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毓老師說大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308-448
    【優惠價】
    193-280
    【作者】 愛新覺羅毓鋆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506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2650665
    叢書名:毓老師說

    作者:愛新覺羅毓鋆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5年03月 


        
        
    "

    編輯推薦

    1.一代國學宗師、大隱儒士愛新覺羅·毓鋆沉潛臺灣六十餘年,書院講經真實記錄,敢於直面現實,直指當下人生。


    2.讀《毓老師說大學》,增加民族自信心,正如毓老師說:“入中國則中國之,所有宗教都有末世,隻有中國思想沒有末世,中國文化是生生不息、是永恆。”


    3. 中國歷代對經典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出來。幾千年來講學術都是奉旨行事,看《毓老師說大學》,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經典的真實面目。


    4.愛新覺羅·毓鋆,清朝禮親王代善裔孫,末代皇帝溥儀伴讀,跨世紀*後一位經學宗師,師從陳寶琛、王國維、柯劭忞、康有為、梁啟超、陳寅恪等國學大家,學生有劉君祖、蔣勛、江丙坤、江宜樺、林義正、孫中興、溫世仁等學界名家、政商名流。


    5.他是隱士,傳授的卻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他是滿人,發揚的卻是華夏奧旨;他自幼遍享王府鐘鳴鼎食、錦衣玉飯,中年後卻對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經活躍於歷史政治舞臺,驚天動地,來臺後卻旋即隱居民間,默默傳授中國學問,前後長達六十餘年,這就是一代奇人、經學宗師愛新覺羅·毓鋆。




     
    內容簡介

    《毓老師說大學》是毓老師講授《大學》這一部經典的真實記錄,真實地反映了毓老師依經解經的特色。


    《大學》、《中庸》(合稱《學庸》)、《論語》,均為孔學入門之書,也是中國學問入門之書。《毓老師說大學》首揭“學大”、“學天”,毓老師認為,《大學》是大人之學、天學。學大,故成大人,學天纔能則天,行為與天一樣,故成“天人”。


    毓老師說,《大學》講《春秋》之道,被認為是中國*有繫統的政治哲學之一,即談政之書,是儒學眾經之膽。


    毓老是說,《大學》講“為政在人”,注重用事、經世,自人心講到天下平。《大學》與《春秋》相表裡,與《中庸》相表裡。《大學》即佛經的《心經》,《中庸》即佛經的《金剛經》。學中國經典,應自《大學》與《中庸》入手。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毓鋆(1906-2011) 清朝禮親王代善裔孫,外界都敬稱他為“毓老”而不名。


    毓老自幼受宮廷教育,末代皇帝溥儀伴讀。師從陳寶琛、羅振玉、柯劭、王國維、康有為、梁啟超、陳寅恪等國學大家,習經史子集之學。


    1947年被蔣介石監管至臺灣,在臺灣宣揚中華文化六十餘年,述而不作,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體采訪,本《易經》以為體,而據《春秋》公羊學以為用,及門第子有上萬人之多,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


    毓老一生倡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對時勢之分析,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注入了真實的生命和生機。2011年3月20日於臺北市家中辭世,享壽一百零六歲。

    目錄
    凡例
    緒論
    經一章
    傳章 釋明明德
    傳第二章 釋新民
    傳第三章 釋止於至善
    傳第四章 釋本末
    傳第五章 釋格物致知
    傳第六章 釋誠意
    傳第七章 釋正心修身
    傳第八章 釋修身齊家
    傳第九章 釋齊家治國
    傳第十章 釋治國平天下
    附錄 《大學》原文

    凡例


    緒論


    經一章


    傳章 釋明明德


    傳第二章 釋新民


    傳第三章 釋止於至善


    傳第四章 釋本末


    傳第五章 釋格物致知


    傳第六章 釋誠意


    傳第七章 釋正心修身


    傳第八章 釋修身齊家


    傳第九章 釋齊家治國


    傳第十章 釋治國平天下


    附錄 《大學》原文



     


     


     


     


     


     


     

    前言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朱子將其抽出,列為《四書》之一。朱子認為文中有錯簡、脫簡,乃將之移補,而成修訂本,以為經一章、傳十章。
    經,是曾子述孔子之意;傳,是曾子弟子述曾子之意。但是《大學》的作者是誰,並無定論。王陽明講古本《大學》,即《禮記》之原本。《禮記》成書於漢代。
    大學,又稱“太學”,古時之大學也,清曰“國子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志於大學,此大學非專指太學、國子監,乃學大人之學也。《易·乾·文言》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辜鴻銘(1857~1928)《辜鴻銘的筆記·督撫學堂》雲:

    學問之道,有大人之學,有小人之學。小人之學,講藝也;大人之學,明道也。講藝,則不可無專門學以精其業。至大人之學,則所以求明天下之理,而不拘拘以一技一藝名也。洎(及也)學成理明,以應天下事,乃無適而不可。猶如操刀而使之割,鋒刃果利,則無所適而不宜,以之割牛肉也可,以之割羊肉也亦可。不得謂切牛肉者一刀,而切羊肉者又須另制一刀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朱子將其抽出,列為《四書》之一。朱子認為文中有錯簡、脫簡,乃將之移補,而成修訂本,以為經一章、傳十章。


    經,是曾子述孔子之意;傳,是曾子弟子述曾子之意。但是《大學》的作者是誰,並無定論。王陽明講古本《大學》,即《禮記》之原本。《禮記》成書於漢代。


    大學,又稱“太學”,古時之大學也,清曰“國子監”。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志於大學,此大學非專指太學、國子監,乃學大人之學也。《易·乾·文言》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辜鴻銘(1857~1928)《辜鴻銘的筆記·督撫學堂》雲:


     


    學問之道,有大人之學,有小人之學。小人之學,講藝也;大人之學,明道也。講藝,則不可無專門學以精其業。至大人之學,則所以求明天下之理,而不拘拘以一技一藝名也。洎(及也)學成理明,以應天下事,乃無適而不可。猶如操刀而使之割,鋒刃果利,則無所適而不宜,以之割牛肉也可,以之割羊肉也亦可。不得謂切牛肉者一刀,而切羊肉者又須另制一刀耳。


     


    亦即所謂“一法通,百法通”。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通理以應萬事。大學乃為學之境界,為學之目的,在求達大人之境界,以立不世之功。


    大學者,學大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學大者,學天也,學得好,則可與天合其德,亦即法天。大人之學,自“法天”入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所學當用於所行,後則達“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之境界。


    大學,是大人之學。“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何謂也?必學天,方能與天地合其德。既是學天,那“天”與“大”兩者有什麼關繫?“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大學即天學,學天纔能則天,行為與天一樣。真明白,腦子必得轉,你們應真正學會用腦。現在多麼熱鬧,就因為人都沒有腦子。


    什麼叫大學?學大也。大,指天之用。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有容乃大。“唯天為大”,大學即天學。堯先學天,成“堯則天”,是“公”則天;武則天,是“母”則天,其智絕不亞於堯。


    學大,故成“大人”;則天,故成“天人”。但一般人無此毅力。應將自己所學用於生活上,學得好則“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由大到天,學大則天。天是體,大是用,體用合一。


    既是學大、則天,那何以不稱天學?“天”比“大”小,因為有統它的,“,萬物資始乃統天”(《易·乾統天;而日月、星辰、山川,乃天之所統。又有誰看過天命,聽過天聲?


    “與天地合其德”,天地之德,無私、好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老子·第二章》),“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禮記·孔子閑居》)。


    “與日月合其明”,日月無私照,容光必照,照皇宮也照茅屋。別人不喜歡你,那是你缺德,應檢討自己。


    “與四時合其序”,春夏秋鼕,四時之運,多有倫序!倫與常,必不能亂。


    “與鬼神合其吉兇”,人死曰鬼,即祖宗,乃傳統之所在;神,是有遺德在民者,是道統之所在,居於次位。既有傳統(鬼),又有道統(神),也就是古聖先賢。“合其吉兇”,吉兇即好壞,“與鬼神合其吉兇”,即與古聖先賢同其好壞,這就是人奮鬥的目標。


    與傳統、道統都合其好壞、善惡。那道統與傳統有何區別?中國人有道德與智慧,自家祖宗稱“鬼”,而對有遺德在民者稱“祖師”,亦即“神”。祖師廟,祭神是為報恩,非祈福祈壽。宗教盛行,是因為沒有文化。


    必自根上了解,纔能真明白。真明白了,還貴乎能行。試問自己能干什麼?天天如同行尸走肉,連“說不”的膽量都沒有。要好好認識自己,不必裝腔作勢!知道多,不能行,沒有用。


    一個孫中山,將中國史改寫了。中國智慧是無盡藏,就看你能吸收多少。腦子如何判斷事?要知道怎麼去判斷、分析一件事。


    何以不開始就學天?恐忽略了“大”的意義,“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大,用;天,體。兩個單位,一事之本末,體用一樣。大學者,學大也,唯天為大,即天學。體用不二,纔能合德。


    為了不落空,因此要依經解經,不可以己意解經。但如對經書不熟,又如何依經解經?


