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民國大師國學筆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近現代哲學
    【市場價】
    148-216
    【優惠價】
    93-135
    【作者】 伊寧 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近現代哲學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ISBN】97875180119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8011940
    作者:伊寧編著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4月 

        
        
    "

    編輯推薦
    《民國大師國學筆記》一書主要對章太炎、朱自清、王國維、魯迅、季羨林等國學大師其人其事其學術觀點進行整理,還原出這些大師在詩文、詞曲、小說、歷史等不同領域中的建樹,讓大師引領我們走進國學,從傳統文化的精華中找尋我們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
    伊寧,記者,北京大學文學基地班畢業。喜歡閱讀有故事的人,在他們身上尋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個人都不能生而知之,聽別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目錄
    卷 章太炎概論國學
    章 國學門徑
    先來辨辨古書的真假
    略通小學,再讀古書
    知曉古代地名與地形
    辨文學之應用
    第二章 國學略說
    諸子皆出於王官
    國勢強弱決定文章盛衰
    國學之進步論
    第二卷 朱自清談詩說文
    第三章 《詩經》新解
    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
    詩以言志,政治教化卷  章太炎概論國學

      章  國學門徑

        先來辨辨古書的真假

        略通小學,再讀古書

        知曉古代地名與地形

        辨文學之應用

      第二章  國學略說

        諸子皆出於王官

        國勢強弱決定文章盛衰

        國學之進步論

    第二卷  朱自清談詩說文

      第三章  《詩經》新解

        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

        詩以言志,政治教化

        溫柔敦厚的詩教

      第四章  從樂府到唐詩

        風靡一世的漢樂府

        委婉盡情的《十九首》

        陶、謝——發現自然的詩人

        李白以詩話生活,杜甫以詩寫時代

      第五章  千古文章淵源

        辭,中國早的文

        議論與記事之文

        唐宋八大家開散文之宗派

        天下文章在桐城

    第三卷  王國維品詞論曲

      第六章  人間詞話話詞境

        成大事的三種境界

        詞以境界為上

        情真,景亦真

        作詞當爭義

        李煜的眼界

        蘇辛之狂

      第七章 曲吟風流

      &nbs劇文章可當一代之文學

      &nbs曲,中國自然之文學

        關、白、馬、鄭

    第四卷  魯迅談小說與文學史

      第八章  小說的歷史變遷

        從神話到神仙傳

        志怪與志人

        傳奇文的進步

        平民娛樂的白話小說

        明小說兩大潮流

        清小說四大派別

      第九章  明清小說賞析

        《西遊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紅樓夢》:敘述皆存本真,正因寫實而新鮮

        《金瓶梅》:敘風流之事,寫盡世態炎涼

        《聊齋志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

        《儒林外史》: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第十章  漢文學的發展

        從文字到文章

        《書》有六體,《詩》有六義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文景相嗣的楚聲

        漢武帝時的文學盛況

        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第五卷  季羨林漫談國學

      第十一章  雜議國學研究

        順乎人心,應乎潮流

        何謂“大國學”

        歷史研究應有的四種態度

      第十二章  論傳統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

        “三綱六紀”的境界

        生生不息的愛國傳統
    前言
    前言
    時下,國學熱方興未艾,它似乎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先秦諸子的玄妙哲理,汩羅江邊的香草美人,太白的詩、後主的詞,一樣一樣逼近,又一樣一樣悠遠。國學究竟是什麼?是“四書五經”嗎?是詩詞歌賦嗎?是琴棋書畫嗎?國學遠遠不止這些。簡單來說,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是中華文化的固本之學,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我們重溫國學,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要放棄現代文明,而是要像韓愈所說的那樣,“沉浸濃郁,含英咀華”,於傳統文化的精華中找尋我們的精神家園。
    學習國學,除了直接閱讀經典之外,諸位大師的論著也是我們踏入國學的門徑。從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到21世紀的季羨林,歷位國學大師用他們畢生的思考和努力,為我們詮釋了國學的奧義。
    章太炎,中國近代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在經學、諸子、佛學等方面都有著極深的造詣,他張揚國粹,同時反對一切權威和束縛,其作品《國故論衡》是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的現代化研究先河。前言

