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饑不擇食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148-216
    【優惠價】
    93-135
    【作者】 薛冰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理論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336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5333694
    作者:薛冰著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

    編輯推薦
    與喫飯有關,與美食無關的書 
    內容簡介
    《饑不擇食》是一本與喫飯有關的書。

    《饑不擇食》是一本與美食無關的書。

    《饑不擇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忍饑挨餓的歲月,不到三十年;三十歲以後,更是不曾有過挨餓的機會。然而,與某些人津津於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對於近三十年喫過的美食,並無特別的印像,而對於曾經的饑餓記憶,卻刻骨銘心。

    《饑不擇食》與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餘年間,有關喫飯的若干實錄與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委實是一些無足輕重的片斷;時過境遷,某些細節甚至已經開始模糊,然而情緒的記憶,面對食物的人生體驗,卻越發清晰。
    作者簡介
    薛冰,浙江紹興人,歷任《雨花》雜志編輯、《東方文化周刊》副總編輯、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南京市地方志學會副會長。著有長篇小說《城》《盛世華年》,書話隨筆集《舊書筆譚》《版本雜談》《舊家燕子》《家住六朝煙水間》《片紙閑墨》《書生行止》及專著《南京城市史》等四十餘種。
    目錄
    您喫了嗎?(代序)
    養小錄
    金剛臍與蜜三刀 \\ 003
    南京豆 \\ 006
    柏果樹 \\ 010
    雞頭果 \\ 014
    陵園瓜 \\ 018
    油炸干兒 \\ 023
    見血封喉 \\ 027

    夢粱錄

    麻團 \\ 035
    科學飯 \\ 040您喫了嗎?(代序)

    養小錄

    金剛臍與蜜三刀 \\ 003

    南京豆 \\ 006

    柏果樹 \\ 010

    雞頭果 \\ 014

    陵園瓜 \\ 018

    油炸干兒 \\ 023

    見血封喉 \\ 027



    夢粱錄



    麻團 \\ 035

    科學飯 \\ 040

    豬頭糕 \\ 047

    一牙月白 \\ 051

    三棵青菜 \\ 055

    茶之惑 \\ 061

    夜襲二九 \\ 065



    醒園錄

    『件大事』 \\ 071



    芫荽 \\ 075

    公家飯 \\ 079

    一年到頭喫餃子 \\ 083

    大肚能容 \\ 089

    黑喫『四寸膘』 \\ 094

    『喫豆腐』 \\ 098





    中饋錄



    魚情蟹事 \\ 107

    鵝頸牛蹄 \\ 112

    茶食 \\ 117

    鹽水鴨·咸板鴨 \\ 124

    鴨之餘 \\ 129

    望雞蛋 \\ 135

    大蘿卜 \\ 142



    清嘉錄





    年聲·年色 \\ 151

    春來野蔬發滿城 \\ 160

    『三新』與『五毒』 \\ 168

    綠羅襖纏香羅帶 \\ 177

    『要喫冰棒馬頭牌』 \\ 181

    三秋滋味 \\ 187

    鼕至大似年 \\ 196




    前言
    您喫了嗎?
    這是一本與喫飯有關的書。
    這是一本與美食無關的書。
    若干年來“文化”熱,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文化,行。讓人糾結的是“食文化”,別的行當不精通,還可以用“隔行如隔山”寬慰自己,論喫飯誰不是本色當行呢?然而喫飯與“會喫飯”絕非一個概念。跟老婆孩子家常便飯,還不覺顯;倘若到飯店裡,一桌人排排坐,就看出差別來了。美食家滔滔不絕介紹每一道菜的名稱來歷;品嘗要點,兼及掌故淵源;烹飪技法,直至食材優劣;產地選擇……如我之輩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完全插不上嘴,誠如俗話所形容:“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天天喫飯,一頓不落,我居然成了喫飯的“外行”!
    私下裡也曾打聽過,美食家多半下不得廚。術業有專攻,專攻廚藝的那叫廚師,專攻品嘗的纔是美食家。譬如爬格子做文章,寫小說散文、學術論著,是自己露手藝;寫書話,便是品評別人的手藝。哪怕浮光掠影,哪怕淺嘗輒止,隻要能擇出一二三四五點,貌似頭頭是道,即可以躋身書話家行列,揚名立萬排座次。您喫了嗎?

