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傳習錄:一本書讀懂陽明心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古籍 ->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明)王陽明 
    【所屬類別】 圖書  古籍  子部  儒家類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ISBN】97875113409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340962
    作者:(明)王陽明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

    編輯推薦


    ★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全能大儒王陽明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中國哲學史上的儒家經典。

    ★史上備受推崇的心學大師,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

    ★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開啟精彩人生的正向能量。

    曾國藩、孫中山、蔣介石、*、張居正、陶行知等人一致推崇的大師。

    ★讀懂陽明心學,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不良情緒干擾你,再也沒有困難能難倒你。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是曾國藩、梁啟超、伊籐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因為掌握了陽明心學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內容簡介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它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心學之集大成者,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錄
    上卷
    徐愛錄002
    徐愛引言 002
    新民還是親民 004
    尋找至善的兩個歧途 006
    心即理 007
    精一之功也需要學問思辨 009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 010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 013
    博文是約禮的功夫 017
    道心與人心 018
    聖人刪述“六經”的本意 019
    祖述堯舜並不是要復古 025
    經與史不分家 027上卷

    徐愛錄002

    徐愛引言 002

    新民還是親民 004

    尋找至善的兩個歧途 006

    心即理 007

    精一之功也需要學問思辨 009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 010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 013

    博文是約禮的功夫 017

    道心與人心 018

    聖人刪述“六經”的本意 019

    祖述堯舜並不是要復古 025

    經與史不分家 027

    徐愛跋:法喜的來源 029

    陸澄錄031

    專注在天理上 031

    好名的毛病 032

    聖人之心如明鏡 033

    道理明白,在事上卻做不了主 035

    上達與下學不可分 036

    “寧靜存心”不一定就是“未發之中” 038

    追求大道,自然具備多種纔能 039

    隻管耕耘,莫問收獲 041

    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 043

    仁、義、禮、智是同一個東西 044

    學習要有次第 045

    浩然正氣,連鬼都怕 047

    正名很重要 048

    憂患之日正是用功之時 050

    有事無事常養氣 051

    不要把內聖外王割裂 053

    武王未盡善 055

    執著於中庸也是病 056

    一點私念引出眾多惡相 058

    沒有問題纔是大問題 060

    奇怪的顛倒 061

    知心則知道、知天 062

    心體不純,知識無用 063

    在念頭上做功夫 064

    閑思雜慮也是私欲 065

    心物不可分 066

    無所偏倚是中 068

    學習就是存養本心 071

    真用功的人總是很少 072

    八目隻是一個明明德 074

    仁心從孝悌生發 076

    薛侃錄079

    持志如心痛 079

    善心更真切是功夫增長的標志 080

    聖人心同,纔力可能不同 081

    朱子晚年悔倒做 084

    周敦頤不除草 085

    為學須有頭腦 089

    做學問忌好名 091

    “替聖人爭分量”背後的心思 092

    體用一源 094

    用天理來滋養身心 095

    曾子沒有掌握用功的要領 096

    立志貴專一 098

    居敬、窮理是一件事 099

    從誠意到正心的一躍 102

    在獨知處下功夫 104

    誠既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功夫 106

    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107

    為聖之心寶貴 110

    “未發之中”的味道要自己體會 111

    做功夫需持久磨煉 112

    率性而行需要誠意的功夫 113

    不要把聖人的教導教條化 116

    誠意是學問的大頭腦處 117

    中卷

    錢德洪序 120

    答顧東橋書123

    潛藏的門戶之見 123

    知行要並進 124

    知行分離的兩種惡果 126

    把自己的根器弄清楚 128

    即物窮理有可能變成玩物喪志 131

    見解要清清楚楚,不要似是而非 133

    門外人先不要亂說門內風景 136

    格物、致知、誠意的含義 139

    權變的基礎在於精察天理 140

    知識越多,入道可能越難 144

    茅茨土階也可以稱為明堂 147

    禮樂名物無關乎作聖之功 150

    撥本塞源論 153

    王陽明心聲 156

    答周道通書161

    志之真切 161

    何思何慮與必有事焉 163

    聖人氣像 164

    要在事上磨煉 166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167

    不要隨便說是非 168

    性與氣不可分 169

    答陸原靜書(一)171

    良知是無始無終的觀照力 171

    致良知即是養生 172

    答陸原靜書(二)174

    學以去其昏蔽 174

    體用一源 175

    觀其大略不必拘泥於文字 176

    “能戒慎恐懼者”方是良知 179

    養生的背後或是私欲 181

    越求越得不到的困惑 182

    “戒懼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 184

    良知原本自明 186

    學著遵循良知 187

    反身而誠,樂在其中 189

    良知之體,如明鏡 190

    錢德洪跋 192

    答歐陽崇一193

    做學問要抓住關鍵 193

    認賊作子,正為致知之學不明 195

    不能將做事和致良知分成兩件事 196

