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哲學經典: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落葉(套裝兩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市場價】
    1435-2080
    【優惠價】
    897-1300
    【作者】 【美】羅伯特·M波西格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315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9131548
    作者:【美】羅伯特·M.波西格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百二十一次拒稿之後終獲出版
    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一
    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十本*有影響力的書”
    全新增補校譯本
    附贈六十頁精美別冊
    照片·地圖·書信·手記等珍貴資料首次披露

    1928年,羅伯特·M.波西格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雙子城。15歲,他進入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後又學習哲學,之後在該校攻讀傳播學碩士;他曾前往印度伯納雷斯印度大學學習東方哲學,並擔任修辭學教授。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他因為西方倡對立與二分法帶來的分裂而困擾不已,因而一直試圖尋找對支離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並試圖建立自己“良質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論架構。不停地思考這些問題使他長期飽受折磨和束縛。1961年,他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和臨床憂郁癥,被多次送進醫院。1963年起,醫院對他進行了多達28次的電休克療法,在此期間妻子與他離婚。後來,他終於不再執著於自己的理論並且出了院,轉而開始潛心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1968年,他與長子克裡斯一起騎著摩托車從雙子城出發,在中西部曠野、落基山區和西海岸從事心靈探險。他之所以開始這場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裡長旅,是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他終於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即為追記這次旅行之作。
    1974年,《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在被121家出版社拒絕之後終於出版,並立即成為超級暢銷書,*年即銷售達百餘萬冊,而且在之後十餘年中一直位居暢銷排行榜。它被列為美國大學“禪與現代美國文學”課程的參考書,並被《時代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作者羅伯特·M. 波西格也因其出版被視為20世紀70年代的梭羅。
    其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被全世界數十個國家引進出版,至今累積銷量已超過一。

    一百二十一次拒稿之後終獲出版


    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一


    時代周刊評選“二十世紀十本*有影響力的書”


    全新增補校譯本


    附贈六十頁精美別冊


    照片·地圖·書信·手記等珍貴資料首次披露


     


    1928年,羅伯特·M.波西格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雙子城。15歲,他進入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後又學習哲學,之後在該校攻讀傳播學碩士;他曾前往印度伯納雷斯印度大學學習東方哲學,並擔任修辭學教授。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他因為西方倡對立與二分法帶來的分裂而困擾不已,因而一直試圖尋找對支離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並試圖建立自己“良質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論架構。不停地思考這些問題使他長期飽受折磨和束縛。1961年,他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和臨床憂郁癥,被多次送進醫院。1963年起,醫院對他進行了多達28次的電休克療法,在此期間妻子與他離婚。後來,他終於不再執著於自己的理論並且出了院,轉而開始潛心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1968年,他與長子克裡斯一起騎著摩托車從雙子城出發,在中西部曠野、落基山區和西海岸從事心靈探險。他之所以開始這場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裡長旅,是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他終於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即為追記這次旅行之作。


    1974年,《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在被121家出版社拒絕之後終於出版,並立即成為超級暢銷書,*年即銷售達百餘萬冊,而且在之後十餘年中一直位居暢銷排行榜。它被列為美國大學“禪與現代美國文學”課程的參考書,並被《時代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作者羅伯特·M. 波西格也因其出版被視為20世紀70年代的梭羅。


    其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被全世界數十個國家引進出版,至今累積銷量已超過一。


    我社在2006年和2011年先後出版了本書的簡體中文平裝版和精裝版,均取得不俗反響。2017年4月,耄耋之年的波西格辭世而去,《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就此成為他的畢生絕唱。


    為了致敬波西格先生,我們耗費長達一年的時間籌備了這套《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珍藏版)。珍藏版采取了精裝套盒的裝幀方式,除對原書進行了重新校譯、補譯,增加了近三萬字內容外,還額外附贈一本近六十頁的別冊,其中包含全新繪制的旅程地圖、作者訪談、書信、手記,以及當年旅途中作者親自拍攝的數十張照片,這些照片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次出版。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經典的三問,問出了人生的意義——我們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纔不後悔?來看看曾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九旬老人威爾•杜蘭特的人生經驗碎碎念吧。


    ☆給在人生長途中追尋意義且渴盼指引的你


    在漫長的一生中,當我們遭遇困境、不得不面對各種難題時,總希望從比我們更有智慧的哲人那裡得到忠告、找到答案,普利策獎獲得者、知名通俗哲學與歷史學家、《文明的故事》和《歷史的教訓》作者威爾•杜蘭特就是這樣一位哲人。他目睹過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無政府主義的興起和宗教信仰的式微,以及從維多利亞時代到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期間美國社會道德的演變,精通各種文化,且一直在用哲學家的敏銳目光審視、深研人類的行為方式。


    對於我們一生中都會遇到的重要議題,如“如何選擇宗教信仰?我們本性中的哪些因素致使戰爭和衝突不可避免?生命、愛和幸福更深層的含義是什麼?藝術的目的何在?科學的目的又何在?什麼樣的教育方式纔是好的?是什麼讓男人喜歡女人?……”這樣的永恆追問,也唯有目睹和經歷世界劇變的杜蘭特這樣的思想家方能給出睿智的答案。


