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心理學與生活,日常行為指南套裝(穩+墨菲定律+理解人性)(套裝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628-912
    【優惠價】
    393-570
    【作者】 文通天下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心理學入門 
    【出版社】水利水電出版社 
    【ISBN】285569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28556918
    作者:文通天下

    出版社:水利水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墨菲定律》編輯推薦:


    一本好玩又實用的日常行為心理指南


    “20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突破思維界限,認識真正的自我。


    揭示那些無處不在左右你生活的心理學秘密,原來,那些讓人發笑卻又令人深思的行為的背後,都藏著好玩又古怪的心理效應……


    別懷疑,這本書真的可以解釋一切!


    《穩》編輯推薦:


    從深度的自剖開始,找到內在不穩的根源,不再被外界干擾內心秩序。


    建立深度的安全感,不被負面情緒牽著走,理智與共情全程在線。


    學會正視合理需求,活出力量感和邊界感,讓人際關繫更加得心應手。


    擁有目標和價值感,不被他人的意見左右,持續獲得成功。


    當你真的“穩”了,你在乎的人和事,不再是你的軟肋,而是持續突破自己的動力!


    永遠不要讓人看到你焦慮不安、驚慌失措的樣子。不膨脹,無擔憂,無執念,無退縮,無抱怨。


    《理解人性》編輯推薦:


    在任何重大事件中,我們既能洞見人性的光輝,也能洞見人性的陰暗。如何洞悉和預測人性將在何種情境發生改變,閱讀本書,你可以找到答案。


    行走世間,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奧秘,用心理學來解決無法逃避的人生難題。對每一個渴望掌控自己命運的人而言,人性科學都是一門必須課。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之作,深度影響了馬斯洛、墨菲、舒爾茨、弗洛姆等心理學家。


    為什麼人性不可被禁錮、被考驗?本書以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和社會教育經驗為基礎,解答你生活、工作、婚戀、家庭中所有關於人性的困惑。


    推薦您購買文通天下其他暢銷書:


















     
    內容簡介
    《墨菲定律》內容簡介:
    很多人越在乎什麼,就越會被什麼影響、干擾和傷害。
    當你患得患失、質疑當下、胡思亂想時,人格核心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就被外在的衝突消耗掉了,隻會覺得內在空虛無比,根本沒有力量支撐自己。
    哈佛心理導師加籐諦三表示:穩的感覺,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足夠大的容器,可以裝得下很多的情緒、問題,以及更多的智慧和創造,沉穩、扎實地立足當下。
    穩,源自內在的安全感,是情緒的耐受度的考驗。容納自己的無力、焦慮、失望、悲傷、恐懼,而不是越陷越深。
    穩,源自內在的洞察力,是核心人格穩定的體現。客觀地審視問題,容納他人的指責、抱怨、依賴、脆弱和局限,不被衝突影響,不被情緒帶跑。
    穩,源自內在的創造性,是提升綜合素質的根基。在復雜的局面中抽絲剝繭,不再非黑即白看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方可掃除前進的障礙。
    穩,是一種可以習得的心境澄明、寵辱不驚的境界,更是一種能讓自己持續向前的心理力量。
    《理解人性》內容簡介:

    《墨菲定律》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揭示人類潛在種種心理效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其中*有代表性的即“墨菲定律”。與此同時,從自我認知、經濟管理等方面入手,作者引出了數十條對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諸多影響的心理學、管理學定律、法則,比如沉錨效應、瓦倫達效應、霍桑效應、洛克定律、凡勃倫效應等。將一個個看似艱深、晦澀的定律、法則闡釋得透徹明了,對人們正確理解人性、理解社會有著十分有益的啟示。本書語言流暢,案例豐富,對於讀者拓展認知心理,改善思維方法,提升生活、工作格局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穩》內容簡介:


