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字裡藏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文化
    【市場價】
    123-179
    【優惠價】
    77-112
    【作者】 徐文兵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化  文化評述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4758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3647582
    叢書名:中醫啟蒙繫列

    作者:徐文兵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3月 


        
        
    "

    編輯推薦


    作者難得的家學淵源和多年的臨床實踐,在一個個看似平常的字詞之間,體現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活趣味,我們認字不識字,重新認識我們的好,從漢字開始,從健康的生活開始,從這本書開始。

     
    內容簡介


    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要研究中醫,發皇古意,就必須先從基本的詞彙入手,需要我們喚醒那些沉睡的文字的原意。在現代語境下,在涉外教學看病過程中,徐文兵大夫隨時會遭遇熟悉字詞的陌生化情形。如“饑餓”,饑和餓有什麼區別?思和想有什麼區別?如果沒有區別,干嗎要多造一個字?比如“魂魄”,魂是什麼,魄又是什麼?

    全書以“字”為線索,旁征博引,透過字義的解釋,說明實際的中醫養生之道,輕松易讀,讓你大長見識。

    作者簡介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醫門診部身心醫學專家。1966年出生於山西大同,自幼秉承家學,閱讀大量古籍,培養出良好的國學功底。

    北京中醫學院(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繫畢業。在大學附屬醫院工作期間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進行思考,尤其憂慮中醫發展的逐漸西化,矢志恢復中醫傳統。

    1997年公派赴美講學期間,進一步體會到要讀懂中醫典籍、透徹地了解中醫,就必須從國學漢字下手。

    回國後辭去醫院的工作,創辦北京厚樸中醫學堂,全心從事傳統中醫理論的研究和教學,並以英文主講《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針灸學》、《食療》等課程。歷經十多年的努力,學生遍布全世界,治療的患者上首,下至平民百姓。

    目錄
    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
    腠理
    皮膚
    肌肉
    膏肓
    脂肪
    饑餓
    干渴
    消化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

    腠理

    皮膚

    肌肉

    膏肓

    脂肪

    饑餓

    干渴

    消化

    第二輯 從性命談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志

    安定

    寧靜

    驚悸

    怔忡

    焦慮

    煩躁

    悲哀

    愧疚

    疑惑

    憂愁

    怨恨

    疼痛

    癩狂

    第三輯 從疾病談起

    疾病

    創傷

    瘡瘍

    癰疽

    咳嗽

    哮喘

    肥胖

    癥瘕

    積聚

    疥癬

    痞滿

    眩暈

    第四輯 從膾炙談起

    膾炙

    膏梁

    糟糠

    毒藥

    性味

    歸經

    炮炙

    媒體評論


    真正看到內容時,發現真是不錯,作者以“字”為線索,依據中醫傳統經典的思想,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許多實際的中醫、養生知識,令人大長見識。。。。。。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非常大眾化的通俗讀物。比之《思考中醫》《走近中醫》這種專業性的書,此書風格相似,但內容是實用的,大眾化的。

