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陽明心學會講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 -> 哲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雪亭、悟啟編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哲學/宗教  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6291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62910
    作者:雪亭、悟啟/編著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2年08月 

        
        
    "

    編輯推薦

    1.雪亭禪師學養深厚,知識廣博,對於佛學、儒學、道學、哲學,都能信手撚來,融彙貫通。
    2.立意新穎,視角獨特。研究儒學者諱言陽明近禪,研究佛學者不涉及儒家,本書會通三教,通過文本分析和理論闡釋,詳細說明了陽明心學與佛學的因緣。
    3.面向大眾,貼近時代。每一講都能聯繫人生與社會實際,針砭時弊,發人深省。
    4.書稿真實還原了講座時的場景,語言生動活潑,飽含情感,穿插著大量豐富有趣的故事,講演者答疑解惑,與聽眾互動頻繁,所有這些都使得本書更具可讀性。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從佛學的角度解讀陽明心學的講演集,共分為七講,前兩次是三人會講,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講。作者認為,陽明心學萃取儒釋道精華,因此學習傳統文化,應當以陽明心學為切入點。
    雪亭禪師通過平實、淺近的語言,生動、深刻、具體地講解了王陽明的生平與核心觀念——“心外無物”“四句教”“致良知”“知行合一”“此心光明”,並通過文本分析和理論辨析,指出陽明心學以禪學為理論來源之一,二者可以相互貫通。
    在此基礎上,雪亭禪師研判當代人的心理狀況。他認為,由於文化缺失、信仰缺失,很多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的狀態,表現為抑郁,亢奮,人格分裂;而要治療亞健康,陽明心學是一劑良藥。作者分享了自己與同仁學習陽明心學的過程和成果,富有啟發性,可供借鋻。

    作者簡介

    雪亭,原名張西平,法號妙華,陝西渭南華州人。禪宗溈仰宗第十一代傳人,中國當代從事佛學研究,教學與弘法的知名學者。1987年隨明哲法師在青島湛山寺出家;1988年在廣東韶關南華寺隨本煥老和尚受具足戒。1989年至2003年,在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任職;2004年起以著書、弘法為務;2010年,被聘請為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2013年,被聘請為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中南大學客座教授。現任湖南省長沙市望城洗心禪寺、山東棗莊甘泉、揚州文峰寺以及德州永慶寺首座。著有《智慧與解脫》《人生的解脫》《金剛經新說》《晾在天邊的雲朵》等四十餘部佛學專著。
    悟啟,原名尹勇,1983年10月,出生於湖南韶山。2010年6月,湖南農業大學畢業,取得碩士學位。2016年10月到2018年4月,在北京大學哲學繫進修。現隨雪亭先生研究學習傳統文化。

    目錄
    自序:洗心之緣
    一、陽明心學興起的原因
    二、“格物致知”詳解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四、“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
    五、後天教育對良知的作用
    六、現代人的“知行合一”
    七、王陽明與“真三不朽”
    八、“此心光明”與“看破生死”
    一、格物致知
    二、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三、尋找良知
    四、“龍場悟道”,悟的什麼
    五、“事上磨”,還需要有智慧

    自序:洗心之緣 


    講 陽明心學三人談 
    一、陽明心學興起的原因
    二、“格物致知”詳解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四、“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
    五、後天教育對良知的作用
    六、現代人的“知行合一”
    七、王陽明與“真三不朽”
    八、“此心光明”與“看破生死”


    第二講  陽明心學與企業家的踐行
    一、格物致知
    二、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三、尋找良知
    四、“龍場悟道”,悟的什麼
    五、“事上磨”,還需要有智慧
    六、“知行合一”的生命實踐
    七、三立可以成為人生目標
    八、答疑解惑


    第三講  陽明心學精華直取
    一、心學何以如此熱
    二、從“此心光明”看王陽明的生死觀
    三、心學的理論節點
    四、“四句教”的本質是禪心
    五、“心外無物”與“萬法唯心”


