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繫列--論弗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297-430
    【優惠價】
    186-269
    【作者】 利蒂西婭·格洛瑟·菲奧裡尼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精神分析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223872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22387264
    叢書名: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繫列

    作者:利蒂西婭·格洛瑟·菲奧裡尼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組織全球範圍的精分大咖解讀弗洛伊德經典論文。
    2.在發展的脈絡上重讀弗洛伊德經典論文,呈現精神分析領域相應議題的新進展。
    3.由國際精分協會精神分析師候選人承擔翻譯,準確呈現原著內容。
    4.楊蘊萍作序推薦。

     
    內容簡介
    我們很榮幸地推出這本新書,重新開啟《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繫列叢書的編著出版工作,並基於討論和進展,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開創性著作更適應於當下的時代。
    我們選擇《哀傷與憂郁》(Freud,1917[1915])作為叢書第二輯的開篇,因為它是理解人類哀傷和抑郁過程的正常方面和精神病理方面的一個裡程碑,它也是標志著客體關繫理論開始重視客體起源的一個轉折點。《哀傷與憂郁》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一個轉折點。在這部作品中,他介紹了精神結構的和第二地形學理論之間的橋梁,解釋了自我的關鍵實體,聯繫並辨明了由於客體喪失而產生的認同,修通了真實和想像之間的關繫。這是一篇復雜的論文,它派生出多個論題。
    作為這本書的編輯,我們的個任務是識別出可以從《哀傷與憂郁》中發展出來的主題。經過長時間富有成果的討論,我們確定了九個主題,即本書的九篇論文。下一步是尋找對我們所選主題研究深入、發表論文多的作者,在這方面,我們還考慮到地區和學會的平衡。
    我們選擇不同的觀點,邀請學者們進行充分的辯論,以便將所提出的想法付諸實踐。通過這本書的導論和各篇論文,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弗洛伊德的文章是如何啟發靈感,並且激發新的見解。

    我們很榮幸地推出這本新書,重新開啟《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繫列叢書的編著出版工作,並基於討論和進展,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開創性著作更適應於當下的時代。
    我們選擇《哀傷與憂郁》(Freud,1917[1915])作為叢書第二輯的開篇,因為它是理解人類哀傷和抑郁過程的正常方面和精神病理方面的一個裡程碑,它也是標志著客體關繫理論開始重視客體起源的一個轉折點。《哀傷與憂郁》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一個轉折點。在這部作品中,他介紹了精神結構的和第二地形學理論之間的橋梁,解釋了自我的關鍵實體,聯繫並辨明了由於客體喪失而產生的認同,修通了真實和想像之間的關繫。這是一篇復雜的論文,它派生出多個論題。
    作為這本書的編輯,我們的個任務是識別出可以從《哀傷與憂郁》中發展出來的主題。經過長時間富有成果的討論,我們確定了九個主題,即本書的九篇論文。下一步是尋找對我們所選主題研究深入、發表論文多的作者,在這方面,我們還考慮到地區和學會的平衡。
    我們選擇不同的觀點,邀請學者們進行充分的辯論,以便將所提出的想法付諸實踐。通過這本書的導論和各篇論文,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弗洛伊德的文章是如何啟發靈感,並且激發新的見解。
    作為這本書的編者,我們的目標是超越緒論式的、權威式的論斷,以聚焦於這個主題的發展和各種觀點,恢復弗洛伊德學說的巨大豐富性。
    後,我們還要感謝出版物委員會對我們提出的建議以及在這個項目中參與合作的所有人。
    利蒂西婭·格洛瑟·菲奧裡尼(Leticia Glocer Fiorini)
    蒂裡·博卡諾夫斯基(Thierry Bokanowski)
    塞爾吉奧·萊克維茲(Sergio Lewkowicz)

    作者簡介
    利蒂西婭·格洛瑟·菲奧裡尼是阿根廷精神分析協會的培訓分析師。她是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出版物委員會主席和阿根廷精神分析協會出版物委員會(Publications Committee of the Argentine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主席,曾任《精神分析期刊》(Revista de Psicoanálisis)編輯委員會成員(1998~2002,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她的論文《女性地位:異質結構》(The feminine position: A heterogeneous construction)獲得了塞萊斯·卡卡莫獎(Celes Carcamo Prize,APA,1993)。