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中庸的謀略》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丹明子 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22490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2249078
    作者:丹明子編著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06月 

        
        
    "

    編輯推薦

    不讀中庸,不懂天下之大勢

    不讀中庸,不明為人之謀略

    不讀中庸,不成事業之卓越

     
    內容簡介


    “經典悟人生”繫列從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探討生活方式。譯文純熟、深刻,並結合古今中外案例,達到活以致用,給人們身心靈以啟迪的效果。


    中庸的謀略: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哲學經典之一,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重要古代思想文獻,本書結合歷史與現代生活實例闡發《中庸》的實用之道,啟發人們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為上要不走*,無不及亦無過之。其中也體現了儒家關於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參考了眾多《論中庸》原文點校的版本,對原文做了注解。

    作者簡介

    丹明子,1995年進入國家事務管理局工作至今。主要成果:

    曾經出版過《禪來纏去》、《追蹤神的足跡》、《眾神的天空》、《赤道以北33度》、《聖字貝葉書》、《身體的密碼》、《中國人智慧讀本》、《佛法無邊-說禪》、《佛法無邊-悟禪》、《佛法無邊-感悟》、《佛法無邊-覺悟》,以及這四本圖書等。

    目錄
    章天下的根本是中與和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第三章中庸是的德行
    第四章既無過之,亦無不及
    第五章不明中庸之道則難以立身
    第六章大智慧者執兩用中
    第七章自命不凡者未必真聰明
    第八章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第九章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第十章何為真正的強
    第十一章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人不遠道,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章天下的根本是中與和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第三章中庸是的德行

    第四章既無過之,亦無不及

    第五章不明中庸之道則難以立身

    第六章大智慧者執兩用中

    第七章自命不凡者未必真聰明

    第八章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第九章白刃可蹈,中庸難得

    第十章何為真正的強

    第十一章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第十三章人不遠道,道不遠人

    第十四章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第十五章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第十六章道體物不可遺

    第十七章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中庸而行,可以無憂

    第十九章繼承事業,和諧一切關繫

    第二十章治國平天下的大法則

    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自明誠

    第二十二章至誠可與天地參

    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第二十四章至誠如神

    第二十五章誠者自成,合內外之道

    第二十六章至誠無息

    第二十七章明達智慧,進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愚賤不可自作聰明

    第二十九章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

    第三十章聖人的偉大之處

    第三十一章聰明睿智,足以有臨

    第三十二章至誠者經綸天下

    第三十三章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在線試讀
    章天下的根本是中與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上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秉性就是“性”,遵從自然秉性做事就是“道”,把“道”修明並且推而廣之教給別人就是“教”。
    “道”這個東西,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片刻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行為謹慎,在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內心戒懼。沒有比隱藏更明顯的了,沒有比微小更顯著的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謹慎而嚴格要求自己。
    讓個人的歡喜、憤怒、哀傷、快樂的情感不表現出來,就是“中”;表現出來時都合乎時宜和禮節,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應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與地也就各在其位了,萬事萬物也就生長發育了。
    人生謀略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自然賦予我們的“天性”,這種“天性”中既有共性,比如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餓了要喫、渴了要喝,等等;也有每個人特有的個性,比如一個人的脾氣、愛好,等等。當然,這種天性還包括人類擁有自己的精神與意志,並且會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來思考和判斷事情。既然“天性”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那麼就會有我們主宰不了的方面,這就是我們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個人能力的局限性。所以,人們常常說“心有餘而力不足”,然而,實際上有時我們做起事情來又常常是“力有餘而心不足”。
    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的命運有時候真是由大自然安排的。所以,隻有遵從大自然的規律做事情,一切順其“自然”,順應自然的本性,纔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成功。這樣做事情,就可以說是“道”了。

    章天下的根本是中與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上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秉性就是“性”,遵從自然秉性做事就是“道”,把“道”修明並且推而廣之教給別人就是“教”。

    “道”這個東西,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片刻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行為謹慎,在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內心戒懼。沒有比隱藏更明顯的了,沒有比微小更顯著的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謹慎而嚴格要求自己。


    讓個人的歡喜、憤怒、哀傷、快樂的情感不表現出來,就是“中”;表現出來時都合乎時宜和禮節,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應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與地也就各在其位了,萬事萬物也就生長發育了。


    人生謀略

    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自然賦予我們的“天性”,這種“天性”中既有共性,比如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餓了要喫、渴了要喝,等等;也有每個人特有的個性,比如一個人的脾氣、愛好,等等。當然,這種天性還包括人類擁有自己的精神與意志,並且會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來思考和判斷事情。既然“天性”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那麼就會有我們主宰不了的方面,這就是我們自身認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個人能力的局限性。所以,人們常常說“心有餘而力不足”,然而,實際上有時我們做起事情來又常常是“力有餘而心不足”。


