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自卑與超越:武志紅導讀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心靈療愈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2337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5823379
    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品,是人類個體心理學經典著作。


    本書主編和導讀是在中國享有盛譽的資深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在本書的導讀中,武志紅老師對全書的主題進行了精彩的詮釋。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或因為身高、體態,或因為能力、性格和家庭。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帶來的巨大壓力,人們會想方設法改善自己的處境,希望從自卑中突圍。


    這種在自卑中追求優越的行為,也是個人成長的動力。人的一生,由底層奮鬥到上層,由匱乏奮鬥到充足,由失敗奮鬥到勝利,都是沿著這條道路不斷攀登。


    本書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於自卑的深淵中可以捕捉到希望之光,通過讀懂自己和世界,找到超越自卑的方法,*終活出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生於奧地利,是個挑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大家。


    阿德勒兒時經歷波折,3歲時親歷弟弟在身邊夭折,5歲時身患嚴重的肺炎,還曾兩次遭遇車禍。種種不幸讓他從小就感受到了生命的卑微,對死亡心生畏懼,但這也促使他對醫生產生興趣,並創立了個體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命的真實寫照。 


    主編簡介: 


    武志紅,資深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繫,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成立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
        曾主持《廣州日報》的“健康·心理”專欄,致力於用心理學去理解中國式的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經典現像。
        著有《為何家會傷人》《身體知道答案》等繫列作品,總銷量超百萬冊。
        微信@武志紅(wzhxlx),微博@武志紅。


     

    目錄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三大任務 004
    社會感 007
    童年經歷和人格的形成 011
    第二章
    精神和肉體
    精神和肉體的互動 026
    感知的作用 035
    心理特征和身體類型 043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三大任務 004


    社會感 007


    童年經歷和人格的形成 011


    第二章


    精神和肉體


    精神和肉體的互動 026


    感知的作用 035


    心理特征和身體類型 043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情結 048


    優越感目標 055


     


    第四章


    早期記憶


    理解人格的關鍵 068


    早期記憶和生活方式 071


    分析初始記憶 073


     


    第五章


    夢境


    對夢的早期理解 090


    弗洛伊德派的釋夢觀 092


    個體心理學的釋夢觀 094


    典型的夢 104


    案例研究 105


     


    第六章


    家庭影響


    母親的角色 116


    父親的角色 124


    關注和忽視 133


    孩子間的平等 136


    家庭格局 137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改革 150


    老師的角色 151


    教室裡的合作和競爭 156


    兒童發展的評估 158


    先天和後天 160


    識別人格類型 163


    關於教學的幾點觀察 167


    咨詢委員會 170


     


    第八章


    青春期


    什麼是青春期 174


    成年帶來的挑戰 176


    某些青春期問題 178


    性別意識和性意識 184


    對青春期的期望 188


     


    第九章


    犯罪和預防


    了解犯罪心理 192


    犯罪類型 203


    合作的重要性 211


    合作能力的早期發展影響 216


    解決犯罪問題的方法 220


     


    第十章


    職業


    如何平衡生命的三大任務 232


    早期培養 235


    培育天纔 239


    識別孩子的興趣 240


    對職業選擇的影響 244


    解決方法 245


     


    第十一章


    個體和社會


    人類對團結的追求 248


    缺乏社會興趣和社會聯結 251


    社會興趣和社會平等 258


     


    第十二章


    愛情和婚姻


    愛情、合作和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262


    為婚姻做出的準備 266


    婚姻中的承諾和責任 272


    戀愛追求 277


    經營婚姻 278


    婚姻以及男女平等 284 


     

    前言

    不在合作中超越,就在自卑中沉淪
    | 武志紅 |

    作為精神分析學大家,特別是,作為個挑戰“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人,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就是他的代表作,影響深遠。
    不過,很多人讀完這本書後卻不免困惑,不明白書名為什麼會譯成《自卑與超越》,因為書中直接講述自卑的內容並不多,而且無論是德文原版,還是英文譯本,其書名翻譯過來都是“生命對你的意義”,似乎與自卑也沒有太大關繫。
    我們就從這個讓人困惑的書名下手,用四個關鍵詞,讀懂《自卑與超越》的內在邏輯。

     


    不在合作中超越,就在自卑中沉淪 


    | 武志紅 |


     


    作為精神分析學大家,特別是,作為個挑戰“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的人,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就是他的代表作,影響深遠。


    不過,很多人讀完這本書後卻不免困惑,不明白書名為什麼會譯成《自卑與超越》,因為書中直接講述自卑的內容並不多,而且無論是德文原版,還是英文譯本,其書名翻譯過來都是“生命對你的意義”,似乎與自卑也沒有太大關繫。


