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歷代孝論輯釋:先秦兩漢卷(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5. 儒學研究專家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948-1376
    【優惠價】
    593-860
    【作者】 周海生,駱明,張馨睿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2819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281906
    叢書名: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

    作者:周海生,駱明,張馨睿著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

    編輯推薦
    **部完整的孝文化文獻資料彙編. 
    內容簡介
    【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項目是編者從約18000餘冊中國歷代典籍中搜集有關孝文化的內容,將分散零碎的資料從不同角度彙編成12卷,全方位地展示中華孝文化的創立、傳承及各種表現方式和發展趨勢,是部將歷代國家法令,歷代各家孝論、孝行、養老禮法等彙集成卷的孝文獻集成性著作。

    本次出版為本項目的第5—8卷,主要輯錄歷代對“孝”等道德觀念的理解、論述,以時間為序,分為四冊。
    作者簡介
    周海生:1973年生於山東曹縣,1995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歷史繫,2007年獲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11—2014年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現為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山東孔子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儒學文獻研究。著有《嘉祥曾氏家族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3)、《孔叢子譯注》(中華書局,2009)等。

    駱明:1973年生於山東省曲阜市,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歷史繫。中華孔子學會會員,學習儒學二十年。著有《孔裡論孔》《孔子名言譯評》《曾子後裔名人》《中華“和”文獻集輯》《駱承烈講〈論語〉》《儒家五聖論政德》等書,參與撰寫《孔府檔案選》《漢魂—武氏祠漢畫像石考釋》《孔風儒韻》等書。自2005年至今,查詢、收集有關孝文化的文獻,收集條目近萬條,發表有關孝文化論文二十餘篇。

    張馨睿:1987年生於黑龍江佳木斯。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儒學)碩士,研究方向:儒家文獻整理、傳統文化研究。
    目錄
    總序/李寶庫

    前言/駱承烈

    凡例

    卷先秦兩漢卷?(上)??1
    一、經部??3
    二、史部??137

    第二卷先秦兩漢卷?(下)??181
    一、儒家 ?183
    二、兵家 ?243
    三、法家 ?245總序/李寶庫



    前言/駱承烈



    凡例



    卷先秦兩漢卷?(上)??1

    一、經部??3

    二、史部??137



    第二卷先秦兩漢卷?(下)??181

    一、儒家 ?183

    二、兵家 ?243

    三、法家 ?245

    四、墨家??257

    五、雜家 ?269

    六、道家 ?295

    七、釋家 ?327

    附錄??333

    附錄一:女誡??335

    附錄二:忠經 ?339

    附錄三:漢書藝文志疏證?孝經類??345

    附錄四:漢書藝文志條理?孝經類??347

    附錄五:補後漢書藝文志?孝經類??348

    附錄六:《四庫》類書籍《孝經》目錄??352



    本卷簡明索引??360



    後記??364
    前言
    總序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國家,占亞洲的一半,占世界的五分之一。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大關。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養老問題成為政府與人民共同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倫理道德與“孝”密切相關。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應當從孝開始;一個人隻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纔能更好地愛國家、愛人民。因此,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應當從孝開始。我國的養老格局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目前,我國城鎮98%以上的老年人在家中養老,農村則幾乎百分之百。試想,如果子女不孝,老年人如何能安享晚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大批孔孟之道、市場經濟下一些人重利輕義和“四二一”家庭對子女的嬌慣等,我國孝道的傳承出了問題。一些人不懂得孝道和感恩,家庭中不敬老、不養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現像屢有發生。孝道,成為解決我國養老問題除發展經濟、完善制度之外,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總序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國家,占亞洲的一半,占世界的五分之一。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大關。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老年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養老問題成為政府與人民共同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倫理道德與“孝”密切相關。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教育應當從孝開始;一個人隻有孝敬自己的父母纔能更好地愛國家、愛人民。因此,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應當從孝開始。我國的養老格局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目前,我國城鎮98%以上的老年人在家中養老,農村則幾乎百分之百。試想,如果子女不孝,老年人如何能安享晚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大批孔孟之道、市場經濟下一些人重利輕義和“四二一”家庭對子女的嬌慣等,我國孝道的傳承出了問題。一些人不懂得孝道和感恩,家庭中不敬老、不養老甚至虐待老人的現像屢有發生。孝道,成為解決我國養老問題除發展經濟、完善制度之外,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