    這是一本與喫飯有關的書。

    這是一本與美食無關的書。

    若干年來“文化”熱,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三百六十行,行行皆文化,行。讓人糾結的是“食文化”,別的行當不精通,還可以用“隔行如隔山”寬慰自己,論喫飯誰不是本色當行呢?然而喫飯與“會喫飯”絕非一個概念。跟老婆孩子家常便飯,還不覺顯;倘若到飯店裡,一桌人排排坐,就看出差別來了。美食家滔滔不絕介紹每一道菜的名稱來歷;品嘗要點,兼及掌故淵源;烹飪技法,直至食材優劣;產地選擇……如我之輩隻有洗耳恭聽的份兒,完全插不上嘴,誠如俗話所形容:“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天天喫飯,一頓不落,我居然成了喫飯的“外行”!

    私下裡也曾打聽過,美食家多半下不得廚。術業有專攻,專攻廚藝的那叫廚師,專攻品嘗的纔是美食家。譬如爬格子做文章,寫小說散文、學術論著,是自己露手藝;寫書話,便是品評別人的手藝。哪怕浮光掠影,哪怕淺嘗輒止,隻要能擇出一二三四五點,貌似頭頭是道,即可以躋身書話家行列,揚名立萬排座次。

    以此類推,美食家應亦不難當。我生性好翻雜書,愛交朋友,九流三教,無所不窺,“食文化”的故典新知,也常常寫進文章裡,描畫得活靈活現。遺憾的是,理論是理論,實踐歸實踐,一上了飯桌,這一切就都被丟到爪哇國去了。

    於我而言,喫飯就是喫飯。決定我對食物看法的,不是舌尖,而是胃。所以我注定做不成美食家。

    哲學家說,存在決定意識。曾經的饑餓記憶,決定著我今天的意識。

    以我六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忍饑挨餓的歲月,不到三十年;三十歲以後,更是不曾有過挨餓的機會。然而,與某些人津津於舌尖上的享受不同,我對於近三十年喫過的美食,並無特別的印像,而對於曾經的饑餓記憶,卻刻骨銘心。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曾采用自以為有效的方式,試圖解決國人的喫飯問題,也無不因政策失敗,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改朝換代。新中國成立後,同樣面臨著國人喫飯問題的考驗。一九五三年,政府實行糧、油、布、煤等生活必需品的統購統銷,以全新的計劃經濟體繫,取代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人為固化供求關繫;一九五五年因糧食嚴重短缺,制訂城市人口定量供應計劃,按月發放糧票,以保證生存需要的口糧供應,讓人雖喫不飽也餓不死。此後票證越發越繁,據不完全統計達六十多類上千種。其間的“三年自然災害”,或稱“三年困難時期”,是人類慘痛的一次災難。一九七八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城市開設“自由市場”,物質嚴重匱乏的狀況開始改變。聽了三十年的“市場繁榮,物價穩定”,當市場繁榮真正到來之際,許多人竟於心惶惶,幾乎以為是在夢中。一九八五年,對於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除了糧、油及自行車、手表、洗衣機、冰箱等大件商品,其餘商品多以“議價”的形式,放松了票證的束縛。一九九三年,以取消糧票為標志,中國人終於走出了為期四十年的票證社會。

    所以,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詞典中,世間百物,沒有“好喫”與“不好喫”之差別,隻有“能喫”與“不能喫”之區分。小時候不懂事,曾說過某食品不好喫,母親的評價是:“沒餓好。”在農村插隊時,農民們也會用同樣的三個字,譏笑某個試圖挑食的人。

    如果說,美食家的興奮點在食物的美與惡,我關注的則是食物的有與無。

    這裡與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餘年間,有關喫飯的若干實錄與感悟。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委實是一些無足輕重的片段,時過境遷,某些細節甚至已經開始模糊,然而情緒的記憶,面對食物的人生體驗,卻越發清晰。

