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國學四大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全4冊,中國人2000年哲學觀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788-1142
    【優惠價】
    493-714
    【作者】 [春秋]孔子等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古籍整理  注釋/校勘/箋注/校注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749015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4901537
    作者:[春秋]孔子等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7月 

        
        
    "

    編輯推薦

    1.國學入門的四大經典,總結孔孟老莊思想精華!《侍坐》《富貴不能淫》《逍遙遊》等入選教材名篇全收錄!


     


    2.足本未刪:精選底本,精心校勘!


     


    3.詳盡注釋:疑難字詞注音,人名、地名、典故等注釋,提高古文閱讀能力,積累傳統文化常識!


     


    4.名家精譯:古漢語研究專家陳蒲清教授、孫雍長教授親自操刀注釋、翻譯,掃清先秦文言理解障礙!


     


    5.影響中國人兩千多年的儒、道哲學,至今仍是治愈當代人內耗、焦慮的良方!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


     


    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內容簡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語錄體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儒家經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論語》教導人的學習、修身、處世、為政等,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品行風骨、道德智慧等。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的儒家經典,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倫理、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與《論語》《大學》《中庸》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經》,共五千餘言,分上下兩篇,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學的經典。它與《論語》一起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影響了中國人兩千五百多年的哲學觀。


    《莊子》又名《南華真經》,為莊子及其後學所著,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現存共33篇,包含《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內容廣博深邃,想像奇特,文筆豪放,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是先秦諸子作品的典範,對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學、審美、哲學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曾與弟子一起周遊列國達十四年之久,晚年修訂六經,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深遠。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戰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老子(約前571—約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故又稱“老聃”,出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後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曾與弟子一起周遊列國達十四年之久,晚年修訂六經,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深遠。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戰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老子(約前571—約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故又稱“老聃”,出生於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後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陳蒲清,1936年生,湖南桃源人。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60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繫。歷任湖南常德師範專科學校教師,益陽地區教師輔導站教師、副站長,湖南省教育學院中文繫主任,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古漢語研究會會長。


    孫雍長,1942年生。廣州大學中文繫教授,曾任語言學研究所所長、語言學學科帶頭人等,有《轉注論》《管窺蠡測集》《老子注譯》《莊子注譯》等學術專著,整理《經史百家雜鈔》《太玄》《焦氏易林》《齊民要術》《太平御覽》等古籍。

    目錄
    《論語》目錄
    學而第一…………………………………………… 001
    為政第二…………………………………………… 012
    八佾第三…………………………………………… 026
    裡仁第四…………………………………………… 041
    公冶長第五………………………………………… 052
    雍也第六…………………………………………… 068
    述而第七…………………………………………… 083
    泰伯第八…………………………………………… 102
    子罕第九…………………………………………… 113
    鄉黨第十…………………………………………… 129
    先進第十一………………………………………… 141
    顏淵第十二………………………………………… 158
    子路第十三………………………………………… 172

    《論語》目錄


    學而第一…………………………………………… 001


    為政第二…………………………………………… 012


    八佾第三…………………………………………… 026


    裡仁第四…………………………………………… 041


    公冶長第五………………………………………… 052


    雍也第六…………………………………………… 068


    述而第七…………………………………………… 083


    泰伯第八…………………………………………… 102


    子罕第九…………………………………………… 113


    鄉黨第十…………………………………………… 129


    先進第十一………………………………………… 141


    顏淵第十二………………………………………… 158


    子路第十三………………………………………… 172


    憲問第十四………………………………………… 189


    衛靈公第十五……………………………………… 214


    季氏第十六………………………………………… 233


    陽貨第十七………………………………………… 245


    微子第十八………………………………………… 262


    子張第十九………………………………………… 271


    堯曰第二十………………………………………… 283


     


     


    《孟子》目錄


     


    梁惠王章句上……………………………………… 001


    梁惠王章句下……………………………………… 023


    公孫丑章句上……………………………………… 052


    公孫丑章句下……………………………………… 078


    滕文公章句上……………………………………… 102


    滕文公章句下……………………………………… 127


    離婁章句上………………………………………… 152


    離婁章句下………………………………………… 179


    萬章章句上………………………………………… 206


    萬章章句下………………………………………… 230


    告子章句上………………………………………… 251


    告子章句下………………………………………… 276


    盡心章句上………………………………………… 302


    盡心章句下………………………………………… 335


    附 錄……………………………………………… 365


     


     


    《老子》目錄


     


