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海昌文存叢談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錢菁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古籍整理  其他古籍整理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78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7557855
    作者:錢菁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編輯推薦

    海寧鐘靈毓秀,人文荟萃,古今名人著述浩如煙海。作者出於對海寧地方文史的愛好,從歷代海昌名人及其典籍中精心遴選了百多位人的百餘種著作,對他們的生平行跡,內容內容、特點,業績貢獻及前人評述等作了詳盡而恰當的介紹和品評。《海昌文存叢談》一書,內容跨時千餘年,涉及經、史、子、集各個領域,與《海昌餘韻》《細說海寧》並稱海寧地方文史研究三部曲,力求對海寧歷史人物故事、海寧歷史上發生過的重要事件以及歷代海寧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等方面,進行一個比較完整的展示。

     
    內容簡介

    海寧,古稱“海昌”,地處吳越之交,素有文化重鎮之稱。雖居一隅之地,然歷代文人眾多,藝文之盛,為全國之翹楚。據錢泰吉《海昌備志·藝文志》記載,海寧藝林人物著作從晉代干寶始,到清代道光末期的1500多年間,有影響力的儒林人物1300餘人,著作多達3100餘種,收錄於《四庫全書》的有近百種。卷帙浩繁,洋洋大觀,其中不乏鴻篇巨著和學術巨擘的扛鼎之作。
        《海昌文存叢談》一書從歷代海寧名人及其典籍中精心遴選了108人的百餘種著作,跨時千餘年,涉及經、史、子、集各個領域,可謂是瀚海拾貝,藝苑擷英。本書對他們的生平行跡,作品內容、特點,業績貢獻及前人評述等作了詳盡而恰當的介紹和品評。全書共30餘萬字,以豐富的地方人文歷史內涵呈現了區域文化特色,具有可讀性和趣味性,促進了歷史文化的普及。

    作者簡介

    錢菁,1957年10月出生,浙江省海寧市人。執業中醫師,地方文史愛好者,海寧市政協文史研究員。
        出版著作:《海昌餘韻一海寧人文歷史掌故拾遺》中國文史出版社;《細說海寧》紅旗出版社;《大國醫王孟英》浙江人民出版社;《老寧歷十年學術經》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參編著作:《王和伯醫案精選》人民衛生出版社;海寧歷代醫家學術要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海寧科技人物》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目錄
    目 錄
    一 善言天者必質於人
    ——晉·干寶 《搜神記》
    二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哉
    ——唐·顧況《顧華陽集》
    三 學不能用則終身為腐儒
    ——宋·張九成《橫浦集》(附《心傳錄》《日新錄》)
    四 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錄》
    五 各自風流一種愁
    ——宋·朱淑真《斷腸詩集》
    六 讀之凜凜有生氣不啻針砭而藥石
    —&mda·榮肇《榮祭酒遺文》
    七 詩文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

    目  錄


    一  善言天者必質於人


        ——晉·干寶 《搜神記》


    二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哉


        ——唐·顧況《顧華陽集》


    三  學不能用則終身為腐儒


        ——宋·張九成《橫浦集》(附《心傳錄》《日新錄》)


    四  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錄》


    五  各自風流一種愁


        ——宋·朱淑真《斷腸詩集》


    六  讀之凜凜有生氣不啻針砭而藥石


            —&mda·榮肇《榮祭酒遺文》


    七  詩文字畫皆為本朝道品第一


        —&mda·張雨《句曲外史集》


    八  滄海倒流吞日月


        —&mda·貝瓊《清江貝先生集》


    九  公之功名事業著於人人


        —&mda·朱鐩《玩齋先生紀年錄》(附貢師泰《玩齋集》)


    十  飲食之所慎豈但醫雲乎哉


        —&mda·吳瑞《日用本草》


    十一  是養生者亦未嘗不害生也


          —&mda·賈銘《飲食須知》


    十二  殆非一時學者之所及


          ——明·胡奎《鬥南老人集》


    十三  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明·祝淇《履坦幽懷集》


    十四  宿望不在廊廟鉅公下


          ——明·張寧《方洲集》


    十五  冰清玉潔纔思不減李易安


          ——明·朱妙端《靜庵剩稿》


    十六  柴門倚杖立斜曛紫硤雙峰望裡分


          ——明·李璋《嗜泉詩存》


    十七  南渡江來樂有餘廣堂守歲即吾廬


          ——明·董氵雲《董從吾稿》


    十八  志將身挽一世風還前古而力莫之從


          ——明·許相卿《雲村集》《許氏貽謀四則》


    十九  遊陽明之門然多失陽明之意


          ——明·董穀《碧裡雜存》


    二十  知節儉則無求無求則廉恥立禮義生


          ——明·查秉彝《覺庵存稿》


    二十一  養生尤貴於寡欲


            ——明·俞橋《廣嗣要語》


    二十二  立朝以正直忠厚為本


            ——明·陳與郊《隅園集》《薠川集》


    二十三  詩苑中秦越人長桑君也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二十四  持論平和能消融門戶之見


