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黑塞書信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872-1264
    【優惠價】
    545-790
    【作者】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世界哲學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16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81618
    作者:[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3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人人都愛黑塞!全球青年的心靈摯友,永遠屬於年輕一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不要隨波逐流,我們在世間重要的事是成為自己!”聆聽黑塞,成為自己
    ☆ 278封書信中文版重磅呈現,全景展現一代大師的生平歷程和精神蛻變
    ☆ 經歷三次婚姻、克服創作危機、窮困潦倒時還不忘救濟朋友、失去祖國……關於黑塞的一切細節都在這裡
    ☆ 了解黑塞的中國情緣:傾心禪宗,熱愛中國文化,對傅聰的音樂纔華贊賞有加

     
    內容簡介

    譯者從黑塞自1892年到1962年長達70年的書信中挑選了有代表性的信件,主要包括黑塞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家庭與思想的變化,追求、奮鬥、創作的歷程,與父母、妻兒、姐妹的日常信件,參加社會公共活動,與同時代大家如茨威格、羅曼•羅蘭、托馬斯•曼等人的交往,對個體與集體、寫作、文學、時事、戰爭、社會的觀察和見解等,這些書信見證了黑塞從少年到老年的生平與經歷,也呈現出半個多世紀歷史交替與文化變遷的軌跡。
    在這些信件中,黑塞有時談論對文學藝術作品的看法,有時發表對社會問題的意見,有時則以散文的語言描繪自然風景、抒發人生感悟,娓娓道來,流暢生動。這些信件將黑塞還原放置於他所處的時代,立體呈現其與同時代人交錯的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評論家,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時》《荒原狼》《悉達多》《玻璃球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目錄

    譯者序:書信中的黑塞 謝瑩瑩 
    書信正文
    附錄一:黑塞生平及創作年表
    附錄二:收信人譯名對照表

    前言

    譯者序:書信中的黑塞


    二十多年前,當我在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的廣告小冊子上見到《黑塞書信集》四卷本時,我立即寫信請德國友人代為購買,後來又見到黑塞的妻子妮儂所編19世紀末,即黑塞青少年時代的書信集出版,亦急急購買。這六本書成為我喜愛的讀物,偶爾翻閱,都有喜不勝收之感。但懶散如我,並無翻譯書信的打算。直到相愛相伴一生的歐凡君被天使接走,我身體精神備受打擊,病了一場後,覺得做點事或許能夠減輕思念之情,於是又拿起這六本書,越讀越覺得不能虧欠黑塞太多,於是從中選取精華翻譯。篇數稍多之後,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黑塞的書信值得更多人來閱讀。然而猛然發現自己年歲已高,健康已衰,不知殘疾多病之軀能否有時間精力完成這項工作,於是求助於鞏婕和王濱濱二位老師,請她們分別負責1936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62年書信的選譯工作,合力完成了中文版的《黑塞書信集》。


    黑塞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有收藏信件的習慣,黑塞繼承了這一傳統。他是個幾乎有信必回的人,這是對寫信人的尊重,也是黑塞發表自己觀點的方式。除了來信,他也收藏自己的書信復印件,保存下來的就有三萬五千多封,許多他覺得沒有必要收藏,散落在各個收信人手中的信,也被《黑塞書信集》四卷本的編輯烏爾蘇拉·米歇爾斯、福爾克爾·米歇爾斯和黑塞的兒子布魯諾·黑塞、海納·黑塞努力尋回,他們編輯出版這幾部書信集絕非易事。而妮儂所編的書信集,除了黑塞少年至青年所寫的書信之外,還包括他的父母、祖父、外祖父、哥哥、姐妹、老師、牧師、同學、朋友給他的以及他們之間互相來往的信,內容相當豐富。


    我們選取書信的原則是與黑塞生平的重大事件有關,主要包括黑塞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家庭與思想的變化,追求、奮鬥、創作的歷程,與親友交往,參加社會活動,對個體化與集體、寫作、文學、時事、戰爭、社會的觀察和見解。從1892年到1962年長達七十年的書信,見證了黑塞從少年到老年的生平與經歷,也呈現出半個多世紀歷史交替與文化變遷的軌跡。