    文化淺,凡事沒有通盤的計劃,遇什麼就扯什麼。智慧低,可以慢慢培養,是功夫。培智,絕非一世之功。


    每個團體都有界說、宗書院必有自己的思想。時代思想的產生都有背景,如朱子學為“閩學”。


    還有,“臺灣”名字怎麼來?查一查。一個人沒有學問,可不能沒有好奇心。


     


    “臺灣”一名的前身為“大員”、“臺員”、“大圓”、“大灣”、“大冤”(以上諸名稱,以閩南語念,皆諧音)、“臺窩灣”等。明萬歷年間陳第《東番記》已用“大員”地名,可能譯自南部平埔族(西拉雅族)對當地的稱呼,或從其“臺窩灣社”轉化而來。“大員”在今臺南市安平區,初為海岸沙洲,後來指稱範圍擴大,或作為全臺灣島的代稱。


     


    人生存的環境會限制一切,懂得審視社會了,纔能對付社會。不懂得分析,對一切同樣地要求,就是錯誤。臺灣要想安定,就掛著牌,安定幾年,其他皆是做夢。要用腦子判斷一事,而不是感情用事、固執己見。


    沒有學問,地位愈高,隻是添愁。有時地位高,未必是福。人若是無所學、無所守,當然遇事就六神無主。是中國人,必建設中國,為中華民族而努力,必知道歷代政治的得失,纔知未來方向之所在。


    你們缺少造就的機會,自己又不努力。但是盲目地讀書,也沒有用。必要如常山之蛇般變化靈活,多麼有反應!如沒有這樣的反應,那就什麼也不會成功。智慧哪有新舊?許多人生在今天,思想卻比古人還落伍!我們的思想、知識、智慧又趕上誰了?不懂的,今天懂,即是新。讀完一本書,就得一結論,不必光抄“子曰”。盲目地崇拜、跟隨,都是錯誤的。


    看別人不對,要改正自己,好好嚴格造就自己。人要是不能治事,就沒有學問。活幾十年易混,但也不好混。我一生不強求。既然你說的話他不聽,那又何必說?應說他喜歡聽的話,政治也是如此。要隨時用智慧。絕路是自己走的,並不是別人絕。人每天都是政治。孫子一開門,就贊他乖,要從小就培養智慧,隨時培養。懂得“得”與“失”,自己培養。如果自己都不是領袖,還能教出領袖?


    一切東西,要吸取精華。人的健康,完全在精神生活。我不麻煩別人,生活簡單,沒有“說不好”的觀念,人不是為喫飯而活。懂得怎麼活了,纔能活世、活民。


    學多少,不能活學、活用,就沒用,等於沒學。應自根上造就自己。自誠意、正心,也就是自根上入手。有知識,沒有成就,那還不如沒知識,就清清白白活一輩子。快快學,這塊土馬上就要用上你們的真智慧了!


    《學庸》(《中庸》《大學》合稱)皆講治世之道,並非談文章,應是體悟就能行。中山先生以《學庸》為中國兩本有繫統的政治哲學,即談政之書。一切都是政治,有國政、有家政,《大學》講“為政在人”。《學庸》乃是夏學之入手處。


    《四書》中,《大學》《中庸》與《論語》挑得不錯,《孟子》就差些,得力於“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


    孔子稱“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孟子則“道性善”,董子(仲舒)言性,可善可惡(《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性比於禾,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春秋繁露》代表漢時中國的傳統思想。


    《易經》與《春秋》是孔子重要的兩部書,這兩部書必要有師承,否則講不下去。《春秋》在撥亂反正,達天下一家;《易經》始於“進德修業”(《易·乾·文言》“君子進德修業”),終於“智周道濟,裁成輔相”(《易·繫辭上傳》第四章“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易·泰》“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春秋》與《大易》相表裡;《大易》與《春秋》,故又稱&ldq經”。


    《中庸》個字是“天”,“天命之謂性”;後一個字“至”,“上天之載(事),無聲無臭,至矣”。《易》為《中庸》之所本,《中庸》與《大易》相表裡。


    一部《大學》,自人心講到天下平;《大學》與《春秋》互相表裡。《大學》與《中庸》互相表裡。《中庸》與《大易》是體,《大學》與《春秋》是之學,自《大學》與《中庸》入手。

    媒體評論
    懷念毓老
    2011-04-17 22:15:59聯合報╱賴聲羽
    在臺大念書時,聽包比德說有位滿洲王子(毓老)在自家辦私塾,講授四書五經.當時我剛到臺灣,對中國文化求知若渴,在包比德的引介之下,我成了黌舍的學生,在那聽了三年的課.
    他身材高大,氣宇軒昂,身著漂亮的長袍,頭戴藍色小帽,左手拿著一串念珠,右手戴一枚琥珀色的玉戒,濃眉長須散發著威嚴,聲音低沉而宏亮,有貴族氣息.而課堂在景美鄉下,天氣炎熱時,農家的豬糞味臭不可當.三年多半在這種環境簡陋、心靈充實的對比中度過,讓我們嘗到「在陳絕糧,弦歌不衰」的滋味.
    老師講課能讓同學感受經書的原汁原味,同時還能讓書發出光芒.時局艱難,「君子素其位而行」成了他鼓舞人心的話,也是他的自白.《論語》在他入情入理的解釋下不但好懂,同時也能想見孔子的靈性、機智、憤怒、傷感.
    而老師的課是有進度的,從《論語》到《大學》和《中庸》,再到《禮記》和《易經》,儒家思想郁郁蔥蔥,大氣磅礡.這趟路有如登山,在山腰處,偶能喘口氣眺望美麗的視野,譬如讀到「(君子)……參天地之化育」時,是一處勝景;而第三年,在讀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時,隻覺飄然雲海之上,心中有不可言喻的神奇之感,應該是到了山頂.