            ——明·張次仲《待軒詩記》《周易玩辭困學記》


    二十五  君家之先真有異傳


            ——明·郭凝之《明孝友傳》《先覺宗乘》


    二十六  能為將帥者乃可為長吏


            ——明·曹履泰《靖海紀略》


    二十七  仙纔鬼語各臻其妙


            ——明·葛徵奇《南園前五先生詩》


    二十八  離亂極處生名世風雅亡來得正宗


            ——明·吳本泰《吳吏部集》《西溪梵隱志》


    二十九  光復舊都在此一舉


            ——明·查繼佐《敬修堂釣業》《罪惟錄》


    三十  洵暗室之寶炬苦海之慈航


          ——明·陳司成《霉瘡秘錄》


    三十一  正其是非補其缺失


            ——明·談遷《國榷》


    三十二  與名士往來交遊遍天下


            ——明·郭濬《虹暎堂詩集》


    三十三  一寸有天懸日月九州無地哭山河


            ——明·許令瑜《容庵存稿》


    三十四  詩與樂異而同同而異


            ——明·朱嘉徵《樂府廣序》


    三十五  上可以尊經衛道下可以風世勵俗


            ——明·陳確《陳乾初先生遺集》


    三十六  雖極天下之險阻艱難何足以困之


            ——明·朱朝瑛《讀五經略記》


    三十七  上德不德大道無功


            ——明·陳之遴《浮雲集》


    三十八  於吳為陲於越為首


            ——明·範驤《海寧縣志略》


    三十九  嘆三楚英雄消瀋無數


            ——明·朱一是《梅裡詞》《為可堂集》


    四十  塞翁居羌猶杜老


          ——明·蔣薰《留素堂詩刪》


    四十一  人間三月恨千古仗誰伸


            ——明·祝淵《祝月隱先生遺集》


    四十二  執法嶺南身無長物


            ——明·陳殿桂《與袁堂文集》


    四十三  兩山相峙中通河流


            ——明·潘廷章《硤川志》


    四十四  春秋無通辭從變而移


            ——明·陳士芳《春秋四傳通辭》


    四十五  爭一字之奇競一韻之巧


            ——清·查培繼《詞學全書》


    四十六  靜庵後百年一人


            ——清·李因《竹笑軒吟草》


    四十七  金實凝秋色酸辛隻自知


            ——清·徐燦《拙政園詩集》《拙政園詩餘》


    四十八  百年仰俯空睞笑當世誰憐我輩人


            ——清·陸嘉淑《辛齋遺稿》


    四十九  人臣事君勿欺為本


            ——清·楊雍建《楊黃門奏疏》《撫黔奏疏》


    五十  微言妙義難可粵稽


          ——清·汪定國《諸子褒異》


    五十一  存其言必有大用於世


            ——清·瀋珩《耿岩文選》


    五十二  故國依然在青山不忍看


            ——清·陸弘定《爰始樓詩刪》


    五十三  一簑秋雨泛海色雙艇清溪弄月華


            ——清·吳農祥《流鉛集》


    五十四  始知顏色不如花行樂年年須及早


            ——清·葛宜《玉窗遺稿》


    五十五  扁舟江北與江南斷雁啼猿總不堪


            ——清·查容《漸江詩鈔》《浣紗詞》


    五十六  文章無今古要在得其真


            ——清·朱奇齡《拙齋集》


    五十七  清矣慎矣又勤矣人或偏歟公獨全


            ——清·許汝霖《德星堂詩文集》


    五十八  德無常德不修則壞


            ——清·陳詵《四書述》


    五十九  負一代之纔華盛傳京洛


            ——清·陳奕禧《春藹堂集》


    六十  春秋古史乃家法詩筆離騷亦時用


          ——清·陳訏《時用集》


    六十一  一帆去國談何易萬卷無家累亦多


            ——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


    六十二  風流作相人終忘千古誰爭兩卷書


            ——清·查嗣瑮《查浦詩鈔》


    六十三  兼三尊而並四科史難其人


            ——清&middo龍《愛日堂詩集》


    六十四  以春秋絕學名動九重


            ——清·盧軒《日堂文鈔》


    六十五  子之詩絕去雕飾發抒性靈


            ——清·瀋翼機《澹初詩稿》


    六十六  詩至晚唐則光芒四射


            ——清·查克宏《晚唐詩鈔》


    六十七  引申觸類實於數學有裨


            ——清·陳世仁《少廣補遺》


    六十八  天生粹質非雕琢幾向詩書蘊蓄來


            ——清·查祥《雲在詩鈔》


    六十九  並宿雙飛大有河洲之摯


            ——清·陳邦彥《烏衣香牒》《春駒小譜》


    七十  兩山有靈藉以不泯


          ——清·蔣宏任《硤石山水志》


    七十一  讀其書當有以見其概


            ——清·祝洤《淑艾錄》《下學編》


    七十二  醫貫變通藥在合宜


            ——清·吳儀洛《成方切用》


    七十三  淵源家學吟興稱豪


            ——清·許道基《鼕隰吟》《粵吟》《靡至吟》


    七十四  戛戛獨造不襲前賢


            ——清·範世勛《桃花泉弈譜》


    七十五  一枰角智關成敗黑白爭雄見是非


            ——清·施襄夏《弈理指歸》《弈理指歸續編》


