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良渚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良渚文明繫列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陳明輝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民族文化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81919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8191906
    作者:陳明輝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7月 

        
        
    "

    編輯推薦

    本套叢書集學術、科普、宣傳於一體,彙集了幾代考古人對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讀,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纂小組的努力下,終於付梓,以饗讀者。請跟隨叢書的指引,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走近良渚,讀懂良渚,感知中華大地上曾經閃耀的文明之火;啟迪智慧,凝聚力量,喚起我們心底歷久彌堅的民族之魂。

     
    內容簡介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後,神奇的北緯三十度一帶,誕生了以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和良渚為代表的偉大文明,人類歷史從此邁入新的時代。


     


    內容簡介:


    旨在介紹良渚所在的時間段前後世界和中國範圍內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國家的發展狀況。國外方面,既包括廣為人知的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爾文明,重點對各個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遺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質文化遺存,並將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萬年以來的文化序列中來介紹,*終尋找各個文明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國內方面,集中論述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亞文明圈的形成歷程,重點探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時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嶺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找尋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作者簡介

    陳明輝,男,1988年生, 2010年和2013年分別畢業於武漢大學和復旦大學,獲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新石器時代考古。曾參與青龍泉、長沙窯、馬嶺、全崗、石柱地、寶墩、上寶蓋、廣富林等遺址的發掘,2013年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一直在良渚古城遺址從事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研究興趣為史前考古、城市考古、文明對比、玉器研究、陶器研究等,已發表論文、簡報等三十餘篇。

    目錄
    目錄
    導言
    篇 西亞文明圈
    章 蘇美爾文明
    一 伊甸園的世界
    二 文化大一統
    (一)哈拉夫時代
    (二)歐貝德時代
    (三)烏魯克時代
    三 蘇美爾文明
    (一)烏魯克晚期到捷姆迭特那斯爾
    (二)早王朝時期
    四 簡明王朝史
    (一)大洪水之前的史前時期

    目錄


    導言  


    篇  西亞文明圈


    章  蘇美爾文明


    一  伊甸園的世界


    二  文化大一統


    (一)哈拉夫時代


    (二)歐貝德時代


    (三)烏魯克時代


    三  蘇美爾文明


    (一)烏魯克晚期到捷姆迭特那斯爾


    (二)早王朝時期


    四  簡明王朝史


    (一)大洪水之前的史前時期


    (二)洪水之後的早王朝時期


    (三)阿卡德時代


     


    第二章  古埃及文明


    一  尼羅河的贈禮


    二  從文化到文明


    (一)巴達裡時期


    (二)涅伽達時期


    三  上下埃及之王


    (一)零王朝時期


    (二)早王朝時期


    知識鏈接:王朝與王表


    年代與王名一覽表


    四  金字塔時代


    知識鏈接:梅籐自傳(古王國時期)


     


    第三章  哈拉帕文明


    一  印度河的輝煌


    二  走向文明


    (二)走向文前3300—前1900 年


    三  繁榮的城市


    (一)摩亨佐達羅城址


    (二)哈拉帕城址


    (三)朵拉維拉城址


    知識鏈接:發現哈拉帕文明


    四  文明特征


     


    第二篇 中華文明的形成


    章  中華文明的形成


    一 裴李崗和後岡時代:不平等的起源


    二 廟底溝時代:黃帝時代


    三 良渚時代:國家的出現


    四 龍山時代:萬邦林立


     


    第二章  東南半月形地帶的興起


    一  良渚:東亞早的國家社會


    (一)馬家浜時期


    (二)崧澤時期


    (三)良渚時期


    二  東方的崛起與擴張


    三  江漢地區的興盛


     


    第三章  大中原:從仰韶晚期到廟底溝二期


    一  仰韶晚期文化格局的劇變


    二  城址與貴族墓地


    (一)西坡遺址


    (二)西山城址


    三  廟底溝二期的復興


     


    第四章  西北半月形地帶的形成


    一  壇廟塚:紅山文明


    二  甘青地區


     


