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一花一世界 朱良志著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1412-2048
    【優惠價】
    883-1280
    【作者】 朱良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教育哲學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143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314340
    作者: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9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以充滿哲思的文字,追索存在的價值,探究生命的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討論傳統藝術哲學中“一朵小花的意義”。佛家講“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意在說一花、一草這樣的“小物”也有它自己存在的邏輯和價值,本身就是一個完滿的價值和意義世界,是一種“大全”,沒有缺憾,不需要補充。
    本書即以人類的藝術生活為切入點,來說人生命存在的價值,也是在講一種回到世界、歸復本真的智慧。上篇主要是一些觀念性的討論,如“無量的世界”“懶寫名山照”“大成若缺”“讓世界敞亮”“由青山白雲去說”“德將為汝美”“無上清涼界”,下篇涉及一些具體的藝術家,如陶淵明、王維、白居易、蘇軾、倪瓚、石濤、黃賓虹等,理論和個案相結合,共同呈現了傳統藝術哲學的這一重要面向,富有理論深度和穿透力。

    作者簡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繫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觀念研究,近年來又多在中國傳統繪畫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畫十六觀》《石濤研究》《傳世石濤款作品真偽考》《石濤詩文集》《八大山人研究》《真水無香》《中國美學十五講》《曲院風荷》等著作,受到學界和讀者關注。

    目錄
    引言
    上篇
    上篇述要
    章無量的世界
    一、以物為量
    二、大制不割
    三、小中現大
    四、一即一切
    結語
    第二章懶寫名山照
    一、巨師神髓
    二、賞雨茅屋
    三、石上菖蒲
    四、江路野梅

    引言
    上篇
    上篇述要
    章無量的世界
    一、以物為量
    二、大制不割
    三、小中現大
    四、一即一切
    結語
    第二章懶寫名山照
    一、巨師神髓
    二、賞雨茅屋
    三、石上菖蒲
    四、江路野梅
    五、清淺蓬萊
    六、光而不耀
    結語
    第三章大成若缺
    一、局促與自足
    二、支離與大全
    三、殘缺與圓滿
    四、破碎與渾一
    結語
    第四章作為“非歷史”的藝術
    一、歷史與歷史感
    二、在懷古中超越歷史
    三、不作“時史”
    四、時空的截斷
    五、另一種永恆
    結語
    第五章讓世界敞亮
    一、“照亮”還是“敞亮”
    二、“山河大地”的發現
    三、且隨色走
    四、存在即意義
    結語
    第六章由青山白雲去說
    一、說“說”
    二、我不“說”
    三、讓世界“說”
    四、世界“皎皎地說”
    結語
    第七章德將為汝美
    一、自性為美
    二、澹然無極
    三、歸根曰靜
    四、空花自落
    五、不作妍媚
    結語
    下篇
    下篇述要
    第八章無上清涼界
    一、《閑情》之“閑”意
    二、不愛不應物
    三、幽鳥不知春
    四、幽冷的眼神
    結語
    下篇述要
    第九章陶淵明的“存在”之思
    一、存之有盡
    二、無遁而存
    三、不存之存
    結語
    第十章王維的“聲色”世界
    一、色聲即法身
    二、色空無礙的輞川組詩
    三、一行三昧的體驗法門