    七十六  但使操修勤砥礪無須勸勉費周諄


            ——清·瀋維基《紫薇山人詩鈔》


    七十七  西湖天下景斯編亦西湖傑構也


            ——清·許承祖《雪莊西湖漁唱》


    七十八  身通百藝深自韜晦


            ——清·王學權《重慶堂隨筆》


    七十九  殫精覃思積數十年而後成


            ——清·周春《十三經音略》


    八十  所著皆體大思精閎深奧衍


          ——清·周廣業《蓬廬文鈔》


    八十一  獨言經者統於尊也


            ——清·吳騫《拜經樓詩集》《愚谷文存》


    八十二  觀潮之暇博考群籍以推求其故


            ——清·俞思謙《海潮輯說》


    八十三  盡言無隱不惜以針暗度


            ——清·陳克恕《篆刻針度》


    八十四  卓然為浙中詩家一大宗


            ——清·祝德麟《悅親樓詩集》


    八十五  君之學邃矣君之文不懈而及於古


            ——清·陳鳣《簡莊文鈔》


    八十六  硤川雖一隅詩林而海昌


            ——清·曹宗載《硤川詩鈔》


    八十七  見所可見者惟詩


            ——清·陸素生《於斯閣詩鈔》


    八十八  唐宋以來代有聞人


            ——清·陳敬璋《海寧渤海陳氏著錄》《初白先生年譜》


    八十九  海邑能詩近日稀潁川纔子振風徽


            ——清·鐘大源《東海半人詩鈔》


    九十  存一代真跡傳信後人


            ——清·吳修《昭代名人尺牘》


    九十一  每得一帙必手自斠勘


            ——清·馬瀛《吟香仙館書目》


    九十二  一代詩名盛恢奇敬業堂


            ——清·查世官《南廬詩鈔》


    九十三  未必前賢畏後生纔華弱冠且縱橫


            ——清·查揆《筼谷詩文鈔》


    九十四  清新俊逸情文相生


            ——清·查有新《春園吟稿》


    九十五  學者之津梁譚者之園囿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


    九十六  善承先志保護舊籍


            ——清·吳壽旸《拜經樓藏書題跋記》


    九十七  縹囊錦軸鐘鼎金石濟美一樓


            ——清·胡爾滎《破鐵網》


    九十八  得雅馴之體無誇誕之辭


            ——清·徐瀛《西征日記》


    九十九  於清新流麗中運真摯急昂之氣


            ——清·馬錦《碧蘿吟館詩集》


    一〇〇  稱心而出適意而止


          ——清·馬洵《五千卷室詩集》


    一〇一  七代詩僧後君應出一頭


              ——清·釋六舟《小綠天庵吟草》


    一〇二  卅年校官講席以繼


              ——清·錢泰吉《甘泉鄉人稿》


    一〇三  笑我一官乃落此瘴雲百道排飛鳶


              ——清·朱有萊《飲香讀畫齋詩集》


    一〇四  貧居陋巷無所求願與史籍同生死


              ——清·管庭芬《渟溪老屋自娛集》


    一〇五  荏苒三十餘年僅載一硯歸籍


              ——清·王士雄《歸硯錄》


    一〇六  可憐鄉曲悼纔華


              ——清·許光治《江山風月譜》


    一〇七  其得意處殆與少陵為近


              ——清·楊鳳翰《鏡海樓詩集》


    一〇八  文似永叔詩近中唐


              ——清·錢保塘《清風室詩文鈔》


    後記

    前言


    庚子歲末,錢菁君以新作《海昌文存叢談》初稿見示,並囑我作序。我與他既是契友,又有師生之誼,便欣然從命了。
    我倆相識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那時我在海寧第一中學任教,他還是一位高中學生。雖未面授,但早已知道他是一名品學兼優、興趣廣泛的優秀學生。因為歷史的原因,畢業後未能進一步深造。後來得知他入業杏林,師從當地名醫朱煉之學了中醫,並且業績卓著:在海寧創建了中醫男性專科,還擔任了海寧中醫院院長的要職。雖然同在一地,但也是緣慳一面,暌違許久。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海寧日報》上看到了他寫作文史專著《海昌餘韻》的專題報道,感到意外和驚喜,就馬上聯繫上了他,並向他索取了此書。那時我忝任海寧名人研究室副主任,對當地名人文化比較關注,而且正在進行《海寧歷代名人百詠》的創作。我認真翻閱了他的著作,獲益匪淺,既從中獲得了許多資料,又打開了我的創作思路。


     


    庚子歲末,錢菁君以新作《海昌文存叢談》初稿見示,並囑我作序。我與他既是契友,又有師生之誼,便欣然從命了。


    我倆相識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那時我在海寧第一中學任教,他還是一位高中學生。雖未面授,但早已知道他是一名品學兼優、興趣廣泛的優秀學生。因為歷史的原因,畢業後未能進一步深造。後來得知他入業杏林,師從當地名醫朱煉之學了中醫,並且業績卓著:在海寧創建了中醫男性專科,還擔任了海寧中醫院院長的要職。雖然同在一地,但也是緣慳一面,暌違許久。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海寧日報》上看到了他寫作文史專著《海昌餘韻》的專題報道,感到意外和驚喜,就馬上聯繫上了他,並向他索取了此書。那時我忝任海寧名人研究室副主任,對當地名人文化比較關注,而且正在進行《海寧歷代名人百詠》的創作。我認真翻閱了他的著作,獲益匪淺,既從中獲得了許多資料,又打開了我的創作思路。