    ——網友 sammy3m

    徐老師的這本書引領我們認識中國的博大精深的傳統中醫文化。古人創造的文字是他們生活智慧的結晶,我們後人也是通過傳承和領悟來打開生命的秘密。

     ——網友  蝴蝶塵

    既有文字學的意趣,又有中醫學的功底,好!個人買了兩本,並準備向好友推薦。

     —— 網友  sej1989

    在線試讀
    推薦序
    龍致賢
    全國政協委員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副秘書長
    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徐文兵大夫受母親魏天梅影響,自幼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其母親指導下,按照中醫傳統的教育方法,從童蒙時就背誦《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同時在父親徐恪先生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藏書,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能力。
    1984年,文兵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繫,據負責招生錄取的老師講,志願表上從志願的重點大學到第三志願的大專他填的都是中醫。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進來,兄妹同校,被傳為佳話。在校學習期間,文兵不僅痴迷學業,還利用閑暇跟隨日後成為他師父的裴永清老師伺診抄方,而且積極參與、組織院繫學生活動,纔華橫溢,嶄露頭角。1986年獲得北京中醫學院首屆任應秋獎金;在《中國青年報》征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在中醫繫醫史知識競賽中獲得名,在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1987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0年大學畢業,文兵留校先後在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辦、院辦工作。1992年被醫院選派脫產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管理干部英語進修班,結業後回醫院籌建和管理醫院的外賓門診。1995年被調到大學校長辦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處事細心周到,滿腔熱忱、矢志恢復中醫傳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像。
    1996年秋,文兵隨我去參加全國中醫院校校長會議。在南下的列車上,我曾與他促膝長談,試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對中醫發展逐漸西化、異化的憂慮,以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厭倦,堅定地表示寧願放棄行政升遷機會,也要從事中醫專業,試圖在涉外中醫醫療、教學上闖出一條新路來。餘愛其纔,嘉其志,1997年力主選派他赴美講學。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間先後順利考取了全美針灸師和中醫師資格,還受到美國針灸協會的嘉獎,被密蘇裡州堪撒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1998年回國後,他毅然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厚樸中醫藥研究所,開始了他追求的恢復傳統中醫教育、醫療模式的追夢之旅。

    推薦序

    龍致賢

    全國政協委員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兼副秘書長

    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中醫學的傳承離不開明師的指點和學生的苦修。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徐文兵大夫的“中醫啟蒙”繫列叢書,凝聚了他數十年追隨名醫名家學習,苦心孤詣的實踐體會的心血。不能說大器晚成,也可謂厚積薄發。作為他的老校長,我由衷地為他感到自豪和高興。

    徐文兵大夫受母親魏天梅影響,自幼就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其母親指導下,按照中醫傳統的教育方法,從童蒙時就背誦《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同時在父親徐恪先生的影響下,閱讀了大量藏書,培養出良好的寫作習慣和能力。

    1984年,文兵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繫,據負責招生錄取的老師講,志願表上從志願的重點大學到第三志願的大專他填的都是中醫。次年,文兵的妹妹文波也考進來,兄妹同校,被傳為佳話。在校學習期間,文兵不僅痴迷學業,還利用閑暇跟隨日後成為他師父的裴永清老師伺診抄方,而且積極參與、組織院繫學生活動,纔華橫溢,嶄露頭角。1986年獲得北京中醫學院首屆任應秋獎金;在《中國青年報》征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在中醫繫醫史知識競賽中獲得名,在學院組織的演講比賽中獲獎,1987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0年大學畢業,文兵留校先後在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門診辦、院辦工作。1992年被醫院選派脫產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管理干部英語進修班,結業後回醫院籌建和管理醫院的外賓門診。1995年被調到大學校長辦公室工作。他少年老成、處事細心周到,滿腔熱忱、矢志恢復中醫傳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像。

    1996年秋,文兵隨我去參加全國中醫院校校長會議。在南下的列車上,我曾與他促膝長談,試言其志。文兵流露出對現行中醫教育和醫療模式的疑惑,對中醫發展逐漸西化、異化的憂慮,以及對行政管理工作的厭倦,堅定地表示寧願放棄行政升遷機會,也要從事中醫專業,試圖在涉外中醫醫療、教學上闖出一條新路來。餘愛其纔,嘉其志,1997年力主選派他赴美講學。

    文兵果然不失其言,在美期間先後順利考取了全美針灸師和中醫師資格,還受到美國針灸協會的嘉獎,被密蘇裡州堪撒斯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1998年回國後,他毅然辭去公職,創辦了北京厚樸中醫藥研究所,開始了他追求的恢復傳統中醫教育、醫療模式的追夢之旅。

    經過將近十年的含辛茹苦、孜孜以求,現在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潛心研究身心疾病,頗有心得建樹,治療的患者上首,下至平民百姓。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對他的事跡都有報道,影響日漸深遠。今年他的“中醫啟蒙”繫列叢書和英文版中醫教材即將出版,這是他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結果。

    觀夫古今,匹夫莽漢,有勇無謀,敗事有餘。書生犬儒,空談誤國,成事者少。中華民族的復興,中醫事業的振興,需要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更需要能夠身體力行,為實踐理想而放棄虛名浮利,刻苦鑽研、開拓創新的人。我也希望熱愛中醫藥事業的人通過閱讀“中醫啟蒙”繫列,能有所啟迪。