    我把它概括為四個字:饑不擇食。

    倘若隻有我一個人,有這種饑不擇食的心態,那說明我的心理不夠健康。可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因為人禍天災所導致的饑饉災難,已成為一種難以消解的民族記憶,使得中國人在此後數十年,繼續處於心理上的饑餓狀態中。“您喫了嗎?”仍是中國人常使用的問候語。暴飲暴食仍是中國人易容忍的惡習。包括美食家在飯桌上的喋喋不休,同樣是一種病態。一些媒體制作的美食節目也可謂登峰造極,那樣窮奢極欲,不知饜足,且接二連三,迫不及待、不厭其煩地向全世界宣示:中國人現在不但能喫飽,而且能喫好了。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一個正常的時代,國民能夠喫飽、喫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什麼中國人會為喫飽、喫好而如此激動不已?

    隻能說曾經的饑餓記憶過於深重。

    這種饑不擇食的心態,直接、間接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世界觀。公款喫喝的天文數字,貪官家裡的上億現金,富豪群對慈善事業的冷漠,“二代”們的炫富鬥富,境外旅遊者在自助餐廳的搶食……或多或少,都有著饑餓恐慌驅動的因素。

    所以我選擇《饑不擇食》作為書名。

    說實話吧,就是因為想到了這個書名,我纔下定決心來寫這本書的。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借用五本與飲食有關的古籍名作為標題。“養小錄”,是小兒郎、小果點的故事;“夢粱錄”,是那個做夢總會夢見食物的時代記憶;“醒園錄”,是我們從教科書理想和“文化大革命”狂熱中醒來,逐漸認識社會的經歷;“中饋錄”,略述幾種地方特色風物;“清嘉錄”,擷取南京歲時清嘉的幾個片段。

    我並不打算讓這本書成為一種時代的“憶苦飯”,也不敢期望這樣一本小書,對於國人消解饑不擇食心態能起多少作用。但它至少可以作為一面鏡子。一方面,隻有擺脫了那種潛在的饑餓恐慌,纔有可能讓中國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新的層面;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國人時時警惕,當蠱惑人心的烏托邦改頭換面再出現時,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至輕易跟風上當。

    中華民族,經不起那樣的折騰了。




    在線試讀
    金剛臍與蜜三刀
    小時候記住的種甜點心,有個威武的名字:金剛臍。
    金剛臍是外婆的點心。夏日天長,午睡起來後,南京人慣常要喫下晝兒。外婆的下晝兒,有時是一碗小餛飩,有時是一塊酥燒餅,有時是一碗豆腐澇,有時就是一塊金剛臍。外婆坐在堂屋的大八仙桌旁,看見我,就會掰下一牙給我。
    那時我纔四五歲,平常人家小孩子不知挑剔,對於飲食,隻在乎有與沒有,談不上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記住金剛臍,是因為聽父親說,它的形狀,與寺廟裡金剛的肚臍相似,因而得名。外婆是信佛的,時常要上廟裡燒香。我記掛著看金剛肚臍,便要跟了去,結果媽媽隻好帶我去了。然而一進廟門,我已看得眼花繚亂,媽媽陪著外婆在燒香拜菩薩,後我竟沒弄清廟裡有沒有金剛,更不用說金剛肚臍。
    認識四大金剛,是在清涼山善慶寺。算來該是一九五四年,那年夏天發大水,持續數月,下關地近長江,外婆家水深盈尺,難以安身。我們一家輾轉進城,住進了石鼓路西頭,父親單位的宿舍。因洪水尚在肆虐,陰歷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生日,清涼山東崗上小九華寺,香火格外興盛。母親領著我,拜過願入地獄拯世人的地藏王,順便去掃葉樓後的善慶寺燒香。善慶寺前殿逼仄,四大金剛幾乎就是夾道而立,我仰臉望去,先就被那兇神惡煞的形貌嚇到了,撥腿就溜,哪裡還敢去尋他的肚臍。
    一個金剛臍隻有六牙。聽父親說,金剛臍原來是八牙,可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發現漢人把八臍(諧音“八旗”)都喫進肚裡了,大不妥當,便規定以後隻準做六臍。
    父親自小在北京長大,他喜歡的小點心,是蜜三刀。我也由此養成了愛喫甜食的習慣,到老來血糖不高,去歐洲旅遊,飽啖各式甜點。蜜三刀號稱北京名小喫,實則源出江蘇,據說也是被乾隆皇帝看中,欽定為貢品,遂與蜜餞做了表親。所以在十歲以前,隻要說到皇帝,我便認定是乾隆皇帝,就像當時說主席,肯定就是萬歲萬歲萬萬歲的一樣。直到小學四年級看《水滸》,纔曉得古時候不止一個皇帝。
    金剛臍入爐烘烤前,隻在表面刷一層糖水,烤出來的點心外殼泛紅,又甜又酥,但內瓤就是面粉本色的香甜了。蜜三刀則是油炸後趁熱浸入蜜汁,甜得便有些發膩,所以會受重口味的北方人歡迎。兩種點心的共同之處,是制作時都要用刀剖開表面,而且都是三刀。金剛臍胚成半球形,三刀交叉深剖,裂開六瓣,應是為了小火烘烤時易於烤透。蜜三刀是長方形,平行三刀,也該是為了易於炸熟且蜜汁深浸。蜜三刀這個名字,常使我聯想到“口蜜腹劍”“笑裡藏刀”之類的詞語,若用作武俠小說中的人物諢名,可收形神立見之效。金剛臍就圓融多了,刀工煞氣已然隱去,頗有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金剛臍與蜜三刀