    近年來,按照黨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在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在全國範圍內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孝道,編輯孝道書籍,創作孝道戲劇歌曲,舉辦世界華人孝道論壇,評選“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和“孝親敬老之星”,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歡迎,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很多中小學校把孝文化引入課堂;很多企業把孝道作為企業文化;很多學術研究單位把傳統孝道和時代特點的結合作為重要研究課題。弘揚傳統美德孝道,在中華大地上漸成風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著名儒學專家駱承烈教授,帶領一批年輕人,不辭辛苦,經過七年認真細致的工作,從古代經、史、子、集中,收集了近千萬字的資料,本著“去粗存精”的原則,編成了這部《中華孝文化研究集成》的大書。這批從古籍中廣泛擷取的孝文化資料,按照《歷代〈孝經〉序跋題識》《歷代孝親敬老詔令律例輯釋》《歷代孝論輯釋》《歷代孝行輯釋》《歷代養老文獻輯釋》《歷代童蒙、家訓、學規中的孝親敬老資料》的序列進行編排,並以《天經地義論孝道》的今人文章為開篇,共十二冊,約三百六十萬字,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此書的編成,是弘揚傳統文化的一件盛事,為學習、研究、傳承中華孝道,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在這些資料中,難免有一些過時的、今天不再適用的內容,但那正是當年歷史的真實寫照。人們通過這些歷史資料,可以看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優秀傳統是怎樣傳承的,許多具體事例對今人也會有啟發和借鋻。總之,通過批判地繼承,沙裡淘金,從傳統文化中找出孝文化的合理內容,我想,對當今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定會起到積極作用。

    李寶庫

    2013年4月10日
    在線試讀
    前言
    孝親敬老是人間倫理的重要內容。自我國進入奴隸社會以來,中國特殊的社會形態——宗法制,更使家國一體,提倡孝道不僅可使家族團結,也可使社會穩定,國家安寧,孝又成為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國早期的古籍中,可找到許多對孝道提倡與論述的內容。
    孝敬父母、尊敬祖先的觀念,是自有人類以來便具備的一些思想與行動。早年隻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行為,隻能稱之為“孝行”。後來逐漸充實其內容,到了春秋末年,在孔子的學說中,尤其在孔子指導下曾子作《孝經》,這一倫理思想便有了更豐富的內容,使孝行進一步提升為孝道。
    先秦兩漢文獻由於時代久遠,許多文獻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爭論較大,很難界定。在文獻選錄和整理過程中,編寫者基本依照《欽定四庫全書》“經、史、子、集”的編排方法,對文獻進行編排,以期較完整地展示先秦兩漢孝論。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原始的無階級社會到有階級社會,由社會財產的公有到財產私有制的產生,後來出現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國家機器,許多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屬於“階級的範疇”(也叫作“歷史的範疇”)。但也有一些思想,不受階級、歷史的局限,屬於人類思想中“永恆的範疇”,孝行與孝道,便屬於此類。
    在世界文化史上,被人們稱作“軸心時代前五世紀前後,世界各地分別出現了一些關懷人們生存、發展的哲人。他們所創的理論及付諸的實踐,在當時及日後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亦當此時,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像,孔子、老子、墨子等人競相出現。他們雖然代表的階級、社會集團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持的主張、所創的學說不同,但在肯定孝這一點上,卻是驚人地一致。這正好說明孝是社會中永遠存在的倫理常規,是人類思想中“永恆的範疇”。
    先秦時期的儒家對孝道雖不像漢朝以後那樣推崇,但一些古籍文獻,多為儒家整理。這些文獻中體現了孝的思想,均表明了儒家對孝的重視。如我國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周易》,縱談天、地、人間大事,它論證有天地即有陰陽,有陰陽即有男女,有男女即有夫婦、家庭。家庭是由父母、子女構成的,一個家庭中,“乾,天也,故稱為父;坤,地也,故稱為母”,“男女正,天地之義也”,父母是家庭中的“嚴君”,子女應像尊敬君主一樣尊敬父母。前言

