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書·李學勤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中國古代哲學
    【市場價】
    1049-1520
    【優惠價】
    656-950
    【作者】 李學勤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58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85838
    叢書名: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書

    作者:李學勤著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按照“走出疑古時代與古史重建”“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孔子之集大成”“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孔子思想的傳承與傳播”等先秦史的重大問題編排,反映了李學勤先生的學術成就,體現了他的學術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按照“走出疑古時代與古史重建”“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孔子之集大成”“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孔子思想的傳承與傳播”等先秦史的重大問題編排,反映了李學勤先生的學術成就,體現了他的學術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出生於北京。當代傑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與古文獻學家。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繫。1952年夏,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5—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1996年起,人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2004年起,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08年起,擔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2014年9月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主要著作有《失落的文明》《走出疑古時代》《周易溯源》《簡帛佚籍與學術史》《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文物中的古文明》《夏商周文明研究》《三代文明研究》等。


    楊朝明,1962年出生,當代著名學者、儒學家、史學家。現為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和《孔子研究》編委。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學術帶頭人,《孔子文化研究》主編、《孔子文化》編委會主任。著有《論語詮解》等。

    目錄
    目錄
    編不可低估的中國古代文明
    走出疑古時代與古史重建 / 3
    一、走出疑古時代 / 3
    二、通向文明之路 / 14
    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 / 53
    一、被低估了的中國古代文明 / 54
    二、中國古代文明的長度 / 58
    三、中國文明的連續性 / 83
    四、中國古代文明的廣度 / 94
    五、中國文明發展的高度 / 117
    重寫學術史 / 140
    一、學術研究的“發現時代” / 140
    二、出土文獻與古籍整理 / 153

    目錄

    編不可低估的中國古代文明

    走出疑古時代與古史重建 / 3

    一、走出疑古時代 / 3

    二、通向文明之路 / 14

    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 / 53

    一、被低估了的中國古代文明 / 54

    二、中國古代文明的長度 / 58

    三、中國文明的連續性 / 83

    四、中國古代文明的廣度 / 94

    五、中國文明發展的高度 / 117

    重寫學術史 / 140

    一、學術研究的“發現時代” / 140

    二、出土文獻與古籍整理 / 153

    三、對古書的反思 / 160

    四、辨偽的檢討與新認識 / 172

    五、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 175

    第二編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

    孔子之“集大成” / 215

    一、儒學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 / 215

    二、孔子與古代學術的新時代 / 231

    三、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流 /255

    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 / 262

    一、先秦儒家典籍再認識 /262

    二、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史研究 /303

    孔子思想的傳承與傳播 / 325

    一、孔氏家學與漢晉時期的儒學 / 325

    二、對宋明理學及清代樸學的比較研究 / 350

    三、國學與當前的“國學熱” / 393

    四、國際漢學研究 / 399

    編選引用參考文獻 / 403

    李學勤先生學術年譜 / 422

    編選後記 / 429

    前言
    2013年度孔子文化獎頒獎辭
    中華文明的探源者、守望者——李學勤
    他是當代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與古文獻學家。
    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有極深造詣。針對宋代以來低估中國古代文明的思潮,他高瞻遠矚,提出“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繼往開來,以地下出土古文字、古器物與傳世文獻相印證,引領人們追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揭開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真相,打開了中國早期文明世界的大門,展示了先民創造的經驗、成就與智慧。
    他深知儒學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將孔子儒學置於中國古代文明的廣闊背景中,論證了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集大成”特征,闡發了儒學地位。他結合出土資料,研究孔子與六經的關繫,認定由孔子整理傳世的六經是儒家思想理論的源頭活水。
    他正本清源,論證古書成書的過程與傳流。他的研究深入淺出,信而有征,不僅對傳統認識補偏救弊,而且開拓了孔子研究的新視野。
    他利用三十多年來考古發現的大量簡帛文獻,對古代經典和早期學術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碩果累累、成就卓著。

    2013年度孔子文化獎頒獎辭

    中華文明的探源者、守望者——李學勤

    他是當代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與古文獻學家。

    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有極深造詣。針對宋代以來低估中國古代文明的思潮,他高瞻遠矚,提出“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繼往開來,以地下出土古文字、古器物與傳世文獻相印證,引領人們追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揭開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真相,打開了中國早期文明世界的大門,展示了先民創造的經驗、成就與智慧。

    他深知儒學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將孔子儒學置於中國古代文明的廣闊背景中,論證了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集大成”特征,闡發了儒學地位。他結合出土資料,研究孔子與六經的關繫,認定由孔子整理傳世的六經是儒家思想理論的源頭活水。

