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錢穆先生全集----論語新解(新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523-2208
    【優惠價】
    952-1380
    【作者】 錢穆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哲學知識讀物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71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807107
    作者:錢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4月 

        
        
    "

    編輯推薦

    《論語新解》依《論語》原著體例,逐篇白話試譯,並詳加注解。不僅博采歷代眾說,也有著者新觀點,是錢穆經典著作之一。


    純質紙印刷,布面精裝,典雅莊重,閱讀與收藏兼備。

     
    內容簡介

    《論語》為儒家經典著作。讀《》必兼讀注,歷代大儒為之注釋不絕。南宋朱熹作《論語集注》,成為以後歷代學子考試書。錢穆先生作《論語新解》,彙集前人對《論語》的注疏、集解,博采眾家之長,力求融會貫通,解證更加精當獨到,如其所雲:“本書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而已。”《論語新解》更適合現代人閱讀。

    作者簡介

    錢穆先生(1895—1990),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齊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移居臺北,1990年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畢生著書七十餘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千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錄

    再版序


    學而篇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裡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再版序


    論語新解 上編
    學而篇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裡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論語新解 下編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附孔子年表

    前言

    民國以來,閩縣程樹德為《論語集釋》,征引書目,凡十類六百八十種。異說紛陳,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歸趨。搜羅廣而別擇未精,轉為其失。故《論語》雖為一部中國人人書,注《論語》者雖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則仍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此餘之《新解》所由作也。
    為《論語》作新解,事有兩難。異說既多,貴能折衷,一也。《論語》距今兩千載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劉氏《正義》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時代變,人之觀念言語亦多隨而變。如何用今代之語言觀念闡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遺訓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悅而解,二也。

     


    《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書。讀《論語》必兼讀注。歷代諸儒注釋不絕,著有三書。一、何晏《集解》,網羅漢儒舊義。又有皇侃《義疏》,廣輯自魏迄梁諸家。兩書相配,可謂《論語》古注之淵藪。二、朱熹《集注》,宋儒理學家言,大體具是。三、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家言一結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宋以前人讀《論語》,大率此書。明、清兩代以朱《注》取士,於是讀《論語》必兼讀朱《注》,已八百年於茲。朱《注》不能無誤,清儒考據訓詁之學度越前人,朱《注》誤處均經發正。而清儒持漢、宋門戶之見過嚴,有朱《注》是而清儒刻意立異,轉復失之者。其所駁正,亦復眾說多歧,未歸一是。又考據家言,辭煩不殺,讀者視為畏途。故今社會流行,仍以朱《注》為主。
    民國以來,閩縣程樹德為《論語集釋》,征引書目,凡十類六百八十種。異說紛陳,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歸趨。搜羅廣而別擇未精,轉為其失。故《論語》雖為一部中國人人書,注《論語》者雖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則仍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此餘之《新解》所由作也。
    為《論語》作新解,事有兩難。異說既多,貴能折衷,一也。《論語》距今兩千載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注》距今八百年,劉氏《正義》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時代變,人之觀念言語亦多隨而變。如何用今代之語言觀念闡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遺訓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悅而解,二也。
    本書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而已。然眾說勢難備列。程氏《集釋》篇幅凡百四十萬字,而猶多遺漏。本書所采,亦多越出程書之外者。然若專舉一說,存以為是,又使讀者不知有古今眾說之異,亦無以開其聰明,廣其思路,而見義理之無窮。且一說之是,初不限於一人之說。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當兼采三家四家之說斟酌和會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眾說,凡所采摭,理當記其姓名,詳其出處;一則語見本原,一則示不掠美。然就讀者言之,則貴能直就注文而上通《論語》之本義。大義既得,乃加沉潛反復之功。若注文一一稱姓名,列篇題,又勢必照錄原文。原文義旨未盡,復須重加闡發。遇折衷諸家,則必條列諸家之說於前,續加融貫之文於後。此可以顯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實無益於讀者之精契與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體求簡要,辭取明淨,乃不得不擺脫舊注格套,務以直明《論語》本義為主。雖違前軌,亦具微衷。抑如朱《注》,義詁事據,多本漢儒,亦不逐一標明。惟引宋儒之說,始必著其姓氏,以見其為一家之解。餘書非欲成一家言,僅求通俗易誦覽,自不必一一征引出處。儻讀者必欲追尋本原,則上舉三書與程氏之《集釋》具在,循此蹤跡,宜可十得七八。縱欲掠美,實亦無從爾。


    抑餘之為《新解》,亦非無一二獨得之愚,越出於先儒眾說之外者。然苟非通觀群言,亦無以啟發新知。眾說己見,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煩涇渭之再辨。且作注如筌蹄,意在得魚兔。魚兔既獲,筌蹄可棄,故亦不一一標出也。


    本書先屬稿在一九五二年春,當時力求通俗,專用白話。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復悔之。意謂解《論語》,難在義蘊,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話,闡釋宏深之義理,費辭雖多,而情味不洽。又務為淺顯,驟若易明,譬如嚼飯哺人,滋味既失,營養亦減。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較可確切。雖讀者或多費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濬其深慧。惟苦冗雜少閑,乃遂擱置。
        嗣於一九六〇年赴美講學耶魯。課務不迫,乃決意改撰,獲成初稿。自美歸後,又絡續修訂,前後三年,粗潰於定。惟體例則一仍先之舊。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釋,又次綜述一章大旨,後為《論語》之白話試譯。全書篇幅,當不出三十萬字。其果可以為一部人人可讀之注矣乎?其果能折衷群言而歸於一是矣乎?作者纔力所限,謹以待讀者之審正。