    懷念毓老


    2011-04-17 22:15:59聯合報╱賴聲羽


    在臺大念書時,聽包比德說有位滿洲王子(毓老)在自家辦私塾,講授四書五經.當時我剛到臺灣,對中國文化求知若渴,在包比德的引介之下,我成了黌舍的學生,在那聽了三年的課.


    他身材高大,氣宇軒昂,身著漂亮的長袍,頭戴藍色小帽,左手拿著一串念珠,右手戴一枚琥珀色的玉戒,濃眉長須散發著威嚴,聲音低沉而宏亮,有貴族氣息.而課堂在景美鄉下,天氣炎熱時,農家的豬糞味臭不可當.三年多半在這種環境簡陋、心靈充實的對比中度過,讓我們嘗到「在陳絕糧,弦歌不衰」的滋味.


    老師講課能讓同學感受經書的原汁原味,同時還能讓書發出光芒.時局艱難,「君子素其位而行」成了他鼓舞人心的話,也是他的自白.《論語》在他入情入理的解釋下不但好懂,同時也能想見孔子的靈性、機智、憤怒、傷感.


    而老師的課是有進度的,從《論語》到《大學》和《中庸》,再到《禮記》和《易經》,儒家思想郁郁蔥蔥,大氣磅礡.這趟路有如登山,在山腰處,偶能喘口氣眺望美麗的視野,譬如讀到「(君子)……參天地之化育」時,是一處勝景;而第三年,在讀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時,隻覺飄然雲海之上,心中有不可言喻的神奇之感,應該是到了山頂.


    毓老師還有一顆赤子之心.我有一次帶了一瓶茅臺給他表示敬意,不料他當場就把酒開了,並問我味道如何,有無回甘?隨後他開了一個箱子,從裡面拿出骨董字畫展示.其中有一幅五米長的字,是王陽明的.有一幅楷書簡直和新的一樣,卻是唐人駱賓王所書.還有色澤美麗的黃色玉琮,在把玩之後,我問老師是什麼時代的,他說:「夏代.」


    那天相聚很難忘,師生共飲,也賞玩連故宮都沒有的無價之寶!很多中華民族*異的文化被他監護著,也融入他的生命中,成為意蘊深遠的東西.夏代的琮讓人想到老師「夏學」的理想,美酒的回味讓人想到君子的美德.


    相對於一生的時間,三年不長,大學畢業後我很少和老師聯繫.但他的課和他的人時常縈繞在心中,我離開他了,但他還跟著我.


    在大陸傳統文化蕩然無存,以及臺灣質疑「外來文化」的大局中看待老師的一生,益顯其人之特殊.他歷經三次亡國,一個人飄洋過海到臺灣來,流離失所,孤苦的滋味一定不好受;但他沒有孤獨或抑郁,反倒以驚人的毅力投入振興風雅、繼往開來的工作.


    黌舍全名曰「天德黌舍」.老師就像一陣天風,至大至剛,從千裡之外吹來,從遙遠的古代吹到現代,從中國吹到臺灣,把消沉將熄的中華文化的灰燼吹醒了,給無數年輕人帶來光明和力量.


    這是一個*美的傳奇,而它的意義還有待我們思索.


     


    愛新覺羅·毓書院


    2012年09月23日15:36來源:新京報


     


    愛新覺羅·毓鋆號安仁居士,1906年10月27日(清光緒三十二年九月初十)-2011年3月20日,乃禮親王世鐸之孫,和碩禮親王誠厚之子.自幼受宮庭教育,即長又師事陳寶琛(皇儲之家庭老師、宣統帝之太傅)、鄭孝胥、羅振玉、柯劭忞(蒙古史學者)、王國維、康有為、梁啟超諸先生,習經史子集之學,另有英國人莊士敦先生(Reginald Johnston)授西洋之學.此後自學三十餘年,本《易經》以為體,而據《春秋》公羊學以為用.


    愛新覺羅·毓鋆在臺灣宣揚中華文化六十餘年,述而不作,及門弟子有上萬人之多,遍及海內外與各行業.一生倡經世致用之學並注重對時勢之分析,2011年3月20日於臺北市家中辭世,享壽106歲.


     


     


     


    《毓老真精神》


    張輝誠著


    印刻出版社(臺灣)


    2012年7月


     


    在臺灣文化圈,他幾乎無人不曉.他是隱士,傳授的卻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他是滿人,發揚的卻是華夏奧旨;他屬天潢貴冑,自幼遍享王府鐘鳴鼎食、錦衣玉飯,中年後卻對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經活躍於歷史政治舞臺,驚天動地,來臺後卻旋即隱居民間,默默傳授中國學問,前後長達六十餘年.