    ☆失落三十二年,回應人類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學問題的人生之書


    長久以來,因為要客觀地寫歷史,杜蘭特一直在壓抑自己的觀點和信念,以便公平對待他人的思想,但一直有讀者寫信讓他談談對人類生命、命運以及對整個社會發展趨勢的看法,一直沉默的杜蘭特便從1967年3月20日開始創作《落葉》作為回應,書中描述了他對人生各階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社會各領域(關於生命、愛情、戰爭與信仰等)的感悟,表達了他對教育的重視、對人性的深刻反思,他力倡和平非暴力、有限度的自由,試圖呼吁秩序回歸……這部傾注了六十餘年心血的手稿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就備受媒體和讀者關注,但是在杜蘭特逝世(1981年)後竟然遺失了,直到2013年纔被發現。


    ☆這不是來自哲人的神聖啟示,而是一部人類的謙卑自白


    《落葉》是杜蘭特*個人的書寫,“非常杜蘭特”。序言開篇就點明,“愈成長,愈虛榮。這就是我,一個年近九十五歲的老人。”我們要明白,杜蘭特沒有超越他的時代,他所有的作品皆在書寫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對杜蘭特來說,他的作品隻是表達他對社會、宗教和政治等問題看法的一種方式。22篇短文,裡面沒有故弄玄虛的晦澀難懂的文字和驚天動地的思考,他認為我們本就應該具有這樣的判斷和思想,他說本書“*的自豪之處是其主題,而非深度和長度”,可謂是一本大道至簡的人生之書。杜蘭特窮盡一生的體驗和感悟,相信生活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告訴我們——杜蘭特是睿智的。


    盡管創作了深受讀者喜歡、暢銷數百萬冊的長篇巨著《文明的故事》,但杜蘭特從不自傲,他認為他不過是歷史中的一粒塵埃,他對歷史的審視,不過是“一滴水正試圖分析大海”。


    《落葉》延續了他一貫的“將哲學從學術的像牙塔中解放出來,讓它進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的寫作主張,語言活潑、通俗易懂,但誘人深思,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發現共鳴之處。


    ☆文末附有杜蘭特的年表和作品全錄


    看過《歷史的教訓》《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等作品的讀者,一定會為杜蘭特的睿智之語、深刻見解所折服,但我們對他本人並不了解,所以編者在《落葉》的文末附贈了黃色彩膠紙印制的杜蘭特年表,以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與其人生經歷相關聯,從而對其觀點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充分享受書中的全部智慧,而不是隻被其中的某個語句或段落所吸引。


    杜蘭特雖然離開人世近40年了,但他的思想從未遠離,他之所以選擇以“落葉”為題,或許是因為曾經見證繁華而*終凋零的落葉纔詮釋了生命的真諦。他將他對人類處境的深刻領悟、對世界的眷戀和思考化作了落葉回饋給了世人。

     
    內容簡介
    在《柏拉圖對話集》中,斐德洛是一個愛好哲學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書中,斐德洛重返人間。他曾經是學哲學的學生,同時也是教修辭學的教師,但是由於哲學理念與文化的世界觀衝突,他終於因精神崩潰而住院。出院後,他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於是開始了一場騎著摩托車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裡長旅,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終於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靜。
    這一回歸自己的過程,是通過不斷尋求“良質”,即東方哲學裡的禪思,並用摩托車維修之道對其進行闡釋而實現的。這便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名的由來。
    與此同時,書中還批評了西方世界的二分論,如人文與科技、精神與物質、神秘主義與機械論、藝術與工業、心靈與機械、東方與西方等相對意識。
    從1968年到1978年,威爾•杜蘭特曾幾次在接受采訪時提及自己正在寫一本名為《落葉》的書。他說:這是一本不太嚴肅的書,是我對政府、生命、死亡與信仰的思索,我簡單、公正但並不地回答了所有重要問題。不過在杜蘭特逝世之後,包括他的後人在內沒有一個人知道《落葉》的存在。直到2013年,這部手稿纔意外重見天日。

    在《柏拉圖對話集》中,斐德洛是一個愛好哲學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書中,斐德洛重返人間。他曾經是學哲學的學生,同時也是教修辭學的教師,但是由於哲學理念與文化的世界觀衝突,他終於因精神崩潰而住院。出院後,他希望從狹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脫,於是開始了一場騎著摩托車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裡長旅,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終於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靜。


    這一回歸自己的過程,是通過不斷尋求“良質”,即東方哲學裡的禪思,並用摩托車維修之道對其進行闡釋而實現的。這便是《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名的由來。


    與此同時,書中還批評了西方世界的二分論,如人文與科技、精神與物質、神秘主義與機械論、藝術與工業、心靈與機械、東方與西方等相對意識。


    從1968年到1978年,威爾•杜蘭特曾幾次在接受采訪時提及自己正在寫一本名為《落葉》的書。他說:這是一本不太嚴肅的書,是我對政府、生命、死亡與信仰的思索,我簡單、公正但並不地回答了所有重要問題。不過在杜蘭特逝世之後,包括他的後人在內沒有一個人知道《落葉》的存在。直到2013年,這部手稿纔意外重見天日。


