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德韓炳哲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5384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53844
    作者:(德)韓炳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編輯推薦

    (1)對當代社會弊病的反思和批判擁有諸多理論資源,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幾乎與馬克思主義一樣重要並切中要害,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以及個體處境。
    (2)本書是一個隨筆性質的文章結集,對其他各書涉及的主題如倦怠社會、愛欲之死、他者的消失、神聖時間、沉思的生活等均有簡明扼要的復述,同時較多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難民/移民身份,對德國文化和語言的一往情深,以及對當下德國和未來的期望,由此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思想者,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天外來客。
    (3)本書對生死本能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聯進行了闡釋,並結合當下數字化的大背景,指出如今對透明的崇拜與數字化和數字網絡一起給當今哲學帶來的特殊任務與挑戰,對反思加速時代社會發展悖論具有啟發意義。

     
    內容簡介
    如今我們所說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增長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覺一般。它佯裝生機勃勃,掩藏著迫近的致命性災難。生產越來越趨同於毀滅。“人類的自我異化已經達到一種能將自身的毀滅當作審美快感來體驗的程度。”瓦爾特·本雅明對法西斯主義的評價,同樣適用於今天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受困於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破壞性的績效壓力將自我確證和自我毀滅合而為一。人不斷優化自我,直至死亡。肆無忌憚的自我剝削致使精神崩潰。
    盡管弗洛伊德與死亡有著矛盾的關繫,但他完全意識到了生死和解的必然性。對死亡的下意識排斥必須讓位於對死亡的自覺接納:“在現實中,在我們的觀念裡,給予死亡應有的地位,讓我們迄今為止如此小心謹慎地壓制在潛意識裡的死亡不時顯身,難道不是更好嗎?這似乎不是一種進步,反倒像是某種程度的退步,某種回歸;但它也有優點,即正確認識真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好過。”
    韓炳哲作品(第2輯)
    《山寨:中國式解構》(2023年1月出版)

    如今我們所說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增長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覺一般。它佯裝生機勃勃,掩藏著迫近的致命性災難。生產越來越趨同於毀滅。“人類的自我異化已經達到一種能將自身的毀滅當作審美快感來體驗的程度。”瓦爾特·本雅明對法西斯主義的評價,同樣適用於今天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受困於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破壞性的績效壓力將自我確證和自我毀滅合而為一。人不斷優化自我,直至死亡。肆無忌憚的自我剝削致使精神崩潰。
    盡管弗洛伊德與死亡有著矛盾的關繫,但他完全意識到了生死和解的必然性。對死亡的下意識排斥必須讓位於對死亡的自覺接納:“在現實中,在我們的觀念裡,給予死亡應有的地位,讓我們迄今為止如此小心謹慎地壓制在潛意識裡的死亡不時顯身,難道不是更好嗎?這似乎不是一種進步,反倒像是某種程度的退步,某種回歸;但它也有優點,即正確認識真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好過。”


    --------------------
    韓炳哲作品(第2輯)
    《山寨:中國式解構》(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場:東亞文化與哲學》(2023年7月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禪宗哲學》(2023年8月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麼是權力?》(2023年7月出版)
    Was ist Macht?
    《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2023年8月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2023年8月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2023年7月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
    韓炳哲作品(第3輯)
    《大地頌歌:花園之旅》(2024年1月即將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時間的香氣:駐留的藝術》(2024年1月即將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敘事的危機》(2024年1月即將出版)
    Die Krise der Narration.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於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後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文學和天主教神學。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於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於卡爾斯魯阨建築與藝術大學,2012年任教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關注。
    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讓韓炳哲對於數字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批判,顯得尤為重要且富於啟發。 

    目錄
    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 1
    為什麼今天不可能發生革命? 19
    對人的全面剝削 27
    在數字化全景監獄裡 35
    唯死亡之物纔透明 43
    數據主義和虛無主義 51
    虛空之苦 55
    跳躍的人 63
    難民來自何處? 67
    野蠻人的國度 73
    誰是難民? 83
    美在陌生者之中 89
    萬事皆匆促 97
    愛欲擊敗抑郁 103

    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 1
    為什麼今天不可能發生革命? 19
    對人的全面剝削 27
    在數字化全景監獄裡 35
    唯死亡之物纔透明 43
    數據主義和虛無主義 51
    虛空之苦 55
    跳躍的人 63
    難民來自何處? 67
    野蠻人的國度 73
    誰是難民? 83
    美在陌生者之中 89
    萬事皆匆促 97
    愛欲擊敗抑郁 103
    資本主義不喜歡安靜 117
    注 釋 135
    附錄 韓炳哲著作年譜 139

