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人倫、恥感與關繫向度:儒家的社會學研究 挖掘儒家之人倫日用,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儒家
    【市場價】
    1313-1904
    【優惠價】
    821-1190
    【作者】 翟學偉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儒家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2897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328972
    作者:翟學偉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作者為本土社會學的知名耕耘者,長期致力於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已出版《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等多部相關作品,禁住了時間的長久考驗。
    2.內容填補了社會學對於儒家研究領域的空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儒家是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話題,近代以來又成為哲學、思想史、倫理學、文化研究等領域的重要內容。社會學對儒家的關注,在中國學術界應歸功於潘光旦,他偏重社會思想方面的闡述;在西方學術界則以韋伯的研究尤為著名。
    本書的所有研究均基於對社會學本土化之思考,即堅持儒家的社會學研究既不走回國學,也不套用西方學術話語進行言說,亦不囿於思想史或歷史領域,而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對儒家內含之社會理論性問題和實踐性問題進行了多方位的探討。儒家思想在社會學中的重點議題是倫理的社會實踐及其衍生出的社會特征,其邏輯發端於“人倫”與“恥感”,即“人倫日用”。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原創性地提出了“對偶生成理論”和“關繫向度理論”,並對“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愛”“日常計謀”及宏觀社會秩序的運行與維繫等做了專題性討論,以期形成一種對中國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視角與解釋框架。

    作者簡介

    翟學偉,男,1960年生於南京。自1986年考入南開大學社會學繫研究生班起,開始研習社會學,1988年入職南京大學社會學繫,其間獲法學碩士學位和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2020),現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致力於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出版著作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中國人行動的邏輯》《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征》《中國人的關繫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變》等。

    目錄
    目錄
    理論與方法篇
    儒家的社會學研究
    儒家的社會理論建構
    儒家人倫進入社會科學研究後,演化成了“關繫本位”。本文據此進一步提出,關繫本位的內在建構是“對偶生成”,而中國人之觀念與行動均可在此基礎上推演,並同其他思想流派構成互補或排斥的關繫。
    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
    儒家經典的表達“修齊治平”顯示出,中國社會理論的建立方式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的連續體。其整體性表現為,微觀社會行為受到宏觀社會結構的牽引,宏觀社會結構又限定微觀社會行為的方式和方向,從而構成一個有漏洞的葫蘆形模式。
    倫:中國人之思想與社會的共同基礎
    在與西方社會學一繫列概念的對話中,本文指出,中國社會與文化中的“倫”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延。中國社會的運行法則不需要借助西方概念進行分析,而需要深入理解“倫”的思想性及其對社會規範和現實的影響。
    孝:試論儒家道德的社會實踐

