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天下第一儒術:聖人說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儒家
    【市場價】
    441-640
    【優惠價】
    276-400
    【作者】 志堅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5507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1550755
    作者:志堅著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6月 

        
        
    "

    編輯推薦
    ★“聖人”“亞聖”諄諄開講,《論語》《孟子》交相輝映。

    站在兩位偉人的肩膀上,體悟儒家智慧,學處事,學做人。

    ★自除心中的奴隸,成就“我”的自由人格。

    當今社會生活壓力大,人們的內心世界缺乏色彩,焦慮、孤獨、煩惱、人格扭曲,成為自己心理的奴隸。孔孟教你“自除心中之奴隸”,成就“我”的自由人格。 
    內容簡介
    儒家的處世之術早已成為世人可循的經驗,千百年來,《論語》《孟子》更成為世人的經典。

    本書概括了儒學中眾多精華的內容,分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貧而樂,富而好禮”“德不孤,必有鄰”等章節。這些穿越時空的真知灼見,對我們的人生規劃和為人處世都有著極其實用的指導意義。若能認真閱讀,仔細參悟,當可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個可靠的解決途徑。
    作者簡介
    志堅

    文化史專家。早年深受王國維、梁啟超等名家思想熏陶,治學嚴謹,主張以古典文學為基礎,以史哲結合為專業,以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為重點,研究孔子思想體繫,頗有研究心得。
    目錄
    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為從內裡開始
    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儒學中的修養精髓
    1.天、地、人的融會
    2.“禮”即是“法”
    3.正心修身從自覺開始
    4.自信扎根於內心的淡定
    5.人格的感召力
    6.君子者,不憂不懼
    7.高尚源自樸素
    8.反躬自省,無所愧疚
    第二章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用儒學淬煉心態
    1.心中有,眼中就有
    2.給自己的“心牢”解鎖
    3.幽謐的田園不隻在深山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為從內裡開始

    章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儒學中的修養精髓

    1.天、地、人的融會

    2.“禮”即是“法”

    3.正心修身從自覺開始

    4.自信扎根於內心的淡定

    5.人格的感召力

    6.君子者,不憂不懼

    7.高尚源自樸素

    8.反躬自省,無所愧疚

    第二章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用儒學淬煉心態

    1.心中有,眼中就有

    2.給自己的“心牢”解鎖

    3.幽謐的田園不隻在深山

    4.不因一時的困頓而頹廢

    5.把眼光投放回內心

    6.多聞慎言,則行寡悔

    7.放棄泡沫式的爭逐

    8.時間就是你生命的寶藏

    第三章  貧而樂,富而好禮——精神世界的永生

    1.放下心結,彌補缺憾

    2.“抱怨”會謀殺希望

    3.養心莫過於寡欲

    4.失意之時,自在面對

    5.安貧樂道,體悟自然

    6.坦蕩悠然,寵辱不驚

    7.不要精彩了物質,荒蕪了心靈



    中篇:仁義先行,人情練達皆學問

    第四章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圓中有方的處世

    1.欲立己,先立人

    2.君子以義為上,泰而不驕

    3.不雪上加霜也是一種“善”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窮極則變,變則通達

    6.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7.以“仁德”服眾,天下歸心

    8.守住原則和底線

    9.親疏有度,過猶不及

    第五章  德不孤,必有鄰——不卑不亢樹風範

    1.愛人者,人恆愛之

    2.其身正,不令而行

    3.德纔無關相貌

    4.不要隔斷與他人的聯繫

    5.謙受益,滿招損

    6.內智外愚的處世技巧

    7.適時進退,方能保全自己

    第六章  君子以友輔仁——謹慎交友,寧缺毋濫

    1.朋友,為我們打開一個世界

    2.擇友決定生活方式

    3.道不同則不相為謀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下篇:學與志並行,齊家立業助天下

    第七章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青取於藍,而勝於藍

    1.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2.學習是豐盈自己,而非取悅他人

    3.“博學”不如“專能”

