徒
    利瑪竇
    禮儀之爭
    清代宮中的外國人:湯若望和郎世寧

    二、人物 掌故

    一、中國 世界


    “中國”名稱的由來


    中國的別稱


    張騫出使西域到過哪些國家


    早的遣唐使


    馬可·波羅和“中國趣味”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


    開封城裡的猶太人


    方濟各·沙勿略——早來中國傳教的基督徒


    利瑪竇


    禮儀之爭


    清代宮中的外國人:湯若望和郎世寧


     


    二、人物 掌故


    姜太公釣魚


    驪山烽火換美人一笑


    臥薪嘗膽的勾踐


    成語概括人生——藺相如


    中國著名的說客——蘇秦


    紙上談兵的趙括


    著名的刺客——荊軻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青梅煮酒論英雄


    竹林七賢


    *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古代的華麗家族


     


    三、思想 智慧


    諸子百家


    三教九流


    老子


    老子的“正言若反”


    《周易》


    孔子的“無所苟而已”


    “歷物十意”與“辯者二十一事”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


    莊子的“辯無勝”


    《墨經》中的“邏輯學”


    荀子和稷下學宮


    荀子的“三惑”說


    法家


    韓非的“矛盾”


    寓言說理


    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


    白虎觀會議


    魏晉人物品評和玄談:貴族們的思想遊戲


    魏晉風度:名士和藥、酒


    玄學到底玄不玄


    “月印萬川”和“理一分殊”


    鵝湖之會


    王陽明格竹與龍場頓悟


    章太炎為什麼跟康有為過不去


    近代儒學的困境


    王國維談哲學的“可愛”、“可信”


     


    四、典章制度


    禮法合治與中國古代的秩序觀念


    中國古代官吏品階的演變


    戰國時期的官制


    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宋代的二府制


    明代的內閣制


    中國古代的爵位


    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


    中國古代的異地任職制度


    喪服的等級:五服


     


    五、文學 音樂


    《詩經》


    屈原和宋玉:楚辭


    楚辭和音樂


    建安七子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


    詩仙


    詩聖


    詩佛


    邊塞詩派


    唐宋八大家


    唐傳奇


    蘇軾與豪放詞派


    柳永和婉約派


    宋詞和音樂


    南戲


    曲四大家


    湯顯祖的“四夢”


    明代文學的前七子和後七子


    戲劇活化石:昆曲


    中國的國劇:京劇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清末譴責小說


    明代艷情小說


    新文化運動和魯迅的小說


     


    六、書法 繪畫


    文房四寶


    書聖王羲之


    敦煌壁畫和飛天


    “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的王維


    “顛張醉素”:張旭和懷素的草書


    “顏筋柳骨”:顏真卿和柳公權


    書法的“宋四家”


    董其昌和繪畫“南北宗”論


    謝赫和繪畫“六法”


    明代的吳門四家


    揚州八怪


    吳昌碩和西泠印社


    工筆畫


     


    七、圖書 博物


    簡牘:書的原型


    汗青與殺青


    馬王堆帛書


    郭店楚簡


    中國*史書籍的體例


    刻在石頭上的佛經


    十三經


    《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


    《大藏經》


    二十四史


    經·史·子·集


    乾嘉漢學


     


    八、宗*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


    後羿射日


    月亮上的神話


    龍、麒麟、鳳凰


    西王母(王母娘娘)


    玉皇大帝


    六道輪回


    大乘和小乘


    藏傳佛教中的活佛


    達賴和班禪


    玄奘西天取經


    禪宗譜繫源流


    四大菩薩


    四大金剛


     


    九、文物 考古


    二裡頭與夏朝


    三星堆之謎


    甲骨文和劉鶚、羅振玉


    金石學


    周口店和“北京人”



    陝西藍田人的發現


    北京定陵的考古發掘


    越王劍之謎


    兵馬俑的發現


     


    十、建築 園林


    中國古代園林


    中國園林與借景


    阿房宮


    瘦西湖


    消失的世界宮殿:圓明園


    頤和園


    中國愛情名園——瀋園


    蘇州園林


    北京四合院


    上海的弄堂


    安徽民居


    宗*建築


     


    十一、天文歷法


    中國古代對於宇宙的認識


    中國古代的觀像臺


    北宋歷法改革


    僧一行對子午線長度的測定


    郭守敬的《授時歷》


    我國早對於太陽黑子的記錄


    中國*史上的歷書


    二十四節氣


     