    他正本清源,論證古書成書的過程與傳流。他的研究深入淺出,信而有征,不僅對傳統認識補偏救弊,而且開拓了孔子研究的新視野。

    他利用三十多年來考古發現的大量簡帛文獻,對古代經典和早期學術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碩果累累、成就卓著。

    他目光敏銳,見微知著,次揭示了漢代以後孔子後裔世守家學而自成一個學派的事實,勾勒了漢魏孔氏家學傳承的線索,充實了儒學研究的內容,豐富並加深了人們對於孔子世家的認識。

    他堅信中華文明有著輝煌的歷史,也一定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他對中華文明有著堅定而充足的自信,他是中華文明的探源者、守望者。

    獲獎感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女士、先生:

    今天我能夠在孔子和儒學的故鄉曲阜,承受這樣的榮譽和獎勵,是我有生以來重要的一大幸事。我生於1933年,1952年開始從事學術工作,如大家所了解,幾十年間有種種曲折經歷,當然有不少值得紀念的事情,然而在今天獲得的榮譽,卻是我未曾預料到的。

    我大膽地認為,我今天的獲獎,是大家對我幾十年來所做點滴工作的高度肯定。會上對我的介紹,有許多溢美之處,是我實在不敢接受的。近來我在幾次不同的場合都說過,我這個人在過去的大半生,所學甚淺,工作很雜,實是乏善可陳,不足為訓。這不是故作謙虛的客套話。我本來是清華大學哲學繫的學生,老師有金嶽霖、馮友蘭等先生,可是1952年我到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做殷墟甲骨的整理。1953年底,又轉到歷史研究所,擔當侯外廬先生的助手,參加《中國思想通史》的寫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後期,又轉去整理新出土的簡牘帛書,回到考古和古文字學的行當。幾經轉折,稱為“雜學”是合宜的。

    不過,在多年的“雜學”涵泳中,我逐漸形成了一個認識、一個想望。這個認識就是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被低估被矮化了,而我的想望就是通過客觀的論證、正確的評價,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闡揚。因此,我在1981年提出要“重新估價中國的古代文明”,以期對國家的文化建設有益。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即現在大家說的“國學”,我的體會是“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仔細思考,儒學、經學的開創者,自然是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孔子總結了唐虞三代的文化傳統,創立了儒學,特別是其經學,成為傳統優秀文化的中心和像征。我多年以來所期望、所追求的,多年以來所致力、所工作的,如果在闡揚民族優秀文化方面有一點效用,我便感到深深滿足了。這也正是我對能在曲阜獲獎感到特別榮幸、特別激動的原因。

    我的努力還要繼續下去,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點和教導。請允許我對大會、對各位表示衷心的、熱誠的感謝!

    謝謝大家!

    李學勤

    2013年9月

    弁言

    2013年11月26日,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值得永遠記取的日子。這一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孔子故裡,在孔子研究院召開座談會,發出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信息。這裡,正是歷屆世界儒學大會的舉辦地。

    習近平主席視察孔子研究院並作重要講話,這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事件,中國由此進一步堅定而自信地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了構建時代新文化的步伐。

    在視察曲阜之後,習近平主席又多次就傳統文化發表講話,並站在世界文明與國際關繫的高度,深刻論述了“思想”對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意義,他指出,中國傳統的愛好和平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繫的基本理念。習近平主席不止一次地談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前石碑上的那句話:“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此言正深度契合孔子儒學思想的精髓。

    中國先人早就看到“人心惟危”,人不能“好惡無節”,要明理修身,推衍親情,放大善性,“允執厥中”。孔子說:“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又說:“人藏其心,不可測度,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既然“有度”與“無度”全在“人之思想”,那麼,中華文明“以禮制中”的意義便不言而喻。

    中國儒學是在繼承孔子以前數千年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氣質與特征。春秋時期就有人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儒家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主張,雖不苟同,但相互尊重,和平共處。世界文明多姿多樣,不同文明之間應當平等與相互尊重、互鋻而相互包容,隻有這樣,人類文明纔能不斷發展和進步,也隻有這樣纔有可能參透其他文明的奧妙,進而求同存異,互相涵攝,和諧相處,共同前行。所以,大力宣傳孔子儒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建立民眾共同價值信仰體繫的需要,而且正符合世界的需要與時代主題。如果能將孔子儒學精髓更好地傳承下去進而傳播出去,這將是中國獻給世界的偉大禮物。

    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中國儒學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即通常所謂“原始儒學階段”,這是儒學創立時期;二是秦漢以來至近代以前,這是“帝制中國時代”,是儒學與社會歷史文化密切結合的時期,可概略稱為“儒學發展階段”;三是近代以來,尤其甲午中日戰爭以來,這可稱為“儒學反思階段”或者“儒學反省階段”。

