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純粹·獨行的繆斯:自傳、性別研究及其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496-718
    【優惠價】
    310-449
    【作者】 美孫康宜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研究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4796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47966
    作者:[美]孫康宜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孫康宜先生多年來一直關照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擅長運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闡釋中國傳統詩詞別樹一格,可讀性極強。該書是一本自傳與性別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合集,作者詳細追述了求學、治學經歷,涵蓋了學術文章、隨筆等作品。

    編輯推薦
    耶魯大學獻給孫康宜教授的榮休致敬辭:
    孫康宜教授,臺灣東海大學文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自1982年起任教於本校。孫教授您是中國古代文學專家,精研詩學,並於比較詩學、文學批評、性別研究、文化理論、美學等領域創獲豐碩。您勤於著述,筆耕不輟,至今已出版8 部英文專著(含編輯)、30部中文著作,以及上百篇學術論文。您早年的英文專著《詞與文類研究》《六朝詩研究》《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使您晉升為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權威之一,也為您贏得世界性的贊譽。令人欣羨的是,這些為人稱道的起家之作僅是您成果累累的學術之旅的開端。
    除了個人的英文專著及大量的中文著述外,您還編纂了多種對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論集:您與魏愛蓮(Ellen Widmer)教授合編《明清女作家研究集》,讓我們得以認識眾多此前明清默默無聞的女詩人的作品。您與蘇源熙(Haun Saussy)教授合作,出版《中國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輯譯了自漢朝至20世紀130多位女詩人的代表作。您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合力編纂了在中國文學研究場域中堪稱別樹一幟的《劍橋中國文學史》,這是一部涵蓋3000年、明白易曉的中國文學史,不僅學者專家獲益良多,一般讀者也喜得入門津梁。這林林總總的著述,為學人、讀者打開了進入中國文學世界的大門,惠人良多。
    在此向您致敬之際,還要特別提到您艱難的人生路途,以及您的克難、超越精神。您在《走出白色恐怖》一書中憶述,在時局動蕩之時,令尊攜家口自北京遷居臺灣,四載以後,因白色恐怖遭國民政府逮捕,自此身陷囹圄,長達10年。令尊入獄時您纔6歲,您倆再見到面時您已16歲。與此同時,您的祖父留在中國大陸,歷經親人離散之苦。您熬過了這些磨難,後來到美國,開始了另一段漫長的、曲折的人生之旅。您先是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及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終於本國秀的學府之一獲得博士學位。
    您在本校長期任教,並在行政工作上貢獻良多,如您曾擔任東亞語言文學繫繫主任、研究所主任。您在教學上成就傑出,曾獲頒 DeVane 教學研究獎章。眾所周知,此一由全美大學優秀生聯誼會耶魯分會所頒授的教研獎項乃本校至高榮譽之一。

    本書賣點


        孫康宜先生多年來一直關照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擅長運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闡釋中國傳統詩詞別樹一格,可讀性極強。該書是一本自傳與性別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合集,作者詳細追述了求學、治學經歷,涵蓋了學術文章、隨筆等作品。


     


    編輯推薦


    耶魯大學獻給孫康宜教授的榮休致敬辭:


    孫康宜教授,臺灣東海大學文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自1982年起任教於本校。孫教授您是中國古代文學專家,精研詩學,並於比較詩學、文學批評、性別研究、文化理論、美學等領域創獲豐碩。您勤於著述,筆耕不輟,至今已出版8 部英文專著(含編輯)、30部中文著作,以及上百篇學術論文。您早年的英文專著《詞與文類研究》《六朝詩研究》《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使您晉升為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權威之一,也為您贏得世界性的贊譽。令人欣羨的是,這些為人稱道的起家之作僅是您成果累累的學術之旅的開端。


    除了個人的英文專著及大量的中文著述外,您還編纂了多種對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論集:您與魏愛蓮(Ellen Widmer)教授合編《明清女作家研究集》,讓我們得以認識眾多此前明清默默無聞的女詩人的作品。您與蘇源熙(Haun Saussy)教授合作,出版《中國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輯譯了自漢朝至20世紀130多位女詩人的代表作。您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合力編纂了在中國文學研究場域中堪稱別樹一幟的《劍橋中國文學史》,這是一部涵蓋3000年、明白易曉的中國文學史,不僅學者專家獲益良多,一般讀者也喜得入門津梁。這林林總總的著述,為學人、讀者打開了進入中國文學世界的大門,惠人良多。


    在此向您致敬之際,還要特別提到您艱難的人生路途,以及您的克難、超越精神。您在《走出白色恐怖》一書中憶述,在時局動蕩之時,令尊攜家口自北京遷居臺灣,四載以後,因白色恐怖遭國民政府逮捕,自此身陷囹圄,長達10年。令尊入獄時您纔6歲,您倆再見到面時您已16歲。與此同時,您的祖父留在中國大陸,歷經親人離散之苦。您熬過了這些磨難,後來到美國,開始了另一段漫長的、曲折的人生之旅。您先是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及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終於本國秀的學府之一獲得博士學位。


    您在本校長期任教,並在行政工作上貢獻良多,如您曾擔任東亞語言文學繫繫主任、研究所主任。您在教學上成就傑出,曾獲頒 DeVane 教學研究獎章。眾所周知,此一由全美大學優秀生聯誼會耶魯分會所頒授的教研獎項乃本校至高榮譽之一。


    在此,為您以中文或英文著述,在文學、學術上所做的重大貢獻;為您作為學者及教授為耶魯大學做出的竭誠奉獻;也為您感人勵志的人生經歷——從一個備嘗艱苦的小女孩,浴火重生而終成首屈一指的學者、教授,以及在本校社群中深受愛戴的一員——“耶魯”向您致上摯誠的“謝謝您”!


                                                                ——耶魯大學(嚴志雄 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自傳與性別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傳部分,主要收錄有《張我軍、張光直與我們家》《虎口餘生記》等篇章,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外,還詳細追述了求學、治學經歷。性別研究及其他部分,主要包括《中國文化裡的“情”觀》《道在何處》《在愛字交會》《何謂男女雙性》等篇章。在對明清女性文學的研究中,孫康宜驚喜地發現了男女兩性間的互補與合作的獨特文化現像,糾正了西方性別理論一味強調“差異觀”的偏頗。

    作者簡介

        孫康宜,美國著名華裔漢學家。原籍天津,1944 年生於北京,兩歲時隨家人遷往臺灣。1968 年移居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為耶魯大學Malcolm G. Chace' 56 東亞語言文學榮休講座教授,曾獲美國人文學科多種榮譽獎金,中英文著作多種。2015 年4 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目錄
    輯一走出白色恐怖 / 001
    序言從吞恨到感恩
    ——見證白色恐怖 / 003
    作者自序 / 014
    章張我軍、張光直和我們家 / 018
    第二章“二二八”的聯想 / 028
    第三章6 歲 / 033
    第四章雪中送炭恩難忘 / 042
    第五章探監途中 / 049
    第六章父親的故事 / 054
    第七章母親的固守 / 058
    第八章出獄 / 063