    智者不欺人,也不被人欺 198

    答羅整庵少宰書201

    兩種講學方式 201

    恢復《大學》古本的原意 202

    格物已經說盡一切 203

    心不忍卻不得已而為之 206

    真誠之語 209

    答聶文蔚(一)210

    不被肯定,心無郁悶 210

    萬物與我一體 211

    仕與不仕修道人永遠的難題 214

    聖者之樂 217

    答聶文蔚(二)219

    康莊大道 219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必有事焉 220

    在文義上的牽強附會 223

    良知隻是一個天理 224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225

    耽誤人的病 227

    情同一體 229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230

    教約 232

    下卷

    陳九川錄236

    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件事 236

    意念隻能正,不能息 239

    心靜不為物擾 240

    功夫不分內外 241

    穩當快樂的訣竅 242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244

    真做功夫的人邪念自消 245

    用功而不得要領的人 247

    病中快樂即是功夫 248

    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248

    在工作中格物 250

    親承教誨有實效 251

    傷食之病 252

    聖人也是學而知之,眾人也是生而知之252

    黃直錄254

    人心是天、淵 254

    各隨分限 255

    一念發動處就是行 256

    聖人並不是萬事通 257

    善惡是相對而言的 258

    率性與修道 259

    容貌舉止關乎內心 260

    做文章要隨纔力所限而為 261

    怒而不動氣 262

    不著相 263

    黃修易錄264

    去惡即善 264

    做功夫不能急功近利 264

    確立志向 265

    性、氣不可分 267

    做功夫不可“助長” 268

    靈根因私欲不得生長 269

    不可動氣責人 270

    卜筮即天理 271

    黃省曾錄273

    無適無莫,義之與比 273

    思無邪總括“六經” 274

    因材而教 275

    逝者如斯 276

    人隻貴於自修 277

    聖人有大氣像 278

    聖學真血脈 279

    錢德洪錄281

    立必為聖人之志 281

    靜坐和磨煉不可偏廢 282

    做功夫不能急 283

    良知是人的名師 284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285

    萬物都在良知的變化中 286

    告子病源 288

    萬物與我同體 289

    天下無心外之物 290

    談《大學》中的“厚薄” 290

    生死念頭難勘破 292

    藥方292

    良知需自己探求 293

    聖人不重預測,尤重見幾 294

    聖人隻是能致良知 295

    周公氣像 296

    聖賢隻是為己之學 297

    巧、力非兩事 298

    是非是個大規矩 299

    七情都是良知的運用 300

    踏踏實實地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301

    不妨有異處 302

    功夫全在自己 303
    <聲隻在心上求 305

    學者的常見過失 307

    蘇、張也是聖人之資 308

    未發與已發 309

    性無定體 310

    一天遊歷古今世界 311

    聖人的真血脈 312

    滿街人都是聖人 314

    鄒謙之的德行 315

    天泉證道 316

    錢德洪附記 319

    黃以方錄321

    學與思是一回事 321

    格、致、誠、正的具體含義 322

    王陽明格竹 324

    童子也能格物、致知 325

    立言宗旨 326

    凡知覺處便是心 328

    尊德性需要道問學 329

    在聲色貨利上致良知 330

    看那看不見的,聽那聽不到的 331

    鳶飛魚躍 332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333

    即時去除私心 333

    心無雜念 334

    人心與物同體 335

    有心與無心 337

    仁者憫物之心 338

    傲是人生的大病 338

    至簡至易,至精至微 339

    問難是大功德 340

    國裳請字 341

    錢德洪跋 341

    附錄 陸東風獨家解讀 344
    前言
    (一)
    《傳習錄》是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該書包括了王陽明學說的所有重要觀點,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經王陽明本人的審閱,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就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基本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中卷是他晚年的著述。該卷除回答了對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在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弟子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的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闡發他的教育思想。


    (一)



    《傳習錄》是王陽明先生語錄、書信的簡集,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該書包括了王陽明學說的所有重要觀點,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經王陽明本人的審閱,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就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基本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中卷是他晚年的著述。該卷除回答了對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在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弟子關於本體的質疑,並且針對各人的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闡發他的教育思想。



    下卷是王陽明去世後王門弟子刊刻流通的,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該卷主要內容是致良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陽明四句教”,它不僅使王學體繫更加齊備,也將王學以前不能公開講授的一些甚深微妙的觀點公之於眾。



    (二)



    梁啟超曾經有一個國學,推薦了《論語》、《易經》、《論衡》、《近思錄》、《日知錄》、《明儒學案》等許多所謂中國人的書目外,《傳習錄》赫然在列。



    這說明了什麼呢?