    面對人生未知的一切,怎樣纔能不驚慌失措?
    很多人越在乎什麼,就越會被什麼影響、干擾和傷害。
    當你患得患失、質疑當下、胡思亂想時,人格核心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就被外在的衝突消耗掉了,隻會覺得內在空虛無比,根本沒有力量支撐自己。
    哈佛心理導師加籐諦三表示:穩的感覺,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足夠大的容器,可以裝得下很多的情緒、問題,以及更多的智慧和創造,沉穩、扎實地立足當下。
    穩,源自內在的安全感,是情緒的耐受度的考驗。容納自己的無力、焦慮、失望、悲傷、恐懼,而不是越陷越深。
    穩,源自內在的洞察力,是核心人格穩定的體現。客觀地審視問題,容納他人的指責、抱怨、依賴、脆弱和局限,不被衝突影響,不被情緒帶跑。
    穩,源自內在的創造性,是提升綜合素質的根基。在復雜的局面中抽絲剝繭,不再非黑即白看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方可掃除前進的障礙。
    穩,是一種可以習得的心境澄明、寵辱不驚的境界,更是一種能讓自己持續向前的心理力量。


    《理解人性》內容簡介:


    深刻而細致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以期幫助普通大眾正確認識並處理他所面臨的日常關繫——不單包括人與世界的關繫、人與同伴的關繫,還包括人的生活模式。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剖析:首先,指出個體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和公共生活的和諧;其次,教會個體去識別他自己的錯誤;*後,指導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生活。


    閱讀本書,我們便能自覺地掌握和運用關於人性的科學,獲得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作者簡介
    《墨菲定律》作者簡介: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
    著有《情感暴力》《不乖》《性格中的蜜與毒》等數十部經典的大眾心理讀物。
    井思瑤
    畢業於日本大學法學部新聞繫。譯有《情感暴力》《性格中的蜜與毒》等。

    《墨菲定律》作者簡介:










      張文成,浙江人,現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碩士,漢語言文學學士,擅長心理、經濟類圖書的著述及翻譯工作。










    《穩》作者簡介:










    加籐諦三


    193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繫、社會研究科碩士。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哈佛大學賴肖爾研究所研究員、日本精神衛生學會顧問。


    著有《情感暴力》《不乖》《性格中的蜜與毒》等數十部經典的大眾心理讀物。


    井思瑤


    畢業於日本大學法學部新聞繫。譯有《情感暴力》《性格中的蜜與毒》等。










    《理解人性》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他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這一觀點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癥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目錄

    《墨菲定律》


    《穩》


    《理解人性》

    媒體評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首先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展的心理學體繫。
    ——心理學家 墨菲

    其實我也是典型的阿德勒學派,要說我有多麼支持阿德勒學派,那就是我不認為人生中有什麼“我辦不到的事”。
    ——管理大師 大前研一

    阿德勒的思想影響比一般人承認的要大一些,因為其他的心理學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響。
    ——心理學家 舒爾茨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首先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展的心理學體繫。


    ——心理學家 墨菲


     


    其實我也是典型的阿德勒學派,要說我有多麼支持阿德勒學派,那就是我不認為人生中有什麼“我辦不到的事”。


    ——管理大師 大前研一


     


    阿德勒的思想影響比一般人承認的要大一些,因為其他的心理學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響。


    ——心理學家 舒爾茨









    在線試讀
    章 鏡中我效應:突破思維界限,認識真正的自我
    鏡中我效應:“鏡中我”與“真的我”
    “鏡中我效應”,是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像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顧名思義,“鏡中我效應”的內涵是,就像我們隻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對自我的認知也都是來源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因此,與一般社會心理學理論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觀點相反,“鏡中我效應”指出,每個人的“自我觀”,都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們會想像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其次,我們會想像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後,我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產生某種感情,這種感情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向慈善機構捐錢,然後,通過別人的種種評價和反應,去想像他們對“我”的認識——一個正在參與慈善活動的人。接著,通過他人的口頭評論或者其他反饋渠道,“我”認為,他人對“我”的評價是“熱心、善良的人”。
    然後,“我”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喜悅,並因此進一步認識了自己,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熱心、善良的人。之後,“我”也會繼續以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觀的形成過程。
    相反,在同樣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機構捐錢,然後,“我”發現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一個假裝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偽善之人”。這個評價會讓“我”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參與慈善並不是因為偽善。於是,“我”會產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同時,在這種情緒中也進一步認清自己——“我”絕不是一個偽善的人。
    小說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仿佛心裡住著魔鬼,骨子裡流著邪惡的血液。某一天,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機緣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於是,所有人都贊揚他,認為他是聖人。

    章 鏡中我效應:突破思維界限,認識真正的自我


    鏡中我效應:“鏡中我”與“真的我”