    4.學中求思,思中求辨

    5.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6.好學者,不恥下問

    7.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8.明白做學問,不知為不知

    9.信權威,不如信自己

    第八章  匹夫不可奪志——理想與腳步的同行

    1.非學無以廣纔,非志無以成學

    2.當下就是重要的

    3.機遇不是靠等,而是靠發現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乘勢待時,事半功倍

    6.自暴自棄,豈不哀哉

    7.有過不改,纔是大過錯

    8.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

    第九章  克己復禮為仁——謹言慎行,少說多做

    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2.高標準做人,低姿態做事

    3.攻於算計,後算的是自己

    4.成事不在於嘴,而在於腿

    5.氣度迸發超凡力量

    6.耐住性子多行動

    7.公正處事,不親不仁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前言
    2000多年來,儒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學說、理論、思想,而是融化浸透到我們中國人的生活和心理之中,成了民族心理、國民性格的重要構成因素,在人與人之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和智慧,尤其是它那仁者愛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源頭活水。
    儒家思想包含廣的就是義與利的關繫。儒家非常講究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是說追求道義纔是君子所為,一位君子應該深明大義。儒家在權衡義與利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一個“義”字,這也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標準。但是,儒家並不是盲目地避利。孔子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義,可以產生利,但是要以義為前提,隻要符合義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將這條原則上升為治國理政的根本要義。2000多年來,儒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學說、理論、思想,而是融化浸透到我們中國人的生活和心理之中,成了民族心理、國民性格的重要構成因素,在人與人之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儒家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和智慧,尤其是它那仁者愛人的人本主義思想,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源頭活水。

    儒家思想包含廣的就是義與利的關繫。儒家非常講究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是說追求道義纔是君子所為,一位君子應該深明大義。儒家在權衡義與利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一個“義”字,這也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標準。但是,儒家並不是盲目地避利。孔子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義,可以產生利,但是要以義為前提,隻要符合義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將這條原則上升為治國理政的根本要義。

    歷史也證明,儒家的處世之術已經成為世人可循的經驗,所以千百年來,中國人纔趨之若鹜地捧讀《論語》《孟子》等儒學經典。關於孔子的《論語》,有這樣一個頗有意味的故事:一個叫趙普的人曾在趙匡胤的麾下做幕僚,而當時的趙匡胤還隻是後周的禁軍統帥,正是由於這位足智多謀的幕僚,趙匡胤纔能順利地當上皇帝。著名的陳橋驛兵變就是在趙普的策劃下實施的,之後,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然而北宋統治穩定之後,國家需要有能力的人來建設和治理。盡管趙匡胤對趙普很器重,但是趙普卻了解自己的實力,沒有繫統文化知識的他早晚有一天會被後來人擠出去的。所以,他決定加強自己的學識,每天都要堅持讀一些書。時間一長,同僚們都發現趙普比以前更加精明干練,紛紛猜想他一定是讀了什麼奇書。結果他們到趙普家一看,根本沒有什麼藏書,隻有一本《論語》。趙普的家人告訴這些大臣,其實趙普一直以來都在讀一本書,就是《論語》,而且到現在還沒有讀完,剛剛隻讀了一半。於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在京城就傳開了。

    當然,今時不同往日,在這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加熱衷於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修養,長此以往,社會中將會出現諸如暴力犯罪、道德淪喪、個人主義、精神空虛等問題,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和環境。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則是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

    不僅盛行於中國,儒術還邁出國界,走向了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泰勒博士曾說:“如今的社會是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儒家所確立和闡述過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過去,也會鋻照今天和未來。”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也這樣說過:“有三本書對我這一生的影響:一是孔子的《論語》,二是老子的《道德經》,三是孫子的《孫子兵法》。其中重要的還是《論語》,正是它培養了我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勇於進取、剛健有為的浩然正氣。”

    如今,由市場機制、資本魔力激發起來的隻追求財富的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正嚴重地衝擊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人們的內心世界變得沒有陽光和色彩,有些人甚至焦慮、孤獨、煩惱、人格扭曲,成為自己心理的奴隸。如何“自除心中之奴隸”,從為物質所役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成就“我”的自由人格,這在今天似乎更加突出地成為現代人精神生活的中心議題,是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嚴峻挑戰。