    第四講 陽明心學是時代心理良藥
    一、應時而興的陽明心學
    二、立志成賢聖
    三、“格物致知”是自我認識的金鑰匙
    四、真三不朽
    五、知行關繫的歷史探索
    六、“知行合一”的內涵和價值
    七、“致良知”與“四句教”
    八、答疑解惑


    第五講  陽明心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抓手
    一、三立是人學
    二、“格物”與“明心見性”
    三、“岩中花樹”與“”
    四、“致良知”與“本自具足”
    五、“四句教”與心體
    六、“知行合一”與“心行一致”
    七、死亡是換件衣服


    第六講 陽明心學萃取儒釋道精華
    一、宋明理學興起的原因
    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與看破生死
    三、“格物致知”與“參悟自性”
    四、“知行合一”與“解行相應”
    五、“致良知”與佛心的淨化
    六、成功必須事上磨
    七、答疑解惑


    第七講  禪解陽明心學
    一、生死觀
    二、格物是參悟的過程
    三、心學的實踐論
    四、致良知的道德起點
    五、聖賢皆從困苦而出
    六、答疑解惑


    後記(傅勝龍)

    前言
    自序
    首先我要告訴讀者,這本書是在七次講座文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前兩次是三人會講,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講。它具有群眾性、社會性、趣味性與知識的普及性。也就是說,每一次的講座都能夠理論聯繫人生與社會實際。但是,不足之處就是不符合學術規範,學術性不夠強。有些地方有重復,顯得累贅。我曾經想將它刪去,但是又發現,在這一次講座當中,它是完整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如果刪掉,氣韻就不夠貫通,令讀者費解。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講座,比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這些概念,都能從另外一個側面,對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入的挖掘。這樣一來,就找到了保留的理由了。既然是面向大眾的文化講座,而不是專業的學術會議,隻要能夠把陽明心學給大家講清楚,就可以的。
    為了深入挖掘禪學對宋明理學、陽明心學的深刻影響。我專門請學生悟啟在原對話文稿的基礎上補充相關的理論及事實依據,使其更具有理論性和說服力。這些引文都非常好,可以引起我們對佛學或者禪學足夠的重視。比如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到底指的是什麼?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何出此言?他是否受到了佛教看破生死的影響。他和佛教的經書、寺廟以及僧人有什麼交集?他的學生又是如何在這一方面評價他的等等,我想這本書具有了一定的學術價值。

