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康德美學引論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美學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曹俊峰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美學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09676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0967638
    作者:曹俊峰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

    編輯推薦
    iv>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康德美學思想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演進,從基本框架到具體範疇、概念,都作了準確清晰的論述和創造性的闡釋,尤對“趣味”、“鋻賞”等範疇的內涵在西方的演變過程的勾勒,極富歷史感,深入淺出,使讀者能深入康德美學的底蘊,全面了解康德美學思想的全貌。此次再版除改寫了有關康德美學對後世的影響那一章之外,又增加了兩個附錄,以詳實的文獻資料證明康德的美學思想和目的論的來源是康德的人類學、人種學思想以及傳統目的論和對有機界的觀察,同時對作為判斷力的先驗原理的目的論問題作了較為全面的補充論述,可使讀者更為透徹地理解康德美學的基本原理。


     

    目錄
    緒論
    章前批判期美學
    節康德如何轉向美學問題
    第二節《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
    一、思想淵源
    二、幾個根本性的美學問題3
    三、審美與心理氣質、道德
    四、審美與兩性
    五、審美與民族
    第三節前批判期美學小結
    一、前批判期美學的主要特點
    二、前批判期美學與批判期美學的關繫
    第二章過渡期美學
    節人的本質與審美緒論
    章前批判期美學
    節康德如何轉向美學問題
    第二節《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
    一、思想淵源
    二、幾個根本性的美學問題3
    三、審美與心理氣質、道德
    四、審美與兩性
    五、審美與民族
    第三節前批判期美學小結
    一、前批判期美學的主要特點
    二、前批判期美學與批判期美學的關繫
    第二章過渡期美學
    節人的本質與審美
    一、自我意識與審美
    二、自由與審美
    三、道德與審美
    四、人向自身的生成與審美
    五、人的感性與審美
    六、人的類本質與形貌
    第二節心理機能與審美
    一、想像力的活動
    二、符號活動
    三、心靈的遊戲
    四、美感特征
    第三節關於趣味概念
    一、趣味是什麼
    二、趣味的性質
    三、趣味的變例
    第四節關於美、崇高、笑、哭
    一、美和崇高
    二、笑和哭
    第五節人類學的藝術論
    第三章《判斷力批判》的由來及其結構
    節批判哲學的分裂
    第二節趣味的批判——一波三折
    第三節《判斷力批判》的結構和理論框架
    一、在序言裡提出總任務
    二、必不可少的“導論”
    三、審美判斷力是全書重心
    四、由審美分析而產生的目的論
    五、總體框架和理論聯繫
    第四章判斷力的特點和功能
    節規定的判斷力
    第二節反思判斷力
    第三節反思判斷力如何聯結認識和倫理
    第五章鋻賞判——康德美學的核心概念
    節鋻賞概念的起源和演化
    第二節康德的“鋻賞判斷”
    第六章審美無利害——鋻賞判斷的個要點
    節鋻賞判斷的基本性質
    第二節審美無利害
    一、審美不是官能享受
    二、美不是善
    三、三種不同性質的愉快
    第七章無概念的普遍性——鋻賞判斷的第二個要點
    節無概念卻有普遍性
    第二節從量的觀點比較三種愉快
    第三節主觀的普遍性
    第四節愉快在先還是判斷在先?
    第八章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鋻賞判斷的第三個要點
    節關於目的與合目的性
    第二節無目的的和合目的性
    第三節完滿性不是鋻賞判斷的根據
    第四節純粹美和依存美
    第五節美的理想——鋻賞的尺度
    第九章無概念的必然性——鋻賞判斷的第四個要點
    節鋻賞判斷的模態
    第二節共通感——審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共同基礎
    第三節主觀的必然性
    第十章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遊戲
    節想像力——一種能動的主體能力
    第二節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遊戲
    一、審美表像的建構
    二、兩種主體能力的內在諧調
    三、審美喜活潑而厭獃板
    第十一章崇高論
    節崇高與美的一致性
    第二節崇高與美的差異
    一、崇高是無形式和無限的
    二、崇高與理性相關
    三、崇高與量相關
    四、崇高感是消極的愉快
    五、崇高是更高的合目的性
    六、崇高在人的心裡
    第三節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
    一、數學的崇高
    二、力學的崇高
    第十二章純粹審美判斷的演繹
    節演繹的緣起、含義和對像
    第二節演繹的準備——鋻賞判斷的邏輯特性
    第三節演繹的結果——共通感
    第四節演繹的補充——美的經驗興趣和理智興趣
    第十三章藝術與天纔
    節康德的藝術經驗
    第二節什麼是藝術?
    一、藝術不同於自然
    二、藝術不同於科學
    三、藝術不同於手工藝
    第三節什麼是美的藝術?
    第四節天纔及其特征
    第五節天纔與鋻賞力的關繫
    第六節天纔的心理機制
    第七節藝術的分類
    第十四章鋻賞判斷的辯證論
    節分析論中的諸多矛盾
    第二節鋻賞判斷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鋻賞的原理是實在的還是觀念的?
    第四節美是道德的像征
    第十五章康德遺著中的美學思想
    節《觀察》的“附釋”
    一、關於美和崇高的斷想
    二、關於趣味的斷想
    三、關於笑和滑稽的斷想
    四、關於自然人和文明人的斷想
    五、關於自由的斷想
    第二節人類學反思錄
    一、感性、生命、愉快
    二、趣味、鋻賞、判斷
    三、美、美的原理、美的屬性
    四、生氣、精神、天纔
    五、表像、想像力、遊戲
    第三節邏輯學反思錄
    第十六章康德美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節承前啟後的樞紐地位
    第二節康德美學對近現代美學的影響
    第三節康德美學對後現代美學的影響
    附錄
    一、《判斷力批判》一書的真正由來
    二、關於目的論問題
    參考書目
    初版後記
    前言
    康德美學引論

    蔣孔陽
    俊峰同志的《康德美學引論》即將出版,令我欣慰。

    康德美學引論



    蔣孔陽

    俊峰同志的《康德美學引論》即將出版,令我欣慰。

    這本專著凝結了俊峰十餘年苦心鑽研的工夫和辛勤勞動。早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俊峰還在跟我讀研究生時,就善於思考,喜歡鑽研,尤其對康德美學興趣甚濃。記得他的碩士論文,就是硏究康德美學的內在矛盾的,論文寫得相當有深度,受到答辯委員會的好評。畢業以後,俊峰對康德美學研究的熱情始終不減。為了讀懂康德著作原文,他在讀研究生時所學德語的基礎上又刻苦自學,現已能較熟練地閱讀、翻譯德文專著了。為了盡可能多地掌握手資料,他向一個德國學術硏究機構求援,結果居然收到了康德全集中有關美學的卷冊和康德研究專著,令他喜出望外。以我推測,目前,俊峰恐怕是國內掌握康德美學資料齊備的學者之一。這些年來,他認真地閱讀康德美學原著,並翻譯出版了康德早期美學著作《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為了寫作本書,他對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根據德文版,對照英文版,參考宗白華先生的中譯本,逐字逐句進行了重譯,本書中所有康德美學原著的引文,基本上都是經他獨立重譯的。因此,本書資料之翔實、準確、可靠,是無可置疑的,也是本書學術質量的基本保證。僅從此點,亦可看出俊峰治學的嚴謹、扎實,重科學、實證的精神,這在當今學界浮躁功利之風盛行之際尤其難能可貴。