    結  語 

    前言

    【總序】良渚與中華五千年文明


    ○劉  斌


    時間與空間真是奇妙的組合,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浩瀚的宇宙,那些一閃一閃的星星,仿佛恆久不變地鑲嵌在天幕中。然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光年是距離單位,宇宙深處星星點點射向我們的光線,來自遙遠的過去。原來,時空的穿越,不過是俯仰之間。


    考古,同樣是這種俯仰之間的學問,由我們親手開啟的時光之門,將我們帶回人類歷史中每一個不同的瞬間。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個特殊的時間點。


    放眼世界,5000 年前是個文明誕生的大時代。世界上的幾大流域,不約而同地孕育出早期文明,比如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那麼,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在哪裡?這個問題困擾學界甚久。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文明標準,城市、文字、青銅器……我們逐一比對,中國的古代文明似乎到出現了甲骨文的商代為止,便再難往前追溯了。


    考古學上,我們把文字之前的歷史稱為“史前”。在中國的史前時代,
    距今1萬年以來,在遼闊版圖的不同中,就開始演繹出各具特色
    的文化序列。考古學上形像地稱之為“滿天星鬥”。然而,中國的史前時代長久以來被低估了。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夏商為文明探源的出發點,
    以黃河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無形中降低了周圍地區那些高規格遺跡
    遺物的歷史地位,比如遼西的紅山文化、江漢地區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
    域的良渚文化、晉南的陶寺文化、陝北的石峁遺址……隨著探源腳步的邁
    進,我們纔漸漸發現,“滿天星鬥”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閃現出文明的
    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個特殊的個案。


    大約在 5300 年前的長江下遊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個尚玉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盡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廣受尊崇,但在此時卻達到空
    前的繁榮。與以往人們喜愛的裝飾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可不僅僅是美
    觀的需要。這些玉器以玉琮為代表,並與鉞、璜、璧、冠狀飾、三叉形
    器、牌飾、錐形器、管等組成了玉禮器繫統,或像征身份,或像征權力,
    或像征財富。那些至高無上的人被埋葬在土築的高臺上,配享的玉器種類一應俱全,顯示出死者生前無限的尊貴。禮玉上常見刻繪有“神徽”形像,
    用以表達良渚人的統一信仰。這些玉器的擁有者是良渚的統治階級,他們相信自己是神的化身,行使著神的旨意,隨葬的玉器種類和數量顯示出他
    們不同的等級和職責範圍。我們在杭州餘杭的反山、瑤山,常州武進的寺墩,江陰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遺址中,都發現了極高等級的墓群。
    這就似乎將良渚文化的分布範圍分割成不同的統治中心,呈現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歷史偏偏給了餘杭一個機會,在反山遺址的周圍,越來越多的良渚文化遺址被發現,這種集中分布的遺址群落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使得考古工作得以在這片土地上穩步開展。到今天再來回望,這為良渚文
    明的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否則,誰會想到零星發現的遺址點,竟然是
    良渚古城這一王國之都的不同組成部分。