    目錄
    理論與方法篇
    儒家的社會學研究
    儒家的社會理論建構
    儒家人倫進入社會科學研究後,演化成了“關繫本位”。本文據此進一步提出,關繫本位的內在建構是“對偶生成”,而中國人之觀念與行動均可在此基礎上推演,並同其他思想流派構成互補或排斥的關繫。
    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
    儒家經典的表達“修齊治平”顯示出,中國社會理論的建立方式是一個從微觀到宏觀的連續體。其整體性表現為,微觀社會行為受到宏觀社會結構的牽引,宏觀社會結構又限定微觀社會行為的方式和方向,從而構成一個有漏洞的葫蘆形模式。
    倫:中國人之思想與社會的共同基礎
    在與西方社會學一繫列概念的對話中,本文指出,中國社會與文化中的“倫”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延。中國社會的運行法則不需要借助西方概念進行分析,而需要深入理解“倫”的思想性及其對社會規範和現實的影響。
    孝:試論儒家道德的社會實踐
    “孝”所承擔的社會學意義在於由其“報本反始”內涵形成的縱向意義上的“感恩”模式。該模式下,整個社會沿著家譜化、情理交融、地方網絡、權威至上等方向延展,從而對社會起到整合的作用。
    儒家的關繫自我及其困境
    儒家的自我是關繫中的自我,一個有個體欲望的“現實我”的形成,需要時刻遵循“倫理我”的規範。這樣的“自我”又必須在由縱向等級與橫向親疏所構成的“軸”上得到理解。
    “語言遊戲”與作為社會學方法的訓詁學
    比較哲學中的中國人之關聯思維與西方哲學中的語言轉向,為中國社會學尋求本土方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而傳統訓詁學及其現代延展,可以成為尋求中國社會的運行法則之重要方法。
    實踐篇?
    儒家影響下的日常生活
    中國人的人情與面子:框架、概念與關聯
    研究“人情”與“面子”,不能脫離中國社會與文化脈絡而隻將其作為兩個抽像概念,其含義和運行方式深嵌於中國人的地方網絡。基於地方網絡運行來理解人情與面子,可以分辨其區別與聯繫,並可以追溯到儒家的“恥”與“名”的人性預設。
    人情與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人情與制度是衝突的,還是相安無事?本文通過一項個案研究表明,中國的制度設計及其操作層面均貫穿著人情法則。這一特點極易造成社會運行中人情與制度並行及其名實分離。
    恥感與面子:差之毫釐,失之千裡
    罪感文化、恥感文化和面子文化分別代表了三種文化類型。其中,難以區分的是恥感文化與面子文化的差異。結合個人親身經歷,本文深入比較了“恥感”與“面子”在社會運行中的根本性差異,據此可以對日本人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獲得新的認識。
    “親親相隱”的再認識
    “親親相隱”背後的文化預設是關繫先於個人的假定,由於“五倫”的運行方向十分確定,因此其間的道德內含也具有回歸關繫的特點,並非隻在個人層面上論是非。
    關繫與謀略:中國人的日常計謀
    謀略是由中國文化脈絡所滋生的一種心智及行為,其假設前提是人心相通,且社會互動方式為固定關繫,人們據此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隱忍、情境中心及“玩陰招”等陰性特點。可見,謀略不是博弈。
    愛情與姻緣:兩種親密關繫的模式比較
    基於關繫向度研究親密關繫,可以將其分為愛情婚姻和緣分婚姻。前者的親密性靠個體的吸引力、理想化與激情來維持;後者則靠命定、般配和外在強制力來維持。立足這兩種模式,比比皆是的婚戀現像均可得到解釋。
    附錄我的本土研究三十年
    本文對作者從事社會學本土研究的立場、觀點及不同時期的理論探討進行了回顧與總結。
    參考文獻

    前言
    自序

    當我還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時,心中對教授職位充滿敬意。不料一次與一位教授聊天,卻讓這份敬意打了。他說:一個人真正的學術之路是從當上教授開始的,因為你如果一心隻想評職稱,就免不了會花心思來揣摩當教授的捷徑,諸如什麼時髦就寫什麼,什麼易於發表就研究什麼。而好的學問是要沉下心來運思的,急不得,也催不得。可評職稱好比“催命符”,它會逼著你拿出一堆應景的成果來充數。唯有教授職稱評上了,心定了,纔會回到自己想做的研究上去。而就在我聽得更加向往這一職位時,他話鋒一轉,又道:其實你真當了教授也就寫不出什麼了。既然(評)上了教授,那麼各種約稿、講演和會議邀請,會讓你忙得不亦樂乎,就算怎麼糊弄,都會有期刊、出版社、讀者、聽眾買你的賬。你忘乎所以,穿梭於各種學術會議,結識各方名流,時不時參評各類獎項、課題,被人恭維,久而久之也就被慣壞了,忘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可見,當教授好似一個學術陷阱,究竟是個人學術生命的開張還是結束,不得而知。

    自序


     


    當我還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時,心中對教授職位充滿敬意。不料一次與一位教授聊天,卻讓這份敬意打了。他說:一個人真正的學術之路是從當上教授開始的,因為你如果一心隻想評職稱,就免不了會花心思來揣摩當教授的捷徑,諸如什麼時髦就寫什麼,什麼易於發表就研究什麼。而好的學問是要沉下心來運思的,急不得,也催不得。可評職稱好比“催命符”,它會逼著你拿出一堆應景的成果來充數。唯有教授職稱評上了,心定了,纔會回到自己想做的研究上去。而就在我聽得更加向往這一職位時,他話鋒一轉,又道:其實你真當了教授也就寫不出什麼了。既然(評)上了教授,那麼各種約稿、講演和會議邀請,會讓你忙得不亦樂乎,就算怎麼糊弄,都會有期刊、出版社、讀者、聽眾買你的賬。你忘乎所以,穿梭於各種學術會議,結識各方名流,時不時參評各類獎項、課題,被人恭維,久而久之也就被慣壞了,忘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可見,當教授好似一個學術陷阱,究竟是個人學術生命的開張還是結束,不得而知。