她是《女性與復雜思想》(The Feminine and the Complex Thought)的作者,也是《主體間性領域的他人與時間、歷史與結構:一種精神分析的方法》(The Other in the Intersubjective Field and Time, History and Structure: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的編輯。她在精神分析期刊上還有其他論文,她發表在一些論文集中的文章包括: 《心理健康預防》(Prevention in Mental Health)中的《輔助授精、新問題》(Assisted Fertilization, New Problems)、《男性化的場景》(Masculine Scenarios)中的《被性別化的身體與真實:變性中的意義》(The Sexed Body and the Real: Its Meaning in Transsexualism )、《精神分析與性別關繫》(Psychoanalysis and Gender Relations)中的《精神分析與性別、趨同與分歧》(Psychoanalysis and Gender,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以及《二十一世紀的母性身份》(Mother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的《當今母性的身體》(The Bodies of Present-Day Maternity)。

    利蒂西婭·格洛瑟·菲奧裡尼是阿根廷精神分析協會的培訓分析師。她是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出版物委員會主席和阿根廷精神分析協會出版物委員會(Publications Committee of the Argentine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主席,曾任《精神分析期刊》(Revista de Psicoanálisis)編輯委員會成員(1998~2002,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她的論文《女性地位:異質結構》(The feminine position: A heterogeneous construction)獲得了塞萊斯·卡卡莫獎(Celes Carcamo Prize,APA,1993)。她是《女性與復雜思想》(The Feminine and the Complex Thought)的作者,也是《主體間性領域的他人與時間、歷史與結構:一種精神分析的方法》(The Other in the Intersubjective Field and Time, History and Structure: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的編輯。她在精神分析期刊上還有其他論文,她發表在一些論文集中的文章包括: 《心理健康預防》(Prevention in Mental Health)中的《輔助授精、新問題》(Assisted Fertilization, New Problems)、《男性化的場景》(Masculine Scenarios)中的《被性別化的身體與真實:變性中的意義》(The Sexed Body and the Real: Its Meaning in Transsexualism )、《精神分析與性別關繫》(Psychoanalysis and Gender Relations)中的《精神分析與性別、趨同與分歧》(Psychoanalysis and Gender,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以及《二十一世紀的母性身份》(Mother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的《當今母性的身體》(The Bodies of Present-Day Maternity)。
    蒂裡·博卡諾夫斯基是巴黎精神分析學會(Paris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SPP)的培訓和督導分析師,也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成員,曾任巴黎精神分析研究所(Paris Psychoanalytical Institute)執行委員會秘書,曾是《法蘭西精神分析評論》(Revue Française de Psychanalyse)的編輯,現任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f the Paris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主席。他的論文發表在各種精神分析期刊上,包括《國際精神分析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他的著作包括《桑德爾·費倫茨》(Sandor Ferenczi)和《分析實踐》[De la pratique analytique,英文版書名為《精神分析實踐》(The Practice of Psychoanalysis)]。