    第九章骨灰的救贖 / 069

    輯一走出白色恐怖 / 001


    序言從吞恨到感恩


    ——見證白色恐怖 / 003


    作者自序 / 014


    章張我軍、張光直和我們家 / 018


    第二章“二二八”的聯想 / 028


    第三章6 歲 / 033


    第四章雪中送炭恩難忘 / 042


    第五章探監途中 / 049


    第六章父親的故事 / 054


    第七章母親的固守 / 058


    第八章出獄 / 063


     


    第九章骨灰的救贖 / 069


    第十章在語言的夾縫中 / 078


    …………


    輯二性別研究及其他 / 205


    中國文化裡的“情”觀 / 207


    關於女性的新闡釋 / 213


    20 世紀90 年代的美國女權主義 / 225


    《花花公子》的常春籐盟校風波 / 235


    何謂男性“自我認同”的危機? / 238


    我看江青自傳 / 244


    周蕾論中國現代性 / 253


    “末戀”的風行意義 / 256


    貝多芬的“永遠的愛人” / 262


    今夏,你看過“鼕天”沒? / 265


    《霸王別姬》裡的情痴 / 270


    愛在何處? / 274


    …………


    輯三訪談錄 / 617


    《南方周末》朱又可采訪 / 619


     


    附錄 / 637


    《孫康宜作品繫列》校讀後記 / 639

    前言
    徜徉於古典與現代之間
    ——《孫康宜文集》導讀
    韓晗
    今年73歲的孫康宜先生是國際漢學界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她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深耕多年,著作等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The Gest Oriental Librar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館長,後又兩度出任耶魯大學東亞繫(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at Yale University)主任,2015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16年又當選為臺灣“中研院”院士,在國際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聲譽卓著。而且,孫康宜還是一位馳名國際的華語散文家,其代表作《我看美國精神》《走出白色恐怖》不但在華語散文界影響頗大,而且還被翻譯為韓文、捷克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出版,形成了世界性的影響。

    徜徉於古典與現代之間


    ——《孫康宜文集》導讀


    韓晗


    今年73歲的孫康宜先生是國際漢學界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她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深耕多年,著作等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The Gest Oriental Library at Princeton University)館長,後又兩度出任耶魯大學東亞繫(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at Yale University)主任,2015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16年又當選為臺灣“中研院”院士,在國際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聲譽卓著。而且,孫康宜還是一位馳名國際的華語散文家,其代表作《我看美國精神》《走出白色恐怖》不但在華語散文界影響頗大,而且還被翻譯為韓文、捷克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出版,形成了世界性的影響。


    5年間,《孫康宜文集》在大陸、臺灣兩地先後問世,受到了許多同行學者的關注與好評,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孫康宜文集》的出版不但是國際漢學研究的大事,更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眾望所歸的喜事,當然這也說明了孫康宜先生作為學術泰鬥,其卓異成就得到了海峽兩岸、海內外學界的高度認可。作為《孫康宜文集》的主編,我願不揣淺陋,撰此導讀,向孫康宜先生的學術思想與創作成就致敬。



    總體來看,孫康宜先生的學術研究分為如下兩個階段。


    與其他同時代許多海外華裔學者相似,孫康宜出生於中國大陸,20世紀40年代末去臺灣,在臺灣完成了初等、高等教育,爾後赴美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執教。但與大多數人不同之處在於,孫康宜的人生軌跡乃是不斷跌宕起伏的結果,並非一帆風順。因此,孫康宜的學術研究分期,也與其人生經歷、閱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1944年,孫康宜出生於北京,兩歲那年,因為戰亂而舉家遷往臺灣。其父孫裕光曾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並曾短期執教北京大學,而其母陳玉真則是臺灣人。孫康宜舉家遷臺之後,旋即爆發二二八事件,孫康宜的舅舅陳本江因涉“臺共黨人”的“鹿窟基地案”而受到通緝,其父亦無辜受到牽連而入獄10年。


    可以這樣說,幼年至少年時期的孫康宜,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在其父蒙冤入獄的歲月裡,她與母親在高雄林園鄉下相依為命。這樣獨特且艱苦的生存環境,鍛煉了孫康宜堅強、自主且從不依賴他人的獨立性格,也為其精於鑽研、刻苦求真的治學精神起到了奠基作用。


    1962年,18歲的孫康宜被保送進入臺灣東海大學外文繫,這是一所與美國教育界有著廣泛合作並受到基督教會支持的私立大學,首任校董事長為臺灣前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杭立武先生,這是孫康宜學術生涯的起點。據孫康宜本人回憶,她之所以選擇外文繫,乃與其父當年蒙冤入獄有關。英文的學習可以讓她產生一種逃避感,使其可以不必再因為接觸中國文史而觸景生情。


    在這樣的語境下,孫康宜自然對英語有著較大的好感,這也為她今後從事英語學術寫作、比較文學研究打下了基礎。她的學士學位論文“The Importance of Herman Melville to Chinese Students 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deas of Melville and Prominent Chinese Thinkers”(《赫爾曼麥爾維爾對中國學生的重要性—兼論麥爾維爾與中國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比較》)以美國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1819—1891)的小說《白鯨》()為研究對像。用孫康宜本人的話講:“他一生中命運的坎坷,以及他在海洋上長期奮鬥的生涯,都使我聯想到自己在白色恐怖期間所經歷的種種困難。”


    從東海大學畢業後,孫康宜繼續在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攻讀美國文學研究生。多年英語的學習,使得孫康宜有足夠的能力赴美留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孫裕光已經出獄,但屬於“有前科”的政治犯,當時臺灣處於“戒嚴”狀態下,有“政治犯”背景的孫康宜一家是被“打入另冊”的,她幾乎不可能在當時臺灣的體制內獲得任何上升空間(除了在受教育問題上還未受到歧視之外),甚至離臺赴美留學,都幾乎未能成行。在這樣的處境下,定居海外幾乎成為孫康宜的出路。


    在臺大外文所讀書期間,成績優異的孫康宜就被得克薩斯州的 A & M 大學(Texas A & M University)英文繫錄取並獲獎學金。但後來由於個人情況的考慮,她決定進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圖書館學繫的碩士班。歷史地看,這是一個與孫康宜先前治學(英美文學)與其之後學術生涯(中國古典文學)並無任何直接聯繫的學科;但客觀地說,這卻是孫康宜在美國留學的一個重要的過渡,因為她想先學會如何在美國查考各種各樣的學術資料,並對書籍的分類有更深入的掌握。1971年,孫康宜獲得該校圖書館學繫的碩士學位之後,旋即進入南達科他州立大學(The 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英文碩士班學習,這是孫康宜獲得的第二個碩士學位—她又重新進入了英美文學研究領域。