    康德哲學、美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美學的基礎和起點,其極富獨創性的思想一直到二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在西方學術界發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對康德的研究,尤其是康德美學思想的研究,還是相對薄弱的。硏究康德美學的有分量的專著至今還未見問世。俊峰這部《康德美學引論》可以說在國內填補了一項空白。


    本書突出的優點是對康德美學思想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演變,對其美學體繫從基本框架到具體範疇、概念,都作了十分準確清晰的論述和具有創造性的闡釋,使我們能深入到康德美學的內核,真正把握其極富深刻意味的底蘊。對康德美學的闡發富有歷史感,也是本書一大特點,如對“趣味”、“鋻賞”(Geschmak)範疇的內涵在西歐的歷史演變過程的勾勒,不僅有助於讀者了解一個重要美學範疇的發展線索,也有助於加強對康德美學獨特貢獻的理解。另外,深入淺出,是本書的又一重要特點。眾所周知,康德哲學、美學之艱深玄奧,往往使人望而卻步。但俊峰卻能在真正喫透康德美學之精髓的基礎上,用通俗淺顯、平實流暢的語言,將康德的深刻思想表述、闡發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這是需要深厚的學術功力纔做得到的。俊峰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不錯,我為他在學術上跨入了一個較高的境界而感到由衷地高興。


    希望俊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努力,把康德美學硏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997年3月於復旦園




    自   序



    本書初版於1999年問世,後來於2001年再版一次,因時間倉促,那次再版隻訂正了數十個錯字,其餘未動。2003年臺灣水牛出版社又出了一版,那個版本也因為時間不夠,未能詳加修訂,隻加了兩條較長的注釋。此次天津教育出版社決定再出一版,本想作一次全面修訂,但我接到通知時,離交稿隻有一個多月了,且衰年多疾,精力不逮,全面修訂已不可能,隻能作一些局部的改動和增補。


    改動之處是第十六章(“康德美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原書這一章過於簡略,此次再版隻保留總論性質的節,其餘兩節重新寫過,增加了有關康德對後現代美學之影響的材料,內容較前豐厚一些。


    增補之處是十六章後增加了“附錄”,其中包括兩個部分。部分是“《判斷力批判》一書的真正由來”,這裡提出了與傳統認識不同的新看法,認為這個“批判”的美學思想來源於康德關於人類學的思考,目的論思想來源於對傳統目的論的改造和對人種變異的研究以及對有機界的觀察經驗,並非全由聯結哲學體繫的需要而促成。這與康德本人所說和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有所不同,但其中並無矛盾,隻是舊有結論遺漏了康德美學和目的論學說的真正來源。筆者的觀點是否成立,還請讀者指正。“附錄”的第二部分是“關於目的論問題”,這裡對康德的目的論作了較為全面的綜合考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目的與合目的性是《判斷力批判》一書的先驗原理,如果把《判斷力批判》比喻為一艘船,那麼目的論就是這艘船的龍骨;如果把這部著作比喻為一座凱旋門,目的論就是這座凱旋門的拱心石。所以,徹底弄清目的與合目的性這條先驗原理,纔能真正理解這個“批判”原書對此論述得不夠充分和全面,“附錄”的這一部分算作一種補充。國外研究《判斷力批判》的學者都十分重視目的論問題,一旦涉及此問題,都不惜筆墨詳加論述。例如,馬堡學派的新康德主義者恩斯特?卡西爾的《康德生平與學說》(Kants
    leben und lehre),當代德國學者約西姆?佩特爾(Joachim Peter)的《論判斷力的先驗原理》(Das
    transzenolentale Prinzip der
    Urteilskraft),另一位當代德國學者沃爾夫岡?巴圖沙特(Wolfgang
    Bartuschat)的《論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體繫中的地位》(Zum systematischen Ort von Kants
    Kritik der
    Urteilskraft)等著作都用較大的篇幅來討論目的論問題;當代美國學者路特?F?恰德維柯(Ruth.F.Chadwick)主編的《伊曼努爾?康德——批判的評價》(Immanuel
    Kant,Critical
    Assessments)一書的第四卷專收研究《判斷力批判》的文章,二十一篇文章中討論目的論的有三篇,其餘都是每一篇討論一個問題,互不重復、交叉。筆者見聞有限,如悉心搜尋,會發現更多的論述康德目的論的著作,會看到國外學者如何重視這一課題。


    當初本書草就時,業師蔣孔陽先生已身染重疾,他為本書初版所寫的序言是由他口授,師執筆記錄下來的。爾後不久,先生即駕鶴西歸,弟子在此遙祝先生在天堂如在塵世一般從容閑適。先生生前為人不慕虛榮,不羨朱紫,所傾心者靈均靖節,所希求者淡泊寧靜,實為吾輩日日與蠹魚為伍者之楷模。本書再版時,追思先生,不勝悵然。


    在本書初版後記中,筆者曾懇請海內方家指教,以改正缺點錯誤,此請願再申之。是為序。


    2012年3月28日於哈爾濱蝸居


     


     