    本書概括了儒學中很多精華的內容,分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貧而樂,富而好禮”“德不孤,必有鄰”等章節,那些穿越時空的真知灼見,仍然對我們的人生和為人處世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如果大家能夠認真閱讀,仔細參悟,一定會更加清楚儒家哲學,為自己的道德修養、立身處世找到一個可靠的途徑。
    在線試讀
    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為從內裡開始
    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儒學中的修養精髓
    “信”是人的根基,根基不穩,就難成大事。在儒學中,“信”的定義有很多:自信、信任、信譽……每一種信都是自我修養中不可缺少的,都是我們修繕自身的法寶。
    1.天、地、人的融會
    人生於天地之間,以信立身。人在做,天在看,要對得起良心。一個人講求信義,是一種信仰(天),是融於社會(地)的需要。天地是儒學追求幸福和諧安寧的終極關懷,是儒學的彼岸世界。儒學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作為社會性的人,每天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就十分重要了,這正如康德將“不說謊”作為普遍道德律一樣。守信是任何社會群體所必然要求個體遵循的普遍禮俗和“道德”法規,否則社會就無法維繫。它並非是人類誕生之初的本原狀態,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生存被迫共同約定俗成而產生的一種存續狀態。隻有這樣纔能實現人和,也纔能和天地共生共榮。故“信”是天、地、人的融會交合之處。
    顯然,隻有“信”纔能讓我們滋生力量,上達天,下及地,以至天人合一,“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
    從古以來我們一直在追求構建和諧社會,那麼和諧是什麼呢?它不僅僅是夫妻、父子、兄妹、親戚、鄰裡、上下級、不同行業者之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天地萬物之間和諧而快樂地相伴相生。
    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精神上的默契和順應,順應自然,順應社會,是一種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雖敬畏有餘,卻不是對自然萬物的戰栗地崇拜。總之,有了“信”,人的內心就會變得無比強大,無畏無懼,心平氣和,這是信念的力量。
    那麼這儒學中的“信”是指什麼呢?
    所謂“信”,通俗地講就是做人的信用。按照當今社會的標準來看,信用表現為誠實守信,說話算話,遵守諾言,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做人的誠信度。一個人的誠信度,不僅包含自我處世為人的信用,也包括對他人信德的信任程度,即人信而信人,這種人信與信人是基於人性的信任和安心的;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做人的自信心。總而言之,所謂信,就是為人的信用、相信他人與自信心這三者的統一體。這是儒學中的精髓,是我們修繕自身的法寶。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為從內裡開始

    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儒學中的修養精髓

    “信”是人的根基,根基不穩,就難成大事。在儒學中,“信”的定義有很多:自信、信任、信譽……每一種信都是自我修養中不可缺少的,都是我們修繕自身的法寶。

    1.天、地、人的融會

    人生於天地之間,以信立身。人在做,天在看,要對得起良心。一個人講求信義,是一種信仰(天),是融於社會(地)的需要。天地是儒學追求幸福和諧安寧的終極關懷,是儒學的彼岸世界。儒學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作為社會性的人,每天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就十分重要了,這正如康德將“不說謊”作為普遍道德律一樣。守信是任何社會群體所必然要求個體遵循的普遍禮俗和“道德”法規,否則社會就無法維繫。它並非是人類誕生之初的本原狀態,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生存被迫共同約定俗成而產生的一種存續狀態。隻有這樣纔能實現人和,也纔能和天地共生共榮。故“信”是天、地、人的融會交合之處。

    顯然,隻有“信”纔能讓我們滋生力量,上達天,下及地,以至天人合一,“精騖八極,心遊萬仞”,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

    從古以來我們一直在追求構建和諧社會,那麼和諧是什麼呢?它不僅僅是夫妻、父子、兄妹、親戚、鄰裡、上下級、不同行業者之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天地萬物之間和諧而快樂地相伴相生。

    人對自然萬物有一種精神上的默契和順應,順應自然,順應社會,是一種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解放,雖敬畏有餘,卻不是對自然萬物的戰栗地崇拜。總之,有了“信”,人的內心就會變得無比強大,無畏無懼,心平氣和,這是信念的力量。

    那麼這儒學中的“信”是指什麼呢?

    所謂“信”,通俗地講就是做人的信用。按照當今社會的標準來看,信用表現為誠實守信,說話算話,遵守諾言,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做人的誠信度。一個人的誠信度,不僅包含自我處世為人的信用,也包括對他人信德的信任程度,即人信而信人,這種人信與信人是基於人性的信任和安心的;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做人的自信心。總而言之,所謂信,就是為人的信用、相信他人與自信心這三者的統一體。這是儒學中的精髓,是我們修繕自身的法寶。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有一段關於為人之信的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做人如若不具備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麼可取之處了。好比牛車缺乏輗、小車缺乏軏一樣,這樣的車靠什麼來行路呢?孔老先生的意思很明顯,一個人縱然纔華蓋世,學富五車,倘若做人缺失了信德,就像車子缺少了輗和軏。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特別看重信念的人。

    子貢曾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民信”,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子貢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子貢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所以死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可怕的東西,可怕的是我們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政權的認可,則來自信仰。