    小時候記住的種甜點心,有個威武的名字:金剛臍。

    金剛臍是外婆的點心。夏日天長,午睡起來後,南京人慣常要喫下晝兒。外婆的下晝兒,有時是一碗小餛飩,有時是一塊酥燒餅,有時是一碗豆腐澇,有時就是一塊金剛臍。外婆坐在堂屋的大八仙桌旁,看見我,就會掰下一牙給我。

    那時我纔四五歲,平常人家小孩子不知挑剔,對於飲食,隻在乎有與沒有,談不上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記住金剛臍,是因為聽父親說,它的形狀,與寺廟裡金剛的肚臍相似,因而得名。外婆是信佛的,時常要上廟裡燒香。我記掛著看金剛肚臍,便要跟了去,結果媽媽隻好帶我去了。然而一進廟門,我已看得眼花繚亂,媽媽陪著外婆在燒香拜菩薩,後我竟沒弄清廟裡有沒有金剛,更不用說金剛肚臍。

    認識四大金剛,是在清涼山善慶寺。算來該是一九五四年,那年夏天發大水,持續數月,下關地近長江,外婆家水深盈尺,難以安身。我們一家輾轉進城,住進了石鼓路西頭,父親單位的宿舍。因洪水尚在肆虐,陰歷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生日,清涼山東崗上小九華寺,香火格外興盛。母親領著我,拜過願入地獄拯世人的地藏王,順便去掃葉樓後的善慶寺燒香。善慶寺前殿逼仄,四大金剛幾乎就是夾道而立,我仰臉望去,先就被那兇神惡煞的形貌嚇到了,撥腿就溜,哪裡還敢去尋他的肚臍。

    一個金剛臍隻有六牙。聽父親說,金剛臍原來是八牙,可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發現漢人把八臍(諧音“八旗”)都喫進肚裡了,大不妥當,便規定以後隻準做六臍。

    父親自小在北京長大,他喜歡的小點心,是蜜三刀。我也由此養成了愛喫甜食的習慣,到老來血糖不高,去歐洲旅遊,飽啖各式甜點。蜜三刀號稱北京名小喫,實則源出江蘇,據說也是被乾隆皇帝看中,欽定為貢品,遂與蜜餞做了表親。所以在十歲以前,隻要說到皇帝,我便認定是乾隆皇帝,就像當時說主席,肯定就是萬歲萬歲萬萬歲的一樣。直到小學四年級看《水滸》,纔曉得古時候不止一個皇帝。