    對中國儒學進行這樣的劃分,有助於對儒學價值的認識。作為思想文化,孔子儒學的影響之大可以說罕有匹敵,而對其價值認識的分歧之大竟然也無與倫比。這已被視為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景觀”。然而,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言,因為有了孔子的學說,“偉大的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這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時間雖然過去兩千多年,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人們仍然必須立足於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那些價值觀念。

    人們之所以對儒學認識存在分歧,原因很多。近代中國社會特殊的歷史變動,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帝制時代,孔子被尊崇到極高地位,儒學是統治學說,新文化運動的矛頭自然直指孔子,借以打倒儒學和傳統文化。這種“全盤性反傳統主義”運動,其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偏頗是顯而易見的。不過,這場“思想啟蒙運動”以鮮明的反傳統形式出現,但仍然有人看到孔子與後儒的不同,明確指出不能完全否定孔子和傳統,主張分清“真”“假”孔子。如李大釗說:“餘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靈魂也。”

    隨著學術的進步,人們對儒學的變化看得更清楚了。在儒學“創立”時期,儒家思想帶有明顯的“德性色彩”,早期儒家強調“正名”,主張“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漢代以後則有不同,適應專制政治制度的需要,逐漸強調君權、父權和夫權,儒學慢慢蛻變,染上了顯著的“威權色彩”,呈現出為後世所詬病的“缺乏平等意識和自由理念”,也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原來,強烈“保守”傳統的人多看到了原始儒學的真精神,而對孔子儒學持“激進”立場的人則更多看到了作為“專制政治靈魂”的那個“偶像的權威”。難怪“新啟蒙運動時期”有學者提出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我們確實更應該關注原始儒學,分清“真孔子”和“假孔子”,澄清誤解,明辨是非,正確對待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們應當感謝世界儒學大會,感謝“孔子文化獎”的設立,她對於推動孔子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自2007年舉辦發起國際會議以來,世界儒學大會已成功舉辦了六屆七次。先後有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1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論文800餘篇,出版了六部學術論文集。經過八年多的建設,世界儒學大會在國內、國際上都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成為彙聚海內外儒學研究權威機構、知名學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全球性儒學盛會,搭建了跨地域、跨學科、跨行業的國際儒學研究與文化交流的高端平臺,並成長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

    從2009年開始,每屆世界儒學大會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盛典,這就是頒發“孔子文化獎”。該獎項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設立的我國儒學研究和推廣領域的獎,旨在表彰鼓勵世界各地為儒學研究和孔子文化傳播做出貢獻的團體、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獲得“孔子文化獎”的學者和機構,2009年度為杜維明先生和孔子基金會,2010年度為龐樸先生和國際儒學聯合會,2011年度為湯一介先生和湯恩佳先生,2012年度為牟鐘鋻先生和韓國成均館,2013年度為李學勤先生和安樂哲先生。

    為保證“孔子文化獎”的公正性、神聖性,“孔子文化獎”組織委員會制定了科學嚴密的推選程序。從推選委員會的專家組成,到具體的推選實施方案;從推選委員獨立匿名提名,到彙總後再次提請推選委員進行選舉,都十分嚴謹、公正、細致,這是對“孔子文化獎”的尊重,更是對“孔子文化”的敬重。因此,每一次“孔子文化獎”頒獎,都成為人們討論熱烈的話題,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認可,受到社會的廣泛贊同。

    可以說,每一位“孔子文化獎”獲獎學者都立足於學術前沿,深刻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問題。在他們之中,有的著力闡發儒家傳統的內在體驗,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有的致力於解讀中華文化密碼,闡發中華智慧;有的用心考察儒、釋、道三家,以獨到的見解豐富深化儒學認知;有的篤行儒道,胸懷天下,在弘揚孔子文化和推廣儒道上不遺餘力;有的探源古代文明,解讀早期中華文化的高度與深度,彰顯孔子思想與儒家學說形成的廣闊舞臺;也有畢生鐘情於中國文化的西方儒者,以比較的視野闡發儒學的價值,向全世界介紹儒家學說。這些獲獎學者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們獲得孔子文化獎乃眾望所歸。

    為了更好地展示“孔子文化獎”獲獎學者的風采與成就,回顧和宣傳他們的學術貢獻,在孔子文化獎組織委員會的領導下,世界儒學大會秘書處組織選編了這套“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書”,這同時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儒學大會,了解“孔子文化獎”。