    十二、法律 刑罰


    古人對“法律”一詞的理解


    禮法互補


    《春秋》決獄


    誅心


    十惡不赦


    三堂會審


    株連九族


    古代的監獄


    古代的判案方式


    文字獄和思想犯


    我國早的刑法


    無訟


    刀筆吏


    紹興師爺


     


    十三、教育 學校


    夏、商、周時期的學校


    國子監


    貢生和監生


    宋代著名的書院


    私塾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書院的講會制度


    中國所現代大學的建立


     


    十四、美容 服飾


    中國古代使用的植物香料


    中國古代使用的動物香料


    中國古代的主要美容方法


    柳葉眉


    首飾的佩戴


    “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特色


     


    十五、工藝 物產


    工藝世家


    東陽木雕


    揚州漆器


    山西剪紙


    宜興紫砂壺


    蘇繡和湘繡


    壯錦


    扎染工藝


    明代家具


    官窯和私窯


    鈞瓷的特別之處


    聞名世界的唐三彩


    漆器


     


    十六、工商 賦稅


    商人名稱的由來


    士農工商


    古代法律對商業的限制


    行商和坐販


    初稅畝


    唐代的租庸調制


    一條鞭法


    古代的貨幣


    北京的老字號


    廣東十三行


    山西的票號


    洋行


    買辦


    官督商辦


    洋務運動


     


    十七、語言 文字


    語言與*史


    漢字是怎樣形成的


    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字形


    《說文解字》與許慎


    簡化字和繁體字


    近代中國的白話文運動


    漢字在日本的改造


    楹聯和對聯


     


    十八、中醫 中藥


    巫醫同源


    醫道之宗《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本草綱目》


    中藥麻醉


    人痘接種術——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驅


    經絡學說


    望聞問切


    針灸和推拿


     


    十九、帝王將相


    三皇五帝


    皇帝名稱的由來


    將相和


    霸王別姬和烏江自刎


    漢代的女人政治——呂後、竇太後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世民和魏征


    一代女皇武則天


    成功的詩人、失敗的皇帝:李煜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二十、飲食 男女


    古代食具的分類


    中國古代的酒器


    筷子的*史


    八大菜繫


    滿漢全席



    陸羽和《茶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儀禮》中的“六禮”


    中國古代的離婚:七出


    秦淮煙雨


    八大胡同和近代名人

    前言
    從起源的時間看,中華文明並不是久遠的。然與其他主要的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卻更具有連續性和包容性,這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分析其原因,除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之外,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更為重要的依據。
    從價值觀的層面,中華文明主張仁愛,既肯定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也將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視為人類所追求的境界;在政治理念上,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都特別重視民眾的利益。儒家堅持民為貴,道家主張以百姓心為心,雖然對秩序建構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終極價值卻都是將百姓視為政治的目標;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提倡誠信和互助、尊長愛幼,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事的哲學;在社會秩序的原理中,主張公道和正義,並以此來作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繫的準則。因為將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追求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因為將他人看作是“同胞”,所以,天下一家,平等友愛,並設計了平等大同的社會理想。這些價值雖因社會發展程度的限制,並不可能完全實現,但千百年來一直作為我們祖祖輩輩堅守的信念。這些價值也是建基於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比如傾向於從整體和局部的統一、客觀和主觀的結合等方式來看待事物,肯定現世的生活秩序,在信仰生活中充滿了美德和倫理的光輝。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文明有別於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的一些特點,為人類文明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起源的時間看,中華文明並不是久遠的。然與其他主要的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卻更具有連續性和包容性,這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分析其原因,除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之外,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更為重要的依據。


    從價值觀的層面,中華文明主張仁愛,既肯定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也將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視為人類所追求的境界;在政治理念上,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都特別重視民眾的利益。儒家堅持民為貴,道家主張以百姓心為心,雖然對秩序建構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終極價值卻都是將百姓視為政治的目標;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提倡誠信和互助、尊長愛幼,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處事的哲學;在社會秩序的原理中,主張公道和正義,並以此來作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繫的準則。因為將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追求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因為將他人看作是“同胞”,所以,天下一家,平等友愛,並設計了平等大同的社會理想。這些價值雖因社會發展程度的限制,並不可能完全實現,但千百年來一直作為我們祖祖輩輩堅守的信念。這些價值也是建基於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比如傾向於從整體和局部的統一、客觀和主觀的結合等方式來看待事物,肯定現世的生活秩序,在信仰生活中充滿了美德和倫理的光輝。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文明有別於西方文明、印度文明的一些特點,為人類文明的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一百多年來的現代化運動和中西文化交流,特別是軍事和經濟上一度失敗的影響,導致國人對於自身的文化傳統以及獨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意義產生了懷疑,在二十世紀出現了西化和徹底否定中國文化的傾向。而白話文的普及和現代的教育體制也導致人們不再集中心力閱讀儒家的經典和其他的傳世作品,客觀上造成了人們對於中國文化的隔膜。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人對於文化傳統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認知,因此,形成了全國範圍的國學熱。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閱讀傳統經典提升文化品位,並依此修身養性。但是,國學的熏染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掌握一些中華文化的基本知識,是做到這些的步。因此,我們編寫了這樣一部以“常識”為名的中國文化簡明讀本。