    應讀者要求,在人生的後階段,杜蘭特將他對“從青春到老年,宗教與道德,以及性、戰爭、政治與藝術”等問題的思索,化作了片片落葉回饋世人。《落葉》是杜蘭特個人的書寫,是他傾注六十餘年心血,深研哲學、宗教、藝術、科學與世界文明所精粹出的後的智慧之語,回應了人類存在的全部重要哲學問題。杜蘭特在哲學和歷史方面的精深造詣,使得這些簡潔而微妙的思索“真正通俗而有價值”。

    作者簡介

    羅伯特•M.波西格(1928-2017),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雙子城,在明尼蘇達大學主修化學和哲學,之後在該校攻讀傳播學碩士;他曾到印度伯納雷斯印度大學學習東方哲學,並擔任修辭學教授,後因精神崩潰住院接受休克療法,痊愈後成為電腦技術員。1968年,他與長子克裡斯一起騎著摩托車從雙子城出發,開始一場橫跨美國大陸的萬裡長旅,一路經過復雜經驗與反省思考,終於暫時恢復了靈性的完整與清靜。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國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和自由勛章獲得者,終其一生致力於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像牙塔中解放出來,著有《哲學的故事》《文明的故事》《歷史的教訓》等作品,其中《文明的故事》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

    目錄
    部 008
    第二部 112
    第三部 218
    第四部 384
    CONTENTS
    章 生命開始
    CHAPTER ONE Our Life Begins 24
    第二章 論青春
    CHAPTER TWO On Youth 28
    第三章 論中年
    CHAPTER THREE On Middle Age 36
    第四章 論老年
    CHAPTER FOUR On Old Age 43
    第五章 論死亡

    部 008


    第二部 112


    第三部 218


    第四部 384


    CONTENTS


     生命開始


    CHAPTER ONE Our Life Begins 24


    第二章 論青春


    CHAPTER TWO On Youth 28


    第三章 論中年


    CHAPTER THREE On Middle Age 36


    第四章 論老年


    CHAPTER FOUR On Old Age 43


    第五章 論死亡


    CHAPTER FIVE On Death 47


    第六章 論靈魂


    CHAPTER SIX Our Souls 51


    第七章 論神明


    CHAPTER SEVEN Our Gods 60


    第八章 論宗教


    CHAPTER EIGHT On Religion 68


    第九章 論基督再臨


    CHAPTER NINE On a Different Second Advent 76


    第十章 論宗教和道德


    CHAPTER TEN On Religion and Morals 84


    第十一章 論道德


    CHAPTER ELEVEN On Morality 94


    第十二章 論種族


    CHAPTER TWELVE On Race 104


    第十九章 論藝術


    CHAPTER NINETEEN On Art 166


    第二十章 論科學


    CHAPTER TWENTY On Science 176


    第二十一章 論教育


    CHAPTER TWENTY-ONE On Education 183


    第二十二章 論歷史的洞見


    CHAPTER TWENTY-TWO On the Insights of History 206


    注釋


    NOTES 234


    年表·文獻


    Chronology & Bibliography 237

    前言
    作者按語
    本書內容均來自於現實生活。雖然出於修辭的目的,已經進行了很大改動,但請讀者務必從本質上視其為事實。不過,不要將其與正統禪宗佛教徒修行的大量相關真實信息等同視之。書中關於摩托車的部分也並非十分準確。
    愈成長,愈虛榮。這就是我,一個年近九十五歲的老人。到了這個年紀,我本應對沉默的藝術了如指掌,本應清醒自明,知道每個有學識的讀者都已聽過了各種各樣的見解和與之對立的觀點。然而,我還是懷揣一顆忐忑之心,準備不計後果地告訴這個世界,或告訴億萬分之一的世界,我對萬事萬物的思考。這種做法格外荒謬可笑,畢竟到了我這個年紀,年輕時的做事方法或觀點早已根深蒂固,幾乎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制造困擾的百變世界,而且還往往會從往事中尋找慰藉,或向家裡尋求安全感。

    作者按語


    本書內容均來自於現實生活。雖然出於修辭的目的,已經進行了很大改動,但請讀者務必從本質上視其為事實。不過,不要將其與正統禪宗佛教徒修行的大量相關真實信息等同視之。書中關於摩托車的部分也並非十分準確。


    愈成長,愈虛榮。這就是我,一個年近九十五歲的老人。到了這個年紀,我本應對沉默的藝術了如指掌,本應清醒自明,知道每個有學識的讀者都已聽過了各種各樣的見解和與之對立的觀點。然而,我還是懷揣一顆忐忑之心,準備不計後果地告訴這個世界,或告訴億萬分之一的世界,我對萬事萬物的思考。這種做法格外荒謬可笑,畢竟到了我這個年紀,年輕時的做事方法或觀點早已根深蒂固,幾乎無法真正理解這個制造困擾的百變世界,而且還往往會從往事中尋找慰藉,或向家裡尋求安全感。