    寫信是一時給特定個人發出的信息,書信既有目的性,更有私人性。黑塞的書信有些是在冷靜地分析問題,帶著自己的價值觀,難以取悅收信人;有些是以真誠、真實的筆觸剖析自己,一絲不苟,沒有絲毫的粉飾痕跡;有些是與朋友熱切的討論;除了寫給家人朋友之外,還有許多是仔細回應讀者和陌生人的詢問、求助甚至謾罵,處處帶著對個體、社會和文學藝術的關懷。他認真誠摯地回答各種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他隻要求自己,並不要求他人。許多我們在小說、散文中無法得知的事,卻能在書信中娓娓呈現,特別是黑塞從小到老的病痛、對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是更加具有私人性質的。


    書信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黑塞。他從小就想做個詩人,卻因神學院的教育過分僵化死板,無法忍受無聊的課程,於是向往自由的小詩人逃學、瀕臨死亡,被捉回學校後,接著生病,休學。父母焦慮無奈之下,輾轉將他送到兒童精神病院療養,在此,他的精神肉體備受折磨。在寫給父母的信中,他憤怒、痛苦、無奈,不斷要求父母把他接出療養院,療養院的生活使他接近瘋狂,他寧願以手槍結束自己的生命。少年稱“從我的立場出發,我要像席勒那樣說:我是人,有個性有人格的人”。這個立場貫穿黑塞的一生。少年黑塞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反抗中努力救贖自己,而後自學成就自己的。從父母、祖父母、老師、牧師給他的信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通信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懂得兒童的心理、不懂得人的靈魂需求,即使出於好意,他們的行為卻在打擊少年的意志,消滅少年的本能,少年黑塞在家庭、學校、神學等傳統諸種權威的壓迫之下沒有被毀掉,說明他內心的力量多麼強大!然而,這樣的孩子會被當成精神病患看待,連醫生也診斷認為這孩子患有精神病,理解他的是他敬愛的外祖父。


    那時我十四歲,犯了一個大錯,從我上學的毛爾布龍修道院逃跑了。經過一番折騰,回到家的那天,我不可避免地得去見外祖父,向他報告我做的事,並聽他對此事的判斷和裁決。我心裡怦怦跳著上樓到他的書房外,敲門,進屋,走向那位放松地坐在榻上的長髯老者,我向他伸出手去,心想他會說什麼,這令人生畏、無所不知的人。他和善地看著我,看著我蒼白的帶著懼色的臉,露出近乎調皮的微笑說道:“我聽說了,赫爾曼,你來了一次小小的天纔之旅?”“天纔之旅”,他求學期間,對自己的類似行為就是這麼稱呼的。之後對這件事,他再沒提起過一個字。


    盡管他的父母是那麼虔誠、和善、有愛心的人,盡管黑塞也有過快樂的童年,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愛,而且在離開療養院後,他努力適應現實環境,上不成學,他便沉浸於文學作品中,因為愛書,後決定在書店做學徒,也與父母和解了,但黑塞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從少年時代直至中年,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父母不理解他。在圖賓根的書店做學徒期間,他好不容易出版了本詩集,滿心歡喜地送給父親作為生日禮物。而母親的回信卻說,父母雖然欣賞他的藝術天分,但認為他的詩欠缺虔誠、倫理、道德、宗教等美德。這對他打擊很大,在憤怒中,他請他們立刻把書寄還給他。成年的黑塞在給姐姐的信中說,這是他畢生的傷痛。


    相比於家庭,黑塞似乎更加注重友情。因為一生不被理解,所以一生尋求理解,他的不少信件表達了他需要朋友們的理解,需要人聽他講述心中的感情、醞釀改變思想及寫作風格的必要和艱難,以及混亂中對自己的疑問。我們看到他和巴爾、茨威格、羅曼·羅蘭、蘇爾坎普等人的真摯友誼。與茨威格的通信始於他青年時代,直到茨威格在納粹時代登上逃亡美國的船隻為止。與羅曼·羅蘭的深厚友誼建立於“一戰”之前,在黑塞備受精神煎熬時,羅蘭向他伸出了手,他們兩人同樣反對戰爭與流血,反對任何一種狂熱的民族主義,相信存在超越民族國家的藝術文學。蘇爾坎普受盡納粹監獄的酷刑折磨,“二戰”結束後,黑塞堅決支持他重新投入出版事業。“蘇爾坎普對我而言,主要是個男子漢、是個人物、是有性格的人,我隻能說,如果德國擁有千百個這種有性格的人,那麼德國就有救了。”黑塞的作品至今仍是蘇爾坎普出版社的重點。