    “鏡中我效應”,是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了一個形像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顧名思義,“鏡中我效應”的內涵是,就像我們隻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對自我的認知也都是來源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因此,與一般社會心理學理論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觀點相反,“鏡中我效應”指出,每個人的“自我觀”,都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們會想像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其次,我們會想像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後,我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產生某種感情,這種感情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向慈善機構捐錢,然後,通過別人的種種評價和反應,去想像他們對“我”的認識——一個正在參與慈善活動的人。接著,通過他人的口頭評論或者其他反饋渠道,“我”認為,他人對“我”的評價是“熱心、善良的人”。


    然後,“我”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喜悅,並因此進一步認識了自己,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熱心、善良的人。之後,“我”也會繼續以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觀的形成過程。


    相反,在同樣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機構捐錢,然後,“我”發現別人對“我”的評價是“一個假裝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偽善之人”。這個評價會讓“我”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參與慈善並不是因為偽善。於是,“我”會產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同時,在這種情緒中也進一步認清自己——“我”絕不是一個偽善的人。


    小說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仿佛心裡住著魔鬼,骨子裡流著邪惡的血液。某一天,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機緣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於是,所有人都贊揚他,認為他是聖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個好人,然後,他開始用“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逐漸發掘出了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說後,他往往會為了保護那些認為他是“聖人”的人,和過去邪惡的伙伴反目成仇,並用生命贖清了自己過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了聖人。


    這就是一個“鏡中我”塑造“真的我”的過程,故事雖然俗套,可其中所蘊含的心理學依據卻非常充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踫到類似的場景:


    有一位女子抱著小孩兒上火車,車廂中早已坐滿了人。其中,一個年輕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覺,一個人卻占了兩個座位。孩子哭鬧著要坐,並用手指著那個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假裝沒聽見,依舊躺著睡覺。這時,孩子的媽媽用安慰的口吻說:“這位叔叔太累了,讓他睡一會兒吧,他睡醒了肯定會騰出座位來的。”


    幾分鐘之後,那個年輕人睜開了眼,一副剛剛睡醒的樣子,然後坐直了身子,把另一個座位讓給了那個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鬧著要坐,年輕人不理不睬,媽媽的一句安慰之語卻讓年輕人客氣地讓座,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年輕人對自己的“自我評價”變了。


    可想而知,一開始,年輕人對自己的認知是“我占著兩個座位,你們能拿我怎樣”的無賴心理。但是,當他聽到那位女子對自己的評價後,他對自己的認知也悄然變成了:“我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隻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會兒。”


    他的“自我觀”變化了,隨即,其相應的行為也就跟著變化了。


    可見,個體與社會如此相關,個體往往需要通過社會中其他人的評判,纔能完成對自我的認知。


    這一點告訴我們,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社會反饋決定的,別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我服務偏見:我很優秀,而你隻是運氣好


    澳大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家曾對任職於某家公司的經理級高管的自我認知度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90%的高管對自己的成就評價超過對普通同事的評價。其中,86%的人對自己工作業績的評價高於實際的平均水平,隻有1%的人認為自己的業績低於平均水平。


    然後,心理學家虛構了一個全公司的平均獎金水平,讓那些高管評價自己的報酬和能力關聯,結果發現,當他們的獎金高於平均水平時,他們往往認為這是理所應得的——這是他們工作努力、成績突出的合理報答。而當獎金明顯低於平均水平時,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努力工作了卻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總而言之,他們很少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實不如人的現實,並想辦法改變;他們大都會怨天尤人,並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這家公司的高管都是自大狂嗎?事實上,這其實是所有人的通病,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服務偏見”。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在他的著作《社會心理學》中,對自我服務偏見定義:當我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會一邊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則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贊譽。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自己比別人好。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使多數人陶醉於自己優秀的一面,而隻是偶爾瞥見其陰暗的一面。


    通俗地說,這是人們在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的一種潛在的偏見。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於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後,則怨天尤人,歸因於外在因素,即把功勞歸於自己,把錯誤推給別人。


    比如,很多運動員在取得勝利後,一般會認為這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對於失敗,則歸咎於其他因素,如錯誤的暫停、不公平的判罰、對手過於強大、裁判吹黑哨……


    在保險調查單上,出現了交通事故的司機們總是這樣描述事故的原因:


    “不知從哪裡鑽出來一輛車,撞了我一下就跑了。”


    “我剛到十字路口,一個東西忽然出現,擋住了我的視線,以至於我沒有看見別的車。”   


    “一個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鑽到我車輪下面去了。”


    當公司利潤增加時,很多CEO會把這個額外的收益歸功於自己的管理能力,而當利潤開始下滑時,他們則會想:究竟怎樣纔能讓這些不爭氣的員工有點責任心呢?


