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王陽明心學:典藏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作者】 王覺仁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圖書  文化  傳統文化  其他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ISBN】2373043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3730439
    作者:王覺仁著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6月 

        
        
    "

    編輯推薦

           ★學*陽明及王陽明心學已成為社會熱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經濟日報》等權威媒體重磅刊文解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爭相閱讀!


    ★《王陽明心學》是迄今口碑**的陽明心學精華解讀通俗讀本!初版問世以來持續加印,暢銷20萬冊!本次再版,經作者王覺仁精心修訂全稿,並新增《陽明心學簡明綱要》,以便讀者對陽明心學登堂入室,窺其堂奧。
    ★王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現實殘酷,世界險惡,讀懂了陽明心學,沒有任何人能傷害你,沒有任何事能困擾你!


    相關推薦:



     
    內容簡介

    一介儒生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啟超、伊籐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陽明心學的踐行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松領悟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滿的人生。
    本次再版,由作者王覺仁精心修訂全稿,並新增《陽明心學簡明綱要》,以便讀者對陽明心學有一個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奠定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作者簡介

    王覺仁,福建漳州人。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研究者,行文流暢優美,分析獨到深刻,說理通俗易懂,深受讀者喜愛。18歲開始參究心性、修學儒佛,對陽明心學和佛教禪宗尤有深切體悟,深知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可以修煉強大內心,解決人生諸多問題。因而,精研陽明心學多年,著成此書。


     
    目錄
    自序: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章 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王陽明身後,其心學由門人王艮、王畿、錢德洪等人發揚光大,遂成一代顯學,深刻影響了此後五百年的中國思想史。從明到清,及至民國,無數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將王陽明奉為心靈偶像,對陽明心學頂禮膜拜,並從中汲取了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
    一天纔兒童的打油詩:常識不靠譜
    二何為天下等事
    三通往聖賢之路
    四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五理學對佛、道的copy
    六遺世獨立的修道生涯
    七我找不著北:心學與理學的PK
    八貶謫之路:王陽明版《龍門飛甲》
    九聖人們悟到了什麼
    十龍場悟道:陽明心學的誕生

    自序: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章 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王陽明身後,其心學由門人王艮、王畿、錢德洪等人發揚光大,遂成一代顯學,深刻影響了此後五百年的中國思想史。從明到清,及至民國,無數政治家、思想家和仁人志士,都將王陽明奉為心靈偶像,對陽明心學頂禮膜拜,並從中汲取了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
    一天纔兒童的打油詩:常識不靠譜
    二何為天下等事
    三通往聖賢之路
    四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五理學對佛、道的copy
    六遺世獨立的修道生涯
    七我找不著北:心學與理學的PK
    八貶謫之路:王陽明版《龍門飛甲》
    九聖人們悟到了什麼
    十龍場悟道:陽明心學的誕生
    第二章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既然“人心”與“天理”無二無別,並且這個“心”是天人合一、不分古今、充塞宇宙的,那麼天下自然就沒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了。換言之,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的道路,並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們敢不敢直下承擔、願不願意真實踐履了。
    “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一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二的成聖之道
    三忠於內心是強大內心的步
    四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五有一種力量叫“知行合一”
    六陽明心學&量子力學
    第三章 生活中的心學
    心靈修行絕不是聖人悟道的專利品,也不是企業領袖引領時代的獨門秘籍,而是所有普通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管你的年齡、性別、身份、職業為何,就在日常生活的當下,你隨時可以給自己打造一間“心靈密室”,踏上修行之路。
    一如何為成功“保鮮”
    二重建一種“富有意義的生活”
    三內心強大的真正秘密
    四塵世即淨土,人間即天堂
    五心靈密室:成大事者的“獨門秘籍”
    第四章 人生的智慧
    要讓自己能夠日理萬機而又保持身心泰然,能夠用少的精力處理繁雜的事務,成為職場上的高效能人士,其秘訣就在於:隻動腦,不動心。
    民國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一通權達變的智慧
    二練就一顆從容自在的心
    三做人之道:“成色”比“斤兩”更重要
    四人生中的精神價值
    五做你自己:別讓生活變成一場秀
    第五章 生命的重建
    陽明的學問之所以叫心學,禪宗之所以又叫“心地法門”,就是因為一切修行都是指向你的心,指向你的態度、觀念、思想、人格。隻要你的心能夠做出轉變,隻要你的態度、觀念、思想、人格都能像一個真正的覺醒者一樣,那麼當下你就醒來了。
    一心學&禪宗:修行就是“做減法”
    二為人格補鈣,讓心靈吸氧
    三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態度
    四本來面目:認識你自己
    五一堂心學課:找回心靈的快樂
    第六章 致良知:開啟正能量
    生命中的許多事物,都是需要用心靈去體驗的。頭腦固然可以幫忙,但它無法取代心靈的體驗。愛情如是,良知亦復如是。所以,在修行過程中,理性思維與直覺體悟就像車之雙輪、鳥之雙翼,隻有二者並用,纔能讓良知徹底呈現。
    一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二正能量的開啟、擴充、運用
    三正思維:一般思維的2.0升級版
    四我的良知我做主
    第七章 修行,從當下開始
    當一個人凡事隻為良心而干,不為別的,他就已經是在“致良知”了,同時就等於開啟了強大的正能量。這樣的正能量流淌奔湧到世界的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必然會被改變。富蘭克林就是這麼改變世界的。而在這樣的時候,他根本不必去追求成功和榮譽,所有令世人艷羨的東西都會不請自來。
    一格物:修行的入手處
    二誠意: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三工作就是修行
    四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五天生我材必有用:認識你的天命
    第八章 做自己的心靈導師
    無論是佛陀指月的指頭,還是禪師設法的拂塵,抑或是寺廟中那些泥塑木雕、供人禮拜的佛菩薩像,乃至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性的方法和手段,要想在這個浮躁喧囂的紅塵中獲得自在解脫,隻能從自性中求,而無法從外在的任何人、任何地方求。換言之,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幫助你實現精神轉化、開啟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的人,隻有你自己。
    一世界觀的重建:“良知一體”&“無量之網”
    二禪:住在你心中的導師
    三心靈世界的密碼:良知四句教
    四什麼樣的人格,決定什麼樣的人生
    附錄:陽明心學簡明綱要
    再版後記