    時下,國學熱方興未艾,它似乎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先秦諸子的玄妙哲理,汩羅江邊的香草美人,太白的詩、後主的詞,一樣一樣逼近,又一樣一樣悠遠。國學究竟是什麼?是“四書五經”嗎?是詩詞歌賦嗎?是琴棋書畫嗎?國學遠遠不止這些。簡單來說,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是中華文化的固本之學,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我們重溫國學,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要放棄現代文明,而是要像韓愈所說的那樣,“沉浸濃郁,含英咀華”,於傳統文化的精華中找尋我們的精神家園。

    學習國學,除了直接閱讀經典之外,諸位大師的論著也是我們踏入國學的門徑。從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到21世紀的季羨林,歷位國學大師用他們畢生的思考和努力,為我們詮釋了國學的奧義。

    章太炎,中國近代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在經學、諸子、佛學等方面都有著極深的造詣,他張揚國粹,同時反對一切權威和束縛,其作品《國故論衡》是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的現代化研究先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一名哲學家,馮友蘭勤奮鑽研、埋首著述,潛心整理中國傳統文化,其著作《中國哲學簡史》一直被認為是了解中國哲學好的選擇之一。

    忘不了的《背影》,忘不了的朱自清。作為散文家,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淳樸、動人;作為學者,他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等方面研究皆有累累碩果,《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等作品至今閃耀著熠熠光芒。

    每當來到頤和園昆明湖畔,總會想起一個人,那就是王國維,一位集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多領域成就於一身的學術巨子。他是近代中國早運用西方觀點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人,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從小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他是我們現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作品更是為現代學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未名湖的季荷盛開如故,人們忘不了那位曾經播撒下種子的老人季羨林,他精通12種語言,學術研究跨越梵學、佛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等多個領域。外界封他為“學術泰鬥”“國學大師”,他雖然辭而不受,卻抹殺不了他在學術上的傑出貢獻。

    如今,歷位大師早已離我們而去,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聆聽大師們的權威講解,沒有佶屈聱牙的文字,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說理。你會發現,國學離我們並不遙遠,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它一旦為我們的生命體驗所激活,那溫暖的氣流便會流蕩在心底,當我們感到失落絕望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文化就是拯救自己的一種力量。

    一頁書,一盞茶,讓大師引領我們走進國學。

    編著者

    2014年12月
    在線試讀

    章太炎概論國學
    20世紀初有許多著名的學者,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魯迅、瀋兼士、曹聚仁、劉文典……這些名字都如雷貫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都出自同一個人的門下,那就是章太炎。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說:“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纔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魯迅的這番話奠定了後人對章太炎的評價基調,人們習慣於稱章太炎為革命家,而忽視了他的學術成就。實際上,章太炎是我國民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而他的革命也總是與學術分不開。
    1869年,章太炎出生於浙江餘杭的書香門第,祖父留下的藏書多達5000卷,後來家勢衰微,章父立下“家訓”希望子女們精研經史,重振門楣。章太炎在外祖父和父親的教導下學習文字音韻,研讀《說文解字》《爾雅義疏》等經典。16歲時,章太炎參加“童子試”,當時的試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面對此題,章太炎皺起了眉頭: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軟弱無能,中國的領土被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百姓遭到外國人的欺壓,這樣的大清國,“燦爛”從何談起?於是,他奮筆疾書,將滿腔憤怒瀉於筆端,後呼吁道:“吾國民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
    從此以後,章太炎畢生都致力於革命事業和國學的振興。1897年,章太炎因參加維新運動被清廷通緝,流亡日本。1903年他為鄒容《革命軍》一書作序,被捕入獄三年。1906年,章太炎赴日本參加同盟會,主持《民報》,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從1905年起,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為錢玄同、魯迅等留學生講授國學經典。此後幾年內陸續完成《新方言》《國故論衡》等著作,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哲學及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1913年,遭到袁世凱囚禁。被囚期間,章太炎仍然為錢玄同等人講學不輟。1934年,在蘇州創立章氏國學講習會,學生從全國各地負笈而來,住校者達百人之多。章太炎極為重視講學,雖然重病在身,依然堅持上課,說“飯可不食,書仍要講”。1936年春天,章太炎在國學講習會講授《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和《諸子學略說》。6月,剛給學生講完《尚書》,不久,便猝然病逝。
    章太炎生前,他的瘋是出了名的,癲是出了名的,狂也是出了名的,而他的味道又遠遠不止於瘋、癲、狂三項。他學問廣博,造詣精深,是靈光巋然的國學大師,他那些著作,更絕非普通文人學者所能結撰。章太炎去世後,許壽堂把章太炎的文句集在一起,作成挽聯雲:“內雲頡籀儒墨之文,外雲玄奘義淨之術,專志精微,窮研訓詁;上無政黨猥見之操,下無懦夫奮矜之氣,首正大誼,截斷中流。”