    四、作為非風景的山水
    五、色聲世界中的“塵”
    結語
    第十一章白居易的“池上”之知
    一、池上
    二、主人
    三、逍遙
    四、無隱
    五、虛白
    結語
    第十二章蘇軾的“無還”之道
    一、“無還”的概念
    二、廬山真面目
    三、廬山煙雨浙江潮
    四、何必論榮枯
    五、造物初無物
    結語
    第十三章虞集的“實境”說
    一、“實境”的概念
    二、真性
    三、真理
    四、真實
    結語
    第十四章倪瓚繪畫的“空間”
    一、“空間”的概念
    二、泛泛:超越對境關繫
    三、蕭散:淡化聯繫紐帶
    四、寂寞:消解動力模式
    五、苔影:抹去時間痕跡
    六、蘧廬:重置無量空間
    第十五章石濤的“兼字”說
    一、畫與字
    二、“一字”與“一畫”
    三、經權與畫變
    四、本之天與全之人
    第十六章黃賓虹的“渾厚華滋”說
    一、“渾厚華滋”說的提出
    二、渾全的法則
    三、生生的機趣
    四、純化的語言
    結語
    剩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在線試讀
    引言
    這首詩寓含一個道理:一朵野花,也是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一個圓滿宇宙。
    從人知識的角度看,野花是微不足道的,並不具有意義。但野花可不這樣“看”,她並不覺得自己生在閉塞的地方,也不覺得自己形像卑微,有所缺憾。野花“並不覺得”,其實是無法覺得。而人是有“法”覺得的。在人的“法”的眼光中,有熱鬧的街市,有煊赫的通衢,也有人跡罕至的鄉野,人們給它們分出彼此,分出高下。人們眼中的花,有名貴的,有低下的,有萬般寵愛的,有棄而不顧的。像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人們常常以為其卑微而憐惜之。
    “任真無所先”(陶淵明《連雨獨飲》),中國古代有一種思想智慧,要歸復人的真性,破這先在的“法”。大和小,多和少,煊赫和卑微,高貴和低下,晦暗和燦爛,是人知識眼光打量下的分別,莊子將這稱為“以人為量”。科學的前行,文明的推進,的確需要這樣的眼光。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眼光是當然的。在人為世界立法的眼光中,人們以知識征服世界,以秩序分割世界,將世界當作對像,似乎不屬於世界。人站在世界的對岸看世界,給它確定意義,這樣的世界是被知識、情感等過濾過的,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其實,人本來就是世界中的存在,不能總是在世界的對岸打量它。當由世界的對岸回到世界,回到生命的故園時,你隨白雲輕起,共山花爛漫,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任真”——依世界本來面目而呈現,即莊子所說的“以物為量”,這時一朵小花便有了意義——不是以人的觀念決定了的意義。
    本書討論的傳統藝術哲學中“一朵小花的意義”,是一種回到世界、歸復本真的智慧。在森然的理性天地裡,藝術家、詩人等熱衷於去發現“一朵小花的意義”,是因為這微小存在的意義往往被忽略,甚或被剝奪。歷史的叢林,人世的江湖,常常碾壓著微小存在的夢。其實,恆河沙數,宇宙中每一個存在都可以說是微小的,短暫而脆弱的人生更是如此。一朵小花意義的頓悟,其核心是強調,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權利,知識和秩序是人的創造,但不能成為霸凌的工具,人不能將世界的一切置於知識、欲念的統治之下,或者居高臨下地“愛”它、悲天憫人地“憐”它,或者無情地卑視它。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邏輯和價值,並不因外在的評價和情感投射獲得存在的理由。
    面對存在意義的墜落,先秦的老莊哲學等就曾有過關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詩人和藝術家畢竟是敏感的生存類別,我們看到,中國傳統藝術發展中對此問題的重視,由開始的細微之聲,唐宋以還,漸彙成深沉闊大之音。這直接影響著中國千餘年來的藝術創造,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