    本次出版的是前五屆獲獎學者的學術文粹。以後隨著世界儒學大會的繼續舉行,隨著新的“孔子文化獎”獲獎者的產生,該“文粹”還會繼續編輯下去。

    世界儒學大會執行秘書長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

    2015年8月5日

    自序

    2013年,在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我獲得了孔子文化獎,當時我在“獲獎感言”中說,我能夠在孔子和儒學的故鄉曲阜,領受這樣的榮譽與獎勵,是我沒齒難忘的一大幸事。我廁身學術工作幾十年來,有種種曲折經歷,自然有不少值得憶念的事情,但是這次蒙受的榮譽,實是從來沒有預料到的。這番話,表達了我衷心的感激。更出乎我意外的是,現在又有一件重要的幸事,就是我這本以孔子和儒學為主題的小集的編成出版,我真曾認為這是不大可能實現的事。在這裡,我要特別向主持和參預小集的輯錄、印行等事務的各位先生,表達我衷心的感謝。

    我常說自己屬於“雜學”,所學駁而不純,學識能力尤其有限,哪裡敢講對孔子和儒學有多少認識心得?然而既在專業方面涉足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便不可能繞開孔子和儒學。孔子在歷史上影響之大,是世所公認的。手頭有美國漢學家白牧之、白妙子的《論語辨》(E. Bruce Brooks and A. Taeko Brooks, The Original Analects,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95),書的包封上就說:“沒有任何人對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更為深遠。他的教誨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倫理與社會制度的基礎,中國的一切都不能離開他的遺教。”我的一些不夠繫統成熟的見解,隻能說是管窺蠡測了。

    這本集子收錄的文字,摘自我歷年所寫所講,成文的時期不同,發表的場合更是多樣,內容難免有彼此差異甚至矛盾的地方,這隻有懇請讀者鋻諒。不過關於孔子和儒學,我近年有幾點比較一貫的想法,見於小集各部分之中,為了便於讀者看這本書,這裡想集中說一下,向大家請教。

    我在幾次講演中都提到,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國學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三教九流,博大宏深,然而占據主要地位的是孔子及所開創的儒學。這樣講,沒有貶低其他流派的意思,隻是描述歷史的實際,所以我強調這是事實判斷,不是價值判斷,下面所說,也是如此。這是我想說的點。

    其次,我主張孔子在學術文化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適當的形容,就是“集大成”者。孔子之所以為“集大成”,很關鍵的一層原因是他繼承、總結和發展了前世賢哲的思想成就。80年前,郭沫若先生的《青銅時代》一書問世,其中已詳細論述了商周之際天道觀的變革,周人怎樣有鋻於夏商兩朝覆亡的歷史經驗,建立了民本德政的價值觀念,這方面正為孔子及其儒學所承續。《淮南子·要略》雲:“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寧靜王室,鎮撫諸侯,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這段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孔子儒學的淵源。

    這種天道觀的變革,不僅見於周初傳世文獻,也在近些年新發現的出土材料中間有充分的體現。例如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近公布的一篇《厚父》,重點論述了“民心惟本,其作惟葉”,是周武王與夏人後裔厚父的對話,孟子引用時明稱之為《書》。孔子與其弟子傳習詩書禮樂,正表明他們傳承前世賢哲的統緒。

    第三,接著上面所說,孔子集前世賢哲之大成,從而開創儒學的新局面,他對弟子的施教,自然重在詩書禮樂的傳習。“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孔子怎樣做了整理的工作,以教弟子,《史記·孔子世家》有概要的記述,同時還特別講到他與《易》《春秋》的關繫。因此,我們要全面了解孔子,一定不能離開與之有密切關繫的六經。

    不少年來,有學者認為六經與孔子無關,其結果是研究孔子隻能依靠《論語》,而且由於《論語》相當一部分在他們看來也不可信,所能依據的惟有《論語》的一些內容。這樣要想正確客觀地評述孔子和儒學,恐怕是不可能的。

    關於孔子與六經的關繫,前些年發現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詩論》,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詩論》從體裁看,是孔門弟子記錄的孔子論《詩》大義,並且由之不難推論,當時講授的《詩》,經文內容和結構都與現在傳世的本子沒有根本不同。應當指出,《詩論》作為孔子講授的性質,與其他若干傳世文獻是大致類似的,比如《易傳》,同樣可理解為對孔子所講的記述整理。關於《易傳》成書的時間不能太晚,過去我在《周易溯源》裡已反復論證過了。