    自序



    首先我要告訴讀者,這本書是在七次講座文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前兩次是三人會講,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講。它具有群眾性、社會性、趣味性與知識的普及性。也就是說,每一次的講座都能夠理論聯繫人生與社會實際。但是,不足之處就是不符合學術規範,學術性不夠強。有些地方有重復,顯得累贅。我曾經想將它刪去,但是又發現,在這一次講座當中,它是完整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如果刪掉,氣韻就不夠貫通,令讀者費解。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講座,比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這些概念,都能從另外一個側面,對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入的挖掘。這樣一來,就找到了保留的理由了。既然是面向大眾的文化講座,而不是專業的學術會議,隻要能夠把陽明心學給大家講清楚,就可以的。
    為了深入挖掘禪學對宋明理學、陽明心學的深刻影響。我專門請學生悟啟在原對話文稿的基礎上補充相關的理論及事實依據,使其更具有理論性和說服力。這些引文都非常好,可以引起我們對佛學或者禪學足夠的重視。比如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到底指的是什麼?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何出此言?他是否受到了佛教看破生死的影響。他和佛教的經書、寺廟以及僧人有什麼交集?他的學生又是如何在這一方面評價他的等等,我想這本書具有了一定的學術價值。
    禪學對王陽明心學的影響是我著重要發揮的。不僅僅是在這一次校稿當中注意到了這一點,而且是在每一次備課講課當中,就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講課的時候,也盡可能的站在佛學的立場,對陽明心學進行闡釋,這並不是說我有“法執”,而是陽明心學思想的內核部分確實是禪學,如果我們對佛學或者禪學沒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那麼陽明心學隻會被演繹成心靈雞湯。
    縱觀整個宋明理學的發展過程,就是受佛道教影響的過程,也是儒學破迷顯悟的過程。我把這一過程比喻成鹵水點豆腐,1300年的儒學在架構人生、和睦家庭、和諧社會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它也曾淪為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思想工具,成為人民精神生活的枷鎖。而陽明心學被稱為新儒學,它新在什麼地方?我想主要是他以開放的心態,引進了道學與佛學,並對人生和宇宙的本體論、認識論、工夫論、境界論有所認識,有所發揮,從而激活了千年儒學,把困境中的儒學解救了出來,並以全新的樣式出現在主流社會思潮中,這就是新儒學了吧!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講陽明心學,少了宗教的標簽與包裝。多了人生的思考與對真理的弘揚。並且與這個時代能夠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在陽明心學為何興起的?座談當中對陽明心學興起的六大背景進行了全面的闡釋與梳理,是非常全面的,也是有價值的。這對於日趨淺表化、窄化以及宗教化的宗教也是一種指引!
    正像我在講座中所說,佛學、道學、儒學當然很好,可是學習起來浩如煙海,需要下很長時間的功夫,纔能夠轉化成自己生命的動能。而陽明心學,聽了就能懂,學了就能會,會了就能用。既是一把打開優秀傳統文化的金鑰匙,同時,不但理論性強,而且實踐性也強,具有可強的操作性。關鍵的是他對這個時代有指示作用,正像許嘉璐先生所說“它是這個時代的治療心理癌癥的一劑良藥”。
    隨著社會的巨大轉型,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加大,精神亞健康的人群日漸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心學,弘揚心學,有利於找到生命的主體性,給生命以強心劑,讓我們以全新的面貌,在現代叢林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陽光而健康地生活下去。
    既然是陽明心學,它的核心詞當然是心。那麼,什麼是心?隻有在佛學那裡,在禪宗那裡,在佛經裡頭把心闡述得為深刻,為詳盡。因此宗教情緒濃郁的人,聽到我講陽明心學,一片嘩然,不屑一顧,甚至會有情緒上的反感。我認為這正折射了他們知識和文化的短板。大道相通,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不應該給自己貼上標簽,而應該自覺地將自己的信仰,融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繫統當中。隻有這樣,纔有源頭活水。也隻有這樣,前途纔會更加寬廣而光明。如果我們用宗教的標簽把自己包裹起來,而忽略了知識文化的深入探索與相容,就會失去對人民大眾的影響力,自嗨自唱地走上獨木橋,或者被人們束之於高閣。
    因此,這本書的出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備課講課到整理校對,在收集成冊、出版發行整個過程中,需要感謝的人非常多。
    首先感謝支持、邀請我在各種場合講陽明心學的朋友們,是他們給了我收集、整理、備課、講學的機會,使我對陽明心學能夠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並且對王陽明的思想,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我發現陽明心學其本質和禪學有著內在深刻的聯繫,進一步理解了佛學的博大精深以及對宋明理學所產生的悠遠而深刻的影響。
    其次,我要感謝朱漢民教授和鄭佳明先生。他們在洗心講壇和我進行陽明心學的對話,給了我一個深入聆聽學習的機會。在這次《陽明心學會講》講座的整理出版過程中,收錄了我與這兩位學者的對話。在校對過程中,我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兩位對儒學、宋明理學、陽明心學、佛學、對人生家庭與社會方方面面的思想理論闡釋,是深刻而又廣泛的。在校稿的過程當中,我重溫了兩位的講話,清楚地感受到他們邏輯的嚴密以及對思想文化認識的全面周到,再一次提高了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水平。在此,我再一次表示真誠的感謝。
    還要感謝鄧永輝先生、張德纔先生、楊開井先生,他們以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真誠,對佛教的信仰為動力,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精力。我也相信,付出的心血和收獲是成正比例的。這本書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因為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陽明心學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拓展與發揮,而且通俗易懂。雖然這樣。由於受到自己學術水平與場面的局限性,有些地方出入有所難免,也在此虛心地向諸位方家請教。