    當下,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繁榮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量和增長速度,還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是否覺得安全?他是否覺得快樂?他對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有認同感?這就是所謂的幸福指數。

    現在讓我們看看一位古代的賢者是怎樣感受幸福指數的吧。

    匡衡是西漢著名的大學者,也是刻苦勤勞的典範。匡衡自幼家境貧寒,祖父、父親都務農,雖然出生於這樣的家庭,匡衡卻非常熱愛讀書。可是貧窮的家境根本無法給他一個讀書的環境,晚上家裡甚至連燈燭都沒有。匡衡白天就靠給富人家當雇工來養家,隻有晚上纔有時間讀書,可是晚上家裡又沒有燭火。匡衡的鄰居家裡每天晚上都燈火通明,於是匡衡想出一個辦法。他把貼著鄰居家的那面牆壁鑿了一個小小的洞,每天晚上“偷”一點光亮來看書。雖然很貧窮,可是能讀書讓匡衡很快樂。

    匡衡在那樣的條件下讀了越來越多的書,所以當家裡的書不能滿足他的時候,他就又想出了一個辦法。鄉裡有一個大富翁,據說家裡藏書無數,於是匡衡就打算去富翁家裡打工,然後找機會看書。匡衡對富翁提出,自己可以不要工錢,隻要富翁能把家裡的藏書給他看。富翁聽了以後非常震動,被匡衡好學的精神所打動,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這樣匡衡就有了一個好機會來看書,他看的書也就越來越多。

    據史書記載,匡衡身強體健,精力充沛,所以看完了富翁家所有的書,再加上他本來就勤奮努力,終於成為了西漢著名的學者。當時文人之間流傳這樣的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就是說匡衡的纔華無限,就算是難解的《詩經》,他也能講解得很透徹,讓大家感到很愉悅,可見匡衡在當時的文人心中有著極高的地位,所以有很多讀書人都想要拜他為師,跟著匡衡學習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匡衡當初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房子裡。這樣艱苦的條件對一般人來說簡直難以忍受,可是他並不以為意,隻因懷揣著對知識信念的渴求,他克服了別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通過鑿壁偷光、替富人打工的方式為自己獲取讀書機會。在艱苦的環境下,匡衡仍然懷揣讀書的熱情,並且苦中作樂,想盡一切辦法實現自己讀書的理想,終成為了有名的丞相。

    也許很多人會說,生活就是這樣,窮日子富日子都得過,那有什麼辦法?

    然而匡衡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是他能夠忍受艱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態度。在所有人都以艱難生活為苦,哀嘆抱怨的時候,他獨自徜徉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裡,絲毫不改變其樂觀的態度。

    隻品嘗到生活苦味的人,他的堅持不可能長久。隻有真正的賢者,纔能不為物質生活所累,纔能始終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寧。

    誠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彌補心靈的貧瘠。

    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沙漠中的綠洲,是航海時的燈塔。像鴻鵠飛躍山嶺,像駱駝穿越沙漠,高潔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力始終是生命價值的兩個籌碼。

    然而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對心靈的審視太少。

    儒學能夠教給我們人生快樂的秘訣,教我們如何在喧囂塵世中獲取心靈的寧靜和安適,不為外物所役,達到人生的自由,活得自在,活得瀟灑。

    信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同他人建立緊密關繫的基礎。人生在世,隻有胸懷堅定的信念,對外講究誠信,纔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纔能坦坦蕩蕩地生活、工作。當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具備的時候,就能在盡職盡責的同時,為社會做出貢獻,讓人生有所成就。

    孔孟對你說

    真實是宇宙萬物存在的基礎,虛假就沒有一切,所以說“誠”是天之道。因此,人要追求“誠”,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法則。

    2.“禮”即是“法”

    一個人有了信念、信仰的根基,必然發乎外,表現出彬彬有禮的君子風度,哪怕他如項羽、樊噲、張飛、阮籍、王羲之、李白、蘇軾之流那麼狂放。在儒家看來,“禮”就是“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禮法、規則,越禮即違法。而“禮”之根本源於“誠”,源於“信”。從根本上說,“禮”是“信”的外在顯現。

    在中國古代,禮和法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繫,有時候,禮制表現出某種法律的功能。而禮儀與道德則更是互為表裡的,我們的祖先早就主張,禮儀主要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方式,諸如某個人的禮容、禮貌、禮節或是某個儀式的程序、場面等,也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規矩。就像人們必須喫飯、穿衣、洗臉、睡覺一樣,是人們生存、生活、交往的基本需要。