    上篇  道經


    第一章……………………… 003


    第二章……………………… 005


    第三章……………………… 007


    第四章……………………… 009


    第五章……………………… 011


    第六章……………………… 013


    第七章……………………… 014


    第八章……………………… 015


    第九章……………………… 017


    第十章……………………… 019


    第十一章…………………… 021


    第十二章…………………… 023


    第十三章…………………… 024


    第十四章…………………… 026


    第十五章…………………… 028


    第十六章…………………… 031


    第十七章…………………… 033


    第十八章…………………… 035


    第十九章…………………… 037


    第二十章…………………… 039


    第二十一章………………… 042


    第二十二章………………… 044


    第二十三章………………… 046


    第二十四章………………… 048


    第二十五章………………… 049


    第二十六章………………… 051


    第二十七章………………… 053


    第二十八章………………… 055


    第二十九章………………… 057


    第三十章…………………… 059


    第三十一章………………… 061


    第三十二章………………… 063


    第三十三章………………… 065


    第三十四章………………… 067


    第三十五章………………… 069


    第三十六章………………… 071


    第三十七章………………… 073


    下篇  德經


    第三十八章………………… 077


    第三十九章………………… 080


    第四十章…………………… 082


    第四十一章………………… 083


    第四十二章………………… 085


    第四十三章………………… 087


    第四十四章………………… 088


    第四十五章………………… 090


    第四十六章………………… 092


    第四十七章………………… 094


    第四十八章………………… 095


    第四十九章………………… 096


    第五十章…………………… 098


    第五十一章………………… 100


    第五十二章………………… 102


    第五十三章………………… 104


    第五十四章………………… 106


    第五十五章………………… 108


    第五十六章………………… 110


    第五十七章………………… 112


    第五十八章………………… 114


    第五十九章………………… 116


    第六十章…………………… 118


    第六十一章………………… 119


    第六十二章………………… 121


    第六十三章………………… 123


    第六十四章………………… 125


    第六十五章………………… 128


    第六十六章………………… 130


    第六十七章………………… 132


    第六十八章………………… 134


    第六十九章………………… 135


    第七十章…………………… 137


    第七十一章………………… 138


    第七十二章………………… 139


    第七十三章………………… 141


    第七十四章………………… 143


    第七十五章………………… 145


    第七十六章………………… 147


    第七十七章………………… 149


    第七十八章………………… 151


    第七十九章………………… 153


    第八十章…………………… 155


    第八十一章………………… 158


     


     


    《莊子》目錄


    內篇


    逍遙遊……………………… 003


    齊物論……………………… 018


    養生主……………………… 045


    人間世……………………… 052


    德充符……………………… 079


    大宗師……………………… 095


    應帝王……………………… 120


    外篇


    駢拇………………………… 133


    馬蹄………………………… 141


    胠篋………………………… 146


    在宥………………………… 155


    天地………………………… 172


    天道………………………… 196


    天運………………………… 210


    刻意………………………… 227


    繕性………………………… 232


    秋水………………………… 236


    至樂………………………… 254


    達生………………………… 265


    山木………………………… 282


    田子方……………………… 297


    知北遊……………………… 312


    雜篇


    庚桑楚……………………… 331


    徐無鬼……………………… 352


    則陽………………………… 382


    外物………………………… 404


    寓言………………………… 419


    讓王………………………… 427


    盜跖………………………… 450


    說劍………………………… 472


    漁父………………………… 479


    列御寇……………………… 490


    天下………………………… 506


     


     

    在線試讀
    《論語》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 a,不亦說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c,不亦君子乎?”
    【注釋】
    a 學:仿效,求教而獲得知識、本領。而:連詞,此句中表示遞進關繫。習:本義是鳥多次地練習飛翔,引申為練習、溫習。學、習,在後代合成為一個詞。
    b 不亦……乎:表示推測、商量的疑問語氣,相當於“不是……嗎”。說(yuè):通“悅”。
    c 而:連詞,此句中表示轉折關繫。慍(yùn):怨恨,生氣。
    【今譯】
    孔子說:“學知識,並經常溫習它,不是應該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不是應該快樂嗎?人家不了解自己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風範嗎?”
    【按語】
    《論語》不是孔子自己寫的,而是學生追述的。所以,大多數語錄都冠以“子曰”。“子”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在《論語》中專指孔子。“子曰”相當於“先生說”或“老師說”。《論語》分 20 篇,篇下分章,“章”就是一段語錄或記述。每篇的標題不是中心內容的概括,隻是取第一條語錄的開頭兩個字或三個字。
    孔子認為,學習是做人的基礎。本條語錄講的是學習可以使人獲得快樂、廣交善友、思想豁達。所以《論語》編纂者把本條作為第一條語錄。

    1·2 有子曰 a:“其為人也孝弟 b,而好犯上者,鮮矣 c;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d。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e!”
    【注釋】
    a 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孔子死後,他曾因相貌與孔子相似而被弟子們“共立為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故《論語》尊稱他為“有子”。

    《論語》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 a,不亦說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c,不亦君子乎?”