    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寫?好奇的讀者來信,叫我談談對人類生命和命運這些永恆問題的看法,而這隻是一個虛榮的借口。可事實上,撇開所有寫作中的孤芳自賞,我之所以會寫,主要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對於其他事情隻有三分鐘熱度。我準備以非正式的方式,摒棄晦澀難懂的文字,在這個一隻腳已跨進墳墓的年紀講述我對那些終極謎題的感受。其實,在很多年前,我就曾不顧一切地在《哲學與社會問題》(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Problem,1917)、《哲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Philosophy,1926)、《轉變》(Transition,1927)、《哲學的宮殿》(The Mansions of Philosophy,1929)和《論生命的意義》(On the Meaning of Life,1932)中闡述過這些問題。我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個謎。生命是一條由看不見的源頭淌出的河,奧妙無窮;生命是“由眾多彩色玻璃組成的穹頂”,想來太復雜,說來太淺顯。


    然而,對和而不同的渴望是我永恆的動力。唯願可以講述出恢宏的經驗和歷史,用過往閃爍的光亮凸顯未來,從混亂的感覺和欲望中發現意義,發現生命洪流的方向,從而多多少少控制這條洪流,這種永不滿足且形而上學的欲望是我們這些問題人類的優秀品質之一。我們所了解的超出了我們的能力,也可以說,我們的能力勝於我們所了解的。


    從貿然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到生命的車輪兜了個圈兒回到死亡為止,縱使徒勞,我們也要嘗試了解整個人類。當我們從少年、青年、壯年步入老年,在經歷人生的每一個年齡段期間,讓我們正視哲學在形而上學、道德、政治、宗教和藝術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並且讓我們把渺小的步伐協調起來,環繞我們這個充滿智慧的星球。這會使我們不可避免地受到膚淺、陳詞濫調和錯誤的影響,但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我們復雜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更接近真理的全貌。


    請不要企盼這裡有任何新的哲學體繫,亦不要期待任何驚天動地的思考。這不是來自哲人的神聖啟示,而是一部人類的謙卑自白。書中的文章都很簡短,其的自豪之處是其主題,而非深度和長度。如果你在這裡發現了任何新穎的東西,那純屬偶然,或許還會令人遺憾。知識會增加,然而,智慧即便可以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進,卻不能代代相傳。我無法指導所羅門(智慧之王)。


    所以,勇敢的讀者,我要警告你們:閱讀本書,請自擔風險。可你的陪伴會帶給我溫暖。


                                                          ——威爾•杜蘭特


     

    媒體評論
    我嘗試用許多事情來吸引球員,讓他們更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旅途中,我會拿出像《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樣的哲學書讓他們閱讀……一次,我們沒有坐飛機,而是租了一輛汽車從西雅圖開到了波特蘭。我想讓球員們像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一樣,沉浸在景色之中,達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
    ——芝加哥公牛隊教練 菲爾·傑克遜

    真摯、無邪、質樸而可信……它是小說、遊記、追索、一組演講和非宗教性的告白。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我卻因為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樣使人們覺得,他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

    我嘗試用許多事情來吸引球員,讓他們更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旅途中,我會拿出像《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樣的哲學書讓他們閱讀……一次,我們沒有坐飛機,而是租了一輛汽車從西雅圖開到了波特蘭。我想讓球員們像波西格在《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一樣,沉浸在景色之中,達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精神狀態。


    ——芝加哥公牛隊教練  菲爾·傑克遜


     


    真摯、無邪、質樸而可信……它是小說、遊記、追索、一組演講和非宗教性的告白。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我卻因為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一樣使人們覺得,他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


    ——著名物理學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


    生命是一條由看不見的源頭淌出的河,奧妙無窮;生命是“由眾多彩色玻璃組成的穹頂”,想來太復雜,說來太淺顯。請不要企盼這裡有任何新的哲學體繫,亦不要期待任何驚天動地的思考。這不是來自哲人的神聖啟示,而是一部人類的謙卑自白。


    《落葉》是一個啟示。杜蘭特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關於別人的思想和行動。落葉的想法“非常杜蘭特”,你會了解關於童年、青年、中年、年老、死亡、戰爭、政治、藝術、性、神和道德的睿智評論。


    《落葉》是一個感性的畫像,而杜蘭特是一個非凡的標本,是幾乎已經滅絕的物種,他和他的《落葉》是一個文明能夠自由、廣泛地學習和更廣泛的思考的標本。          ——《華爾街日報》


    他的一些想法是挑釁,有些甚至令人發指,是對漫長而卓越的職業生涯有價值的結論。——《出版人周刊》

    在線試讀
    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無異於褻瀆了佛陀——也就是褻瀆了你自己。
    ——摘自本書第26頁