    2021年7月1日雪亭、悟啟於井壇

    在線試讀
    講 陽明心學三人談(部分)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雪 亭:王陽明有“四句教”,是非常重要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如果你想明心見性想修養自己,這四句一定要記住。尤其是句,回答了人生和宇宙本體論的問題,和佛教是一樣的。佛教的《楞嚴經》裡有七處征心,征到後發現我們就沒有心了。佛做了很多比喻,猶如芭蕉,剝到後就沒有東西了。但是我們的真心體是無善無惡的。
    禪宗經常把我們的心體比喻成一面鏡子,把你的心體擦得干干淨淨,外部世界自然而然在你的心裡就呈現出來。如果你的心帶著一種邪念,或者被煩惱覆蓋,你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定是不客觀的。

    朱漢民:王陽明到了晚年的時候,為了概括他的思想體繫,就編了這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兩個重要弟子王龍溪與錢德洪為此還展開了一場重大的學術論辯,叫天泉證道。王龍溪與錢德洪對於“四句教”給了完全相反的解讀。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是善的,所以纔有良知,宋明理學也主張性善,所以王陽明講良知。但是“四句教”主張人的心體是無善無惡的,所以受到錢德洪的質疑,錢主張四有說,即“至善無惡者心,有善有惡者意,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他是以儒家性善論為依據,認為“無善無惡”是錯的,應該是有善有惡心之體。
    而王龍溪主張四無說,認為“心無善無惡,意無善無惡,知無善無惡,物無善無惡”。兩個弟子後隻得請王陽明證道。王陽明的主張既不是四無,也不是四有,卻又在某一種方式下同時容納了四無和四有。
    他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資質優秀的上根之人,可以采用四無說,這一種人可以直接從本源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一悟本體即是工夫,不需要另外作工夫。另一類是普通資質的人,王陽明認為普通人還是應該講四有,因為普通人難免有習氣毛病,本體真心受到遮蔽,因此需要教導他們在意念上,去做為善去惡的工夫。
    顯然,“無善無惡心之體”的看法是受了佛學的影響。事實上宋代儒學特別是陽明心學在發展過程吸收了禪學的一些學說。王陽明發現,一個人執意去分別善惡,產生執念,不可能保持一個心靈的安靜,會失去和樂的心態。所以他主張心之體是無善無惡的。

    講  陽明心學三人談(部分)


    三、“四句教”的真精神


    雪    亭:王陽明有“四句教”,是非常重要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如果你想明心見性想修養自己,這四句一定要記住。尤其是句,回答了人生和宇宙本體論的問題,和佛教是一樣的。佛教的《楞嚴經》裡有七處征心,征到後發現我們就沒有心了。佛做了很多比喻,猶如芭蕉,剝到後就沒有東西了。但是我們的真心體是無善無惡的。


    禪宗經常把我們的心體比喻成一面鏡子,把你的心體擦得干干淨淨,外部世界自然而然在你的心裡就呈現出來。如果你的心帶著一種邪念,或者被煩惱覆蓋,你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定是不客觀的。


     


    朱漢民:王陽明到了晚年的時候,為了概括他的思想體繫,就編了這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兩個重要弟子王龍溪與錢德洪為此還展開了一場重大的學術論辯,叫天泉證道。王龍溪與錢德洪對於“四句教”給了完全相反的解讀。


    儒家孟子提出人性是善的,所以纔有良知,宋明理學也主張性善,所以王陽明講良知。但是“四句教”主張人的心體是無善無惡的,所以受到錢德洪的質疑,錢主張四有說,即“至善無惡者心,有善有惡者意,知善知惡者良知,為善去惡者格物”。他是以儒家性善論為依據,認為“無善無惡”是錯的,應該是有善有惡心之體。


    而王龍溪主張四無說,認為“心無善無惡,意無善無惡,知無善無惡,物無善無惡”。兩個弟子後隻得請王陽明證道。王陽明的主張既不是四無,也不是四有,卻又在某一種方式下同時容納了四無和四有。