    這就是我想到的第三點,如果這樣說,孔子本人也可以說是經學家,是傳統經學的創始人。所謂“經學時代”,在這個意義上是可以提前的。

    第四,後我還想說,孔子和他開創的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為主流,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我在世界儒學大會上說過。大家常引用張載的四句,講“為往聖繼絕學”,這確實是我們需要做的。實際在儒學兩千餘年的歷史上,已經有過幾次“為往聖繼絕學”的事例,每次都不是簡單的承繼,即過去的回復,而是擷取前賢之菁華,做出面向未來的創新。在今天的大時代,學者更應有“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讀者於此如有賜教,何幸如之。

    李學勤

    2015年7月14日於暑熱中的北京

    在線試讀
    一、走出疑古時代
    [1]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7頁。

    [2]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頁。


    [3]同上,第61頁。

    [4]顧潮:《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頁。

    [5]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人文雜志》增刊《先秦史論文集》,1982年。

    [6]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頁、第383頁。

    [7]《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1期,第48頁。

    [8]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20、122、124、133、138、150等頁。

    [9]同上,第62頁。

    一、走出疑古時代

    1.疑古思潮的幾個階段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疑古思潮盛的時期,而疑古則有著相當久遠的根源,疑古思潮中的不少著作,已經把這一點反復說明了。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有好幾次流行疑古的風氣,各有代表的學者和作品,就其成果的承襲來說,確有一貫的脈絡。但是,各個時期的疑古之風,其歷史、文化的背景互不相同,絕不可一概而論。

    疑古之風的首次流行,是在宋代。北宋慶歷以後,學風丕變,如王應麟《困學紀聞》所雲:“自漢儒至慶歷間,談經者守故訓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新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士梗。”宋儒之學的一般特點,是以義理之學取代漢唐的注疏之學,從而能擺脫注疏的約束,直接考察作為經典的古書,自行裁斷。集宋學大成的朱子,便是富於這種精神的,其流風遺韻直至明代。

    疑古之風的第二次流行,是在清初。清儒力反宋學,而於辨偽書方面則繼續了宋人的統緒。他們所辨古書,每每同反對宋學有關。例如閻若璩等指摘古文《尚書》,宋儒津津樂道的《大禹謨》十六字心傳便失了依據;胡渭等批評河圖洛書,也是針對周敦頤以至朱子的學說。清人崇尚門戶,先以漢學反對宋學,接著以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劉逢祿作《左氏春秋疏證》等例子,是大家熟知的。

    到了晚清,今文經學與變法維新的進步思想結合起來,這一趨向,在龔自珍學說中已見其端倪。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說:“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稍進乃厭其淺薄。然今文學派之開拓,實自龔氏。”這一學派魏源著《詩古微》《書古微》,邵懿辰著《禮經通論》,等等,都主張辨偽,梁氏書中已有詳述。至於其典型的人物著作,自推康有為及其《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書指出康有為的今文經學受廖平影響,“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後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我們卻不能說廖氏也有像康有為那樣的變法維新立場。由此可見,不可以把當時的今文學派同變法維新完全等同起來。

    康有為的著作對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疑古思潮有頗大影響,可是兩者的思想性質實有根本的不同。康有為和其他今文經學家一樣,把孔子推崇到神的地位,後來力倡建立孔教,20年代的疑古思潮則與此相反。顧頡剛先生1924年在一則筆記中說:“我們今日所以能徹底的辯論古史,完全是沒有崇拜聖人觀念之故。這崇拜聖人的觀念須到今日倫理觀念改變時纔可打消”,這與康有為的孔教剛好對立,有很不同的歷史背景。無論如何,龔自珍到康有為的今文經學,和20年代興起的疑古思潮,都起過重要的進步作用。我曾說“今文學派作為思想史上的思潮,其進步意義應予以充分肯定”,即指此而言。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思潮,確實把信古打倒了。凡細讀過七冊《古史辨》的人,都會看到這一思潮的成績。疑古的學者不僅總結了宋、清以來這方面的成果,而且完善了辨偽的方法和理論。這一思潮的基本學說,如顧頡剛先生在1922年建立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至今仍影響著海內外的學術界。

    可見,疑古思潮的真正出現,是在上一個世紀之交。疑古思潮從起源上說,可追溯到19世紀末,也就是晚清的時候。當時人們正向西方尋求真理,對舊的傳統觀念,包括對中國上古歷史的看法,產生了懷疑,開始采取批判的態度。實際上,這種疑古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出現,差不多在同一時刻,日本和歐洲也都有人對中國的古史表示懷疑。他們的見解,對中國學者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了辛亥革命以後,疑古思潮在中外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外國的例子,如日本的白鳥庫吉有“堯舜禹抹殺論”,是很有名的。從中國當時的思想史來考察,疑古思潮肯定是有其積極進步的意義的。因為這一思潮的興起,有利於衝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不過,我們今天加以回顧,也有必要指出,疑古思潮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就是說,對於古史,對於古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否定過度了,以致造成了古代歷史文化的空白。在當時的疑古思潮中,曾出現過一種的說法,叫作“東周以上無史”論。過去說中國有5000年歷史文化,一下子縮短了一半,以上部分通通成了空白。