    嗣後,孫康宜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繫(The East Asian Studies Department at 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班,開始主修中國古典文學,副修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師從於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1922—2005)、高友工(Yu-kung Kao,1929—2016)等知名學者。此時孫康宜真正開啟了她未來幾十年的學術研究之門—比較文學視野下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78年,34歲的孫康宜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並發表了她的篇英文論文,即關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西裡爾白之(Cyril Birch, 1925— )的《中國文學文體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的書評,刊發於《亞洲研究》()雜志上。這篇文章是她用英文進行學術寫作的起點,也是她進入美國學界的裡程碑。


    1979年,是孫康宜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她的份教職就是在人文研究頗有聲譽的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擔任助理教授,這為初出茅廬的孫康宜提供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同年,孫康宜回到中國大陸,並在南京大學進行了學術講演,其間與唐圭璋、瀋從文、趙瑞蕻等前輩學者和作家有過會面。作為新時期早回到中國大陸的旅美學者之一,孫康宜顯然比同時代的其他同行更有經歷上的優勢。


    次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繫創繫主任牟復禮教授的推薦下,孫康宜受聘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擔任館長,這是一份相當有榮譽感的職位,比孫康宜年長53歲的中國學者兼詩人胡適曾擔任過這一職務。當然,這與孫康宜先前曾獲得過圖書館學專業的碩士學位密不可分。在任職期間她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了自己本英文專著(《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這本書被認為是北美學界部完整地研究晚唐至北宋詩詞的繫統性著述,它奠定了孫康宜在北美學術界的地位。1982年,孫康宜開始執教耶魯大學東亞繫,並在兩年後擔任東亞語文研究所主任,1986年,她獲得終身教職。


    在《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一書中,孫康宜以溫庭筠與韋莊兩人為重要對像,以文體學為研究方法論,探索了花間詞獨特的結構原理。20世紀60至80年代,是文體學研究在北美突飛猛進的年代,孫康宜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正是文體學研究在美國學界聲勢正隆的20世紀70年代末,甚至可以說,文體學代表了當時美國文學理論界為前沿的研究方法。當時美國著名文藝理論家韋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曾認為:“文體學研究一切能夠獲得某種特別表達力的語言手段,因此,比文學甚至修辭學的研究範圍更廣大。”從孫康宜本學術專著便可看出其對於歐美前沿文論的關注並努力將其借鋻於中國文學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花間詞”得名於五代後蜀詩人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該詞集中收了18位詞家的500首詞,共同主題便是描述女性以及異性之間的相思。在孫康宜的本學術專著裡,她就選擇用歐美文論界前沿的文體學理論來解讀花間詞,可以這樣說,這本書在總體上奠定了孫康宜今後的學術風格。


    如果將孫康宜的學術生涯形容為一張唱片的話,從東海大學到普林斯頓大學這段經歷,視為這張唱片的A面,而其後數十年的“耶魯時光”是這張唱片的B面。因此,《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既是A面的終曲,也是B面的序曲。此後孫康宜開始將目光聚集在中國古典文學之上,並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本英文專著(《六朝詩研究》)。


    從嚴謹的學科設置來看,唐宋文學與六朝文學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但孫康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歷史考據研究學者,她更注重於從現代性的視野下凝視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性變革,即作家如何在不同的時代下對政治、歷史乃至自身的內心進行書寫的流變過程。這與以“樸學”為傳統的中國大陸主流古典文學研究不盡相同,而是更接近西方學界主流研究範式—將話語分析、心理分析、性別研究與文體研究理論引入古典文學研究範疇。


    這就不難理解孫康宜的第三本英文專著(《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下文簡稱《情與忠》)緣何會成為該領域的代表作之緣由。陳子龍是一位被後世譽為“明詩殿軍”的卓越詩人,而且他官至“兵科給事中”,屬於位高權重之人。明亡後,他被清軍所俘並堅決不肯剃發,終投水自盡。孫康宜將這樣一個詩人作為研究對像,細致地考察了他的文學活動、政治活動與個人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繫,認為其“忠”(家國大愛)與“情”(兒女私情)存在著情感相通的一面。


    不言自明,《情與忠》的研究方式明顯與先前兩本專著不同,前兩者屬於概論研究,而後者則屬於個案研究。但這三者之間卻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以比較文學為核心,用一繫列現代研究範式來解讀中國古典文學。這是有別於傳統學術的經典詮釋研究。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孫康宜別出心裁地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孫康宜的一繫列著述與單篇論文中,“現代”與“古典”合奏而鳴的交響旋律可謂比比皆是。如《〈樂府補題〉中的像征與托喻》著重研究了“詠物詞”中的像征與托喻;而《隱情與“面具”—吳梅村詩試說》獨闢蹊徑,將“面具(Mask)說”與“抒情主體”(lyric self)理論引入對吳梅村(即吳偉業)的詩歌研究當中,論述吳梅村如何以詩歌為工具,來闡釋個人內心所想與家國寄托;《明清詩媛與女子纔德觀》則是從性別研究的角度論述女性詩人的創作動機與群體心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從東海大學到普林斯頓大學,完整的學術訓練,讓孫康宜具備了“現代”的研究視野與研究方式,使其可以在北美漢學界獨樹一幟,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當代重要的學者之一。


    但公正地說,用“現代”的歐美文學理論來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絕非孫康宜一人之專利,在海外漢學領域內,可謂比比皆是。如艾朗諾(Ronald Egan, 1948— )對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探索,浦安迪(Andrew H. Plaks, 1945— )的《紅樓夢》研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 )對唐詩文本的精妙解讀,餘國藩(Anthony C. Yu, 1938—2015)的《西遊記》再解讀以及卜松山(Karl-Heinz Pohl, 1945— )在儒家美學理論中的新發現,等等,無一不是將新方法、新理論、新觀點乃至新視角與傳統的“老文本”相結合。甚至還有觀點認為,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其實就是不同新方法的博弈,因為研究對像是相對穩定、明確的。


    無疑,這是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截然不同的路數。發現一個“被忽略”的現當代作家(特別是在世的作家)不難,但要以考古學的研究範式,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中找到一個從未研究過的個案,之於海外學者而言可謂是難於上青天。


    談到這個問題,勢必要談到孫康宜學術思想的特殊之處。“傳統”與“現代”的相結合當然是大多數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的“共性”,但孫康宜的“傳統”與“現代”之間卻有著自身的特色,我認為,其特殊之處有二。


    首先是從性別研究出發的視角。這是許多海外中國古典文學學者並不具備的。在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孫康宜這樣的女性學者本身不多見,孫康宜憑借著女性特有的敏感性與個人經驗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獨特的研究與詮釋,這是其特性而非共性。因此,“女性”這個角色(或身份)構成了孫康宜學術研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詞。譬如她在研究陳子龍時,會考慮到對柳如是進行平行考察,而對於明代“纔女”們的審理,則構成了孫康宜極具個性化的研究特色。