    媒體評論
    韓炳哲用他的作品開闢了一條橫穿當代文學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點贊,隻求警醒世人。
    ——德國廣播電臺(Deutschlandfunk)
    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獨有的思想傳統。
    ——《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閱讀韓炳哲的書,意味著不斷地被鞭策、喚醒。……他的社會批判雖然不諳體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熱情地擁抱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
    ——《雜志》(Das Magazin)
    顯然,韓炳哲選擇了一種與傳統學院派哲學不同的道路,而這一選擇,讓他收獲了當下廣泛的歡迎。

    韓炳哲用他的作品開闢了一條橫穿當代文學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點贊,隻求警醒世人。
    ——德國廣播電臺(Deutschlandfunk)
    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獨有的思想傳統。
    ——《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
    閱讀韓炳哲的書,意味著不斷地被鞭策、喚醒。……他的社會批判雖然不諳體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熱情地擁抱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
    ——《雜志》(Das Magazin)
    顯然,韓炳哲選擇了一種與傳統學院派哲學不同的道路,而這一選擇,讓他收獲了當下廣泛的歡迎。
    ——《三聯生活周刊》,2022年第47期
    韓炳哲的批判哲學隻是一針見血地戳破了當代人“越努力越幸運”的小確幸版本的肥皂泡沫,績效社會的審慎魅力永遠在於沒有底線和不見盡頭的自我壓榨,至死方休。
    ——《周末畫報·書評》,2023年6月


    閱讀韓炳哲,無論如何都是富有纔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
    韓炳哲揭示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韓炳哲擺脫了繁瑣的哲學論證,他將哲學洞見直截了當地切入當下。這種植根於法德傳統的批判視角,剝開了現實的面紗而暴露出它殘酷的真相。這不是快樂的知識,而是發人深省的知識。
    ——汪民安,清華大學中文繫
    韓炳哲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左翼思想家,其作品肇始於21世紀以來的思想遊記。作者嘗試在流變的社會現像中錨定特定的時代線索,直面一個個時代之問,給出自己的答案。
    ——夏瑩,清華大學哲學繫
    韓炳哲以其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的哲學繫列有很強的“現像意識”,他討論了當代社會和文化裡許多引人注目的現像。“現像意識”通向對現像的理解和解釋,但不是試圖解決問題的“問題意識”。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韓炳哲是當代思想中的一個現像。他是棲身於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之中的思想家,用敏銳的感觸把握當下活生生的經驗。同時,他有一種真正全球化的思想視野。今天也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做出有生命力的哲學、真正有閱讀價值的哲學。
    ——王俊,浙江大學哲學學院
    銳利的思想鋒芒,診斷現實問題的能力,清新的隨筆風格。看他四面出擊,看他舉重若輕,迷人!
    ——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韓炳哲的語言文字煉金術,對概念的追根溯源,對於無論外語學習者還是哲學愛好者來說,都不啻為一種有效的思維訓練。
    ——安尼,首都師範大學德語繫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像,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敏銳、犀利的時代探測器,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寫作者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這個時代的嚴峻危機。
    ——楊不風,中山大學哲學繫
    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以其一貫的犀利,帶給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學院