    此後,我們的交往就多了起來。我還特地到他的工作室拜訪。他退休後仍在醫院發揮餘熱,半天門診,半天在工作室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除了整理有關名家醫案外,就專注於海寧文化名人的研究。自古以來就有儒醫一家的說法,錢菁君在從事中醫和研究古代醫案的過程中,打下了扎實的古典文學基礎,得以閱讀並瀏覽了大量的文史典籍,尤其對海寧歷史名人的事跡和著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此過程中他發現當地的資料不足,就千方百計聯繫國內知名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搜集了大量散見於各地有關海寧的文史資料,爬羅剔抉,索引鉤沉,孜孜矻矻,筆耕不輟,花費了多年的精力,先後撰寫並出版了《海寧歷代醫家要略》《海昌餘韻》《細說海寧》《大國醫王孟英》等多部著作,名聞鄉裡,令人刮目。為海寧的名人文化研究注入新鮮血液,填補了海寧文化名人研究領域的空白。


    海寧鐘靈毓秀,人文荟萃,古今名人著述浩如煙海,據《海寧市志》記載:有歷史和現代文化名人近600位,著作1600餘種,可謂洋洋大觀,源遠流長,其中不乏鴻篇巨制和學術巨擘的扛鼎之作。許多珍稀典籍都有待整理出版。地方有關部門近幾年雖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陸續編印出版了《海寧珍稀史料文獻叢書》,但也僅取其什一而已。錢菁君長期涵泳於海昌文史瀚海之中,對海昌文存的整理出版寄予厚望,多次跟我談起此事,常感嘆於熱衷和能勝任此浩大工程的人纔之不足,但自當立志盡一己綿薄之力,做一些搜集和推介工作,這對繼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傳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對此也很有同感,對他的作為由衷贊嘆!


    《海昌文存叢談》一書從歷代海昌名人及其典籍中精心遴選了108人的百餘種著作,跨時千餘年,涉及經、史、子、集各個領域,可謂是瀚海拾貝,藝苑擷英。對他們的生平行跡,作品內容、特點,業績貢獻及前人評述等做了詳盡而恰當的介紹和品評。閱讀此書猶如遊走於歷史文化長廊之中,應接不暇,如聆聽先賢教誨,如沐春風,醍醐灌頂!正如清代學者陳克恕所言:“博觀約取,心手間別有神解矣!”錢菁君也自感浸淫於此中,猶如江皋拾翠,洛浦探珠,含英咀華,收益良多!王荊公在《遊褒禪山記》說:“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做學問何嘗不是如此!面對海昌文存這一寶庫,一本叢談隻能是嘗鼎一臠,窺豹一斑,未免滄海遺珠,顧此失彼。有感於此,他便一發而不可收。面對這一文化學術寶庫,準備再接再厲,另闢蹊徑,闡幽抉微,續寫更多有關研究海寧名人文化的專著,以饗讀者,我們也殷切期待著!


    海寧清代學者吳騫有一印語:“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至於書不可一日失。”查有新也有言:“出交天下士,歸讀古人書。”誠哉斯言!海寧眾多先賢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存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發掘和研究,他們的學術精神有待我們去傳承和發揚,錢菁君正致力踐行之。見賢思齊,讓我們勉力同行吧。


     


    辛丑孟春於海寧  唐兆基

    在線試讀

    善言天者必質於人——晉·干寶《搜神記》

    干寶(283—351年左右),字令升。自河南新蔡移居浙江鹽官靈泉鄉(今海寧黃灣)。西年(307年)任鹽官別駕,又任山陰令(今浙江紹興)及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官至散騎常侍。後經王導疏薦,召為佐著作郎,主修國史。著有《晉紀》《司徒儀》《後養議》《雜儀》《春秋左氏函傳義》《春秋序論》《干子》《周官禮注》《周易注》《周易爻義》《周易宗塗》《周易玄品》《周易問難》《答周官駁難》《易音》《毛詩音隱》《正言》《立言》《百志詩》《干寶集》《史論》《搜神記》等。
    《搜神記》二十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子部五十二,為內府藏本,是海寧人著述現存《四庫》子部中最早的古籍。原本有三十卷,《隋志》及新舊唐志俱著錄三十卷,《宋志》作十卷,史志所記載的卷數互不相合,因此從唐以時期,干寶原著已散佚,今本為二十卷是明代學者胡應麟從《法苑珠林》《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中輯錄而成。目前有中華書局等多種點校本出版。
    干寶在《搜神記》自序中開首即說:“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日之所親聞睹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意為寫本書時雖然在過去的記載書籍中查考記錄,收錄當時遺失沒有記載的事,因為不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又怎麼敢說沒有與事實有出入呢?開宗明義說明了這些故事都是古籍記載或傳說中的事。在編寫過程中,“群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載”。盡管干寶當時是通過博覽群書,采訪近世之事,還是認為“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而今三十卷的原著已不可見,今本二十卷是在散佚遺篇後又經過後人增刪而成,已經不是干寶所著的原貌了。
    現在二十卷大致內容為,卷一所記皆為晉代以前神仙方士神通變化的奇聞異事,從傳說中的神農氏到三國時的吳猛,講述這些人得道成仙、呼風喚雨、騎龍駕虎、長生不老的故事。
    卷二記述了漢晉時期巫人與術士降伏鬼魔、人鬼互通的奇異怪事。有漢獻帝時的壽光侯降伏妖魔鬼怪,有能預見吉兇的韓友,能斷舌吐火的天竺人等,都是一些當時很有影響的術士與巫師。
    卷三所記的人物都是漢晉時期通易學、善卜辭的名士,有許季山、郭璞、管輅等人。其中,管輅對神明與妖異的故事,頗有積極意義,指出了正氣內存,安神修德是保身正命的根本,隻有保持了身體的真氣,纔會不受邪怪所侵。篇中還有兩則華佗治療疑難雜癥的案例。