    1憶其人 出身煊赫,經歷者多


    (他)感嘆地對學生說:“老師在日本滿洲國時不做漢奸,老蔣時代不當走狗,到現在九十八歲,人還不糊塗!”


     


    他是愛新覺羅·毓鋆,在臺灣,人皆尊稱“毓老”.毓老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逝於2011年,享壽106歲.他是清朝努爾哈赤次子代善(*代禮親王)裔孫,自幼生活在禮親王府,——禮親王一脈,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從清初到遜位後三年(1914年),共278年,歷十一代帝,傳十五王,聲勢顯赫,人纔濟濟,堪稱“清代*王”.——毓老七八歲時,太福晉(親王正室,即毓老母親)親授四書,十三歲時讀完經書,又受業於陳寶琛、康有為、鄭孝胥、王國維、羅振玉等名儒;後留學日本、德國,滿州國時曾任職情報機構高階官員(因恨日本人,故暗中襄助中國情報人員,戰後審犯,皇族多為漢奸,唯毓老不是),1947年被蔣中正軟禁至臺灣,初到臺東教育山地學生六年,後回臺北任教大學數年,不久即自辦書院講學,直到臨終前猶講論不輟.


     


    毓老於中國近代史,親身經歷者多,名公巨卿,多曾交遊周旋,偶回顧自己一生事業,曾感嘆地對學生說:“老師在日本滿洲國時不做漢奸,老蔣時代不當走狗,到現在九十八歲,人還不糊塗!”


     


    毓老始終認為“書院自有其力量”,故書院,目的就是要“講中國學問,認識中國學問的真面目.”


     


    2傳孔學 宣揚“治天下”之學問


     


    “孔學都是治世之學,孔學就隻有一個思想,仁.中國人的學問就是一個時,必得乘時以支配天下,仁就是救天下的法寶,所以要以仁為己任.”


     


    毓老把中國學問稱為“夏學”,書院專講夏學.“夏,是中國人的文化.中國是廣義的中國,是中道之國.天下文化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用中,誰能用中道,誰就是中國人.中道之國,沒有邊際.”又說:“入中國則中國之,所有宗教都有末世,隻有中國思想沒有末世,中國文化是生生不息、是永恆.”又說:“我們書院現在隻講孔學,因為每個人都有專學,孔學以外的,我不懂.”接著又說:“孔學都是治世之學,孔學就隻有一個思想,仁.中國人的學問就是一個時,必得乘時以支配天下,仁就是救天下的法寶,所以要以仁為己任.”並以此比較:“夏學,是以大事小.滿學,以寡御眾.孔學,則是御天下,必使人人皆可為堯舜.——中國文化沒有中斷滅亡,都是孔老夫子的智慧.”


     


    毓老講孔學,主以經書入門,“依經解經,不是空想臆說”,特別注重用事、經世,曾說:“講書以《易經》為本源,五經就是五常,經書都是治世之書.”又說:“《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養正就是守正,守正太難了,故要‘大守正’,下這麼大工夫,就是要達到聖功.一個人守正、養正,特別重要,我們讀聖賢書,都是為了希聖企賢.聖功,不是寫幾本書就成了聖人,孔老夫子是為了有所為,纔成聖人.道不行了,纔回來魯國,《春秋》字數*少,是因為孔子年歲*少了!《春秋》和《易經》是孔老夫子的精心二書.你們要真懂得‘深明大義、居正一統’,看歷代那些批注都要哭了!中國歷代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出來.幾千年來講學術都是:奉旨行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人人皆可為堯舜,有為者亦若是.’這是中國人*偉大的思想,堯不傳給兒子,而是讓賢.舊時代儒丐、奴儒在帝制時代都不敢明講.”


     


    3辦書院 承續中國書院傳統


     


    “毓老終其一生秉持書院傳統,重視時務、講究實學、洞悉要義,並且闡明道統、繼承學脈,一生親身示範何謂尊德行、何謂道問學,何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因此毓老特別反對不切實際之學:“中國思想都是實學,講玄學的都是混飯喫的騙子.很多人不懂得從根上做學問,想從中間插隊!沒懂其所以,就是虛學,無用之學,空的.”同時批評五四,說:“從五四開始,就拿中國文化寫文章換面包喫.文化精神、文化使命都沒有了.五四以降的學問,都是虛無縹緲之學,好像知道很多很多,但隻能自欺而不能欺人.──五四運動是中國學術敗壞的開始.痛定思痛不是空話.稍微用點心都知道人的責任.必得細琢磨:大用在何處?絕不是無病呻吟.”