    甚至,在描述成功和失敗時,我們所使用的主語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


    “我的歷史考試考了個A。”


    反之,一旦成績不理想,則是:


    “歷史老師居然給了我一個C!”


    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學家曾經研究過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偏見。


    在一個全國性的調查中,他們發現,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購工作,但隻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其中,某個訪談案例提到,每天晚上,那位受訪者和他的妻子都會把要洗的衣服隨手丟到髒衣籃的外面。第二天早上,夫妻倆中的一個會把衣服揀起來放進籃子裡。當妻子對丈夫說“這次該你去揀了”的時候,丈夫想的是“憑什麼?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揀的”。於是,他就質問妻子:“你覺得有多少次是你揀的?”“噢,”妻子答道,“差不多十有八九吧。”


    這也是自我服務偏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我們的記憶中,會不自覺地誇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對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務偏見又被稱為“自利性偏見”。


    正是因為如此,這種自我服務偏見很顯然會造成許多人際衝突。在團隊合作中,自我服務偏見會使合作中的人感覺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合作者做出了主要貢獻,在合作不順利時傾向於批評合作者,這樣很容易導致合作的終止。


    而夫妻間的自我服務偏見,則容易導致夫妻在家務上爭吵不休,使得夫妻關繫不和……


    自我服務偏見是一種歸因錯誤,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這種基本的歸因錯誤,以維繫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繫。


     


    沉錨效應:被沉錨帶偏的“獨立思考”


    1974年,希伯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納曼和特沃斯基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要求志願者對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占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


    首先,他們隨機給了每組志願者一個百分比數字。然後,他們逐個暗示志願者,這個隨機數字比真實數字大或比真實數字小。後,要求志願者估計出一個真實數字。


    有趣的是,志願者後估計出來的數字,都受到了一開始的隨機數字的影響。比如,有兩組志願者得到的隨機數字分別是10%和65%,而他們終估計出來的數字分別為25%和45%——非常接近這兩組志願者一開始得到的隨機數字。


    卡納曼和特沃斯基的這個實驗,就是為了驗證他們之前提出的“沉錨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人們做決策前,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信息所左右,信息就會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產生先入為主的歪曲認識。


    例如,志願者明明知道一開始得到的數字是隨機的,和真實數字毫無關聯,但是,在估計真實數字時,還是下意識地將自己的估計錨定在隨機數字的一定範圍內。


    之所以稱為“沉錨”,是因為這個錨點埋於意識的深處,很多人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被埋入了錨點,以為自己是通過獨立思考做出了決策,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被各種先入為主的信息誤導了。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家賣三明治的小店,店裡有兩個售貨員,其中一個售貨員永遠比另一個售貨員的營業額要高。要知道,在購買快餐時,顧客一般都是隨機選擇售貨員的,甚至會選擇排隊人數較少的那個售貨員。所以,不管有多少個售貨員,從理論上說,他們的營業額是不應該有太大區別的。


    這種現像引起了老板的注意。於是,有一天,他特意站在櫃臺邊觀察,然後發現,每當客戶點餐的時候,其中一位售貨員會問他:“需要加一個煎蛋嗎?”客戶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比例基本是1∶1對開。而另一個售貨員則問:“請問,需要加一個煎蛋還是兩個煎蛋?”這時候,至少有70%的顧客會下意識地回答“加一個”或者“加兩個”,隻有30%的客戶要求“不加雞蛋”。


    自然而然地,後一個售貨員的營業額比前一個售貨員的高出許多。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對“沉錨效應”的應用。後一個售貨員成功地在顧客做出決策之前就埋下了一個“沉錨”——他要煎蛋,因此,顧客的思考範圍被錨定在了“需要幾個雞蛋”上面,隻有少數人會想到,他還有第三種選擇——不要雞蛋。