    我從小在南京長大,常聽一句本地話叫“抬了混”。我覺得這句話真是形像至極,生動揭示了“混江湖”的秘訣。它的含義是一個人能走多遠未必在於其腳力,而在於是否有人給他抬轎子,或者說,一個人能否混出名堂,不在於有沒有本領,而在於有沒有人脈。小時候讀《水滸傳》,看到那麼多英雄好漢拜倒於宋江腳下,怎麼也不能理解。或許那個年紀的我,隻崇拜那些武藝高強之人。直到走上了社會學之路,學習了社會學的知識,纔知道,一個人自己有沒有本事有時候不是重要的,更多的時候,要有人給他捧場。由此說來,“抬了混”實在是點出了中國人做人做事的一條法則,讓那些原本高大上的社會學理論在這裡擱淺,還不如一句地方土話說得明白。受此法則的激發,我自打步入社會學研究領域起,就放棄了對“正統社會學”的追隨,沉浸於“人情與面子”研究不能自撥。說實話,選定這樣的方向,就開始和自己過不去了。原因在於,它既不受人待見,又沒有理論指引;既無法做定量研究,又難以尋覓到一些完整而真切的個案(更多的是耳濡目染、所見所聞);既不可能成為熱點,又不洋氣。好在我終於當上了渴望已久的教授,便可以對各種非議置之不理,繼續擴大戰場,終延伸到了對儒家與中國社會的“關繫”的思考上來,即本書的主題。


    本書的核心概念雖是“儒家”,卻又不是一部研究儒家思想的著作。我們當下對於儒家的研究,需要溢出史華茲在其《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中曾說的:關於孔子,我們還能說什麼呢?這意思是說,關於儒家,該說的都已說完了,如今的儒家研究要麼把前人的觀點換成自己的話重說一遍,要麼得益於百年前的文言轉白話,把原本不易看懂的話再發揮一遍。這是人文研究的窘境,卻還不是社會科學的現狀,因為關於儒家究竟如何鍛造中國社會,形塑中國人,尤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或在改革開放與全球化中,其根源性影響是否存在,似乎還有很多話沒說,更多方面還是空白。從思考方式上看,這涉及我們是從儒家看社會,還是從社會看儒家。對於前者,我們很容易固守用既有的思想體繫來研究它,盡管這樣的既定體繫也會有一期、二期、三期等劃分,但套路是不變的,都是對思想演變的闡釋,卻不怎麼關注給社會及後世帶來何種影響。而從後者出發,那就是無論社會變遷到哪一步,我們都想看一看這些變化在深層次上是否依然會同儒家思想產生連接。原本,這一研究方式應該成為社會學或社會科學的思考議題,可遺憾的是,這類近代纔從西方進入中國的學科對此問題一直提不起興趣,學者對此的認識似乎不是在思想史方面談,就是回到史學中去詳加考證。


    的確,目前有關思想和社會的議題在很大程度上為哲學與史學所包攬。哲學由思想史、倫理學、文化研究等來把持,它們往往不怎麼討論社會,隻考慮把其中的思想意涵及其脈絡說清楚。如果一定要說這樣的研究也同社會相關,那麼它更可能是為了探討某種特定思想而不得不交代其時代背景。但交代背景畢竟算不上關心社會本身。史學雖說關注社會,看到了歷史有其自身的演變軌跡,並沒有與思想興衰同步並進,卻又不過是回到史實中描述與闡述罷了。