    孝親敬老是人間倫理的重要內容。自我國進入奴隸社會以來,中國特殊的社會形態——宗法制,更使家國一體,提倡孝道不僅可使家族團結,也可使社會穩定,國家安寧,孝又成為治國安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國早期的古籍中,可找到許多對孝道提倡與論述的內容。

    孝敬父母、尊敬祖先的觀念,是自有人類以來便具備的一些思想與行動。早年隻是人們發自內心的行為,隻能稱之為“孝行”。後來逐漸充實其內容,到了春秋末年,在孔子的學說中,尤其在孔子指導下曾子作《孝經》,這一倫理思想便有了更豐富的內容,使孝行進一步提升為孝道。

    先秦兩漢文獻由於時代久遠,許多文獻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爭論較大,很難界定。在文獻選錄和整理過程中,編寫者基本依照《欽定四庫全書》“經、史、子、集”的編排方法,對文獻進行編排,以期較完整地展示先秦兩漢孝論。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原始的無階級社會到有階級社會,由社會財產的公有到財產私有制的產生,後來出現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國家機器,許多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屬於“階級的範疇”(也叫作“歷史的範疇”)。但也有一些思想,不受階級、歷史的局限,屬於人類思想中“永恆的範疇”,孝行與孝道,便屬於此類。

    在世界文化史上,被人們稱作“軸心時代前五世紀前後,世界各地分別出現了一些關懷人們生存、發展的哲人。他們所創的理論及付諸的實踐,在當時及日後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亦當此時,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像,孔子、老子、墨子等人競相出現。他們雖然代表的階級、社會集團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持的主張、所創的學說不同,但在肯定孝這一點上,卻是驚人地一致。這正好說明孝是社會中永遠存在的倫理常規,是人類思想中“永恆的範疇”。

    先秦時期的儒家對孝道雖不像漢朝以後那樣推崇,但一些古籍文獻,多為儒家整理。這些文獻中體現了孝的思想,均表明了儒家對孝的重視。如我國早的一部哲學著作《周易》,縱談天、地、人間大事,它論證有天地即有陰陽,有陰陽即有男女,有男女即有夫婦、家庭。家庭是由父母、子女構成的,一個家庭中,“乾,天也,故稱為父;坤,地也,故稱為母”,“男女正,天地之義也”,父母是家庭中的“嚴君”,子女應像尊敬君主一樣尊敬父母。

    我國部記載古代歷史的書《尚書》中,多次引述古人的話來說明應當盡孝。《尚書?堯典》中記,四方之臣向堯推薦舜時,說他在“父頑,母嚚,像(舜同父異母弟)傲”這些不利條件下仍然孝親不怠。又如《康誥》中借周成王之兇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不孝不友的人是天下罪大惡極的人。在《君陳》中,周成王告誡君陳,他已有了孝親的美德,即可從政了。在《逸周書》中,周成王向周公問從政的方法時,周公告訴他孝悌與治國有密切的關繫,又以其祖周文王怎樣禮賢下士,怎樣以孝悌為標準選撥人纔為例子,對他進行教育。《詩經》是古時來自廟堂及民間的各種詩作,它以藝術的形式表現豐富的內容,其中更有大量體現孝的內容。商、周、魯之頌,是以頌歌的形式歌頌其歷代祖先功德的詩作,特別強調感念他們先人的恩德。《大雅》《小雅》及《國風》中也有大量歌頌孝道的內容。如《大雅?下武》篇歌頌周王,告誡人們尊親敬祖纔能福澤綿長;《小雅?楚茨》《小雅?北山》《小雅?沔水》等篇,均要人們孝敬父母、尊敬祖先,纔能事業成功。尤其《蓼莪》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一段,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古人把假托晏嬰之名編著的《晏子春秋》也納入儒家類,此書《內》《外》各篇都記載了作者對孝的論述。如《內》篇以治理阿城時別人對他的毀譽為例,對齊景公進行諫諍。他“舉儉力孝悌”,惰民反對他;“不舉儉力孝悌”,惰民欣悅。在提倡和不提倡孝悌的方面,惰民有著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與治理阿城的好壞及反映到齊景公那裡的情況相對,以此說明重視好的風俗養成對國家的重要性。《外》篇以盆成括葬母的例子,勸誡君王不要隻是貪圖自己享受,要重視百姓的喪葬之事,這樣纔能贏得民心。