    當然,思維錨定是人的心理反應,要想徹底克服它絕非易事。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接收大量信息,從而形成某種思維範式,而這些信息一方面有助於我們思考,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成為某種“沉錨”,反而錨定了我們的思維。


    那麼,該如何避免或減少“沉錨效應”呢?首先,你需要盡量拓寬視野,不斷學習與實踐,集思廣益,多多聽取別人的建議與方法,所謂“先入為主”,其實歸根結底是接收的信息量太小。


    人的大腦很奇特,當處理的信息越少,對信息的分辨能力就越弱。相反,在處理海量信息的時候,大腦反而會高速運轉,判斷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沉錨”。


    例如,當次見到某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完全忽略之前聽到的關於這個人的隻言片語,用自己的眼光去做判斷,也可以通過事先收集大量關於這個人的信息,用於輔助見面時對此人的判斷。對事情也是一樣,遇到一件事情,要麼就完全忽略之前的信息,當場分析事情本質然後做決定,要麼就集思廣益,深入而全面地思考。


    總而言之,避免“沉錨”的兩個重要方法:一是徹底無視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錨”的隱患——但是這個實際做起來是很難的;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問題,後做出理性的判斷,把“沉錨”的影響降到。


     


    瓦倫達效應: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倫達效應”得名於美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瓦倫達一直以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而聞名,從未出過事故。1978年,73歲的瓦倫達決定,後走一次鋼絲作為告別演出,然後宣布退休。


    他將表演地點選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濱城市聖胡安。沒想到,以前從來沒有出過任何差錯的瓦倫達這次卻徹底失敗了——當他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僅僅做了兩個難度並不大的動作之後,就從數十米高的鋼索上摔了下來,當場身亡。


    事後,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不斷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隻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而在後一次的表演中,瓦倫達太想成功了,反而無法專注於事情本身,變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這麼多走鋼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經驗和技能,是不會出事的。”


    在這之後,這種在巨大心理壓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態被心理學家命名為“瓦倫達心態”,又稱“瓦倫達效應”。


    我們常說,“壓力就是動力”,但“瓦倫達效應”告訴我們,壓力是一把雙刃劍,駕馭得當可化為殺敵萬千的利器,反之則可能會摧殘自身。


    壓力心理研究鼻祖漢斯·賽葉醫生將壓力分為有害的不良壓力和有益的良性壓力:良性壓力能夠給人以動力,使人愉快並能有效地幫助人們生活;而不良壓力不僅使人感到無助、灰心、失望,還會引起身體和心理上的不良反應。


    “瓦倫達效應”就屬於這種“不良壓力”。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壓力,因為這種壓力的根源是人的患得患失的心態,並不是擔心自己不夠好從而想辦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復擔心“失敗後怎麼辦”。前者帶來的是正面情緒,而後者帶來的則是實實在在的負面情緒,會使一個人的精力分散,終浪費在無用的胡思亂想上。如此一來,又怎麼會成功呢?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與其因患得患失而終品嘗失敗的苦果,不如一開始就放手一搏,這樣反倒會有成功的可能。


    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著名演講家約翰·瓊斯年輕時參加過一個演講比賽。這場比賽是邁阿密大學組織的,選手來自全美的名校,贊助公司包括卡耐基學校等培訓界名校。


    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半決賽的時候,瓊斯感到非常緊張。首先是因為這場比賽對他來說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進入演講界的圈子中;其次,在經過一繫列搏殺後,對手的實力也讓他感覺有些膽怯。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瓊斯一拿起演講稿,就感覺心跳加速、喉頭痙攣,試講的時候,他甚至開始大段大段地忘詞。


    眼看著比賽日期臨近,瓊斯的狀態卻越來越差,他幾乎就要放棄了。當放棄的念頭在腦海中閃過時,瓊斯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誡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即使終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動放棄!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瓊斯開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賽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奇怪的是,他反倒不緊張了。