    前言
    自序: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近兩年,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提倡和關注。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組織還是個人,好像都已經意識到,我們的社會,正在面臨一場物質與精神背離、信仰與道德缺失的危機,而拯救之道,或許就蘊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意識到危機,是自我救贖的起點。然而,如何真正走上這條救贖之路,如何從傳承數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今日國人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智慧,卻注定要比我們想像的困難得多。首先,卷帙浩繁、文義艱深的古代典籍會給我們造成極大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其次,因時代變遷所導致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差異,也足以成為橫亙在我們與經典之間的巨大鴻溝;後,即便我們克服了上述困難,理解並接受了古人的某種思想,可如何讓這種思想“體貼”到自己的身心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卻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麼,有沒有一種古人的學問,能夠程度地幫助我們解決上述問題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王陽明在五百年前為世人揭櫫的心學。

    自序: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近兩年,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提倡和關注。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組織還是個人,好像都已經意識到,我們的社會,正在面臨一場物質與精神背離、信仰與道德缺失的危機,而拯救之道,或許就蘊藏在古人的智慧中。
    意識到危機,是自我救贖的起點。然而,如何真正走上這條救贖之路,如何從傳承數千年的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今日國人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智慧,卻注定要比我們想像的困難得多。首先,卷帙浩繁、文義艱深的古代典籍會給我們造成極大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其次,因時代變遷所導致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趣味等差異,也足以成為橫亙在我們與經典之間的巨大鴻溝;後,即便我們克服了上述困難,理解並接受了古人的某種思想,可如何讓這種思想“體貼”到自己的身心上、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卻仍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那麼,有沒有一種古人的學問,能夠程度地幫助我們解決上述問題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王陽明在五百年前為世人揭櫫的心學。
    給出這個結論,並不是說除了陽明心學之外,其他的儒、釋、道思想和諸子百家的學問就不夠高明或不合時宜,而是因為——陽明心學不僅融攝了儒、釋、道的智慧,而且自其誕生之日起,便具有一種強大的經世致用的品格,並且直接訴諸個體心靈,因而適於在日常生活中修學實踐,也貼近當下。這幾年,陽明心學之所以能在沉寂數百年之後悄然重現,漸受國人青睞,其原因恐怕正在於此。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嚴復)
    所謂“簡徑捷易”,不僅意指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之大成,而且揭示了其可操作性極強的根本特色。換言之,陽明心學不僅是一門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心靈哲學,更是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行動哲學。唯其如此,自明朝以降的五百年來,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的無數仁人志士和社會精英,纔能從中汲取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練就一顆顆強大的內心,締造一樁樁掀天揭地的事功。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梁啟超)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日本倒幕領袖西鄉隆盛)
    如果說在一百多年前,陽明心學給予世人更多的是一種挽救國家民族於危亡的膽識、魄力和勇氣,那麼時至今日,它也必然能夠給予我們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並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心靈救贖的道路。
    這條道路的起點,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精神,亦即王陽明一生中反復致意、再三提撕的三個字:致良知。在陽明心學的語境中,良知有兩層含義:一、與生俱來、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識;二、內在於人又超越萬物的宇宙本原。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宇宙”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物質宇宙,而是哲學意義上的精神宇宙。對於物質宇宙的探索,源於人類固有的求知天性,而對於精神宇宙的叩問,則是來自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終極關懷。生而為人,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和世界終歸是有限的、短暫的、相對的,但與此同時,人類卻始終在自己的靈魂深處仰望並追求著無限、永恆和。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哲學和宗教,纔在各自的精神宇宙中建構了各自的本體,如基督教的上帝,佛教的真如,伊斯蘭教的安拉,柏拉圖的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爾的精神,老莊的道,孔孟的天,禪宗的本來面目,程朱的天理,等等。而在王陽明這裡,能夠生成天地萬物且內在於人心的宇宙本體,就是良知。
    王陽明教我們致良知,就是讓我們當下體認這個精神本原,借此與他人、天地和萬物建立一種廣泛而內在的聯結。如此一來,我們的生命就能獲得一個牢固的基點,心靈就能得以安頓,從而確立人生的意義,展開富有價值的生活。用古人的話說,是謂“安身立命”“本立而道生”。當然,相信宇宙有一個精神本質,並且相信人的生命有一個高貴而神聖的來源,是無法用科學手段驗證的。因為這是一種信念,堅守這種信念並遵循這樣的信念生活,就可以稱為信仰。而信仰是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完全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你可以認為生命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隻是一種渺小而短暫的存在,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活著也沒什麼特別的意義,無非就是喫喫喝喝、男男女女而已;你也可以認為生命的本原是高貴而神聖的,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帶有一種使命,就是讓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潛能充分發揮,進而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同時讓自己獲得一個快樂、幸福、成功的高品質人生。