    當然,很多人會同時想到另外兩位華裔女性學者:田曉菲(Xiaofei Tian,1971—)與葉嘉瑩(Chia-ying Yeh, 1924—)。前者出生於1971年,曾為《劍橋中國文學史》(,該書的主編為孫康宜和宇文所安)撰寫從東晉至初唐的內容,並在六朝文學研究中頗有建樹,而出生於1924年的葉嘉瑩則是一位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成果豐碩的女性學者,尤其在唐宋詞研究領域,成就不凡。


    雖都是女性學者,但她們兩者與孫康宜的研究仍有著不可忽視的差異性。從年齡上講,田曉菲應是孫康宜的下一代人,而葉嘉瑩則是孫康宜的上一代人。孫康宜恰好在兩代學人之間。因此,相對於葉嘉瑩而言,孫康宜有著完整的西學教育,其研究更有“現代”的一面,即對於問題的認識與把握乃至個案研究,都更具備新理論與新方法。但之於田曉菲,孫康宜則顯得更有文學批評性。畢竟田曉菲是從中國現代史轉型而來,其研究風格仍帶有歷史研究的特征,而孫康宜則是相對更為純粹的文學研究,其“現代”意識下從性別研究出發的視角,更有承上啟下、革故鼎新的學術史價值。


    廣義地說,孫康宜將性別研究與中國古典文學糅合到了一起,打開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扇大門,提升了女性作家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中的地位,為解讀中國古典文學史中的女性文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更重要的在於,長期以來中國古典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基本上都是男權中心主義的主導,哪怕在面對女性作家的時候,仍然擺脫不了男權中心主義這一既成的意識形態。


    譬如《情與忠》就很容易讓人想到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該著對於陳(子龍)柳之傳奇故事也頗多敘述,但仍然難以超越男權中心主義的立場,即將柳如是作為“附屬”的女性進行闡釋。但是在《情與忠》中,柳如是卻一度構成了陳子龍文學活動與個人立場變化的中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孫康宜不但提供了解讀中國古典文學史中女性作家的理論工具,而且還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一個相當珍貴的新視野。史景遷(Jonathan Spence,1936— )曾評價該著的創見:“以生動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在17世紀這個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人們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觀念,並給予了深刻的闡述。”


    其次是將現代歐美文論引入研究方法。之於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而言,引入歐美文論是有一定爭議的,與之相比,乾嘉以來中國傳統學術(即“樸學”)中對古籍進行整理、校勘、注疏、輯佚,加上適度的點校、譯釋等研究方式相對更受認可,也在古典文學研究體繫中占據著主流地位。


    隨著“世界文學”的逐步形成,作為重要組成的中國古典文學,對其研究已經不能局限於其自身內部的循環闡釋,而是應將其納入世界文學研究的體繫、範疇與框架下。之於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尤其應承擔這一歷史責任。同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古典文學的形成絕非是在“一國一族”之內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過程。因此,中國古典文學的體制、內容與形態是在“變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就必須要將當代歐美文論所涉及的新方法論納入研究體繫當中。在孫康宜的研究中,歐美文論已然被活學活用。譬如她對明清女性詩人的研究如《明清文人的經典論與女性觀》《寡婦詩人的文學“聲音”》等篇什,所著眼的即是比較研究,即不同時代、政權、語境下不同的女性詩人如何進行寫作這一問題;而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文本、作家的傳播與影響,也是孫康宜所關注的對像,譬如她對“典範作家”王士禎的研究,她敏銳地發掘了宋朝詩人蘇軾對王士禎的影響,並提出“焦慮說”,這實際上是非常典型的比較文學研究了。此外,孫康宜還對陶潛(陶淵明)經典化的流變、影響過程進行了文學史的審理,並再度以“面具理論”(她曾用此來解讀過吳梅村)進行研究。這些都反映出歐美文論研究法已構成了孫康宜進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內核。


    孫康宜通過自己的學術實踐有力地證明了:人類所創造出的人文理論具有跨民族、跨國家的共同性,歐美文論同樣可以解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譬如前文提到的《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一書(北大版將該書名改為《詞與文類研究》),則明顯受到克勞迪歐吉倫(Claudio Guillen,1924—2007)的《作為繫統的文學:文學理論史札記》()、程抱一(François Cheng, 1929—)的《中國詩歌寫作》()與埃裡希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的《摹仿論:西方文學中現實的再現》()等西方知名著述的影響,除了文體學研究方法之外,還將話語分析與心理分析引入對柳永、韋莊等詞人的作品研究,通讀全書,宛然中西合璧。


    性別研究的視角與歐美文論的研究方法,共同構成了孫康宜學術思想中的“新”,這也是她對豐富現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體繫的重要貢獻。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孫康宜的“新”,是她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所決定的,在孫康宜求學、治學的半個多世紀裡,臺灣從封閉走向民主,而大陸也從貧窮走向了復興,整個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作為世界目光所聚集的焦點而被再度寫入人類歷史中重要的一頁。在大時代下,中國文化也重新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孫康宜雖然面對的是古代經典,但從廣義上來講,她書寫的卻是一個現代化的時代。


     

    媒體評論
    簡體增訂版致謝詞


    孫康宜

    拙著在繁體版《孫康宜文集》基礎上,增訂為《孫康宜作品繫列》五卷本能在中國出版,首先要感謝《南方周末》的朱又可先生,因為是他把拙著介紹給多馬先生的。聽朱又可先生說,多馬一直想出版我的作品,對我來說當然很高興。

    簡體增訂版致謝詞


     


     


    孫康宜


     


    拙著在繁體版《孫康宜文集》基礎上,增訂為《孫康宜作品繫列》五卷本能在中國出版,首先要感謝《南方周末》的朱又可先生,因為是他把拙著介紹給多馬先生的。聽朱又可先生說,多馬一直想出版我的作品,對我來說當然很高興。


    能認識多馬先生乃是我個人的一大榮幸。奇妙的是,雖然彼此沒見過面,但發現雙方的觀點一拍即合,仿佛遇到了知心人。尤其當初在偶然間見到他和我的好友顧彬(Wolfgang Kubin)的合照,感到多馬的面孔甚為熟悉,頗為震撼!後來發現多馬辦事敏捷,富判斷力,凡事充滿創意,令我十分欽佩。所以此次拙著《孫康宜作品繫列》能順利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完全靠多馬先生的持續努力,在此我要特別向他獻上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好友徐文博士,為了這套簡體版,她特別為新加的數篇文章重新打字,並為我完成作品繫列的繁簡轉換。今年她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當訪問學者,在極其忙碌之中,還不斷抽出時間協助我,讓我無限感激。此外,我的耶魯學生凌超博士[目前執教於緬因州的貝茨學院(Bates College)]多年來一直不斷給我各方面的幫助,這次又為這套作品繫列題簽,令我終生難忘。住在費城附近的李保陽博士,幫我校閱全部作品繫列五卷,原稿總字數近170萬字,合計1914頁,校改條目共1329處,並為簡體版作品繫列撰寫“校讀後記”,我對他的感激之情是言語所無法形容的。