    當哲學(或經學)與史學研究涵蓋思想與行動的所有議題時,我們將會滿足於這兩套研究路徑,直至有一天我們意識到其實社會科學也是有份的。我們這纔有機會思考:如果社會科學關注這一主題,那麼會是什麼樣子呢?我的預想是,社會科學一旦介入,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文學科的解釋框架,因為:回到思想史,單純地考察思想本身即研究的結束,思想對行動的指導和左右是被假定的,不需要真的關心實際情形如何;而回到史學,對思想與行動的研究更多地會在某些特定歷史人物身上展開,例如,考證一個(些)歷史人物(儒學者)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受過哪種思想流派的影響,再聯繫其重要的行為表現,便可看出思想與行動之間的關聯性了。但這些都不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考察一種思想或者一個人的歷史作為,在社會科學框架中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因為這是對個人的,不是對社會的。社會科學的興趣點在於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的社會行為傾向,以及與此相關且穩定的運行模式,包括社會規範、制度、法則及機制等,並終觸及它的社會結構與文化預設。在社會科學的思考方式中,一個歷史人物的想法能否實現,並被社會接受,不在於這個人如何想,而在於這個社會有沒有這樣的生態條件與運行基礎。比如,儒家思想不容易被草原民族接納,就在於其人口的流動性;而儒家思想能夠在漢族中生根,就在於其農耕性。雖然,社會機制的運行也可能受到背後某一特定的乃至於個人思想的左右,但它們不是明顯的因應性關繫。或者我們不妨具體地說,儒家思想中的很多教誨也是落空的;歷史上的很多個人壯舉也是不成功的。有的觀點在儒家思想內部看很重要,被思想史強調,卻未必影響過社會;有的觀念並不正宗,卻影響了社會。可見,民眾習性與正統思想之間有落差,有鴻溝,也有變異。於是乎,從社會科學框架中看到的思想與行動之關繫,與從思想或者歷史中看到的,應該是不一樣的。人們或許會問:社會史和文化史能否看到相同點呢?我的回答是,它們會有部分重合地帶,但其研究的視角和解釋問題的重點卻不相同。這是近來史學吸納社會科學發生轉向的部分緣由;當然,社會學如何面向思想史與歷史學,也需要反思。一種隻關注實證性的學科亦有必要與思想和歷史對接,以產生對其文明形態思考的縱深感,否則如果單以現實為題材的社會學如此這般地忽視它們,會導致其研究除了數據及其膚淺的解釋外,顯得那麼的“沒文化”。比如說,社會科學的研究需要概念,尤其實證主義強調概念需要明確界定,且有可操作性,否則就不可能進行下一步的經驗研究。在這一點上,中國本土的大多數概念都會就此擱淺,因為它們基本不能界定,更不可能操作化。由此一來,許多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者為了堅守實證主義往往會犧牲本土概念,不得不照搬西方的概念和量表。看起來,這種做法似乎解決了定義和操作問題,也國際化了,可在無形中也失去了我們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思考。