    自序

    我是在把中醫的術語翻譯成英文的時候,發現自己不識字的。

    比如“疼痛”,簡單翻譯成pain就行了。那麼單拿出來“疼”或“痛”,又該如何翻譯呢?畢竟在古文中,這兩個字經常單獨出現!疼和痛有什麼區別呢?隻好去查字典、翻古書、學訓詁,到頭來反而搞得一頭霧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極,搞什麼互訓,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譯中踫到的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在翻譯中踫到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中醫的詞彙、概念找不到恰當的英文對應。比如說“氣”字,現在都翻譯成energy。可是外國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醫把汽油燃燒時的狀態,放射出的光、熱、動力叫做“氣”,這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再比如說“神”,英文教科書都翻譯成mind。確切地說,mind是中醫“意”的意思,翻譯成思想也不為過。意是出生以後後天形成的,跟與生俱來、終生不變的神有著本質的不同。把“神”翻譯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適一些,但也隻能是勉強接近,因為中文的“神”還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譯成god更合適。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為一體,所以用一個字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譯成mini
    god。更不用說“魂魄”這些詞,就更無法翻譯了,隻能讓外國人作為外來語去接受,去學習。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髒六腑”的翻譯,簡直就是雞同鴨講。中醫藏像學說講的六髒六腑,指的是活體在心神控制指揮下的繫統功能狀態,外國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肉眼可見的局部形體。不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把髒腑名稱對應翻譯過去,隻能出笑話。如看不見摸不著的“三焦”怎麼翻譯?

    很多中國人整天叫嚷讓中國的一切跟外國接軌。唯獨中醫是個例外,隻能讓外國人來和中國古人接軌,而不是我們歪曲古意,削足適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別人。這樣做喪失了人格,替祖宗丟人,也就喪失了中醫的精髓。

    造成這種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們自己對古文的不識、不解。身為中國人,對很多漢字認得、寫得、讀得,可是深究其意,卻發現自己根本不識得。

    針灸腧穴中腎經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麼叫“一條大的小河”,後來查閱繁體字的古書,纔知道溪是“谿”的簡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淺略窄。《素問》上說“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說的在肌肉接近的地方氣像。合谷穴肌肉豐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腳踝內側,肌肉淺薄,故名“谿”。再如,中醫的“醫”字,繁體字寫做“醫”,形像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後,用酒消毒、麻醉,用鑷子、剪子手術的搶救過程。而“毉”字則明確指出隻有巫纔有資格做醫生。可是在簡化字中,隻剩下了“醫”,即矢在肉中的意思。

    漢字並不是死文字,幾千年來也在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根本就是漢字六書:像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喪失了這個特性,漢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國人也就不會再有天賦的形像和抽像思維。

    比如今天人們常說“我很窮”,其實他的意思是“我沒錢”,“我很貧”。在古代“窮”是走投無路的意思,比如“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當現代人把“窮”當“貧”並習以為常,閱讀古文就開始鬧笑話,以自己淺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測古人。古人雲“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成語有“人窮志短”。有人就把“窮”翻譯或理解成沒錢。

    再說“貧”字,本是沒有財貨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愛說話、話多的人叫做“貧嘴”。一多一少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於“貧”、“賤”兩個字經常連用,慢慢地人們就把賤與貧等同起來。貧嘴的意思就是賤嘴,白給的,不尊貴。

    比如“舍”和“得”本來是反義詞,現在人說舍得、不舍得,結果是把反義詞“舍”、“得”合並,成了“舍”的意思。類似的還有“輔佐”。“輔”是支持,“佐”是反對,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諍諫。可是現在反義詞“輔”、“佐”完全變成了支持,慢慢的人們把“佐”也當成了支持。平常人們烹調用佐料,意思就是與食物性味相反的調料。

    古人說“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現在人非要在“凱旋”後面加個“歸來”。古人講“精神”是“積精”、“全神”兩個意思,現在人說“精神”就是一個“神”的意思,無神論者還把這個“神”解釋成意志和理想。