    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更有大量孔子及其弟子直接論孝的內容。如對父母奉養關懷(“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父母尊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孝,何以別乎”)、繼承父母遺志(“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對父母生前死後全面尊敬(“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以及忠孝相結合(“孝慈則忠”,“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對老人的關懷(“老者安之”)等等,尤其通過其弟子有子之口說出:“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段話把孝提高到人間倫常的高度,說出了孔子對孝的基本估價。

    《孝經》的出現,使多年來人們履行的不自覺的孝行變作有目的的、有規範的,與人們的各種倫理觀念相結合的孝道。盡管日後此書由多人增刪、修改,但初由孔子講述、曾子記錄下來的史實卻不應改變。《孝經》十八章中對孝給予了“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為德之本”的肯定。不同地位的人盡孝有不同的目的和結果,孝與忠的關繫,孝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及對父母生前奉養、關懷,死後禮葬、祭祀等方面,都做了全面論述,不愧是倡孝的經典。

    從《禮記》一書中抽出的《大學》中,借晉國大臣舅犯之口,說出他獨以“仁親為寶”的理念,也就是說,他把仁愛的孝親當成自己好的寶貝。《中庸》說到中庸之道時,引孔子的話說“父母其順矣乎”,一個人應“順乎親”,纔能“有道”。如果不能真誠地對待父母,就不是孝順父母。

    記載孔子生平及言行的《孔子家語》,涉及孔子論孝的言行,內容廣泛,事例繁多,實際上是對《論語》《孝經》的補充。如孔子曾說“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其人這四項齊備。又如仲由向孔子問一個人“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名不稱孝”,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這種人可能有三項過錯,他對父母“不敬”“不順”“不悅”,即對父母不尊敬、不順意、不和悅。一個人對父母盡孝,不僅是要從物質上奉養,更要從精神上慰藉。書中有許多事例闡明了儒家的孝道。如曾子耘瓜誤傷其根,其父曾點用大杖擊其背,“曾子僕地而不知人”,蘇醒後還問父親是否累壞。曾子自認為這一行為是符合孝行的,但卻遭到了孔子的批評。孔子以舜的例子教育他“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如果父親暴怒之下失手把兒子打死,便是兒子陷父親於不義,這是明顯的愚孝。在《觀鄉射》中,孔子令弟子宣布“幼壯孝悌,耆老好禮”的人纔有資格參加比賽或觀看,又把孝悌敬老當作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標準。孔子在魯國任大司寇時,有人告自己的兒子不孝,季孫氏主張對這樣的人要予以嚴懲,而孔子卻把不孝的責任攬到執政者身上,並指出正是由於執政者對百姓沒有盡到教化的責任,社會上纔有不孝的事情發生。這一從特殊角度觀察問題的方式,所體現的正是孔子的治本之策。

    孟子是儒家的又一位大師,在其所著的《孟子》一書中對孝做過深刻、精闢的論述。他說,天下的事,什麼?“事親為大。”侍奉雙親是一個人的“身之本”。當他的弟子公都子向他問全國人都說匡章不孝,這是為什麼時,他重點批評了匡章五種不孝的表現:“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他不但主張孝親,還主張敬老,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論,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然後再敬愛天下的老人。這一主張,既廣泛地弘揚了愛,又強調了重點——孝敬自己的父母。他不僅從道理上提倡人們應當孝親敬老,還在經濟上進行了具體論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文化上也進行了具體論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其目標是“黎民不饑不寒”,並且認為,如果做到了這些,自然就可以稱王了。