    讓這場旅行成為肖陶擴這個想法,是在幾個月前由他們兩位激發的。或許與他們之間潛伏的摩擦也有關繫,不過我並不知道。
    我想在任何婚姻裡摩擦都免不了,但是他們的情況比較不幸,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
    他們之間不是個性不合,而是別的問題。雙方都沒有錯,但是都沒有辦法解決,就連我也不一定有化解的方法,隻有些個人的看法。
    這些看法始於我和約翰對一件小事有了不同的意見:一個人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獨立維修自己的摩托車?對我來說,盡量使用買摩托車時附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冊,然後自己維修,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是約翰反對這麼做,他認為應該讓師傅負責維修纔不會出錯。這兩種看法都很普遍,如果我們沒有花這麼多的時間騎摩托車一起旅行,沒有坐在鄉村路旁的野店一起喝啤酒並且隨興閑聊,那麼這點意見上的分歧就不會擴大。隻要我們談的內容是天氣、路況、民情、往事或是新聞,談話自然就很愉快。然而一提到車況,話就說不下去了。大家都保持緘默。就好像兩個老友,一個是天主教徒,另一個是基督徒,正在一起喝啤酒,享受人生,隻要一談到節育,談話馬上中斷。
    當然,發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好像發現自己補好的牙又脫落了,你不會袖手不管,你會到處尋找,找到了再塞進去,塞緊了還要好好想想是怎麼掉的。你會花這麼多時間,並不是因為這件事有趣,而是因為它縈繞在你心頭,讓你放心不下。隻要我一談到摩托車維修的問題,他就會坐立不安。這樣一來隻會使我想更進一步地探索下去。並不是故意要激怒他,而是因為他的不安似乎像征了某些隱而未顯的問題。
    當你談到節育的時候,橫亙在你們中間的並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那隻是表像,真正起衝突的是信念。基督教看重的是實際的社會問題,而天主教徒則認為那是褻瀆天主的權威。你可以滔滔不絕地闡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一直到你自己都聽煩了,卻仍無法說服對方,因為他並不認為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有何好處,他自有比實用更重要的價值觀。
    約翰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可以滔滔不絕地講解摩托車維修的實際價值,一直說到喉嚨沙啞,但是約翰仍然無動於衷,隻要一談到這方面,他就一臉茫然,不是改變話題就是看向別處。他不想聽我說下去。

    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無異於褻瀆了佛陀——也就是褻瀆了你自己。


    ——摘自本書第26頁


     


     


    讓這場旅行成為肖陶擴這個想法,是在幾個月前由他們兩位激發的。或許與他們之間潛伏的摩擦也有關繫,不過我並不知道。


    我想在任何婚姻裡摩擦都免不了,但是他們的情況比較不幸,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


    他們之間不是個性不合,而是別的問題。雙方都沒有錯,但是都沒有辦法解決,就連我也不一定有化解的方法,隻有些個人的看法。


    這些看法始於我和約翰對一件小事有了不同的意見:一個人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獨立維修自己的摩托車?對我來說,盡量使用買摩托車時附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冊,然後自己維修,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是約翰反對這麼做,他認為應該讓師傅負責維修纔不會出錯。這兩種看法都很普遍,如果我們沒有花這麼多的時間騎摩托車一起旅行,沒有坐在鄉村路旁的野店一起喝啤酒並且隨興閑聊,那麼這點意見上的分歧就不會擴大。隻要我們談的內容是天氣、路況、民情、往事或是新聞,談話自然就很愉快。然而一提到車況,話就說不下去了。大家都保持緘默。就好像兩個老友,一個是天主教徒,另一個是基督徒,正在一起喝啤酒,享受人生,隻要一談到節育,談話馬上中斷。


    當然,發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好像發現自己補好的牙又脫落了,你不會袖手不管,你會到處尋找,找到了再塞進去,塞緊了還要好好想想是怎麼掉的。你會花這麼多時間,並不是因為這件事有趣,而是因為它縈繞在你心頭,讓你放心不下。隻要我一談到摩托車維修的問題,他就會坐立不安。這樣一來隻會使我想更進一步地探索下去。並不是故意要激怒他,而是因為他的不安似乎像征了某些隱而未顯的問題。


    當你談到節育的時候,橫亙在你們中間的並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那隻是表像,真正起衝突的是信念。基督教看重的是實際的社會問題,而天主教徒則認為那是褻瀆天主的權威。你可以滔滔不絕地闡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一直到你自己都聽煩了,卻仍無法說服對方,因為他並不認為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有何好處,他自有比實用更重要的價值觀。


    約翰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可以滔滔不絕地講解摩托車維修的實際價值,一直說到喉嚨沙啞,但是約翰仍然無動於衷,隻要一談到這方面,他就一臉茫然,不是改變話題就是看向別處。他不想聽我說下去。


    在這方面,思薇雅倒是和他意見一致。事實上,她的反應甚至更激烈。在她比較體貼的時候,她會說:“這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脾氣來的時候就說:“簡直是胡說八道。”他們根本不想了解,連聽都不想聽。我越想深入了解為什麼我如此被技術工作所吸引,而他們卻如此憎恨,原因就變得越模糊不清。結果原本隻是小小的歧見,後卻演變成一道鴻溝。