    目    錄

    緒論…………1

    章  前批判期美學…………14

     節  康德如何轉向美學問題…………14

    第二節  《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 …………20

      一、思想淵源 …………20

    二、幾個根本性的美學問題…………22 

    三、審美與心理氣質、道德 …………29

    四、審美與兩性 …………36

    五、審美與民族 …………40

     第三節  前批判期美學小結 …………42

      一、前批判期美學的主要特點 …………42

    二、前批判期美學與批判期美學的關繫  …………47

      第二章  過渡期美學 …………49

    節  人的本質與審美 …………51

      一、自我意識與審美 …………53

    二、自由與審美 …………53

    三、道德與審美 …………55

    四、人向自身的生成與審美 …………56

    五、人的感性與審美 …………58

    六、人的類本質與形貌 …………63

    第二節  心理機能與審美 …………65

      一、想像力的活動 …………65

    二、符號活動 …………70

    三、心靈的遊戲 …………72

    四、美感特征…………75

    第三節  關於趣味概念…………79

      一、趣味是什麼 …………79

    二、趣味的性質 …………81

         三、趣味的變例 …………83

    第四節  關於美、崇高、笑、哭…………86

      一、美和崇高 …………86

         二、笑和哭 …………88

    第五節  人類學的藝術論…………90

      第三章  《判斷力批判》的由來及其結構…………96

    節  批判哲學的分裂 …………96

    第二節  趣味的批判——一波三折 …………102

    第三節  《判斷力批判》的結構和理論框架…………108

      一、 在序言裡提出總任務 …………108

    二、必不可少的“導論” …………110

    三、審美判斷力是全書重心 …………113

    四、由審美分析而產生的目的論 …………116

    五、總體框架和理論聯繫…………118

      第四章  判斷力的特點和功能 …………121

    節  規定的判斷力 …………121

    第二節  反思判斷力 …………125

    第三節  反思判斷力如何聯結認識和倫理…………135

      第五章  鋻賞判斷——康德美學的核心概念 …………140

    節  鋻賞概念的起源和演化 …………141

    第二節  康德的“鋻賞判斷”…………148

      第六章  審美無利害——鋻賞判斷的個要點 …………152

    節  鋻賞判斷的基本性質 …………152

    第二節  審美無利害 …………155

      一、審美不是官能享受 …………158

    二、美不是善 …………159

    三、三種不同性質的愉快…………160 

      第七章  無概念的普遍性——鋻賞判斷的第二個要點…………163

    節  無概念卻有普遍性…………164

    第二節  從量的觀點比較三種愉快 …………165

    第三節  主觀的普遍性 …………168

     第四節  愉快在先還是判斷在先? …………170

      第八章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鋻賞判斷的第三個要點…………174

    節  關於目的與合目的性 …………175

    第二節  無目的的和合目的性 …………179

    第三節  完滿性不是鋻賞判斷的根據 …………182

    第四節  純粹美和依存美…………185

    第五節  美的理想——鋻賞的尺度…………188

      第九章  無概念的必然性——鋻賞判斷的第四個要點…………197

    節  鋻賞判斷的模態…………197

    第二節  共通感——審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共同基礎…………199

    第三節  主觀的必然性…………203

      第十章  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遊戲 …………206

    節  想像力——一種能動的主體能力 …………206

    第二節  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遊戲 …………209

            
    一、審美表像的建構 …………211

            
    二、兩種主體能力的內在諧調 …………213

            
    三、審美喜活潑而厭獃板…………214 

      第十一章  崇高論 …………218

    節  崇高與美的一致性 …………218

    第二節  崇高與美的差異 …………220

      一、崇高是無形式和無限的 …………220

    二、崇高與理性相關…………222

     三、崇高與量相關 …………223

    四、崇高感是消極的愉快 …………224

     五、崇高是更高的合目的性 …………225

    六、崇高在人的心裡…………227

    第三節  數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 …………231

              
    一、數學的崇高 …………232

            
    二、力學的崇高…………236

       第十二章  純粹審美判斷的演繹 …………244

    節  演繹的緣起、含義和對像 …………245

    第二節  演繹的準備——鋻賞判斷的邏輯特性…………248

    第三節  演繹的結果——共通感………… 255

    第四節  演繹的補充——美的經驗興趣和理智興趣…………258

      第十三章  藝術與天纔 …………263

    節  康德的藝術經驗…………263

    第二節  什麼是藝術?…………267

      一、藝術不同於自然…………267

    二、藝術不同於科學…………268

    三、藝術不同於手工藝…………269

    第三節  什麼是美的藝術?…………271

    第四節  天纔及其特征…………274

    第五節  天纔與鋻賞力的關繫 …………282

    第六節  天纔的心理機制…………287

    第七節  藝術的分類 …………293

      第十四章  鋻賞判斷的辯證論 …………303

    節  分析論中的諸多矛盾 …………303

    第二節  鋻賞判斷的二律背反 …………306

    第三節  鋻賞的原理是實在的還是觀念的?…………315

    第四節  美是道德的像征 …………318

      第十五章  康德遺著中的美學思想 …………321

    節  《觀察》的“附釋”…………322

      一、關於美和崇高的斷想 …………322

    二、關於趣味的斷想 …………325

    三、關於笑和滑稽的斷想 …………326

     四、關於自然人和文明人的斷想…………329

    五、關於自由的斷想…………331

    第二節  人類學反思錄…………333

      一、感性、生命、愉快 …………333

    二、趣味、鋻賞、判斷 …………339

    三、美、美的原理、美的屬性 …………346

    四、生氣、精神、天纔 …………355

    五、表像、想像力、遊戲…………360

    第三節  邏輯學反思錄…………363

      第十六章  康德美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370

     節  承前啟後的樞紐地位…………370

     第二節  康德美學對近現代美學的影響…………371

     第三節  康德美學對後現代美學的影響…………388

      附錄…………400

      一、《判斷力批判》一書的真正由來…………400

     二、關於目的論問題…………428


      參考書目…………455

       初版後記…………461


     


     




    緒    論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人物,隻有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笛卡爾、萊布尼茨、黑格爾等屈指可數的巨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他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復雜的。他給人類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思想財富,也給有志於問津哲學殿堂的後來者增添了數不清的麻煩。 


    同任何一種人文學說的命運一樣,康德哲學也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二百多年來,“批判哲學”的後繼者和擁戴者比肩繼踵,絡繹成群,時或形成濤來浪湧之勢。康德在世時,年輕的費希特便以這位先哲的弟子自居,在精神上極度依戀康德。他在給這位導師的信中說:“思念著你成了我的天性。”(卡爾?福爾倫德:《康德生平》,第135頁,商務印書館,1986年。)青年席勒也深受康德影響,曾托康德的門生賴因霍爾德向康德致意,表示他的景仰。18世紀八九十年代,康德哲學已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各國獲得眾多信徒,許多大學有康德的弟子和擁護者講授“批判哲學”。甚至不涉世事的貴夫人和大家閨秀的梳妝臺上也出現了《純粹理性批判》,康德的某些詞句還成了她們的口頭禪。


    與康德思路截然不同的黑格爾也十分推崇康德,認為在他自己之前,除了康德、費希特、謝林哲學之外,德國沒有其他哲學。曾經有過的哲學派別的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全是從康德、費希特和謝林那裡抄來的”,“是康德等人的哲學原則的倒退或歪曲”(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第323頁,商務印書館,1978年。)。19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的新康德主義者更是康德哲學的熱烈的信仰者和崇拜者。自1865年奧托?李普曼(Otto
    Liepmann,1840-1912)喊出了“回到康德去”之後,每當人類精神陷入困境之時,這一口號便重新響起。他們把康德哲學視為解救人類精神困惑的靈藥。馬堡學派的那托普(P.Natop)就說過:“隻有回到康德,然後纔能遵循著哲學通過他安然獲得的基本知識的方向,繼承著永恆哲學問題因他而深刻化的純粹結果,進而向前邁進。”(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第69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康德哲學盡管一再被人們在口頭上和文字上宣布業已死去,卻依然十分牢固地活在我們中間,一個要求在哲學上向前邁進的人,都仍然以分析康德的哲學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同上,第68頁。)他們稱康德為“尊敬的導師”,把康德哲學看作是“應當在人類思想史上大書特書的事跡”(同上,第70頁。)。 