    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一百個成年人裡面有九十個知道中國的英文是China,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但是有九十個不知道中國為什麼叫“中”,不知道“華”是什麼意思。我做過很多調查,比率基本如此。

    作為中醫大夫,我的工作是恢復、喚醒人的自愈能力。作為中醫老師,我的任務是對外輸出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對內恢復和喚醒國人的自信和自尊。

    中醫學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的結晶,其傳承於世,主要靠師徒間的耳提面命、口傳心授。其次,靠形諸文字的經典著作。後輩晚輩若無福緣得到明師的點撥而悟道,那就隻能靠讀書來學習、理解、掌握古人的思想。

    本來就有詞不達意一說,以語言文字表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因為意在言外的東西很多。且不說古人的書簡、文章在傳抄過程中出現錯訛、散佚、顛倒,單是文字本身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產生演變,就會導致古今字義、詞義很多明顯的不同。這就使我們通過讀書來掌握古人精神智慧變得很艱難。

    艱難也沒辦法,翻譯英文,那就偷懶不得,確確實實地要求落實詞義,隻能從識字、明義、會意、悟道幾個基本步驟去愚公移山。笨人用笨辦法。我基本上是從與中醫有關的似是而非的同義詞和近義詞入手,辨析字義、詞義。我不喜歡腐儒的尋章摘句,羅列資料,毫無主見的訓詁方法,而是為了臨床教學實用,獨立思考、辨析,選擇我認為對的解釋。

    去年,我的專欄題為《咬文嚼字》,在《中國醫藥報》連載。這要感謝金亮小師妹溫柔的督促,使我這個天性懶散的人一周交一次作業,一年下來,集腋成裘,竟有五十篇。由思考落實到文字的過程,又使我靈感凸現,明白了很多字的含義。在報紙上發表,限於篇幅,未能盡意。今年我又修改、潤色、翻譯,增加了篇幅,使得文章更通俗易懂。感謝王倩引見了立品圖書,同氣相求,也就有了此書的出版。

    中醫啟蒙由認識漢字開始,中華文明的復興從振興中醫開始。信此言不為過,願就教於有道者!


    徐文兵

    丁亥年夏至日於北京龍頭公寓




    輯  從健康談起

    健康

    現在人們都在說“健康”,還衍生出了“不健康”、“亞健康”等詞彙。大多數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健康”的含義,便能夠理解古人有關身體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於將其隻對譯成英語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既是形聲字,又是會意字,發音與“建”相同,含義相近。“建”是動詞,是會意字,從廴(),有引出的意思;從聿,意為律。《說文》:“建,立朝律也。”後來引申為創造、設立。“建”的背後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堅韌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繃緊發力的肌肉;“犍”是力大無窮的公牛;“鍵”是金屬制作的堅固有力的關轄,固定門或者車軸,等等。

    “健”從人從建,含義是有力的。《增韻》:“健,強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詞,比如杜甫《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魯迅《悼楊銓》:“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健”也可以作副詞,含義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步如飛、健在、健壯、健美、健碩等。“碩”是塊頭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動用法中,“健”可以作動詞,含義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們常說的健身、健體、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腸蠕動獃滯緩慢,常常出現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噯腐吞酸的癥狀,使用消食化積的藥物,或者予以點穴針刺,能夠使胃腸得氣有力,生動活潑起來,所以叫做“健胃”。力源於氣,有力者源於氣足則神明健,谷氣足則體健。“健”的反義詞應該是“痿”或“廢”吧,蔫頭耷腦、垂頭喪氣、萎靡不振一類的。

    當然“健”還有擅長的意思,比如健談、健忘。這裡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健”有個同義詞是“伉”,發音同“抗”。《說文》:“健,伉也。”“伉”有匹敵、抗衡、亢奮、有力的意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說,子路性情粗俗,好鬥逞能,有暴力傾向,志向高亢、執拗。再比如《漢書?宣帝紀》:“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宋史》:“選軍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領之,屢入敵境,戰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堅強有力。想體會“伉健”的感覺,就去看看戰馬出征前不斷咆哮、跳躍、刨蹄的樣子,戰士衝鋒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樣子。

