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人文與社會譯叢:道德的演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321-467
    【優惠價】
    201-292
    【作者】 理查德 喬伊斯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980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769808
    作者:理查德?喬伊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產品特色

    width="800"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理查德•喬伊斯整合*實證科學成果和哲學學術探討進行跨學科研究。《道德的演化》是少數從道德哲學角度進行闡釋的著作,論證嚴謹,語言扼要,鮮有艱澀的學術用語,適合來自各學科背景的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道德思想貫穿著我們的現實生活,但這種道德思想的起源在哪裡,這種思想的目的是什麼?是人類在幾百萬年前迫於惡劣的生活壞境而成形的,還是在晚近時的一種文化發明?在經過自然選擇的歷程之後,人類大腦是否在進行道德判斷時,在生理機能上已經做好了規避道德懷疑主義同時強調道德現實主義的準備?道德能否在基因層面上找到自洽的解釋——幫助我們祖先繁衍更多後代的一種工具?這種解釋是否又會降低道德在我們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本書以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視角入手,回應了這些極具爭議的問題,結合實證科學和哲學探討試圖證明人類道德的先賦性,解析人類的道德和道德感是如何在自然選擇和社會互動中演化的。

    作者簡介

    理查德•喬伊斯(1966-- )


    199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在謝菲爾德大學、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任教和研究。作為一個道德哲學家,喬倫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蜚聲全球,他是反現實主義的道德懷疑論者,堅定地捍衛著道德虛構主義和道德懷疑主義。主要作品包括《道德的神話》 《道德的演化》等。

    目錄

    致 謝


    導  論 人性


    章 助他行為的自然選擇


    第二章 道德的本質


    第三章 道德語言與道德情感


    第四章 道德感


    第五章 用演化維護道德


    第六章 用演化拆穿道德


    結 語 與適應的心靈共存


    參考文獻


    索 引

    媒體評論

    道德的本質就是當我們做出道德判斷時可以問心無愧。人類是一種根據情感做出決斷的生物。而道德常常被視為人類本性的對立面:道德的作用就是抑制人類的欲望。道德感會隨著人類社會一起演化。從演化的視角,理查德•喬伊斯給出了一套極富啟示意義的答案,從道德的角度定義了“我們”是誰,再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為重要。


    ——歐文·弗拉納根 (杜克大學哲學繫教授)


     


    為什麼人類不僅僅會相互幫助,並在相互傷害的時候感到痛心疾首?為什麼人類會在幫助或者傷害他人的時候做出特殊的道德判斷?再沒有比理查德•喬伊斯在這本書中給出的解釋更清晰和振聾發聵了。他的答案將會挑戰其他哲學家,並將討論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沃爾特·西諾特—阿姆斯特朗 (達特茅斯學院哲學繫教授)

    在線試讀
    第二章
    道德的本質
    2.1更新世的愛
    盡管對於我們祖先社會生活的諸多細節,我們仍然所知甚少,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早在幾百萬年前,每個人都在其嬰兒時期得到了照顧。人科動物兩足直立行走,大腦體積較大,這兩個特征加重了嬰兒的無助處境。(現代人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在嬰兒出生之後生長,因為能通過人類盆腔的大腦體積有限。)因為我們的人類祖先是哺乳動物,嬰兒依靠哺育喂養。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意味著,我們知道至少有一個親屬必須密切地參與到幫助新生兒的任務中,即母親。父親的參與達到什麼程度則可能存有爭議。如果假設猩猩與我們的祖先(500—700萬年前)比較相似,那我們就必須推斷,是母親主要承擔了養育幼兒的負擔,而父親的作用相對而言並不顯著。如果我們進一步假設,現代的狩獵—采集社會體現了離我們更近(例如10萬年前)的祖先的生活組織模式,我們就必須推斷,在某一時期事情發生了變化,“雄性親本的高度投入”成為了化繁殖適應性的更好模式(參見Wright1994)。這個改變可能同由樹棲生活向草原生活的轉變有關。
    母親—幼兒聯繫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足以使我們得出幾乎確鑿的結論:親緣選擇在我們遺傳中是一種重要的動力。無數的思想家都意識到,對親屬的偏愛是人性的一部分。休謨寫道:
    自然給予所有動物對於後代相類似的偏袒。無助的嬰兒剛一誕生,哪怕在所有旁人眼中,它都隻是個卑劣和可憐的造物,但它的父母都會以深的感情對待它。對於父母來說,任何其他事物,無論多麼完美無瑕,都不能與自己的孩子媲美。這種從人性原初構造中產生的激情本身就把價值賦予不起眼的事物。[(1742)1987:162—163]早在數世紀之前,斯多葛學派就意識到另外一個關鍵點:其他形式的情感可以從父母與子女的密切聯繫中產生。西塞羅寫道:斯多葛學派認為,認識到雙親對他們孩子的愛是自然產生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追溯所有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要是希望我們繁衍生息,就不大可能不關心我們是否愛自己的後代……因此,自然賦予我們對子女的愛的衝動,就像自然賦予我們對痛苦的厭惡一樣明顯……這也是人類自然的、相互的同情心的根源……因此,我們自然地適合形成團體、群落和國家。[(45BC)2001:84—85]