    【注釋】


    a 學:仿效,求教而獲得知識、本領。而:連詞,此句中表示遞進關繫。習:本義是鳥多次地練習飛翔,引申為練習、溫習。學、習,在後代合成為一個詞。


    b 不亦……乎:表示推測、商量的疑問語氣,相當於“不是……嗎”。說(yuè):通“悅”。


    c 而:連詞,此句中表示轉折關繫。慍(yùn):怨恨,生氣。


    【今譯】


    孔子說:“學知識,並經常溫習它,不是應該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不是應該快樂嗎?人家不了解自己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風範嗎?”


    【按語】


    《論語》不是孔子自己寫的,而是學生追述的。所以,大多數語錄都冠以“子曰”。“子”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在《論語》中專指孔子。“子曰”相當於“先生說”或“老師說”。《論語》分 20 篇,篇下分章,“章”就是一段語錄或記述。每篇的標題不是中心內容的概括,隻是取第一條語錄的開頭兩個字或三個字。


    孔子認為,學習是做人的基礎。本條語錄講的是學習可以使人獲得快樂、廣交善友、思想豁達。所以《論語》編纂者把本條作為第一條語錄。


     


    1·2 有子曰 a:“其為人也孝弟 b,而好犯上者,鮮矣 c;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d。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e!”


    【注釋】


    a 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孔子死後,他曾因相貌與孔子相似而被弟子們“共立為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故《論語》尊稱他為“有子”。


    b 孝:對父母恭敬熱愛。弟(tì):即“悌”,敬愛兄長。


    c 鮮(xiǎn):少。


    d 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e 仁之本:做人的根本。仁,通“人”。《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今譯】


    有子說:“一個人在為人方面,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的,這種人很少;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作亂的,這種人從來沒有。君子從根本上努力,根本確立了,道德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


    【按語】


    儒家認為,孝悌既是家庭和社會關繫和諧的基礎,而且可以“移孝作忠”,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1·3 子曰:“巧言令色 a,鮮矣仁!”


    【注釋】


    a 令:美好,和善。朱熹說:“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悅人。”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外貌和善,以討好別人。這種人缺少‘仁德’啊!”


     


    1·4 曾子曰 a:“吾日三省吾身 b:為人謀而不忠乎 c?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d?”


    【注釋】


    a 曾子:孔子學生,姓曾,名參,字子輿。相傳儒家經典《孝經》是孔子傳授給他,由他記錄傳世的。他是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孫子)的老師;後來,孟子又受業於子思的門人,開創儒家正統的“思孟學派”,故《論語》尊稱他為“曾子”。


    b 省(xǐng):自我檢查。


    c 忠:辦事盡職盡心。


    d 傳(chuán):動詞作名詞,指老師講授的知識。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不盡心竭力嗎?同朋友交往不誠實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練習嗎?”


    【按語】


    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是進德修業的重要途徑。


     


     


     


    《孟子》


     


    1·1 孟子見梁惠王 a。王曰:“叟,不遠千裡而來 b,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c,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d。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e。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a 梁:即魏國。惠王:姓魏名罃,前 370—前 319 年在位。


    b 叟:對老年人的尊稱。遠:意動用法,以……為遠。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惠王晚年招賢,鄒衍、淳於髠、孟子等先後到魏國。


    c 征:奪取。


    d 乘(shèng):四匹馬拉一輛車叫一乘。戰國七雄都可以出動兵車萬乘,故以“萬乘之國”指強大的諸侯國。家:大夫的封邑。弒(shì):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如宋國、魯國。


    e 後義:把仁義擺在後面(次要位置)。先利:把私利擺在前面。先、後,皆處動用法。饜:飽足。


     


    【今譯】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人家,你不怕千裡之遙前來,將會有使我的國家獲利的辦法吧?”孟子回答說:“大王,您為什麼一定要說利呢?隻要有仁義就行了。國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度獲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封地獲利?’一般士子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本人獲利?’上上下下互相爭奪私利,國家便危險了。在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裡,殺掉那個國君的,一定是擁有兵車千輛的大夫;在擁有兵車千輛的中等國家裡,殺掉那個國君的,一定是擁有兵車百輛的大夫。在兵車萬輛的國家中,那大夫占有兵車千輛;在兵車千輛的國家中,那大夫占有兵車百輛。他們占有的分量不算是不多的了。假若輕仁義,重私利,那麼,不把國家完全奪去,是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講仁義卻遺棄自己父母的人,也從來沒有講仁義卻背叛自己君主的人。大王隻講仁義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說利益呢?”