    《孔叢子》是孔子子孫的作品,舊題孔鮒撰,書中也有多處論及孝道。孔子嫡孫回答魯穆公時說,一個君主應“尊賢以崇德,舉善以勸民”,這纔是當政者的治本之道。具體到一個士來說,要“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

    先秦時期的一些思想家,往往為了樹立自己的觀念,相互攻擊、否定,而在“孝”這個問題上,卻驚人地一致,這正說明了在這一時期,孝的觀念深入人心,其思想是屬於“永恆的範疇”的。

    法家的主張與儒家很不相同,他們也肯定孝,但對孝卻有不同的理解。管仲認為,孝親敬老不應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落實到具體措施上,即“薄征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以“寬政”的方式去“養長老、慈幼孤”。《管子》認為“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把尊宗敬祖與孝悌結合起來,作為治國、牧民的策略。管仲治齊時,將人們依照不同職業分屬前後,“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便可使各行各業的人“心安焉”。書中多次以齊桓公的名義向全國下令,讓各地官員對“居處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於父母,長弟聞於鄉裡者”,及時上報,不上報就是“蔽賢”。同樣各地“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弟於鄉裡”的人,也要及時上報,不報就是“下比”。每到夏天,對各種好德行的人予以獎賞,這些好德行的人就包括“禮孝弟”者。

    作為戰國時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強調禮,主張把孝與禮結合起來,認為“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他又強調孝與忠結合:“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天地生之,聖人成之。”很明顯荀子孝的主張,是為其禮的思想服務的。

    墨家認為,一個人在家不孝敬父母,出門在外就不懂得敬重鄉裡,獨處的時候就沒有節制,出入的時候就沒有限度,因此墨子把孝當作人倫中基本的道理。墨子主張兼愛,他們認為:“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把孝親當作兼愛的基礎。有人說兼愛影響孝敬雙親,墨家認為兼愛與孝親是一回事。在具體怎樣行孝一事上,書中說:“孝,以親為芬,而能能利親,不必得。”就是說一個人應該把孝敬父母當作自己分內的事情,纔能更好地孝敬父母,而不是隻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墨家從來反對大欺小、強凌弱、詐欺愚、貴傲貧、壯奪老,認為干這些壞事的人,都是一些“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人。

    先秦道家許多觀點與儒家相左,但在孝的觀念上卻有共同語言。老子主張“棄聖絕智”,卻主張“民復孝慈”;莊子主張“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諛其君”;文子認為“君臣有道則忠惠,父子有道則孝慈”;關尹子認為父母子女之交為“道交”,這種“交”超脫於是非賢愚之外,是永久性的。

    被人們稱作“雜家”典籍的《呂氏春秋》,吸納了許多儒家思想,也有其他各家的思想,對孝的看法更加綜合。如從儒家的角度說,自己所尊重、疼愛的親人,遭到盜賊的欺辱,這是忠臣、孝子、慈父、摯友所憂慮的大事。站到墨家的角度,主張節葬,反對在墓中埋葬珠寶,說這種行為是“貧國勞民”的做法,“若慈親孝子者所不能為也”,厚葬看似尊重死者,實則為盜墓者備下了材料,使死者不能安息,這正是對死者的侮辱。從兵家的角度說,進行除暴救民的戰爭“若孝子之見慈親也,若饑者之見美食也”。從陰陽家的角度上說,仲秋八月在干支中屬於庚辛,此時正宜尊奉老人,應授予他們幾杖,給予他們一些可口的、易消化的食物。

    先秦史書不多,一是記事的《春秋》,一是記言的《國語》。“春秋三傳”中記史的主要是《左傳》。《左傳》在補充史實時,出現過一些論述孝的內容,如:“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無所。”《梁傳》記:“孝子揚父母之美,不揚父母之惡。”《國語?齊語》亦記,齊桓公時,對各地來彙報工作的人,要詢問當地是否有“居處好學,孝慈於父母”的現像。《周語》中說“孝”是文之本;《晉語》中記“養老幼,恤孤疾”的措施;《楚語》中記申叔教導太子時,要求太子“明恭儉以導之孝”,要通過學《詩》,讓他有孝順之心。