     


    毓老堅持書院講學,實與中國書院傳統一脈相承,乃汲、明書院的自由講學精神,因此上課時總是勇於批評時政、議論人物,積極培養學子、裁成人纔,以修身養德,灌輸智慧,砥礪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所以毓老心目中的大學式書院,是要能真正做到“大學”,毓老曾說:“大學,就是‘學大’,誰*?唯天為大,為堯則之.人人皆可為堯舜,因此人人也皆可以則天.天有多大?天之所載,地之所覆,日月之所照,霜露之所降.天之大,沒有邊界,無所不容,沒有半點私心(我們每天以私心入世啊),不是說君子不器(但我們小器得很),大器晚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要擔大事,*好五十歲以後),能以美利利天下,纔是大矣哉.”所以“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毓老終其一生秉持書院傳統,重視時務、講究實學、洞悉要義,並且闡明道統、繼承學脈,一生親身示範何謂尊德行、何謂道問學,何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是要力抗西方偏重知識的大學教育,以一己之力繼承中國傳統書院形式(民間)、精神(自由講學)、內涵(成德成材、修齊治平),發揚中國文化,做到“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的讀書人之重責大任.

    在線試讀
    在親民。

    其次“在親民”。朱熹以為即“新民”,王陽明則作“親民”。親民與新民,層次不同。親民為入手處,無親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論語·子張》),沒和他處得親,想要改變他,他以為是在壓迫他。由親民然後新民,先親民纔能新民,即自覺覺人、先覺覺後覺。使百姓明白生之道,生就是性,就能盡己之性,發揮自己的性能了。
    學生,“生”的意義包含很多,小孩開始受教即是學生,要學自己的生,生己,亦即衛己之生,是內聖之道;其次,要學生民之道,即衛眾人之生,是外王之道。衛生,不可以侵害別人。“生生之謂易”,生民。政治如為生民之政,即仁政,生民之道亦即“為生民立命”。
    為生民立命,即“作新民”,叫百姓必得進步,此必經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幾個階段,是有生命力的,並不是禪宗的,是不斷地賦予新生命,使之認識自己生命的可貴。後,達“見群龍無首,吉”(《易·乾》)的境界,即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境界。

    在止於至善。

    終則“在止於至善”。&ldq者,善之長也&rdqu,是善的老大,至善,孔子“”。“至善”,是善,所以是“善之長”。有老大,必有老二。“在止於至善”,所以“知止”重要,修止觀(止,止息一切妄念;觀,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無此一功夫,則什麼也成不了。知止,而後有定、靜、安、慮、得。沒懂得求什麼,怎知要得什麼?求而未得,即失敗。智慧如不進步,又怎麼做事?人和禽獸相差“幾希”!明白了,纔知道要怎麼做。破壞容易,建設太難了!
    我是在審訊你們,並不是講書。這是我的絕活,是書中找不到書院的學生必要有兩個條件:有德、有腦。

    在親民。


     


    其次“在親民”。朱熹以為即“新民”,王陽明則作“親民”。親民與新民,層次不同。親民為入手處,無親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論語·子張》),沒和他處得親,想要改變他,他以為是在壓迫他。由親民然後新民,先親民纔能新民,即自覺覺人、先覺覺後覺。使百姓明白生之道,生就是性,就能盡己之性,發揮自己的性能了。


    學生,“生”的意義包含很多,小孩開始受教即是學生,要學自己的生,生己,亦即衛己之生,是內聖之道;其次,要學生民之道,即衛眾人之生,是外王之道。衛生,不可以侵害別人。“生生之謂易”,生民。政治如為生民之政,即仁政,生民之道亦即“為生民立命”。


    為生民立命,即“作新民”,叫百姓必得進步,此必經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幾個階段,是有生命力的,並不是禪宗的,是不斷地賦予新生命,使之認識自己生命的可貴。後,達“見群龍無首,吉”(《易·乾》)的境界,即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境界。


     


    在止於至善。


     


    終則“在止於至善”。&ldq者,善之長也&rdqu,是善的老大,至善,孔子“”。“至善”,是善,所以是“善之長”。有老大,必有老二。“在止於至善”,所以“知止”重要,修止觀(止,止息一切妄念;觀,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無此一功夫,則什麼也成不了。知止,而後有定、靜、安、慮、得。沒懂得求什麼,怎知要得什麼?求而未得,即失敗。智慧如不進步,又怎麼做事?人和禽獸相差“幾希”!明白了,纔知道要怎麼做。破壞容易,建設太難了!