    今天,在我們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個有 8 個故宮那麼大的良渚古城
    (6.3 平方公裡)。它有皇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有宮殿與王陵,有城
    牆與護城河,有城內的水路交通體繫,有城外的水利繫統,作為國都,其
    規格已綽綽有餘。除了文字和青銅器,良渚文化在各個方面均已達到國家
    文明的要求。其實,隻要打開思路,我們會發現,通行的文明標準不應成
    為判斷一個文化是否進入文明社會的生硬公式。青銅器在文明社會中承載
    的禮制規範的意義,在良渚文化中是體現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記錄語言、傳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雖然尚未發現文字繫統,但那些鐫
    刻在玉禮器上的標識,也極大程度地統一著人們的思想,而大型建築工事
    所反映出的良渚社會超強的組織管理能力,也透露出當時一定存在著某種與文字相當的信息傳遞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發現,使良渚文明的確立一錘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經走過了
    80 多個年頭。從 1936 年施昕更先生第
    一次發現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質工具開始,到今天我們將其定義成中國古代
    個進入早期國家的區域文明
    ;從 1959 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
    的命名,學界逐漸開始了解這一文化的種種個性特點,到今天我們對良渚
    文明進行多領域、全方位的考古學研究與闡釋,良渚的國家形態愈發豐滿起來。這一繫列叢書,主要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於良渚考古的
    中青年學者,圍繞近年來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
    研究,集體編纂而成,內含極其龐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有公眾希望了
    解的良渚古城遺址的方方面面、良渚考古的歷程、良渚時期古環境與動植
    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等級墓地的反山王陵、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良
    渚高等級玉器、供應日常所需林林總總的良渚陶器……還有專門將良渚置
    於世界文明古國之林的中外文明比對,以及從媒體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
    橫生的繫列報道彙編。相信這套叢書會激起讀者對良渚文明的興趣,從而
    啟發更多的人探索我們的歷史。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問 :良渚文明和中華文明是什麼樣的關繫?因為在 近現代歷史的觀念裡,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不知道有一個“良渚”。其實,這不難理解。我們觀念裡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漢唐傳續至今的,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的國家文明,是大一統的中華文明。考古學界啟
    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為的就是了解初的文明是怎樣的形態。因此,
    我們不該對初的文明社會有過多的預設。在距今 5000 年的節點上,我們發現了良渚文明是一種區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的區域,遼西可能
    存在紅山文明,長江中遊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隻是因為考古發現的局
    限,我們還不能確定這些文明形態是否真實。良渚文明在距今 4300 年後
    漸漸沒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卻隨著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傳承,影響力遍
    及九州。由此可見,區域性的文明實際上有全局性的影響力。


    人類的遷徙、交往,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從未間斷。不同規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動,造成了文化與文化間的踫撞、交流與融合。區域性的文明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前來看,良渚文明是我們所能確證
    的中國早文明,在這之後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裡頭的相繼繁
    榮,使得區域文明的重心不斷地發生變化。在這個持續的過程中,禮制規
    範、等級社會模式、城市架構等文明因素不斷地傳承、交彙,直至夏商。其實,夏商兩支文化也是不同地區各自演進發展所至,夏商的更替,其實
    也是兩個區域性文明的輪流坐莊,隻是此時的區域遍及更大的範圍,此時
    的文明正在逐鹿中原。真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要從秦朝算起。這樣
    看來,從良渚到商周,正是中華文明從區域性文明向大一統逐步彙聚的一
    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萬萬不可將之割裂。


                                                         
    2019年5月於良渚


     



    在線試讀
    章蘇美爾文明
    西亞地區位於整個舊大陸西方文化和文明圈的中心位置。從中石器時代到前陶新石器時代,西亞早開始了新石器化的進程,開始種植大麥、小麥等重要農作物,綿羊、山羊等家畜都在這裡得到馴化,距今9000 年前後還制作出了小件銅器、泥磚、刻符、印章等,建造了城牆,形成一個被稱為新月沃地的文化帶,是整個舊大陸西端的文化高地。從距今八九千年的哈拉夫時代前後開始,居住於兩河上遊山前地帶的農人和牧人逐漸遷往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區,促進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南部的開發,這些居民或向四周開拓新的生存空間,許多文化要素也是在這個時期逐步向尼羅河流域、安納托利亞、愛琴海沿岸、印度河流域和中亞等地區擴散,如大麥、小麥、山羊、綿羊、泥磚建築、制銅技術等a。距今8500 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早的居民,他們創造了歐貝德文化,這支考古學文化在距今6000 年左右演變為烏魯克文化,終形成了蘇美爾文明(距今5350—2000 年)。
    一 伊甸園的世界
    歐洲學者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熱衷有著宗教和文化上的淵源。
    《舊約》是猶太教的聖經,由希伯來人撰前2 世紀之前,其中記載了大量新亞前935—前612 年)和新巴比倫時前626—前539 年)的歷史事件,顯示了《舊約》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密切關繫。實際上,《舊約》中借用了不少蘇美爾文學的素材,如肋骨造人、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大洪水的傳說等,這些可能都受到蘇美爾神話和《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一些影響,在蘇美爾楔形文字中,就有伊甸和亞當兩個詞,分別意為“未耕耘的土地”和“平原上的定居點”。而《舊約·創世記》記載,伊甸園位於東方,從伊甸園中流出四條河流,分別是希底結河、伯拉河、基訓河、比遜河,其中希底結河和伯拉河即分別是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希伯來語名稱。
    兩河流域指的是底格裡斯河(2032 千米)和幼發拉底河(2720千米)流經的區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區”),大部分位於伊拉克,少部分位於敘利亞和土耳其,東北為扎格羅斯山,北部為陶魯斯山和黎巴嫩山區,西南為敘利亞和阿拉伯沙漠高原,是一處被高大山脈和沙漠高原包圍、東南面向波斯灣的獨立的地理區,南北約1000 千米,東西50~300 千米,總面積約17 萬平方千米。