    章太炎概論國學

    20世紀初有許多著名的學者,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魯迅、瀋兼士、曹聚仁、劉文典……這些名字都如雷貫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都出自同一個人的門下,那就是章太炎。魯迅在1936年臨終時回憶其師章太炎說:“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纔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魯迅的這番話奠定了後人對章太炎的評價基調,人們習慣於稱章太炎為革命家,而忽視了他的學術成就。實際上,章太炎是我國民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而他的革命也總是與學術分不開。

    1869年,章太炎出生於浙江餘杭的書香門第,祖父留下的藏書多達5000卷,後來家勢衰微,章父立下“家訓”希望子女們精研經史,重振門楣。章太炎在外祖父和父親的教導下學習文字音韻,研讀《說文解字》《爾雅義疏》等經典。16歲時,章太炎參加“童子試”,當時的試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面對此題,章太炎皺起了眉頭: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軟弱無能,中國的領土被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百姓遭到外國人的欺壓,這樣的大清國,“燦爛”從何談起?於是,他奮筆疾書,將滿腔憤怒瀉於筆端,後呼吁道:“吾國民當務之急乃光復中華也。”

    從此以後,章太炎畢生都致力於革命事業和國學的振興。1897年,章太炎因參加維新運動被清廷通緝,流亡日本。1903年他為鄒容《革命軍》一書作序,被捕入獄三年。1906年,章太炎赴日本參加同盟會,主持《民報》,主張“以國粹激勵種性”。從1905年起,在東京開設國學講習班,為錢玄同、魯迅等留學生講授國學經典。此後幾年內陸續完成《新方言》《國故論衡》等著作,其中《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闢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哲學及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1913年,遭到袁世凱囚禁。被囚期間,章太炎仍然為錢玄同等人講學不輟。1934年,在蘇州創立章氏國學講習會,學生從全國各地負笈而來,住校者達百人之多。章太炎極為重視講學,雖然重病在身,依然堅持上課,說“飯可不食,書仍要講”。1936年春天,章太炎在國學講習會講授《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和《諸子學略說》。6月,剛給學生講完《尚書》,不久,便猝然病逝。

    章太炎生前,他的瘋是出了名的,癲是出了名的,狂也是出了名的,而他的味道又遠遠不止於瘋、癲、狂三項。他學問廣博,造詣精深,是靈光巋然的國學大師,他那些著作,更絕非普通文人學者所能結撰。章太炎去世後,許壽堂把章太炎的文句集在一起,作成挽聯雲:“內雲頡籀儒墨之文,外雲玄奘義淨之術,專志精微,窮研訓詁;上無政黨猥見之操,下無懦夫奮矜之氣,首正大誼,截斷中流。”

    章國學門徑

    先來辨辨古書的真假

    【國學筆記】

    ★ 詮釋經典之書,也有後人偽托,如孔安國《尚書傳》《鄭氏孝經注》《孟子孫?疏》之類,都是晉代的產品。不過“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傳”,比較的有些價值,所以還引起一部分人一時間的信仰。

    ★ 以假為真,我們就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別清楚。但反過來看,因為極少部分的假,就懷疑全部,也是要使我們彷徨無所歸宿的。如康有為以為漢以前的書都是偽的,都被王莽、劉歆改竄過,這話也隻有他一個人這樣說。我們如果相信他,便沒有可讀的古書了。

    【品讀大師】

    據史料記載,牧野之戰中,商紂王倉促應戰,與周武王的差距過大,但忠於紂王的將士們都視死如歸,殊死搏鬥。後來,在《尚書?武成》一篇上說商紂王的軍隊“血流漂杵”。孟子讀了這篇《尚書?武成》,頗有感慨。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血流成河呢?他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於是提醒後人不要盲目地信任《尚書》。

    這就是孟子辨偽的故事,大概也是辨古書真假的早一例。古書是傳承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我們了解國學不可不讀古書,然而古書也有真假之分,因此章太炎先生在談到“治國學的方法”時,首先一條就是要“辨古書的真偽”,因為“對於古書沒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偽,容易使我們走入迷途”。