     


    1·2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 a,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b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c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a 沼(zhǎo):水池。


    b 靈臺:周文王所築的用於觀察天像或遊樂登臨的高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秦渡鎮。攻:治,修築。亟:同“急”。子來:像兒女般前來。“子”作狀語。麀(yōu):母鹿。 攸 伏: 安 臥 不 驚。 攸: 做 助 詞, 無 義。 濯(zhuó)濯:肥大光潔。鶴鶴:閃閃發光。於,讀 wū,感嘆詞。牣(rèn):充滿。


    c《湯誓》:《尚書》篇名,湯伐桀時的誓師詞。時日:這個太陽,指夏桀。時,相當指示代詞“是”。害:疑問代詞,相當“何”“曷”。女:汝,你。偕:共同,一道。


     


    【今譯】


    孟子謁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邊,一邊觀賞大雁和麋鹿,一邊說:“賢德的人也以享受這些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有賢德然後纔能以享受這些為樂。不賢德的人雖然有這一切,卻不會快樂。《詩經 · 大雅 · 靈臺》中說:‘文王開始營建靈臺,精心籌劃細安排。百姓築臺很賣勁,不多幾天便築成。文王本來不急忙,百姓像兒子般前往。文王來到靈臺養獸場,母鹿安睡不驚慌。母鹿長得多肥壯,白鳥的羽毛潔白瑩亮。文王來到靈臺的池沼,滿池的魚兒蹦蹦跳。’周文王使用百姓的力量,築高臺,挖池沼,老百姓卻非常歡樂地干這件事,把築的臺叫靈臺(靈有神明、美好的意義),把挖的池沼叫靈沼,並為其中飼養了麋鹿魚鱉而歡樂。古代的聖人賢人,能夠跟老百姓同享歡樂,所以能夠得到真正長久的快樂。《尚書 · 湯誓》寫百姓痛恨暴君夏桀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能滅亡啊,我們願意跟你同歸於盡!’百姓想跟他同歸於盡的人,即使有高臺池沼和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長享這些歡樂嗎?


     


     


     


    《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 a,非常道 b;“名”可名 c,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d;有名,萬物之母 e。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f;常有,欲以觀其徼 g。此兩者 h,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i;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j。


    【注釋】


    a 前一“道”字,名詞,指普遍存在於宇宙的自然規律,天地萬物生滅有無的基本法則。後一“道”字,動詞,稱道,述說。


    b 常,恆,指永恆存在。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以下簡稱“帛書甲本”“帛書乙本”),“常”作“恆”,下同。


    c 前一“名”字,名詞,指天地萬物所獲得的名稱。後一“名”字,動詞,稱呼之,說出其名稱。


    d 天地之始,指“宇宙洪荒”之時,即天地判始混沌之際。


    e 萬物之母,指天地萬物得以被區分的基礎。以上二句或讀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f 無,指“常道”“常名”的不可稱道與名說,即宇宙萬物的最終不可認知性。


    g 有,指“常道”“常名”的客觀存在。老子認為,“道”與“名”的最終不可認知性是絕對的,而最終不可認知的“常道”“常名”的客觀存在也是絕對的,所以說前者是“常無”,而後者是“常有”。徼,邊界,指此一事物與彼一事物得以區分的基本界限。以上二句帛書甲本作“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噭”。


    h 此兩者,指永恆的“無”(常無)與永恆的“有”(常有)。


    i 同出,指“常道”“常名”最終不可認知的絕對性(常無)與其客觀存在的絕對性(常有)二者是一致的、統一的。玄,玄妙,幽深神秘。


    j 眾妙,指變化莫測的萬物。門,比喻萬物由以產生的所在,即“道”。(參見第六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譯文】


    “道”若可以稱道,便不是那永恆的“道”;“名”若能夠名說,便不是那永恆的“名”。沒有名,是天地始;有了名,纔分出了萬物萬事。所以那永恆存在的“無”,將由它來窺探造化的精奧;那永恆存在的“有”,將由它來觀察萬物之間的界限。這永恆的“無”與“有”,同出一源而名稱不同,都可稱之為神秘深幽;它幽深而又幽深,正是產生一切神秘奧妙的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a;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b,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形〕c,高下相傾 d;音聲相和 e,前後相隨 f。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g,行不言之教 h;萬物作焉而不辭 i,生而不有 j,為而不恃 k;功成而弗居 l,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m。