    當然,如果人生可以簡化為上述命題的話,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避苦趨樂、避禍趨福是人性根深蒂固的自然需求。然而,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滿足這種人性需求,通過什麼手段去追求快樂、幸福和成功,卻並非不言自明,而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換言之,倘若我們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或者出現了方向性的錯誤,那麼我們不但有可能在追求上述事物的過程中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且完全有可能走向反面:要麼是疲於奔命、身心交瘁,卻什麼也沒得到;要麼是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卻喪失了快樂和幸福;或者就是在別人看來似乎什麼都擁有了,自己卻仍然感覺不安和不滿足,甚至比尚未擁有之前更為茫然和困惑。
    毋庸諱言,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大多數人其實已經不同程度地落入了上述窘境。
    究其原因,根本的有兩點:
    一、我們太過於看重物質和金錢,以為快樂、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過物質手段實現,從而導致了物質欲望的膨脹與精神生活的萎縮。今天,我們普遍被這種既定而單一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所困,基本上喪失了選擇的自由,似乎不敢再想像生活還有另外的可能。用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的話說,這就叫“單向度的人”。
    二、我們太過於看重社會的評價和他人的眼光,以至於把自身的快樂、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會和他人定義,從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心靈需求。而當流俗的價值觀和大眾的集體無意識合謀將每個個體綁架,我們的自我就迷失了,而我們的人格也會呈現出嚴重的“外傾化”特征。用現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的話說,這是一種“重心在外”的人生,而這樣的人生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即便你獲得了某種“成功”,這樣的成功或許也隻是外界所定義的,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然,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誰都不能沒有物質和金錢。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物質和金錢僅僅是我們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固然很難獲得快樂、幸福和成功,但是有了物質基礎之後,這些東西卻不一定能夠自動實現。原因在於,不管我們堆積了多少外部生活的資料,也不管別人對我們做何評價,終決定我們是否快樂、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換言之,不僅是“快樂、幸福”這種偏於內在體驗的事物通常需要心靈的健康,就連“成功”這種更多依賴外在條件的事物,也與完善的人格品質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息息相關。
    因此,要想獲得心靈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強大,不再做一個單向度的、重心在外的人,我們就必須修行,必須致良知。
    正如良知兼有兩重含義(既是本體也是道德意識)一樣,致良知之“致”,也兼有二義:一是體認,二是踐行。本體可以當下體認,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卻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切切實實、一點一滴地踐行。如果說前者更像是頓悟,那麼後者可謂之漸修。
    當良知作為本體的時候,它超越了世間對立的事物,因而也就超越了善惡,所以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而當良知作為內在於人心的道德意識時,它卻具有辨別善惡的功能,所以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言、所行,通常不會有人來對我們做出道德判斷,而我們自身往往也是疏於去照看的。所以,總是要等到種種言行產生了或好或壞的結果,並直接或間接地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纔會豁然有省。因此,如果想在生活中踐行陽明心學,那麼緊要的入手處,無疑就是要在待人接物和行住坐臥的每一個當下,時刻保持良知在場。換言之,就是要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終保持了了分明的觀照和覺知——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然後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
    這,就是致良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關於修行的不二法門。
    讓良知在場,在有些人看來,也許會覺得是一種束縛,然而弔詭的是,我們目前看上去貌似自由的生活,恰恰受困於各種無形的枷鎖:一方面,五光十色的時尚趣味誘惑著我們的感官,刺激著我們的欲望,令我們心甘情願地成了“拜物教”的忠實信徒;另一方面,無孔不入的流俗價值觀又侵蝕著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讓我們亦步亦趨地追隨大眾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漸漸迷失了自我。而致良知的修行,表面看上去像是一種“束縛”,實則恰恰是通往心靈自由的必經之路。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很簡單:一個人首先必須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後纔能得到心靈的健康,也纔有資格獲得心靈的自由。倘若我們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和言行,那麼我們就很容易被流俗的價值觀綁架,被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左右,被自身的種種欲望和情緒困擾。試問,這樣的人談何自由?
    此外,也許還有人會說,時刻讓良知在場,做人會不會太累?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的確不是一件輕松快活的事。其實,不光是修行,凡是生活中值得做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創業,甚至經營婚姻、撫育孩子等,無不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並且長時間堅持不懈。既然如此,那我們憑什麼認為修習陽明心學就可以不必付出努力和心血呢?用王陽明自己的話說,真正的修行,“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這兩年,由於陽明心學漸獲國人青睞,不乏有人出於追逐時尚或附庸風雅的動機,把陽明心學視同一般意義上的心靈雞湯,或者當成廉價的成功學,乃至引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如此種種,就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無知,至少也是對陽明心學的誤讀。
    古代的禪宗大德常把修行喻為“火中生蓮”“大死大活”。可見,真正意義上的修行,必是一場脫胎換骨的人格轉化,亦必是一場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
    佛教禪宗的修行如此,陽明心學的修行何獨不然?
    毫無疑問,要想擁有健康的心靈、完善的人格與強大的精神,沒有捷徑可走,隻能通過刻苦的修行。究竟而言,通往心靈自由的道路,絕非用鮮花和紅毯鋪就,而是以堅毅和勇氣築成!我相信,從這一刻起,隻要你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隻要你願意邁開腳步真實踐履,那麼久久行去,終有一日,你必定能夠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必定能夠達到那個“良知全體呈現、心靈徹底自由”的境界。
    王覺仁
    2015年5月於福建漳州