                                               一九六三年十月錢穆識於沙田和風臺寓

    在線試讀
    為政篇第二(一)
    先生說:“為政以己德為主,譬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眾星圍繞歸向著它而旋轉。”

    為政篇第二(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三百:《詩經》三百零五篇,言三百,舉其大數。
    一言以蔽之:蔽,包蓋義。《詩》三百,可舉一語概括。
    思無邪:《魯頌·駉篇》辭。或曰《詩》有美、刺、正、變,所以勸善而懲惡。則作者三百篇之思,皆歸無邪,又能使天下後世之凡有思者同歸無邪。又一說,無邪,直義。三百篇之作者,無論其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讬虛假,此即所謂“《詩》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舉此一言以包蓋其大義。詩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學於《詩》而可以興、觀、群、怨。此說似較前說為得。《駉》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正?《詩》曰:“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祛祛,強健貌。徂,行義。謂馬行直前。思馬之“思”乃語辭,不作思維解。雖曰引《詩》多斷章取義,然亦不當大違原義。故知後說為允。
    今按:學者必務知要,斯能守約。本章孔子論詩,猶其論學論政,主要歸於己心之德。孔門論學,主要在人心,歸本於人之性情。學者當深參。
    【白話試譯】
    先生說:“《詩經》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詩來包括盡,即是‘思無邪’。”

    述而篇第七(二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為政篇第二(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以德:德,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謂之德性。為政者當以己之德性為本,所謂以人治人。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北辰,即北極星,古人謂是天之中心。所,猶位。共音拱,眾星拱之,圍繞北極而旋轉運行。為政治領袖者,能以己之道德作領導,則其下尊奉信仰,如眾星之圍繞歸向於北辰而隨之旋轉。


    孔門論學,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人以有群而相生相養相安,故《論語》編者以《為政》次《學而篇》。孔門論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於人心。德者,心之真實,可憑,而又不可掩。故雖蘊於一心,而實為一切人事之樞機。為政亦非例外。此亦孔門論學通義,迄今當猶然。


    本章舊注,多以“無為”釋“德”字。其實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謂作政治領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為一切領導之主動。即如前“道千乘之國”章,亦即“為政以德”。惟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無為。其下喻辭。北辰動在微處,其動不可見。居其所,猶雲不出位,自做己事,非一無所為。《孟子》曰至誠動物,《大學》以修身為本,皆可與此章相發。


    【白話試譯】
    先生說:“為政以己德為主,譬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眾星圍繞歸向著它而旋轉。”


     


    為政篇第二(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三百:《詩經》三百零五篇,言三百,舉其大數。


    一言以蔽之:蔽,包蓋義。《詩》三百,可舉一語概括。


    思無邪:《魯頌·駉篇》辭。或曰《詩》有美、刺、正、變,所以勸善而懲惡。則作者三百篇之思,皆歸無邪,又能使天下後世之凡有思者同歸無邪。又一說,無邪,直義。三百篇之作者,無論其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於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讬虛假,此即所謂“《詩》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舉此一言以包蓋其大義。詩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學於《詩》而可以興、觀、群、怨。此說似較前說為得。《駉》詩本詠馬,馬豈有所謂邪正?《詩》曰:“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祛祛,強健貌。徂,行義。謂馬行直前。思馬之“思”乃語辭,不作思維解。雖曰引《詩》多斷章取義,然亦不當大違原義。故知後說為允。


    今按:學者必務知要,斯能守約。本章孔子論詩,猶其論學論政,主要歸於己心之德。孔門論學,主要在人心,歸本於人之性情。學者當深參。


    【白話試譯】


    先生說:“《詩經》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詩來包括盡,即是‘思無邪’。”


     


    述而篇第七(二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處,行則道途偶值。何以必於兩人而始得我師,因兩人始有彼善於此可擇;我縱不知善,兩人在我前,所善自見。古代善道未昌,師道未立,眾德之進,胥由於此。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中庸》亦言:“舜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皆發揮此章義。


    孔子之學,以人道為重,斯必學於人以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學於古今人以為道。道在人身,不學於古人,不見此道之遠有所自。不學於今人,不見此道之實有所在。不學於道途之人,則不見此道之大而無所不包。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知道無不在,惟學則在己。能善學,則能自得師。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實則孔子乃觀於古今人道之實如此而舉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當如此,實本於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為教。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此後孟子道性善,皆本於此章所舉人道之實然而推闡說之。然則孔子之創師道,亦非曰人道當有師,乃就於人道之本有師。《中庸》曰:“道不遠人”,其斯之謂矣。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師了。擇其善的從之,不善的便改。”


     


    子罕篇第九(二十七)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凋,凋傷義。凋在眾木之後,曰後凋。春夏之交,眾木茂盛,及至寒,盡歸枯零。獨有松柏,支持殘局,重待陽和,所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後,舊葉未謝,新葉已萌,雖凋若不凋。道之將廢,雖聖賢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與時俗同流,則其緒有傳,其風有繼。本章隻一語,而義喻無窮,至今通俗皆知,詩人運用此章義者尤廣。吾中華文化之歷久常新,孔子此章所昭示,其影響尤為不小。


    【白話試譯】


    先生說:“要到歲寒,纔知松柏的後凋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