    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的命運有時候真是由大自然安排的。所以,隻有遵從大自然的規律做事情,一切順其“自然”,順應自然的本性,纔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成功。這樣做事情,就可以說是“道”了。


    然而,順乎自然,決不可以理解成什麼事情也不去做,干脆守株待兔一般地聽天由命,結果愛怎樣就怎樣吧。順乎自然地做事情,隻可以理解為是我們為人處世的“隱規則”,是以“做”為前提的。以“道”的標準來做事,其實說的是凡事不能蠻干,不要做與事物本性相違背的事情,不自以為了不起而做事張狂,也不逞強好勝地扭曲自己的本性,這纔是順乎自然的真正寓意。


    這裡有兩個小故事,讓我們來對比一下,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做事情須合乎“道”的重要意義。

    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在回家的路上剛好看到樹杈間的一隻小小的繭上裂開了一個小口,他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番景像,於是停下來觀察。那是一隻蝴蝶的繭,隻見一隻新生的蝴蝶正在艱難地從那個小裂口中一點點地掙扎出來。很長時間過去了,蛻變似乎一點進展也沒有,看起來蝴蝶似乎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這位觀察者實在替蝴蝶著急,他決定幫一幫它。於是他找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把繭剪開,這樣小蝴蝶很容易就從繭中掙脫出來。可是,它並沒有像這個幫助它的人想像的那樣展翅飛翔,而是身體萎縮,翅膀一直緊緊地貼在身上。這位觀察者期待蝴蝶的翅膀伸展起來,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然而,這一刻卻始終沒有到來。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寺院裡。春天來了,寺院裡還是一片枯黃,師父讓小和尚準備一些草子。小和尚問師父什麼時候撒種,師父回答說:“隨時。”


    春天總是刮風,小和尚撒的草子中有一些被風吹走了,他慌了神,對師父說:“不好了!好多草子被風吹走了。”師父說:“那些被風吹走的草子多半是空的。隨性。”


    夜裡下了一場不小的春雨,清晨,小和尚著急地對師父說:“師父!許多草子被雨水衝走了。”師父說:“衝到哪裡都會發芽的。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枯黃的草下面泛出了點點綠意,慢慢長出青翠的苗了。小和尚高興地跑去告訴師父。師父說:“隨喜。”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個故事中那個所謂的“好心人”其實並不知道,蝴蝶隻有靠自己努力從繭上的小裂口掙扎著鑽出來,纔能將體液從身體擠壓到翅膀上,從而展翅飛翔,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做事不遵從“道”,即使努力了,也不會獲得成功。也許我們更應該向第二個故事中的師父學習,依事情的本性而動,這樣自然會有不小的收獲。由此我們對“道”就有了基本的認識,那就是自然規律,違背了自然規律,就算成功了,也隻是暫時的,得不到永久的勝利。


    做事情要合乎“道”是值得我們借鋻的為人處世方法。也許有人會發問,比如說人們有欲望的本性,那麼是不是做事情就應該遵從這種欲望而為之呢?這不也是自然規律嗎?誠然,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自然本性,但實際上,人的這種自然的欲望隻不過是宇宙萬物中的一點塵埃,而我們做事情要遵從的是的“道”,我們的生存更要遵循大的自然規律。因此,人的自私與貪婪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確的引導,終導致的將是相互爭鬥、爾虞我詐,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悲哀,這纔是大“道”的規律。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所以,真正地遵從“道”來行事,是要我們獲得生存的智慧,返璞歸真,而不是依照那些小欲小望的本性去行事。


    學習和推廣回歸本性、遵從規律的做事方法,這就是“教”。我們在人生旅途中一時一刻也離不開“道”,因為它是根本的規律,如影隨形一般地統率著人的“本性”,然而“道”又是不同尋常的,它常常說不清、道不明。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教”的過程其實靠的是我們去體悟,然後再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有人認為做事情要“隨性而為”,這其實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用我們的智慧做到“率性而為”,也就是引導人的本性去行動,這纔是一個能成就大事的人所應具備的德操。


    一個可能獲得成功的人,常常是善於修養自身的人。這裡所說的修養自身,如果隻理解為要使自己“清心寡欲”,未免太過狹隘。而是要修養自己認識“道”,依“道”而行的能力,這纔是積極的心態。


    真正的聰明人,正是由於認識到“道”的重要意義,纔會真心實意地依照“道”去做事,即使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會行為謹慎,在沒有人聽見的時候也會內心戒懼。一個人在獨處時的行為態度,會漸漸成為一種習慣,從而在做事時產生慣性的影響。在獨處時的那些所謂的“隱私行為”,並不一定永遠不見天日,一旦思想稍有松懈,它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是“沒有比隱藏更明顯的了,沒有比微小更顯著的了”的含意所在。那些隻是裝裝樣子給別人看的人,他的行為隱藏得了一時,隱藏不了一世,終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暴露出來。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謹慎而嚴格地要求自己。這種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獨”,其實具有非常現實的行為指導意義。