    “伉健”顛倒過來就是“健伉”,歷史上也有這麼用的。《武經總要》:“義軍之守邊,為健伉,習知山川道路,每蠻寇至,不計遠近掩殺,官軍守險策應而已。”所以我懷疑今天說的“健康”,其實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許是以訛傳訛,發音和字義都有了變化。

    “康”的含義是五個方向的道路都通暢。《爾雅?釋宮》雲:“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古人命名一路暢通為“道路”,一分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達四個方向叫做“衢”,通達五個方向就叫做“康”,通達六個方向叫做“莊”,通達九個方向叫做“逵”(馗)。人們常說的“康莊大道”就是通達各個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義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暢了,物質和能量纔可能交換、交流。各個方向的道路通暢了,纔有更好的選擇的餘地,纔能得到有價值的交流,終達到平衡。從治國來講也是如此。《漢書?宣帝紀》雲“上下和洽,海內康平”,就是說官方和民間交流順暢,百姓之間也有多種渠道交流、通商,這樣人心就平衡了。《釋名》:“康,昌也,昌盛也,車步並列並用之,言充盛也。”《謚法》中說:“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

    人的身體想維持正常的運轉也是如此。中醫認為人不僅有肉眼可見的血在脈管裡流動,還有一種無形的能量,也就是氣(炁),它在體內有蓄積、流動,這種流動是有規律的,有著各自的節奏、方向、時間。這種能量流動經過的路線稱之為“經絡”,大路為“經”,小徑為“絡”。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積在丹田,流行運動在奇經八脈之中,重要的任督二脈終注於腦,營養神明。後天之氣起於中焦,由水谷化生,兼並呼吸之精氣,由肺而起,逐次按時行於十二正經,循環往復,並且散布於三百六十五個小的絡脈之中,覆蓋滲透全身。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如果經脈不通,或者絡脈不暢,人的氣血運行就會停滯,輕則出現疼痛,重則出現麻痺,久而成患,出現地方割據,也就是受中央(心神)節制的自我膨脹,形成癌瘤。

    以任脈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濟稱為“泰”;而任脈郁阻,上下隔絕不通,上熱下寒,稱為“痞”(否)。我們常說的“康泰”,就是人體的經絡上下交通,五路旁達的意思。而“康寧”就是經絡通暢,神魂得歸,能藏於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義詞應該是“塞”、“阻”、“絕”、“斷”,反正就是不通。

    總而言之,中國人對身體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於中醫的氣血理論,也就是說,氣足有力為健,經絡通暢順達為康。徒有氣而經絡不通,人會暴躁、疼痛,氣衝牛鬥,血溢脈外,或出現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的瘋狂也未可知。經絡通暢而無氣力者,就像缺乏營養的嬰兒一樣,難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氣、有動力,還要想得開、想得通。現在大多數神志病的患者,不是沒心氣,壓抑過度,喪失欲望,干什麼都沒意思,包括活著,就是想不開,鑽牛角尖,一根筋,一條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讓外國人明白中國的健康概念,恐怕難以找到相應的字詞達意,非得讓他們學習中醫理論不可了。

    ……


    皮膚

    把“皮膚”翻譯成英文,很簡單就是skin。但是仔細想想,那隻是皮的意思。“膚”與“皮”是同義詞還是近義詞?有沒有區別呢?如果有,區別又是什麼?搞清區別對中醫臨床又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與“膚”隻是近義詞,有區別。《靈樞?口問》:“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黃帝問:“人不停地發抖、打寒戰是什麼原因?”岐伯說:“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停留在皮膚之間,人的陽氣不足,所以會出現打寒戰,起雞皮疙瘩,治療應當補各個陽經。”我之所以把它翻譯成皮膚之間,而不是皮膚表面,原因在於寒氣侵襲皮的時候,人隻會惡寒,對風冷特別敏感,加衣被、關門窗仍不足以抵御,而進一步深入到了皮膚之間以後,就會出現寒戰、打擺子。