    首先,《傳習錄》確實是一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在中國思想史上,要想研究陸王心學,想離開它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梁啟超做學問的方法並不是要讓人真正地成賢成聖。他隻是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的。



    (三)



    這本書對現代人來說理解起來尤其難。這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現代人的學問與古人相比根基比較差。學習《傳習錄》,好把《大學》、《中庸》學一下,否則許多注釋看起來比較喫力。古人在學習本書時,都是已經把四書五經學得滾瓜爛熟了;而當代中國人,沒有這個基礎,學習起來就比較喫力。



    其次,沒有名師指導。什麼是名師?大家可以在書中第三卷裡領略一下王陽明的風采,那種睿智、灑脫、能壓得住陣的自信、活潑潑的風範,都是長期在身心上做功夫鍛煉出來的。沒有這種真正的功夫體驗,照本宣科,隻能是以盲導盲,除了增長私欲、煩惱、痛苦,不會有其他的效果。



    這就是現狀,若你真想通過學習本書而有所得,值得憑借的就是成聖成賢之志。其原理,王陽明在書中已經講得很清楚,如《錢德洪錄》節。



    先生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隻是未立志。”“你真有聖人之志,便非必為聖人之志矣。”



    正是這樣,如果你真有“必為聖人之志”,這本書再枯燥,做功夫再痛苦,也會甘之如飴,久而久之,必然身心充滿浩然正氣,為一天地間頂天立地之真丈夫矣。

    媒體評論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中國人所的書”之一。

    錢穆

    一生伏首拜陽明。

    東鄉平八郎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廖若晨星。三國時代曹操、諸葛亮都能打仗,文纔也好,但在文化的綜合創建上畢竟未能俯視歷史;身為文化大師而又善於領兵打仗的有誰呢?宋代的辛棄疾算得上一個,但總還不能說他是傑出的軍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纔能讓奇跡真正產生……

    餘秋雨

    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蔣介石
    在線試讀
    4.心即理
    【原文】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心即理:王守仁學修身治學的基本命題,它認為一切事物都隻是人心的一種折射。相應的,人要逆世俗之流成為聖賢就必須通過在具體的事物上體認本心,經過不斷深入,不斷存天理、去人欲,積累浩然正氣,終達到至善境界。
    ②溫定省:語出《禮記?曲禮上》,在古代孝子的行為標準。溫,鼕天讓父母溫暖;,夏天讓父母涼快;定,夜裡讓父母睡得安穩;省,早上向父母問安。
    ③“孝子”句:語出《禮記?祭義》。4.心即理

    【原文】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知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清,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心即理:王守仁學修身治學的基本命題,它認為一切事物都隻是人心的一種折射。相應的,人要逆世俗之流成為聖賢就必須通過在具體的事物上體認本心,經過不斷深入,不斷存天理、去人欲,積累浩然正氣,終達到至善境界。

    ②溫定省:語出《禮記?曲禮上》,在古代孝子的行為標準。溫,鼕天讓父母溫暖;,夏天讓父母涼快;定,夜裡讓父母睡得安穩;省,早上向父母問安。

    ③“孝子”句:語出《禮記?祭義》。

    【譯文】

    徐愛問:“隻在心中尋求至善,恐怕不能窮盡世間所有的事理吧!”