    後比賽的時候,沒有了心理負擔的瓊斯完全放開了,他那聲情並茂的演講征服了評委,也讓對手佩服有加。隨後,他成功地闖進了決賽。


    這一次經歷,讓約翰·瓊斯具備了一個演講家重要的能力,即從容面對大場面的能力,這為他的成功鋪平了道路。


    “瓦倫達效應”其實非常簡單:過度緊張帶來的壓力,摧毀了長期訓練所形成的無意識反應能力。所謂“熟能生巧”,當出現某些意外情況的時候,一個技巧熟練的人會下意識地做出正確的應對——這並不是運氣,而是在日常訓練中獲得的潛意識記憶。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連一些基本的應對都需要深思熟慮(比如,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反應變慢,思維也就跟著變遲鈍了。


     


    庫裡肖夫效應:眼中的世界,其實就是內心的世界


    “庫裡肖夫效應”早是指蘇聯導演庫裡肖夫發現一種電影現像。當時,他為蘇聯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攝了一組靜止的、沒有任何表情的特寫鏡頭,然後,把這些完全相同的特寫與其他影片的小片斷連接成三種組合:


    個組合是莫茲尤辛的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張桌子上擺了一盤湯的鏡頭。第二個組合是莫茲尤辛的鏡頭後面緊接著一個躺在棺材裡的女尸鏡頭。第三個組合是這個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一個滑稽的玩具狗熊的鏡頭。


    當庫裡肖夫把這三種不同的組合放映給一些不知道其中秘密的觀眾看的時候,效果是非常驚人的:觀眾對藝術家的表演大為贊賞。他們指出:莫茲尤辛看著那盤湯時,陷入了沉思;莫茲尤辛看著女尸時,表情又是如此悲傷;而觀察女孩玩耍時,莫茲尤辛更是將輕松、愉快的表情表現得十分自然——然而,事實上,拍攝時的莫茲尤辛始終毫無表情。


    之所以會產生“庫裡肖夫效應”,是因為觀影者將自己的經驗投射到了眼前的鏡頭中,從而產生了聯想。在我們過去的觀影或者日常生活經歷中,一般而言,看到尸體就會讓人聯想到悲傷,而看到玩耍的小孩會讓人聯想到愉快——換句話說,觀影者所看到的,其實隻是自己的聯想的心理投射而已。


    “庫裡肖夫效應”對於蒙太奇這種電影藝術的運用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各大品牌對於商標名稱和商標圖案的選擇,無不是對“庫裡肖夫效應”的靈活運用。


    誕生於1886年的Coca-Cola飲料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20世紀20年代初,這個國際品牌首次進入中國市場,幾年下來卻發現,和其他國家市場的火爆相比,中國市場對可口可樂的反響簡直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幾乎是無人問津。


    這是什麼原因呢?Coca-Cola公司總部派出市場人員在調研後發現,問題出在中文譯名上——當時正值民國時期,翻譯者的文筆十分古奧,並未關注譯名是否通俗上口,居然將Coca-Cola翻譯成了“蝌蝌啃蠟”。


    蝌蝌啃蠟——這隻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音譯,卻產生了嚴重的庫裡肖夫效應:中國受眾面對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難喝,甚至惡心,因為中國有個成語叫“味同嚼蠟”。而且,在中文中,“蝌”這個字隻對應詞語“蝌蚪”,就是那些黑乎乎、黏糊糊的青蛙幼體。這就導致了中國受眾直接將“蝌蚪”和“嚼蠟”的心理投射到了Coca-Cola身上,即使明白這隻是毫無意義的音譯,但依然忍不住排斥與厭惡心理。


    直到20世紀80年代,Coca-Cola品牌再次進入中國市場,這一次,它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譯名——可口可樂。從此,可口可樂引爆了中國飲料市場。


    同一種飲料,同一個名字,隻因翻譯的用字不一樣,就讓消費者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反應,這無疑是“庫裡肖夫效應”的生動詮釋。


    這個案例對於各大跨國公司的本土化戰略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直到今天,在美國許多商學院的本土化戰略教材中依然會提到它。


    無論是商標的設計還是商品名的選用,除了需便於識別之外,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必須在各個文化圈中都能引起美好的聯想的“庫裡肖夫效應”。從消費角度來看,商品名稱、商標等商品標識不隻是一種代稱那麼簡單,很多時候都能帶來各種情緒投射反應,從而影響購買者的心理。


    “理性人假設”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但在心理學上,人們從來都不是純理性的,大量的情感因素影響著人們認知世界的結果。很多時候,人們看到的世界,其實隻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投影而已。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