    《論語?鄉黨》中記載孔子“寢不尸,居不客”,意思是說孔子睡覺時不像死尸一樣直挺挺地躺著,居家的時候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一樣。睡覺時采取怎樣的睡姿,平日在家時是怎樣的坐姿,這些看起來都是平常小事,之所以在《論語》一書中收錄孔子在這方面的行為習慣,就是為了說明即使是睡姿和在家中的坐姿這種通常不會為外人所知的居家小節,孔子也是十分重視的,決不會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這就是孔聖人“慎獨”的體現。


    再推廣開來,那些不正確的觀點、態度,即使是微小或者極不易被人們察覺的,也會積少成多,終都會暴露,即使騙得了別人,甚至騙了自己,也騙不了事情的現實結果。所以,真正值得我們去認真把握的,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意識。這種意識,常常是隱藏著的,既不易被別人察覺,又不易被我們自己察覺,是我們平時聽不到、看不到,卻又真實存在的。隻有在“慎獨”的狀態下,我們的內心纔能處於一種平靜、淡然的狀態之中,纔能真正做到判斷事物不偏不倚。


    由此不難看出,讓個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不發作,心中平靜淡然,這就叫做“中”。喜、怒、哀、樂都是人們的正常感情,是人們由於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而產生的正常反應,如果人們缺乏其中任何一種情感,恐怕就是有缺陷的人了。為什麼說喜怒哀樂的情感不發作出來是“中”呢?因為這時它們是被控制住了。內心保持平靜,沒有偏斜,這是合乎正道的。當然,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宣洩是不可能的,但宣洩需要有個尺度。這個尺度是,不要看到好的事情就喜形於色,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便勃然大怒,不要過度悲哀或是高興,而是情感表現得合常理、合時宜、有節度,這就是“和”,就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行為。《論語?八佾》中說:“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孔子說《詩經》中的《關雎》,快樂而不放蕩,哀婉而不悲傷。這句話從表面上看是孔子對《詩經?關雎》的評價,但仔細分析則可以看出孔子對於一個人情感控制能力的重視。人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體,在孔子看來,情感的表露也應當合乎節度。即使是快樂或哀婉之時,也不會樂悲而忘形,這就叫“喜怒不形於色”同樣,即使是控制情緒也不能做得過分了,那樣會使他人感覺你城府太深,不好交往,從而對你敬而遠之。


    “中”與“和”是中庸之道的很重要的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種適可而止的處世態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和,就是和諧,是指對待事物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與自然之道相背離。


    現代人注重情感的釋放、個性的張揚,常常在行為上忽略對“中”的把握。然而,如果對理智的情感控制完全置之不顧,就常常會樂極生悲、事與願違。當我們一旦達到了“中和”的境界,我們自然就能心平氣和地去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生活環境也就會秩序井然,並且得到良好的改變。無論是在自然環境還是人類社會中,也隻有在“中和”的和諧環境裡,萬事萬物纔能平等共存。所以說,“中”是我們人性的根本,“和”是我們所必須遵從的原則,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與地也就各在其位,萬事萬物也就欣欣向榮地生長發育了。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孔子說:“有道德的君子能夠做到中庸,無道德的小人的行為則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是因為他的言行時時刻刻適中。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他做事肆無忌憚。”


    人生謀略

    這一章告訴了我們“中庸”這個詞的由來,借孔子這位聖人的嘴,說出了中庸其實就是不偏不倚、無過之亦無不及的平常道理。孔子認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是有道德的人,所以能夠隨時隨地保持“中”的境界,也就是中和、適中,做事情合乎中道,有一顆平常心,不急不躁。這是因為君子立身處世,不是圖名圖利,不會患得患失,急躁冒進,也不會氣人有笑人無,而是求同存異、公平客觀,所以是中庸的。小人卻隻想滿足一己私欲,圖名索利,沽名釣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做事情不遵循客觀規律,接人待物偏三向四,這怎麼可能做到中庸呢?