    對於臺灣秀威資訊的發行人宋政坤先生的授權,以及鄭伊庭、杜國維等人的幫忙,我要表達衷心的謝意。同時,我也要感謝從前繁體版文集的主編韓晗教授,他為整套書的初步構想做出了。


    這套作品繫列五卷本將在我的出生地—北京編輯出版,令我感到特別興奮。尤其在目前全球遭受巨大衝擊、合力抵抗疫情的艱難期間,能得到出書的些微安慰和喜悅,也算是一種幸福了。


     


    2020年5月12日


    寫於美國康州木橋鄉


     

    在線試讀
    性別與經典論
    —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



    不久前,我曾在臺灣討論過如何建立文學經典的問題,後終於選出了30部經典作品。在一篇題為《看!以臺灣為中心的文學經典》的文章裡,詩人陳義芝曾說,經典的建立乃是人文價值的建立。同時,他討論到如何突顯臺灣文學的主體性問題。至於選擇經典的方面,他也提出了不少很有見地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7本新詩經典的作者全是男詩人,蓉子、林泠難道不能相與頡頏?”這就牽涉到評價經典的準則問題,也把我們引到了性別問題來了。而這兩個息息相關的題目也正是目前歐美世界文學批評的研究重點。
    性別與經典的問題始於人們文化的關注。所謂&ldqu”就是從不同的性別種族和族群來重新評價各種文化的表現和傳文化的新趨勢很大程度是受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的影響,以及現代社會日趨復的自然反應。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有關文學經典的重新考慮的問題,也就是陳義芝所說的“不可能毫無爭議的問題”。在當今文學研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許多女性主義者認為,以男性經典作品為中心的傳統文學觀有改寫的必要,因為所謂的“傳統經典”並不能代表人們的“普遍經驗”(universal experience)。這樣的挑戰的聲音自然引發出一連串有趣的問題,例如:怎樣的作品纔能成為文學經典之作?經典之作的可讀性如何?評定文學經典的美學標準為何?經典之作和次等作品的分別何在?一部經典之作應當涵蓋人類的普遍經驗,還是代表特殊人群的文化意識?
    許多這一類的問題都是女性主義批評家先提出來的。她們多數認為經典的形成完全是出於權力的運作;是獨霸的夫權制提高了男性作者的地位,貶低了女性作家的成就。但另外有一些批評家卻認為經典的形成與權力或政治無關。總之,這一方面的爭論不少,也無形間促成了大家對經典的興趣。

    性別與經典論


    —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


     


     


     


    不久前,我曾在臺灣討論過如何建立文學經典的問題,後終於選出了30部經典作品。在一篇題為《看!以臺灣為中心的文學經典》的文章裡,詩人陳義芝曾說,經典的建立乃是人文價值的建立。同時,他討論到如何突顯臺灣文學的主體性問題。至於選擇經典的方面,他也提出了不少很有見地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7本新詩經典的作者全是男詩人,蓉子、林泠難道不能相與頡頏?”這就牽涉到評價經典的準則問題,也把我們引到了性別問題來了。而這兩個息息相關的題目也正是目前歐美世界文學批評的研究重點。


    性別與經典的問題始於人們文化的關注。所謂&ldqu”就是從不同的性別種族和族群來重新評價各種文化的表現和傳文化的新趨勢很大程度是受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的影響,以及現代社會日趨復的自然反應。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有關文學經典的重新考慮的問題,也就是陳義芝所說的“不可能毫無爭議的問題”。在當今文學研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許多女性主義者認為,以男性經典作品為中心的傳統文學觀有改寫的必要,因為所謂的“傳統經典”並不能代表人們的“普遍經驗”(universal experience)。這樣的挑戰的聲音自然引發出一連串有趣的問題,例如:怎樣的作品纔能成為文學經典之作?經典之作的可讀性如何?評定文學經典的美學標準為何?經典之作和次等作品的分別何在?一部經典之作應當涵蓋人類的普遍經驗,還是代表特殊人群的文化意識?


    許多這一類的問題都是女性主義批評家先提出來的。她們多數認為經典的形成完全是出於權力的運作;是獨霸的夫權制提高了男性作者的地位,貶低了女性作家的成就。但另外有一些批評家卻認為經典的形成與權力或政治無關。總之,這一方面的爭論不少,也無形間促成了大家對經典的興趣。


    自從研究明清文學以來,我一直對性別與經典論的概念感興趣。我發現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明清時代產生過更多的女詩人。僅僅在300年間,就有2000多位出版過專集的女詩人。而當時的文人不但沒對這些纔女產生敵意,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還是女性出版的主要贊助者,而且竭盡心力,努力把女性作品經典化。明清文人這種維護纔女的現像實在很特殊,至少與19世紀的英國很不相同。當時英國產生了許多女性小說家,但男性批評家基本上對她們抱著敵視或嘲諷的態度。是什麼原因使得明清文人擁有如此特殊的“女性觀”?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文化的關繫,所以,我今天把性別與經典論放在明清文人文化的上下文中來進行討論。


    這裡所謂的“文人文化”是相對於當時的實用文化而言的。在這個文人文化中,其中一個令人注目的現像就是文人普遍地向往女性文本。在某一程度上,這個現像也是當時文人厭倦了八股文及其他實用價值的具體反映。他們大量整理女性文本,為女詩人出版各種不同的選集,使得婦女詩詞頓時成為熱門讀物。我們可以說當時的“女性研究”其實是明清文人對理想女性的向往的一種產物。他們一方面深深感到自己的邊緣處境,一方面也對被歷史埋沒的纔女賦予極大的同情。所以,當時許多文人不惜傾注大半生的時間和精力努力收集和整理女詩人的作品。從政治上的失意轉移到女性研究可以說已經成了當時的風氣。例如,明末清初一本女性詩集—《紅蕉集》的編者鄒漪就說:“僕本恨人,癖耽奩制,薄遊吳越,加意網羅。”所謂“恨人”就是懷纔不遇、內心感到不平的文人。他們從收集女詩人的作品中得到安慰及成就感,以至於其愛纔心態無形中成了一種“癖”(也就是英文所謂的obsession或addiction)。所以,鄒漪說“癖耽奩制”,意思就是說,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女性的作品中。著名詩人王士禎的哥哥王士祿也在他的女性文學選集《然脂集》中說自己“夙有肜管之嗜”,所謂“嗜”就是“癖”的意思。後來,清代的文人也繼承了這個晚明的文人傳統,例如以提撥女詩人賀雙卿著名的史震曾在他的《西青散記》一書中,屢次說自己是個“感慨人”,其實就是“恨人”的意思。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在情趣的追求上,完全忽視了功利的考慮。他說:“人生須有兩副痛淚,一副哭文章不遇識者,一副哭從來淪落不遇佳人。”這些文人之所以如此重視纔女或佳人,乃是因為他們在纔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翻版。他們同樣是一群崇尚美學和愛纔如命的邊緣人,他們中間有很深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在曹雪芹的《紅樓夢》裡也很清楚地表現出來了。