    塞爾吉奧·萊克維茲是阿雷格裡港精神分析學會(Porto Alegre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的科學主任,阿雷格裡港精神分析學會的精神病學家、培訓和督導分析師,南巴西聯邦大學醫學院(Medical School of the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精神病學繫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學教授和督導師,IPA出版物委員會成員,是舉辦於新奧爾良的第43屆IPA 大會規劃委員會(2004年)成員,南巴西大州精神病學會(Society of Psychiatry of Rio Grande do Sul)前主席,《南巴西大州精神病學雜志》(Psychiatry Journal of Rio Grande do Sul)前編輯。他發表的論文與精神分析技術有關,他是《真相、現實和精神分析師》(Truth, Reality and the Psychoanalyst)的聯合編輯,是《精神分析與性:致敬性學三論發表100周年》(Psychoanalysis and Sexuality: Tribute to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Three Essays on Sexual Theory)的編輯。

    目錄
    001導論
    馬丁·S. 伯格曼(Martin S. Bergmann)
    017 部分《哀傷與憂郁》(1917e [1915]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033 第二部分對《哀傷與憂郁》的討論
    035 憂郁、哀傷和反移情
    普麗西拉·羅思(Priscilla Roth)
    053 為“失蹤的”人哀傷
    瑪麗亞·露西拉·佩蘭托(María Lucila Pelento)
    067 分析師、他的“哀傷與憂郁”、分析性技術及活現
    羅斯福·M.S. 卡索拉(Roosevelt M.S.Cassorla)
    085 不放手:從個體長期哀傷者到權利意識形態的社會
    瓦米克·D. 沃爾坎(Vamik D. Volkan)
    100 哀傷和創造力

    001導論
    馬丁·S. 伯格曼(Martin S. Bergmann)
    017 部分《哀傷與憂郁》(1917e [1915]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033 第二部分對《哀傷與憂郁》的討論
    035 憂郁、哀傷和反移情
    普麗西拉·羅思(Priscilla Roth)
    053 為“失蹤的”人哀傷
    瑪麗亞·露西拉·佩蘭托(María Lucila Pelento)
    067 分析師、他的“哀傷與憂郁”、分析性技術及活現
    羅斯福·M.S. 卡索拉(Roosevelt M.S.Cassorla)
    085 不放手:從個體長期哀傷者到權利意識形態的社會
    瓦米克·D. 沃爾坎(Vamik D. Volkan)
    100 哀傷和創造力
    瑪麗亞·克裡斯蒂娜·梅爾加(María Cristina Melgar)
    112 客體關繫理論起源新解讀
    托馬斯·H. 奧格登(Thomas H.Ogden)
    132 哀傷和精神發展
    弗洛倫斯·吉尼亞爾(Florence Guignard)
    148 《哀傷與憂郁》:弗洛心理學更新
    卡洛斯·馬裡奧·阿斯蘭(Carlos Mario Aslan)
    165 教授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郁》
    瓊·米歇爾·奎諾多茲(Jean-Michel Quinodoz)
    177 參考文獻
    189 專業名詞英中文對照表

    前言
    在2021年開年之際,這套“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繫列第二輯”的中文譯本即將出版,這實在是一個極好的新年禮物。
    在說這套書的內容之前,我想先分享一點我個人學習精神分析理論過程中那種既困難又享受、既畏懼又被吸引的復雜和矛盾的體會。
    點是與同行們共有的感覺:精神分析的文獻和文章晦澀難懂,就如《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的譯者房超博士所感慨的那樣:
    在初翻譯《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時,有種“題材過於宏大”的感覺,後現代的核心詞彙“建構”又如何與“精神分析”聯繫在一起呢?整個翻譯的過程,有種“上天入地”的感覺,關於哲學、歷史和宗教,關於各種精神分析的專有名詞,有些雲山霧罩……
    但也恰恰是透過精神分析內容的深奧,纔能感受到其知識領域之寬廣、思想之深刻、眼光之卓越,雖難懂卻又讓人欲罷不能。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懷有敬畏之心,甚至需要動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開放的心態。終,或收獲類似房超博士的體驗:“但後,當將所有的一切和分析的歷程,和被分析者以及分析者的內在體驗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都又變得那麼真實、清晰和有連接感。”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精神分析文獻雖然晦澀難懂,但也可以讓人“回味無窮”。正如《論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郁〉》的譯者蔣文暉醫生所言:

    在2021年開年之際,這套“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當代弗洛伊德:轉折點與重要議題》繫列第二輯”的中文譯本即將出版,這實在是一個極好的新年禮物。
    在說這套書的內容之前,我想先分享一點我個人學習精神分析理論過程中那種既困難又享受、既畏懼又被吸引的復雜和矛盾的體會。