    善言天者必質於人——晉·干寶《搜神記》


     


    干寶(283—351年左右),字令升。自河南新蔡移居浙江鹽官靈泉鄉(今海寧黃灣)。西年(307年)任鹽官別駕,又任山陰令(今浙江紹興)及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官至散騎常侍。後經王導疏薦,召為佐著作郎,主修國史。著有《晉紀》《司徒儀》《後養議》《雜儀》《春秋左氏函傳義》《春秋序論》《干子》《周官禮注》《周易注》《周易爻義》《周易宗塗》《周易玄品》《周易問難》《答周官駁難》《易音》《毛詩音隱》《正言》《立言》《百志詩》《干寶集》《史論》《搜神記》等。


    《搜神記》二十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子部五十二,為內府藏本,是海寧人著述現存《四庫》子部中最早的古籍。原本有三十卷,《隋志》及新舊唐志俱著錄三十卷,《宋志》作十卷,史志所記載的卷數互不相合,因此從唐以時期,干寶原著已散佚,今本為二十卷是明代學者胡應麟從《法苑珠林》《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中輯錄而成。目前有中華書局等多種點校本出版。


    干寶在《搜神記》自序中開首即說:“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日之所親聞睹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意為寫本書時雖然在過去的記載書籍中查考記錄,收錄當時遺失沒有記載的事,因為不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又怎麼敢說沒有與事實有出入呢?開宗明義說明了這些故事都是古籍記載或傳說中的事。在編寫過程中,“群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載”。盡管干寶當時是通過博覽群書,采訪近世之事,還是認為“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而今三十卷的原著已不可見,今本二十卷是在散佚遺篇後又經過後人增刪而成,已經不是干寶所著的原貌了。


    現在二十卷大致內容為,卷一所記皆為晉代以前神仙方士神通變化的奇聞異事,從傳說中的神農氏到三國時的吳猛,講述這些人得道成仙、呼風喚雨、騎龍駕虎、長生不老的故事。


    卷二記述了漢晉時期巫人與術士降伏鬼魔、人鬼互通的奇異怪事。有漢獻帝時的壽光侯降伏妖魔鬼怪,有能預見吉兇的韓友,能斷舌吐火的天竺人等,都是一些當時很有影響的術士與巫師。


    卷三所記的人物都是漢晉時期通易學、善卜辭的名士,有許季山、郭璞、管輅等人。其中,管輅對神明與妖異的故事,頗有積極意義,指出了正氣內存,安神修德是保身正命的根本,隻有保持了身體的真氣,纔會不受邪怪所侵。篇中還有兩則華佗治療疑難雜癥的案例。


    卷四記載的都是星宿和山嶽河川與諸神有關的靈異故事,這些山神河伯執掌風雨,為人療疾,如泰山府君、彭澤湖神的知恩圖報;泰山之女、廬山神君對德行仁義的敬重;天使搭乘麋竹的便車,為人間減除火災等,都具有勸人行善的積極意義。


    卷五所收錄的故事以宣揚因果報應的觀念為主,有丁姑顯靈、王佑以清廉延壽、周式失信喪命等故事。


    卷六以編年體形式記述夏代至三國期間的各種妖魔鬼怪之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變異,以《黃帝內經》“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的理論,列舉了各種災異與妖怪依附彌漫於物體內部,物體的外表隨之發生變化,然後以五行生克的消長變化來說明妖異的形成和出現。故事聽起來頗為荒誕,卻蘊含一定的哲理。《論山徙》中的“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說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卷七記述了各種與靈異有關的奇聞趣事,以山川河嶽、草木禽獸、衣食住行、風俗日用中出現的怪異之事,來預示未來的吉兇禍福。例如,兩足虎、魚現屋上、牛說話、女產怪物等怪事,都預示著自然災難與社會動蕩的關繫。


    卷八記述歷代王朝的更替與天命的關繫,以此說明自古以來,王朝的建立都是奉天命而建,因此,王朝的興衰更替,與此相關的瑞祥符命會相繼出現。例如,舜得玉鬲,即知天命在己;孔子拜北辰得刻字黃玉,即預知劉漢王朝的興起,以此來表明新王朝建立的合法性。