    先秦時期各家各派都從各個角度對孝進行論證,所有基調都是對孝持肯定態度。這正說明孝的觀念是人類思想中“永恆的範疇”。它不但在人們生理上、心理上有共同之處,擴展到社會上,也同樣被各個時期、各個階層所認可和奉行。先秦時期各家分別從不同角度的論說對日後產生了深遠影響,自然也就注定孝道的概念歷代常存。



    繼秦之後的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宏大、持久,並且對中國歷史有著重大影響的一個王朝。作為中華民族思想史上的主干和基礎的儒家思想,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國家空前的重視和大力提倡。這段歷史成為儒家學說中孝文化的黃金時期。

    秦末農民起義後,漢王朝在政治制度上承襲秦制,鋻於當時殘破的經濟形勢,國家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些寬民政策。統治形式上,則通過叔孫通等人制訂朝儀,逐漸走向封建制的正規化。漢王朝為了維護統治,對多年來人們奉行的孝道沿襲執行。身為“一國之主”的劉邦,每到後宮必見其父,為了提倡孝道,加強對其父的尊敬,又尊其父為“太上皇”。皇帝做出了榜樣,歷代當然緊隨。漢朝歷代皇帝,除西漢劉邦、東漢劉秀外,每個人的廟號前均加一“孝”字,形像地體現出兩漢時期“以孝治天下”的主旨。朝廷如此重孝,各家各派也緊隨其後。

    兩漢時期,除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論衡》這兩部著名儒學著作外,其他許多儒家著作多名為先秦,實為漢時所定稿、發布,如《禮記》等。也有很多諸如《韓詩外傳》《新書》《鹽鐵論》《法言》《大戴禮記》《新序》《毛詩》《潛夫論》《釋名》之類的著作,以及兩漢學者趙岐、鄭玄、蔡邕、荀悅、仲長統等人的著作中,對孝道均有論述。應該說,兩漢時期提倡孝道達到了一個新高潮。

    西漢初的六七十年,由於秦朝的殘酷剝削及秦末的連年戰爭,社會殘破,經濟凋敝。漢初采取了一繫列的休養生息政策,在這種政策下,其意識形態采用的是黃老之術。到了漢武帝時,經濟已經恢復,國力逐漸強大,在“賢良對策”中,武帝發現了當時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孝是儒家強調的基礎的倫理思想,於是從理論到實踐,孝在漢代都有所發展。繼漢高祖劉邦孝父的行為後,漢文帝對母親薄太後極盡孝敬,薄後生病時,他親嘗湯藥,日夜伺候,為國人樹立了榜樣。西漢初年,賈誼的《新書》中就把“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作為“禮之至也”。鋻定一個人善惡的標準是“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為孽”。當年孔子弟子有子說孝為“仁之本”,董仲舒更明確地指出“天地人”是“萬物之本”,主張“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無孝悌,則亡其所以生??”董仲舒強調天人感應,把人間的孝道和天意聯繫起來,自然提高了孝的地位。他又把父子和陰陽五行聯繫起來,他說五行的排列,猶如父子關繫的排列,五行各自相生,相生的是子女。五行的順序不能變,父母、子女的順序也不能變。這又和天意連到了一起,如此得到的結論就是:“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於地也,地事天也,猶下之事上也。”依此理論,子女對父母盡孝正是天經地義,不但生前要孝敬,死後也要按時祭祀。此書之《四祭》篇中說,一年應有四次祭祀,應不失其時地祭祀先祖,乃為人子之道。虔誠地、不錯過時機地祭祀,就能免除災禍、生活幸福。董仲舒把孝與天地、五行結合起來論述,其“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用到人間的孝道上,永遠不會變。