    但是禮儀又必須依托於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也就是人們的心理情操、是非善惡觀念。換言之,也就是通常所謂的道德修養。由此可知,禮儀也與法律、道德密不可分,它同樣是人類社會中用來規範和約束社會成員的一種準則。

    正因為“禮”是人們的行為準則,須臾不可或缺,因而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生生不已,鑄就了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

    對於越禮之事,孔子十分痛惡。他曾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我們經常聽到,意思是,這樣的事情都能忍受,那還有什麼不能忍受的。孔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情是很痛切的。他會對什麼樣的事情生這麼大的氣呢?就是“八佾舞於庭”這樣的事情。這在周代是天子的禮制,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八佾是專為天子所設的。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四佾纔是季氏所應該用的。季氏這是僭禮越位的行為,孔子對這種行為不能忍受。人要懂禮,是要防止人的情感走向,使行為適度。

    “禮之用,和為貴。”什麼是“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表達情感要有節度,這種節度就是禮。禮本來是用於調和人的情感的,逾越禮就會傲慢,傲慢也就是無禮。而“禮”是一個人講誠信的外在表現。

    懂禮就是要懂得如何節制自己,不懂節制,任著性子胡作非為就會出問題。社會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就會迎來井然有序、文明有禮的和諧局面。山西一個煤老板花幾百萬嫁女兒,表面看來好像沒什麼,他花的是自己的錢,別人管不著。問題是,他是個老板,管著一個大煤礦,如果生活上不知節制,驕縱傲慢,早晚會出現問題的。你們看,中國的煤礦出了多少事啊?韋伯說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與新教倫理有關,是有道理的,新教講勤奮,講節儉,資本就這樣積累起來了。我們的很多企業,很快就起來了,也很快就垮掉了,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些老板不知禮、不守法。

    孔子一生崇禮,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我修養,是內心信念、信仰的體現。他的人生理想便是“克己復禮”。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孔聖人是怎樣對待“禮”的吧。

    孔子是一個非常注重自己言談舉止的人。在平時的待人接物和為人處世上總能做到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言談適度、溫文爾雅,即使是日常生活方面也養成了這種優良的好習慣。比如說,有一次孔子和一些鄉下人喝酒,在喝完以後,孔子讓那些年紀大的人先行離開,自己後纔離開。孔子在喫飯的時候從不和別人交談,在睡覺之前也很少高聲說話或者大聲聊天。就算是鄉親們舉行普通的去除瘟疫鬼怪的儀式,邀請孔子,他必定會穿著朝服,莊嚴地站在東面的臺階上。

    孔子不僅注重禮儀,也有豐富的情感和同情心。孔子喜愛唱歌,平時會經常唱,但是如果知道附近有人家在辦喪事,他就不會高歌了。如果和死了家人的人同桌喫飯,他從沒喫飽過;看見穿著孝衣的人,哪怕是一個年輕人,他也會起身行禮;如果路遇盲人,孔子還會給他引路,告訴他注意臺階,走到席子前也會告訴他在這裡坐下。後來孔子的學生對孔子說:“這樣多麻煩啊!”孔子回答說:“對待盲人本就應該這樣。”還有一次孔子的馬棚失火,他句就問有沒有傷著人,卻沒有問馬有沒有受傷。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被捕入獄,孔子不但沒有嫌棄這個學生,還對旁人說,雖然他進了監獄,可是我知道這不是他的錯,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這個學生。

    孔子是一個愛護動物的人。據說有一次孔子養的一條狗死了,他就叫子貢把狗埋了,還說:“我聽別人說,破帳子埋馬,破車蓋埋狗,可是我沒有車蓋,你把我的破席子給狗蓋上吧,別讓它死了還把腦袋露在外邊。”

    孔子還是一個廣交朋友的人。孔子非常重視朋友之間的情義,不會輕易與那些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絕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這樣。原壤是一個狂放、不拘禮節的魯國人,他和孔子早年是朋友,可是在思想上和孔子完全不同。但是孔子並沒有和他疏遠,相反他們相處得非常好。孔子是一個謙和溫順的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堅決的人,一旦決定的事情就會堅決完成。孔子真正做到了有禮有節又有義。

    孔子所行都是一些極小的禮節。這位聖賢的言談舉止是那麼樸素,樸素得甚至讓今天的我們都有些懷疑。這種故事就像發生在你的鄰裡,發生在你的身邊。但這是多麼溫暖啊!它讓我們覺得聖賢未遠,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體會到的經驗,留給我們一起分享。