    社會學甚至社會科學不關注文化史,主因是該學科產生於工業化的社會。至此,農業和工業或傳統與現代被設置對立的關繫。在這樣的框架中,傳統社會更多的是一個陪襯,是用來凸顯現代文明的。而這一面向所帶來的方法論結果是社會學內部的方法之爭。也就是說,由工業化導致的城市現像刺激了一些學者更迫切地想通過收集數據來呈現人口、居住、婚姻及就業和失業乃至於犯罪等的特征,從而帶動了實證主義的崛起,尤其是統計方法受到追捧,而較為傳統的文獻法、民族志、口述史、個案研究之類逐漸式微。顯然,這不是說後者在方法論上沒有新的發展,也不意味著實證主義自身沒有反省和改進,而是說其他方法幾乎均敵不過實證主義的優勢,且其使用者需要不停地為方法的合法性做辯護,而不像實證主義者那麼理直氣壯,那麼閑庭信步。當然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尤為,他們早就放棄了“心靈”“精神”“心理”或“意識”等概念,也幾乎不給不做實驗或測量的學者留活路。除非你事先宣布你做的是心理學史,也就是說,隻要你承認自己是做歷史的,那麼該學科就會放你一馬。這樣的研究方式加上計算機模擬,直接導致了三大傳統心理學流派的“壽終正寢”。或許,實證主義者也別高興得太早,腦科學、大數據、新算法、腦機接口技術等也正在做取而代之的準備。到那時,眼下的心理學研究也將遭遇同樣的結局。就這一點來說,社會學是幸運的。社會學的研究對像幾乎天然地決定了它基本無法實驗,而隻能使用比經濟學方法“低”端得多的統計描述和分析,即使現在社會學有了大數據和算法,我們也依然可以說人心難測,社會前景難以預料;再者,社會學的大度也在於,它幾乎承認社會現像中還有許多無法變成數據加以計算的內容,讓我們意識到“行動”“意義”“領會”及“解釋”等的研究價值,從而造成統計上的“說明”和詮釋上的“理解”,並各有自己的研究路數和不同的目標。畢竟,“生活”既有可統計的一面,也有“意義”的一面。這一點在中國文化中尤甚,即它固有的比興思維很容易導致其中的大量生活需要用“像征”來解讀。例如,以陰陽構成的意像世界,明顯是意義的世界。再聯繫到日常生活,吉祥的寓意引導著老百姓的意義世界。此點也反映在收藏界常說的一句話中: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於是,社會學內部有所謂的理解社會學或現像學社會學,而作為理解社會學大師的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對世界文明的比較中也很想知道,儒家說了什麼,如何影響了中國文明的進程。當然,韋伯這裡所關心的儒家,不是思想史層面上的儒家學說,而是(宗教)社會學意義上所討論的思想、制度與行動之間的復雜關繫。他試圖回答的問題是:儒家文明為什麼沒有產生西方文明中出現的那種理性化?這一宏大主題的提出給社會學研究如何從思想揭示社會,或從社會回溯思想留下了空間,也為社會學用非實證的方法看世界提供了可能。這是我寫此書的合法性基礎,也避免了因儒家能否成為社會學的議題而產生的爭議。


    其實,即使本書不以西方社會學經典研究做後盾,也會走到類似的道路上去。這是社會學本土化使然,也是構建中國社會學本土理論的需要。我多年的研究體會是,要想認清中國人為何這樣生活、這樣行動,乃至於社會為何一定要這樣建構,終多多少少都會追蹤到儒家思想(當然不是全部)上。也就是說,我們在研究中國人的社會行為模式時,會發現儒家的實際影響;在構建本土社會學理論架構時,會一再觸及儒家強調的基本理念。於是,如何在儒家與中國人的行動及社會自身的運行之間建立一種邏輯關聯,成了我的學術使命。


    此書以“儒家”為中心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目前正在承擔一項國家重大課題:“儒家道德社會化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16ZDA107)。這個課題讓我在個人興趣的基礎上,更加自覺地關注儒家研究的各種動態。大體就我本人閱讀到的有限文獻而言,目前這一課題依然歸屬哲學與史學的討論,或者被國學研究所覆蓋。也就是說,儒家道德社會化路徑這一課題本身是被當作思想史、哲學、倫理學與歷史學的問題來展開討論的。但既然我的學科背景讓我在破題中有了社會學的意識,那我自然想在這一領域一試身手。隻是我深知,其中也潛藏危機,即如果我換了學科視角和研究框架卻沒什麼收獲,不過是把老調子重彈了一遍,那就還是應該把此議題還給人文學科。可如果換了視角,多多少少看到了人文學科沒有看到的問題,解釋了其他學科沒有解釋清楚的現像,甚至對儒家自身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應該感到慶幸了,因為這使得“社會學如何本土化”——這一總是高懸於空中的浮泛爭論——有了一個堅實的落腳點。我希望本書能為此做些努力。盡管一切隻是嘗試,甚至會貽笑大方,但不試怎麼知道呢?