    另一方面,康德哲學也不乏批評者和反對者。康德的朋友門德爾松和赫爾德著文批評過這本書。而嚴厲打擊則來自普魯士國王弗裡德利希?威廉二世。這位“皇帝陛下”的“特別命令”中,認為《純粹理性範圍內的宗教》一文“輕蔑聖經與耶教”,警告他要“安守本務,善保令名”,“否則故意抗命,視法令如具文”,則要“執法以隨其後了”。這不是說著玩的,那專制的普魯士精神一向是富有實踐性的,當“批判的武器”不敵對手或一時難以奏效時,“武器的批判”便跟蹤而至。康德當然也不敢魯莽從事,隻好聲明謹遵聖命,雖然他後來又推翻了自己的諾言。


    反對康德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人因為他否定了上帝而反對他,如上面提到過的那位國王陛下,有人因為他的著作與自己的預想相反而反對他,當然更有人因為哲學立場不同而反對他。費希特因為他保留了“物自體”,沒有達到唯心主義而抱怨他,黑格爾因他缺乏“客觀性”而批評他,費爾巴哈因為他不重視外在對像而指責他,羅素因為他有邏輯而無實證而對他持保留態度。這些都是嚴肅的哲學論戰,我們也應該嚴肅地對待。但歷史上也有一些人因為讀不懂康德或不喜歡康德其人而反對他。這些人所使用的論辯方式也是非常奇怪的。康德在世的時候,就有人總結出某些與康德論戰的邏輯:“如果康德是對的,那我們就是不對的,但由於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是多數,而且我們是一些聰明的、有學問的和有原則性的人,那麼顯而易見,是康德不對,這就是我們所要證明的。”(阿爾森?古留加:《康德傳》,第155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這樣的邏輯已令人叫絕,然而還有比這更怪的論調。實用主義的創始人威廉?詹姆斯曾經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如果哲學史繞過而不是通過康德,那會更好(喬治?包斯:《現代哲學主題》,第458頁,羅納德出版公司,紐約,1957年。)。換句話說就是:若是沒有康德就好了。其實世界上沒康德,不見得會更好,正如沒有威廉?詹姆斯,這個世界也不見得會更好一樣。更何況事實是哲學史沒有繞過康德,歷史上實實在在地存在過這麼一個名為伊曼努爾?康德的人,而且他在哲學史上還占有重要地位,以至每當我們由認識外在世界返回到認識人類自身或者為推進哲學研究而尋找思想資料時,總是發現康德那孤獨、寂寞的身影在前面踽踽獨行,距離愈近,這身影就愈高大。一旦到康德的腳下,這身影就會變成堅實的龐然大物,橫在面前,想繞過而不得,想超越又不易。如果我們翻越門牆,登堂入室,窺見“批判哲學”的真諦,我們就不會像那位標榜“徹底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詹姆斯一樣,為世界上多了一個康德而惋惜了。 


    康德自有他存在的根據和價值。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早已給了我們原則性的提示。現在稍有哲學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康德是唯心論論者。但馬克思、恩格斯從來不簡單地用這些空洞的套語去評價康德,他們總是具體地指出康德在思想史上的功績,總是中肯地、客觀地評價他的得失。他們贊賞康德哲學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啟蒙意義,以及對舊形而上學體繫的衝擊和在自然科學方面的預見,認為康德哲學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第100頁,人民出版社,1961年。)。恩格斯說:“康德一開始他的科學生涯,就把牛頓的穩定的,從有名的次推動作出以後,就永遠如此的太陽繫變成了歷史的過程,即太陽和一切行星由旋轉的星雲團產生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63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同時又以自己關於潮汐延緩地球自轉作用的發現,宣布了太陽繫的毀滅”,這是兩項“天纔的發現”(同上,第450頁。),而這種天纔的發現中“包含著一切繼續進步的起點”(同上。)。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以“繼承了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而感到驕傲”(同上,第378頁。)。列寧則把包括康德哲學在內的德國古典哲學看作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之一,沒有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二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繼承關繫。記得業師巴東萬縣蔣孔陽先生曾說,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費希特和謝林,不理解費希特和謝林,就不能理解黑格爾,不理解黑格爾,就不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信哉斯言!試想,不懂德國古典哲學,怎麼能讀懂《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反杜林論》?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沒有具體地、詳盡地評述過三大批判,因為他們無暇做這類純粹思辨性的工作,但上面引述的原則性的提示,卻可以幫助我們對“批判哲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眾所周知,這種哲學有其明顯的弱點和局限性,其中重要的就是分裂本體和現像,承認先天認識形式的存在,脫離社會實踐和不可知論。但“批判哲學”對認識主體能動作用的強調,對認識過程的內在規律的分析,對以“二律背反”的形式所揭露出來的主客觀矛盾的認識,以抽像的“命令”所表達出來的社會理想等,都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歷久不衰,到現在還常常被人們引述和研究,表現出特有的生命力。 