    黑塞不遺餘力地幫助朋友。希特勒上臺後,許多從德國逃出的朋友都以他家為中轉站,暫住後繼續趕路,逃往其他國家,其中就有布萊希特、托馬斯·曼、彼得·魏斯等等。黑塞積極向出版社推薦同行和年輕的寫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他從1920年代起就發現了卡夫卡的價值,認為卡夫卡的作品表達了人類生存問題的深度不安,在藝術上具有真正出色的、無與倫比的表達方式,因此鼓勵出版社出版卡夫卡的作品,並不斷向讀者介紹。他也和家鄉兒時的伙伴來往,對與他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同樣親近。當然他也受到朋友的許多幫助,比如,他在蒙塔諾拉的房子,就是由好友博德默爾出資,按照他的要求建造的,可以終生居住。


    至於婚姻,他初兩段婚姻並不美滿。1904年《彼得·卡門青德》出版後,黑塞一舉成名,稿費足以使他結婚養家,妻子是比他大九歲的鋼琴家瑪麗亞·貝爾努利。他們搬進博登湖邊上的一家農舍,後來搬到伯爾尼。他們有了三個兒子,這期間黑塞創作成果豐碩,似乎功成名就,生活美滿。然而“一戰”爆發,他的反戰言論使他受盡德國出版界的辱罵、朋友的不解和疏離。接下來的日子裡,妻子精神分裂癥發作,被送入精神病院,三個幼小的孩子和發病的妻子使他陷入精神崩潰。後來孩子送到朋友處寄養,到了1923年他終於與妻子離婚。其間還在校學習詠唱的少女露特·文格爾與他相識相愛,露特非他不嫁。他明知這樣的婚姻不可能長久,還是接受了,他認為這是上天注定的事,他不得不服從。沒過多久,他們在1927年離婚了。第三次婚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1926年,他與研究藝術史、有猶太血統的妮儂·多爾賓相識,經過幾年的磨合,到1931年終於結婚。這段婚姻使黑塞有了穩定的家庭生活,妮儂保護著黑塞,同時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他們和諧相處,直到他1962年去世。


    少年時代,黑塞因為貪玩,自制炮仗,眼睛因此嚴重受傷,他一生備受眼疾的痛苦,書信裡,我們不斷讀到他對眼疾的抱怨。他抱怨的事情很多,其中包括少年時代被診斷的“精神病”,還有頭痛、坐骨神經痛,中年後他經常得去溫泉療養院,於是有了《溫泉療養客》這本接近自傳的書。可以說,他的書信,也可以看作他的疾病史。


    關於信仰,我們在書信中看到,黑塞多次談到,小時候受到的不得當的引導使他脫離基督教。然而生長在虔誠派家庭,認真、勤勞、真誠等美德深深印在他的身上。他本人經歷了印度和中國思想的洗禮,他的信仰曾經是老子,也曾經是印度教,他認為《悉達多》的結尾相比於印度思想更近乎道。在完成《悉達多》之後,他的信仰終於回歸基督教。對於信仰問題,他認為世上僅僅存在一位神,一種真理,每個民族、每個時代、每個個人以自己的方式接受,從不同的途徑尋求神,不斷形成不同的信仰形式。他相信生命的一體性,人們在面具之下顯露真正的自我,稚氣的、虔誠的、單純的感情相通,也與天地萬物相通。


    “一戰”期間,黑塞因為眼疾申請免於服兵役,取而代之的是擔任德國紅十字會與瑞士戰俘關懷中立機構的聯繫人。他盡心盡力為戰俘爭取福利,為他們寄書報,能力所及時,還在聖誕包裹裡裝入一點食物。二十萬在法國的德國戰俘急切等待著他寄去的精神食糧。這個時候他纔知道,戰俘中,除了少數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多人希望讀的書是消遣性小說,他自己也因此對卡爾·邁所寫的通俗故事有了新的評價。黑塞到處寫信請人捐書,自己給戰俘辦了一份刊物。到了停戰時,他在後一期上寫了一封與戰俘的告別信,請他們不要心懷仇恨,而要從戰爭帶來的痛苦中獲得新生的力量。