    卷九記載的十則故事都是與瑞應災異相關,如汝南應嫗晝夜見神光即子孫興旺顯赫;常山張顥得金印官至太尉;長安張氏得金鉤而富貴;何比干符策而子孫致宦等,說的是富貴皆有天命。又如狗咬鵝、狗戴帽著衣上房、狗銜衣、炊飯變蟲等,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則預示主人將要遭受各種災禍的先兆。


    卷十的故事是解夢與占卜,記錄了漢代以來有關夢境的故事,有講夢境,有作解析,以及最後的驗證結果,以此說明占夢而辨吉兇是可信的。


    卷十一講的是孝道,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卓絕纔識、至誠情義的仁人義士、孝子賢婦,如熊渠、李廣、養由基、更羸、古冶子、東方朔等,都因武藝高強而流芳百世,通過這些仁人志士、孝子賢婦的傳奇故事,宣揚以孝為本的人倫道德規範。


    卷十二講各種怪物是宇宙萬物中為五行生化所形成,各種怪氣的變化而產生,種種奇異故事的發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能夜間飛行的落頭民、可化為虎的貙人、專搶美女的猳國馬化、人鳥之間變化的越祝之祖等,都是自然之物。


    卷十三記載的是有靈性的物產,以及這些奇物與人的神奇感應,或者記述奇人異事的特異功能。例如,泰山澧泉、霍山鑊、昆明湖的黑灰、龜化城等,旨在說明自然界的有些物產具有不同尋常的神性。


    卷十四收錄的故事比較雜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嫦娥奔月”即源於此篇,其他還有黃母化黿、宋母化鱉、宣母化黿及老翁作怪,似乎是在闡述人類對於生命規律的認識。


    卷十五所講的主人公都是能跨越生死界限、能死而復生的傳奇人物,以此表達長生不老的願望以及對死而復生的期盼。廣陵大塚描述的是古代諸侯之家的墓葬習俗。


    卷十六收錄的是因鬼而起的故事,有人鬼辯論,人與鬼之間的衝突,用傳奇的方式表達了人鬼情未了的願望,如韓重與紫玉、辛道度與秦女、談生與睢陽王女、盧充與崔氏等故事。


    卷十七講人與精怪之間的有趣故事;卷十八是一些驅除精怪、為人類除害的故事;卷十九是講降妖除怪的故事;卷二十講因果報應,動物對人類恩怨的回報,如義犬救主這則很感人的故事就出於此。


    《搜神記》在中國小說史上影響深遠,被稱作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哉——唐·顧況《顧華陽集》


     


    《顧華陽集》是唐朝詩人顧況的詩文集,是海寧歷史人物詩文中留存至今年代最早的詩文集,也是海寧人在《四庫全書》集部中的第一部詩文集。最早的集名是《唐著作佐郎顧華陽集》,著作佐郎是以官命名,收錄《四庫全書》時,因號為華陽真逸,故以顧華陽名。顧況(708—801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晚號悲翁。唐至德二載(757年)進士。曾任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後由德宗時宰相柳渾引薦,入朝為秘書郎,稍後任著作佐郎,因習慣了閑雲野鶴式的自由生活,三年後棄官歸隱茅山(今江蘇句容),故後人稱其為“唐著作郎”或“唐著作佐郎”。 顧況著述頗多,著有《顧逋翁集》《華陽集》《書評》《畫評》等。《舊唐書·藝文志》載有二十卷,《宋史·藝文志》作十五卷,至清《四庫全書》收錄僅三卷。


    顧況最早的詩文集應該是和年間,去世不久由友人結集刊印,從皇甫湜序可知,雖序文沒落年號,但從內容看應該是顧況去世後所作。皇甫湜是顧況的高足,性極高傲,對顧況極為崇敬。因童子時就結識顧況,一別已30年,皇甫湜出生於777年,所以皇甫湜寫序時和以後了。皇甫湜對顧況評價極高,在序中甚至認為“李白、杜甫已死,非君將誰與哉”。顧況的詩,在唐朝詩壇上占有一席之地,開創了大歷詩壇的新風。在皇甫湜看來,顧況是繼李白、杜甫以後的又一位偉大詩人。


    顧況家在海寧橫山,有詩為證,七絕《橫山故居》起首一句即“家在雙峰蘭若邊”,雙峰通常指大橫山、小橫山,蘭若為佛語指寺院,因橫山旁有禪寂院。據《海鹽縣志》載:“禪寂院在縣西南五十裡橫山,舊名興福院。年改賜禪寂院,祠顧況為伽藍神,以況舊居在寺側故也。”一說,顧況家在東山葛洪丹井旁,因東山、西山也是兩峰,《山中》一詩中有“野人愛向山中宿,況在葛洪丹井西”之句,《海寧縣志》載東山有顧況讀書臺,在葛洪煉丹井遺跡西面。當時橫山屬海鹽,東西山屬海寧,現在都屬海寧。