    第二章


    道德的本質


    2.1更新世的愛


    盡管對於我們祖先社會生活的諸多細節,我們仍然所知甚少,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早在幾百萬年前,每個人都在其嬰兒時期得到了照顧。人科動物兩足直立行走,大腦體積較大,這兩個特征加重了嬰兒的無助處境。(現代人有三分之二的神經在嬰兒出生之後生長,因為能通過人類盆腔的大腦體積有限。)因為我們的人類祖先是哺乳動物,嬰兒依靠哺育喂養。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意味著,我們知道至少有一個親屬必須密切地參與到幫助新生兒的任務中,即母親。父親的參與達到什麼程度則可能存有爭議。如果假設猩猩與我們的祖先(500—700萬年前)比較相似,那我們就必須推斷,是母親主要承擔了養育幼兒的負擔,而父親的作用相對而言並不顯著。如果我們進一步假設,現代的狩獵—采集社會體現了離我們更近(例如10萬年前)的祖先的生活組織模式,我們就必須推斷,在某一時期事情發生了變化,“雄性親本的高度投入”成為了化繁殖適應性的更好模式(參見Wright1994)。這個改變可能同由樹棲生活向草原生活的轉變有關。


    母親—幼兒聯繫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足以使我們得出幾乎確鑿的結論:親緣選擇在我們遺傳中是一種重要的動力。無數的思想家都意識到,對親屬的偏愛是人性的一部分。休謨寫道:


    自然給予所有動物對於後代相類似的偏袒。無助的嬰兒剛一誕生,哪怕在所有旁人眼中,它都隻是個卑劣和可憐的造物,但它的父母都會以深的感情對待它。對於父母來說,任何其他事物,無論多麼完美無瑕,都不能與自己的孩子媲美。這種從人性原初構造中產生的激情本身就把價值賦予不起眼的事物。[(1742)1987:162—163]早在數世紀之前,斯多葛學派就意識到另外一個關鍵點:其他形式的情感可以從父母與子女的密切聯繫中產生。西塞羅寫道:斯多葛學派認為,認識到雙親對他們孩子的愛是自然產生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追溯所有人類社會的發展……自然要是希望我們繁衍生息,就不大可能不關心我們是否愛自己的後代……因此,自然賦予我們對子女的愛的衝動,就像自然賦予我們對痛苦的厭惡一樣明顯……這也是人類自然的、相互的同情心的根源……因此,我們自然地適合形成團體、群落和國家。[(45BC)2001:84—85]


    達爾文主義者可以這樣表達這一點:當我們的祖先仍然使用四條腿行走的時候,調節母親—後代聯繫的神經機制就已經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出現,因此生物自然選擇就有了基本素材,來讓我們發展更深遠的幫助關繫。親緣選擇理論預測,這些進一步的幫助關繫將出現在家庭成員之間,而許多的研究表明,現代人類的大腦確實為廣泛地幫助家庭成員的傾向提供了支持。