    這次結集,我將我近發表的論文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從社會學角度審視儒家有哪些方面值得研究;另一部分是研究受儒家影響的社會具有什麼樣的運行方式。還有一點需要交代的是,在這次結集中,我很想保留原來論文發表時的摘要。從大多數已出版的文集來看,似乎慣例是把原來的論文摘要省去,讓讀者直接閱讀正文。但我的看法是,互聯網時代,讀者已經養成了看短文的習慣,一見長文就會生厭。而摘要的用途之一就在於,讀者可以先從這裡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如果沒有興趣,就可跳過,而不至於看到一半纔想放棄。所以,我把各篇摘要改成了“導讀”。


    我長期從事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關繫”研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會不會給人類的社會交往方式帶來一次重大的調整,比如人們更加依賴虛擬社會或微信朋友圈中的交流,以及從面對面互動走向人與機器人的生活關聯,尚無法預測。隻從眼下各國所發生的戴口罩爭論,便可深切感受到,這一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件背後也連接著各自的傳統、體制與執念。它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中國“抗疫”的成功不單是緊急狀態下的成功。突發問題看似緊急,但人們所采取的應對策略與自身的文明積澱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此次疫情再一次告訴我們,研究中國社會、文化與行為方式的意義重大。希望這部文集的出版,能讓更多讀者從社會科學角度關心中國人與中國社會,並意識到有了自己的理論和概念,的確有益於加深對自身社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翟學偉


    2020年8月8日初稿


    2021年春節期間修訂於


    江蘇鎮江寶華山麓寓所


     


     

    在線試讀
    人情與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中國的各大學為了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知識廣度以及綜合文化素養,或者說得更高調一點,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纔,推出了供全校大學生選修的通識課程。我在我的高校承擔了其中一門課——“如何理解中國人與中國社會”。選修人數在200人左右。這樣的人數規模帶來了考評上的難題:首先,文科類的課程不宜閉卷考試,因為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所以隻能以寫課程作業作為後的成績依據。其次,雖然到課率也可以作為平時成績,但這一部分成績很難測評,因為每堂課都點名不是很現實,隨機抽查一下自然是可能的,但自信的授課者也不想用這樣的方法浪費課堂時間。後,小組討論發言也可以計分,但如果老師課上有很多內容要講的話,一般拿不出這樣的時間來給學生分組討論,而課後討論很難組織,也很難計分,評分標準也不統一。總而言之,在我的通識課上,完成我布置的課程作業是取得成績的關鍵。
    在我的教學觀念中,學生作業有好壞之分,有認真與否、誠實與否之分,因此他們的成績應有高低之分。但既然不是閉卷考試,沒有標準答案,隻要提交了符合我規定題目的小文章,我會將評分幅度控制在60—95分之間。當我按此設想批改完作業,登分提交教務處後,我接到了一位學生的電話。他在電話中質問我為什麼隻給他60分?我沒有馬上回應。在問完名字、學號、院繫之後,我重新查閱了他的文章,發現他的文章語言不文明(也可以說比較下流),文章寫得既沒層次,也沒內容,隻是用惡言惡語謾罵中國人,所以我就以一個負責到底的心態約他在學校飯堂見面,可以邊喫邊聊,因為我有充分的理由告訴他,這個成績是合理的。
    在食堂見面後,該學生先是贊美了我課講得好,然後就說60分對他來說是一個恥辱的分。這個分數意味著他本不及格,卻得到了及格的成績。我說我承認這份作業的確應該是不及格,但還是給了及格成績。理由很簡單,作為一篇文章,用口頭粗話來謾罵中國人是不允許的,何況文章寫得也不好,所以隻能是這個成績。該生堅持該文寫得好,隻是我沒有看懂,而且這樣的語言在“90後”看來不是粗話,我們之間有代溝。我回答道,如果代溝是存在的,那麼還是這樣的成績,因為我自己變不成“90後”的人。但我看他對自己的文章如此欣賞,就問該生,他自己認為我該給他多少分為宜?他回答,95分。我認為這個學生狂妄自大,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即刻打斷他,告訴他不可能。他又說,92分也行。他說著說著,淚珠開始在眼眶裡打轉,顯得很難過的樣子。他告訴我,他目前專業課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現在正準備申請碩博連讀,如果通識課是60分,平均下來,別人就超過他了,很大可能是保研一事就黃了。我同情地說,分數調整還有餘地,但也一定是在70分以下。他得知了我的態度後,恢復了常態,丟給我一句話:那我就放棄這門課。我回答:可以。

    人情與制度:制衡抑或平衡?