    《禮記》是解釋古時禮制的書,有的篇章因解釋、闡發得透徹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論文。其中關於孝的內容很多,此書本身就是《孝經》一書的重要補充和說明。如《曲禮》中講到一個人應愛護自己的身體,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自身和諧,乃是孝的基礎。子女對父母應發自內心、由衷地關心。父母有了病,做子女的要做到“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直到父母病好了,纔應恢復常態。《曲禮》中記載了大量的居喪之禮,十分嚴格、具體,體現出子女對父母居喪時的重視。《內則》篇中對子女如何孝敬父母,說得更加具體,從早起到睡眠,從喫飯到喝水,從在父母前的形像到在父母前的語言,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如果做不到,就是不孝。文中引曾子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對子女孝敬父母的要求,可謂達到了極致。膾炙人口的“大道之行”,來自《禮記?禮運》篇,孔子對自己向往的美好社會的描述中,首提“老有所終”。即使是小康社會,也要“篤父子”“睦兄弟”“和夫婦”,通過孝道使家庭出現和諧的狀態,再推及全社會。曾子在另一部著作《大學》中,論及一個人立身應從家開始,在家中“為人子,止於孝”。

    當年與《禮記》並行的另一本書《大戴禮記》,對孔、曾提倡的孝道又做了不少補充。如孝敬父母應從保護自身開始,保護自身身體和諧、精神和諧,“愛其身”正是對父母負責。在孝與忠的關繫上,又做了明確的論述。書中援引曾子語:“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接著發揮:“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

    《韓詩外傳》是漢代初年整理出來的一部儒學著作。書中記述了許多儒家的思想、觀點以及一些具體故事。其中有兩則曾參的故事,一則閔子騫的故事,可補史料記載的不足。曾子的孝親不遠仕、親沒無盡孝之嘆的故事,亦出自此書。書中一篇記載孔子為大司寇時,一老人告其子不孝的故事,在這件事情上,季孫氏主張刑誅,孔子卻主張子弟不孝不能怪百姓,是當政者未能把百姓教育好所致,應以此事為當政者對百姓加強教化的反思。

    王充,東漢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一部《論衡》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獨放異彩。在對孝的論述中,也有一些新見地。例如他從人的生理入手,指出一個人從幼年到成年、從成年到老年是自然規律,人們對老年人的看法和做法,和對青年人的看法和做法是不一樣的。後輩對前輩應該尊重、孝敬。不孝的人,是品德低下的人,是愚蠢的人,他們和禽獸一樣。賢君治國和慈父治家一樣,慈父可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教育,但不一定使每個子女都能做到孝,孝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好品德,不是外力所能強加的。他舉匈奴休屠王太子金翁叔的例子說,金在甘泉宮內,見到自己母親的畫像悲痛不已,這是發自內心的。他引述《論語》中孟武子問孝句,孔子回答“無違”,習慣的解釋是不違背周禮,王充卻說,這裡的意思應該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旨。這種解釋是更加合理的。

    東漢初年的白虎觀會議後,班固整理出《白虎通義》,將儒家思想法典化。東漢末年劉熙編的《釋名》一書,對當時的一些名物制度進行解釋,實際上也成為後世的標準。在與老年有關的名詞中,如“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耄??八十曰耋??九十曰鮐背??百年曰期頤”,對每種稱謂都做了解釋。又如“老死曰壽終??父死曰考??母死曰妣”等,實際上為當時及後世與孝親敬老相關的稱呼定下了規範。

    以耿直忤俗著稱的王符,在其所著《潛夫論》中,經濟上主張務本(農業),文化上亦主張務本(忠孝)。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孝子,不是做樣子給人看,而是對父母的錯誤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促使他們改正。一個人應努力勞作,生產出許多財富,並以此來奉養父母。當權者要給百姓更多的勞作時間,讓他們能豐衣足食,更好地行孝。趙岐的《孟子注》,在《孟子》各篇論及孝道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發揮。延篤的《仁孝論》不僅見於漢魏文集,漢之後的歷代奏議、文萃等書中大多選錄其文。他在論“仁”時,主張“總率百行”,主張人如果要立身成名,首先在於“孝”字。“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本根也。”可見他對孝的評價之高。