    他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資質優秀的上根之人,可以采用四無說,這一種人可以直接從本源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一悟本體即是工夫,不需要另外作工夫。另一類是普通資質的人,王陽明認為普通人還是應該講四有,因為普通人難免有習氣毛病,本體真心受到遮蔽,因此需要教導他們在意念上,去做為善去惡的工夫。


    顯然,“無善無惡心之體”的看法是受了佛學的影響。事實上宋代儒學特別是陽明心學在發展過程吸收了禪學的一些學說。王陽明發現,一個人執意去分別善惡,產生執念,不可能保持一個心靈的安靜,會失去和樂的心態。所以他主張心之體是無善無惡的。


    由此我們會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如“孔顏樂處”。宋代周敦頤有兩個學生“二程”,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給他們講很多道理,隻是讓他們去學孔顏樂處。孔子和顏回為什麼會很快樂,盡管他經濟狀況很差,住得很差,喫得很差,事業也不發達,不斷踫到困難,但是每天還是很快樂,這種快樂來自哪裡?


     


    雪    亭:我接著把孔顏之樂給大家做一個注釋。什麼叫孔顏之樂,孔子在政治上並不得志,他一直到了60多歲,沒有辦法展志,就回到故鄉魯國去著書立說。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困在了陳蔡之間,喫了上頓沒下頓,但是他竟然能撫琴唱歌。當然他的學生就不滿了,你喫了上頓沒下頓,你道德水平這麼高,又是一個聖人,為什麼不得到重用?要麼是你標杆太高,要麼就是你不識時務。


    這裡我們做一個“鏈接”,我們現在的人可能有房有車,可能我們不快樂,你為什麼不快樂?是因為你的心沒有找到安處。孔子雖然說過得那麼窮困潦倒,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他還能快樂,是他找到了他的心。


    他為什麼能找到心?人的心和金錢、權力、美女並不相關。但大家誤認為有了美女就得到心了,有了金錢、權力就得到心了,其實我們的心隻和道相應。當你的心裡有了道的時候,貧窮和富貴、亨通和夭折對你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孔子是一個得道的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壽命很短,生活非常窮困潦倒,但是他每天怡然自樂,這就是孔顏之樂。


    我們現在人做學問,學問做得很大,但是不快樂,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真學問。王陽明認為自己在龍場悟道,得到了孔孟的一滴骨血。這句話要好好地去悟一悟,這絕學並不是傳的聖人的地位,而是傳的心靈的東西。所以大家要知道現在儒學熱,我們會給人家講三綱五常,講孔子的思想,是可以講的,但是沒有到位,孔子真的是像禪定一樣,他獲得了樂處,他樂什麼?如果你把孔子當成《論語》學,當成一種思想,你未必能夠得到快樂。所以孔顏之樂,是悟道之樂,修行之樂,非常值得我們今天的學人好好思考的。


     


    鄭佳明:王陽明隻活到57歲,他一生非常曲折,他纔華橫溢,不僅在學說上獲得了很多的成就,而且在軍事上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幾次剿滅、平定了大的叛亂,他的後半生病得很重,肺病,在廣西和江西剿匪時,都是被抬到前線去,抬轎子抬著床到前線去。他受這麼多苦難,這麼多的挫折,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他死的時候是笑著走的,他說此心光明啊,這就是剛纔講的孔顏之樂,他內心很快樂,他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內心世界,所以他是一個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學說修煉自己的內心,後內心光明地走了。


     


    朱漢民:宋儒追求孔顏樂處,他們講儒家治國平天下,你說儒家要處理各種事務,做士大夫要處理很多政務,還要去打仗。要積極入世,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每天心情都是飄浮不定的,喜怒哀樂不斷地出現。人在面臨這種喜怒哀樂的過程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安靜平定,達到超然的境界,就是孔顏樂處。