    點是與同行們共有的感覺:精神分析的文獻和文章晦澀難懂,就如《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的譯者房超博士所感慨的那樣:
    在初翻譯《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時,有種“題材過於宏大”的感覺,後現代的核心詞彙“建構”又如何與“精神分析”聯繫在一起呢?整個翻譯的過程,有種“上天入地”的感覺,關於哲學、歷史和宗教,關於各種精神分析的專有名詞,有些雲山霧罩……
    但也恰恰是透過精神分析內容的深奧,纔能感受到其知識領域之寬廣、思想之深刻、眼光之卓越,雖難懂卻又讓人欲罷不能。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懷有敬畏之心,甚至需要動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和開放的心態。終,或收獲類似房超博士的體驗:“但後,當將所有的一切和分析的歷程,和被分析者以及分析者的內在體驗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都又變得那麼真實、清晰和有連接感。”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精神分析文獻雖然晦澀難懂,但也可以讓人“回味無窮”。正如《論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郁〉》的譯者蔣文暉醫生所言:
    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郁》是如此著名,如此經典,幾乎沒有一個學習精神分析的人不曾讀過這篇文章。就像一百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我相信一百個人讀《哀傷與憂郁》也會有一百種感悟、體會和理解。而就算是同一個人,每次讀的時候又常常會有新的理解。所以在我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既有很大的壓力,但也充滿了動力,就好像要去進行一場探險一樣,因為不知道這次會發生什麼……
    這也引出了我想說的第三點,當我們不僅是閱讀,而且要去翻譯精神分析文獻時,那就好比是專業上的一次攀岩過程,或是一場探險,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經歷的是腦力、心智、專業知識儲備和語言表述能力的多重挑戰。正如譯者武江醫生在翻譯《論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後的感言:
    ……拿到這本《論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著作的翻譯任務後,我的心情難免激動而忐忑。盡管經過多年的精神分析理論學習,對於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的基本內容已有大概了解,但隨著我開始重新認真閱讀這篇寫於100年前的原文,我的心情卻逐漸變得緊張而復雜。這篇文章既結合了客觀的臨床實踐和觀察,又充滿主觀上的天馬行空的想像,行文風格既結構清晰和緊扣主題,又隨性舒展和旁征博引。一方面我為弗洛伊德的大膽假設而拍案叫絕,另一方面又感到裡面有些內容頗為晦澀難懂,需要從上下語境中反復推敲其真正含義。有時候,即使反復推敲,我還是經常踫到無法理解之處,甚至糾纏在某個晦澀的句子和字詞的細節之中難以自撥,這使翻譯陷入困境,進程變慢……後來我開始試著用精神分析的態度去翻譯這部作品,即抱著均勻懸浮注意力,先無欲無憶地反復閱讀這部作品,讓自己不去特別關注某個看不懂的句子和詞語,而隻是全然投入到閱讀過程中(傾聽過程),在逐漸能了解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後,那些具體語句和其之間的邏輯關繫就變得逐漸清晰。
    第四點,閱讀精神分析文獻和書籍,不僅會喚起我們對來訪者的思考和理解,也會喚起我們對自己及人性與社會的思考。閱讀不僅有助於心理治療與咨詢的知識積累和技能提高,更能深化對生命與人性的態度和理解,這也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培訓中所傳達的內涵。在這樣的語境下,心理治療中的患者不再僅僅是一個有心理困擾及精神癥狀的個體,同時也是在心理創傷下飽經滄桑卻盡可能有尊嚴地活著的、有思想的、有靈魂的血肉之軀。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治療與咨詢中真正的共情隻能發生在直抵患者心靈深處之時,那就是當我們不僅僅作為治療師,同時也作為一個人與患者的情感發生共振的時候。
    在此,我想引用《論弗洛伊德的〈女性氣質〉》的譯者閃小春博士的感想:
    翻譯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份工作、一種學習,也是一場通往我的內心世界和自我身份之旅,雖然這是一本嚴肅的、晦澀難懂的專業書,但其中的部分章節卻讓我潸然淚下,也有一些部分激勵我變得堅定。對我個人而言,有挑戰的部分在於,如何思考和踐行“作為一個自由、獨立和有欲望的人(不僅是女人)”——不僅是在我的個人生活中,也在我的臨床工作中。
    後說的第五點體會是,盡管這門學科博大精深,永遠都有學不完的知識,精神分析師的訓練和資質獲得也很不容易,但這不應該成為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盲目驕傲或過分自戀的資本。心理治療師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也是一個在可終結與不可終結之間不斷探索和尋求平衡的過程。“學海無涯”不一定要“苦作舟”,也可以“趣作舟”,當然“勤為徑”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當一個人把自己的職業當作事業來做時,大概就可以認為是接近“心存高遠”的境界了吧。