    入京以前的顧況,生活及活動主要範圍在吳越一帶,從其文集中的內容可略知一二,如在浙江有《嘉興監記》《湖州刺史廳壁記》《觀碑》,在上海有《華亭縣令延陵包公壁記》,在安徽有《宛陵公署記》,在江蘇有《寺碑》《廣陵白沙大雲寺碑》《瘞鶴銘》等。因此,皇甫湜序言開篇即是“吳中山泉氣狀,英淑怪麗,太湖異石,洞庭朱實,華亭清唳,與虎丘、天竺諸佛寺,鉤綿秀絕。君出其中間,翕輕清以為性,結泠汰以為質,煦鮮榮以為詞”。可以說吳越的秀麗山色,孕育了顧況詩文的靈性。


    入京以後的顧況,很少再回到故鄉,辭官後隱居茅山,故鄉隻是他夢境中的回憶。晚年有《憶故園》一詩流露了濃郁的鄉愁:“惆悵多山人復稀,杜鵑啼處淚沾衣。故園此去千餘裡,春夢猶能夜夜歸。”這是顧況詩集中少有的流露悲戚之情的句子,人之將老,思鄉之情尤為殷切。


    顧況的交遊,從詩文看,有朝臣權貴李泌、宰相柳渾,詩人賀知章、白居易、韋應物,文學家韓愈,畫家韓滉,還有齊映、劉太真、韓皋、包佶、吳通微、李紓等,都為當時名流,因留存的詩文不多,實際交往應該遠不止這些。


    《顧華陽集補遺》中有《瘞鶴銘》一文。關於《瘞鶴銘》自有一段公案,《顧華陽集補遺》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顧況六十六世孫顧球纂輯,並作了如下注釋:“焦山瘞鶴銘,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今剝落不可讀其全文,見董逌書跋。《茅山志》載:‘唐顧況隱於菖蒲潭石墨池上,自號華陽真逸,撰焦山瘞鶴銘。’均有可據。如此而前輩棼棼或以為逸少,或以為陶隱居皆臆度語耳。”《茅山代海寧人張伯雨所修。代就有明確記載,銘文為顧況所撰。現在史學家比較公認的意見為南朝陶弘景所撰,因陶弘景晚號也是華陽真逸,與顧況同號。此銘原為摩崖石刻,在鎮江焦山西麓崖壁,北宋時被雷擊斷,碎為五塊墜落江中,平時沒入水中,至水枯時方能見到。此碑殘石自宋代被發現以來,歷代書法家極為推崇,紛紛考證銘文及書法作者。


    《四庫全書》收錄的《顧華陽集》是根據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顧端的版本輯錄,集首有明末海鹽人姚士麟所作的《顧著作傳》,載有幾例顧況逸事。例如,唐德宗時期,宰相柳渾推薦顧況赴京任秘書郎,顧況作詩謝答:“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喚狂生。此身還是籠中鳥,東向滄溟叫數聲。”無意仕途的一介狂狷之士躍然紙上。年輕的白居易初到長安,攜詩集拜訪80多歲的顧況,顧況一看姓名,便戲謔說,“居易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稍後讀至《賦得古原草送別》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又嘆曰“有句如此,居大不難”,凸顯了一位率真幽默而風趣的老者形像。


    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紀曉嵐在審定書稿時,認為“《紅葉題詩》事,尤屬不經,其所題詩亦猥鄙,不足傳”。紀曉嵐從衛道士的視角,將此愛情詩視為猥鄙,僅反映了他個人的觀點。其實,孔子刪詩編成《詩經》時,老夫子的觀念比後人要開放得多,首篇《關雎》,描寫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轉輾難眠的情狀,千古以來成為情詩之祖。孔子的弟子子夏作傳曰“發乎情止乎禮義”,這也是孔子“樂而不淫”的主張。《紅葉題詩》原名《葉上題詩從苑中流出》,本來是一首很淒美的情詩,“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但在紀曉嵐的眼裡就成了猥鄙之作。好在乾隆以後,重刻《顧華陽集》時,沒有把此詩刪除。


    顧況的詩流麗清新,明白曉暢,沒有過多修辭,也無矯揉造作之態,如《題明霞臺》:“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過一生。莫嫌憔悴無知己,別有煙霞似弟兄。”語氣明白如話,似用口語與朋友聊天,意境卻超凡脫俗,蘊含深意。也表達了“纔抱不羈,志堅獨往,黃衫白鞳 ,而卒老青山,有以自樂”的隱士氣質。


     


     



    學不能用則終身為腐儒——宋·張九成《橫浦集》(附《心傳錄》《日新錄》)


     


    《橫浦集》是張九成的詩文集,橫浦位於今江西省大餘縣,是當年張九成謫居南安的所在地,故詩集以此名。張九成一生著作頗豐,宋以後大多已散佚,現僅存《孟子傳》《中庸傳》《橫浦日新》《橫浦文集》五種。


    張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號橫浦居士。因祖上為涿郡範楊(今河北涿州市),故有時署名為範楊張子韶。張九成師從著名理學家楊時,是程顥的再傳弟子。紹興二年(1132年),41歲的張九成以“中興策”被宋高宗擢為廷試第一,成為海寧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