    周敦頤要二程去找為什麼孔子和顏回面臨那麼多的困難,在人生處境上面臨那麼的波折,卻仍然保持和樂的心境,他的內心一定是有一個非常堅定強大的根基,這個東西是超越於其他具體事物之上的,甚至是超越善惡之上的,所以王陽明後來概括成無善無惡心之體。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因追求各種有價值的東西,但是不能夠患得患失,因為我們的心靈本體是和宇宙相通的,是和天道相通的,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我們就是超然的。人如果達到這種超然的境界,他就會非常安定,就會非常泰然自若。


    這就是我們剛纔講蔣中正為什麼喜歡王陽明的原因。他還喜歡當年嶽麓書院寫的對聯,“是非審之於心,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是非即善惡是我們自己判斷的,毀譽是人家說的,得失是命定的。人在面臨是非、毀譽、得失的時候,心靈肯定是不安定的,你聽到人家說你壞話心情就不好了,說你好話心裡就很高興,如何超脫這些情緒對人的心靈的侵擾,就要超越這些是非、毀譽、得失。


    而無善無惡心之體,就是對聯說的“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我們的心靈世界正像天地、日月的自然運行一樣,自然沒有任何執著,並不刻意追求什麼。早上太陽自然出來,晚上又自然落下去了,人應該像天地自然一樣,不要刻意執著地分別和追求什麼善惡、得失、毀譽,這就是天道自然。王陽明專門做了這個比喻,為什麼我們的良知是無善無惡,他說你去看日月運行,就是一種無所滯礙的自然過程。


    禪學也是講該睡就睡,該喫就喫,實際上這個精髓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可見王陽明確實是吸收了佛教生命智慧。但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有善惡,所以需要知善知惡是良知,要去惡求善。


    王陽明把儒家性善論和佛道的超越的心性論結合在一起,所以他的心性論就包含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特別是這“四句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陽明先生在堅持儒家為善的立場上,吸收了佛道的生命智慧觀點。


    四、“致良知”是心學的核心


    雪    亭: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和動物的區別是非常小的,這個區別是什麼?就是良知良能。他認為人本來就具有良知良能,但是我們在後來對外物的追逐當中,丟掉了良知良能。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一個小孩不小心爬到井邊去了,你不管是他的親人還是仇人,個念頭是趕快拉回來。任何時候任何人都有良知良能。我們今天的人,真的需要恢復自己的良知良能。因此在宋明理學有一派叫復性論,人的心性應該回歸它本來的樣子,不應該迷失在科技經濟的物質世界。


    “致良知”,我為什麼把它要念成“致良智”,因為所有的知都不能解決我們心體的問題。隻有當你的心豁然開朗的時候,達到智的狀態時候,達到一種境界的時候,纔能算得到真正的智。你說我了解一門知識就知道了,那不符合聖人的要求,因此我喜歡把這個“致良知”念成“致良智”。


    良知是什麼?從孟子的提出,到宋明理學的解讀,我認為應該落實在心體上,那個光明的、自帶的、沒有邊界的、沒有我執、我見的心體,那個纔是良知。如果你說我獲得了一門知識就有了良知。比如說我是教育家,我就有良知,不是的。朱熹在世的時候,曾經被社會批為偽道學,把王陽明批為主觀唯心主義,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我們對一些字詞的概念,對它的內涵和外延沒有精思博辨。我認為應該回到人之異於動物幾希的概念,回到幾希這個概念,我們纔能把良知這個概念搞清楚。


     


    朱漢民:“致良知”是王陽明的立言宗旨。當然他曾經也說過“知行合一”是他的立言宗旨,但是他到了晚年思想成熟之後,後確定的是“致良知”是他的立言宗旨。他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隻是點此二字不出,與學者言,費卻多少辭說,今幸見出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王陽明晚年說他的基本思想在龍場時已經確立。龍場以後的“知行合一”、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格其非心等思想都可以看做這一探索歷程的不同階段。


    他立言的根本是“致良知”,他為什麼把“致良知”作為他的立言根本?首先“致良知”在儒學這裡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大學》的傳統,從“格物致知”這樣一個致知的途徑,然後修身。另外還有一個是《孟子》的傳統,孟子傳統是講良知良能,特別強調心。王陽明是把這兩個傳統,將《大學》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合為一個,叫作“致良知”。