    例如,人類所有社會裡都有贈物的行為。如果親緣選擇和互惠是重要的解釋過程,那麼我們可以預期,隻有在估計對方會回報自己的時候,贈禮者纔會把禮物送給非親屬,但給親屬則不需要這樣的前提條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 1965)對人類學資料的全面回顧揭示的正是這一點:施惠者和受惠者的關繫程度與對回贈的期望之間存在著明確的關繫。蘇珊·埃薩克—維塔萊與邁克爾·麥圭爾(Susan Essock-Vitale and Michael McGuire 1980)考察了大量的人類學田野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目的是為了評估那些研究是否符合下述預測:人們會給予親屬比非親屬更多的非互惠幫助;人們會給予親屬(近親尤甚)比非親屬更多的幫助;友誼關繫是互惠性的;豐厚的和/或長期的禮物贈送現像更多來自親屬;需要大量非互惠幫助的個體會被逐步拋棄,先是被非血緣成員,接著是被遠親,後則是被近親。除了少數的例外,這些預測都得到了證實。馬丁·戴利和馬戈·威爾遜(Martin Daly and Margo Wilson 1988)有一項著名的研究,他們發現,在不同的文化圈中,有血緣關繫的家族成員間的謀殺率與有姻親關繫的家族成員間的謀殺率都有一定的差別。 拿破侖·沙尼翁和保羅·布戈斯(Napoleon Chagnon and Paul Bugos 1979)的研究顯示,在雅諾瑪人(Yanomam?)的復雜衝突中,通過參與者之間的基因聯繫,人們可以更為準確地預測誰會選擇哪一方。 甚至還有研究表明( Segal and Hershberger 1999),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更傾向於相互合作(當他們進行囚徒悖論遊戲時)。 要繼續列舉證據,支持“ 人類天生就有強烈的偏袒親屬的傾向” 這個假說,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進一步的討論參見Barrett et al. 2002,第三章)。


    如果幫助親屬的傾向提高了人類繁殖的適應性(幫助的程度同關聯的緊密程度成正比),那麼,自然選擇的過程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纔能取得這個結果?我認為,部分關鍵答案其實簡單明了而且令人不難贊同:愛。父母對子女的愛,兄弟姐妹之間的愛,叔舅姑姨們對外甥子姪的愛,諸如此類。我們可以沒完沒了地爭論愛是什麼東西,但這裡讓我們先采納一個自然的答案:愛是一種情感(也許同時也是別的東西)。


    這裡首先需要澄清一點:也許從親緣選擇中產生的愛,對像非常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愛除了是真摯的、非工具性的和真正以他人為對像的,還要有其他屬性。為了講清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感與性愛做比較。如果艾米是一個普通的異性戀者,她隻會對男人纔會產生某種特定的情感,對女人則不會。即便有此限制,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艾米對男友的愛其實是犯了自我指向的(self-oriented,即心理學意義上的自私)道德錯誤。雖然這樣可能有點啰唆,但還是讓我重申一次之前的觀點:可以從演化的角度解釋愛(比如父親對子女的愛),並不意味著父親的愛是由優化自身總體繁殖適應性的潛意識欲望推動的,也不意味著這種愛“歸根結底是自私的”。一般而言,人類群體中的父親並不比軟體動物群體中的父親擁有更多關於整體繁殖適應性的潛意識動機。不了解你產生愛意的某個原因(比如不了解情感的演化起源),這不等於誤解了你的情感的真正對像,更不等於你在某種意義上是在自欺。


    有差別的愛不僅有可能符合心理利他主義的,而且還有很好的理由認為,至少從親緣選擇的角度看,這種心理機制可以讓自然選擇更好地起作用。非利他主義的愛(如果這樣說不自相矛盾的話)是指一個人對她愛的人的關心隻是衍生性的,因為他人的福利可以反過來促進她自己的幸福,而自己的幸福纔是她行為的終動機(一個經濟學家也許會說,被愛者的福利是施愛者的效用函數的一個影響變量)。然而,親緣選擇有趣的一點就在於它可以促使人們為了親屬的福利而損害或犧牲自己的利益,哪怕沒有任何回報。如果愛歸根結底的是基於自身的利益,這樣的動機根本無法支持犧牲行為。以基因的利益為終極目標的愛,倒是有可能支持犧牲行為——設想一下,人類被設計為能夠為自己的整體繁殖適應性而斟酌考慮,還幸運地有能力依據漢密爾頓規則(Hamilton’s Rule)進行計算和行動。但沒有人會真的這樣認為;提議基因這一概念是我們固有的,這顯然非常荒謬。那麼,這件不可思