    引言



    代藝術家倪瓚(號雲林,1301—1374)題蘭畫詩寫道:“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人作妍暖,春風發微笑。”一朵野花,開在幽深的山谷,沒有名貴的身份,無人問津,沒人覺得她美,也沒人愛她,給她溫暖,她倒影自照,照樣自在開放——她的微笑在春風中蕩漾。
    這首詩寓含一個道理:一朵野花,也是一個有意義的世界,一個圓滿宇宙。
    從人知識的角度看,野花是微不足道的,並不具有意義。但野花可不這樣“看”,她並不覺得自己生在閉塞的地方,也不覺得自己形像卑微,有所缺憾。野花“並不覺得”,其實是無法覺得。而人是有“法”覺得的。在人的“法”的眼光中,有熱鬧的街市,有煊赫的通衢,也有人跡罕至的鄉野,人們給它們分出彼此,分出高下。人們眼中的花,有名貴的,有低下的,有萬般寵愛的,有棄而不顧的。像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人們常常以為其卑微而憐惜之。
    “任真無所先”(陶淵明《連雨獨飲》),中國古代有一種思想智慧,要歸復人的真性,破這先在的“法”。大和小,多和少,煊赫和卑微,高貴和低下,晦暗和燦爛,是人知識眼光打量下的分別,莊子將這稱為“以人為量”。科學的前行,文明的推進,的確需要這樣的眼光。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眼光是當然的。在人為世界立法的眼光中,人們以知識征服世界,以秩序分割世界,將世界當作對像,似乎不屬於世界。人站在世界的對岸看世界,給它確定意義,這樣的世界是被知識、情感等過濾過的,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其實,人本來就是世界中的存在,不能總是在世界的對岸打量它。當由世界的對岸回到世界,回到生命的故園時,你隨白雲輕起,共山花爛漫,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任真”——依世界本來面目而呈現,即莊子所說的“以物為量”,這時一朵小花便有了意義——不是以人的觀念決定了的意義。
    本書討論的傳統藝術哲學中“一朵小花的意義”,是一種回到世界、歸復本真的智慧。在森然的理性天地裡,藝術家、詩人等熱衷於去發現“一朵小花的意義”,是因為這微小存在的意義往往被忽略,甚或被剝奪。歷史的叢林,人世的江湖,常常碾壓著微小存在的夢。其實,恆河沙數,宇宙中每一個存在都可以說是微小的,短暫而脆弱的人生更是如此。一朵小花意義的頓悟,其核心是強調,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權利,知識和秩序是人的創造,但不能成為霸凌的工具,人不能將世界的一切置於知識、欲念的統治之下,或者居高臨下地“愛”它、悲天憫人地“憐”它,或者無情地卑視它。一朵小花也有存在的邏輯和價值,並不因外在的評價和情感投射獲得存在的理由。
    面對存在意義的墜落,先秦的老莊哲學等就曾有過關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詩人和藝術家畢竟是敏感的生存類別,我們看到,中國傳統藝術發展中對此問題的重視,由開始的細微之聲,唐宋以還,漸彙成深沉闊大之音。這直接影響著中國千餘年來的藝術創造,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傳統藝術的創造中,潛藏著如潘洛夫斯基所說人類悲壯的“自我約束原則”這一深沉的人文精神。接觸唐宋以來的藝術事實就會發現,詩人、藝術家常在做“損”的功夫,形式上多做“減”法、“簡”法。一池碎、滿目枯荷的意像世界,往往傳遞的是這深沉的生命關懷。詩人、藝術家鐘情枯木寒林之相,刻意渲染荒寒寂寞氣氛,躲到無上清涼世界,去冷卻心中的躁動,恰恰表現的是殷切的生命關懷意識。
    蘇軾說:“以愛,故壞;以舍,故常在。”(《東坡志林》)一個“舍”字,可以說是唐宋以來中國藝術哲學的靈魂。倪雲林蘭生幽谷的喻像就突出這“舍”的精神:在空曠無垠的山谷中,一朵微小而孱弱的蘭花,其量上的“舍”,幾近於無。中國藝術家要於此“舍”中,覷生命本相。“舍”,是為了掙脫羈縻,糾正人類緣由知識所產生的欲望擴張,那無盡的“愛”——占有的願望,追尋在“人文”名義下被剝奪的存在權利。藝術家更在“舍”中,傳遞出人對世界的寬容和責任,維護人作為生命存在的基本尊嚴,在超越先在的“人文”附加過程中,建立更切近人生命的真正的人文世界。