    金剛臍入爐烘烤前,隻在表面刷一層糖水,烤出來的點心外殼泛紅,又甜又酥,但內瓤就是面粉本色的香甜了。蜜三刀則是油炸後趁熱浸入蜜汁,甜得便有些發膩,所以會受重口味的北方人歡迎。兩種點心的共同之處,是制作時都要用刀剖開表面,而且都是三刀。金剛臍胚成半球形,三刀交叉深剖,裂開六瓣,應是為了小火烘烤時易於烤透。蜜三刀是長方形,平行三刀,也該是為了易於炸熟且蜜汁深浸。蜜三刀這個名字,常使我聯想到“口蜜腹劍”“笑裡藏刀”之類的詞語,若用作武俠小說中的人物諢名,可收形神立見之效。金剛臍就圓融多了,刀工煞氣已然隱去,頗有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

    三十年後,偶然說到金剛臍,恰有鎮江友人在場,當即糾正,說該叫京江臍,是他們鎮江的特產。鎮江古名京口、京江,我是知道的,兒時的美好記憶,頓時崩塌。然而心底裡很有些不服氣,於是認真做了番考究,結果發現金剛臍流行江淮,非僅一地,甚至蘇州、上海也有這玩意兒,不過人家叫“老虎腳爪”──同樣是因其形似而命名。

    南京豆

    “麻屋子,紅帳子,裡頭住個白胖子。”這是童年時期早接觸的謎語之一。喫過花生的孩子,多半能猜中謎底。

    花生是平民百姓的奢侈品。一日勞作之餘,晚飯桌上,能有一碟花生米下酒,無論干炒、油爆、水煮,一粒粒撚入口中,嗞兒咂的,說不出的心滿意足。花生更是孩子們的至愛。大人們說起炒貨,常以瓜子與花生相提並論,然而瓜子太沒勁兒了,磕上半天也磕不出多少仁兒。哪像花生米,抓一把在手心裡一搓,搓下的粉皮一吹,滿滿地塞上一嘴,慢慢磨著嚼,嚼得齒頰生香。父親看到了,就會提醒我們,花生千萬不能喫太多,喫傷了,一輩子都不想再踫。父親小時候隨曾祖住在北京,曾祖在*當差,父親沒人管束,有一天就拿花生米當飯喫,結果傷了胃,接連半個月喫什麼都不香。事過幾十年,父親還是很少喫花生。不過母親另有說法,道是父親牙不好,嚼不動,所以她有時會為父親燉點爛糊糊的花生米。父親也確實在四十多歲就裝了全口假牙,但他說,就是因為小時候亂喫零食,纔把牙都喫壞了。

    其實那時候家裡生活艱難,既無閑錢也無閑情濫於干果炒貨。逢年過節買點花生,剛把饞蟲勾起來,就已經“多乎哉,不多也”,哪裡還能喫傷了胃。所以父親的歷史經驗,總被我們認定是編出來嚇唬小孩子的。

    又過幾十年後人賈銘的《飲食須知》,纔知道花生確實有此威力,“小兒多食,滯氣難消”。更有甚者,“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莢,子如蓮肉。同生黃瓜及鴨蛋食,往往殺人。多食令精寒陽痿”。

    “形似豆莢,子如蓮肉”,據此描寫,確是花生無疑。“殺人”雲雲,誠為可怖,不知怎麼又會被叫成長生果。我卻因此想到,老南京人把花生米叫作“生果仁兒”,看來並非“花生果仁兒”的簡稱,而應是“長生果仁兒”的略語,“長生”兩字發音相近,連讀時纔容易含混過去。

    至於落花生的本名,倒是上小學時就知道了。記不清是四年級還是五年級的語文書中,有一篇課文《落花生》,作者許地山就以落花生為筆名。當其時我看書隻論情節好不好玩兒,從不注意作者,能把《水滸》故事一段段轉述給同學聽,卻不知施耐庵何許人也。記住許地山,是因為在南京五中讀初中時,許夫人周俟松女士擔任副校長。周校長年過花甲,胖乎乎的,臉上總是帶著慈祥的笑容,使同學們對那位遙遠的民國作家,也就生出了親近之感。