    蘇美爾文明


    西亞地區位於整個舊大陸西方文化和文明圈的中心位置。從中石器時代到前陶新石器時代,西亞早開始了新石器化的進程,開始種植大麥、小麥等重要農作物,綿羊、山羊等家畜都在這裡得到馴化,距今9000 年前後還制作出了小件銅器、泥磚、刻符、印章等,建造了城牆,形成一個被稱為新月沃地的文化帶,是整個舊大陸西端的文化高地。從距今八九千年的哈拉夫時代前後開始,居住於兩河上遊山前地帶的農人和牧人逐漸遷往靠近河流的平原地區,促進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南部的開發,這些居民或向四周開拓新的生存空間,許多文化要素也是在這個時期逐步向尼羅河流域、安納托利亞、愛琴海沿岸、印度河流域和中亞等地區擴散,如大麥、小麥、山羊、綿羊、泥磚建築、制銅技術等a。距今8500 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早的居民,他們創造了歐貝德文化,這支考古學文化在距今6000 年左右演變為烏魯克文化,終形成了蘇美爾文明(距今5350—2000 年)。


    一 伊甸園的世界


    歐洲學者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熱衷有著宗教和文化上的淵源。


    《舊約》是猶太教的聖經,由希伯來人撰前2 世紀之前,其中記載了大量新亞前935—前612 年)和新巴比倫時前626—前539 年)的歷史事件,顯示了《舊約》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密切關繫。實際上,《舊約》中借用了不少蘇美爾文學的素材,如肋骨造人、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大洪水的傳說等,這些可能都受到蘇美爾神話和《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一些影響,在蘇美爾楔形文字中,就有伊甸和亞當兩個詞,分別意為“未耕耘的土地”和“平原上的定居點”。而《舊約·創世記》記載,伊甸園位於東方,從伊甸園中流出四條河流,分別是希底結河、伯拉河、基訓河、比遜河,其中希底結河和伯拉河即分別是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希伯來語名稱。


    兩河流域指的是底格裡斯河(2032 千米)和幼發拉底河(2720千米)流經的區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區”),大部分位於伊拉克,少部分位於敘利亞和土耳其,東北為扎格羅斯山,北部為陶魯斯山和黎巴嫩山區,西南為敘利亞和阿拉伯沙漠高原,是一處被高大山脈和沙漠高原包圍、東南面向波斯灣的獨立的地理區,南北約1000 千米,東西50~300 千米,總面積約17 萬平方千米。


    美索不達米亞可以以希特和薩馬拉為界,分為北部高原區和南部平原區,北部高原區也稱為亞述地區,南部平原區也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以尼普爾為界,分為南部操蘇美爾語的蘇美爾地區和北部操塞姆語(或譯為閃米特語)的阿卡德地區。尼普爾是蘇美爾地區北部的城邦,再往北的基什就已屬於阿卡德地區,盡管語言有一定差異,但從歐貝德時代一直到烏爾第三帝國時期,蘇美爾地區和阿卡德地區的文化面貌就高度一致,社會發展水平相當,文化、經濟、政治交流密切,因此,我們這裡用蘇美爾地區一詞來指代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包括阿卡德地區和蘇美爾地區。


    蘇美爾地區是在兩河衝積及海平面上升的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的,海撥為3~30 米,北至巴格達一帶。距今8500—4000 年期間,現今兩河彙入波斯灣的河口還沒成陸,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各有各的入海口,烏爾、埃利都、拉伽什等遺址距海並不遠。這時蘇美爾地區南北約350 千米、東西50~200 千米,面積約4.5 萬平方千米。