    那麼,我們要分辨真假的古書具體指哪些呢?我們常講“經史子集”,即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經部主要指儒家“十三經”及其相關的著作,史部指各種體裁的史書,子部指諸子百家的著作及類書,集部則是收錄詩文詞的總集和專集。對於這四大類古書,章太炎先生指出,除了集部的內容很少有假的之外,其餘經、史、子三部都包含著很多的偽書,尤其是子部。

    按照“經史子集”的順序,先來看看經部。上面說到孟子疑書的故事,孟子懷疑的對像是《尚書》。《尚書》是一部上古歷史文獻集,保存了上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被稱為中國現存早的史書。然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孟子開了先例,後來的學者對於《尚書》也有很多疑問。例如宋代大儒朱熹就懷疑《尚書》是偽造的,但沒有確鑿的證據。一直到了清代,經過歷代學者的考證,纔明白地指出,《尚書》五十八篇中,隻有三十三篇是漢代時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晉代梅頤所假造。除了《尚書》之外,還有許多是偽造的,甚至,正如章太炎先生指出,經部書籍以及詮釋經典的書當中,還有許多是明朝時期的人偽造的。這些偽書當中“偽古文尚書”還有些價值,其他的就暫且不提了。

    其次來看史書。我們知道,古時候的史書分正史和別史,正史是史官寫的,沒人敢造假,但別史就有許多偽書了。章太炎先生舉例說,《越絕書》是漢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孔子的弟子子貢所著。《飛燕外傳》和《漢武內傳》都是宋人偽造的,卻列入《漢魏叢書》。看來古時候的人喜歡給自己的書冠上古代名人的名字。

    子部中的偽書多,章太炎先生舉出六種,《吳子》《文子》《列子》《關尹子》《孔叢子》和《黃石公三略》,先生認為前面三種還有價值,後面三種則完全不能相信。《吳子》據說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吳起所作,然而書中記載的兵器當時是沒有的,可想而知是後人偽造,若真把這本書當做“武經”來讀,那就是上當受騙了。《文子》據說是老子的弟子文子所作,而後來的學者發現,《文子》裡面很多內容都是抄西漢時期的作品《淮南子》,而且已經有人證明它是西晉六朝人偽造的。對於《列子》,章太炎先生認為這本書做得不壞,很能打動人,但書中的內容確實所取材於佛經,而佛教傳入中國是東漢時期的事,不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列子所作,真假可想而知。

    總之,我們對於古書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如果把偽書當成真正的經典來看,就不免陷入迷惑。同時,章太炎先生也強調,雖然古書當中有些許是偽造的,但我們沒有必要因此而否定所有的古書,認為古書都是假的,否則就隻能彷徨無所依了。

    略通小學,再讀古書

    【國學筆記】

    ★ 三國以下的文章,十之八九我們能明了,其不能明了的部分,就須借助於小學。唐代文家如韓昌黎、柳子厚的文章,雖是明白曉暢,卻也有不能了解的地方。所以我說:看唐以前的文章,都要先研究一些小學。

    ★ 哲學一科,似乎可以不通小學,但必專憑自我的觀察,由觀察而發表自我的意思,和古人完全絕緣,那纔可以不必研究小學。倘仍要憑借古人,或引用古書,那麼,不明白小學就要鬧笑話了。

    【品讀大師】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說:“凡作文章宜略識字。”所謂“識字”,就是通“小學”的意思,韓愈說要寫文章必須先通“小學”,我們現在研究古書自然也得從“小學”入手了,因此章太炎先生講治國學的方法,第二條就是“通小學”。那麼究竟何謂“小學”呢?簡單來說,“小學”在古代就是古漢語文字學,古時候的兒童入學,首先要學習六書,因此把研究文字音韻訓詁的學問叫做小學,因此章太炎先生說,小學在古時,原不過是小學生識字的書,但是因為古今語言變遷的緣故,過去的文字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因此需要專門作一番了解,纔能讀懂古書。

    章太炎先生拿《尚書》來舉例,《漢書?藝文志》說:“《尚書》直言也。”直言就是白話,也就是說《尚書》是用當時的白話寫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白話文,然而我們今天讀起來卻覺得“佶屈聱牙”,晦澀得很,因為《尚書》裡有很多內容是用商周時期河北的土話寫的,我們自然讀不懂,然而有一本書就是專門解釋這些土話的,那就是《爾雅》,因此《漢書?藝文志》又說,“讀《尚書》應用《爾雅》”,讀了《爾雅》,自然就能讀懂《尚書》了。

    那麼,研究小學要如何入手呢?章太炎先生為我們提出了三條方法:

    首先,通音韻。這一點講的是字的讀音。古人寫書時,常常是同音的字通用,就好像現在的人寫了錯別字一樣,拿一個讀音一樣的字來代替真正要寫的那個字。這本來不算麻煩,麻煩的事兒在於許多字的讀音今天和古時候不一樣,所以更讀不懂了。因此,如果我們了解一些古時候的字的讀音,知道哪個字和哪個字相通,讀古書就不難了。要了解音韻,可以去看《音韻學》這本書。

    其次,明訓詁。這一點講的是字的含義。古時候,常常賦予某個字一定的意義,後人進而又引申為別的意義,與原來的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如果用後來的意義去理解古書,自然讀不懂,因此我們要了解一些古時候文字的含義。前面說到的《爾雅》就是了解訓詁的好書。

    後,辨形體。這一點講的是字的寫法。同一個字,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的寫法大有不同,例如很多書使用篆體寫的,我們看不懂篆字,自然就看不懂古書。對於字的形體,可以去看《說文》這本書。

    章太炎先生強調說:“是正文字之小學,括形聲義三者而其義始全。”章太炎指出,文字之所以能夠流傳,雖然憑借的是它的形體,但如果從根本上說,一個漢字,是先有一定的含義,然後有了聲音能夠說出來,後有形體能夠寫下來。因此,對於一個字,要知道它的寫法、含義和讀音,纔算認得這個字,有一樣不通,都不算是通小學。

    說起小學的重要性,先生以朱熹和毛西河舉例說,朱熹一生研究四書五經,可研究了一輩子都沒有弄得十分明白,正是因為他的小學功夫不扎實。而後來的毛西河總愛挑朱熹的刺兒,但他的小學也不怎麼樣,所以挑刺也說得沒有道理了。而清代的學者十分重視小學,因此他們對於古書的研究前進了許多。可見,通小學對於研究國學是件極其重要的事情,“無論讀古書或治文學哲學,通小學都是一件緊要的事。”

    知曉古代地名與地形

    【國學筆記】

    ★ 中國本來的地理,算不得獨立的科學,隻不過作為其他幾種(史、經)的助手,也沒曾研究到地質、地文的。我們現在要研究國學,所需要的也隻是地志。

    ★ 我在上節曾講過“通小學”,現在又講到“明地理”,本來還有“典章制度”也是應該提出的,所以不提出者,是因各朝的典章制度,史書上多已載明,無以今證古的必要。我們看那一朝史知道那一朝的典章制度就夠了。

    【品讀大師】

    “會稽山”“陳留”“汴州”“身毒”“華容”,這些地名都是我們在讀古書時常常遇見的,像這樣的許多地名,眼看著十分熟悉,卻又不知道究竟是哪裡,於是讀古書就像讀天書一般,雲裡霧裡不知所雲。因此章太炎先生談治國學的方法,第三條就是“明地理”,也就是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地名和地形。

    要了解地理又分為天然的和人為的兩種。天然的即山川河流一類,一直在那裡沒有變過的,所以比較容易了解。章太炎先生推薦乾隆時期的《水道提綱》一書,這本書講山的地方比較少,水道到現在也變更了許多,不過大致是對的。至於大名鼎鼎的《水經注》,先生認為文采豐富,但是已經不太實用了。

    人為的就是人們設置的郡縣之類,由於是人為的,就經常有變化,所以考證起來比較麻煩。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說,古來封建制度至秦改為郡縣制度,已是變遷極大,數千年來,一變再變,也不知經過多少更張。那秦漢時代所置的郡,現在還能大略考出,所置的縣就有些模糊了;戰國時各國的地界,也還可以大致考出,而各國戰爭的地點,卻也很不明白了。章太炎先生推薦看《大清一統志》和《李申耆五種》,記載的內容較為詳細可靠。

    章太炎先生講“明地理”主要是針對讀史書而言,史書上涉及的地名十分繁雜,又不可不懂。比如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爭,所以勝所以敗的原因有許多和地形有關,如果不了解地形自然就不明白其中的原委。在先生看來,二十四史中難研究的是《南北史史》。原因在於,東晉以後,五胡闖入內地,北方的人士多數南遷。他們數千人所住的地,就僑置一州,我們今天對於《南北史》中那些僑置的地名,實在容易弄帝成吉思汗拓展地域很史》中涉及許多西伯利亞和歐洲東部的地名,是我們比較不熟悉的。