    說一朵小花的意義,不是說一個客觀對像的意義,而是對存在意義的“發現”。意義是在直接生命體驗中產生的,不由先在態度所支配。石濤以“法自畫生”(《畫語錄了法章》)四字概括這種精神。法,“隻在臨時間定”(《大滌子題畫詩跋》),它是即成的,當下的,直接的,自我的,也是鮮活的。這種哲學推重生命的鮮活感受,是“活潑潑”的,而不是為完成某種預先被確定的事實,去敷衍其事。在這種觀念看來,從屬性的勞作,終究是無意義的呻吟;應到自己真性中汲水,這裡有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如唐代詩人寒山所說:“尋究無源水,源窮水不窮。”不要讓外在的道、高飄的理、妙用無方的神等終極價值來支配你,沒有外在的“源頭”,直面生命體驗的真實,纔能發現生命的活水。道,在自我行走的道路上;神,在心靈的體驗裡;理,就在生命展開的邏輯中。
    這裡所說的當下體驗,是在無遮蔽狀態下親近世界、與世界融通一體的存在方式,而非冥思或源於直覺的認識能力。瞬間妙悟,其實就是讓世界自在興現的智慧。唐代哲學家李翱是一位儒家學者,對佛學有興趣,而藥山惟儼的大名在當時朗如日月。一次,他去拜訪藥山。見藥山時,開口便問:“如何是道?”藥山並未直接回答,當時他坐在門前,門前置一案,案上放著一杯水,還有幾函沒有打開的經書,他向上指指天,向下指指案上的水,說:“雲在天,水在瓶。”李翱豁然有悟,寫了兩首詩,首道:“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道在不問,佛不在求,不在讀經,不在靜修,隻要放下心來,將繫縛自己的繩索解開,與世界融通一體,處處都有佛,時時都是悟。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一種任由世界自在興現的哲學。唐宋以來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自在興現生命體驗的記錄。
    說一朵小花的意義,也是在說平等的生命智慧。存在的意義是由平等鑄就的。平等,不是知識的平衡、秩序的斟酌,而是對秩序與知識的超越。“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王維《辛夷塢》),山中自開自落的花兒,也是真實的,有其不待給予、不容卑視的獨立存在意義。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不能因為文明推進,有太多的“文明”手段,有復雜的知識分別,隻知道證明自己的至尊高貴,精英們忙著回護自己的地盤,就忘記了別的存在的意義。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一朵小花也有她的無上尊嚴。我們以掠奪別的存在獲得自我存在到了得心應手之時,記得一朵小花也有她的存在權利,或許有好處,它讓我們離真實世界不會太遠。傳統藝術常常以寂寞的形式,去記錄遠離羈縻的暢然、發現意義的欣喜。藝術家在蕭瑟、質樸、單純的境界營造中,玩味“小”的意義。這不是一聲無奈的嘆息,這裡有金翅擘海的勇猛。看倪雲林的數株寒林昂首於高莽雲天的清影,就會有這種感覺。唐宋以來藝術傳統中“貴族意識”的弱化,與此一哲學密切相關。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其根本旨意在生命的安頓,它是一個價值世界。隋唐以來哲學中說“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說“大”,說“圓滿”,說太不圓滿人生中的“圓滿俱足”,說心靈的高蹈與回環,所謂“月印萬川,處處皆圓”。聽哲學家說“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永嘉玄覺《證道歌》),其中就暗含這個道理。當下直接的體驗是一種“大全”智慧,沒有缺憾,不需要補充。圓滿的降臨,取決於人是否有生命的“定力”,是否有生命的“俯仰自得”的功夫。韋應物《滁州西澗》詠我家鄉的一條小河,是一首童叟皆知的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所吟詠的就是這俯仰自得的圓滿智慧。狂草大家張旭以鮑照《蕪城賦》中“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是此理。正像陶淵明所說,“寒華徒自榮”(《九日閑居》),一朵在蕭瑟秋風下獨自綻放的淡然的菊,無所求,不畏淒寒,不以榮為榮,自有璀璨的生命光芒,有難以言傳的美。這個看起來微小的“一”,就是圓滿俱足的“一切”。說一朵小花是一個大全世界,是在砥礪生命信心,不仰望外在“態度”的變化,要在歸復內在心靈的平寧,心安即歸程。
    傳統藝術哲學將這獨特的生命繹思凝固在四個字中:小中現大。大,是價值的實現。



    這就是我近日草成、奉獻給讀者的新作所要研究的中心問題,它也是二十多年前就引起我研究興趣的問題。我在這個世紀初出版的《曲院風荷》中有“微花”一講,涉及此問題;此後出版的《中國美學十五講》中有“以小見大”一講,談到此問題;稍後做石濤研究,剖析他的“一畫”時,觸及此問題;《南畫十六觀》討論文人畫“真性”問題,也不離這個關鍵問題。這是我想寫的一本書,也是我深感學力不逮、很難完成的一本書。它是我關於藝術的見解,也是自身關於生命存在的切身體會。現在忐忑地將這部不成熟的作品呈現在您面前,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正和幫助。
    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在中國傳統藝術哲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位置。它不是一本書、一個理論家、一個時代所擁有的思想,而是中國詩人、藝術家和智者泛舟於知識瀚海時,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藝術是心靈的輕語,生命存在的價值是其永不消歇的話題。它是詩、書、畫、樂、戲曲、建築、園林乃至篆刻、盆景等創造背後所潛藏的問題,是詩家吟詠的主題,也是很多畫家要表達的秘意。造園家做一個小品,在納千頃之浩蕩、收四時之爛漫中,有此駐思。篆刻家在方寸天地騰挪時,亦縈繞此意。拘謹的文徵明說:“我之齋堂,每於印上起造。”他的爛漫思慮中,包含這一思想。既是詞人也是詞學理論家的張炎(1248—約1320),詠著秋風,說:“隻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清平樂候蛩淒斷》)優雅言辭中,也氤氳此一哲思。高纔的蘇東坡評畫說:“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正是由此哲學萌發出的思考。恆河沙數,生命是微小而脆弱的,傳統藝術哲學小中現大的智慧,通過妙用恆沙的追蹤,來展現人的存在價值。總之,本書說一朵小花的意義,乃是以人類的藝術生活為切入點,來說人生命存在的價值。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