    二、一件小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中國的各大學為了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知識廣度以及綜合文化素養,或者說得更高調一點,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纔,推出了供全校大學生選修的通識課程。我在我的高校承擔了其中一門課——“如何理解中國人與中國社會”。選修人數在200人左右。這樣的人數規模帶來了考評上的難題:首先,文科類的課程不宜閉卷考試,因為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所以隻能以寫課程作業作為後的成績依據。其次,雖然到課率也可以作為平時成績,但這一部分成績很難測評,因為每堂課都點名不是很現實,隨機抽查一下自然是可能的,但自信的授課者也不想用這樣的方法浪費課堂時間。後,小組討論發言也可以計分,但如果老師課上有很多內容要講的話,一般拿不出這樣的時間來給學生分組討論,而課後討論很難組織,也很難計分,評分標準也不統一。總而言之,在我的通識課上,完成我布置的課程作業是取得成績的關鍵。
    在我的教學觀念中,學生作業有好壞之分,有認真與否、誠實與否之分,因此他們的成績應有高低之分。但既然不是閉卷考試,沒有標準答案,隻要提交了符合我規定題目的小文章,我會將評分幅度控制在60—95分之間。當我按此設想批改完作業,登分提交教務處後,我接到了一位學生的電話。他在電話中質問我為什麼隻給他60分?我沒有馬上回應。在問完名字、學號、院繫之後,我重新查閱了他的文章,發現他的文章語言不文明(也可以說比較下流),文章寫得既沒層次,也沒內容,隻是用惡言惡語謾罵中國人,所以我就以一個負責到底的心態約他在學校飯堂見面,可以邊喫邊聊,因為我有充分的理由告訴他,這個成績是合理的。
    在食堂見面後,該學生先是贊美了我課講得好,然後就說60分對他來說是一個恥辱的分。這個分數意味著他本不及格,卻得到了及格的成績。我說我承認這份作業的確應該是不及格,但還是給了及格成績。理由很簡單,作為一篇文章,用口頭粗話來謾罵中國人是不允許的,何況文章寫得也不好,所以隻能是這個成績。該生堅持該文寫得好,隻是我沒有看懂,而且這樣的語言在“90後”看來不是粗話,我們之間有代溝。我回答道,如果代溝是存在的,那麼還是這樣的成績,因為我自己變不成“90後”的人。但我看他對自己的文章如此欣賞,就問該生,他自己認為我該給他多少分為宜?他回答,95分。我認為這個學生狂妄自大,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即刻打斷他,告訴他不可能。他又說,92分也行。他說著說著,淚珠開始在眼眶裡打轉,顯得很難過的樣子。他告訴我,他目前專業課成績在全班名列前茅,現在正準備申請碩博連讀,如果通識課是60分,平均下來,別人就超過他了,很大可能是保研一事就黃了。我同情地說,分數調整還有餘地,但也一定是在70分以下。他得知了我的態度後,恢復了常態,丟給我一句話:那我就放棄這門課。我回答:可以。
    我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過了一段時間,該生又給我發短信說要見我,因為學校教務處按公選課規定不允許他放棄這門課。我說:那我無能為力了。他說不行,他要求我幫他改成績。我依然說70分以下可以調整,但他此時語氣十分堅定地說:我不是來要70分的,而是來要不及格的。他順帶譴責我做人不誠實,既然我在食堂承認這篇作業不及格,為什麼我還要給他及格?這樣的要求頓時讓我一頭霧水,難道我把一個不及格的成績給到及格還錯了?真是好心當成驢肝肺。該生接著說,他現在已經拿到了修改成績表格,問我何時有空見面,他想盡快改回不及格。於是我們再次約會,他給了我一張教務處下發的成績變更表,其中有幾項選擇如“筆誤”“改錯”“補交”之類。我選了“改錯”一項。沒想到,教務處又打回來,讓我在表中詳細說明當時成績改錯的原因。那我還能有什麼原因,就是不該把一個原本不及格的成績寫成及格。也就在此事發生的同時,另外一個學生也電話聯繫我,又質問我為什麼給她那麼低的成績,我又查了她的卷子,是70分。