    很明顯,他們並不是能力不足,夫妻倆都屬於聰明之輩,隻要他們肯花心思,在一個半鐘頭內就學得會如何靠聽發動機的聲音維修車子,這樣不但能省下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更不必時時刻刻擔心車子會出狀況。他們應該知道這一點,也可能不知道,我不清楚。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好還是順其自然吧。


    但是我記得有一次在明州的沙維奇,當時天氣差點把我熱昏,我們在酒吧裡待了大約一個鐘頭,出來的時候摩托車曬得幾乎沒法騎上去。我先發動好準備上路,而約翰仍然在用腳踩啟動器,我聞到一股汽油味,就像煉油廠傳出來的一樣,便告訴了他,以為足以提醒他是發動機溢油了,所以無法發動。


    “對,我也聞到了。”他邊說邊繼續踩,不停地用力踩,有時還跳起來踩,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一直到他踩得氣喘如牛,汗流浃背,再也踩不動時,我纔建議他不妨把火花塞拿出來晾干,讓汽缸通通風,然後我們可以回去喝杯啤酒再出來。


    噢,我的天,真糟糕,他根本不想沾手那些東西。


    “什麼東西?”


    “噢,別提什麼工具和什麼那些東西了。它沒有理由發動不起來。這是一臺全新的摩托,而且我完全是照手冊上說的去做的。你看,我照他們說的把阻風門拉到底。”


    “阻風門拉到底?”


    “手冊上是這麼說的。”


    “發動機冷的時候纔這麼做!”


    “我們至少進去了半個鐘頭。”他說。


    我聽了暗喫一驚。“但是約翰,你知道今天天氣有多熱。”我說,“即使是大冷天也得半個多鐘頭纔能冷卻下來。”


    他抓抓頭,“那為什麼不在手冊裡說明呢?”他打開阻風門,再一踩就發動了。“這就對了。”他高興地說。


    就在第二天,仍在附近地區,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一次。這回我決定什麼也不說,我太太催我過去助他一臂之力,但是我搖搖頭,我告訴她,除非他真正感覺需要別人的幫助,否則別人的介入隻會引起他的厭煩。所以我們就走到一旁,坐在陰涼的地方等。


    發動不了的時候,他對思薇雅特別客氣,這表示他已經憤怒到極點了,而思薇雅在一旁露出“天啊,又來了”的表情。其實隻要他問我一句,我一定會立刻上前幫他,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做。大約花了十五分鐘,他纔把車子發動。


    後來我們在明尼通卡湖畔喝啤酒,大伙兒都圍著桌子喝酒的時候,隻有他一言不發。我看得出來,他是為剛纔的事耿耿於懷。過了好一陣子,他的心情稍微放松了,纔說:“你知道……剛纔發動不了的時候還真是……讓我火冒三丈,心想非把它發動起來不可。”開口說話似乎讓他輕松了一些。他又說:“他們店裡隻剩下這一臺破車。他們也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是退回工廠,還是隨便賣掉,結果看到我進店,正巧身上又帶了一千,就這樣做了他們的替死鬼。”


    我幾乎是半請求地讓他試著去聽發動機的聲音,他試得很努力,但問題還是一樣,於是他干脆回去和大伙兒再喝一杯,話題就到此為止。


    他並不是固執的人,心胸也不狹窄,既不懶惰也不愚蠢,所以這件事要解釋起來還挺不容易的,就當成一個“未解之謎”隨它去吧,對於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窮追不舍又有什麼好處呢?


    我曾經想過,是不是我在這方面比較特別,但是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大部分騎摩托車旅行的人都知道如何調試發動機。開汽車的人通常不會去踫發動機,不論多小的城鎮都會有一間修理店,提供車主昂貴的、專門的工具和診斷用的設備,這些都是一般車主不會購買的。同時汽車的發動機比摩托車復雜多了,一般人也不易了解,所以不自備修理工具情有可原,但是約翰騎的是寶馬R60,我敢打賭,由這裡至鹽湖城不會有任何修理店,假如他的觸點或是火花塞燒壞了,他就完了。我知道他沒有多備一套,他根本連它是什麼都不知道,萬一在南達科他州或蒙大拿州壞了,我真不曉得他該怎麼辦,或許把車子賣給印第安人吧。現在我知道他在做什麼,他在小心地避免談起這方面的問題,他想寶馬的車子有名的就是很少在路上發生機械方面的故障,這就是他的如意算盤。


    起初我認為,這隻是他們在對待摩托車時特有的態度,但是後來纔發現情形並非如此……有一天我在他家等著一起上路,注意到水龍頭在滴水,我記得上次就在滴,事實上已經滴了很久。我提醒他這件事,約翰告訴我,他換過新的皮圈,但還是滴水,他說了這些就不再提了,也就是說事情到此為止。如果你試過修理水龍頭,但是情況依舊,那就表示你命中注定有個會滴水的水龍頭。