    所謂“邊緣”當然是指相對於政治權力的主流而言的。雖然從政治的權力而言,這些明清文人自認為邊緣人或“多餘”之人,但從文學藝術的方面來看,他們卻常常是一些走在時代前端並向傳統經典挑戰的主要人物。有趣的是,正是這些邊緣文人把一向處於邊緣地位的明清女詩人提高到了經典的地位。有趣的是,目前不少西方文學評論家也認為,把邊緣引向主流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斷地強調邊緣文學的重要性,不斷地擴大文學的視野,而漸漸把邊緣與主流合而為一。


    明清文人是用什麼方法來提高女詩人的地位的呢?他們采用的就是這種把邊緣和主流逐漸混合為一的策略。首先,他們強調女詩人傳統的悠久性及重要性。為了證明這個大前提,他們從權威性的經典選集《詩經》說起,他們強調《詩經》裡有很大部分的詩歌是女性的作品。例如,鄒漪在他的《紅蕉集》的序言裡就說:“《三百》刪自聖手,《二南》諸篇,什七出後妃嬪御、思婦遊女。”大意是說,《詩經國風》裡的《周南》和《召南》,有70%的詩歌是女性的作品。雖然這樣的論點並無實際的根據,而且似乎有把虛構和史實隨便魚目混珠之嫌,但既然這個新的經典論很管用,此後幾乎所有文人都沿用這個說法。而且既然《詩經》是孔子編訂的經典選集,明清文人也就很自然地把他們整理婦女詩詞選集的工作視為重建文學經典的活動了。就如西方文學批評家溫德爾哈裡斯(Wendell Harris)所說,“所有文本的解釋都靠約定俗成的闡釋策略來維持”,明清文人所用來提高女性文學的方法就是這種凡事追溯到《詩經》傳統的“約定俗成”的策略。


    另一方面,明清文人也把女詩人的作品放在《離騷》傳統的上下文來看待。例如,1618年蘧覺生編訂的女詩人選集《女騷》就反映了這種態度。在《女騷》的一篇序言裡,著名學者趙時用強調文學裡的“變”的作用;因為自從《詩經》的風雅篇以來,詩歌的風格與內容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無疑是在說明,文學經典的範圍是不斷在拓寬的。言下之意就是,女性作品也應當作為新的文學經典的考慮之一。


    這樣的策略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六朝文學批評家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裡所提倡的經典論。在把《離騷》提升為新的文學典範的過程中,劉勰所用的方法正是強調“變”的重要性。所以他說,他撰寫《文心雕龍》的主要目的不僅在呈現文之心如何的“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而且還要說明它是如何“變乎騷”的。他所謂的“變”就是創立新的文學準則的意思。在《文心雕龍》裡,《離騷》首度被視為純文學的一種典範,而劉勰特別強調的正是屈原的“變”的文體,一種新的文學風格—很像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他的《西方正典》()一書中所用來形容莎士比亞的陌生性(strangeness)。


    我們可以說,明清文人在提撥女詩人方面所做的努力實在不下於劉勰在《離騷》的經典化上所付出的苦心。有不少文人決心要把收集和品評女性作品作為畢生的事業。為此他們想出了許多把女性詩歌經典化的有效策略。其中一個策略就是以上所說的凡事追溯到《詩經》與《離騷》等古代經典的策略。他們不但要顯示出一個古老的傳統是如何在現代詩人身上(不論是男是女)運作出那般巨大的影響力的,而且也要證明現代詩人是如何創新,因而改變了這個傳統,拓寬了文學的視野的。這樣的策略其實也是歷代文人一向熟悉的文學經典策略,也是比較傳統的方式。


    但另外一個比較富有創新的策略,確是明清文人的一大發明:強調女性是富有詩人氣質的性別,因為他們認為女性本身具有一種男性文人日漸缺乏的“清”的特質。明末詩人鐘惺就在他的《名媛詩歸》的“序”裡把女性的本質和“清”的美學聯繫在:


     


    若夫古今名媛,則發乎情,根乎性,未嘗擬作,亦不知派……唯清故也。清則慧……男子之巧,洵不及婦人矣!


     


    後來這種把“清”視為女性的屬性的言論慢慢地成為明清文學評論中的主流了。“清”被說成是一種天地的靈秀之氣,也是女性詩歌優越的主要原因。所以,明末著名學者葛征奇說:


     


    非以天地靈秀之氣,不鐘於男子;若將宇宙文字之場,應屬乎婦人。


     


    編撰《古今女史》(1628年刊本)的趙世傑也說:


     


    海內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其稱靈秀者何?蓋美其詩文及其人也。


     


    此外,《紅蕉集》(清初刊本)的編者鄒漪也曾重復地說:


     


    乾坤之氣不鐘男子,而鐘婦人。


     


    後清朝雍正年間致力於收集女性作品的範端昂更以“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的態度來看待女性作品裡的“清”的素質:


     


    夫詩抒寫性情者也,必須清麗之筆,而清莫清於香奩,麗莫麗於美女……舉凡天地之一草一木,古今人之一言一行,國風漢魏以來之一字一句,皆會於胸中,充然行之筆下……而餘終不能忘於景之仰之者也。


     


    總之,作為一種美的屬性,“清”成了明清文人用來提撥女性文學的主要策略了。


    然而,有趣的是,在古代中國,“清”的價值原來是十足地男性化的。清與濁對立;清為陽剛,濁為陰柔。《易緯乾鑿度》上說:“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莊子天地》釋文所引)這種帶有性別意味的清濁之分頗能令人聯想到卡米拉帕格利亞(Camille Paglia)在她的《性面具》()一書中所謂的陽性的 Apollonian和陰性的Chthonian之分。一般說來,“清”在中國古代大多與男性的道德價值有密切的關聯。這是因為,古人相信在祭祀中神靈喜歡清潔的供獻,即所謂“清供”,如清酒、鮮花、香草、美玉等,而且獻祭者也須沐浴、齋戒,以一種清靜的身心狀態參加這種儀式,以討神靈的歡心。所以,在這層意義上,“清”的正面價值實源於原始的神性。後來纔有所謂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於是人們就把自然界中給人以清潔之感的東西和男性的高尚品質聯繫在一起了。所以,他們稱高潔之士為“清士”,優秀之人為“清纔”。伯夷就被孟子稱為“聖之清者也”。