    媒體評論
    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梁啟超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嚴復
    餘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梁啟超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嚴復
    餘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倒幕領袖西鄉隆盛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
    ——左宗棠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章太炎
    王文成公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士禎
    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像又一新焉。
    —&mdas培
    一生伏首拜陽明。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

    在線試讀
    第七章修行,從當下開始
    四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隻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像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在外的,安能避得?隻要自修何如爾。”
    ——《傳習錄·下·門人黃省曾錄》
    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煉”
    有學生問:“《論語》記載了‘叔孫武叔毀謗孔子’的事情,為什麼大聖人還是不能免於毀譽呢?”
    這個學生提的問題,事見《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不知何故總是看孔子不順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對同僚說:“子貢其實比他老師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一聽就嚇壞了,趕緊聲明:“我老師的德行比我高多了,咱就拿房屋的圍牆打個比方吧,我家的圍牆隻有肩膀高,隨便哪個路人都看得見我家,所以都誇我的房子豪華;而老師家的圍牆有數丈高,大家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壓根兒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房子有多麼雄偉壯觀、多麼美輪美奂。”
    沒過多久,叔孫武叔又在別人面前毀謗孔子。子貢這回真的憤怒了,說:“別再這麼干了!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還可以超越;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沒有人可以超越。就算有人想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本身又有什麼損害呢?隻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由於《論語》記載了這件事,所以千年之後,陽明的學生還替孔子他老人家打抱不平,對他遭受毀謗一事深感不解。
    陽明告訴學生:“毀謗是來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聖人也免不了。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實實在在是個聖賢,縱然人們都毀謗他,也影響不了他。就像浮雲蔽日一樣,如何損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個外表端莊恭敬、內心卻虛偽無德的人,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隱藏在內心的奸惡也總有一天會暴露。所以孟子纔會說:‘人活著,總有過於苛求的詆毀,也有意料不到的贊揚。’總之,毀譽都是外來的,怎麼能避免?關鍵還是要看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如何。”
    這段話,是王陽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經驗之談。