    議的好事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呢?如果自然選擇想要人們為了基因的利益而行動,並使用愛這種情感作為達到該目標的近因機制,那麼,以基因為導向的愛行不通,而自我導向的愛(盡管這種情感毋庸置疑非常重要)也不會產生化總體繁殖適應性所需要的自我犧牲行為。既然某些重要的基因存在於他人(尤其是親屬)體內,那麼自然的解決方案就是創造一種(有差別的和有條件的)非衍生性的、以他人為導向的愛。(參見Kitcher1998,2005)


    所有的經驗證據都表明,人類的行為經常是出於對他人的真誠關心,而非歸結於自私自利( Pilliavin and Charng 1990; Batson 1991,2000;Ray 1998)。 在這個問題上,有些證據可能出人意料: 人類非常樂意懲罰違規者,寧可付出一定的物質代價——哪怕自己隻是個旁觀者,而且也沒有受到違規行為的影響( Fehr and Fischbacher 2004; Knutson 2004;Carpenter et al., 2004)。 在我看來(如果這裡容許人身攻擊的話),與此對立的觀點一般來自對人類行為的某種悲觀的犬儒態度,而不是來自於任何真實的經驗根據。 人類這種生物確實時常作奸犯科,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欺騙等(對此沒有人否認),但鼓吹以下普遍的心理學觀點,即所有的人類行為都由內心貪圖利益的小人所引導,這是錯誤的。 沒有任何先驗的理由能支持這個主張,也不存在有利於該主張的經驗證據; 事實的情況恰恰與此相反。


    有了產生這種利他主義情感和動機的神經機制,生物的自然選擇就可以通過調整這些機制來實現新的目標。 例如,可以利用愛親屬的能力來創造愛某些非親屬的能力。 羅曼蒂克的愛情可能就是這種愛的結果,把夫妻聯結起來,還(這也許是一種更犬儒的觀點)激發了對通奸特殊的憤慨(Griffiths 1997: 119)。 曾經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愛情的觀念在中世紀歐洲纔出現; 一位19世紀的評論家,亨利·芬克(Henry Finck 1887)甚至把愛情出現的日期追溯到1274年5月1日,那天年輕的但丁狂熱地愛上了比阿特麗斯。雖然在中世紀的歐洲,愛情在文化上得到了顯著的表達,但更寬泛意義上的愛情可能在數千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這與拉·羅什富科的玩笑相反——他認為人們要是沒讀過有關愛情的書就不會墜入愛河。根據一項目前為止對於愛情詳盡的跨文化研究,89%的社會具有愛情觀念,而研究人員還認為,其餘的社會裡很有可能也有愛情,隻是人們不怎麼談論愛情,所以並未引起人類學家的注意(Jankowiak and Fisher 1992;同時參見Jankowiak 1995)。在自然選擇創造愛情的能力時,很有可能利用了已有的、產生親社會性的動機神經機制。(我已經討論過催產素的作用,參見1.2節)


    我為什麼要討論親緣選擇和愛情呢?因為我想要證明(我認為上文的討論已經足夠證明),對於人類為什麼對某些他人懷有“親社會情感”(比如愛情)的問題,親緣選擇提供了一個既便利又簡單,還有經驗證據支持的演化解釋。但是我在這裡真正想強調的是,這個答案還遠遠沒有牽涉對道德的解釋。問題不在於親緣選擇產生的幫助行為偏袒親屬,因為正如前文所述,親緣選擇也可以解釋針對非親屬的利他主義幫助。我們暫且放下親屬/非親屬的問題;關鍵並不在此。假設我們又通過訴諸互利共生和群體選擇,為一繫列的人類親社會性情感(愛,同情,利他主義)提出一個可靠的演化解釋,這些親社會性情感可以廣泛地,甚至普遍地擴展到我們的同胞。不少理論家似乎想下結論說,這樣一來我們就發現了人類道德的起源,因此可以斷定道德是人性的一部分。我想要著重強調的是:這種觀點大錯特錯。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