    到了魏晉的時代,“清”逐漸與名士階層中盛行的清談之風連在一起。作為一種男性美質的特征,“清”已兼具善與美的意義了。它既代表男性的內在美,也代表外在美。僅就《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人物品藻,與“清”有關的詞彙就有20多種,如清暢、清通、清遠、清疏、清鋻、清和、清朗、清虛等。在《世說新語》中,我們發現“清”所表達的道德和審美觀念已經變得更加豐富而形像化了。例如,以盛德之風著名的王衍被形容為“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而那身長七尺八、風姿特秀的美男子嵇康則被人稱贊為“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僅隻《賞譽》一篇就有以下一些明顯的例子:


     


    12.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萬物不能。”


    13.王戎目阮文卻:“清倫有鋻以來未有此人。”


    1夏目裴、王曰:“戎尚約,效清通。”


    28.太傅府有三纔:劉慶孫長纔,潘陽仲大纔,裴景聲。


    38.庾公猶憶劉、裴之甫之清中。


    65.桓後遇見徐寧而知之,遂致於庾公,曰:“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真海岱清士。”


    71.有人目杜弘治:“標鮮清令,盛德之風,可樂詠也。”


    100.殷中軍道右軍“清鋻貴要”。


    104.世目謝尚為令達。阮遙集雲:“清暢似達。”


    152.王彌有俊纔美譽,當時聞而造焉。既至,天錫見其風神清令,言話如流,陳說古今,無不貫悉。


    154.司馬太傅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羅羅。”


     


    由上面的引文可見,清的美質是魏晉名士欣賞的一種東西,他們的人物品評的對像總是包括對方的內在人格和外在形像。他們認為“清”是形與神結合所產生的美彙,它是人格的魅力也是形像的魅力。大體來說,清意味著脫俗,一種在言談舉止上表現出高雅尊嚴的風度,同時它又指一種不拘小節、肅穆而不嚴厲的態度。此外,清還意味著天性本質的自然流露,所以它又和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氣”有關。在《典論論文》中,曹丕就把這種得自天地的稟賦氣質與作家的風格聯繫在一起。他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後來,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體性篇》中特別就“氣”的剛柔做了較為繫統化的分析。他把作家的氣質風格分為八體。雖然八體之間未必有一定的優劣之分,但從劉勰的辨析之中可以看出,屬於清剛之氣的“典雅”“精約”等較受到肯定,而相對之下,“繁縟”“輕靡”等柔濁之體則多少受到輕視。總之,風雅正聲和建安風骨都屬於清剛之氣,而南朝宮體和香艷篇什則被歸入了柔弱的一派。所以,劉勰說:“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文心雕龍明詩》)李白也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垂衣貴清真。”(《古風》)可以說,此後“清”就成為文學和藝術評論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了,它意味著真率、質樸、典雅、淡泊等文風,而這樣的美學價值正好代表了男性文人逐漸疏遠世俗社會的高尚質量。


    如上所述,在唐宋以前,“清”基本上是指男性的美質的。所以,當明清文人開始把“清”的美學推廣到纔女的身上,而且把“清”說成是女性詩性的像征時,確實給文學評論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明清文人的觀點之所以特別重要,乃是因為他們對“清”的創新的解釋。例如,古人認為“清”兼有美與善的特質;現在明末詩人鐘惺又在美與善之上特別強調“真”的重要性,並且很巧妙地把它和女性創作的特征聯繫起來。在他的《名媛詩歸》裡,鐘惺舉例說明了婦女的“清”與“真”的特性:由於一般婦女缺乏寫作吟詩的嚴格訓練,反而使她們保持了“清”的本質;由於在現實社會領域的局限性,反而使她們更加接近自然並擁有情感上的單純—那就是所謂的“真”。這種具有真善美的品質無疑成了女性詩境的特征,也使得女性作品成了男性文人的楷模,所以鐘惺說:“男子之巧,洵不如婦人矣。”


    明清文人的清的美學自然地對當時纔女的自我肯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們開始意識到,女性本身確有詩的特質。但有趣的是,正當男性文人廣泛地崇尚女性詩歌之時,女詩人卻紛紛表現出一種“文人化”的趨向,無論在生活的價值取向上或是寫作的方式上,她們都希望與男性文人認同,企圖從太過於女性化的環境中擺脫出來。在另一篇文章裡,我曾經把這種男女認同的特殊現像稱為文化上的“男女雙性”(cultural androgyny)。在這裡我隻想強調明清女詩人如何刻意模仿男性文人的寫作。例如明末女詩人陸卿子說:“詩故非大丈夫職業,實我輩分內物也。”又如,著名寡婦詩人顧若璞努力學習陶淵明一派,而且主張性情與學問並重:“性之近者,引而愈親;學未至者,積而能化。”另外,《名媛詩緯》的編者王端淑則主張女性詩歌要能脫離“脂粉氣”纔算是好詩,而且特別推崇“女士中之有骨力者”。以上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明清文學的新方向確是由男女兩性共同開闢的,而明清婦女詩歌之所以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恐怕和這種兩性的配合與合作有關。  


    明清纔女的文學成就很容易令人聯想到19世紀的英國女小說家。與明清的女詩人相同,英國女作家也十分多產,而且她們的作品也曾大批進入文學市場。然而,不同的是,這些英國女小說家一般並沒得到當時男性作者的支持或幫助。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英文繫教授伊萊恩肖瓦爾特(Elaine Showalter)說,在19世紀的英國,女性作者在出版方面的亨通被男性作者看成是一種“女性的文學侵犯”(female literary invasion)。對於備受威脅的男性小說家來說,這些女小說家好像在發動一場集體的性別戰爭,“企圖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霸占男人的市場,偷取他們的文學素材,甚至搶奪他們的女性讀者”。因此男性作家開始譏諷女性作者為沒有文化的一群,認為她們不適合寫作,因為女性在現實中經驗的缺乏成了文學創作的一大障礙。這樣的批評正巧和明清文人把女性缺乏現實經驗視為“清”的靈感來源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然而,也正是這個性別之戰,觸發了19世紀女權主義作家在英國的興起。這些不甘示弱的女作家公開宣布,她們要有獨立寫作和出版的自由,她們反對一向以男權為中心的制度。她們要建立一個以“姐妹情誼”為主的女性文化,因此她們開始創辦自己的雜志和出版社,以與男權對抗。雖然這些早期的女性主義者並沒有因此成為著名的小說家,但至少作為一群拓荒者,她們的努力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後來有名的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就曾把自己的新作品交給女性出版社出版。