    我是在審訊你們,並不是講書。這是我的絕活,是書中找不到書院的學生必要有兩個條件:有德、有腦。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求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第三十九章》)孔子得一了,對弟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裡仁》),但《論語》中沒有告訴弟子要如何得一。孔子得一以後,可能後悔了,後以&ldq”取代“一&rdquo生萬物。


    孟子雖承受孔子之學,自稱“乃所願,則學孔子”(《孟子·公孫丑上》),但是他的境界也隻是到“王道”而已。


    孔子的&ldq”,實為董子所繼承,“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也”(《春秋繁露·重政》)書院講“”,止於一。讀孔氏之書,要求一,得一。


    &ldq”為善之長,那“一”是小弟。止於一,是《論語》的境界,“吾道一以貫之”,則為《春秋》的境界,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序雲:“昔者孔子有雲,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一部《春秋》講些什麼?撥亂反正。求一,止於一,正也。“蒙以養正,聖功也”(《易·蒙》),養正,“在止於至善&rdq培了,行事。


    你們如真用功,也必得三年,絕非一日之功。真用功可不易,得累死!筆記要時常玩味,串在一起。真明白了,則一生受用不盡。依經解經,經必得通。


    《孫子》(即《孫子兵法》,下同)至少得一段一段研究。《孫子》會背了,一生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會背纔能熟,熟了纔能玩味,熟能生巧。光知不能用,乃廢學,不能以時出之。不知時,不知什麼時候用上。應於自己本能上建樹自己。如先搞人際關繫,一旦野心家失勢了,能靠得住?


    《大學》與《中庸》這兩部書要好好重視。《中庸》講中之為用,即如何用中;《大學》講一,人得“一”了纔叫“大”,“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後“與天地參矣”。


    求一,得一,止於一,正也。正,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外來的,必下養的功夫,孟子所謂“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直養而無害”、“是集義所生者”(《孟子·公孫丑上》),直養、率性。試問自己又存多少浩然之氣?你們缺“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易·乾》)的功夫了。


    自出生,就要尊生,要明白生的可貴。生了,就必得養,還要養正,“蒙以養正”。養正,知止而後有得。止於一,即正,得。沒有學正,又怎麼返正?《春秋》在“撥亂反正”,養正的入手處,要改變器質,自成“器”(《易·繫辭上傳》曰“形乃謂之器”)、成“大器”(《管子·小筐》雲“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老子·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後則“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學智慧,必要有魄力,纔能為國家社會謀幸福。看問題要想十方,不隻是八方,纔能滴水不漏。


    正,止於一。正,是與生俱來的,蒙昧時即要養正,開始就不要有毛病。“不遷怒”(《論語·雍也》),檢討自己更能生智慧,檢討別人則是掩飾自己,此即養正的功夫。有“正”之德了,“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養正了,不要丟失;跑掉了,就要“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要天天下功夫。“求其放心”至此,就可以“撥亂反正”。到撥亂反正了,即達華夏、大同,完成孔子的《春秋》之志,此即中國人的責任與志,“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止於至善”,多少注解講的都用不上,因為不知道要如何做。“至善”,乃是善之至,沒有能比得上的,是老大。我此解,因為找到&ldq者,善之長也”,是有根據的,故“”,意義深刻!“止於至善”,即&ldquo”,因為孔子“”(《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年),故又為“止於一”,即正也。


    經書中的“大哉、至哉”、“至聖、至善”,均有至高無上義,自&ldq者,善之長也”可以相印證。


    屯(屯),字形如豆芽菜,像草木之初生,難也。生了,什麼也不明白,就懂得哭、喫,即“蒙”(《易》第四卦)。


    因為蒙,所以要上學,向個啟蒙師磕頭。“蒙以養正,聖功也”,因生完必蒙,從蒙開始就要養正,要自本身俱有的“正”培養之,不使之跑掉;有此功夫,結果成就“聖功”了,這可不是普通的成功,乃是高的不得了的聖功。這個正,並不是教來的,而是養的,因為它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本身與生俱有的。


    正是什麼?性命也。“各正性命”,把性命變成正,就含有作用,即養性命。要如何養?“保合太和,乃利貞”(《易·乾》),保合以養性,太和以養命。不能隻養一天,故必“居正”,亦即守正。居正,安正,“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論在什麼環境皆必於是,至死而後已。


    故“止於至善”,是“止於性命”、“止於正”。做事,順著人性做就是道,“率性之謂道”,此解馬上能用上。此正的作用大,故為政必先正名,“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養正的目的,是在達聖功,所以《易經》的個聖訓,即是“蒙以養正,聖功也”。聖功,即是統、仁統、性統。《孟子·梁惠王上》問:“天下惡乎定?”曰:“定於一。”問:“孰能一之?”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問:“孰能與之?”曰:“天下莫不與也。”


    既是養正了,那平日就得居正,此事太重要了,故曰“大居正”(《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隱公三年:“明修法守正,計之要者”),“大”即贊詞,《春秋》一書即“養正聖功”的注解。《大易》講“養正”,《春秋》講“大居正”,故《大易》與《春秋》相表裡,一為體一為用,體用合一。


    止於一了,所以“”為至高境。自養正,成聖功,到居正、一統。一統,即用“一”統天下,而非統一,故曰:“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年)《春秋》講“大一統”(《春秋公羊傳何氏解詁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怎麼造謠,不。熊十了,寫《乾坤衍》,跑棒;,跑第二棒。不要盡作“文抄公”,要善用頭腦。慢慢讀,講學要實用,有所得了,故心中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必有所談,別人不懂,自己心中還不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孔子“五十以學《易》”(《論語·述而》),“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天命之謂性”,命、性、心,一也,“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知性了,纔能盡性、盡天命,志在《春秋》。止於一,即大一統。宇宙間大一統,即華夏、大同。《大易》與《春秋》都是&ldq”的成就,因。