    我很驚訝,水龍頭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滴答答地響,他們難道不會神經衰弱嗎?然而我發現他們一點都不擔心,也不去注意這件事。所以我的結論是他們不怕被水龍頭打擾。有些人的確如此。


    我不記得是什麼改變了這個判斷……好像是思薇雅正要說話,而滴水聲又特別大,無意中引起她情緒上的變化。她的聲音一向很輕柔,而有一天她想大聲說話壓過滴水聲,這時候孩子們走進來打斷了她,她不禁發起脾氣來,仿佛是滴水聲引起的。事實上是這兩件事引起的,而讓我驚訝的是她並沒有怪罪到水龍頭上,她甚至有意不去怪罪它。其實她早已注意到水龍頭的問題,隻是刻意壓制自己的怒氣,那個該死的水龍頭幾乎要把她逼瘋了!但是她仿佛有隱情,不肯承認這個問題有多嚴重。


    我很奇怪,為什麼要對水龍頭壓抑自己的怒火?


    想起摩托車的問題,我一下子開了竅,啊,事情清楚了!


    問題不在於摩托車,也不在於水龍頭,問題在於他們無法應對科技的產物。這樣一來,發生的各種狀況便明朗起來了,我知道,就是科技的關繫。思薇雅曾經很不喜歡一個朋友,因為對方認為電腦程序設計很有創意。而他們夫妻的繪畫和相片裡則完全沒有跟科技有關的景物。這就不難理解,她為何不會對水龍頭大發脾氣,因為人們總是在長年累月都深深厭惡的對像面前一再壓抑自己的怒氣。這就不難理解,約翰為何隻要一踫到維修車子的問題就會打退堂鼓,即使他已經很明顯地在為此受苦。你隻要稍加注意就會明白,這些都是科技惹的禍。這就是為何他們要騎著摩托車到鄉野去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而我總是把他們不願意去面對的問題搬到臺面上來,因此使他們二人十分尷尬。這就是為何隻要我們一談到這方面的問題,談話就會中斷。


    還有其他的事情也解釋得通了。提到痛苦的字眼時,他們偶爾會用“它”或“它們”來代替,比如說:“避不開它的。”如果我問:“避開什麼?”他們就會回答我“整個環境”或是“整個組織結構”,甚至是“整個繫統”。思薇雅有一次帶著保護自己的口吻說:“當然,你知道如何駕馭它。”她這麼說讓我得意了一下,使我有些不好意思問她什麼是“它”,結果心裡留下一個困惑。我當時以為“它”是比科技更神秘的東西。但是現在我知道,她所指的“它”雖不是全部,但也主要是指科技。然而這麼說也不完全對,它應該是指來自於科技的一股力量,沒有明確的定義,而且缺乏人性、機械化、了無生氣,是一頭瞎了眼的怪獸,一股死氣沉沉的力量。他們夫妻倆覺得它很恐怖,因而試圖盡量避開它,卻又明知那是不可能的。我的用詞嚴重了些,但是實際情況的確如此。雖然總會有人了解它駕馭它,但那些人是工程師。他們在描述自己的工作時用的是非人性的語言,不論你聽過多少回,也無法了解其中的意義。而和科技有關的怪物已吞噬了大片的土地,污染了空氣和湖泊,人類既無法打擊它們,也無法逃避它們。


    這種態度不難理解,經過大城市的工業區時,你會看到整片所謂的科技區。門前圍了高高的鐵絲網,大門緊鎖,告示牌上寫著“禁止跨越”。在一片污濁的空氣之後,你看到的是奇形怪狀而又丑陋的金屬物和磚塊,不知用途為何。它的主人你永遠見不著,它為什麼在那兒也沒人知道,所以你感受到的隻是一股莫名的疏離感,仿佛你並不屬於那兒。它的主人和知其來由的人可不希望你在附近閑逛,這些工廠讓你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有陌生的感覺。它特殊的形狀、外觀,還有神秘感,一切都在叫你“滾開”。你知道這一切總有解釋,而且它們毫無疑問對人類間接地有些益處,但是這些益處你沒看見,你隻看見“禁止跨越”和“保持距離”的牌子,你隻看見人們像螻蟻一樣為這些龐然大物做工。於是你想,即使我是他們的一分子,也不過是另一隻做苦役的螻蟻罷了。這種感覺十分可怕,我想這就和他們夫妻倆無以名狀的態度有關。任何和閥門、軸心、扳手沾上邊的東西,都屬於非人的世界,所以他們寧可不去想它,甚至不願和它有任何關聯。


    如果情形真是如此,那麼他們並不孤獨。毫無疑問,他們隻是忠於自己的感覺,而沒有刻意模仿別人。但其他的人也是忠於自己的感覺,沒有模仿別人。而在這件事情上,這些人產生的感覺是相似的。所以如果你以記者的角度來看此事,就會發現有一場不知來源的群眾運動正在逐漸成形。人們打著反科技的旗號,高喊:“科技滾蛋,搬到別處去。”然而在他們的腦海裡仍然殘存著一絲理智,沒有工廠就沒有工作,就沒有相當的生活水準。但是,人們頭腦中有太多的力量勝過了理智,隻要憎恨科技的情緒足夠強大,那麼殘存的一絲理智便會瓦解。