    西漢時,史學界出了兩部巨著。一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一是我國斷代史之祖的《漢書》。作為兩漢文化重要成果的兩部史書,對當時朝廷極力提倡的孝道,當然會配合、宣傳。早在司馬遷之前,其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義》中,就對秦漢之前的六種學術流派進行了論述,其在比較各家之後,特別說起儒者“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序,雖百家不能易也”。《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舉了宋微子孝親的例子。《晉世家》《趙世家》中引述了趙武靈王對孝的論述。《魏公子列傳》中記魏公子無忌下令“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這一軍令發出後,雖然減少了一些軍士,但通過此令貫徹孝道,卻得到了軍心,提高了戰鬥力。《史記》後一篇《太史公自序》中,極力贊揚周朝的文王、武王,表彰他們繼承先人之志,完成滅商興周的大業,正是一種大孝。司馬遷本人在困難的情況下,寫出《史記》,完成先父的未竟之業,也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大孝。

    班固所著《漢書》,也是繼承其父的作品。書中寫了西漢的歷史,寫出了有史以來重視儒學、重視孝道的歷史,自然有許多對孝道理論的闡發及對孝親人物表彰的內容,如寫到當時朝廷下詔舉孝廉的情況。白虎觀會議後的《紀要》即《白虎通義》,是班固執筆寫的,在《杜欽傳》中寫到這次會議上,杜欽說:“不孝,則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戰陳無勇,朋友不信。孔子曰:‘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人行之所先也??”書中更多次引述《孝經》來闡明孝的作用,當然更少不了將孝與天地、五行聯繫起來,尊孝為萬古不變的倫理。

    東漢光武帝繼承其先人的事業,自然也提倡孝道,但卻反對厚葬。《後漢書》中記他曾下詔對西漢末年人們“厚葬為德、薄葬為鄙”的風氣給予批駁,並布告天下,以明確薄葬送終之義。

    道家思想在西漢初年盛極一時,此後也有一些著作,《淮南子》就是其中一部。此書在尊親敬祖上和儒家沒有什麼不同,也說到古時“君施其德,臣盡其忠,父行其慈,子竭其孝”,隻是後來“禮義廢,君臣相欺,父子相疑”,纔出現社會不太平的景像。書中認為“入孝於親,出忠於君,無愚智賢不肖皆知其為義也”。忠孝是天生的、自然的,什麼人都具備的,這正與道家講自然的觀點是一致的。

    我國的道家與道教,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道家主要講哲學道理,道教主要講人間實際。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是當時廣泛流傳於民間、影響很大的一部著作。書中多次記父慈子孝,方能家給人足。父母辛勞一生,年邁無力時,子女應當孝敬。書中在引述真人與神人的對話中,談及孝的重要性。孝敬父母,符合天地的法則,符合陰陽的規律。如果“為子不孝,為臣不忠”,其罪過不僅要用民間的律令來懲罰,也違背了天道,要受到上天的懲罰。又從宗教的角度說,一個人如果行孝,就會“善而得壽,子孫相續,復見尊官重祿”。

    佛教是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的教義本來是無君無父,當時人們對佛教的認識,與後世大不相同,東漢中後期人們認為佛教與道家許多觀念是相通的。漢末三國初,佛學家牟融在他的《理惑論》中說“佛乃祖,神明之宗緒”,佛教講求清躬無為,並多次引證《老子》一書的內容證明其理論,對當時出現的假托道家為根基的初傳釋家理論進行駁斥,認為佛教是道家的一個流派,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合適的。與原始道教一樣,作為舶來宗教的佛教在傳播之初,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強力影響,在漢帝國範圍內,如果傳播佛教就不得不講孝道。比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中認為,敬佛、敬法、敬僧,也要敬父母,“佛言:??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也對孝敬父母、忠於國家給予肯定。《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主張:“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這與儒家“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的論說如出一轍。東漢佛教的傳播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總之,有漢一代,是孝道興盛的時期。究其原因很明顯,漢帝國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經濟,農業經濟是建立在一家一戶的家庭之上的。要維護家庭的穩定,就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個個家庭穩定了,擴大孝為忠,便可忠於國家,使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我國先秦、兩漢各家對孝的論述,為孝道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發展孝道上,早期的功勛不可抹殺。

    駱承烈

    癸巳於孔子故裡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