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擁抱悲傷:伴你走過喪親的艱難時刻
    該商品所屬分類:心理學 -> 心理學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美梅根·迪瓦恩(Megan 
    【所屬類別】 圖書  心理學  心靈療愈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68569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11685692
    作者:[美]梅根·迪瓦恩(Megan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悲傷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段需要背負的經歷。


    至親離去,你悲傷不已,


    別人的安慰卻可能並不能給你支持。


    如何安放內心的悲傷,與悲傷和解,帶著悲傷繼續生活?

     
    內容簡介
    經歷至親的離去,你會感覺痛苦不堪,覺得生活一片混亂。
    身邊的親人、朋友也許會勸你堅強,讓你向前看,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起來。你的悲傷和痛苦有時候讓你看起來格格不入,但首先你要知道的是,悲傷並沒有錯。
    你的目標不是消除悲傷,而是學會與它共處。

    在本書中你會了解到:
    為什麼善意的建議、治療方式等,往往會讓悲傷中的人更難過
    喪親事件可能產生哪些生理影響,以及悲傷者如何平穩度過悲痛期
    如何管理因喪失產生的生活壓力,如何減少焦慮、改善心理狀態
    本書寫給悲傷的人和那些愛他們的人。讓身處喪親悲傷的人正視悲傷、接納悲傷、應對悲傷,可以帶著這份經歷回到平常的生活中。

    經歷至親的離去,你會感覺痛苦不堪,覺得生活一片混亂。


    身邊的親人、朋友也許會勸你堅強,讓你向前看,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起來。你的悲傷和痛苦有時候讓你看起來格格不入,但首先你要知道的是,悲傷並沒有錯。


    你的目標不是消除悲傷,而是學會與它共處。


     


    在本書中你會了解到:


    為什麼善意的建議、治療方式等,往往會讓悲傷中的人更難過


    喪親事件可能產生哪些生理影響,以及悲傷者如何平穩度過悲痛期


    如何管理因喪失產生的生活壓力,如何減少焦慮、改善心理狀態


    本書寫給悲傷的人和那些愛他們的人。讓身處喪親悲傷的人正視悲傷、接納悲傷、應對悲傷,可以帶著這份經歷回到平常的生活中。


    本書也為支持者提供了有用的“悲傷援助”的方式,讓支持者可以有效幫助喪親者,而不是給喪親者帶來新的傷害。

    作者簡介

    梅根·迪瓦恩(Megan Devine)


    咨詢心理學碩士、作家,倡導在文化層面上改善情緒。2009年失去伴侶後,梅根在悲傷支持方面提出了新的方法。她通過自己的網站“悲傷避難所”(Refuge in Grief)幫助那些處於痛苦中的人,並鼓勵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譯者簡介


    張 雯


    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曾任中國日報網編輯,參與北京國際電影節翻譯工作,多年從事筆譯、口譯工作;現任高校教師。大譯像文化發展(天津)有限公司優秀譯者。

    目錄
    贊譽
    推薦序
    導言
    部分
    就和你想的一樣瘋狂
    第1章真實的悲傷 / 003
    第2章言外之意 / 014
    第3章錯的不是你,而是我們 / 027
    第4章情緒失語癥和責備文化 / 042
    第5章悲傷的新模式 / 063
    第二部分
    如何安放你的悲傷
    第6章活在真實的喪慟中 / 075
    第7章你無法解決悲痛,但你不必忍耐 / 094

    贊譽
    推薦序
    導言
    部分
    就和你想的一樣瘋狂
    第1章真實的悲傷 / 003
    第2章言外之意 / 014
    第3章錯的不是你,而是我們 / 027
    第4章情緒失語癥和責備文化 / 042
    第5章悲傷的新模式 / 063
    第二部分
    如何安放你的悲傷
    第6章活在真實的喪慟中 / 075
    第7章你無法解決悲痛,但你不必忍耐 / 094
    第8章如何以及為何活下去 / 111
    第9章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 / 128
    第10章悲痛與焦慮 / 144
    第11章藝術與這一切有什麼關繫 / 160
    第12章找到自己“恢復”的畫面 / 178
    第三部分
    當親友束手無策
    第13章你該教育他們,還是無視他們 / 195
    第14章召集你的支持團隊 / 212
    第四部分
    前進之路
    第15章善後部落 / 232
    第16章唯愛永存 / 246
    附錄如何幫助一個悲痛的朋友 / 253
    致謝 / 258
    注釋 / 260
    擴展資源 / 263