    這一區域面積廣闊、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非常有利於灌溉農業和城市的發展。兩河的衝積土層很厚,是土坯磚很好的原料,為大型建築和城市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泥土,同時還有大量純天然的瀝青資源,但缺乏銅金銀錫等金屬礦藏和石材、木材等重要的自然資源。兩河支流眾多,蜿蜒曲折,泥沙沉積容易形成地上河,經常發生河道改道,從而導致城市的衰落。每年春季,大約4 月到6 月之間,上遊的鼕雪融化之時,很容易發生洪水,淹沒恰好處於收獲季節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


    蘇美爾地區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干旱半干旱氣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僅115~135 毫米,全年有8 個月無降雨,夏季漫長無雨,平均溫度高達48℃,蒸發量大,對作物的播種造成很大的影響,必須仰仗於人工灌溉,但頻繁的灌溉也導致該地區常常受到土壤鹽堿化的影響。


    這一地區區位優勢明顯,但缺陷同樣突出,洪水、河道改道、干旱、土壤鹽堿化等因素有時候會成為城市和復雜社會的致命威脅。


    二 文化大一統


    蘇美爾文明是同時期輝煌的文明之一,不過對它的認識卻晚至19 世紀70 年代後期纔開始成形。西方古典時期著作和《聖經》中記載了許多古巴比倫和亞述帝國的歷史,因此,與古埃及文明一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很早就引起歐洲人的關注,並有不少人前往探險、考察,這種考察活動在17 世紀達到高峰,許多歐洲人“挖掘”了巴比倫—亞述文明時期的遺址,並在解讀古波斯楔形文字和阿卡德楔形文字中取得很多突破,不過,此時,人們對蘇美爾文明還一無所知。1877 年德·薩爾澤克被法國政府任命為巴士拉副領事後,隨即開始了對泰羅遺址(屬拉伽什城邦)的發掘工作。次發掘是從1877 年3 月到6 月,他在1878 年2 月至6 月進行了第二次發掘,1880 至1891 年又進行了持續十餘年的發掘工作,出土了一大批距今4600—4000 年的遺物,如埃安納吐姆鷲碑、古地亞坐像和以古地亞圓柱銘文為代表的豐富的泥板文獻。這次發掘揭示出一處有著兩段輝煌歷史的拉伽什城邦,尤其重要的是首次向世人展現了蘇美爾文明的存在,是蘇美爾考古的開端。從1877 年至今,來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在這裡進行了大量發掘和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從距今9000
    年時期以來的完整的文化序列。


    西亞早的陶器出現於距今9000 年前後,如果按照中國考古學的慣例,以陶器組合作為辨析考古學文化的重要標準的話,這一時期大致可以作為西亞地區考古學文化起源的時間,與東亞的裴李崗時代的起始時間相近似。


    次世界大戰後,考古學家陸續發掘了烏爾、埃利都、歐貝德、烏魯克等遺址,首次了解到早王朝之前的文化遺存,經過討論和研究,在1931 年的第十八屆東方學會議上形成了歐貝德時期—烏魯克時期—捷姆迭特那斯爾時期的三階段劃分的共識。


    根據楊建華等人對兩河流域的文化和社會發展進程的研究a,可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距今9000—4000
    年的歷史劃分為哈拉夫時代(距今9000—7500 年)、歐貝德時代(距今7500—6000 年,以歐貝德晚期為代表)、烏魯克時代(距今6000—5350 年,包括烏魯克早中期)、早王朝時代(距今5350—4350 年,包括烏魯克晚期至早王朝時期)、阿卡德—烏爾第三帝國時代(距今4350—4000 年)、伊辛和拉爾薩時代(距今4000—3800 年)。


    在哈拉夫時代之前的前陶新石器時代(距今11500—9000 年)和納吐夫時代(距今13500—11500 年)晚期,美索不達米亞西北部和北部地區就已有人類活動,形成了許多重要的遺址。


    (一)哈拉夫時代


    哈拉夫時代,文化的高地在北部亞述地區。以薩馬拉文化和哈拉夫文化為代表,可以距今8500 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