    【注釋】


    a 斯,則,便。惡,丑,不美。已,通“矣”。


    b 有、無,這裡指具體事物的存在與不存在,不是第一章“常有”“常無”的“有”“無”。相生,相對產生,意思是有所存在纔體現出有所不存在,有所不存在纔體現出有所存在。


    c 形,表現,體現。


    d 傾,向,對照。帛書甲、乙本“形”作“刑”,“傾”作“盈”,皆古音通假之字。


    e 音,當為“喑”之初文,與“聲”相對,指寂靜無聲。和,和諧。單有死一般的寂靜和一味聲響無休止都不能構成和諧的境界。


    f 隨,伴同。


    g 聖人,老子理想中的君主,具有最高道德智慧的人。處,行。無為,指順應自然,不違背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本性。


    h 不言,指不發號施令。教,教化。


    i 作,興起,發生。辭,拒絕,抗拒。“不辭”,帛書乙本作“弗始”,“始”“辭”古音相通。


    j 有,覆有,據為己有。


    k 為,指“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恃,憑依,這裡與上句中的“有”、下句中的“居”起一種互文作用,意義相近。


    l 功,指無為而治的功績。弗居,不肯以功自居。


    m 不去,指聖人在客觀上最終並沒有離開、失去功。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好的東西是好的,這就有了壞了。所以,“有”與“無”相對而產生,“難”與“易”相對而形成,“長”與“短”相對而體現,“高”與“低”相對而依存,寂靜與音響相對而和諧,“先”與“後”相對而伴隨。因此,聖人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施行無須號令的教化。萬物到來而不抗拒,繁育生長而不據為己有,實行無為而不有所依賴;萬物遂成而不以功自居,正因為有功而不自居,所以也無所謂失去。


     


     


    《莊子》


     


    逍遙遊


     


    北冥有魚a,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b,其翼若垂天之雲c。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d。南冥者,天池也e。


    《齊諧》者,志怪者也f。《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g,去以六月息者也h。”野馬也i,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j。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k,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l,則芥為之舟m;置杯焉則膠n,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o;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p,而後乃今將圖南q。


     


    【注釋】


    a冥:冥暗蒼茫,通“溟”,用作名詞,指冥暗的大海。


    b怒:奮發,振奮。


    c垂:通“陲”,邊際。


    d海運:指海洋周期性的大運動。


    e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大自然的水池。


    f志:記述,記載。


    g摶(tuán):環繞著向上而飛,一本作“搏”,謂拍打。扶搖:飆,大旋風。


    h息:氣息,這裡指風。


    i野馬:春天山林沼澤之上的浮遊之氣,蒸騰如奔馬,所以叫“野馬”。


    j生物: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k且夫:相當於“再說”。積:蓄積。厚:指深廣。


    l坳(ào)堂:堂上低窪之處。


    m芥:小草。


    n膠:粘住,指貼住地面不能浮動。


    o乃今:乃,就。培:憑,乘著。


    p莫之夭閼(è):沒有什麼東西可阻擋住它。夭閼,阻隔,阻攔。


    q圖:計劃,打算。


     


    【譯文】


    北方昏暗迷茫的大海裡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體積,不知道它到底有幾千裡大。變化而成為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幾千裡大。奮翅飛起來,它那翅膀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鳥,當大海運動時便將遷飛到南方那片昏暗迷茫的大海。南方那片昏茫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之事的書。《齊諧》上的話說:“大鵬將遷飛往南方昏茫大海時,撲打海水三千裡。繞著大旋風向上直飛九萬裡,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飛離而去的。”那野馬般奔騰的霧氣,那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各種生物用它們的氣息吹蕩而形成的。天空蒼蒼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呢,還是它太高遠沒有盡頭而顯得那樣呢?大鵬鳥(從九萬裡高空)看下面,也像這樣罷了。


    再說,水若積聚得不深厚,那麼它負載大船便沒有足夠的浮力。把一杯水倒在堂前的窪地上,那麼一根小草便可充當它的船倘若把杯子放在上面,那就要被粘住,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如果風積聚得不雄厚,那麼它要托負(巨鳥的)大翅膀便沒有力量,所以(大鵬隻有飛到)九萬裡的高空大風纔能出現在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