    我們就從這個讓人困惑的書名下手,用四個關鍵詞,讀懂《自卑與超越》的內在邏輯。


     


    自卑感 


    個關鍵詞,是自卑感。


    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或因為身高、體態,或因為能力、性格和家庭,或者是不能言說的莫名原因。


    我朋友的女兒在北京一所知名的小學讀書,一天,她班上新來了一位舞蹈特長生,是個漂亮的混血女孩。


    朋友的女兒回到家後說:“爸爸,我跟那個新同學站在一起時,感到難為情。”


    一開始朋友還不明白女兒口中的“難為情”是什麼意思,後來仔細一琢磨,發現其實就是自卑感。


    因為容貌上不如對方漂亮,所以女兒感到了自卑,但有意思的是,後來他們得知,那位漂亮的混血女孩也是自卑的,因為她的成績不太好。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局限,所以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卑感。阿德勒說,人類背負著三大約束,這三大約束如同人生的三大枷鎖。大約束,我們隻能居住在小小的地球上,我們的發展必然會受到環境的限制;第二大約束,我們是地球上弱小的居住者,沒有獅子和大猩猩那樣強壯,也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能夠獨自解決生存問題;第三大約束,人類是由男女兩性構成的,男性離不開女性,女性也離不開男性。


    阿德勒認為,這三大約束,其實就是人類自卑感的源頭。


    自卑感是看見自己的弱點和缺陷之後,感受到的一種扎心的痛,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本書中有一個例子,有三個孩子次去動物園,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時,一個孩子躲在母親的裙子後面說:“我想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抖個不停,說:“我一點兒也不害怕。”第三個毫無懼色地盯著獅子,問他母親:“我可以朝它吐口水嗎?”


    這三個孩子都感覺到了自己的弱小,可以說都有了自卑感,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完全不同。個孩子的反應是急欲逃離;第二個孩子的反應是絕不承認;第三個孩子則想通過挑釁獅子,裝出強大的樣子。


    我們該怎麼看待自卑感?阿德勒認為,有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人類文明正是一次次戰勝自卑感後的成果。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卑感看見自己的弱點和缺陷,並想方設法彌補,這個彌補的過程,也將成為文明創建的過程。就比如由於身體不如很多動物強壯,難抵寒冷,於是人類學會了修建房屋、制作衣服。


    但自卑感也容易將人淹沒,如果我們不能從中走出來,就會讓內心乃至整個生活陷入危機。而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幫助我們走出自卑。


     


    優越感 


    第二個關鍵詞,是優越感。


    自卑感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沒有人能夠長期活在自卑感中,人們會進行突圍,去獲得一種優越感,以達到心理的平衡。


    如果說自卑感是一種“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下”的感覺,那麼優越感就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當然,不管是自卑感還是優越感,都隻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中的低微或高級。


    人隻要感到自卑,就會不遺餘力去追求優越感,這是人的本性,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基石。


    追求優越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幻想中確立優越感,這看似是一條捷徑,能夠快速讓人達到心理平衡,實際上卻會將人引向歧途。比如,看到一個某方面強於我們的人,我們在自卑之後,往往會通過嘲笑、打擊和貶低對方,在心理上尋求一種優越感,實現心理的平衡。


    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用這種方式追求優越感的典型。阿Q生活在社會底層,住在破敗的土谷祠裡,靠給人打短工維生,沒有朋友,也沒有人看得起他。這種生活狀態下,他的內心是極度自卑的,但越是自卑感強烈的人,越容易采取錯誤的方式求得優越感。


    阿Q 主要是通過幻想獲得優越感的,這就是有名的“精神勝利法”。比如他在挨打之後,會說:“就算是兒子打老子。”雖然在現實中,他被打得像孫子,卑微到了塵埃裡,但他卻在自己的想法中當上了老子。事實上,阿Q 在自卑的深淵中還能夠活下來,靠的就是這種方式。但這種方式畢竟是虛幻的,並不能改變引發他自卑的現狀,他每一次在幻想中體會優越,都讓自己與現實更加脫節。


    此外,阿Q 還有一種獲得優越感的途徑,就是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比如他欺負小尼姑,從對方身上獲得優越感。


    即使到了今天,這種獲得優越感的方式,也十分普遍。震驚一時的“昆山反殺案”中,“龍哥”的人生就是一個尋求優越感的過程。他在北京犯過事,後轉到昆山混江湖,他人生的後18年中,有一半時間是在蹲監獄,並且大部分罪名都與傷害別人有關。從心理學角度看,他是在以傷害別人的方式獲得優越感。