    本書從思想、制度、習俗、禮儀、文學、教育等方面介紹了對於了解中國文化所必須要知道的一些內容,並以比較輕松和活潑的文字加以介紹,具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特征。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已故的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在生前就十分關心,後來又得到了樓宇烈先生、方克立先生和沙蓮香教授的指導,保證了這部常識不會因為其通俗性而失去其準確性。本書由我和南開大學的張曉芒教授共同主編,因為術業有專攻,邀請了其他院校的許多教師共同撰寫,我想大家都是本著讓中華文化浸潤每一個讀者的內心世界的態度來做這項工作的,因此在撰寫過程中盡心盡力,以求滿足讀者的需要。


     


     


    干春松


    於北京海澱萬柳


    2016年9月


     

    在線試讀
    中國 世界

    “中國”名稱的由來

    據《辭源》:“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我國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華夏族人居於黃河流域,稱其四境各民族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黃河流域居中,故自稱“中國”,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國臺灣學者王爾敏在《“中國”名稱及其近代溯源》中,對於秦漢統一之前的文獻中關於“中國”的記載進行了考察,書中提到中國的地方有178處,意思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龍形玉佩其一,表示京師的意思有9處。
    其二,表示國境之內的意思有17處。
    其三,表示領土概念的意思有145處。
    其四,表示中等國家的意思有6處。
    其五,表示中央之國的意思有1處。
    王爾敏認為,鋻於先秦並無政治統一的事實,所以早的“中國”一詞實際顯示了當時中華族類全體的民族與文化統一的觀念。

    中國 世界


     


    “中國”名稱的由來


     


    據《辭源》:“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我國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華夏族人居於黃河流域,稱其四境各民族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黃河流域居中,故自稱“中國”,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國臺灣學者王爾敏在《“中國”名稱及其近代溯源》中,對於秦漢統一之前的文獻中關於“中國”的記載進行了考察,書中提到中國的地方有178處,意思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龍形玉佩其一,表示京師的意思有9處。


    其二,表示國境之內的意思有17處。


    其三,表示領土概念的意思有145處。


    其四,表示中等國家的意思有6處。


    其五,表示中央之國的意思有1處。


    王爾敏認為,鋻於先秦並無政治統一的事實,所以早的“中國”一詞實際顯示了當時中華族類全體的民族與文化統一的觀念。


    “中國”名稱的由來,與這“中”字有很大關繫。近代學者柳詒徵認為:“吾國之名為中國,始見於《禹貢》,後世遂沿用之。雖亦有專指京師,或專指畿甸者,要以全國之名為正義。且其以中為名,僅以地處中央,別於四裔也。文明之域,與無教化者殊風,此吾國國民所共含之觀念也。唐虞之時,所以定國名為中者,蓋其時哲王深察人類偏激之失,務以中道詔人御物。”(《中國文化史》)這種解釋雖有很多比附的地方,但從文化觀念上看,也很有啟發。《周易》裡有29處談到“中”:“正中”、“中正”、“中道”、“中不自亂”等。可見執“中”、“中”和、“中”正(不“中”則不“正”)等觀念,素為中國古代聖人所推崇。儒家經典《禮記·中庸》開宗明義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北宋理學家二程也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遺書》卷七)總之,不偏不倚叫作“中”,不改變常規叫作“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則,即定理。“中庸”,就是要求人們為人處世始終要保持不偏不倚,永遠執中協同。中國這個“中”字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5種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作“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作“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其實,這體現了古代漢民族對自己文化優越的感受,認為自己是“中央之國”,故有“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石介《中國論》,《徂徠石先生文集》卷十)。又由於“中”者正也,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隻有“允執闕中”(《尚書·大禹謨》),纔可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荀子·大略》),纔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禮記·中庸》)。