    《落花生》中借花生為喻,啟發兒童做人講求實用,不計體面。像花生這樣,花落之後果針刺入土中結實的植物,恕我寡聞,竟舉不出第二種。我也看不出桃李那樣果實艷麗高懸有什麼不好。花生固然營養豐富,於人有益,可除了榨油之外,隻能充作零食;在正規的宴席上,至多也就是作為冷盤中的配角。即在民間風俗中,花生隆重的登場,大約便是婚禮中用於撒帳,以預祝新婚夫婦將來既生兒也育女,“花”著生。這一功能如今早已被遺忘,因為計劃生育的嚴厲國策,“一對夫婦一個娃”,再也“花生”不起來了。

    古往今來,幾乎看不到文人雅士對花生的贊頌,盡管中國可能是花生的原產地;就算如專家所言,花生在十六世紀方從美洲傳入,清代也已經普遍種植。而且歐洲的花生確乎是從中國引進的,所以被叫作“中國堅果”,另一個名字是“唐人豆”。讓我感興趣的花生別名,則是“南京豆”。就不事張揚這一點而言,花生倒確有些南京人的性格。不過,如同臭蟲被日本人叫作“南京蟲”一樣,這一命名也很難追根求源。一定要說有什麼理由,隻能證明南京在中國對外交往中曾經的重要地位。

    花生米的炒制品類甚多,如五香花生米、奶油花生米、椒鹽花生米、油炸花生米。還有一種玫瑰花生米,選擇顆粒較小的花生,皮色染成玫瑰紅,看上去很美。聽章品鎮先生講,一九四八年,陳光甫受上海金融界之托,為某事赴南京面見蔣介石,回上海後一言不發,凡來詢問之人,一律送一包玫瑰花生米。眾人不得要領,隻好自做解人,說南京的玫瑰花生米很好喫呀。

    待到暮春,又會有一種不用剝殼的“動物花生”上市,便是炸蠶蛹,看上去與花生米頗相似,隻是有一旋旋的紋。我小時候養過蠶,眼看著白白胖胖的蠶兒不斷吐絲,將自己裹進或黃或白的繭子裡,待到破繭而出,就是蛾子了。這蛹的模樣雖沒直接見過,但既曉得是兩種生命形態之間的過渡,所以無論別人介紹如何香脆,始終不忍嘗試。

    柏果樹

    秋風一起,糖炒栗子就上市了。各種干果炒貨中,數糖炒栗子的陣勢,汽油桶改制的大爐當街支起,上架一口大鐵鍋,胳膊粗的木柴燒得熱火朝天。鍋裡的黑砂裹著茶油,擁著紅栗,翻鍋的大鐵鏟锃亮晃眼,片刻間甜香滿街,像一隻手攥住了你的胃,不由得不掏腰包。

    炒栗子的師傅,寒風蕭颯,路人已經穿上夾衣了,他隻套個短袖汗衫,光著兩個膀子,不動聲色地揮舞大鐵鏟;胸前悠動的大圍裙,被爆出的炭花鐵砂燙得千瘡百孔。後來讀《神雕俠侶》,鐵匠馮默風站在街心,以燒紅的鐵器對付李莫愁,忽然就想到炒栗子的師傅。

    那一種大俠的氣場啊。

    所有的糖炒栗子都掛一個招牌:正宗天津良鄉板栗。明明良鄉不屬天津,屬河北(現在又劃歸北京了),也沒有人感到奇怪:早先天津還屬河北呢!更有趣的是良鄉並不產栗,全因位於鐵路線上,成了河北板栗的集散地,再經天津轉運各地,遂成就了“天津良鄉板栗”這個品牌。良鄉板栗個頭小,而糖分高。糖炒栗子,並不真的用糖,隻是炒制過程加速了澱粉的糖化。菜栗幾乎要大它一倍,就不怎麼甜,隻能做菜,常見的是栗子燒肉,相得益彰。古人說:“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所以鼕筍燒肉為文人爭相誇贊,實則論口味,未必及得上栗子燒肉。