    無論如何,事實證明,真正有纔的女作家並沒因為男性作家的敵對態度而被忽視了。英國女性小說家,如簡奧斯丁(Jane Austen)、勃朗特(Brontes)姐妹和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等人都是眾所周知的作家,其盛名有時還勝過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或威廉姆薩克雷(William Thackeray)等男性作家。可見,真正偉大的作家是不會被歷史遺忘的。然而,伊萊恩肖瓦爾特教授卻提醒我們,這種隻重視個別的“偉大”作家(great authors)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在她的書中,她一再強調,向來通行的文學史正是通過突出幾個偉大的女作家,有意埋沒其他的女作家,使人對女性文學史失去了全面的認識。因此,伊萊恩肖瓦爾特說,在一般的選集和理論的書籍中,我們看不到次等作家(minor authors)的影子。  


    其實,明清文人和纔女在努力編撰婦女選集的過程中,實際早已思考過類似伊萊恩肖瓦爾特所提出來的問題。他們發現自古以來的女詩人作品大都沒有存留下來,為了不再讓女性作家繼續被歷史遺忘下去,他們纔把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收集女性詩歌這件事上。例如為《國朝閨秀詩柳絮集》寫序的黃傳驥就感嘆道:


     


    山川靈淑之氣,無所不鐘。厚者為孝子忠臣,秀者為文人纔女……惟閨閣之纔,傳者雖不少,而埋沒如珍異,腐朽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幾許焉也……


     


    所以,明清文人、纔女完全了解保存女性文學遺產的重要性。而他們所謂的“采觀”,其實就是廣泛收集的意思,不但收集主要女詩人的作品,也不忽略次等女作家的詩歌。在這一方面,尤以女詩人兼學者王端淑做出的努力為可觀。王端淑費了25年的時間專心編選了一部收有1000位女詩人作品的選集《名媛詩緯》,在這部選集中,除了一些新近采集到的前朝女性詩作外,其餘全是明清當代的作品。《名媛詩緯》的涵蓋之廣,可謂空前,而其編者的苦心亦可見一斑。關於這一點,王端淑的丈夫丁聖肇在選集的序中已說得很清楚。他說:


     


    《名媛詩緯》何為而選也?餘內子玉映不忍一代之閨秀佳詠,淹沒煙草,起而為之,霞搜霧緝。


     


    以上的例子可以說明,明清的文人纔女在設法把女性作品經典化的過程中,采取的是一網打盡的選集策略。這是一個正確的策略。今天人們之所以能看到這些女性作者的詩歌,可以說完全歸功於這個策略。


    我們可以很自信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明清時代產生過更多的女詩人。然而,奇怪的是,盡管明清婦女文學的確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後來的文學史卻沒有那些女作家的名字。其被忽視的程度實有甚於伊萊恩肖瓦爾特所提出的有關英國次等女作家被文學史淡忘的問題。因為,即使是一流的明清女詩人也照樣被後來的中國文學史忽略了。美國漢學家雷邁倫(Maureen Robertson)就曾注意到,“劉大傑在其所撰1355頁、包含了2500年的《中國文學史》中,隻提及5位女性作家,其中竟沒有一位出自宋朝之後!”的確,一直到近幾年,一般文學史隻在不斷地重復薛濤、李清照等唐宋女作家,卻對明清女詩人采取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即使是對明清文學有研究的人,也大都以偏見的眼光來評價明清女詩人。例如,我們所尊敬的胡適先生曾說:“這300年中女作家的人數雖多,但她們的成績實在可憐得很。她們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毫無價值的。”怪不得曾經流芳一時的明清女作家詩詞集還一直被埋在圖書館中,除了專門的研究者以外,幾乎無人問津。幸而陳寅恪先生在他晚年的時候專心研究柳如是等明清女作家,纔開始為這些纔女平反。


    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問:是什麼原因使得撰寫現代文學史的人一再地忽略了明清女作家的重要性?在女性主義盛行的今日,我們很容易就會把矛頭指向父權制,認為那是獨霸的父權制提高了男性作者的地位,貶低了女性作家的地位。因為過去的文學史大都是男人編寫的,女性作家很自然地淪為沉默的群體,而被排除在經典之外。然而,研究經典論的當代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是不會同意這樣的解釋的。在他的《西方正典》一書中,布魯姆屢次強調文學中的“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乃是決定經典的必要因素;他甚至抨擊女性主義文化論者,批評他們誤以為經典的形成與外在的權力有關。哈羅德布魯姆的言論正好說中了今日美國“文化之戰”(cultural wars)的重點,即以性別和階級為出發點的一連串經典論戰。


    憑良心說,經典的問題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很難用純“美學”或“權力”等簡單化的觀念來解釋。我認為,更有意義的思考題目應是“文學經典在歷史上的變遷”。一般說來,作家是如何成為經典作家的?他們後來又如何被排除在經典之外的?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著名的歐洲文學專家恩斯特庫爾提烏斯(Ernest Robert Curtius)曾經說過:“一個特別有用的文學研究工作,就是考1500年到現在,那些古代經典作家的地位的變遷,尤其看他們是如何逐漸地被遺忘的。”美國文學專家理查德布羅德海德(Richard H. Brodhead,即耶魯學院院長)也曾在經典的變遷上做過不少研究。在他的《霍桑學派》(e)一書中,他特別研討美國早期小說家霍桑如何從輝煌的經典寶座退到幕後的深層意義。他說:


     


    與他當初旭日東升時一樣,霍桑的地位之衰微和整個廣泛的美國經典結構有極其密切的關繫。它的衰微正可用來作為我們考慮所有經典跌落的原因:文學經典是經過什麼樣的階段,纔被驅逐出去或漸漸耗盡其生命力的?一向被視為經典的作品,如果它一旦失去了整個文化制度的支持,它又會怎樣?


     


    換言之,理查德布羅德海德以為經典的建立和淘汰與整個文化發展的動向息息相關。如果要了解一個(或一群)作者與經典變化的關繫,那麼我們就非得考慮所有的文化、社會、政治的因素不可。經典的變遷其實就是文化傳統的演變,它不是偶。


    然而,現代有些學者認為,通常所謂的“經典”帶有不少“偶然”的因素。例如,女性主義專家路易斯柏立可(Louise Bernikow)說:“通常我們所謂的文學史其實隻是記錄某些個人的決定和選擇。至於哪些作者能傳世,哪些作者會被時代淘汰,要看有沒有人注意到他們,是否選擇為他們撰文表揚。”果真如此,我們是否能把現代文學史家對明清女作家的忽視看成是一種性別歧視、一種特意選擇不去“注意”或表揚的態度?或者,我們寧可說,明清女詩人的被淘汰乃是由於20世紀的文化變遷所致,就像美國19世紀作家霍桑也逐漸被人遺忘了一樣?不論如何,任何答案都會顯得以偏概全。然而,即使如此,我們知道文學經典的形成與廣大讀者的判斷力和接受的程度很有關繫。今天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讀者,重讀明清文人文化和明清纔女的作品,更應當認識到自己負有多麼大的文化重擔,但同時也要知道自己擁有多麼大的權力 (power)。


     


    (本文原為1999年4月28日東海大學第五屆吳德耀人文講座專題演講,現特改寫補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