我回答,因為這份卷子中有一部分內容是從網上抄襲的,為了嚴肅紀律,所以不能給高分。該生此時在電話中說,我把她毀了,因為她大學畢業後是準備出國留學的,這樣的成績,她很難找到好學校了。因為前面發生的事情,我沒有再搭理她。但接著我院的教務員給我打電話,告訴我這個學生正在校教務處哭鬧,要求改成績,校教務處責令我院教務員找到我,解決這個問題。過了一會兒,教務員派一個學生助理焦急地來到我上課的教室(估計是修改成績的限期要到了),他拿著相同的表格,讓我改成績,我還是選了“改錯”一欄。然後寫的理由是有抄襲,所以改判不及格。
    現在所有問題都集中在為什麼學生認為成績不理想,就想不及格呢?我請教了教務處的負責人。原來這裡面有一個竅門。按照教務處的相關制度規定,學生課程成績如果是及格的,那麼這個成績就被記錄下來,變成學生在校總分的一部分;如果不及格,那麼雖然原始記錄消不掉,但對於無論是出國深造還是免試保送,這個成績都由各院繫自行處理,可以不算在成績內,或者不顯示在成績單上。於是,學生聽課的策略就是如果成績好就留著,如果成績不好就先改不及格,然後再取消這門課的成績。我後來算下來,這次通識課成績出來後,通過郵件和短信質問我成績的學生大約有六位(對於為何沒有更多的學生來找我,我的解釋是,不是制度有效,而是我給的分數令他們比較滿意,因為想出國深造或者能直博的人畢竟是少數),而直接找我改成績的是上述兩位,還有一位學生家長質問我怎麼回事的。
    三、人情和制度:初步的討論
    現在我有必要亮出我下面的研究方法了。以日常事件來分析社會運作的法則源自我受人類學家E. A.霍貝爾(E. A. Hoebel)提出的功能現實主義之啟發。這一方法論的意義在於,它批評實證主義看似研究社會現實,實是討論變量間的數學或邏輯關繫,卻並不反映社會運行。功能現實主義希望能在整體聯繫的意義上提出社會運行的前提原理,具體做法是從事實中去尋求現像發生的前提,然後進行推論。當然也有一個比較相似的觀點來自美國人類學家許烺光的方法,他曾通過“公設”(基本假設)來推導中美文化模式的差異。依照這一方法的要求,我先來梳理一下這件小事當中顯現出來的人情和制度問題。
    ,我本人作為通識課程的老師,事前沒有學習了解學校教務處的有關規定,當然教務處也沒有下發有關規定(或許有的規矩也是潛規則,需要口頭交流,心中有數,靈活掌握),所以在批改作業的時候不知道“及格”與“不及格”的含義是什麼,隻知道如實地批改作業,但又考慮到不要為難學生(因不及格而影響其前途或者重修)而預先定下了分數範圍。這等於是說,我給出的分數是實情和人情的結合。
    第二,學生在選修通識課的時候,也沒有好好學習教務處的選修課條例,或者先不考慮自己提交的作業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甚至與任課老師共同預設了不會不及格。一旦發生麻煩,他們纔聰明地研究教務處相關規定中有什麼漏洞或者餘地,可以鑽空子。
    第三,老師在給成績的時候,有人情上的考慮。他在設置打分的幅度時就已經把不及格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說,學生隻要做得不太過分(太過分的事件是平時曠課、不交作業,但依然哭著鬧著問老師要成績),無論怎樣胡亂應付作業,老師在人情上都能保證其及格。
    第四,學生基本上能預計到無論自己如何胡編亂造、抄襲乃至於用不文明的語言來完成作業,老師也不會為難他們,因此學生認不認真完成作業取決於其學習態度,不取決於制度。一旦老師真給了他們不想要的分數,學生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老師加分。
    第五,學生的未來發展是老師給學生好成績的終理由,而非學生作業做得如何。如果制度能毀掉一個人的前程,人情能促成一個人的前程,那麼為什麼不用人情,而用制度?
    第六,制度本身的設計當中,也有人情的成分。不及格可以不算總分,或不顯示,或放棄,說明了制度看起來是對一種活動的規定和保障,實際上也是從人情出發來加以制定的。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