    同樣當街炒賣的,還有白果,那可就細巧多了,用的是燒木炭的小風爐,炒鍋也不是鍋,而是小皮球大小的細鐵絲網籠或鐵勺,兩半相合,可閉可開,一端有長柄,包了木把,可以用手握著翻動,十來粒白果在裡面晃悠著,聽見一聲聲硬殼炸裂的脆響,就可以出籠了。趁熱剝開來,果肉碧若琉璃,又香又糯,就是擇去兩瓣間的心,仍微有苦辛,可回味無窮。不過大人隻許喫三五粒,說是白果有毒。

    當年蹲在街邊炒白果的,多是中年女人,傍晚的寒風中,便有些瑟縮。放學的我們圍在攤邊,看著她撕下一頁舊書,對折,卷成個小漏鬥,將炒好的白果倒進去。一小包白果要賣兩分錢,比花生米貴一倍,這消減了我們對她的同情。

    我們小學旁邊的巷子,就叫柏果樹,巷中有兩株參天大銀杏,樹齡已不止五百年,老遠就能望見。見大樹而知舊家,想來那地方曾經是大戶人家的園林,時移世變,主人和庭院都已泯滅無跡,唯有大樹猶存。前人以“樹小牆新畫不古”譏諷暴發的土豪,是頗有道理的。不過如今也做不得準了,不但古代名畫可以上拍賣場競標,古樹名木也可以從深山老林移植,無非花個數十上百萬而已,於富豪們不過九牛一毛。遺憾的是,“人挪活,樹挪死”,移植的大樹難以成活,數百年蓄積的生命力,不過三五年間便已耗盡,成了一根枯木。隻有挖取大樹留下的深坑,仿佛是山林睜圓的眼睛,痴痴地巴望著一去不歸的遊子。

    因為柏果樹這個地名,使我在很多年裡,都誤以為柏果是銀杏的別稱,其實隻有白果纔是銀杏的又名。南京俗稱銀杏為“鴨腳子”,大約是因為銀杏葉的形狀似鴨蹼。明《客座贅語》中就寫道,南都的“鴨腳子亦巨於它產,實糯而甘,以火煨之,色青碧如琉璃,香味冠絕。秋深都人點茶,以此為勝”。在用於茶泡的干果中,沒有比它更好的了。他還說,“樹之大而久者,留都所有,無逾於銀杏──鴨腳子者是?也。”

    柏果樹的這兩棵銀杏樹,一度名聲很大。據說日寇侵占南京期間,兩樹漸漸枯萎,終於死寂;然而一九四九年後,其中一株忽然又萌發新枝,生機勃勃。於是被視為神奇,風傳為社會清明的祥瑞之兆,“樹猶如此”雲雲。

    大樹太高,結的白果沒有人采摘,熟透落地,同學們便去草叢中尋覓。我由此得知白果是銀杏的果核,外面原包著層果肉的。就像桃和杏,喫完果肉,如果肯費勁砸開果核,便有桃仁和杏仁可食。三十年後,在蘇州洞庭東山,看到大樹上結著毛茸茸的果子,不知何物,請教山民,說是栗。見我驚訝,他朝樹身踹上一腳,將落下的果子用腳踏開,毛殼裡露出的兩三粒,正是我所認得的栗子。栗生長這樣的毛殼,自然是為了保護它的種子,卻被人無情地踏碎。個踏碎栗殼的會是什麼人呢?是因為好奇,還是因為饑餓?這大約永遠不會有答案。我們小時候,竟也無師自通地以這辦法對付白果,將果肉踏爛,撿回果核,放在烤火爐邊上,或者煨在熱爐灰裡,聽到啪的一聲響,就趕緊翻出來享用。然而好景不長,我小學還沒畢業,那株大銀杏就徹底死掉了。所謂枯木逢春,不過是回光返照。

    說不清哪一年,枯樹也被人伐去。隻有柏果樹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已經成了新建的居民小區,當年的古巷舊宅了無痕跡,留在記憶中的,隻有白果的清香了。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