    先生說:“心就是天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徐愛說:“就像侍奉父親的孝心、輔佐君王的忠心、結交朋友的誠心、治理百姓的仁心,這其中都有很多的道理。恐怕也不能不去體察吧。”

    先生慨嘆道:“這種說法蒙蔽世人很久了,豈是一句話就能說得清的?現在姑且就你所問的來談一下。就像侍奉父親,不是從父親身上求得孝的道理;輔佐君王,不是從君王身上求得忠的道理;結交朋友、治理百姓,不是從朋友身上、百姓身上求得信和仁的道理。這些道理都在人的心中,人心就是天理。沒有被私欲蒙蔽的心,就是天理。此心不需要從外面增添一分。以這種純粹天理的心,用在侍奉父親上就自然表現為孝,用在輔佐君王上就自然表現為忠,用在交友、治民上就自然表現為信和仁。隻要在自己的心中下功夫,念念摒除私心、存養天理就行了。”

    徐愛說:“聽先生這麼說,我已經覺得有點醒悟了。但是以前的學說仍然在心中糾纏,還不能完全擺脫。比如侍奉父親這件事,那些噓寒問暖、早晚問安的細節,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說:“怎麼能不講求呢?隻是要有個主次,在心中摒棄私欲、存養天理的基礎上去講求。像寒鼕保暖,也隻是要盡自己的孝心,生怕有絲毫的私心雜念存在其中;炎夏避暑,也隻要盡自己的孝心,生怕有絲毫私欲夾雜在裡面。都隻是講求這份心,這份心如果沒有任何私欲,純屬天理,鼕天自然會考慮父母的寒冷,於是就會尋求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會考慮到父母的炎熱,於是就會尋求清涼的道理。這些具體的道理都是那顆虔誠孝敬的心發出來的一件件具體的事項。隻有先有這顆虔誠孝順的心,然後纔能產生具體的事。就像樹木,虔誠孝順的心是樹根,眾多具體的方法就是樹的枝葉,必須是先有樹根然後纔會有枝葉,而不是先去找枝葉,然後再去種樹根。《禮記》中說:‘深愛父母的孝子,對待父母一定很和氣,有和氣的態度一定會有愉悅的氣色,有愉悅的氣色就一定會有讓父母高興的表情。’必須有個深愛之心做樹根,就自然會這樣了。”



    【解讀】

    王學的個重要關卡就是“心即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它是入道之門。但這種說法與大家的平時的感覺大相徑庭,許多人一時理解不了,這很正常。

    徐愛舉孝心、忠心、誠心、仁心為例問難。王陽明的的回答極為高妙。

    首先,不能外求。孝心不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忠心不能在領導身上找到,誠心不能在朋友身上找到,仁心不能在百姓身上找到。同理,憤怒心不能在你恨的人身上找到,同情心不能在路邊的乞丐身上找到……

    其次,所謂孝心、忠心、誠心、仁心本質是同一個東西,是“純乎天理之心”在面對四種不同的外緣安立的不同名稱。

    後,平時所說的方法、技巧、策略也不是心外之物,它們是心所發出來的一個個具體的事項,是心的一種折射。不同的心將發出不同的事項。

    當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極高,達到純乎天理之心時,用它侍父母自然表現為孝心,而用它剿賊自然表現出狡詐、詭異的特征,這可能就是王陽明一直很矛盾的原因吧。

    5.精一之功也需要學問思辨



    【原文】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清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以有學問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隻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於溫清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於毫釐千裡之繆。所以雖在聖人,猶加‘精一’之訓。若隻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清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愛於是日又有省。



    【注釋】

    ①鄭朝朔:名一初,廣東揭陽人,官至監察御史。王守仁任吏部主事時,朝朔為御史,曾向陽明問學。

    ②學問思辨:語出《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儒家重要的學習方法。

    【譯文】

    鄭朝朔問:“至善也必須從具體事物上求取嗎?”

    先生說:“至善隻是使自己的心達到純粹天理的境界就是了,怎麼能從具體的事物上求得呢?你姑且試著舉幾個例子看。”

    朝朔說:“比如服侍雙親,怎樣做到防寒避暑適當、侍奉贍養適度,必須有個標準纔算至善。因此就有了學問思辨的功夫。”

    先生說:“如果孝養父母隻是防寒避暑、奉養適宜的問題,那麼一天兩天就可以講完了,還用什麼學問思辨的功夫?為父母防寒避暑、侍奉贍養時,隻要自己的心達到至純天理的境界就行了。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如果沒有學問思辨的功夫,將難免差之毫釐、失之千裡了。所以即使是聖人,仍要再加 ‘惟精惟一’的訓示來要求自己。如果認為把那禮節講求得適當就是至善,那麼現在的演員在臺上恰當表演了許多侍奉父母禮節, 他們也可以稱作至善了!”

    徐愛在這一天又有所省悟。



    【解讀】

    至善如果不是從外求,那麼學問思辨算什麼呢?還要不要學問思辨呢?

    至善是心處於純粹天理的境界,它離不開長久的精一之功。而做精一之功,學問思辨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