    但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分別有宋、遼、明等。清朝的正式國名為“大清國”。不過清初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而我國的一些與之交往的士大夫也以“中國”來自稱。“中國”之名先出現在外交文獻上,是1842年的《中英南京條約》,當時我國以戰敗國的身份簽約,懷著一種傳統心態,以“中央,中心,天下之中的國家”的字面含義著眼。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19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英文為“China”。從此,“中國”一名纔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共和國”的簡稱。現在,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共和國。


    (趙海燕干春松)


     


     


    中國的別稱


     


    “中國”是中華**共和國的簡稱。“中國”之名出現很早,初主要是指大地的中央。中國除了地理上的意義之外,還是文化發達的意義,這就是說,在古代,當我們談論夷夏的時候,所指的是文明發展程度的差異,我們以夏來指文明的發達,而以夷來指文明的落後,但隨著文明的發展,那些原先屬於夷的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即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所以也有人將中國稱為“文明國家”而不同於西方的“民族國家”。


    在*史上,中國還有許多別的稱呼。


    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之稱,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作鄒衍的人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時候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左傳疏》有:“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像征,所以就自稱為“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由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


    中華


    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偓詩曰:“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


    華夏


    商朝時,由於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


    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訓》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臺州、泲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區。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


    (趙海燕)


     


     


    張騫出使西域到過哪些國家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西漢傑出的外交家。


    西漢時期,我國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等地區,叫作西域。後來發展到蔥嶺以西,中亞一帶,甚至更遠的地方,都叫西域。西漢初年,西域一帶共有36國。


    張騫通西域路線圖


    <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率領隨行人員100多人出使大月氏,欲與大月氏結盟夾攻匈奴,他們越過蔥嶺,途中雖為匈奴扣留,時間長達10餘年,但始終沒有屈服,後伺機逃脫,西經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中亞西爾河流域)到達大月氏。此時,大月氏已臣服大夏,安居樂業,無意還擊匈奴。張騫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多,見事不成,隻好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所俘獲,直至匈奴發生內亂,纔乘機逃出,返回長安。張騫出使西域,前後歷時13年,雖未竟使命,然而了解到了西域的風土人情,有“鑿空”(開通道路)之功。


    <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烏孫,目的是勸烏孫回河西故地,與漢共同抵抗匈奴,並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繫。張騫此行帶領300多人,每人備馬兩匹,又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隨行的還有許多副使,沿途分派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國聯絡。此行雖然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遷的目的,前115年偕同烏孫使者數十人返抵長安。隨後其副使也偕同大宛、康居等國大臣,陸續來到長安。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都沒有達到直接目的,但卻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繫,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趙海燕)


     


     


    早的遣唐使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兩國就有著友好的密切往來,而對兩國的文化、經濟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就要首推“遣唐使”了。唐朝以前,日本就一直派遣使者來華,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制度,進行貿易交流。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了遣使入隋的舊制,繼續派遣使630年,日本次派出遣唐使,主要代表有大仁犬上三田和大仁藥師惠日。


    日本早期派遣使者到唐朝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派遣大量的留學生和僧人來學習大唐的經史律令和禮儀、佛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列國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在隋朝的時候,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根據地是任那,但新羅的興起,開始危及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希望通過加強和大唐的友好往來,擴大列國的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和影響。


    遣唐使來華之後,很善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並把中國的佛經以及藝術等傳入日本,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和日本政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630—894年的260餘年間,日本正式派遣的遣唐使共計有12批。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主神、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官、史生,以及各行工匠。隨行者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並隨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初期使團共200餘人,乘船2艘,以後增為4艘,人數增至500餘人。通過向中國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經濟、文化、制度,一方面促進了日本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改革;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加強了兩國的密切聯繫。


    (趙海燕)


     


     


    馬可·波羅和“中國趣味”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1266年,馬可·波羅的父親尼可羅和叔父馬菲奧隨出使伊兒朝使臣來到中國進行商業活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世祖忽必烈,受到熱情接待,後被充任訪問羅馬教皇的專使,於是返回八年(1271年)11月,年僅17歲的馬可·波羅隨父親和叔父前往中國復命,沿古絲綢之路東行,經過3年半的艱苦跋涉,於1275年朝上都,從此僑居中國17年之久。約從1277年起,馬可·波羅從北京出發到中國各地遊歷訪問。他曾到過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四川、雲南、江浙、福建等地區,還自稱任揚州總管3年。世祖忽必烈的器重和信任,馬可·波羅還多次奉命出使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等一些東南亞國家。1292年,馬可·波羅隨伊兒汗阿魯渾請婚使者護送蒙古公主伯嶽吾氏女闊闊真到波斯,然後從泉州由海道繼續西行,於1295年和父親、叔父回到故鄉。次年,在參加威尼斯對熱那亞的海戰中被俘,在獄中對同獄的比薩作家魯思梯切諾講述其遊歷東方諸國見聞,筆錄成《馬可·波羅行紀》,其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風俗情況基本屬實。1298年,馬可·波羅獲釋回家,後成為巨富,因向鄉鄰講述中國情俗時常以百萬之數形容,故被稱為“百萬先生”。