    前言
    推薦序
    FOREWORD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面臨兩個悖論。,沒有人能替你過完一生(沒有人能解決你的問題或者感受你的情緒),也沒有人能獨自經歷人生。第二,生命隻有一次,我們會經歷愛和失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我們毫無保留地去愛,那麼不可避免地,我們也會經歷失去和悲傷。如果刻意回避,我們就無法真正感受愛。隻有了解什麼是愛和失去,我們纔能完整而深刻地活著。
    梅根對愛和失去有切身體會。對我而言,她是一個強大又體貼的伙伴。失去深愛的人之後,她明白了生命無常。我們無法克服悲痛,隻能負重前行。喪失和悲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無路可退,無法恢復正常,隻有精神還在計劃著制造一幅精確、全新的地圖。梅根認為,我們不是來修復痛苦的,而是來關照它的。

    推薦序


    FOREWORD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面臨兩個悖論。,沒有人能替你過完一生(沒有人能解決你的問題或者感受你的情緒),也沒有人能獨自經歷人生。第二,生命隻有一次,我們會經歷愛和失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我們毫無保留地去愛,那麼不可避免地,我們也會經歷失去和悲傷。如果刻意回避,我們就無法真正感受愛。隻有了解什麼是愛和失去,我們纔能完整而深刻地活著。


    梅根對愛和失去有切身體會。對我而言,她是一個強大又體貼的伙伴。失去深愛的人之後,她明白了生命無常。我們無法克服悲痛,隻能負重前行。喪失和悲傷徹底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無路可退,無法恢復正常,隻有精神還在計劃著制造一幅精確、全新的地圖。梅根認為,我們不是來修復痛苦的,而是來關照它的。


    事實上,那些承受痛苦的人有我們需要的智慧。我們生活在一個害怕流露情感的社會中,因此對彼此敞開心扉、探索人生之旅就顯得尤為重要。隻有通過情緒和感受,我們纔能體悟人生真諦。


    愛情和友誼日漸深厚的前提是:心平氣和,不帶偏見地經歷愛和失去,既不任由對方在悲痛裡沉淪,也不因為溺愛,剝奪彼此的靈魂接受洗禮的機會。梅根認為,“真正的安全感源於能夠接納彼此的痛苦,並且在痛苦中自我認同”。


    於己於人,我們要做的都不是小化我們感受到的痛苦和失落感,而是去探索這些足以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通過我的親身經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悲痛欲絕也不該對生活心灰意冷。人類有能力在亂局中利用心智渡過難關。


    梅根失去了她的伴侶馬特,在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煎熬之後,她豁然開朗—有些傷痛刻骨銘心,難以復原;它們會扎下根來,不斷演變,直到悲痛者終於再度接納生活,即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在但丁的《神曲》當中,維吉爾指引但丁從地獄走入煉獄,但丁毫無懼色,直到面前出現了一面燃燒的火牆,他膽怯了。維吉爾對他說:“你別無選擇。這烈焰熊熊燃燒卻不會傷你分毫。”但丁心有餘悸。維吉爾見狀,抬手扶住他的肩膀重復道:“你別無選擇。”但丁聞言重拾勇氣,繼續前行。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遇到這面火牆。梅根扮演了維吉爾的角色,指引我們穿越地獄直到火牆之下,自此我們必須獨自前行,一旦邁過這道難關,我們便成為自己的向導。和維吉爾一樣,梅根為迷途者指明了方向(但不是的方向),為那些痛不欲生的人提供了精神支柱。無論路途多麼遙遠,都陪伴彼此經歷愛和喪失,這是英勇之舉。梅根是一位勇敢的老師。如果你深陷悲痛難以自撥,請翻開這本書。它會幫助你扛起重負,陪伴你走過這段旅程。


    馬克·尼波(Mark Nepo)


     


     


    她將自己暴露給所有迷失的人。她和那個迷路的女孩一同歌唱。那個女孩既是她自己,也是她的護身符。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


    詩人


     


    渺小如人類,唯有愛纔能承受浩瀚宇宙。


    ——卡爾·薩根(Carl Sagan),


    美國天文學家、科幻作家


     


     


    導言


    INTRODUCTION


     


    我們文化中處理哀傷的方式已經被破壞了。我自認為對悲傷有一定的了解。畢竟,我從事私人心理治療將近10年。我曾為上百位來訪者服務過,他們當中有藥物成癮者和無家可歸者,也有遭受數十年虐待、飽受創傷和悲傷折磨的人。我曾從事反對性暴力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幫助來訪者疏導他們人生中可怕的經歷。我學習了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的前沿知識。我非常關注這個領域,並且感到我的工作是重要且有價值的。


    在2009年一個美麗、平常的夏日,我親眼看到我的丈夫馬特溺水身亡。馬特體格強壯、身體健康。當時還有3個月就到他40歲的生日了。憑他的能力和經驗,他是不可能溺水的。這個偶然的、無法預料的事件撕裂了我的世界。