    《靈樞?水脹》載: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黃帝問:“膚脹會出現什麼癥候?”岐伯說:“膚脹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與膚之間,就像充氣皮球一樣,身體腫脹,皮顯得很厚,按肚子就凹個坑,半天起不來,肚皮顏色沒有異常,這就是它的癥候。”這裡明確提出了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皮與膚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蓋身體表面,與外界直接接觸的人體組織,同時也是毛發生長的地方。著名的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皮毛的關繫。

    “膚”的繁體字寫做“膚”,是像形、會意字。說白了就是皮下覆蓋的組織,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皮”與“膚”隻是近義詞。例如人們常說的“膚淺”、“切膚之痛”、“體無完膚”,在這裡“膚”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膚之親”,就是說比表皮的接觸更深的關繫。不能因為“皮”、“膚”經常連用,就說“膚”就是“皮”的意思。《詩經》有句話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葉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長。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潤澤,吹彈得破。後世白居易也有類似的詩句:“春寒賜浴華清宮,溫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說“膚如凝脂”而不說“皮如凝脂”,原因在於兩者位置深淺不同。如果皮下無膚的話,那就是美人遲暮,變成雞皮鶴發,皺紋叢生了。

    《易經》曰“臀無膚,其行次且”,也就是說屁股沒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膚”理解成同義詞的話,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屁股上怎麼會沒有皮呢?現代人用“豐乳肥臀”概括性感體態,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膚、脂、肉充盈的身體。

    孟子有句名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能被餓瘦的隻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會餓沒的,多也就是皮包骨頭。

    《素問?五藏生成篇》:“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意思是說,睡覺的時候出來,外感風寒邪氣以後,血液循環不暢,凝滯在皮下也就是膚的部位,就會出現麻痺的癥狀,凝滯在血管裡面就成了淤血,凝滯於下肢就會出現雙腳冰涼。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局部缺血,導致了麻木不仁和體溫下降。這裡的膚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導致瘀癍黑青,甚至局部麻痺。

    《靈樞?經水》:“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幗之大小,可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層,談不上厚薄。膚就不同了,營養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積多,膚就厚,反之就薄,甚至會沒有膚的存在。我的一個患者絕過食。是真的絕食,不喫飯,光喝水的那種。後來虛脫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動過緩,腹寒腹痛,即便是在夏天也裹著氣袋,不然就腹瀉。他的皮很松,皮下沒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來。我經常拿他做例子讓學生看,這就是典型的有皮無膚。

    《靈樞?順逆肥瘦》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說,對於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氣血充盈,膚堅脂肪充盈,同時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針時間長一些,反之隻能淺刺,或者隻用皮針。

    《傷寒論》中有個方子叫做豬膚湯,如果僅僅根據字面理解,找塊豬皮就得了,其實應該是帶脂肪的豬皮。豬油也叫大油,滋陰的效果非常好。體會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煉點兒豬油,待凝固以後看看,體會一下那種白皙、細膩、光澤的情狀。

    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表皮的問題應該從肺氣、衛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而膚的問題直接隸屬於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紹膏肓、脂肪的時候已經論述了其相互關繫。膚與在三焦中運行的體液有密切的關繫。有的人沒有膚,但是有的人卻渾身長滿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雖然無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結的方法治療這種膚病,用皂刺、橘絡、絲瓜絡、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見的脂溢性脫發、青春痘,也是膚的問題,油脂代謝的問題,源於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濕,非關肺事。少女皮膚嫩滑水靈,吹彈得破;中年婦女面焦發墮,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氣。認識到了這一點,中醫美容纔會有理論基礎,治療纔更有效果。

    現代人皮、膚不分,滿大街都在宣傳護膚、換膚、嫩膚,其實他們都是在說皮的事情,膚的問題隻能靠內部解決。

    ……


    饑餓

    簡化字“饑”源於兩個字,一是“饑”,另外一個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謂之饑”的說法。《說文解字》認同這一解釋:“谷不熟為饑。”所謂五谷是中國人播種的五種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國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麥(小麥,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黃黏米、黃粱、北方人喫的黃糕面)、菽(豆類)。作為農耕民族,一旦沒有了糧食,就會陷入深重的災難。《韓非子?外儲說上》中說“齊嘗大饑,道旁餓死者不可數也”。意思是說齊國曾經出現大面積的五谷不熟,顆粒無收的情況,導致無數的人餓死在逃荒的路上。導致饑的原因,有夏天不熱,連綿陰雨,陽光照射不足,五谷無法成熟,當然過於干旱,莊稼一樣無法灌漿結籽。還有就是戰亂動蕩,延遲播種,耽誤農時。水旱蝗災,天災人禍,不一而足。