    在線試讀
    精彩句段
    面對人類的毀滅狂熱,阿圖爾·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將人類比作細菌,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如同一種致命的傳染病,增長和自我毀滅合而為一:“或許可以設想,對於某種我們在其中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條件、必要性和意義,但無法完全理解的高等有機體,人類相當於一種疾病;這種疾病試圖摧毀那個有機體,而且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勢必要將其摧毀,就像細菌試圖消滅‘患病’的人類個體。”人類嚴重喪失了辨識力,隻能認清較低等的秩序,面對更高級的秩序時則像細菌一樣盲目。因此,可以將人類歷史視作一場“與神性的永恆鬥爭”,神性“必然會被人類消滅”。(P1-2)
    沙米索(Chamisso)的中篇小說《彼得·施勒米爾奇遇記》(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可以當作一個資本主義經濟寓言來讀。施勒米爾把自己的影子賣給了魔鬼,換來了一袋取之不竭的金子。這個錢袋像征著無窮無盡的資本,與魔鬼做的交易其實是與資本主義達成的契約。無限的資本把代表著身體和死亡的影子變得杳無蹤影。然而施勒米爾很快意識到,沒有影子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他像個遊魂一樣在世界各地流浪。這個故事傳達的寓意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故事結尾的告誡:“你,我的朋友,你要想活在人間,首要得學會敬畏你的影子,然後纔是錢財。”(P9-10)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雇主,孤立無援,這種孤獨構成了目前的生產方式。過去,企業之間相互競爭,但企業內部可能依舊團結。而今,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競爭,即使在企業內部也是如此。這種絕對競爭雖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但卻破壞了團結和集體精神。(P23)
    我們不得不再次嚴肅認真地問自己,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繼續聽命於全面監視和全面剝削,從而放棄我們的自由和尊嚴嗎?現在是時候組織起來,對迫在眉睫的數字化極權主義進行一次集體抵抗了。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 Büchner)的話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我們就是被未知力量操控的提線木偶,一絲一毫都不是我們自己!”(P33-34)
    沒有創傷的愛難以想像。愛會打擊、傷害我們。今天,他者被認作受傷的根源,於是我們避開他者。然而,被我們拒斥的傷害無可避免,它會以自我傷害的形式反復出現。比起他人造成的傷害,自我傷害至少能夠以可控的方式發生。(P60)
    跳躍的人
    Der springende Mensch
    為什麼今天的人要在鏡頭前跳起來?我們不是受倦怠和抑郁所困嗎?他們是因為開心喜悅而跳嗎?跳躍是社會活力增長的表現嗎?抑或這些跳躍是自戀式自我的病態抽搐?

    精彩句段
    面對人類的毀滅狂熱,阿圖爾·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將人類比作細菌,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如同一種致命的傳染病,增長和自我毀滅合而為一:“或許可以設想,對於某種我們在其中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條件、必要性和意義,但無法完全理解的高等有機體,人類相當於一種疾病;這種疾病試圖摧毀那個有機體,而且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勢必要將其摧毀,就像細菌試圖消滅‘患病’的人類個體。”人類嚴重喪失了辨識力,隻能認清較低等的秩序,面對更高級的秩序時則像細菌一樣盲目。因此,可以將人類歷史視作一場“與神性的永恆鬥爭”,神性“必然會被人類消滅”。(P1-2)
    沙米索(Chamisso)的中篇小說《彼得·施勒米爾奇遇記》(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可以當作一個資本主義經濟寓言來讀。施勒米爾把自己的影子賣給了魔鬼,換來了一袋取之不竭的金子。這個錢袋像征著無窮無盡的資本,與魔鬼做的交易其實是與資本主義達成的契約。無限的資本把代表著身體和死亡的影子變得杳無蹤影。然而施勒米爾很快意識到,沒有影子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他像個遊魂一樣在世界各地流浪。這個故事傳達的寓意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故事結尾的告誡:“你,我的朋友,你要想活在人間,首要得學會敬畏你的影子,然後纔是錢財。”(P9-10)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雇主,孤立無援,這種孤獨構成了目前的生產方式。過去,企業之間相互競爭,但企業內部可能依舊團結。而今,每個人都在與他人競爭,即使在企業內部也是如此。這種絕對競爭雖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但卻破壞了團結和集體精神。(P23)
    我們不得不再次嚴肅認真地問自己,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繼續聽命於全面監視和全面剝削,從而放棄我們的自由和尊嚴嗎?現在是時候組織起來,對迫在眉睫的數字化極權主義進行一次集體抵抗了。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 Büchner)的話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我們就是被未知力量操控的提線木偶,一絲一毫都不是我們自己!”(P33-34)
    沒有創傷的愛難以想像。愛會打擊、傷害我們。今天,他者被認作受傷的根源,於是我們避開他者。然而,被我們拒斥的傷害無可避免,它會以自我傷害的形式反復出現。比起他人造成的傷害,自我傷害至少能夠以可控的方式發生。(P60)