    他找到“致良知”這個概念非常高興,說終於找到一個能表達自己思想的概念。“致良知”是把兩個不同的概念合起來,凸現了王陽明對成聖賢根本的思考。因為王陽明堅持,良知是心的本體,良知本體不是外在的,就存在於我們內在的心中。所以他更加堅信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就是理。


    為什麼心就是理?因為人心就是良知,這個良知就是本體,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的良知?你必須要去做,這就是致,致就是實踐這個良知,“致良知”之教強調在事事中間都可以實現我的良知。因為王陽明是一個地方官員,有人向他請教,他說我每天非常忙故沒有時間來“致良知”。


    王陽明說“致良知”並不是離開你的日常事務,人每天要處理各種事務,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致良知,這又叫作“事上磨煉”。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事物都可以使我的良知得到呈現。


    但是,周敦頤的無極太極,朱熹的天道天理,需要一套非常復雜的宇宙論,這一套哲學思辨的理論,往往需要很復雜的論證。你要獲得這些天理的知識,可能要花你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那麼你如何有時間、精力修煉自己成為聖賢?


    所以,你隻要按照王陽明的“致良知”去做就可以了。原來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使良知呈現出來,這樣成為聖賢、君子就很容易,這些目標離我們非常貼近。


    朱熹編了一本書叫《近思錄》,“近思”就是切近日常生活之思考。王陽明認為這個“致良知”是一個切近生活的成聖成賢的方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良知就可以得到體現。這樣的話,就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把本體和工夫統一起來,人們可以通過“致良知”這一個非常簡潔的方法,就表達出儒家的思想精髓。隻要講“致良知”,就自然知道你本來有先見的知,你有一個良知,你的內心世界就包含著天道,都在你的心中,這是你的良知,你不要讓你的良知走掉了,你要讓你的良知在事事物物中間呈現,所以他得到這句話的時候非常高興,就表達了他的立言宗旨。


     


    雪    亭:我把朱漢民教授的這段話做一個梳理,分兩步。如果我們去學王陽明的心學,首先要先學“致良知”,明白良知的來龍去脈。第二個,王陽明的一個核心詞叫“事上磨”,就是說在你的本位上歷事煉心,並不像一般宗教徒所理解的要去教堂,要去寺廟,要去道觀纔能修行,而是說你發明良知了以後,把這個良知用在你附近的事事物物上的大修行。後來通俗的儒學就總結為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林。


    總而言之,陽明心學對今天的信教來說,可以起到驚醒作用,因為很多人把到禪堂打坐看作是修行,當然到禪堂去靜修並沒有錯,有的人把念頭看得很要緊,有的人把宗教的感情看得很要緊,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沒有自身的事務,沒有家,沒有工作,你的心學一定會落空的,所以王陽明的貢獻就是大乘佛教的修煉方法,你的心在哪裡,道場就在哪裡。不要認為我離開家了纔修行,這個理解是非常狹隘的。


    但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學了陽明心學以後立馬就前途很輝煌,事業順利,這不可能的。因為從王陽明的生平事跡可以看出,他在砥礪當中,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的情況下,纔能成為聖人。聖人不是坐在那裡成為聖人的,聖人是煉出來的。因此,我覺得這一點,對現代人們的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都有治療作用。因為有很多人信佛就是為了逃避現實。實際上現實是逃避不了的,就是躲在山裡面,同樣也無法避免。沒有人管你,人內在的欲望也會燃燒你,因此好是向陽明心學靠攏,接受他的教育,練就一顆金剛心纔是辦法。


     


    鄭佳明:“致良知”還有一個很重大的意義。他不僅是修煉內心,修煉本人,還改造社會。“致良知”要求明明德,教化老百姓,改造社會,然後達到至善。所以和佛教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佛教講的是自己內心的修煉,是出世,王陽明是入世的,他不但要改變自己,而且要改變社會,改變世道人心。所以這樣的話,就使這個意義有了一個自身道德的意義,還有一個進步的社會意義。


     


    雪    亭:我和鄭佳明教授探討一下,現在的環境污染是不是由於沒有良知?有人牟取暴利,破壞環境,致人的生命於不顧的教育和醫療現像,以及食品污染,你說是不是缺乏良知的一種表現?