    而他獲取優越感的方式不僅於此,他身上圖案誇張的文身,他在衝突中采取的行動,也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通常來說,一個人如果在講話時伴有幅度很大的肢體動作,很可能源於這樣的心理:“如果我不這樣,大家不會把我說的當回事兒。”而“龍哥”用砍刀連續擊打騎車人,正是為了通過這樣的“大動作”確立優越感,讓對方見識自己的厲害。


    阿德勒說:“每一個看似高人一等的表現背後,都藏著自卑感。”


    追求優越感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追求的方式。在《恐懼給你的禮物》中,罪犯巴多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巴多入獄前,每天在一家汽車餐廳的後廚打掃衛生,他沒有朋友,默默無名,是一個極其自卑的人。為了擺脫自卑,他想到了讓自己出名,以此獲得人們的關注,而他能想出的出名方式,就是殺死一個名人。終,他殘忍地殺害了好萊塢女明星麗貝卡。對於這種以扭曲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的人來說,他寧願被懲罰,也不願意被忽視。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著某種優越感,而正常人與罪犯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追求的方式。


     


    社會感 


    第三個關鍵詞,是社會感。


    想要理解社會感,我們必須先解釋一個與其緊密相連的詞,那就是——合作。


    合作,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繫。當人們能夠緊密有序地合作時,便構成了社會。對於個體來說,隻有在合作中纔能克服自卑感。而隻有在擁有了社會感之後,纔能獲得真正的優越感,這是除了幻想與欺壓弱小外,人們追求優越感所采取的另一種方式,也是正確的方式。


    如果說自卑的根源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麼在合作中體會到的優越感,則能讓人們實現自我定位。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不到兩歲時,就失去視力和聽力。這種缺陷本身就是命運的一記重擊,而父母因為她身體缺陷而無條件溺愛,更是讓她脾氣一度乖張暴戾。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家庭教師莎莉文。海倫和莎莉文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關繫,那是一種彼此信任的關繫,她們為了拓展海倫生命的可能性而展開合作。海倫因此挖掘出了自己在語言與文學上的纔能,找到了無上的優越感和全新的自我定位。


    真正的優越感始終與自我同在,而合作,則給了自我展現的機會。


    在合作中追求優越感,為人類文明的推進提供了源源動力。


    人的一生,都是依照著追求優越感這條偉大路線進行的。我們的奮鬥,其目標就是為了從卑微提升為優越,從失敗提升至成功,從底層提升至上層,這種奮鬥從兒童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生命終結。


    學會合作,為我們的優越感之路提供了正確的奮鬥方法,其影響會波及一生。那些沒能學會合作的孩子,成年後無法充分發展自身的智力和能力,他們無法理解周圍的人和整個世界,很容易成為神經癥患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殺者。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卡倫·霍妮介紹了神經癥的三種人格:隔離型、攻擊型和討好型。隔離型人格害怕合作,離群索居,隻有在獨處時纔感到安全。攻擊型人格不懂合作,認為人生是一個角鬥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討好型人格隻會討好,不會合作,在需要他們合作完成任務時,他們隻會依附於你,幫不了任何忙。可以說,所有生活失敗的人,常見的共同之處就是合作能力極低。


    反之,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是能夠杜絕培養出神經癥人格的方法。我們都活在社會中,通過合作來體會社會感,這不僅滿足了我們對於優越感的需求,還讓我們得以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意義感


    第四個關鍵詞,是意義感。這也是這本書中重要的內容。


    當一個人在合作中將生命展開,成為真實的自己之後,他也就給自己的生命賦予了意義。


    阿德勒認為,純粹的個人,實際上是無意義的。意義隻有在通過交流被人共享時,纔能稱之為真正的意義。的意義,就是能對他人產生意義。每個人都想印證自己的價值,但個人價值必須建立在對他人有所貢獻的基礎上。


    正如詩人泰戈爾所說:“我們隻有獻出生命,纔能得到生命。”


    如果我們不能在合作中傾注自己的情感和心血,我們所有的目標和奮鬥,所有的思想和靈魂,都將毫無意義。我們必須對自己之外的世界感興趣,必須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意義。


    生命的意義帶給人類直接的感受,就是獲得歸屬感。一個缺乏歸屬感的人,神情通常是猥瑣和空虛的。而一個擁有歸屬感的人,則能實現生命的充實和飽滿。


    後,我們不妨再梳理一下從自卑走向超越的路線圖。


    一,我們都會有自卑感。人們無法長期忍受低人一等的感受,所以會想從自卑感中突圍。


    二, 為了消除自卑,人們會努力獲取優越感,讓心理實現平衡。而追求優越感錯誤的方法,是幻想和打擊別人,以扭曲的方式掩蓋自卑。


    三, 正確獲取優越感的方式,是在與人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學校、職場和社會等各種關繫中,將生命充分展開。