    第七章修行,從當下開始
    四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和逆商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隻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像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在外的,安能避得?隻要自修何如爾。”
    ——《傳習錄·下·門人黃省曾錄》
    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煉”
    有學生問:“《論語》記載了‘叔孫武叔毀謗孔子’的事情,為什麼大聖人還是不能免於毀譽呢?”
    這個學生提的問題,事見《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不知何故總是看孔子不順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對同僚說:“子貢其實比他老師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一聽就嚇壞了,趕緊聲明:“我老師的德行比我高多了,咱就拿房屋的圍牆打個比方吧,我家的圍牆隻有肩膀高,隨便哪個路人都看得見我家,所以都誇我的房子豪華;而老師家的圍牆有數丈高,大家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壓根兒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房子有多麼雄偉壯觀、多麼美輪美奂。”
    沒過多久,叔孫武叔又在別人面前毀謗孔子。子貢這回真的憤怒了,說:“別再這麼干了!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還可以超越;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沒有人可以超越。就算有人想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本身又有什麼損害呢?隻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由於《論語》記載了這件事,所以千年之後,陽明的學生還替孔子他老人家打抱不平,對他遭受毀謗一事深感不解。
    陽明告訴學生:“毀謗是來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聖人也免不了。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實實在在是個聖賢,縱然人們都毀謗他,也影響不了他。就像浮雲蔽日一樣,如何損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個外表端莊恭敬、內心卻虛偽無德的人,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隱藏在內心的奸惡也總有一天會暴露。所以孟子纔會說:‘人活著,總有過於苛求的詆毀,也有意料不到的贊揚。’總之,毀譽都是外來的,怎麼能避免?關鍵還是要看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如何。”
    這段話,是王陽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經驗之談。
    自從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各種攻擊和詆毀甚囂塵上,把他包圍了。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身邊那幾個佞臣,如邊將江彬、許泰,太監張忠等人,更是因為嫉妒他的事功,就污蔑他“與寧王通謀”,還說他平叛的動機是為了殺人滅口雲雲,總之一心想把他整成明朝版的嶽飛。所幸太監也不全是小人,當時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張永就是一個相對正直的人,跟陽明的關繫也不錯,纔幫他洗清了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在陽明遭到詆毀、污蔑、陷害的那些日子裡,他平日的修行功夫就派上大用場了。
    由於早在年輕時,陽明就已經練就了“不動心”的功夫,加之後來貶謫龍場,經歷了九死一生,更是打造了一顆寵辱不驚、自作主宰的強大內心,所以那些小人的伎倆對他來講,無異於浮雲蔽日、蚍蜉撼樹,根本不能傷害他分毫。
    那些日子,陽明該做事做事,該講學講學,該喫飯喫飯,該睡覺睡覺,隻一意守護內心昭明靈覺的良知,每天照舊過得逍遙自在。用他自己的話說,隻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傳習錄》卷下)。
    由此可見,一個人隻要具備心學的功夫,EQ(情商)和AQ(逆商)自然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但是,這種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煉”,若關起門來在靜定中修,其結果就隻能是玩弄光景,“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換言之,要提升情商,你就必須在情緒發動的時候修;要提升逆商,你就必須在逆境和挫折中修,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不會有半點兒實戰功夫。