    “饑”的同義詞有“荒”。“荒”是田裡長草,“撂荒”就是放棄耕種,以至於耕田裡面長滿野草。“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無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裡面長出一棵莊稼。“饑”、“荒”兩個字經常連用。農夫辛苦種的莊稼顆粒無收,農田裡長滿了荒草。有道是:“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需斬萬竿。”五谷不熟的話,人們隻好去喫荒草、野菜。

    “饑”的同義詞還有“饉”。“饉”比“饑”更嚴重,別說五谷不熟,連野菜、樹皮都沒有。“饑”的反義詞是“豐”、“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個“飢”是喫食不足、不夠的意思。《詩?陳風?衡門》注:“饑者,不足於食也。”《荀子?榮辱》:“饑而欲食,寒而欲暖。”說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喫東西,衣著單薄感覺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論貴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說的是人的一般情況,一天不喫兩頓飯就胃腸空虛了。

    “饑”的同義詞有“餒”,也就是氣力不足的意思。“饑”的反義詞是“飽滿”。《靈樞?百病始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意思是說,足陽明胃如果有食積的話,病人喫飽了的時候就會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饑”的概念是相對的,一是攝入食物的質、量不足。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個水飽,喫瓜果撐得肚兒圓都沒用,一泡尿就沒了。光喫碳水化合物或纖維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饑的。隻有攝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時間纔相對會延長,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以後提供的能量纔會充足。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三十裡蓨面,四十裡糕”的說法。當然耐饑的就是肉類,還能解餓除饞。

    導致饑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過強。飲食屬於陰,胃腸消解功能屬陽。饑的狀態就是胃腸陰不足,陽相對有餘。六腑以通為用,胃腸蠕動、虛實更迭、饑飽交替是常態。病態的情況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過亢,出現消谷善饑的癥狀。《素問?平人氣像論篇》:“已食如饑者,胃疸。”說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別強的人,剛喫完飯肚子又空了。這些癥狀類似於今天的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焦慮、躁狂癥。

    “饑”與“飢”這兩個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後來通用,現在又簡化成了“饑”字。

    “餓”字從我,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想進食、喫東西的欲望,後來也被引申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性欲。主觀感覺屬心,頻繁的過於強烈的餓的感覺是心火太旺,不覺得餓的狀態屬於心氣不足。

    “饑”、“餓”隻能算是近義詞,簡單地分析二者,它們存在著程度的差別,存在著對身心的不同的影響。饑傷身,餓傷心,餓比饑要嚴重一些。比如《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饑不餓。”雖然喫不飽,但是不至於餓著。《淮南子?說山訓》:“寧一月饑,無一旬餓。”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嚴格地講,“饑”、“餓”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饑描述的是客觀存在,也就是田裡或者肚子裡沒有糧食,而餓描述的是主觀感覺。饑者未必餓,餓者未必饑。

    又饑又餓是身心的雙重折磨,以前是貧窮人的無奈,現在成了有錢人的專利。很多人為了減肥,采取不進食或不喫主食光喫黃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中記述,幼時皇宮裡面嚴格控制孩子進食,讓正在發育長身體的他總是處於饑餓狀態,害得他去御膳房偷東西喫,為此還被太監告發責罰,後鬧得這位小皇帝身心都變態。大家都知道餓過勁兒就不餓了,這其實是身體開始透支儲存的能量,終會喪失食欲,導致厭食。