    “批判哲學”何以有如此重要的價值和頑強的生命力呢?原因當然很復雜,但主要的一點可能是同康德在哲學史上的樞紐地位有關。在康德之前,歐洲已經形成了兩大哲學流派。一派是以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大陸理性派,他們認為存在著“天賦觀念”、“先定和諧”,強調人的先驗理性;另一派是以培根、洛克、休謨、貝克萊、霍布斯為代表的英國經驗派,信奉“白板”說,強調後天的感性經驗。這兩派像兩支源流,在康德那裡彙成一個大湖。康德企圖克服兩派的矛盾和局限性,構造出一種新的真理繫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調和”。其實,“調和”一詞並不十分恰當。康德並不是胡亂地把兩種對立的世界觀湊在一起,攪成一鍋混沌物。他是相信了“真理在兩極中間”的古老信條,想以兩派的理論為參照和借鋻,創立全新的哲學學說。他部分地達到了目的,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思,建立了“批判哲學”的體繫。同他的天體演化論一樣,這裡也“包含著一切繼續進步”的胚芽。由於這些胚芽極為豐富,因而也就存在著繼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不同的後來者從他那裡各取所需,創立了為數眾多的哲學流派。於是我們看見了從康德那個大湖裡又流出一條條的支流。且不說費希特的唯心主義,謝林的同一哲學,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這些早已為人熟知的康德哲學的派生物,就是當代西方占主導地位的哲學流派,如果你追溯其來源,又有哪一個能割斷與康德的聯繫?正如施太格繆勒在《當代哲學主流》中所說:“即使是對康德哲學持論戰態度的學說,也采用了康德的某些對問題的提法,並且是建立在康德思想之上的。”(施太格繆勒:《當代哲學主流》上卷,第17頁,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先看與康德有正面關繫的現代哲學流派。新康德主義自不必說,即以現像學、存在主義和邏輯實證論而言,其終根源也是康德。胡塞爾的“理性批判”、“邏輯理性”、“實踐理性”、“先驗意識”、“先驗自我”等都是康德的概念,他的“現像學的還原”也首先是沿著康德的道路前進的。存在主義的真正創始者海德格爾也是以研究康德開始自己的哲學生涯的,細審他一生的活動,或閱讀他的全部著作,我們總能發現康德的影子在字裡行間出沒。他一生寫過《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物的問題》、《康德關於存在的命題》等研究康德哲學的專著,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存在”(Sein)、“定在”(Dasein)等也是康德早已使用過的。邏輯實證論者似乎離康德較遠,而且某些邏輯實證論者還對康德持保留態度。但他們的基本路線與康德一脈相承。他們的“邏輯”相當於康德的先天認識形式,他們的“實證”相當於康德的經驗,“邏輯實證”從本質上說則相當於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他們還按康德的方式,把命題分為兩類: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當羅素說“在所有推論中,唯有形式是本質的,個別的對像,除了保證前提的真實外,都是無關緊要的”(洪謙主編:《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輯》,第30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時候,我們不是又隱隱約約地聽到了康德的聲音嗎?我們再看看那些與康德沒有直接繼承關繫,甚至對康德持批判態度的哲學派別。稍知一點現代西方哲學的人都會看出,克羅齊的新黑格爾主義、孔德的實證主義、阿芬那留斯的經驗批判主義、柏格森的生命主義、庫恩的範式論等,無不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康德的影響。由於康德這種樞紐地位,掌握了康德也就掌握了西方哲學的鑰匙。因此,康德哲學又是西方哲學史的一個制高點。一個想研究或學習西方哲學的人,必須占領這一制高點,理解康德哲學的基本原理和他所使用的各種概念,這樣纔能較容易地弄懂現代、當代西方哲學,否則在這個領域就會踫到重重難關。康德美學是“批判哲學”的組成部分,它在西方美學史上也占有樞紐地位,也是一個制高點,並且是一座必須通過的橋梁。正如蔣孔陽先生所說:“在美學思想中,康德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他不但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而且是近代資產階級美學的承先啟後的人。……近代資產階級的美學家,我們更可以這樣說:差不多沒有一個不受康德的影響。……正因為這樣,所以康德在資產階級美學史中,就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我們要研究和批判近代資產階級的美學,不能不從研究和批判康德的美學開始。”(蔣孔陽:《德國古典美學》,第56頁,商務印書館,1980年。) 



    為了順利展開全部內容,便於領會和掌握,這裡還有必要對康德美學作一個鳥瞰。國內一般讀者有一個誤會,以為所謂康德美學,就是指《判斷力批判》上卷所表述的思想。其實不然。 


    大家都知道,康德一生的學術活動分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分期為1777年。國內有些學者把這個分期定在1770年,根據是這一年康德寫出了求職論文《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但這篇論文隻是提出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現像和物自體的區別,時空為主觀認識條件等論題,雖然也出現了“純粹理性”的字樣,但還不是純粹理性的批判,還沒有提出批判哲學的核心問題: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沒有提出純粹知性概念,沒有列出範疇表,沒有提出純粹知性的綜合原理體繫(直觀公理、知覺預測、經驗類推、經驗思維之公準)以及先驗辯證論中純粹理性的四個二律背反。所以這不能算是批判哲學。1772年2月21日,康德給他的學生馬爾克?赫茨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要寫一本仍然叫做《感性和理性的界限》的書,這本書將要提供“揭示全部形而上學秘密的鑰匙”(《康德文集》俄文版六卷本第二卷,第430頁,莫斯科,1964年。)。一般認為這封信預示了批判哲學的誕生,但也僅僅是預示而已,《純粹理性批判》遲遲沒有問世。從這時起到1777年這段時間,隻能算是批判哲學的孕育期,還不能稱為批判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普魯士王家科學院1900-1942年間出版的二十四卷本的《康德全集》中,收前批判期著作的、二卷,明確標明時限到1777年,也就是《純粹理性批判》出版前兩年為止。1778-1779年,康德埋頭構思和寫作《純粹理性批判》,沒有發表著作,但他的思想方法卻真正具有了批判精神。他的美學比這要稍微復雜一點。首先,也要相應地分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兩個階段(但兩個階段的分期與整個康德哲學並不一致,這一點以後還要談到),這不是機械地比附,而是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美學思想存在。康德前批判期的美學著作是1764年出版的《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批判期的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上卷“審美判斷力的批判”。其次,與整個康德哲學不同,在康德美學的發展歷程中還有一個過渡期,這一時期從前批判期一直延續到全部批判哲學完成之後,共三十多年的時間,其主要美學著作是1798年出版的《實用觀點的人類學》的部分章節。 


    康德前批判期美學是從審美現像出發的,在寫法上則是感性直觀的描述,沒有抽像的概念分析和先驗的思辨演繹,筆調輕松活潑,妙趣橫生,有些地方還露出揶揄和逗趣的口吻,有時還以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大自然的景色。從這部著作裡,我們看到了一個與三大批判的作者完全不同的康德。 


    過渡期美學是從人出發,從人類學的觀點來考察美和審美問題的。康德把審美作為人的心靈能力之一,把美感當作人的快感之一來對待,從人的能力、人的活動和人的關繫的角度來考察美和審美問題。這一時期美學的過渡性質表現在由經驗性向先驗性轉變,由具體現像向抽像原理轉變,由直觀描述向思辨演繹轉變。 


    〖JP+2〗批判期美學主要是《判斷力批判》上卷所表述的思想,國內一般讀者不太熟悉的還有1789-1799年為《判斷力批判》寫的個“導論”,內容大致相當於現行中譯本的導論,但詳細得多,篇幅要多一倍以上。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個時期的美學著作之外,康德還留下一些在我國幾乎不為人知的美學思想遺產,那就是他生前寫在書籍的邊頁、講義的空白處、隨手拾得的紙頭或信封上的札記片斷,包括寫作《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時的斷想、講授人類學和邏輯學時的思考片斷。 


    這些片斷中包含著許多有價值的美學思想,直接顯露了康德的真實思路,表明了康德的思慮之深廣,值得認真研究。本書將以一章的篇幅對這些資料加以論述。 


    批判期的美學是康德美學的主體部分,它從體繫的需要出發,充作聯結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橋梁,是整個批判哲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使它在內容和形式上產生了一些重要的特點。在這裡概略地指出這些特點可能是很有意義的。 