    馬特去世以後,我想給我的所有來訪者打電話,為我的無知道歉。雖然我從事深度情緒調節工作多年,但是馬特的死讓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樣量級的喪慟面前,我的所有知識都失效了。就我多年的從業經驗和訓練水平來說,如果有人能夠事先準備好應對這樣的喪慟,那麼那個人應當是我。然而,任何準備都無濟於事。我所學過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我並非個例。


    在馬特去世的頭幾年裡,我發現了一個為悲痛者組建的團體。這個團體中既有作家、活動家、教授、社會工作者,也有專業領域的科學家。我們這個小團體聚集了年輕的寡婦和失去孩子的父母,我們分享了彼此痛苦的經歷。除喪慟外,我們每個人都曾因為悲傷而遭受非議、羞辱和告誡。我們分享了許多故事,其中有人鼓勵我們“從悲痛中走出來”,把過去拋諸腦後,不再談論我們失去的人。他們告訴我們要繼續生活,我們需要這些死亡來看清生活中重要的是什麼。然而,想幫助你的人往往會傷害你。雞湯和建議,即便是出於好意,也總是帶著不屑,把巨大的傷痛變為問候卡片上的一句俏皮話。


    在我們需要關愛和支持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感到孤獨、被誤解、被評判、被忽視。你身邊的人並不是有意對你殘忍,他們隻是不知道怎樣纔能真正幫到你。和許多悲傷的人一樣,我們不再向朋友和家人提起痛苦。與其對那些不理解你的人解釋和辯護自己的悲傷——這就好比對牛彈琴,還不如假裝“一切都好”。


    我們轉而向其他悲痛者傾訴,因為他們是知道悲傷的真實面目的人。


    每個人都會經歷悲傷和喪失。在巨大的痛苦中,我們都會感到孤立無援。在他人的痛苦面前,我們都曾無助地獃立。我們也都笨口拙舌、一時語塞,因為知道沒有語言能夠平復創傷。在這場對弈中沒有贏家:悲傷的人覺得被誤解,親友們覺得自己在面對悲傷時無能且愚蠢。我們明白自己需要幫助,卻不知該求助何人。我們原本想幫忙,結果卻是雪上加霜。我們的好意總是被曲解。


    這不是我們的錯。悲傷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得到關愛和支持,我們也都希望幫助我們所愛的人。問題在於,文化習俗教給我們的方法是錯誤的。


    我們的文化視悲傷為一種疾病,一種可怕的、混亂的情緒,需要被立刻清除,越快越好。因此,我們對於“悲傷應當持續多久”“悲傷應當表現出什麼樣子”形成了一套過時的理念。我們認為悲傷必須被克服、被修正,而不是需要被關心和支持。臨床醫生會將悲傷視為情緒紊亂的表現,而非應對巨大喪失時的自然反應。當專業人士都不知該如何處理悲傷時,普通人就更別想有技巧地、體面地應對悲傷了。


    目前的文化環境和理想的狀態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掌握的處理悲傷的手段無法縮小這個差距。文化和心理學對悲傷的陳舊定義讓我們在悲傷中無法照顧自己,也無法支持我們所愛的人。更糟糕的是,那些不合時宜的老觀念使我們徒增了不必要的悲傷。


    道路不止這一條。


    馬特去世後,我通過自己設立的網站“悲傷避難所”(Refuge in Grief)和上千位悲痛者一起工作。我花很多年學習了一些專業知識,它們能在漫長的悲傷中起到真正的幫助作用。與此同時,我本人也成了美國有知名度的心理治療師,以悲傷援助為起點,我致力於探索出一條更人性化的道路,更為巧妙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對悲傷、脆弱和情緒表達的理論研究都基於我的個人經歷,以及上千位努力穿越悲傷之境的跋涉者分享的故事和經歷。從這些悲傷之人和他們想要幫忙卻不得要領的親友身上,我發現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始終沒有教會我們用切實有效的技能來處理悲傷。


    如果想要更好地關愛彼此,我們就必須理解悲傷。我們必須談論它。我們必須將悲傷視作一種自然的、正常的情緒,而不是用回避、污蔑的態度將它一筆帶過。我們必須開始探討,有哪些實用的技能可以幫助我們面對被悲傷徹底改變的生活。


    本書提供了一個看待悲傷的新視角,它不是某位鎖在辦公室裡的專家對悲傷的研究成果,而是一個悲傷親歷者提出的新模式。我曾深陷悲傷之中。那時的我趴在地上哭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無法忍受踏出家門一步,哪怕隻有幾分鐘。我曾坐在咨詢師的沙發對面,聽著那些陳舊、過時的悲傷五階段理論和正面思考的力量。我曾因悲傷造成的生理癥狀而備受煎熬(健忘、認知障礙、焦慮)並找到了緩解之法。結合我的個人經驗和臨床技巧,我發現了“解決”痛苦和“關切”痛苦之間的不同。為什麼“試圖勸慰他人走出悲傷”和“幫助他人與悲傷共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而且前者會帶來更大的傷害?通過我的親身經歷,我發現了問題的答案。