    有人說孔子有聖人之表,他謙虛地說:“吾豈敢,亦好禮樂者也。”“禮”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諸如仁、義、誠、信等均包括其中,所謂“禮儀三千”是也。總之,禮把個人和國家的方方面面都講到了。禮,塑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方面,維繫著中華民族的和平與統一。禮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無論作怎樣高的評價都不過分。

    儒學認為,法律實施的途徑是“其身正,不令而行”;認為人與法相比,人的地位是首要的。君主的知人善任和提高官吏的素質,相對於制度的建設更為重要。統治者的表率作用重於發布的法令。這便是孔子的人治思想。

    故傳統中國施行的是禮法互補的,並以此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是中國古代法律主要的傳統,也是中華法繫鮮明的特征。

    儒學說到底,是培養一種踐道者,也就是培養一批能夠擔當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但其前提又是樸素的,是始自腳下的。這便是儒學的終極理想。

    孔孟對你說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伴隨生活中的每一天,去影響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與你交往的人都能感受你彬彬有禮的氣質,建立融洽溝通的氛圍。

    3.正心修身從自覺開始

    人有了信念、信仰,就要努力去實踐它,不然就會讓理想、信念成為夢幻泡影,後隻能成為一個空許諾的說謊家,與君子之道背道而馳。明白了道理之後,就要時刻用它來審視自己,從內心深處建立誠信的自覺,修煉誠敬之心,嚴格要求自己,促成自己的進步。

    孔子強調“吾日三省吾身”,認為人的修為必須從內裡開始,從心靈深處開始,隻有這樣纔能從行動上一點點約束自己,從開始的強迫逐漸變為自覺,從而走向完善,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對社會有助益的人。也就是說,正心修身是從個人的自覺開始的。有了自覺,纔會產生勇氣、意志和毅力,纔能克服前進路上的重重障礙,達到通往光明的理想之巔。

    《禮記大學》曰:“欲修身者,先正其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莫見乎隱,莫見乎微,故君子慎獨也;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周於事,不必循歸。”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正心是誠意之後的進修階梯。

    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是,僅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為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誠其意”之後,還必須要“正其心”,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為情所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來駕馭感情,斷除自己的各種非分妄念,做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集中精神修養品性。在對待生活、工作與事業的時候,做到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任何時候都不能單純以意願為出發點,要拋開一切“主觀、自我”,要從客觀、務實、公平、公正的角度出發,要“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都是能“正其心”者,他們常以“兩袖清風”自譽。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奉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即使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現在,也讓我們來看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是怎樣教子重德行的吧。

    範仲淹是北宋時的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熟讀儒家道家經典著作。在他的名作《嶽陽樓記》中,他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這一名句教育了後世無數人。範仲淹是一個家教甚嚴的人,他一直教導子女要正心修身,要做善事,行善德。所以,在範仲淹的教導之下,他的四個兒子都知識淵博,為人正直,又簡樸善良。

    有一次範仲淹的次子範純仁受父親之命去四川運送麥子,在運麥子回來的路上,範純仁遇到了一個熟人石曼卿,當知道石曼卿死了親人卻又沒有錢把親人的靈柩送回故鄉的時候,範純仁把一船的麥子都給了石曼卿,讓他賣了麥子,拿錢把親人的靈柩送回故鄉。範純仁兩手空空地回到家,因為不知道怎麼和父親交代,所以不敢說明實情。於是他就站在父親旁邊不說話,範仲淹問他是不是路上遇到什麼事情了,範純仁這纔把遇到石曼卿的事情告訴父親。範仲淹立刻說:“那你為什麼不把麥子給他?”範純仁說:“我已經送給他了。”範仲淹聽了以後不僅沒有責怪範純仁,還誇贊他做得好,並引以為榮。

    範仲淹是一個身居高位、地位顯赫的人,可是他卻沒有為子孫積攢錢財,而是都捐給了窮人。這一美德也很好地流傳給他的子孫後代,所以範仲淹的幾個孩子都是傑出的人纔。長子範純佑16歲就跟隨父親去西夏打仗,屢次立下戰功。次子範純仁後來官至宰相,在一生官職上都是清廉節儉、恪盡職守。三兒子範純禮做官做到尚書右丞,四兒子也是戶部侍郎。他們無一不是受到父親範仲淹的良好家教而成功的。所以這幾個兒子不論什麼官職地位,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