    “審美判斷力的批判”(《判斷力批判》上卷)的個特點是抽像、晦澀。這也是整個批判哲學的特征。這個特征是很不受歡迎的。據說康德的學生和朋友赫茨看了《純粹理性批判》原稿的一半,就讀不下去了,並聲明再看下去就要發瘋了。可見抽像、晦澀並不是好事情。但事情也還有另一面。如果一部著作內容空洞、淺薄,卻要故作艱深,專門拾掇一些連自己也不甚了然的生僻概念來嚇人,那當然是無聊和可厭的。但有些學術著作之所以缺乏通俗性和生動性,是因為它們的內容本身就是艱深的,這樣的內容不可能用通俗活潑的方式來表達,必須用普遍概念通過嚴密的邏輯語言陳述。這樣的抽像、晦澀是必要的。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不也有這樣的特點嗎?愛因斯坦有一次向一個年輕人“通俗地”講解廣義相對論,他說,如果你和一個好看的姑娘在一起,兩小時過去了,你覺得隻有五分鐘;如果把你放在火熱的爐子上,隻過了五分鐘,你會覺得有兩個小時了。這當然再通俗不過了,但這也就不再是廣義相對論了。相對論必須有相對論的表示法。毋庸諱言,“審美判斷力的批判”是抽像、晦澀的,但這是由於康德所討論的是審美現像的深層本質,是人的審美心理的質的規定性,他的許多想法都是普通人想像不到的,理解起來肯定不容易。康德晚年曾說過:“我和我的著作早出現了一百年,再過一百年之後,人們纔能正確地理解我,並重新研究和運用我的著作。”(馬丁?海德格爾:《關於物的問題》,第42頁,杜賓根,1975年,德文版。)這句話現在已經得到了應驗。與康德同時代的人能夠真正理解他的學說的就很少,兩百年後的今天,對於不習慣德國式的思辨方式的中國讀者來說,困難當然是很大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克服重重困難,絞盡腦汁去閱讀和理解這部美學艱深的著作呢?這除了上面談到的掌握樞紐、占領制高點的意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艱深。在學術上,凡是真正艱深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都值得花力氣去深入研究,而且愈是艱深,便愈值得研究。艱深的東西,往往包含著更多的思想成果,往往更富有啟發性,會把我們引入深邃的思想洞穴,當我們從那裡走出來之後,便會有一種探驪得珠的喜悅。這當然是困難的。但是,“我們如果還想促進學術,那就該把一切困難加以揭發,甚至還應當把那些尚在中途隱伏著的困難捜索出來,因為樣樣困難都會喚起一種補救方法,而這種方法一經發現出來,就不能不使學術擴大領域,精益求精。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就是重重障礙也就成了促使學術日趨深刻的手段。”(《實踐理性批判》,關文運譯本,第106頁,商務印書館,1960年。)事實也的確如此。此外,花氣力去鑽研德國式的學究氣十足的美學著作,還有一個附帶的收獲,那就是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提高我們理解和思考高深問題的素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這看作智力體操。經驗證明,每一個經過這種訓練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智能提高了一大步。 


    “審美判斷力的批判”的第二個特點是它與前兩個“批判”,特別是《純粹理性批判》有密切聯繫,因為它本來就是為了填平前兩個“批判”中間留下的鴻溝,完成批判哲學的體繫而寫出來的。由於這個原因,《判斷力批判》中所用的許多概念,如感性、知性、理性、想像力、判斷、判斷力、理想、表像、先驗、超驗等都來自《純粹理性批判》,其內涵都與“批判”有關,因而必須聯繫那一“批判”去理解。大家都知道,第三個“批判”是前兩個“批判”的橋梁,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中間環節。但實際上第三“批判”並非不偏不倚,居於正中,“審美判斷力的批判”離《純粹理性批判》更近一些,主要是從康德的認識論推演出來的,後纔與道德掛上了鉤。這就要求大體上掌握康德認識論的要點,了解康德所說的人的各種主觀能力的性質、界限、活動方式和相互之間的關繫。孤立的一本《判斷力批判》是根本無法理解的。同時,《判斷力批判》所使用的某些槪念又往往有自己特殊的含義,與個“批判”不盡相同,如果完全照那個“批判”去理解,反而不能盡得康德之意。因此,必須仔細辨析同一概念在兩個“批判”中的異同。這工作雖然繁難,卻是不可缺少的。 


    “審美判斷力的批判”的第三個特點是充滿了矛盾。仔細閱讀這本書,就會發現一些前後不一、互相抵牾的說法,有時真叫人如墜五裡霧中,不知如何是好。矛盾是整個康德哲學的特點,這是舉世公認的。這種矛盾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康德思想本身的矛盾。康德企圖容納和統一各種不同的學說,吸收各種對立的思想,然後創立一種超脫於各家之上的新理論。他自認為已經克服了各派的謬誤和片面性,攫取了精華,接近甚至獲得了真理,《純粹理性批判》就是未來形而上學的樣本。殊不知這是過於困難的任務,康德是無力完成的。所以他常常顧此失彼,破綻頻出。另一方面則是客觀世界的內在矛盾的曲折反映。就“審美判斷力的批判”來說,則是審美現像和審美過程自身的內在矛盾的反映。對待康德批判期美學中的矛盾,一要有足夠的認識,預先就清楚這裡存在著矛盾,這樣,踫到前後對立的地方就不致於不知所措,還可以自覺地分辨這是思想認識的矛盾還是現實的矛盾的反映。二要努力掌握主導方面。康德批判期的美學裡,對同一問題、同一概念有時這樣說,有時那樣說,但總有一方面是康德主觀上要表達的觀點,也就是符合批判精神的觀點。如果我們在各個部分都抓住了這個主導方面,就可以看到這種美學在矛盾之中還有一致的主線,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處處顯露出矛盾。這是康德的缺點,也是康德的優點。因為康德美學中的矛盾在客觀上可以把我們引到審美現像自身的矛盾,提高我們對審美問題的復雜性的認識和理解。有些說得斬釘截鐵、明確徹底、毫無矛盾的學說,往往是未曾深入底蘊,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的結果,它們在理論上未必比充滿矛盾的學說更接近真理。 


    根據上述康德美學的結構和特點,本書確定了如下目標。對於前批判期和過渡期美學,要弄清其出發點,基本理論,主要特點,與批判期美學的關繫。對於批判期美學,則要解決以下四項任務。一是弄清康德美學的基本概念和命題的歷史線索。康德不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談論美學問題的人,他的美學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對他的前驅者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所使用的許多概念,在他之前就已經形成,他的許多觀點,前人早已提過,所以必須搞清歷史繼承關繫,這樣纔能更好地理解康德美學。同時,康德的美學概念和命題雖然有很多來源於以往的美學遺產,但又無不具有不同於前人的獨特的含義。特別是與它們按康德的方式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繫,有了一個全新的結構的時候,如果仍然在傳統的意義上去理解它們就會造成誤會,康德美學就會從手中溜走。因而又必須弄清康德怎樣發展了已有的概念,在傳統命題裡加進了哪些新的內容。二是釋義,這也包括概念和基本理論兩個方面。由於《判斷力批判》的概念多數來源於前兩個批判,一般不加任何解釋,有些按康德自己的方式解釋了一兩句,但那解釋本身又需解釋,結果仍然不得要領。更有甚者,有些概念不解釋似乎還能明白,一加解釋反而更加令人困惑了。例如“目的”一詞,如不加解釋,我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但康德解釋了一句:“目的是一概念的對像,如果把這一概念看作那對像的原因的話。”(《判斷力批判》第10節。《康德全集》第五卷,第220頁,科學院版,1908年。參看宗白華譯本,第57頁,商務印書館,1987年。)這下就不能不令人抓頭皮了。這些地方,筆者將盡力詳加說明,說明之不足則輔以實例。即或有失學術著作之“斤兩”,也在所不顧。三是分析和評價。這包括指出康德說了什麼,其現實基礎是什麼,哪些是合理成分,哪些是謬誤,以及我們應當怎樣借鋻這些成果。四是考察康德美學對後世的影響。上文已經提到,大多數現代、當代美學學派都受了康德的影響,本書將在適當地方具體地指出哪些學派接受了康德的學說。 