    饑不欲食也就是饑而不餓,是厭食癥、抑郁癥病人經常出現的癥狀。病人由於情緒劇烈變化,情感傷害,或強烈抑制食欲,或采取催吐、利尿、洩瀉等傷害身心的方法,終導致心氣、心血不足,喪失所有欲望,出現胃腸空虛無食、身體消瘦,卻又根本不想喫東西的狀態。這種病人往往還伴有消極、悲觀、厭世的情感,甚至有自殘、自殺的傾向。根本病機就在心神失養。治療的原則,應該采用補火生土的辦法,補益心氣,安定心神,慢慢恢復食欲。如果隻關注饑,不關心餓的話,強迫進食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不饑不餓是現代社會的通病。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被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個大人喂養,肚子裡面塞滿了喫食,老是處於飽滿甚至食積狀態。這些患兒的胃腸總是相對滿實,口臭、咽喉反復發炎感染、腹脹、不放屁、噯氣、便秘、晚上睡覺愛蹬被子,甚至出現磨牙、流口水的癥狀。這些孩子理所當然不會覺得餓,有的出現挑食、厭食,有的喫得多,消而不化,不長身體,有的出現多動、煩躁。俗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不是說要餓著孩子,而是說讓他總是喫七八分飽,保持胃腸消化排空能力,以利於長期的消化吸收。舊社會糕餅店的老板擔心新來的伙計偷喫東西,總是在頭一天讓伙計敞開肚皮喫剛出爐的又熱又油的糕餅,直到喫撐喫傷,害得伙計們以後看到糕餅就惡心。現在的家長們出發點良好,但是結果卻很壞。一頓喫傷,十頓喝湯。光有科學知識,不懂辯證法怎麼行?

    還有一種不饑不餓是由於患者胃痙攣、萎縮導致胃的容量相對減小,稍微喫點東西就飽了,感覺撐脹,喫不下去了。很多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食道癌的病人有這個癥狀。我治療過的喫得少的患者,每天隻能喫一兩麥乳精。這些人還伴有噯氣、吞酸水、胸悶、抑郁、失眠、早醒等癥狀。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

    不饑而餓是現在肥胖病人的常見癥狀,這些人喫得很多很飽,腸肥腦滿。喫得很飽,卻總是感覺餓。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對長期饑餓的人而言,突然進食,一定要控制,少量慢給,否則病人雖然喫得很飽,但是仍覺得餓,不停進食,直至撐死。這些人病機在於心火過亢,原因在於情緒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內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覺,以至於出現了食欲的亢進。中醫治療上一般用黃連、梔子等苦寒瀉心的藥物。

    另外,對食物的選擇的要求是充饑,不論什麼,塞滿肚子就行。解餓、除饞、過癮是飲食的更高的境界。這就要求喫到對自己合適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讓人喫得舒服喫得美的食物。否則餓和饞的感覺就永遠消除不了。可惜世界上很多人還處在充饑的階段,喫不到也做不好他們想喫的東西。中華飲食文明的精髓,就是通過對人性和食物性質的把握和調和,讓人和自然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很多人還譏笑中國人喫雞爪子,我告訴他們,在中國雞爪比雞胸貴。還好,某些被奉為科學、先進的洋快餐已經被斥為垃圾食品了。中國人的價值逐漸在回歸。

    很多人問我喫什麼有益於健康,我說喫什麼不重要,怎麼喫、什麼時候喫纔是關鍵。不饑不餓的時候不喫,哪怕是到了喫飯的時候。外界的時鐘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鐘。這時候進食無異於強暴自己。如果加上麻辣鮮香作料刺激胃口,無異於服用春藥強暴自己。很多人在規勸人們要喫早飯,沒有人關心早晨起來,當事人是不是饑,是不是餓。頭天晚上的飯還在胃裡沒消化,一點食欲都沒有的人,卻又要塞進去一堆雞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藥嗎?餓而不饑的時候應該喫點兒點心,三口就得。饑而不餓的時候就要去看醫生,調節情緒、情感、心理、精神。又饑又餓的時候也要慢慢進食,細嚼慢咽,喫到七八分飽就打住,留點兒餘地,留點兒念想,來日方長嘛!

    想起一句話,你在看風景的時候,風景也在看你。你在喫飯的時候,飯也在喫你。所以,道家和中醫認為,人這一輩子喫的飯是有定量的,少喫幾口,多喫幾年,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擁抱美女,有幾個忍得住呢?忍得住的就是神仙。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