    下面就弗洛伊德五篇文章及五本書的導論做一個讀後感式的總結。
    部:《論弗洛伊德的〈哀傷與憂郁〉》
    導論作者馬丁·S.伯格曼(Martin S. Bergmann)認為,這篇文章是弗洛伊德傑出的作品之一,他稱贊道:“不斷地比較正常的和病理性的事物是弗洛伊德的偉大天賦之一,這種天賦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弗洛伊德’成為二十世紀不朽的名字之一。”我對弗洛伊德這篇文章中印像深刻的一句話是:“在哀傷中,世界變得貧瘠和空洞(poor and empty);在憂郁中,自我本身變得貧瘠和空洞。”想到100多年前弗洛伊德就對抑郁有了如此深入的解讀,就再一次感到這位巨匠的了不起。導論作者對本書的每一章都做了總結,歸納如下三點:
    一是將對弗洛伊德思想持不同觀點的分析師們劃分為異議派、修正派及擴展派。這部論文集的作者來自七個國家,他/她們多數受修正派克萊茵的影響(但導論作者又認為好把她看作擴展者)。他強調,“享受閱讀本書的先決條件是對當前IPA內部觀點的多樣性持積極的態度”。
    二是談及《哀傷與憂郁》,就必然要涉及弗洛伊德另外一篇著名的文章《論自戀》,前者是對後者的延伸,被看作是弗洛伊德從所謂的驅力理論到客體關繫理論的立場轉變。
    三是哀傷的能力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進一步而言,“哀傷過程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為了修通愛的客體的喪失,二是為了擺脫一個內在的、迫害性的、自我毀滅性的客體,這個客體反對快樂和生命”。
    第二部:《論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
    導論作者薩爾曼·艾克塔(Salman Akhtar)認為,弗洛伊德的《論潛意識》這篇文章涵蓋了“個體發生、臨床觀察、語言學、神經生理學、空間隱喻、通過原初幻想來顯示的種繫發生圖式、思維的本質、潛在的情感”等非常廣闊的領域,並且與他的另外四篇文章(指《本能及其變遷》《壓抑》《關於夢理論心理學補充》《哀傷與憂郁》)一起,做到了弗洛伊德自己希望達成的“闡明和深化精神分析的繫統”。
    導論作者從弗洛伊德的這篇文章中提煉出了12個命題,“以說明它們是如何被推崇、被修飾、被廢棄,或被忽視的”。他在導論的結束語中對本書做了簡短的概括和總結,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對於這本書的介紹,我想不出還有比直接推薦讀者先看艾克塔博士的導論更為合適的選擇,特別是他做出的12個命題的歸納和總結,我認為是精華中的精華。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會首先被他的導論吸引,因為導論本身已經可以被視為一篇獨立的、富有真知灼見的文章了。
    我個人特別喜歡弗洛伊德對潛意識做出的非常生動的比喻:“潛意識的內容可比作心靈中的土著居民。如果人類心靈中存在著遺傳而來的心靈內容——類似於動物本能——那它們構成了Ucs.的核心。”
    第三部:《論弗洛伊德的〈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
    這篇文章寫自弗洛伊德的晚年(發表於1937年),也是相對不那麼晦澀難懂的一篇文章。“可終結與不可終結的分析”這樣的命題本身就讓人聯想到永恆與無限的話題,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們自己接受精神分析時的體驗以及我們的來訪者。導論作者認為“這篇闡述具體治療技術的論文實質上是一心理學的論文”,這讓我聯想到關於精神分析師的工作態度的議題。讀了弗洛伊德的原文和三位作者寫的導論,並參考譯者林瑤博士的總結之後,歸納以下幾點:
    (1)精神分析對以創傷為主導的個案能夠發揮有效的療愈作用,而阻礙精神分析治療的因素是本能的先天性強度、創傷的嚴重性,以及自我被扭曲和抑制的程度。也就是說,這三個因素決定了精神分析的療效。
    (2)精神分析治療起效需要足夠的時間。弗洛伊德列舉了兩個他自己20年前和30年前的案例來說明這個觀點,他指出:“如果我們希望讓分析治療能達到這些嚴苛的要求,縮短分析時長將不會是我們要選擇的道路。”
    (3)精神分析的療效不僅與患者的自我有關,還取決於精神分析師的個性。弗洛伊德提出,由於精神分析工作的特殊性,“作為分析師資格的一部分,期望分析師具有很高的心理正常度和正確性是合理的”。雖然他提出的分析師都應該每五年做一次自我分析的建議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做到,但精神分析師需要遵從的工作原則就如弗洛伊德所說:“我們絕不能忘記,分析關繫是建立在對真理的熱愛(對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它拒絕任何形式的虛假或欺騙。”導論作者認為,弗洛伊德在這篇文章中對精神分析中不可逾越的障礙提出了清晰的見解,“這些障礙並非出於技術的限制,而是出於人性”。
    第四部:《論弗洛伊德的〈女性氣質〉》
    我在通讀了一遍閃小春博士翻譯的弗洛伊德的《女性氣質》及導論之後,有一種感觸頗多卻無從寫起的感覺。當我看了導論中總結的弗洛伊德文章中提出的富有廣泛爭議的幾個議題後,便自然地推測這本書應該是集結了精神分析領域關於女性氣質研究的廣泛和深刻的洞見與觀點。導論的作者之一利蒂西婭·格洛瑟·菲奧裡尼(Leticia G. Fiorini)是IPA繫列出版叢書的主編,她在《解構女性:精神分析、性別和復雜性理論》(Deconstructing the Feminine: Psychoanalysis, Gender and Theories of Complexity)一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人們所屬的性別是由母親的凝視和她們所提供的鏡像認同支撐的,而這些則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有關女性認同或男性認同的核心想像。”