    筆者不打算在考察、分析問題之前,就給康德美學定性,不想把“唯心論”論”之類的套語拋在康德頭上了事。科學和學術是艱辛的事業,簡單粗糙的辦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中國正日漸走向世界,我們的學術動向已逐漸引起國際上的注意。假如我們對世界上那些大思想家不進行深入細致的硏究,不進行鞭闢入裡的分析,不作實事求是的評價,而是像五六十年代蘇聯哲學界所做的那樣,把哲學上的不同觀點簡單地納入階級鬥爭的軌道,會使國際哲學界繼續輕視我們,以為我們隻會貼標簽,在真正的哲學問題面前束手無策。要想戰勝或超越一種理論,必須弄懂它,掌握它,遠遠地站著罵街是無濟於事的。 


    研究和闡釋康德美學,是西方美學史領域裡的一項有意義的工作,本書隻是一種初步的嘗試。當它失去參考價值的時候,這一園地就到了滿眼春色的季節。願這一天早日到來。 

    媒體評論
    康德美學研究的新突破
    ——曹俊峰先生《康德美學引論》新版讀後

    曹俊峰教授是蔣孔陽先生的學生,我的大師兄。記得我們三個師兄弟的碩士論文就是在蔣先生《德國古典美學》的啟迪下分別選擇了康德(俊峰兄)、席勒(張玉能兄)和黑格爾(本人)。畢業三十多年來,俊峰兄把研究康德哲學、美學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耗費了極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康德美學引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引論》)就是俊峰兄經過多年悉心鑽研而完成的一部繫統研究康德美學的力作,達到了當時康德美學研究的水平。在筆者看來,新時期以來,俊峰兄在國內的康德美學研究方面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近,《引論》一書又出了新版,筆者以為,這或許是國內康德美學研究的一件幸事。這部書問世已十多年了,十多年來此書在大陸和臺灣已印行了三版,這個新的版本可以算是第四版了,雖然印數不多,但也說明國內讀書界還是需要這樣一部著作的。

       
    康德美學研究的新突破     

    ——曹俊峰先生《康德美學引論》新版讀後

                   
    曹俊峰教授是蔣孔陽先生的學生,我的大師兄。記得我們三個師兄弟的碩士論文就是在蔣先生《德國古典美學》的啟迪下分別選擇了康德(俊峰兄)、席勒(張玉能兄)和黑格爾(本人)。畢業三十多年來,俊峰兄把研究康德哲學、美學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耗費了極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康德美學引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引論》)就是俊峰兄經過多年悉心鑽研而完成的一部繫統研究康德美學的力作,達到了當時康德美學研究的水平。在筆者看來,新時期以來,俊峰兄在國內的康德美學研究方面處於比較領先的地位。


    近,《引論》一書又出了新版,筆者以為,這或許是國內康德美學研究的一件幸事。這部書問世已十多年了,十多年來此書在大陸和臺灣已印行了三版,這個新的版本可以算是第四版了,雖然印數不多,但也說明國內讀書界還是需要這樣一部著作的。


    很早就讀過《引論》初版,當時給我留下較深的印像,至今也仍然認為它是進入康德美學之堂奧的一個很有效、很便捷的梯階,並且具有較為持久的學術價值。這首先是因為它比較全面繫統地論述了康德的美學思想,不僅反映了康德美學的全貌,而且理出了康德美學思想發展的線索和脈絡。在此書出版之前,國內已有一些論及康德美學的著述,但所論都僅限於《判斷力批判》一書所表述的美學思想,這雖然是康德美學的主干,但畢竟隻是一部分,不能讓讀者全面地了解康德美學。《引論》一書首先介紹了康德前批判期的《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1764),讓讀者初次了解了這部著作的結構、內容、特點及其作為康德美學之發端的價值和意義。接著作者發掘了《實用觀點的人類學》一書所包含的美學思想,指出這部著作如何從人的本質、能力、不同的活動領域和活動方式導入有關“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論述,並由此通向“美的情感”的討論,鮮明地表現出人類學美學的特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這種美學思想視為從前批判期美學向批判期美學過渡的一個必經階段,沒有這一過渡,康德批判期美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也是此前無人提及的。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纔進而探討批判期美學亦即《判斷力批判》上卷的美學體繫。如上所述,《引論》在闡述康德各個時期的美學思想的同時,還交待了各個時期的承遞關繫和發展線索,向我們展示了康德美學如何一步步從審美現像的單純描述發展到提出鋻賞判斷的先天原理,從經驗美學發展到先驗美學,從非批判的美學發展到批判的美學,這無疑是對康德美學研究的一種貢獻,對推進美學理論的建設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其次是因為《引論》一書對康德美學著作的闡釋較為精深。如他對審美表像的建構的闡釋就相當深入,把參與建構的主體能力、建構的心理過程、建構的產物(審美表像)及其與認識表像的本質區別都交待得十分清楚,如不悉心鑽研和思考,是很難達到這種境界的。


    《引論》一書的價值還在於它常常能提出獨特的見解,實事求是地對待康德學說。這裡且舉一例:《引論》第十四章論及鋻賞判斷的二律背反時,作者就指出鋻賞活動本身存在內在矛盾,康德的美學思想中也有許多矛盾,但他認為康德所構造的鋻賞判斷的二律背反並沒有抓住上述矛盾的要害,在解決這個二律背反時因無根據地增加了一而失去了說服力。筆者覺得俊峰兄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俊峰兄後來曾經跟我說起,他以為,康德在構造鋻賞判斷的二律背反時,應該像《純粹理性批判》中理性宇宙論的四個二律背反那樣,也組成四個二律背反,因為二律背反是與範疇表相對應的,“美的分析”既然按範疇表從四個方面對美作了說明,而每一個方面又各有內在矛盾,那就該構成如下四組二律背反:1、鋻賞判斷既是無利害的,又是有利害的;2、美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3、美既是無目的的,又是有目的的;4、美既有必然性,又沒有必然性(篇幅所限,隻能這樣簡要地表述);並分別予以證明或解決之。可惜康德沒有這樣做,這也反映了康德美學思想的某些內在矛盾和局限。筆者認為,這個看法現在看來仍然是非常深刻而準確的。《引論》當時雖未想到和論及這一點,但作者對康德美學的上述不足的批評仍有卓異之處。