    跳躍的人
    Der springende Mensch


    近年來我們常常注意到一個現像,拍照時人們總是在鏡頭前拼命地跳躍,尤其是年輕人。在谷歌上輸入英文或德文“跳躍的人”,會出現無數懸空照,各式各樣,令人驚嘆。在鏡頭前跳躍似乎已如流行病一般蔓延開來。
    為什麼今天的人要在鏡頭前跳起來?我們不是受倦怠和抑郁所困嗎?他們是因為開心喜悅而跳嗎?跳躍是社會活力增長的表現嗎?抑或這些跳躍是自戀式自我的病態抽搐?
    從前拍照主要用作留念,人們以規矩得體的姿態面對鏡頭,似乎沒人有過跳來跳去的想法。人們留住那片刻為的是今後還能記起。為了凸顯事件,人們收起自我,退隱到要紀念的瞬間或情景之後。沒有人想要表現自己,甚或展示自己。沒有人在博取關注。從前的照片具有的是膜拜價值(Kultwert),而非展示價值(Ausstellungswert)。
    瓦爾特·本雅明在其名篇《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指出,攝影的展覽價值正全面取代膜拜價值。“但膜拜價值並非毫無反抗就讓位,而是退守最後一道防線—‘人像’(Menschenantlitz)。肖像是早期攝影的核心,這並非偶然。在對遠方或已故愛人的懷念性祭儀中,照片的膜拜價值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在人面部的瞬間表情中,舊時的照片最後一次散發出靈光(Aura)。這便是它那憂郁的、無可比擬的美。然而,一旦人像從攝影中退出,展示價值便毫不猶豫地凌駕於膜拜價值之上。”
    對於服務於祭儀之物,其存在比被展示和被觀看更重要。它們的膜拜價值取決於存在,而非展覽。然而在我們的社會,萬物皆已成為商品,必須被展示纔能存在,展示價值被絕對化了。一切悄無聲息、停留於自身之物都不再有價值。物隻有被展示、被觀看纔會獲得價值。人的行為也像商品,人們展示自己,生產自己,以增加其展示價值。
    今天,具有膜拜價值的人像已徹底從攝影中消失了。臉書(Facebook)的時代把人像變成了一張完全服務於展示價值的臉(face)。臉是一種展示性面孔,沒有凝視的“靈光”,隻是人像的商品形式。凝視富有一種內向性、一種自持和距離,因此凝視不具備展示性。如果要將人的面孔商品化為所謂的臉,就必須消除凝視。
    隻有從展示癖這一現像中,纔能理解為什麼如今人們在鏡頭前跳來跳去。用於懷念性祭儀的瞬間或事件消失了。每個人都在博取關注,展示自己。“我”成為一個品牌。這使攝影變成了無世界性的(weltlos),世界淪為襯托自我的背景。
    當今的攝影沒有記憶和歷史。它似乎總是處在爭分奪秒的狀態,時間結構一反既往。它缺乏時間的深度和廣度,隻專注於瞬間情緒的“此時此刻”。它沒有敘事性,僅有指示性。人在跳起來的時候,整個身體就像指向自己的食指。
    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看來,“它存在過”(Es-ist-so-gewesen)表達了攝影的真諦。這賦予攝影以崇拜價值。然而,數碼照片卻沒有年齡、經歷和死亡。它始終在場,永遠在當下。它不再是記憶媒介,而是充當陳列櫥窗一般的展覽媒介。
    尼采在殘篇《無家的鄉愁——漫遊者》(Das Heimweh ohne Heim-Der Wanderer)中寫道:“他們曾經從無中為自己創造出上帝——難怪!他們的上帝現已歸於烏有。太倉促了,像跳躍的蜘蛛猴。”尼采也稱這些蜘蛛猴為“末人”。他們就好像“跳來跳去”的“畜群”(Herde),“被快樂和不快牽制,就像被拴在了當下的樁子上”。如今,尼采的“末人”在鏡頭前跳躍。一種新人類出現了:智人(Homo sapiens) —跳躍的人。從名稱來看,跳躍的人和智人同源,但智人具有的悟性和智慧的德性在他們身上全無體現。他們跳躍是為了博取關注。