    在《論語》這部儒家重要經典中,記錄了孔子對君子與小人不同行為方式的看法。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等等,這些精闢的見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庸之道的深刻內涵。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比較賢德呢?”孔子的回答是,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又問:“那麼是子貢更賢德一些了?”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君子的“時中”,就好比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孔子以中庸為至德,認為做事情過分和不夠是同樣不妥當的。“過猶不及”一詞,如今已經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成語,在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指導意義。比如說,工作中想出成績,不努力是不行的,這就是“不及”不行。可是,為了出成績而有過激行為,甚至不擇手段,這就是“過”。這兩種做法的後果不相上下,都不可取。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一文中,曾經描寫大美人東家之子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句話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諦。總而言之,中庸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達到中庸的境界,或者說做到恰到好處確實不容易。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則小故事,它對於我們理解中庸之道或許有些幫助。在英國,有一對夫婦領著5個12歲以下的小孩在馬戲團劇場前的售票處排隊購票。此時,孩子們都很興奮,雖然穿著便宜的衣服,但是全身上下都是干干淨淨的,手牽著手跟在父母的身後,嘰嘰喳喳地談論著馬上就會看到的小丑、大像、獅子今天晚上當然是這些孩子們生活中快樂的時刻了。


    他們的父母看上去也很神氣:母親挽著父親的手,夫婦倆注視著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眼神仿佛在說:“能帶給孩子如此快樂的父母是多麼偉大啊。”


    當他們排到售票窗口時,售票員問父親要多少張票。他回答說:“請給我五張兒童票,兩張成人票。”售票員說出了票價的總額,這位父親好像沒有聽清似的,嘴唇微微抖動了一下,問了一句:“你說是多少錢?”售票員於是又說了一次。父親知道,自己帶的錢和那個數目相比,差得很遠。可是,此時他怎能轉身告訴五個興致勃勃的孩子說他沒有足夠的錢讓他們看馬戲呢?


    這一切都被他們身後的一位男士看在眼裡。那位男士悄悄地把手伸進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一的鈔票,又悄悄地把它扔到地上。接著,他蹲下來,撿起那張鈔票,拍了拍那位父親的肩膀,說道:“對不起,先生,這是從你的口袋中掉出來的!”


    這位父親愣住了,不過他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他的目光中充滿了感激的神色,但卻並沒有說任何感激之詞,隻是在接過那張鈔票時用力地握了握幫助他的人的手。


    那位在關鍵時刻幫助那對夫妻的人的做法可以說就達到了恰到好處的境界,既毫不猶豫地解了人家的燃眉之急,又沒有因為過分張揚而給人家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行中庸之道,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做事要把握分寸、合乎尺度,即使是善舉,若是超過限度,也可能轉化為惡。為人處世要想有所成就,有做事的分寸感十分重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境界和學問。


    歷史上,立下絕世功勛卻由於做事忽略了“中庸”二字而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阨運的人不勝枚舉,然而有一個人卻是個例外。清朝末年,重臣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後攻克太平軍控制的幾個重要城市,後攻陷金陵,因此受封一等侯爵。也就是在這時,曾國藩發現他的湘軍總數已經達到30萬人,並且成為一支隻聽命於他本人,除此以外誰也調動不了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深知功高震主的利害關繫,於是開始自削兵權,目的就是要消除朝廷對他的猜忌,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也正因為此舉他纔更加受到皇帝的信賴。曾國藩的“好運”就在於,他善於把握做事情的尺度與分寸。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春風得意,這是自然的規律,所以適可而止纔是明智的。


    歷史有著相似的必然規律,這也是中庸之道,遵循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就等於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在佛教中,也提倡類似於中庸之道的智慧。佛經中記載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釋迦牟尼有一個弟子名叫二十億耳尊者,有一次他發現這位弟子誦經時表現得十分悲切、激昂,於是問道:“你誦經如此悲切,心中一定有很多煩惱,你因什麼而起這些煩惱呢?”二十億耳尊者說:“世尊,我出家修行很久了,眼看別人行到了三昧,證得了禪定,乃至於成道、證果,而我不但沒有成道證果,連三昧都得不到,所以覺得很悲傷,心也靜不下來,誦經也誦不下去,請世尊慈悲開示。”釋迦牟尼又問:“你沒有出家以前是做什麼的呢?”二十億耳尊者回答:“世尊,我沒有出家以前是彈琴的。”釋迦牟尼便問他:“好,我現在問你,怎樣纔能把琴彈得很好?如果琴上的弦太松了,有沒有聲音?”二十億耳尊者回答說:“世尊,弦太松了就根本沒有聲音。”“那麼,把這根琴弦上得很緊,聲音好不好聽呢?”尊者回答說:“世尊,弦太緊了彈出來調子不正確,甚至弦還會崩斷。”於是釋迦牟尼說:“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心不能太緊張也不能太懈怠。太緊張容易生無明、起煩惱,反而靜不下心來;太松懈了,又容易懈怠散漫。所以我們的心應當保持不松不緊。誦經的時候也應當這樣,做到了就自然有證果可以得到。”


    能海上師說,“般若無相”。意思是說,般若智慧沒有什麼形像,表現在人事上,如果這個人做事情有條有理,恰到好處,和諧適度,這就是般若智慧的表現。


    所以說,做事情是否中庸,不僅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是智慧與愚蠢的區別!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