    馬可·波羅從中國給他的故鄉帶回了大量的中國特產,如絲綢、瓷器、漆器以及其他工藝品;而他的遊記則被陸續譯為各種文字,流傳到歐洲各國,繫統地向西方世界介紹和展現了中國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大大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引起了歐洲人對中國的強烈興趣。馬可·波羅的遊記不僅激起了哥倫布漫遊東方的決心,更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在十七八世紀的近代歐洲興起了一股“中國風”(Chinamode)。中國文化在歐洲的深入影響和廣泛傳播,以至於在當時的上層社會都以采用中國物品、模仿中國式樣、領略中國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精神為時尚,被稱為“中國趣味”(Gout Chinois)。


    歐洲社會流行的“中國趣味”之體現,其典型代表就是當時法國出現的“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洛可可”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文化的啟迪和影響,其藝術風格模仿中國式樣,尤其是在庭園設計、室內裝飾、絲織品、瓷器、漆器等方面,曲線講究趣味和非對稱法則,色澤柔和而艷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具有諧謔性和飄逸性等。中國的文學在歐洲產生了重大的雜劇《趙氏孤兒》是個傳入歐洲的中國戲劇,並被伏爾泰改編為《中國孤兒》。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為當時的歐洲人所推崇,作家菲費爾的代表作《寓言與故事集》宣揚的多半是儒家的孝悌倫常觀念,歌德也對儒家提倡孝道大加贊賞,他說道:“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制,使得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存下去。”(《歌德談話錄》,人*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113頁)此外,在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國風”也十分盛行。不僅在裝飾器具、園林建築、紡織品等方面,中國的皮影戲、寵物飼養、許多被稱為“中國”的社交場所甚至“中國浴室”也都普遍風行於18世紀的歐洲。17旦,法國宮廷采用中國節日的慶祝形式迎接了18世紀的個新年,“中國趣味”似乎已成為這個世紀歐洲的像征性情調。而且,這種情調不是簡單、膚淺地追求時尚,中華文化的光輝與精華已照耀並滲透到西方人的頭腦和生活中去了。


    從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到近代歐洲流行的“中國趣味”,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華文化西傳的高潮時期,這不僅是一段人類文明史上的佳話,更為今天人類文明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借鋻。


    (楊名)


     


     


    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


     


    鄭和,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1371年出生於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馬和,小字三寶。相傳鄭和的37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過。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做過一些了解。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的近侍。《明史·鄭和傳》中,稱鄭和“自幼有纔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為此,鄭和深受朱棣的信任。1403年朱棣登基,史稱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鄭和有勇有謀,屢立奇功,便賜姓“鄭”,改稱鄭和,並提升他為內宮太監。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


    從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起,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龐大船隊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前後共28年,歷經亞洲、非洲30餘個國家,涉足10萬餘裡,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史稱“七下西洋”。鋻於其船隊規模之大、時間之久,被後人稱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鄭和七下西洋中,每次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帶大量的財物,然後從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出發,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牙齊)、錫蘭(今斯裡蘭卡)、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其中前三次下西洋到達的國家有: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印度等國沿海地區。每到一個國家,鄭和都要以中國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進行訪問,向當地官府贈送中國的錦綺紗羅、瓷器、金銀等禮品。


    在鄭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的遠航中,他的船隊遠曾到達非洲的東海岸。航行途中經過的主要國家及地區有滿刺加(今馬六甲)、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阿魯、錫蘭、柯枝、古裡、甘把裡、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亨(今馬來西亞鄭和航海所用航船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漠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刺、淄山(馬爾代夫群島)、孫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僕刺喹、蘇祿、沙裡灣泥、竹步(今索馬裡)等。


    在前後28年的時間裡,鄭和所率領的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在亞洲、非洲沿海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往來,而且也極大地發展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楊名)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