    四, 我們都活在“意義”的世界中,唯有對他人有所貢獻的意義,纔能讓我們感受到深刻的存在,獲得真正的超越。

    在線試讀


    我們生活在“意義”的世界裡。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並非是個抽像的概念,而是從人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事物對於我們具有的意義,決定了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比如對人類而言,“木頭”是“和人類生活有關的木頭”,“石頭”是“作為人類所需物質資料的石頭”。如果一個人試圖脫離意義而存在,他必然會被孤立,命運會很悲慘,因為他的一切舉動,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別人,都沒有存在的價值。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意義,我們通過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認識現實,可以說,我們認識到的並非是現實本身,而是經過我們的主觀認知解釋過的現實。當然,我們賦予事物的意義或多或少是不充分、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說,這些意義是不完全正確的。倘若從這個角度說,由“意義”構建的世界,也是個充滿謬誤的世界。
    如果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很可能不知道怎麼回答。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不會為這個問題煩惱,也不會偏要自己思索出一個答案。盡管,這問題的存在幾乎和人類歷史一樣長,盡管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也依然能聽到一些不同年齡的人發出痛苦的追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但這通常是因為他們遭遇了挫折。當人生活在順境中,沒有經歷生活的艱難困苦時,這個問題就不會被宣之於口。不過,這個問題卻是全人類必須面對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用行動提出過這個問題,也都用行動做了回答。如果觀察一個人的行動,而不是隻關注他的語言,就能發現他早就對“生命的意義”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他的舉止、動作、儀態、態度、表情、愛好、習慣和性格,都會與這意義相吻合。每個人的行動,都表達著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並憑借這種理解而活。我們先對自己和外部世界進行總結,得出了“我是這樣”“世界是那樣”的結論,然後將之貫穿在行動之中,從而賦予了自己與世界的意義。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對生活的理解。個體賦予生命的意義各不相同,而且正如前面所說的,每種生命的意義也或多或少存在著謬誤,沒有哪一種是正確或錯誤的。凡是能對人類有所裨益的意義,都不能算是完全錯誤的意義,它們處於正確與錯誤之間的地帶。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分辨出哪些屬於錯誤重大、哪些程度較輕,哪些效果更明顯、哪些難以見效。

     


     


    我們生活在“意義”的世界裡。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並非是個抽像的概念,而是從人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事物對於我們具有的意義,決定了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比如對人類而言,“木頭”是“和人類生活有關的木頭”,“石頭”是“作為人類所需物質資料的石頭”。如果一個人試圖脫離意義而存在,他必然會被孤立,命運會很悲慘,因為他的一切舉動,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別人,都沒有存在的價值。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意義,我們通過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認識現實,可以說,我們認識到的並非是現實本身,而是經過我們的主觀認知解釋過的現實。當然,我們賦予事物的意義或多或少是不充分、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說,這些意義是不完全正確的。倘若從這個角度說,由“意義”構建的世界,也是個充滿謬誤的世界。


    如果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很可能不知道怎麼回答。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不會為這個問題煩惱,也不會偏要自己思索出一個答案。盡管,這問題的存在幾乎和人類歷史一樣長,盡管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也依然能聽到一些不同年齡的人發出痛苦的追問:“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但這通常是因為他們遭遇了挫折。當人生活在順境中,沒有經歷生活的艱難困苦時,這個問題就不會被宣之於口。不過,這個問題卻是全人類必須面對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用行動提出過這個問題,也都用行動做了回答。如果觀察一個人的行動,而不是隻關注他的語言,就能發現他早就對“生命的意義”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他的舉止、動作、儀態、態度、表情、愛好、習慣和性格,都會與這意義相吻合。每個人的行動,都表達著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並憑借這種理解而活。我們先對自己和外部世界進行總結,得出了“我是這樣”“世界是那樣”的結論,然後將之貫穿在行動之中,從而賦予了自己與世界的意義。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對生活的理解。個體賦予生命的意義各不相同,而且正如前面所說的,每種生命的意義也或多或少存在著謬誤,沒有哪一種是正確或錯誤的。凡是能對人類有所裨益的意義,都不能算是完全錯誤的意義,它們處於正確與錯誤之間的地帶。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分辨出哪些屬於錯誤重大、哪些程度較輕,哪些效果更明顯、哪些難以見效。


    由此,我們能看清那些較好的、見效的意義有著怎樣的共性,而糟糕的、無效的意義又有著怎樣的缺陷。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獲得一種衡量事物的共同標準,形成普遍性的真理,並以此解決關乎人類的現實問題。必須重申的是,“真理”是針對人類而言的,是針對人類行動的目標與過程而言的。在此範圍外,並不存在真理。即使存在著另外的真理,但因為它和人類無關,我們永遠無法了解它,所以它也就毫無意義。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