    比較典型的一個“紙上談兵”者,就是北宋文豪蘇東坡。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其佛學造詣不可謂不深。但是,相對於學問而言,他的實修功夫卻差了好大一截兒。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蘇東坡和佛印禪師之間經常逗機鋒、打嘴仗,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好玩兒的典故。其中經典的,莫過於“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
    蘇東坡任職瓜州(今江蘇揚州)期間,與長江南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交情甚篤。有一天,蘇東坡自感修行有得,便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命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印證和期許。
    “八風”是佛教名詞,指的是“譏、稱、毀、譽、利、衰、苦、樂”八種人生境遇。蘇東坡以“八風吹不動”自許,表明經過佛法的修行,自己在面對外在的榮辱毀譽和人生的順逆苦樂時,始終能夠保持如如不動、泰然自若的心境。
    佛印看完這首詩,就在後面批了兩個字,讓書童拿回去。一心等著被誇的蘇東坡展開那張紙一看,上面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放屁。
    蘇東坡頓時火起,立刻乘船過江,要去找佛印理論。
    佛印早料到他會來,就站在岸邊等他。蘇東坡一看見佛印就大聲質問:“你不欣賞我的詩倒也罷了,何苦侮辱人呢?!”
    佛印笑呵呵地問:“我怎麼侮辱你了?”
    蘇東坡揚了揚手中的紙,臉都綠了。
    佛印做恍然狀:“哦,你是指這個。可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把你打過江來了?”
    蘇東坡聞言,當場石化。
    不知道蘇東坡經此點化,其EQ或AQ是否有所提高,反正在另外一些故事裡面,他和佛印禪師打嘴仗幾乎每次都輸得挺慘。
    生氣的藝術:幽默化解法
    在生活中,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比蘇東坡好多少。別人漫不經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攪亂我們內心的寧靜,讓我們要麼生一天悶氣,要麼跟對方干上一仗。
    其實,這是很傻的。就像本書第五章講過的那個買報紙的故事一樣,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決定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呢?
    孩子與成人主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前者的理性和意志都很薄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後者卻可以憑借理性和意志掌控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外界刺激時選擇正確的反應和行為。然而,我們很多人在生理上長大了,在心理上卻一直是個孩子。
    那麼,假如在生活中,有人出於惡意存心冒犯或傷害我們,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反應和行為纔算是正確的呢?
    答案就是兩個字——忍辱。
    但是,千萬別以為忍辱就是對所有的冒犯和傷害無動於衷或逆來順受。如果你這麼理解,那就把這兩個字看得太膚淺了。
    事實上,忍辱不是無視別人對你的傷害,而是首先要防止你對自己造成二次傷害,其次纔是如何應對別人的傷害。
    為什麼這麼說?
    道理很簡單:如果別人已經傷害了你,而你又在自己心裡燒起一把嗔恨的火焰,那你是不是在無意中成了那個施害者的同謀,對自己造成了二次傷害?
    有人說過,憎恨別人就像是為了逮住一隻耗子而不惜燒毀自己的房子,但耗子還不一定能逮到。所以,面對別人的冒犯和傷害時,你可以生氣,但必須學會生氣的藝術。
    生氣也可以是一種藝術?
    是的。亞裡士多德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像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了。”
    生氣還有這麼多講究,它當然是一種藝術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門藝術,我們可以來看看以下幾個場景:
    在英國的一個社交晚宴上,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正在專心地想心事,坐在旁邊的一個富翁不禁好奇,就問道:“蕭伯納先生,我錢,來打聽你在想些什麼。”
    蕭伯納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說:“我想的東西錢。”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麼,你究竟在想什麼呢?”
    蕭伯納說:“我在想你。”
    就這幾個字,差點兒沒把那個富翁噎死。
    再來看一個故事。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有一次到法國旅行,拜會了法國名人波蓋。波蓋生平一大樂趣就是挖苦人,他對馬克?吐溫說:“美國人沒事的時候,往往喜歡懷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波蓋是在嘲笑美國人的歷史太短。
    馬克?吐溫笑笑,說:“法國人沒事的時候,總想弄清他們的父親是誰,卻很難弄清楚。”
    很顯然,馬克?吐溫是在取笑法國人的多情乃至濫情。聽見這句話,不知道慣以惡搞他人為樂的波蓋,當時臉上的表情有多麼難看。