    階段可稱為薩馬拉時期,僅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有兩支考古學文化,分別為偏北的哈蘇納文化和偏南的薩馬拉文化,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和互動,其中薩馬拉文化在其晚期階段占據了哈蘇納文化的分布範圍。這一時期,彩陶伴隨著陶器的出現而出現,同時有少量珠子、刀一類的小型銅制品出土,少量印章的發現說明了貿易已經初步產生。從聚落和墓葬材料可知二者均為社會分化不明顯的平等社會。


    第二階段可稱為哈拉夫時期,在這個階段,哈拉夫文化興起並向外擴張至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完成了北部的文化整合。同時薩馬拉文化在哈拉夫文化影響下向南遷徙,在蘇美爾地區形成歐貝德早期遺存a。哈拉夫文化的彩陶制技術非常發達,出現了制作精美的人形、動物形的陶容器,多出自墓葬、祭祀坑中,無疑是一種儀式性用具;同時還出土了各類質地的印章、護身符;另外還有少量銅珠、銅印章等小型銅器。哈拉夫文化中,聚落之間差異不大,一般數萬平方米,但出現了為多個村落服務的神廟或祭室,同時發現有隨葬較多石制或銅制的管珠及石質印章、護身符的較大型墓葬,出現了一定的社會分化和貧富差異,哈拉夫文化是西亞早進入分化社會的考古學文化。


    (二)歐貝德時代


    歐貝德文化以歐貝德遺址命名,是一支延續時間長達2500 年、分布於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文化繫統。其可以分為早晚兩大階段,共四期。早階段分為期和第二期,距今約8500—7500 年,與哈拉夫文化同時期,其中期埃利都遺址,即該遺址的18—13層;第二期往北擴張至基什附近的阿米亞遺址,此期遺址數量開始增加,整個蘇美爾地區均有分布,並對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在布拉克遺址就發現了少量歐貝德二期的遺存。歐貝德晚期包括第三期和第四期(分別以埃利都11—8 層和7—6 層為代表),又稱為典型歐貝德文化,距今約7500—6000 年。


    歐貝德時代以歐貝德晚期為代表,在這一階段,歐貝德文化進入鼎盛時期,這一文化以蘇美爾地區為核心,在距今7500—7000 年間取代了兩河流域北部的哈拉夫文化,次使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成為一個統一的文化區,影響所及還達到敘利亞西部及土耳其南部,以及伊朗西南部及西部,甚至在敘利亞的地中海邊和沙特阿拉伯西南波斯灣沿岸也發現了屬於歐貝德文化的遺址a,形成了一支面貌比較一致且幅員廣闊的文化繫統。歐貝德文化繫統的擴張與歐貝德人獲取相關原材料有著密切的關繫,如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銅礦、石材、木材等,而波斯灣沿岸的多達50 處季節性遺址則可能是歐貝德漁民臨時性捕魚形成的b。


    歐貝德二期末段開始出現陶鐮並廣泛普及,一方面是由於本地石材缺乏,另一方面是由於相對於燧石鐮刀而言,這種陶鐮的特點是可以大批量生產,適應了快速發展的灌溉農業的需要。農業、家畜飼養在食物來源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漸取代漁獵采集成為主要的生計類型,但漁獵仍占一定比重,如祭祀物品即以魚為主,部分遺址中狩獵仍占主要地位a。歐貝德人很早就需要用農產品來交換金屬、木材、石材等本地所匱乏的自然資源,在大量遺址中都能發現刻符籌碼一類的記錄手段和印章等與經濟和貿易有關的遺物。彩陶仍在繼續使用,但已經開始逐步衰落,在距今6000 年前被烏魯克文化的輪制素面陶所取代,從而出現了專門用於祭祀的陶器,如龜形壺、熏爐等。遺址中還發現少量銅器,器類簡單,如銅針等;發現銅器的遺址點少,可見其使用並不普遍,還沒有成為主要的手工業門類。在蘇美爾地區,農業、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而神廟在文化和文明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蘇美爾地區,神廟往往處於遺址和城市的核心區,既是宗教中心,同時也是經濟中心。歐貝德晚期形成了以神廟為中心的具備城市雛形的中心聚落(如埃利都、烏爾)和無神廟的一般聚落(如歐貝德),遺址面積者10 萬至15 萬平方米,但絕大部分都是面積5萬至10 萬平方米或更小的遺址。埃利都揭示出完整的歐貝德文化神廟發展序列,在歐貝德早期就出現面積數平方米(第16 層神廟)至歐貝德晚期(三、四期)的陶器組合(引自楊建華《兩河流域:從農業村落走向城邦國家》)