     


    鄭佳明:中國的良知繫統就我個人來看,在近代特別是由於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叛,或者是拋棄,或者是邊緣化,而我們的良知繫統受到了傷害,受到了破壞。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激烈的反傳統之後,接下來我們就忙於革命戰爭,從1921年到1949年,一直在打仗,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開始來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恢復,到後來我們對傳統文化都采取了批判態度,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提出批林批孔、批儒,這都是對傳統文化的摧殘。批判的多,繼承的少,使優秀傳統文化失去土壤。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由於自強的強烈願望,提倡一手硬一手軟。在這之前有的是沒有條件,有的是思想觀念不同,所以,傳統文化命運多舛。


    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實際上是破壞了中國人的道德繫統。我們的道德繫統大概分三部分,一個是傳統文化部分,一個是近代革命的部分,一個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部分。那麼我們的基礎在哪?基礎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就是周敦頤講求,二程講求,朱熹講求,所有的聖賢都講求的真理,但是中國人現在缺乏的就是這個講究與追求。


    良知這個繫統也是這樣。過去我們認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們是用理學、心學來約束自己,我們老百姓也知道,頭上三尺有神靈,搞不好要遭報應,現在居然有些人不怕報應,不怕禍及子孫,什麼原因?道德、法制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而優秀傳統的繫統卻被摧毀了。


    陽明心學在晚明的時候並沒有挽救明王朝,明王朝還是滅亡了。那麼在清朝,陽明心學一直不受待見,甚至有人把明朝的滅亡歸罪於陽明心學,很重要的原因是陽明心學裡面講的個性化、人的尊嚴等思想,對理學是一個創新,但是沒有相應的法制和現代的思潮來配合,所以陽明心學走了一段曲折的路。


     


    鄭佳明:我向雪亭提出一個問題。現代社會出現這麼多的問題,毒奶粉的問題,喪心病狂的事情,做這種事情的人,他們的良知到哪裡去了?我們的良知本來是不學而明的,隻要是一個現代文明的人,做這樣的事心裡就會不安,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內心的良心制止你,這就是我們的良知。但是這個“良知”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做得很安靜,沒有一點恐懼,沒有一點不安,那麼這個“良知”並不是說他沒有,潛在的還是有,潛伏在人的內心世界,為什麼會潛伏在人的內心世界?因為你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生活在中華民族這樣一個群體中,我們的民族積累了許許多多的東西,是塑造你良知的重要的源泉。你人生的歷程,你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必然就有孟子所說的,看到一個小孩掉到井裡,你必然會有惻隱之心,你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很擔心,很緊張,一定會去救。不是為了討好誰,要錢財纔救。


    我們現在也注意到,近代以來我們對文化特別是對塑造我們心靈世界的文化的認識是不夠的。各界人士,無論是政界層領導人還是到基層的領導人,以及在各界人士裡面都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呼吁學習傳統文化,是有多種原因的。塑造我們良知的文化和理念這個原因是重要的。如果還批孔,如果我們將之還打倒在地上,還踏上一隻腳,實際上你踏上腳的同時,你是在撕裂自己內在的良知。所以“文化大革命”出現那麼多殘暴的野蠻的行為,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雪    亭:因為良知良能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是人為萬物之靈的根本,因此大家不必要悲觀失望。今天我們大家都坐在這裡,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能夠講陽明心學,就證明我們的良知並沒有泯滅,就證明我們的良知和良能正在煥發光明。


    我認為在今天社會上講良知良能一點就通了,講惻隱之心。我們為人處世,在官場上,在商業上,有惻隱之心就可以了,保持這種惻隱之心,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活在天地之間,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對待人和物要有惻隱之心,有了惻隱之心就能保證良知良能不被遮蔽。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