    “一戰”對黑塞整個人生影響巨大,他見到的現實世界與自己的內心完全無法和解,於是孤獨無援,深陷痛苦。他感到原先的生活過分舒適,與世無爭讓自己付出了太多代價,作品中的和諧其實是虛幻,他必須好好內省在這個充滿罪行的紛亂世界中到底應該如何自處,覺得必須改變寫作風格,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說。此時的他,失去家庭、財產、房子,於1919年獨自躲到瑞士偏僻的蒙塔諾拉隱居,生活簡樸,在樹林中散步時,撿起幾顆栗子就是一頓飯。而他的新作,如《童話》《德米安》,受到友人和讀者的質疑和不解,他們認為他失去了早期作品中和諧美妙的氛圍。他自己也質疑寫作的意義,將畫畫作為精神的依托。這是黑塞生命中第二次的蛻變,和少年時代掙脫出樊籠一樣痛苦而艱辛。在不斷的求索中,他逐漸寫出了《窺探混沌》(陀思妥耶夫斯基評論集)、《悉達多》、《荒原狼》、《納齊斯與戈德蒙》、《玻璃球遊戲》等名作。


    對德國,從“一戰”到“二戰”,他始終反對狂熱的民粹主義,反對把人類分成兩個陣營再唆使他們以各式各樣的手段互相殘殺。使世界歷史進入一個新的光明時代的人,使各民族之間的關繫得到更新的人,可能是那些受苦受難、放棄暴力的人。他覺得戰敗是好事,德國戰後的苦難應該引起的是反思而不是對戰勝國的敵視。黑塞和德國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繫。他對戰爭和民粹主義的態度曾引起德國人的不滿,“一戰”後的幾十年間,德國幾乎不印他的書,視他為賣國賊。“二戰”結束後,他獲得歌德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似乎又成為德國的代表人物,東西德都以他作為國家榮譽的宣傳,這個時期他比任何時候都想躲避名聲。一方面黑塞是德國的驕傲,許多人喜歡他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他的作品沒有深度,有人諷刺他是鄉下的園丁。反倒是在國際上,他被全世界的青年視為明燈,他說的話,往往能夠觸動他們的靈魂。


    黑塞一生孤獨,是一個獨行者,他不願意參與任何機構、團體、黨派,無論是托馬斯·曼邀請他重回普魯士藝術學院做院士,還是各種團體召喚他加入,他都一一婉拒,卡夫卡的好友布羅德請他呼吁與參加以色列建國的活動,他也予以拒絕。這並不代表他不關注世事,而是他老早看透,作家應該保持完全的獨立性,全力以赴寫出觸動個體靈魂的作品,而不應成為任何團體的代言人,更要時刻警惕被狹隘的集體狂熱綁架。


    他始終以藝術家的目光看待世界,雖然思想民主,感情卻是貴族化的,認為不管外部情況有多麼糟糕,每個人仍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事,以自己的方式盡力而為,即使結果是使自己受苦受難。作為詩人和作家,他能做的就是努力使一小群理解他也能夠受他影響的人,在這個沉淪於金錢和戰爭的世界上,讓生命葆有靈魂,或至少維持住對靈魂的向往。在給青年朋友的信中,他說,無論世界多麼黑暗,我們的“任務”是帶著我們的問題四處行走,我們要發現這危險生命的美好,也要把這生命活出美好。


    在書信中,我們見到走在深淵邊緣的黑塞,也見到充滿愛和希望的黑塞,見到不斷埋怨與滿是憤怒的黑塞,也見到溫柔幽默的黑塞,但也可以說,我們見到的黑塞隻有一個,那就是畢生尋找自我、堅守自我、成為自我的黑塞。黑塞始終忠於靈魂深處的召喚,始終相信每一位個體存在於世的使命和價值,當我困於病榻閱讀他的書信時,仿佛一位老友在耳畔娓娓訴說生命的真義,為我的心靈帶來無限慰藉。我曾將部分譯好的書信分享給年輕的朋友,他們說,在這個依然存在著戰爭、動蕩和誘惑的時代,黑塞具有永恆的魅力,這讓我感到高興。我衷心希望能通過本書,將這份慰藉帶給更多的朋友。



    謝瑩瑩
    2022年6月24日
    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東院

    媒體評論

    黑塞的作品啟迪人心,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的風格提供了範例。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他的寫作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人類的愛心。
    ——德國作家 托馬斯·曼


    在我這一代人的數十年前,赫爾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
    ——巴西作家 保羅·科艾略


    黑塞是永遠屬於年輕一代的作家……讀黑塞的著作時往往讓人感覺好像在寫我們自己,好像我們自己寫下了這一切。
    ——黑塞作品集編者、研究者福爾克爾·米歇爾斯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