    疑古思潮在20世紀20年代的興起,應該可以說是社會變遷對時勢的呼喚。從世界範圍來看,在現代社會以前的社會,都有信古的觀念。西方中世紀的人們就認為古代好,認為創世紀時的天堂伊甸園的極樂世界好。即使文藝復興後,他們也認為希臘、羅馬人的哲學和理想是好的。把這種觀念顛倒過來是現代化的結果,是現代社會的呼喊,而不是古代流傳一貫的思想。有不少中國人,19世紀前葉還在讀經書。隻是到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後,特別是到了19世紀晚期,由於西學的興起,時勢的發展,纔迫使極力維持科舉的清朝政府不得不下令廢科舉、興西學,建立京師大學堂,用新興的學科取代讀經。因為當時如不這樣,我們的國家就不能自立,我們的人民就不足以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對古代的認識必須有所改變。這樣做,必須打破古代的偶像,如不打破古代的偶像,就不能衝決舊的羅網,不足以立新學,不足以使人們接受世界的新知識。從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加以考察,不難看出,疑古思潮之所以興盛於茲,乃勢之必然也。

    當然也有學者們指出,說顧(頡剛)先生提出這個疑古思潮是不是受外國的影響?因為我個人比較仔細地讀過顧先生的日記,可以說顧先生並非是這樣的。顧先生日常不太看國外書,他主要是繼承了宋清以來的辨偽思潮,與當時新的思想相結合,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新的想法。

    我們的古史辨派曾受到日本的白鳥庫吉、法國的馬伯樂的影響,是不是這樣的呢?當然,他們之間是有共同點的,特別像白鳥庫吉,他的著名的說法就是“堯舜禹抹殺論”,這就很像顧先生他們的一些論點了。我認為,白鳥庫吉的“堯舜禹抹殺論”,從日本的史學史上來看,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當然,白鳥庫吉後來的一些東西,我們是很不敢苟同的,後來他講滿蒙,為當時的日本政治起了相當的服務作用,不管主觀上怎麼講,它是起到了作用。可是,“堯舜禹抹殺論”從日本的思想史、學術史上來看,應該說還是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那時日本的情況和我們差不多,白鳥庫吉的觀點提出後,就在當時引起一場爭論。站在他的對立面和他爭論的,是日本當時有權威的漢學家,即以林泰輔為代表的那些人。大家知道林泰輔的文集叫作《支那古代之研究》。林泰輔這一家日本發音是特別的,它是念“はやし”,“はやし”這個“林”在日本是研究中國《詩》《書》的一個世家。林已奈夫也屬一家,但他比較遠一點,不好說他是不是和林泰輔有直接關繫。林泰輔是直接的,他們這一派在日本是極有根基的。所以在我看起來,就和我們中國的情況一樣,一派是從當時的思想史來看,做出了巨大貢獻;另外一派是對於考證歷史史實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看林泰輔的那些書,看他和王國維的討論,都可以了解一些。

    2.疑古思潮的積極作用

    對於疑古思潮的作用,我曾做過如下三個方面的概括:

    ,是進一步打破了“古代就是黃金時代”這一傳統觀點。眾所周知,歷史的發展雖然有許多曲折,但歷史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傳統觀念之所以認為古代是黃金時代,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古代遺留下來的經書的內容是萬古不變的教條,為了維護經書的尊嚴,就要堅持古代是黃金時代的觀點。現在古史辨學者指出古代有些東西並不是進步的,而且存在許多問題,這有助於衝破羅網,解放思想,促進學術的正常發展。

    第二,是古史辨學者對許多古代文獻,甚至是幾乎所有的古代文獻進行了重新審查,這和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後對以《聖經》為代表的所有文獻進行審查一樣,為繁榮文化事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比如,從基督教角度來講,過去上帝造人說曾被認為是真理,可現在多數外國人已經不再講創世紀學說了,而是相信了進化論了。

    第三,由於古史辨學者及其所代表的疑古思潮對傳統的古代觀進行了一次大掃蕩,從而為建立新的古代觀開闢了道路。這也正是現代考古學之所以能在20世紀20年代疑古思潮洶湧澎湃時進入中國,並為中國人所接受的根本原因。在傳統觀念中,中國人痛恨“偷挖墳墓”,因此在傳統的中國刑法中,對挖墳的人都要處以刑罰。可由於疑古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崇拜進行了大掃蕩,因此以發掘為主要內容之一的現代考古學能傳入中國。在這一點上,我們對疑古思潮的作用是要給予充分肯定的。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疑古思潮的一些副作用。