    在面對他人的嘲弄挖苦時,暴跳如雷是不明智的反應,自己生悶氣也不是好辦法,因為對方嘲弄你就是想讓你出糗,你要是不懂得高明地應對,那就讓他稱心如意了。所以,這種時候重要的就是冷靜,然後用一種有風度的方式,做出恰當的反擊。
    換言之,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讓怒氣掌控你,而是要“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氣送回它的源頭,送給它的始作俑者,讓對方因無趣而自動閉嘴。
    當然,冷靜應對、反唇相譏隻是忍辱的層境界,它隻是“生氣的藝術”,需要的也隻是冷靜、機智和幽默而已;再往上走,就要涉及“生氣的學問”了。
    而這門學問所需的功夫,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生氣的學問:大肚能容法
    陽明的學生有一次問他:“一個心學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忿懥’(生氣)這件事?”
    陽明的回答是:“人心怎能無‘忿懥’(人怎麼可能不生氣呢)?生氣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首先,不能‘怒得過當’;其次,要‘物來順應’‘不著一分意思’;後,陽明還舉例說,比方你上街看見人打架,對於沒道理的那一方,你肯定也會感到義憤,雖然義憤,卻又‘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這纔是生氣的學問。”
    總結起來,陽明的意思有三點:
    一、生氣的時候要學會控制,把握一個適當的度,不要過火。
    二、事情一過,怒氣也要隨它過去,不能執著,不要懷恨。
    三、生氣的時候要學會從自己的立場上超撥出來,找到一個客觀的、第三方的視角,這樣纔能讓理性在場,從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動的境界。
    這個境界看上去是很高超,可是在現實中,除了陽明自己,還有誰能做到面對侮辱而“此心廓然”、寂然不動呢?
    當然有人能。典型的代表,當屬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婁師德。
    婁師德是武則天時代的一位牛人,不僅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功勛卓著,而且出將入相,官至宰輔。然而,在古往今來牛的女人手下當官,無疑是當時世界上風險的事情之一。面對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婁師德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從而練就了超人般登峰造極的修養功夫。
    當時,與婁師德同朝為相的李昭德受武則天信任,此人生性張揚,鋒芒畢露。由於婁師德身體肥胖,所以行動遲緩,每天上朝都走得慢吞吞,李昭德偶爾跟在後面,半天過不去,就會爆粗口:“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是農民。在唐代,這估計是一句標準的國罵,因為當年太宗李世民被諍臣魏征氣得夠嗆的時候,也曾背地裡罵他是田舍夫。如今婁師德無端招來國罵,換成別人,恐怕一回頭就跟李昭德干起來了,可是婁師德卻慢慢地回過頭來,笑容可掬地說:“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
    婁師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職,有一次外放為刺史,來跟大哥辭行。婁師德語重心長地說:“我貴為宰相,而今你又擔任刺史,榮寵過盛,必定招人嫉妒。在你看來,我等當如何自處?”
    弟弟說:“大哥放心,從今往後,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也隻會擦去而已,不同他計較,絕不為大哥惹禍。”
    弟弟以為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大哥一定滿意。沒想到婁師德卻憂心忡忡地說:“這正是我所擔心的!人家把唾沫吐到你臉上,證明他對你火大,你把唾沫擦了,就是表示不服氣,這不是讓他的火更大嗎?你應該任唾沫留在臉上,讓它自己干掉,然後還要面帶笑容,表示你欣然接受。”
    這就是成語“唾面自干”的出處。一個人能把忍辱修到這種境界,世上還有什麼人能夠讓他生氣呢?還有什麼事能夠決定他的反應和行為呢?
    表面上看,婁師德這麼做好像很懦弱,其實這纔是真正的自作主宰,也纔是真正的內心強大。有力的證據就是:短短幾年後,那個表面剛強的李昭德就被酷吏來俊臣整死了,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說到底就是被武則天兔死狗烹了);而婁師德不僅在武周時期的恐怖統治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獨能以功名終”,還引薦了一大批德纔兼備的官員進入朝廷(其中就有牛人狄仁傑,狄仁傑又引薦了張柬之,張柬之不久便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政權,可見如果沒有婁師德,李唐復國的時間無疑要被大大推遲),為終推翻武周王朝儲備了強大的人纔資源,也為李唐宗室終撥亂反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李昭德因剛強而身敗名裂、人亡政息,婁師德卻依靠貌似柔弱的忍辱功夫,不僅保全了自身,而且成就了常人莫及的品德與事功。二者截然相反的命運,幾乎就是在為老子這句話做注腳。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