    知道中國人的思想了,纔知道中國人的責任所在。中國人的責任是“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中庸》),因為我們衛其生,此即華夏、大同了。


    知此,懂得責任了,將來可以為弱小民族謀幸福,可以用自己所長,教其耕田、種地、養蠶。拿他們當兄弟看,共存共榮,不用槍炮打人,此即大志、大事業。能“有始有卒”干到底就是聖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學庸》在學大、用中,完全不是空話。有此一觀念了,再看朱注,朱子將“大學”說成與“小學”(灑掃應對)相對,將真義講丟了,講成學校的階段。朱子是儒禪,有其時代環境。


    我們要依經解經,發掘祖宗的智慧泉源,古人的智慧周正。要懂得讀書的技巧,纔能得出結論。我所講的,一切注解都沒有。你們要養正,是自己要會想,不是我教你們正,每天以此解決問題。我書摸太久了,每一個問題都有解答。孔子何以志在《春秋》?社會不應用武力,應用“一統”,即“通志除患,勝殘去殺”(此師尊句:《易·繫辭上傳》雲“聖人以通天下之志”,《春秋繁露·盟會要》雲“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論語·子路》雲“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通天下之志,除天下之患,沒有殘暴,沒有殺戮。


    由始到生,幾十年即斷絕了,必使之終而又始、生生不息,其機即“明”,故曰“大明終始”。《乾坤衍》衍得相當好,就熊先生說明白了。看《易經》是什麼,何以老祖宗能有如此致密的頭腦?後人有講明白的?我整天猛想,“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管子·內業》雲“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不二法門即“精一不二”,不想入非非。每天想得不精不一,乃沒有智慧。


    沒有比做人再難的!做學問也是做人的一部分。我就佩服王弼(226~249)有纔華。


     


    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時曹魏山陽郡人,魏晉正始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十多歲時,即“好老氏,通辯能言”,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名士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其哲學思想核心“以無為本”,帶有思辨玄學色彩。他認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其“得意忘像”的思考方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王弼注《易》,雖沿費氏“以傳解經”的方法,但盡掃像數之學,從思辨的哲學高度注釋《易經》。漢人解《易》重像數,王弼注《易》掃像,以抽像思維和義理分析擯棄像數之學與讖緯迷信,是《易》學研究史上的一次飛躍。正始十年秋天,以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遺下一妻一女。


     


    必要有功夫,精一,心不旁騖。必得自己設計,要用許多方法約束自己,纔能心無旁騖。頭腦清楚,何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我一輩子沒有說過我喜喫什麼,得有多大的修養!


    中國人這麼多,還在乎你生一個?我半夜喜喝茶就喝,不必聽訓。人生太不容易了,就沒真想通;都沒想通,因此生完兒女都後悔了。如想通了,豈不萬事皆休?麻煩都是自己造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學術是無止盡的,今天不應再作考據、訓詁了,因為時代已經不同了。今後研究思想,就看你們的智慧。


    每一團體皆有其宗旨,我稱“夏學”,不談今古文,在還原貌,要保存原料。接受中國人的東西,融化在個人的智慧中。中國東西自&ldq”來,現在要&ldqu”,將過去的都當作堆肥,(種子),再開今天所用的花果,即“盤皇另闢天”,亦《春秋》所謂“天地之始也”。此乃吾人之立場,但不一定每個皆能達到。


    你們要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我天天所講的乃是開門之鑰。腦子如沒有幾個大轉彎,完全沒有用。我要你們會用腦,不是會背書。今後要重新講中國學問,是要你們有思想。讀書是要明理,明理要改變自己的器質。


    沒有深的文化,想有力量得有團體,組織就是力量。以團體對團體,將來永遠有力量,不要跑單幫。但如今的很多人其本能就是爭,遇一件好事如狗爭骨頭。你們要快快塑造自己有用,否則即是廢物一個!


    要懂得怎麼做,這是智慧的問題;要知己知彼,纔能百戰不殆;還要看你的世故夠不夠,凡是過去的經驗都叫世故。如在“需要有用時”不能有點貢獻,那書豈不是白讀了?要造時。開始必求真知,自己讀,纔能夠深入。


    人都有野望,我苦了一輩子,豈能叫時光空過?那豈不是對不起自己了!人生之不易,特別苦!用什麼以補己之苦,否則這一生豈不是白活了?你們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豈有嫉妒之理?你們要好好用功,自苦中得一無窮的富貴,如孔老夫子。如不知人生為何而活,豈不就是等死?誰有腦子,誰就成就!


    今人沒有責任感,為人父母必要盡責,要有一個像樣的家庭,如果父母本身不標準,那小孩也不標準。身教重於言教,你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