    3.疑古思潮的消極影響

    疑古是晚清今文經學一派率先倡導的一種思潮,反對古人對文獻一味尊信,要求就古史普遍做理性的審查。疑古思潮在思想史上起過很大的進步作用,但因懷疑過度,難免造成古史的空白。由於這一思潮的深遠影響,要對古代歷史文化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不能不擺脫有關觀點的約束。

    我們在肯定疑古思潮歷史作用的同時,必須指出其不足,或者說不利於中國古代研究的一面。不迷信書本,“疑義相與析”,這是推動與促進學術研究發展的動力。

    《古史辨》肇端於1923年在《讀書雜志》上進行的長達九個月的古史討論,隨之一個階段的論爭主要是環繞古史問題。後來討論的範圍漸趨擴大,涉及古代的很多方面,特別是古書的真偽問題更是突出。現在看來,疑古思潮的影響表現顯著的,正是在古書的辨偽問題上。馮友蘭先生專門提出的史料審查,也是這個問題。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無論做那門學問,總須以別偽求真為基本工作。因為所憑借的資料若屬虛偽,則研究出來的結果當然也隨而虛偽,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費了。中國舊學,十有九是書本上學問,而中國偽書又極多,所以辨偽書為整理舊學裡頭很重要的一件事。”自宋以來,學者疑古,首在辨古書之偽,其成效昭著,為人所共見。但是他們的辨偽,每每議論紛纭,難於折衷,並且擴大化,以至於如梁氏所說偽書極多,漢以前古書幾乎無不可疑,所謂“東周以前無史”的觀點於是產生。

    由於古史辨學者在疑古時,往往“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因此他們對古代的否定常常有些過頭,對一些本來不應懷疑、不該否定的內容也加以懷疑和否定,結果在辨偽上造成了不少,甚至說是很多冤假錯案。

    而如果對古書和古代全部加以否定,那麼古代就沒有什麼可講的了。中國古代也就沒有什麼歷史、學術了,中國也沒有什麼傳統和文化了。如胡適就曾發表《東周以上無史論》一文,認為東周以上沒有歷史。他認為《史記》始於西年前841前841年前就沒有什麼可信的記錄了。而《詩經》《書經》《周易》《周禮》等都不可靠,《左傳》中所講的東西全是假的。這樣一來,東周以上就沒什麼可講的古史了。流風所及,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就寫了一部名為《中華二千年史》的中國通史,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一下子砍了三千年。這在國際上也造成了重大影響,如現在國外權威的研究中國史的書,就是由英國劍橋大學的 Denis Twitchett and Michael Loew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china),而這套書的卷就是秦漢史(現有社科院歷史所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我作了序。)為何如此,《劍橋中國史》的總主編序對此曾有說明,他們提到,在籌劃編著這部巨著時,本想從中國史的開端寫起,可是中國的考古日新月異,把中國史前史前千紀的歷史面貌幾乎徹底改變了,而現在還沒有能把嶄新的考古材料與傳統的文獻記載融會貫通而成公認的成果,因而全書隻好從有大量可靠文獻依據的秦漢開始。在這本書中,中國照樣被砍去了三千年的文明史。當然,現在一些外國漢學者的這種觀點正在改變,他們已完成了一部《劍橋中國古代史》(按我們傳統的說法就是《劍橋先秦史》)的初稿編寫工作。

    疑古學者的辨偽,其根本缺點在於以古書論古書,不僅不能跳出書本上學問的圈子,而且擴大化,漢以前古書幾乎無不可疑,“東周以前無史”的觀點就是這樣產生的。顯然,無論是“無不然之”,還是“無不可疑”,都無助於中國古代研究。正因如此,疑古思潮顯然衝決了“非聖不法”的羅網,但難以挑起重建古史的歷史重任。

    4.走出疑古時代與釋古

    20世紀30年代後期,馮友蘭先生為《古史辨》第六冊撰寫序言,近年已收入《三松堂學術文集》,馮先生說:

    我曾說過,中國現在之史學界有三種趨勢,即信古、疑古及釋古。就中信古一派,與其說是一種趨勢,毋寧說是一種抱殘守缺的人的殘餘勢力,大概不久就要消滅;即不消滅,對於中國將來的史學也是沒有什麼影響的。真正的史學家,對於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即直信其票面價值。