    關於女性氣質的論述讓我自然地聯想到中國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對中國女性身份認同的影響,我想這遠比弗洛伊德提出的女性的“陰莖嫉羨”要嚴重得多。雖然如今中國女性已經獲得了更高的家庭和社會地位及話語權,但在我們的心理治療案例中,受男尊女卑觀念傷害的中國女性來訪者仍然比比皆是。我想譯者閃小春博士對本書作者觀點所作的總結也應該是中國女性的希望所在:“女孩三角情境的終極心理現實不是陰莖嫉羨而是忠誠和關繫的平衡問題……在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形成之前的生命之初,有一個非性和無性的維度,即人性的維度……當今,女人不再被視為僅僅是知識和欲望的客體,是‘另一性別’,是‘他者’;她也可以成為自己,可以超越二分法的限制,從一個自由的位置出發,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性地選擇愛情、工作、娛樂、家庭和是否成為母親。”
    第五部:《論弗洛伊德的〈分析中的建構〉》
    這篇文章也是弗洛伊德的晚年之作,是對精神分析治療本質的一個定性和論述,大家所熟知的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比喻為考古學家的工作就是出自這篇文章。但在這篇文章中,他也強調了精神分析不同於考古學家的工作:①我們在分析中經常遇到的重現情形,在考古工作中卻是極其罕見的……建構僅僅取決於我們能否用分析技術把隱藏的東西帶到光明的地方;②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重建是他竭盡努力的目標和結果,然而對於分析師來說,建構僅僅是工作的開始。接著,他又借用了蓋房子的比喻,指出雖然建構是一項初步的工作,但並不像是蓋房子那樣必須先有門窗,再有室內的裝飾。在精神分析的情景裡,有兩種方式交替進行,即分析師完成一個建構後會傳遞給被分析者,以便引發被分析者源源不斷的新材料,然後分析師以相同的方式做更深的建構。這種循環以交替的方式不斷進行,直到分析結束。
    在文章的後,弗洛伊德將妄想與精神分析的建構做了類比,“我還是無法抗拒類比的誘惑。病人的妄想於我而言,就等同於分析治療過程中所做的建構……我們的建構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恢復了被丟失的經驗的片段;妄想之所以有令人信服的力量,也要歸功於它在被否定的現實中加入了歷史的真相”。
    這本書導論的作者喬治·卡內斯特裡(Jorge Canestri)也是一位多次來我國做學術交流和培訓的資深精神分析師。他對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做了精練的概括和總結,給讀者提供了很好的閱讀索引。
    這套書中文譯版初稿完成恰逢IPA 在中國大陸的分支學術組織——IPA中國學組(IPA Study Group of China)被批準成立之時(2020年12月30日IPA網站發布官宣)。從2007年IPA中國聯盟中心(IPA China Allied Center)成立,到2008年秋季批IPA候選人培訓開始,再到2010年IPA首屆亞洲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旗下的精神分析專委會成立,我們感受到兩代精神分析人的不懈努力。非常感謝IPA中國委員會(IPA China Committee)和IPA新團體委員會(International New Group Committee)對中國精神分析發展的長期支持,以及國內精神分析領域同道們的共同努力。
    當然,能使這套書問世的直接貢獻者是八位譯者和出版社,除了我上面提及的房超、蔣文暉、武江、閃小春、林瑤外,譯者還有楊琴、王蘭蘭和丁瑞佳,他/她們都是正在接受培訓的IPA會員候選人,也是中國精神分析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在撰寫這篇序言前,邀請每本書的譯者寫了簡短的翻譯有感,然後節選了其中的精華編輯在了序言的前半部分。
    在將要結束這篇序言時,我意識到去年此時正是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的日子,心中不免湧起一陣悲壯和感慨。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類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和發展早有定律,唯有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努力善待我們周圍的人與環境纔是本真,而達成這一願望的路徑之一就是用我們的所學所用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相信這套書會為學習和實踐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同道們帶來對人性、對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的新視角和新啟發,從而惠及我們的來訪者。

    楊蘊萍,2021年1月23日於海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認證精神分析師
    IPA中國學組(IPA Study Group of China)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