    這些反抗科技、反抗繫統的人被不斷地扣上諸如“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一類的帽子,然而單靠給他們打上一個群體的標簽,並不能就此把一群獨立的個體變為群體。約翰和思薇雅不是群體,與他們同路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正是因為拒絕成為群體,纔讓他們看起來充滿反叛。在他們看來,科技背後的力量正在試圖將他們變為群體,所以他們厭惡科技。一直以來,他們基本隻能消極地抵抗,一有機會就逃進鄉野,諸如此類,然而,他們沒有必要總是這麼消極。


    在摩托車維修方面我並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並不是我不能理解他們對科技的感受,而是我認為他們的逃避和厭惡隻是一種自欺的行為。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如果你認為不是如此,那無異於褻瀆了佛陀——也就是褻瀆了你自己。這就是我想在這次肖陶擴當中討論的主題。


    《落葉》


    一章生命開始


     


    一群小孩子以他們特有的方式源源而來,仿佛撫過我那熾熱的神經和肉體的歡樂漣漪。


    ——沃爾特·惠特曼《大吵之後》(After the Argument)


     


     


    我們喜歡孩子,首先因為他們是我們所出,他們延續了我們美好和獨一無二的自我。然而,我們喜歡孩子還因為他們是我們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對像——和諧的動物,他們的簡單和心口如一都是自然而然的,而對於哲學家來說,這些行為隻在鬥爭和壓抑後纔會出現。我們喜歡他們,是因為我們都自私——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毫不掩飾的率真。我們喜歡他們那份毫不虛偽的誠摯;在希望我們毀滅時,他們不會朝著我們微笑。“隻有孩子和傻瓜會講真話”,不知怎的,他們能從真誠裡找到快樂。


    看看他,那個新生兒,雖然肮髒卻神奇,荒謬又真實,擁有無限可能性,有能力實現一個終極奇跡——成長。你能想到嗎,這個哇哇大哭、感覺痛苦的奇特嬰兒會嘗盡愛、焦慮、祈禱、痛苦、創造、玄學和死亡的滋味?他之所以哭,是因為他在母親安靜和溫暖的子宮裡睡了那麼久,現在突然被迫呼吸,這讓他很受傷;被迫看到光,這讓他感覺刺痛;被迫聽到聲音,這把他嚇壞了。嚴寒侵蝕著他的皮膚,他似乎痛苦萬分。可事實並非如此,大自然讓他處於麻木狀態,從而保護他不受這個世界初的衝擊。他隻能看到隱約的光線,隻能聽到朦矓的聲音,而且大多數時間都在睡覺。媽媽叫他“小猴子”,她說得沒錯。在會走路之前,他都和猴子一樣,而且盡管用不上雙足,待在子宮裡的日子也給了他那雙有趣的小腿不可估量的靈活性,就像是青蛙一樣。到了他能說話的時候,他就會擺脫猴子的狀態,開始危險地到處亂爬,越來越像一個人。


    看著他,看他如何通過無目標的探索一點點了解事物的本質。這個世界讓他感覺迷惑。抓、咬和扔這些偶然的反應都是偽裝,他這麼做是在應對危險的經歷。他充滿了好奇心,並因此得以成長。從他的撥浪鼓到月亮,他想觸摸和品嘗一切。


    至於其他,他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不過他的父母卻以為要通過說教來讓他學習。他們教他彬彬有禮,卻會打他;他們教他言語溫和,卻會衝他大喊大叫;他們教他不要過分重視錢財,卻在他面前因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鬧;他們教他誠實,卻用謊言來回答他提出的深刻問題。我們的孩子通過模仿我們,向我們展示我們的真實面目,從而讓我們受教。


    孩子或許既是哲學的起點,也是哲學的終點。所有形而上學的秘密都存在於無休無止的好奇心和成長中。看著搖籃裡的嬰兒,或看著他爬過地板,我們看到的不是抽像的生活,而是一個流動的現實,這個現實打破了我們所有的機械範疇,打破了我們所有的物理公式。這是迫切的發展,這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創造,這是堅定的從手到腳,從無助到強大,從幼稚到成熟,從無知到充滿智慧——這就是斯賓塞的“不可知”,康德的“本體”,經院哲學家的“實在的存在體”,亞裡士多德的“原動力”,柏拉圖的“真正的是”或“真正的存在”。我們由此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而不是隻局限於事物的長度、寬度、厚度、重量和堅固性,或者局限於一臺機器的齒輪、滑輪、輪子和控制杆。生活中充斥著不滿,我們不得不反抗和追尋,在痛苦中頑強生存。機械論和物質主義的哲學不能實現公平,不能助人理解一棵樹的無聲生長和雄偉,更不能領會孩子們的渴望和歡笑。


    童年可以被定義為玩樂的年紀,因此一些孩子從來沒有做過孩子,而一些成人也永遠不會老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