    數十平方米(第15 和14 層神廟)的小型神廟建築,歐貝德晚期的神廟在早期神廟的基礎上加高重建(第11、9、8、7 層神廟),到歐貝德晚期(第6 層神廟)面積擴大到276 平方米,結構也從開始的簡單的長方形單間變成三分式多間布局。埃利都遺址歐貝德三期的神廟中新出現一種龜形壺,裡面發現大量魚骨,應該是專門盛放祭祀用品的禮器,同出於神廟的還有陶質的狗和蛇等動物。歐貝德晚期可能已經出現了不從事生產的祭司階層,他們居住於神廟中,壟斷了祭祀權,以神的名義獲取剩餘產品,成為社會的上層,這種神廟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後來蘇美爾文明形成的基礎。埃利都神廟區以南發現包含800~1000 座墓的大型墓地,年代屬歐貝德四期,隨葬品都比較少,一般1~7 件,多也就12 件,隨葬品僅陶器和少量黑曜石珠、貝珠一類的裝飾品,還沒有發現隨葬品較豐富的大墓和專用的大墓墓區。


    (三)烏魯克時代


    烏魯克文化是繼承歐貝德文化發展而來的,根據烏魯克等遺址的資料,可將其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烏魯克12—10 層為代表,距今6000—5800 年,中期以烏魯克9—6 層為代表,距今5800—5350 年,晚期以烏魯克5—4 層為代表,距今5350—5100 年a。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和北部的陶器組合和風格差異相比歐貝德晚期加大,亞述地區的烏魯克時期遺存是受到烏魯克文化影響的但又具有自身特點的區域文化,可稱為高拉文化,蘇美爾地區纔是典型的烏魯克文化分布區。


    烏魯克時代是兩河流域城市化、復雜化、文明化的關鍵時期。烏魯克早中期農業發展水平可能總體接近歐貝德晚期,仍以陶鐮為主要的收割工具。快輪技術的發明和普及使陶器生產專業化,輪制素面陶成為主流,但是彩陶罕見,盡管生產效率提高了,但陶器的質量卻下降了。金屬制造業進一步發展,但仍落後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器型簡單,主要為鑿、錐、針、扣等小型工具、裝飾品,手工業的發展使各種類型的專業人員數量大增。烏魯克時代蘇美爾地區的主要貿易對像是北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及敘利亞、安納托利亞高原,以獲得銅、銀、鉛、木材和石材,以及東部的伊朗、阿富汗、高加索地區,以獲得青金石、玉髓。


    烏魯克早中期遺址的面積增長到20 萬平方米,是烏魯克時代面積的遺址。根據亞當斯、懷特a等人的研究可知,在烏魯克早期,烏魯克遺址是的中心,周邊2000 平方千米範圍內分布有36 處遺址。在烏魯克中期,美索不達米亞出現5 個中心聚落,其中蘇美爾地區有烏魯克、尼普爾,亞述地區有布拉克、尼尼微,伊朗西南部蘇薩平原有蘇薩遺址,其中烏魯克面積,並存在若干次級中心及大量村落。


    從以上資料中,我們知道烏魯克早中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可能比歐貝德晚期有所進步,但總體上仍處於階層社會的發展階段。烏魯克晚期出現了原始楔形文字、滾筒印章、超過100 萬平方米的城市等文明要素,蘇美爾地區此時纔正式邁入文明和早期國家階段。因此,如果從社會發展階段來看,蘇美爾地區在距今6000—4900 期間年的歷史好劃分為以烏魯克早中期為代表的階層社會發展階段,以及以烏魯克晚期(距今6000—5350 年)、捷姆迭特那斯爾為代表的早期文明發展階段(距今5350—4900 年,又有學者稱之為原始文字時期)。


    所以,本書所指的烏魯克時代隻包括以烏魯克早中期為代表的時間段。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