    本書提供了一條路徑,讓我們重新思考悲傷的內涵。它鼓勵讀者將悲傷視作人類在面對死亡和喪失時的自然反應,而不是需要糾正的異常情緒。通過將焦點從“悲傷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轉移到“悲傷是需要被照顧的經歷”,我們將為讀者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理解、同理心、認可以及擁抱痛苦的方法。


    雖然本書為讀者展示了如何運用同理心和情緒技巧來度過悲傷時期,但本書不隻是寫給悲痛者的,它提供的方法適用於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節點,我們都會經歷劇烈的悲痛或重大的喪失。我們都會認識一兩個承受巨大痛苦的人。喪失是非常普遍的人生體驗。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因為所愛之人的死亡而悲傷是一種疾病,需要治療。本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與愛、喪失、心碎和團體之間的關繫。如果我們開始理解悲傷的真正本質,我們就能夠擁有更加互助友愛的文化環境,開創一個理想的世界: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無論生活出現什麼磨難,我們都能感受到關愛和支持;當我們談論悲傷的時候,彼此都能感到慰藉。


    寫作本書的真正原因是讓人們更好地去愛—去愛悲傷的自己,當一個人再也無法承受生命之痛時,如何去愛他人。本書為我們做到這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感謝你,願意閱讀、傾聽和學習。讓我們攜手同行,就算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我們也能夠讓一切變得更好。

    媒體評論
    本書會讓你知道,面對喪失親人的巨大悲痛,情緒低落和感到悲傷是正常的,你的身心可能會受到影響。書中的實用方法可以幫助你在經歷喪親事件後重新構建生活的意義,調整自己的角色,逐步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對於想給予喪親者支持的讀者,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議。
    —— 王建平
    北師大心理學部二級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督導師
    國際認知治療學院認證CBT治療師

    作者從親身經歷中提煉出智慧,將悲傷還原為一種正常的情感。如果你厭煩了別人反復問你“好些了嗎”,那麼打開本書,你會獲得一個看待悲傷的全新視角。
    —— 克裡斯·吉耶博(Chris Guillebeau)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本書會讓你知道,面對喪失親人的巨大悲痛,情緒低落和感到悲傷是正常的,你的身心可能會受到影響。書中的實用方法可以幫助你在經歷喪親事件後重新構建生活的意義,調整自己的角色,逐步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對於想給予喪親者支持的讀者,本書也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建議。


    —— 王建平


    北師大心理學部二級教授,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督導師


    國際認知治療學院認證CBT治療師


     


    作者從親身經歷中提煉出智慧,將悲傷還原為一種正常的情感。如果你厭煩了別人反復問你“好些了嗎”,那麼打開本書,你會獲得一個看待悲傷的全新視角。


    —— 克裡斯·吉耶博(Chris Guillebeau)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追尋吧!過你夢想的人生》(The Happiness of Pursuit)作者


     


    對悲傷的支持和理解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誠摯的、明智的。


    ——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踏上心靈幽徑》(A Path with Heart)作者


     


    作者抓住了悲傷體驗的實質:悲傷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應當尊重的秘密。她理解悲痛者的痛苦不僅來自創傷經歷本身,還來自他人的評判、漠視和誤解。在過去的30年裡,我一直在等待一本書,值得我將它推薦給所有失去孩子的家長、失去伴侶的人,或是因親友亡故而悲痛的成年人。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 唐娜·舒爾曼(Donna Schuurman)


    道奇悲傷兒童和家庭咨詢中心(Dougy Center for


    Grieving Children & Families)推廣及培訓部資深總監


     


    當代有關死亡的文化觀念讓我們在面對悲傷時束手無策,並且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制造了更多痛苦,這使我們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我們關心的親人。本書是一本優秀的指導手冊,幫助我們療愈自己,支持彼此,並對抗這個回避討論死亡的社會。


    —— 薩拉·查韋斯(Sarah Chavez)


    善終計劃殯葬創意公司(the Order of the Good Death)執行總監


     


    本書是一本實用的智慧手冊。作者用親切誠懇的口吻全面講述了“內心受傷的人陪伴彼此”意味著什麼。


    —— 史蒂夫·愛德華茲(Steve Edwards)


    著有《絕境逢生》(Breaking into the Backcountry)


     


    作者告訴我們,與其將悲傷當作疾病來對待,不如用善良的心去理解它。這是一本價值非凡的書。


    —— 雷內·登費爾德(Rene Denfeld)


    著有《死囚牢》(The Enchanted)和《找孩子的人》


    (The Child Finder)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