    萬事皆匆促
    Alles eilt


    由於不安定,我們的文明墮入了一種新的野蠻。勞作者,即不安定者,比任何時候都風光。所以必須對人類的特質進行必要的修正,使安逸的因素得到大規模的加強。
    ——弗裡德裡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不是所有的時間形式都可以加速。對儀式性的行為提速是一種褻瀆。禮俗和儀式有自己的固有時間、韻律和節奏。
    一切與季節相關的行為活動也無法加速。愛撫、祈禱或儀式列隊(Prozession)不能加速。所有敘事的過程,包括禮俗和儀式,皆有自己的時間。與計算不同,敘事不容加速。加速會破壞敘事的時間結構,即敘述的韻律和節奏。
    信息處理器(Prozessor)可以隨意提速,因為它的工作方式是純粹加法式的,而不是敘事性的。它與儀式列隊的根本不同就在於此,後者是一種敘事性的事件。今天,一切禮俗和儀式都被拋棄了,因為它們阻礙了信息、交流和資本的高速循環。所有不服從效率邏輯的時間形式都被淘汰了。
    加速是當今時代危機的代名詞,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快。減速的做法已被提出,並且到處受到推崇。然而,真正的時代危機並非加速,而是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些無法加速的時間形式,那些能讓我們體驗持久性的時間形式。如今,所有的時間都變成了工作時間,它是可以加速和充分利用的時間形式。在這一現狀之下,任何減速做法都不會創造出另一種時間。減速做法隻是減慢了工作時間,並不是將其轉化為完全不同的時間。
    如今,體驗持久性近乎不可能,因為工作時間不容許這件事發生。工作時間不是敘事性的,而是一種加法時間,一種被堆疊起來的時間。持久性的缺席令我們覺得萬事都在加速。然而,持久性消失的原因並非加速,那不過是人們的誤解。確切地說,正因為時間不再有任何駐留,沒有任何事物賦予時間持久性,它纔會像雪崩一般傾瀉而過。當下的時間點之間不再有任何時間上的吸引和張力,因為它們僅僅是累加式的。其結果是時間的飛逝,導致了無方向、無意義的加速。
    感知賦予時間持久性。感知匱乏也是我們如今這種無休止、無方向的交際的肇因。交際之間的空白仿佛死亡一般,必須通過更多的交際迅速將其抹去。但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僅靠交際的加速並不能消除死亡。
    當今的績效社會把時間和工作捆綁在一起,從而把時間本身當作人質拘禁。對績效的強制追求制造了加速的壓力。工作本身並不一定具有破壞性,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它可以帶來“一種強烈但健康的疲倦”。然而,績效強制會引發一種心理壓力,即便實際干的活不多,這種壓力也會把人的精神耗盡。倦怠並非工傷,而是一種績效病。它的致病原因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績效這個摧殘精神的新自由主義原則。
    作為工作間歇的休息隻是工作時間的一個階段,並非另外一種時間。如今,我們隻有工作時間。我們早已失去了節日的時間。節日前夕收工(Feierabend)對我們來說已是相當陌生的想法。節日的時間不是放松或緩解工作疲勞的時間。節日標志著一種完全不同的時間的開始。節日和慶祝活動都有宗教淵源。拉丁語feriae源於宗教儀式,指用於宗教活動的時間。fatum指神聖的、供奉神靈的地方,也就是用於宗教活動的祭禮場所。
    世俗的(profan,字面意思為“位於聖域之前的”)活動結束時便是節日開始的時候。節日時間與工作時間截然相反。節日前夕收工預示著一個神聖時刻即將到來。一旦撤銷將神聖與世俗隔開的邊界或門檻,剩下的就隻有平庸和日常,即蒼白的工作時間。工作時間是世俗化的時間,不包含遊戲和節日。績效強制充分利用了這種時間。
    如今,我們不僅帶著工作時間去度假,還把它帶進睡眠,所以我們今天總是睡不安穩。休息也不過一種工作模式,其目的隻是勞動力的再生。由此看來,休息不是工作的他者,而隻是工作的現像(Erscheinung)。減速或緩慢也是勞動時間加速的結果,因此它們也不能帶來任何其他時間。與普遍看法相反,減速並不能解決當前的時代危機。減速沒有治愈作用,它隻是一種癥狀。癥狀是無法用來治病的。減速本身並不能把工作變成節日。
    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不是減速,而是一場能夠開啟一種完全不同的時間的時間革命。加速的時間是“自我時間”(Ich-Zeit),是我自己使用的時間。但還有另一種時間形式,即他人的時間,指的是我給別人的時間。他者時間(Zeit des anderen)作為贈予是不能加速的,而且它還擺脫了績效強制。當今,新自由主義的時間政治已徹底摒棄了他者時間,摒棄了饋贈。我們現在需要不同的時間政治。不同於使我們孤立、把我們打散的自我時間,他者時間創造共同體、集體的時間。這纔是美好的時間。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