    載《橫浦集》首篇策》,又稱《中興策》,是張九成政治主張極為重要的論文,文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大到治國抗金之策,小到天子修身養性,洋洋萬餘字。因宋高宗欣賞文中的觀點,張九成一舉成名。其文在主張與金抗戰,提出堅持到底、金兵必敗的三大因素, “夫好戰必亡,失其故俗必亡,人心不服必亡”,成為抵御外敵侵略的千古名言。張九成以歷史上的多次侵略戰爭為例,力圖說服高宗抗金。但最終因高宗下不了決心,議和派占據主導,張九成得不到重用,僅做了幾年著作郎及經筵官。


    《橫浦集》卷十三有一篇《邇英春秋進講》,是張九成擔任經筵官時為高宗講《春秋》的講稿,可惜隻是殘篇,僅存兩篇,否則更能了解張九成治國理念的全貌。篇中不乏名言警句,如講到以德服人時,他說:“以力加人者,力盡則禍至,以德懷人者,亙千古而常在也。”張九成強調學而致用,卷十五《孟子拾遺》中有一句名言:“學不能用,則終身為腐儒而已矣。故學者尚論古人,在論其世也。”學古代經典,論古代名人,最終目的是為當世所用。


    因高宗傾向議和,張九成與秦檜意見不合,遭罷官。回到海寧後,他在縣庠學講學,《橫浦集》中有《春秋講義》一卷,即是當時的講稿。因名儒設壇,一時各地學生來海寧聽講者甚眾,因此培養了眾多學生,18的汪應辰,就是他的學生。《春秋講義》也僅存三篇殘稿,但對學子的教誨之言極為精彩,如“窮而獨善也,隱微之間有廊廟之氣,幽暗之際有日星之明”,是對“窮則獨善其身”最精闢的闡釋。


    盡管沒有得到宋高宗重用,但高宗還是看重張九成的纔學,以袐閣修撰身份外派江西太平興國宮任了一個閑職。其間,張九成與一代高僧大慧宗杲結識,並成為莫逆。


    紹興十二年(1142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嶽飛被殺,以秦檜為首的議和派掌權,成為南宋的轉折。秦檜以謗訕朝政為由,宗杲被驅逐到衡陽,後到梅州,張九成則被流放到南安橫浦關。橫浦地處贛粵交界的大山深處,地僻人荒,張九成在此潛心讀書,著書立說,他的一些經學著作便是這一時期的成果,如《尚書詳說》《孟子傳》《論語解》等。《橫浦集》中的大部分詩文也作於此時。《謫居賦》寫出了他在橫浦時的心境:“天心仁兮,哀憐之。免餘死兮,竄江西。維茲地兮,古橫浦。嶺之北兮,江之滸。團瘴煙兮,飛霧雨。七年於茲兮,無與晤語。俗目並觀兮,吾何以處?惟吾早聞道兮,傳孔孟。用聖心兮,履聖行。”從紹興十二年(1142年)到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被召回,張九成在安南待了13年,寫這首賦時已在橫浦這個荒山野嶺過了七年,依然還是“傳孔孟”“履聖行”,矢志不移。


    《謫居賦》是被貶南安後孤獨、悲愴、絕望心境的流露,但他並未就此消沉,而是以聞道孔孟來尋求精神寄托。他整日以讀書解憂,如《辛未閏四月即事》這首詩,有“所以常閉門,九年唯讀書”這樣的詩句。張九成留下的詩不多,僅168首,但其詩歌語言清新淡雅,全然無宋詩之刻意雕琢,無論詠事詠物,或遊山玩水,大多以遣懷寄興,淳樸自然,而無消沉萎靡的心態。謫居南安窮鄉僻壤,張九成依然篤志經學,或寄情典籍,或寄情山水。例如,《讀書》中“橫浦非吾土,久寓亦何聊”“饑寒何以遣,唯一文字消”,《所見》中“人生百年如逝川,那用如此爭後先”,盡管無奈,但超脫曠達;又如《有感》中“胸中卻有最佳處,一息遨遊三萬裡”,都表達了他意境高雅、心胸寬廣的氣度。


    張九成是二程理學的再傳弟子,後因參遊禪學,與宗杲成為至交,受到佛學影響,以至於後來被所謂正統的儒家學派,尤其是朱熹的批判,被稱之為“陽儒陰釋”。《橫浦集》中的詩文,也有許多體現了張九成儒學中的佛禪思想。


    《孟子傳》及《孟子拾遺》是張九成謫居南安時所撰的重要經學名著,是繼承二程理學的力作,也是闡述孟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張九成心學理論的先驅地位。


    《心傳錄》和《日新錄》是張九成的外甥於恕、於憲隨其遊學南安,朝夕侍坐在側,記錄講論經史、疑難答問所記,包括了張九成談世故、論史事、釋難題等內容,以語錄形式保存了張九成的儒學精髓和治學理念。文中不乏精闢名言或不朽名句,如論人品修養:“士大夫學術須正,一或不正,往往操履皆邪,其為利害不止及其一身。”如治學之道:“學問於平淡處得味,方可以入道,不然,則往往流於異端,不識真味,遂致誤人一生。”類似這樣的教誨,體現在與弟子的問答中,語句看似樸實平淡,思想則極為深邃。


    秦檜死後,張九成被朝廷起用,任溫州知府,不久告老還鄉,於68歲去世,葬於鹽官淨居院之側。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