    當然,不論是讀歷史,還是治文學、哲學,了解一些中國古代的地名與地形總是很有幫助的。章太炎先生指出,不明白地理而研究國學,容易發生三種謬誤。首先是臆測的謬誤,這是因為歷史上一些時代南北隔絕,北方的作者對於南方的地理不清楚,南方的作者對於北方的地理也不清楚,例如《水經注》,對於北方地勢,還能正確,記述南方的地志,就錯誤很多,福建人鄭樵所著《通志》,也錯得很多。我們若是跟著這些錯誤的解釋來讀,就永遠不能了解真相了。其次是糾纏的錯誤,中國幅員遼闊,有許多相同的地名,例如今天我們有吉林省、吉林市,古代也是如此,不能不加以區別。後是意會的錯誤,古書上許多地名與今天的許多地名相同,於是許多人便認為是同一個地方,實際上卻相隔萬裡。例如諸葛亮五月渡瀘一事,瀘水就是現在的金沙江,諸葛亮所渡之地,就是現在四川寧遠。後人因為唐代曾在四川置瀘州,大家就誤以為諸葛亮五月渡瀘是在此地。由此可見“明地理”的重要性了。

    辨文學之應用

    【國學筆記】

    ★ 自從韓退之崛起,推翻駢體,後來散體的聲勢很大。宋人就把古代經典都是散體、何必用駢體做宣揚的旗幟。清代阮芸臺起而推倒散體,抬出孔老夫子來,說孔子在《易經》裡所著的文言繫辭,都是駢體的。實則這種爭執都是無謂的。

    ★ 《尚書?顧命篇》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一語,從前都沒能解這兩個“肄”字的用意,到清代江艮庭始說明多一肄字,乃直寫當時病人垂危舌本強大的口吻。《漢書》記周昌“臣期期不奉詔”“臣期期知其不可”等語,兩“期期”字也是直寫周昌口喫。

    【品讀大師】

    所謂古書,也就是古人寫的許多文章,讀古書自然要涉及文學派別的問題,正如我們今天講議論文、說明文、敘事文等,古代的文章也如此。如果能夠了解古代文章的派別,讀起古書來就會容易得多。章太炎先生講治國學的方法第五條就是“辨文學應用”,也就是文學的各個派別。

    文學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詩和文,有韻的叫做詩,無韻的叫做文。章太炎先生認為,凡是詩必須要有韻,有韻纔能傳達情感。這就好像自然界中的鳥獸魚蟲,雖然不能說話,但它們用優美的聲音傳達感情,古人也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詠,律和聲”,可見詩是必須要有韻的。因此先生認為,現在有些白話詩不用韻,即使有美感也不能算作詩,隻能算作散文。

    無韻的文也可分為兩類,駢文與散文。“駢”字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兩馬並駕”的意思,後來引申出成雙成對的含義。而駢文的特點就是對仗工整,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而且,駢文還講究平仄的運用,使得韻律和諧。散文則剛好相反,不講究音韻也不講究對偶排比,是一種很自由的文體。對於駢文和散文,章太炎先生認為,“凡簡單敘一事不能不用散文,如兼敘多人多事,就非駢體不能提綱”。先生舉例說,《周禮》和《儀禮》都是周公所著,但前者用駢體,後者用散體,這不是作者隨意決定的,而是文章的內容要求必須要用駢體或者散體,可見駢文和散文各有特點和應用。

    然而歷史上的學者對於駢文和散文的爭論卻是相當激烈。駢文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和諧,自然就有講究形式而忽視內容、堆砌辭藻而華而不實的缺點。因此許多人認為應該以散文取代駢文。例如唐代的韓愈發起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和辭藻、排偶的駢文,而他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叫做“古文”。後來,又有人出來推崇駢文而反對古文,總之爭論不休。對於這種爭論,章太炎先生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實在,散、駢各有專用,可並存而不能偏廢。”

    後來說白話,前面提到《尚書》是用當時的白話寫的,《漢書》裡面也有一些白話,一般人理解,白話比較真實,但章太炎先生說:“現在的白話文隻是使人易解,能曲傳真相卻也未必”。先生舉例說,“二程”、朱熹和陸九淵都有語錄,語錄就是用白話寫的,但“二程”是河南人,朱熹是福建人,陸九淵是江西人,各地方言不同,如果各傳真相,那麼應該所紀各異,為什麼他們的語錄都是同一體例呢?可見,白話文能完全表達口語的真相這個說法,也未必是真的。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