    《引論》的另一個優點是,其所引用的康德著作均來自德文原版,有些地方參照了英譯本和俄譯本,隻有某些旁證材料用的是中譯本。對於一部學術著作而言,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可以避免郢書燕說。學術著作要對重要文獻作出詮釋、發揮、推論和判斷,如涉及外國文獻,則譯文有毫釐之差,其結論就可能有千裡之謬,除非萬不得已,均應采用手資料。《引論》闡釋的有效性在某種意義上是建立在其引用外文資料的嚴謹、扎實即可靠性上的。


    此外,《引論》對所有理論問題的闡釋,不管多麼深奧都能深入淺出。這一點蔣孔陽先生在本書版序言中已指出過。這也是蔣先生著述的風格,俊峰兄很好地承繼了這個文風。《引論》確實處處通順流暢,明白易曉。平時交談中,俊峰兄對故作艱深以文其淺陋的文風頗有微詞。筆者深為贊同,總覺得知之深方能言之淺,甚或知之愈深而言之愈淺。記得托爾斯泰在什麼地方說過,真正有學問的人能把深奧的道理用淺顯的語言講給無知的人聽(憑記憶引述,與原話有出入),信哉斯言!


    《引論》這次再版時,作者因時間傖促,未能作全面修訂。為彌補這一缺憾,他把他認為必須向讀者交待的兩個重要問題寫成專論,作為“附錄”刊於卷末。筆者覺得這兩個問題對於理解康德美學思想確實意義重大,有必要在此略加述評。


    個“附錄”名為“《判斷力批判》的真正由來”。關於《判斷力批判》的產生,美學史界早有定論:康德寫完《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論批判》之後,發現他已經論述過的認識和倫理兩大領域之間橫亙著一條鴻溝,把哲學分成互相隔絕的兩部分,難於統一起來。但康德認為哲學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分裂的狀態不能持續下去,必須找到一個中介把自然和自由、認識和倫理聯繫起來。當時西方大多數學者和康德本人都認為人的主體活動主要有知、情、意亦即認識、情感、道德三個領域,與之對應的主體能力是知性、判斷力和理性,知性和理性處於兩端,判斷力居中,自然能夠充當中介和橋梁。現在已有個“批判”探討了知性的本質、功能和活動方式,第二個“批判”澄清了理性的各個方面,那麼如果對判斷力進行一番同樣的批判,就可以實際上把暫時分裂的哲學的兩大領域統一起來,於是而有《判斷力批判》之作。這是說,康德撰寫第三個“批判”完全是由聯結哲學體繫的需要產生的,在此之前康德並未想到要有這個“批判”。這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判斷力批判》中所論述的美學和目的論思想似乎沒有發生、發展、成熟的過程,而是在“需要”之時對空一呼,便驟然從天而降,而且降生之初便鱗甲具全,不似個“批判”那樣經過12年悠久歲月的沉思。這可能不可能?然而,這是中外學術界公認的,也是康德本人明確表述過的看法,可以說是學術界的一個鐵案。可是俊峰兄卻敢於挑戰這一鐵案,他認為,即使是康德本人認定的鐵案也不一定真的不可動搖,事情還有討論的餘地。他以少有的學術勇氣提出了與學術界公認的定論完全不同的看法:《判斷力批判》一書的思想內容主要並不是因體繫的需要而產生,其上卷所闡述的美學思想來源於康德的人類學思想,其目的論來源於傳統目的論、他自己獨創的人種變異理論和對有機界的觀察經驗。俊峰兄並對於這一全新看法作了根據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論證。他的主要根據就是康德在18世紀70-80年代留下的“人類學反思錄”,這是康德在講授人類學時隨時記下的思考片斷。俊峰兄從中引證了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證明康德美學思想萌生、發展、演變、定型就在這裡,證據可謂確鑿有力。他後的結論是:《判斷力批判》一書的美學和目的論思想產生於有關人類學、人種學、生物學的思考之中,與聯結體繫的需要並無直接關繫。隻有外在的形式、結構、體例纔有意模仿前兩個“批判”,具備了批判哲學的特征。康德以《判斷力批判》來溝通不同哲學部門的想法是在其美學和目的論思想已經成熟定型之後纔產生的,而不是在此前;而且真正起到聯結作用的並不是《判斷力批判》正文本身(它當然也有一定作用),而是先後為這個“批判”寫出來的兩篇“導論”(特別是“導論”)。俊峰兄上述帶有顛覆性的看法是康德美學研究的一大突破,筆者是贊同的。但是這個全新觀點究竟能否成立,還請讀者仔細研究作者所提供的證據和所作的論證,作出自己的判斷。


    第二篇“附錄”是“關於目的論問題”。這篇“附錄”中說,目的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判斷力批判》的先天原理,是支撐其理論大廈的龍骨或拱心石,如不弄清目的論問題,就不可能對這一“批判”有真正透徹的理解。作者在這篇“附錄”中簡要地回顧了目的論學說在西方所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清晰地勾勒出從亞理斯多德的本體論的目的論、中世紀的神學目的論、啟蒙運動之後的有機目的論直到康德的先驗目的論或者說批判的目的論的發展線索。這份“附錄”的重心是詮釋康德給目的與合目的性所下的定義,這是因為康德是在因果性範疇的層面上建立目的概念的,他首先設定在反思判斷力的範圍內概念與其對像有一種因果關繫,概念是因,對像是果,當概念包含著對像的可能性或現實性的基礎時,概念或對像就是目的(《判斷力批判》“第二導論”第四節和正文第十節各有不同的說法)。這樣的定義對於不熟悉批判哲學的讀者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這篇“附錄”以德文原文為根據,從五個層面不厭其詳地對目的與合目的性的定義作了一番解釋,又從幾個方面指出了目的論原理的特殊性質和應用領域。就筆者所知,這是國內對康德的目的論學說詳盡透徹的詮解,也是對康德美學的目的論原理的深刻闡發,它不但能幫助讀者更深切、準確地理解康德美學,而且無疑也是康德美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


    不言自明的是,《引論》一書不可能毫無瑕疵,重要的就是有些本應予以解釋的概念和命題(如《判斷力批判》第十節所說的“結果的表像在這裡是其原因的規定根據,並在原因之前出現”,第十二節所說的“從普遍的道德觀念裡先驗地引伸出敬重的情感”等)沒有得到解釋,康德遺稿(Nachlass)中的各種“反思錄(Reflexion)”這份珍貴的資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結構上把“康德遺著中的美學思想”放在靠後的位置亦屬不當,凡此種種,都需進一步改進。另外,後加的“附錄”與舊版之間的照應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願俊峰兄在康德美學研究這塊園地作出更多卓越的貢獻,這也是學術界的期盼。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