    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審查史料。釋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將史料融會貫通。就整個的史學說,一個歷史的完成,必須經過審查史料及融會貫通兩階段,而且必須到融會貫通的階段,歷史方能完成。但就一個歷史家的工作說,他盡可作此兩階段中之任何階段,或任何階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種的學問,對於一個人,都是太大了。一個人隻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須如此。由此觀點看,無論疑古釋古,都是中國史學所需要的,這期間無所謂孰輕孰重。

    馮先生的這段話,由於被《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1期作為補白的“語林”摘錄了,已經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好多年來,學者們談起馮先生的“信古、疑古、釋古”之說,總是當作三個階段來理解的,甚至認為三者的關繫是辯證法的正、反、合。重看上面引的原話,馮先生隻講了三種趨勢,沒有說三個階段。他提到的“階段”,是說審查史料和融會貫通為歷史研究工作的兩階段,不是以“信古、疑古、釋古”為三階段。不過,細心均為歷史研究所必需,但融會貫通究竟應居審查史料之後。因此,馮先生所說的三種趨勢,在一定意義上還是帶有三個階段的意味。不少人將之理解作三階段說,不能認為出於無因。

    “信古、疑古、釋古”之說,涉及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公案。“信古”一名之生,是由於疑古思潮的興起,在疑古出現以前並無其說;而“釋古”一名的提出,又是為了與疑古有所區別。所以,“信古、疑古、釋古”一說的出現,關鍵仍在疑古思潮的盛行。疑古思潮盛的時期,正是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馮友蘭先生“信古、疑古、釋古”之說,是針對當時業已充分展開的這一思潮及其影響提出來的。

    上文提到的馮友蘭先生的信古、疑古、釋古三階段的觀點符合辯證法,受到了多數人的信賴和接受,並得到流傳。信古,就是說古書中怎麼說我們都相信,沒有什麼可懷疑的。古書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康熙就這麼講,我們也就相信,自從盤古開天地後,就有三皇五帝。其中天皇有九頭,即九個兄弟,一直統治了一萬八千年,那麼我們也相信這種說法。大家不要以為這樣荒誕的說法是中國特有的怪論,其實像近東蘇美爾的楔形泥板文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信古的對立面就是疑古,即對古書上說的都懷疑,都不相信,或者說主要的不相信。顯而易見,沒有疑古也就沒有信古,也就是說,隻到有了疑古思潮之後,我們纔知道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個相對的、傳統的信古時期。但馮先生還認為,隻有信古、疑古是不夠的,還應對“古”做實事求是的研究,即對“古”要進行解釋。如果你說古人說的不對,就要說明為啥不對,因此就需要釋古,即對“古”要進行解釋說明。馮先生的這種說法,應該說今天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由此可知:傳統的古代觀是信古,由於信古,使人們不易接受現代的思想觀點;於是出現了疑古思潮,疑古有利於現代化的輸入,可由於太過了,因此還要對“古”進行解釋。隻有對“古”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我們纔能對古代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纔能對中華文明的產生、形成、發展的這個過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可馮先生雖然提出了“釋古”這個詞,但並沒有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釋古,這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我們做出努力的大問題。而現代考古學的成果為我們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了方便條件,為我們完成從信古到疑古再到釋古的古代觀的變化的歷程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我不很清楚馮友蘭先生所講融會貫通地釋古究竟是指什麼,不過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實際已經開始了。

    這裡當然要提到王國維先生。

    王國維先生早年治哲學、文學,1911年鼕東渡日本後始轉攻經史小學。他研究經學,既不是康有為那樣的今文家,也不是章太炎那樣的古文家。實際上,他對於清代以來的今古文之爭並非漠視,而是做了很多切實重要的研究工作。例如他在1916年開始研究漢魏石經,尤其注意魏石經的古文,這一工作隨著石經陸續出土而逐步深入,一直到1925年還在繼續。也是在1916年,王國維在研究石經中,“頗怪漢石經諸經全用今文,而魏時全用古文,因思官學今古文之代謝實以三國為樞紐,乃考自漢以來諸經立學之沿革,為《漢魏博士考》”,書共三卷。他從古文字學角度,專門研究古文,1916年著《漢代古文考》,1918年校唐寫本《尚書孔傳》和薛季宣《書古文訓》,到1926年還作有名文《桐鄉徐氏印譜序》。此外,1917年和1920年,王氏又校勘過與古文經學有關的《孔子家語》。至於他對《尚書》研究的貢獻,是用不著在這裡多說的。

    1927年3月,王國維先生的學生姚名達給顧頡剛先生寫信,講到“‘王靜安(國維)先生批評先生,謂疑古史的精神很可佩服’,然‘與其打倒什麼,不如建立什麼’。”這體現了王氏對疑古一派的態度。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